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Systemic Mycosis,Deep Mycosis)是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粘膜所致的感染。

近十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年至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由2‰增加至 3.8‰。美国旧金山的资料显示1980~1982年与1992~1993年相比,念珠菌病发生率由每年每百万分之2.6升至72.8,隐球菌病由4.0升至65.5,曲霉病由8.4升至12.4 ,球孢子菌病由11.2升至15.3,组织胞浆菌病由13.9下降至7.1。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NNIS)显示1992~1999年期间医院血流感染中白念珠菌居第四位。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发生改变的原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血管内导管、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胃肠外营养、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低体重新生儿等。艾滋病患者也为易感人群,易于发生各种真菌感染,从口咽部念珠菌病到暴发性系统性真菌病。此外,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其发生感染的危险期延长。

【临床表现】深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各个系统,不同真菌所致的同一脏器感染,如肺部感染,其临床表现大致类同。深部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菌所致者,患者原发病常危重,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原发病所掩盖,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并及时送病原学检查以尽早诊断并予以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中,除少数真菌如足菌肿等感染局限于入侵部位外,其他感染均可波及各脏器,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受累较多,真菌血行播散则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骼、关节、泌尿生殖系等。

一、肺部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芽生菌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肺部炎症;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的原发肺部感染常无症状;由曲霉和毛霉所致的侵袭性肺部感染进展迅速,病势常凶险。除引起急性肺部感染外,念珠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尚可形成慢性肺部炎症,有时X 线检查呈结节状阴影,需与结核病及肿瘤鉴别。曲霉属尚可在肺空洞中生长繁殖形成“曲霉球”,肺曲霉病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光晕征(halo sign)和空气月牙征(air-crescent sign)。放线菌、诺卡菌属等均可导致肺炎或肺脓肿。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隐球菌属所致者较为多见,球孢子菌属、念珠菌、曲霉、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等均可引起脑膜炎,并可形成脑脓肿。

三、消化道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食道炎、肠炎、肛周炎等较为常见。隐球菌属、孢子丝菌属、毛霉属、组织胞浆菌等均可致肠道感染。

四、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由于肾脏血供丰富,血行播散性真菌感染常累及尿路,导致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并可有阴道炎。病原真菌均以白念珠菌较为常见,其次为曲霉属。

五、心血管系统真菌感染心血管手术的开展,尤其是心内膜修补等手术的进行,使术后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增多,长期静脉补液及静脉注射毒品也是使其发病增多的原因。病原真菌以念珠菌属较为多见,其次为曲霉属。

六、皮肤真菌感染着色真菌、孢子丝菌、足分支菌等在直接入侵处感染,皮损较局限;念珠菌、隐球菌、毛霉等则可有局部感染及血行播散引起全身多处皮

损两种临床表现。

七、骨骼和关节感染孢子丝菌的皮肤外型和放线菌均可引起骨髓炎;播散性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隐球菌病和曲霉病均可累及骨骼导致骨髓炎;念珠菌所致骨髓炎少见。

【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常较困难,原因在于:①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因此难以将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②患者的原发病重笃,感染症状易于被掩盖。③大多数深部真菌,尤其条件致病性真菌是人体的正常寄殖菌,口咽部、粪便、尿液等标本检测出念珠菌等条件致病菌,并不能轻易诊断为深部真菌病,必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方可考虑诊断是否成立。④多数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感染与细菌性感染同时存在。

确诊病例需符合以下各项: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并且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阳性,或/和自胸腔、腹腔、关节腔等无菌体腔体液(如血液、胸水、腹水、脑脊液等)中分离获真菌,或经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取得的标本真菌培养阳性。拟诊病例为具有基础疾病及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并且经纤维支气管镜毛刷取得的标本或经支气管肺泡灌洗取得的标本1次真菌培养阳性,或痰液、尿液、粪便等标本的真菌培养和镜检至少2次阳性且为同一菌种,或/和特异性真菌血清学检测阳性。

近年来有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念珠菌者,但阳性结果难以鉴别寄殖或感染。

【治疗】

一、深部真菌病的治疗原则

①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选择用药。例如治疗真菌性脑膜炎时宜选用可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在吡咯类药物中宜选用氟康唑,而不宜选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病原菌种类不同,选用药物亦不同,氟胞嘧啶可用于念珠菌感染,但其抗菌谱窄不宜用于毛霉、组织胞浆菌等多数真菌感染的治疗。②疗程需较长,一般为6~12周或更长。脑膜炎、心内膜炎、皮下真菌感染等需更长疗程,以减少复发机会。③严重感染治疗宜采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抗真菌药联合应用,以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如隐球菌脑膜炎时选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的联合,两者既具协同抗菌作用,又延缓了真菌对氟胞嘧啶耐药性的产生。④治疗条件致病菌感染,在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⑤深部真菌感染一旦形成感染灶,除药物治疗外,尚需根据病情有指征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如肺部真菌感染时形成的肺部脓肿、结节、真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赘生物的形成等。

二、药物的选用

深部真菌感染涉及全身各脏器,自皮肤粘膜真菌感染至危及生命的脑膜炎、败血症和心内膜炎。在抗真菌治疗中除需要考虑药物的抗真菌谱、抗菌活性外,必须了解各种抗真菌药体内过程的差异及毒性反应,根据病原真菌及感染类型、病情制订抗真菌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有:①多烯类,包括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 含脂复合制剂、制霉菌素等;②嘧啶类如氟胞嘧啶;③吡咯类,包括咪唑类(咪康唑、酮康唑)和三唑类(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和④棘白菌素类(Echinocandins)如卡泊芬净(Caspofungin)。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为浓度依赖性,三唑类和氟胞嘧啶为时间依赖性。

三、抗真菌联合治疗

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目的为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及减缓耐药性的发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为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标准方案,两者联合对隐球菌具协同作用。有报道吡咯类药物与多烯类药物联合在体外具有潜在拮抗作用,但体内实验显示两类药物联合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单用相仿或更优。吡咯类联合氟胞嘧啶对新型隐球菌具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

四、条件致病菌所致感染

(一)念珠菌病

1.血流感染和急性血行播散性念珠菌病病原菌多为白念珠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或氟康唑静脉滴注或口服,重症感染可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静脉滴注或口服。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氟康唑每日400 mg的临床疗效与两性霉素B每日0.5~0.6 mg/kg相仿。近期未接受吡咯类药物治疗且病情稳定者,治疗选用氟康唑每日6mg/kg。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光滑念珠菌对吡咯类和两性霉素B敏感性较差,克柔念珠菌对吡咯类耐药,两者所致感染宜选用两性霉素B。多数葡萄牙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因此宜选用氟康唑。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疗程一般为末次血培养阳性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后2周。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或难治性感染患者,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不能耐受及难治性感染的定义如下:①抗真菌治疗期间发生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值>2.5mg/dl,或221μmol/L);②尽管静脉滴注前或滴注时已采取相应措施,仍发生严重或持续性输注相关不良事件;③两性霉素B用量≥500mg,但病情仍无好转或持续进展。

中性粒细胞缺乏但病情稳定者选用氟康唑;亦可治疗初期先予以两性霉素B,待病情改善后改为氟康唑,直至粒细胞恢复。粒细胞缺乏如病情不稳定、恶化或伴有迁徙性损害(肺、眼、肝、脾)者选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或氟康唑。亦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或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或伏立康唑静脉滴注而后继以口服。

如患者有静脉导管应拔除或更换,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近平滑念珠菌血流感染多与静脉导管相关。据报道拔除静脉导管者病死率在为21%,而未拔除导管者为41%。

2. 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发热者的经验抗真菌治疗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后4~6d后仍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可予以抗真菌经验治疗。一旦开始治疗,疗程应持续至粒细胞恢复。两性霉素B为适宜的选用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的临床疗效与两性霉素B 相仿,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后者。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亦可选用。

3.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病情稳定者通常选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适用于急性期患者或难治性感染。亦可应用两性霉素 B 1~2周后改为氟康唑治疗。疗程用至病灶钙化或损害消失,特别是仍需继续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过早停药可导致复发。

4. 尿路感染治疗选用氟康唑。氟胞嘧啶虽可有效清除尿液中的念珠菌,特别是非白念珠菌,但该药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留置导尿管患者的无症状菌尿一般不需要抗真菌治疗,但应拔除或更换导尿管。

5.念珠菌骨髓炎和关节炎骨髓炎的较佳治疗为外科手术。抗真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病情改善后改用氟康唑。自身关节念珠菌关节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恰当或/和反复引流,而念珠菌髋关节炎则需开放引流。抗真菌治疗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静脉滴注。疗程与骨髓炎相仿。人工关节念珠菌关节炎需去除

人工关节,抗真菌治疗同自身关节。

6.胆囊、胰腺和腹膜念珠菌感染胆道疾病的治疗包括引流和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在胆道均可达治疗浓度,不需局部用药。腹膜透析导管相关性腹膜炎的治疗宜首先去除导管,并予以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全身治疗。腹腔内应用两性霉素B可导致化学性腹膜炎,且疼痛明显,应避免应用。腹腔内粪便泄漏相关的念珠菌腹膜炎的治疗为外科修补、引流及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念珠菌腹膜炎的疗程应依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而定,一般需2~3周。反复胃肠道穿孔的外科患者为念珠菌腹膜炎的高危人群,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可能有益。

7.心内膜炎首选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疗程宜长,给药剂量为较大可耐受剂量。如发生肾毒性,给药剂量需减低。亦可选用氟康唑。念珠菌心内膜炎易于复发,需随访1年以上。抗真菌治疗效果不佳者,需手术置换瓣膜。如不能进行瓣膜置换,感染控制后需应用氟康唑进行长期抑制治疗。心包炎需要外科清创或/和切除。如发生心包填塞,需急诊手术解除填塞。抗真菌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疗程宜长。外周静脉化脓性静脉炎的较佳治疗为手术切除受累静脉,继以抗真菌药物治疗。

8.脑膜炎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病情控制后改用氟康唑。疗程至症状体征消失后至少4~6周或更长。神经外科手术相关念珠菌脑膜炎的治疗包括去除人工装置和抗真菌治疗。

(二)隐球菌感染

1.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有非脑膜感染患者均应进行腰椎穿刺以除外脑膜炎。无症状免疫功能正常者如肺部培养出新型隐球菌可仔细观察,或予以氟康唑。有轻中度症状的免疫功能正常者,应予以氟康唑。不能服用吡咯类、或肺部感染严重、或病情进展迅速者,宜选用两性霉素B,总剂量1~2g。亦可先予以两性霉素B,病情好转后改用氟康唑口服。免疫缺陷者非脑膜感染的治疗同脑膜感染。有轻中度症状的HIV感染者或呼吸道标本培养阳性,应予以氟康唑,亦可应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重症患者需应用两性霉素B,症状控制后改为氟康唑口服。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免疫功能正常者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60%~90%的患者在2周内可清除脑脊液中的隐球菌。绝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者联合治疗6周即可痊愈。但由于该方案静脉治疗时间长,且毒性相对较大,目前初始治疗一般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病情显著改善后可改为氟康唑口服8~10周。肾功能不全患者初始治疗宜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研究显示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疗效不满意,因此不宜作为初始治疗。治疗2周后应作腰穿,以了解脑脊液中隐球菌清除情况。治疗2周后脑脊液培养仍阳性者,初始治疗疗程宜长,治疗结束后需应用氟康唑进行抑制治疗6~12月。免疫缺陷患者,或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疗程需更长。治疗分为初始、巩固、抑制三个阶段。选用两性霉素B,病情显著改善后可改为氟康唑口服8~10周,较后予以小剂量氟康唑进行抑制治疗6~12月。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需同时辅以鞘内应用两性霉素B。HIV/AIDS患者隐球菌脑膜炎初始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2周后如病情显著改善可改为氟康唑口服8周或至脑脊液培养无菌。亦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连用2周后改为氟康唑口服。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可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的

患者。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易于复发,在积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予以小剂量氟康唑长期抑制治疗。

(三)曲霉病以烟曲霉感染较为常见,其次为黄曲霉和其他曲霉。

1.侵袭性肺部或肺外曲霉病多发生在器官移植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通常为骨髓移植的晚期并发症。本病在免疫缺陷者病死率极高,即使予以抗真菌药治疗,病死率仍自78%~94%不等。因此,一旦怀疑本病应及时积极地予以抗真菌治疗,而不必等待确诊。快速进展性患者选用静脉给药。治疗选用两性霉素B,应快速增加剂量至每日较大可耐受剂量,即使血清肌酐值轻度增高,仍需继续应用,总剂量2~2.5g。亦可选用伊曲康唑静脉滴注。卡泊芬净或伏立康唑亦可选用。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适用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及伊曲康唑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

2.曲霉球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效果尚未证实,但有研究显示伊曲康唑口服可能有益。危及生命的咯血、基础疾病为结节病、免疫缺陷者和曲霉特异性IgG 效价增高者需进行外科手术。

3.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治疗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地松,同时辅以伊曲康唑。应用伊曲康唑可减少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用量,改善肺功能并增强其对运动的耐受性,而且可改善胸部X线表现。

五、地方性真菌感染

(一)皮炎芽生菌病皮炎芽生菌所致感染,包括无症状感染、急性或慢性肺炎以及肺外感染。皮肤、骨骼、泌尿生殖系统为较常见的肺外感染部位。绝大部分皮炎芽生菌病患者需要治疗。部分免疫功能正常者急性肺部芽生菌病可自然痊愈。因此,如感染局限于肺部,在明确诊断之前疾病即已痊愈者无需治疗;此类患者应密切随访有无疾病进展或扩散的证据。所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罹患进展性肺部疾病或肺外疾病者必须治疗。治疗选用的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两性霉素B适用于免疫缺陷者感染、危及生命严重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吡咯类治疗无效者的感染。另外,两性霉素B为唯一批准用于孕妇芽生菌病治疗的药物。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总剂量>1g的患者痊愈率为70%~91%,且无复发。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轻、中度肺部或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外的肺外疾病,吡咯类药物为两性霉素B的替代品,其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仿。伊曲康唑目前已替代酮康唑用于芽生菌病的治疗。氟康唑一般不用于芽生菌病的治疗。因此,伊曲康唑为不危及生命和非中枢神经系统芽生菌病的治疗选用药物。

(二)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可表现为原发性呼吸道感染、无症状性肺部结节、肺部空洞、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炎和播散性肺外感染。球孢子菌病患者的处理需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和患者免疫功能状况而定。相对局限的急性肺部感染以及无合并症危险因素的患者通常仅需定期评估以了解该自限性疾病的的缓解情况。因免疫功能缺陷感染广泛播散或存在发生合并症的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予以抗真菌药物或/和外科处理。两性霉素B通常用于治疗球孢子菌肺部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或快速进展性球孢子菌感染。慢性球孢子菌病的治疗通常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酮康唑。疗程自数月至数年不等,而且部分患者需予以抑制性治疗以防复发。

(三)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征为急性肺部组织胞浆菌病伴低氧血症、急性肺

部组织胞浆菌病持续>1个月、慢性肺部组织胞浆菌病、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肉芽肿性纵隔炎伴阻塞或/和组织侵袭、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治疗选用药物有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及两性霉素B含脂复合制剂。

(四)孢子丝菌病治疗措施包括局部高温、碘化钾溶液、吡咯类(酮康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和丙烯胺类(特比奈芬)等的应用。

六、细菌样真菌感染

放线菌中以色列放线菌较为常见,其他尚有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溶芽放线菌等。放线菌病治疗首选青霉素静脉滴注,4~6周后改为青霉素V口服连用6~12月;或氨苄西林静脉滴注,4~6周后改为阿莫西林口服,连用6月。替换药品有多西环素、头孢曲松、克林霉素或红霉素等,疗程10~12月。对青霉素过敏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选用氯霉素静脉或口服给药。诺卡菌病的治疗首选SMZ-TMP,其他可供选择的药品有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SMZ/TMP的应用剂量宜大,疗程宜长。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G特点 由 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从病例中可以看出,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温、CRP、降钙素原、血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等指标无法鉴别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只有结合影像学特征和(1 -3) -B-D-葡聚糖才能确诊,且(1-3) -B -D-葡聚糖检测快速(1-2小时)、准确(精确定量),所以临床疑似深部真 菌感染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化验检查时,别忘了检查(1 -3) -B -D -葡聚糖,血浆(1 -3) -B -D -葡聚糖测定方法简便、省时,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乏深部真菌感染诊 断依据的拟诊患者,血浆(1 -3) -[3 -D一葡聚糖水平的增高可以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依据之一。血浆(1 -3) -B-D-葡聚糖在细菌败血症时不增高,可以作为鉴别真菌血症和细菌败血症的依 据之一。当血浆(1 -3) -B -D -葡聚糖水平明显增高时,提示有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因此血浆(1 -3) -B -D -葡聚糖检测作为深部真菌感染诊疗的可靠方法口,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早 诊断、早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 一、抗真菌药物研究现状 深部真菌感染在医院中的分布 临床上以往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主要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研究已经发现,1-3-β-D葡聚糖几乎是所有真菌细胞壁上均具有的特异性成分之一,检测血液或体液中的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能够进一步证实检测血浆中真菌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 G实验较其他检测方法的优势 近十几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上升很快,如何在早期准确地诊断真菌感染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传统诊断方法,如培养、病理组织学方法等,耗时长、敏感性低,容易受干扰,难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的目的。,DFI发病率有明显增长趋势;由于缺少有

6--真菌性皮肤病

市卫生学校教案首页

真菌性皮肤病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真菌性皮肤病亦可称皮肤真菌病,是指由医学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二、真菌的特点:具有真正细胞核,产生孢子,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多有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生殖和(或)无性生殖、具有甲壳质的微纤维或纤维素(或其他葡聚糖)或两者兼有的细胞壁的有机体。 三、真菌的种类:发现近20万种真菌,其中仅有极少数真菌具有相当毒力,能侵袭人体。多数真菌平时无害,只有当宿主免疫受损时它们才具有侵袭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真菌按其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即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后者分为皮肤癣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 四、真菌病的分类:共有五种表现形式:侵袭性感染、机会性感染、真菌性变态反应、真菌中毒及真菌致癌; 若按感染部位来分,则可分为浅部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1.浅部真菌病:是指限于表皮、皮肤附属器和粘膜的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皮肤癣 菌和念珠菌,大多表现轻微,容易诊断,疗效良好; 2.深部真菌病:则指那些累及真皮及以下、脏、血液和系统性真菌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 为念珠菌、曲霉、隐球菌及毛霉等,大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基础疾患或免疫抑制,如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 第二节浅部真菌病 头癣 一、定义:是一种累及头皮毛囊的皮肤癣菌病,通常可导致炎症性或非炎症性脱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儿童。 二、致病微生物和发病机制 头癣患者的毛发在显微镜下有三种主要类型,即发外型、发型和黄癣,反映真菌侵入毛干的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其临床均基本表现为脱发和鳞屑并常伴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头癣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头癣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黄癣、黑癣、白癣和脓癣4种类型。 ◆黄癣或称黄癣菌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其典型皮损为黄癣痂和黄癣发,前者是黄癣菌孢子在侵入头皮部位的脓疱大量繁殖,形成圆形碟状的黄痂所致,其中央微凹,界限明显,2~5mm直径或更大,中央有一根头发穿过,可融合成片,甚至可覆盖整个头皮,可嗅及一种难闻的鼠臭味。黄癣菌的溶组织作用可破坏毛囊,故黄癣愈后常遗留萎缩性瘢痕,导致永久性脱发。 ◆黑癣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起以丘疹为主,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皮损,中央有愈合倾向,可见少许鳞屑。随着病程进展,毛发渐失去光泽、弯曲以至折断,在毛囊口形成以断发为标志的所谓“黑点”,镜检可见充满全长病发的发型关节孢子,但也有病发高位折断的情形,即在出头皮2~4mm或更长处折断,片状分布类似白癣,但无菌鞘。 ◆白癣:早期表现为环状体癣样皮损,边缘隆起,为病菌侵入部位形成的丘疹或水疱/脓疱向周围等距离扩散所致,以后演变为以鳞屑为主的斑片,无明显边缘隆起;斑头发大部或全部距头皮2~4mm处折断,外围绕以灰白色菌鞘;镜检见成堆密集发外小孢子;有时原发斑疹的周边有小的“子斑”,系菌鞘脱落播散传染所致。 ◆脓癣:主要由一些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机制为患者对真菌抗原产生迟发性

深部真菌感染检验方法的比较

深部真菌感染实验室检验方法的比较 一、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及其定义及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 真菌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自然界中真菌至少包括50,000种,但是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真菌种类仅几十种[1]。近年来,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深部真菌感染就是指由致病性真菌所引起的人体深部感染,如侵及到皮肤深层如内脏,如肺、粘膜、肌肉、脑、消化道等器官,危害性较大,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危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据报道,在美国医院内菌血症/败血症病例中,真菌感染在血流感染常见致病菌中居第三或第四位,真菌感染可明显增加病人死亡率和住院率[4]。.由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药物有限,感染所致病死率仍高达40%[5].因此深部真菌的诊断尤其是快速诊断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已越来越突出。目前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6]。引起深部真菌常见的致病菌主有念珠菌、隐球菌、曲菌、毛霉菌及放线菌等[7]我们知道,真菌在人体中,与细菌之间起着重要的微生态平衡作用。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普遍开展,深部真菌感染率越来越高。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尿毒症等,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2、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消除了正常菌群中与真菌相拮抗的细菌,使真菌得以大量繁殖。3、肾上腺皮质激素破坏淋巴细胞,使抗体形成减少。4、大剂量X线照射、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能抑制骨髓,使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5、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如长时间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和大手术)可引起局部损伤,成为真菌侵入的门户,在机体抵抗力低落时在体内繁殖致病。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危害性及临床预后 据统计,近30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3-5倍,真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6]。据美国115家医院真菌感染调查显示2004年真菌感染率为1993年的近4.6倍[8];在国内2003年北京协和医院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世纪90年代的3.6倍。[9], 深部真菌感染病主要包括深部皮肤真菌病,烧伤真菌病,妇科真菌病、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的感染,肺部的真菌感染,外科的真菌感染,老年性真菌病,免疫缺陷患者与真菌感染,消化系统的真菌感染,骨髓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AIDS与真菌感染等。大量的文献报道表明,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多次创伤和打击,病程冗长,体质严重耗竭,机体抵抗力下降,往往引起深部真菌感染,从而出现严重后果。据报道,近年烧伤真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烧伤病人真菌感染死亡率可达47.4%[10]。在医院的ICU病房中,真菌的感染死亡率最高 [11 ,12]。据吴铁军等报道[13]在ICU病房中,肺部真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39%上述结果表明真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是住院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十分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治疗费用昂贵、临床诊断困难、容易产生耐药等,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有培养、病理切片等方法。但培养耗时长、阳性率低、标本容易受到污染。如痰培养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寄生真菌及空气中的真菌的污染影响培养结果。组织病理很难被病人接受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开展比较困难。面对持续高烧、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因缺乏快速的客观的实验室诊断依据,贻误治疗。很多医生采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但由于缺少有力的实验室证据、抗真菌药物昂贵等病人家属很难理解,容易激化医患矛盾。目前急需一种能够早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正是由于诸多的原因及深部真菌感染对患者造成的严重危害程度,对于真菌特别是深部真菌的快速检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三、实验室检验真菌的常见方法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常见的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真核细胞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叶绿素,以寄生和腐生方式吸取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真菌的基本形态是单细胞个体(孢子)和多细胞丝状体(菌丝)。估计全世界已记载的真菌有10万种以上,其中绝多数对人类无害,只有少数真菌(约200余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真菌最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22℃~36℃,湿度95%~100%,pH5~6.5。真菌不耐热,100℃时大部分真菌在短时间内死亡,但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紫外线和X射线均不能杀死真菌,甲醛、石炭酸、碘酊和过氧乙酸等化学消毒剂均能迅速杀灭真菌。 按照菌落形态,真菌可分为酵母菌(yeast)和霉菌(mold)两大类,前者菌落呈乳酪样,由孢子和芽生孢子组成,后者菌落呈毛样,由菌丝组成,故又称为丝状真菌。有的致病真菌在自然界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在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称为双相真菌。 根据真菌入侵组织深浅的不同,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指皮肤癣菌(dermatophyton),包括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其共同特点是亲角质蛋白,侵犯人和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引起的感染统称为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简称癣(tinea)。目前浅部真菌病仍按发病部位命名(如头癣、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少数按皮损形态的传统命名,如叠瓦癣、花斑癣。皮肤癣菌病为接触传染,不洁的卫生习惯、多汗浸渍、共用拖鞋、毛巾、梳子及接触患癣的动物是皮肤癣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深部真菌 深部真菌病一般按致病菌命名(如着色芽生菌病、念珠菌病等)。多数深部真菌系条件致病,多侵犯免疫力低下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增多,器官移植、各种导管和插管技术的开展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条件致病菌的感染机会也不断增加,同时还发现了许多新的致病菌种。 头癣 头癣是头皮和头发的浅部真菌感染,根据病原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三种。 发病原因 头癣是真菌感染头皮和头发所引起的疾病。患了头癣,头皮上会出现很多灰白鳞屑或大片的黄痂,还可引起头发折断或脱落。严重者头发参差不齐甚至所剩无几,即人们所说的“癞痢头”。 头癣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接触头癣患者或有病的动物而被传染的,从自然界中感染来的极罕见。正常人与患头癣者经常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在一起玩耍,头碰头的接触,很容易被传染。还有与有病的动物接触后患病,这都属于直接传染。如果使用头癣患者用过的帽子、头巾、枕头、梳子或理发推子、剪刀等也可被传染,这叫做间接传染。可见头癣是很容易传染的。过去头癣在我国流行很广,医院里常可看到头癣患者。 但是,真菌感染后不一定都引起头癣,这与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大多数成人对真菌抵抗力较强,而儿童较弱,所以头癣多见于儿童。

花斑癣属于浅表的慢性皮肤真菌病

花斑癣属于浅表的慢性皮肤真菌病,由正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这种病菌喜欢温暖和潮湿,而且有嗜汗的特征.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但一进入夏天,出汗增多,皮肤多油脂,如不经常清洗,不勤换内衣,或者患有慢性病,营养不良就会发生本病.往往发生在面部,颈部,背部,胸部及腋窝等多汗的地方. 花斑癣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形如黄豆大小的斑点,逐渐增大到指甲盖大小,色微黄或褐色,表面有非常细小的粒状鳞屑,不很明显,容易刮下来.日久,皮疹可增多,并向周围扩大,相互融合成片,形成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地图状.这虽不是什么大病,但由于病变部位大多是裸露的肌肤,花花斑斑的,影响美容,使得爱美的姑娘小伙儿大为烦恼. 一般来说,汗斑到了秋凉后可以自行消退,但也会留下色素减退斑,来年热天又可能复发,因此,汗斑是一种皮肤病,也应该积极治疗才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许多人对汗斑缺乏正确的认识而用药物乱涂乱搽. 治疗方案主要有三种:洗浴,外涂和内服.可以单用,亦可联合应用. 1,洗浴 多在夏季并具备洗浴条件时运用.酮康唑香波每日一次,持续7~10天.取香波5mL左右涂于皮肤上,摩擦起泡沫,滞留3~5分钟后洗掉.2%硫化硒香波用于晚间,应于次晨洗掉,治疗需持续2~6周以上.注意该制剂的颜色可能污染衣物.建议同时用香波洗头,因为头皮部位很可能是马拉色菌的藏身之处. 2,外涂 咪唑类药物如酮康唑,联苯苄唑,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硫康唑等,用其霜剂或凝胶或溶液剂,早晚各外用一次,持续2~4周.特比奈芬,布替奈芬以及奈替芬等丙烯胺类制剂局部治疗也有效,外用需每日早晚各一次,持续2周.环比酮胺和阿莫罗芬也可用于汗斑的治疗.汗斑常难治愈,局部外用药需间歇重复应用以保证感染的根除.对泛发或复发者可结合药物洗浴和外涂,即洗后涂药,疗效可提高. 3,口服 口服酮康唑每日400mg,连续2天,然后每2周重复一次,共3个月;斯皮仁诺每日200mg,5天,或100mg/日,共10天;氟康唑150mg,每周一次,连续4周,均有良效.有人用单剂量氟康唑400mg获得74%的治愈率.如想预防再感染,可在好发季节每月口服1次酮康唑或伊曲康唑,剂量为400mg.但国外有的专家不主张预防性治疗,认为弊大于利.如遇复发或再感染,再次治疗同样有效. 病情分析: 根据你的描述,估计为花斑癣,俗称汗斑,属真菌感染。 意见建议: 建议外用咪康唑霜,克霉唑霜、复方苯甲酸搽剂、复方雷锁辛搽剂等;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康唑霜。一般选用1-2种配合使用,会逐渐恢复,症状消失后坚持治疗1周以上。 汗斑医学名叫花斑癣,是由一种真菌-圆形糠秕孢子菌所引起的。而这种菌是正常人体皮肤上常见的腐生寄生菌,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能使人患病。其名为汗斑,可见与出汗多有关。因汗水与灰尘及皮屑形成污垢腐物为花斑癣菌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条件,所以花斑癣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多见。青年人,特别是男青年,由于活动多而出汗多,如果不及时换洗衣服和揩干皮肤,则很容易发生花斑癣。花斑癣还多见于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人,因这类人的表皮细胞更换周期延长,有利于真菌生长,若停用激素后花斑癣即好转。此外,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

常见深部真菌的种类及致病现状(1) 种类致病现状 念珠菌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之首。在真菌败血症中,念珠菌属感染的比例最高。 白色念珠菌占血液真菌感染的51.9%。 曲霉属常在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上发生,如肺结核空洞、肺脓疡、肺囊肿、支气管扩张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易发生, 多为外源性感染。 隐球菌感染者多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T细胞功能缺陷者, 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脑炎则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隐球菌病还可累及肺部。 毛霉菌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常与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实体肿瘤和器官移植有关。毛霉菌感染多发生在鼻或耳部,经口腔唾液流入上颌窦和眼 眶,形成肉芽肿;也可经血流入脑,引起脑膜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暴发急 性致死性毛霉菌病,可侵袭多个脏器,病程短,发展快,死亡率高达80%~90%。 组织胞浆菌居住在流行地区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其余各地也均有发生。组织孢浆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故病变部位多在肺部。 种类主要品种 抗生素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念霉素、美帕曲星等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力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 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 棘白菌素类 (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gin 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 药名抗菌谱剂型 两性霉素B新型隐球菌、芽生菌、荚膜组织孢浆注射剂、三种含脂类的制剂(两

菌、球孢子菌、念珠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曲霉菌等。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两性霉素B的脂类复合物、两性霉素B的胶体分散体系) 灰黄霉素各种皮肤癣菌如表皮癣菌、小孢子菌、 毛发癣菌等。 片剂和外用霜膏 制霉菌素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荚膜 组织孢浆菌等。片剂、阴道栓和软膏 脂质体注射剂(III期) 伊曲康唑小孢子菌、毛发癣菌、表皮癣菌、念 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荚膜组织 胞浆菌、芽生菌、孢子丝菌、粗球孢 子菌等 片剂、口服混悬液、注射剂 氟康唑对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抗菌活性最 强,对表皮癣菌、芽生菌和荚膜组织 孢浆菌也有较强的作用,对曲霉菌的 作用较差。 片剂和注射剂。 伏力康唑治疗深部曲霉病,以及对氟康唑高度 耐药的严重深部念珠菌病(包括克鲁 斯念珠菌)及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 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口服和注射剂 特比萘芬对表皮癣菌、荚膜组织孢浆菌有杀菌 作用,对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片剂和霜剂 卡泊芬净(注:没有口服制剂)对念珠菌和曲霉菌有较强的活性,对 新型隐球菌没有明显的活性。 注射剂

2017陕西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试题-浅部真菌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2017试题-浅部真菌病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必考-1.5学分)本套试题必考,1.5学分 1.真菌的基本形态包括:( D ) 1.A: 孢子 B: 星状体 C: 硬壳小体 D:菌丝 2.下列哪种表现是黄癣的最典型临床表现?( C ) A: 母子斑 B: 点状疤痕 C: 黄癣痂 D:炎症反应轻 3.下列哪个选项是脓癣的常见病原菌?( D ) A: 念珠菌 B: 马拉色菌 C: 曲霉 D:亲动物性皮肤癣菌 4.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A )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 奈替芬 D:制霉菌素 5.下列哪种药物即可口服又可外用治疗浅部真菌病?( B ) A: 克霉唑 B: 特比萘芬 C: 奈替芬 D:布替萘芬 6.下列哪几种药物属于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B ) A: 克霉唑 B: 特比萘芬 C: 奈替芬 D:布替萘芬 7.下列哪种药物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C )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伊曲康唑 D:制霉菌素

8.下列哪两种药物是临床常用口服治疗甲真菌病的药物?(C) A: 克霉唑 B: 灰黄霉素 C: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口服治疗浅部真菌病的常用药物?( A ) A: 两性霉素 B: 氟康唑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0.下列哪种药物口服极少吸收?( B ) A: 氟康唑 B: 制霉菌素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1.下列哪种表述是正确的?( D ) A: 伊曲康唑抗菌谱比特比萘芬窄 B: 口服制霉菌素吸收良好

C: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花斑糠疹疗效好 D: 灰黄霉素可用于治疗头癣 12.下列哪种口服药物可用于治疗花斑糠疹( C ) A: 灰黄霉素 B: 制霉菌素 C: 伊曲康唑 D:特比萘芬 13.下列哪种药物属于吗啉类抗真菌药?( C ) A: 灰黄霉素 B: 制霉菌素 C: 阿莫罗芬 D:特比萘芬 14.下列哪种药物属于硫脲类抗真菌药?( A ) A: 利拉萘酯 B: 制霉菌素 C: 阿莫罗芬 D:特比萘芬 15.一名10岁患有甲真菌病的儿童,如患甲真菌病,真菌培养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的分类及症状 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为4类:浅表真菌病、皮肤真菌病、皮下组织真菌病和系统性真菌病;前二者合称为浅部真菌病,后二者又称为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1.浅表真菌病 感染仅仅局限于皮肤角质层的最外层,极少甚至完全没有组织反应,感染毛发时也只累及毛发表面,很少损伤毛发。主要包括:花斑癣、掌黑癣和毛结节菌病。 2.皮肤真菌病 感染累及皮肤角质层和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甲板等,能广泛破坏这些组织的结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宿主免疫反应;这类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病,其他真菌引起的感染还包括皮肤念珠菌病等。 皮肤癣菌病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可以分为足癣(俗称“脚气”)、手癣、体癣、股癣、甲癣以及头癣等各类癣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是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发病率高。 3.皮下真菌病 感染皮肤、皮下组织,包括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不会经血液流向重要脏器播散;但有些感染可以由病灶向周围组织缓慢扩散蔓延,如足菌肿等;也有些则沿淋巴管扩散,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免疫受损患者的皮下真菌具有潜在的播散全身的危险。 4.系统性真菌病 除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累及组织和器官,甚至引起播散性感染,又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近年来,随着高效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导管技术以及外科其他介入性治疗的深入开展,特别是AIDS的出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系统性真菌病日益增多,新的致病菌不断出现,病情也日趋严重。主要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隐球菌病、接合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 后二者为深部真菌病,其感染危害最大,也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缺乏有效诊断工具,病程进展快,预后差,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37500008.html,/tixuan/2014/0807/189807.html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 【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 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 【正文】: 一.真菌 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2.真菌形态与结构:(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介绍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水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脓癣治疗除服抗真菌药物外,急性期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有细菌感染需加用抗菌药,注意切忌切开引流。服药结束后进行真菌镜检,如病发真菌镜检仍阳性,需延长疗程。以后每10~14天复查1次,连续3次阴性后方可认为治愈。外用5%~10%硫磺软膏或其他抗真菌外用制剂,搽遍整个头皮,一日2次,连续2 个月。 甲真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 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 一、表面感染真菌 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

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简称为癣(tinea ),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表33-1 皮肤癣菌的主要特征 侵犯部位 形态特征 皮肤 毛发 指(趾)甲 大分生孢子 小分生孢子 菌丝 毛癣菌属 + + + 细长,棒形 梨形,棒形 多样 (少) 壁薄,少见 多见 小孢子菌属 + + — 纺锤形,壁 棒形,卵圆形 球拍状 较厚,较多见 较少见 梳状 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 无 单纯细菌 丝 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1.毛癣菌属 毛癣菌属的真菌一般可引起人的皮肤、 毛发和甲板感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Systemic Mycosis,Deep Mycosis)是指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真菌侵犯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粘膜所致的感染。 近十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年至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由2‰增加至 3.8‰。美国旧金山的资料显示1980~1982年与1992~1993年相比,念珠菌病发生率由每年每百万分之2.6升至72.8,隐球菌病由4.0升至65.5,曲霉病由8.4升至12.4 ,球孢子菌病由11.2升至15.3,组织胞浆菌病由13.9下降至7.1。美国医院感染监测资料(NNIS)显示1992~1999年期间医院血流感染中白念珠菌居第四位。侵袭性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发生改变的原因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多。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化疗、器官移植、血管内导管、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药物、胃肠外营养、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低体重新生儿等。艾滋病患者也为易感人群,易于发生各种真菌感染,从口咽部念珠菌病到暴发性系统性真菌病。此外,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使其发生感染的危险期延长。 【临床表现】深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各个系统,不同真菌所致的同一脏器感染,如肺部感染,其临床表现大致类同。深部真菌病,尤其是条件致病菌所致者,患者原发病常危重,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为原发病所掩盖,因此必须仔细观察,并及时送病原学检查以尽早诊断并予以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中,除少数真菌如足菌肿等感染局限于入侵部位外,其他感染均可波及各脏器,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受累较多,真菌血行播散则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骼、关节、泌尿生殖系等。 一、肺部真菌感染念珠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芽生菌等感染可引起急性肺部炎症;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的原发肺部感染常无症状;由曲霉和毛霉所致的侵袭性肺部感染进展迅速,病势常凶险。除引起急性肺部感染外,念珠菌、曲霉、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芽生菌等尚可形成慢性肺部炎症,有时X 线检查呈结节状阴影,需与结核病及肿瘤鉴别。曲霉属尚可在肺空洞中生长繁殖形成“曲霉球”,肺曲霉病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光晕征(halo sign)和空气月牙征(air-crescent sign)。放线菌、诺卡菌属等均可导致肺炎或肺脓肿。 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隐球菌属所致者较为多见,球孢子菌属、念珠菌、曲霉、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放线菌属、诺卡菌属等均可引起脑膜炎,并可形成脑脓肿。 三、消化道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所致的口腔真菌感染(口腔念珠菌病)、食道炎、肠炎、肛周炎等较为常见。隐球菌属、孢子丝菌属、毛霉属、组织胞浆菌等均可致肠道感染。 四、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由于肾脏血供丰富,血行播散性真菌感染常累及尿路,导致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并可有阴道炎。病原真菌均以白念珠菌较为常见,其次为曲霉属。 五、心血管系统真菌感染心血管手术的开展,尤其是心内膜修补等手术的进行,使术后真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病增多,长期静脉补液及静脉注射毒品也是使其发病增多的原因。病原真菌以念珠菌属较为多见,其次为曲霉属。 六、皮肤真菌感染着色真菌、孢子丝菌、足分支菌等在直接入侵处感染,皮损较局限;念珠菌、隐球菌、毛霉等则可有局部感染及血行播散引起全身多处皮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真菌侵犯除表皮、毛发、甲床以外的组织,包括内脏、皮下组织、皮肤角质层以下和黏膜所致的感染。深部真菌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加之患者的原发病重笃,感染症状易于被掩盖,临床医师必须仔细观察并进行规范治疗。 病例简介患者,男,58岁,因脑出血住院接受手术。术后因肺部感染,医师先后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予以机械通气、经锁骨下留置静脉导管进行中心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28天后,患者体温升高达39.5℃,复查胸片肺部感染较之前好转,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敏感。 诊断:静脉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 诊断依据:患者有高热,血培养及静脉导管培养白念珠菌阳性,存在念珠菌菌血症的高危因素如留置静脉导管、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中心静脉高营养等。 治疗方案:鉴于患者为中年男性,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先前未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所以治疗宜选用氟康唑。治疗方案有二(见下表)。药师嘱咐,患者用药期间应每日或隔日进行血培养,抗真菌治疗疗程至血培养阴性后2周;拔除右锁骨下静脉导 一、真菌感染的发病概况 近20余年来,深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980~1990年,美国医院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率由2‰增加至3.8‰,念珠菌血症增加5倍。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178.3例/百万人-年,念珠菌病发病率为72.8例/百万人-年,隐球菌病为65.5例/百万人-年,曲霉病为12.4例/百万人-年,球孢子菌病为15.3例/百万人-年,组织胞浆菌病为7.1例/百万人-年。深部真菌感染预后差,病死率高,例如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为10%~49%,侵袭性曲霉病可高达62%~85%。 二、易导致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及特点 易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情况有:①艾滋病;②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减少症; ③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T细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先天性重度免疫缺陷;④恶性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⑤接受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治疗、放射治疗;⑥留置静脉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心血管手术操作等(见下图)。 上述各种诱因均可使机体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下,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外源性感染部位常较局限,而内源性感染常播散至各脏器。

深部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病 念珠菌病 1 概述 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属引起的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见。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内脏,大多继发感染于体内平衡失调或免疫功能低下患儿。近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加的趋势,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之一。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样菌,属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可寄生于正常人的消化道、皮肤、黏膜等处。传染途径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前者主要通过消化道播散至全身,后者通过接触感染。本病发病机制是通过溶蛋白酶及糖酵解酶对组织起破坏作用。本病多为散发性,四季均可发病,任何年龄组包括胎儿可感染,但以免疫功能低下者多见。 2 诊断标准 2.1 诊断依据 2.1.1 临床表现 2.1.1.1 皮肤型念珠菌病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腹股沟、颈前、臀部、肛周外阴、指(趾)间、甲沟等处,表面糜烂,界限清晰,周围有散在的红色丘疹。局部痛痒,患儿哭闹不安。 2.1.1.2 黏膜型念珠菌病①鹅口疮:口腔黏膜有乳白色薄膜,边缘清楚,易剥离,下为潮红基底,可产生溃疡。②念珠菌性阴道炎:可见阴道黏膜红肿,分泌物增多呈稠厚凝胶状或豆渣状,外阴有痛痒感。 2.1.1.3 支气管肺念珠菌病为支气管肺炎的各种症状和体征。起病慢,病程长,痰呈胶胨样。X线检查肺部病变呈融合实变。抗生素治疗无效。

2.1.1.4 消化道念珠菌病①念珠菌性食管炎、胃炎。可有吞咽痛和胸骨后灼痛,偶有呕血。②念珠菌性肠炎。大便黄稀多泡沫,带黏液,有发酵气味。病程迁延,常伴低热。 2.1.1.5 泌尿道念珠菌病全身性念珠菌病常有肾内病灶,肾皮质和髓质均发生小脓肿。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则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肾功能改变等。 2.1.1.6 播散性念珠菌病全身多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骨髓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等。临床表现为念珠菌败血症,并伴有相应脏器受累的症状和体征,病情严重。 2.1.1.7 念珠菌所致全身变态反应①念珠菌疹:表现为成群的无菌性水疱或丘疱疹,多见于手部。②念珠菌其他过敏反应:表现为胃肠炎、结肠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眼色素层膜炎等。念珠菌性变态反应症状无特异性。当原发的念珠菌感染消失后,念珠菌疹或内脏症状也应随之消失。 2.1.2 真菌检查①病灶组织或伪膜、渗液等标本直接镜检,查见真菌厚膜孢子及假菌丝。②沙氏琼脂培养液上出现乳白色光滑菌落,且菌落数超过50%。③血清念珠菌抗体滴度升高,其中抗体凝集试验和沉淀反应比补体结合试验更有诊断价值。④应用酶气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基因诊断、流式细胞术、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等,检出念珠菌抗原和代谢产物。⑤病理组织检查中可发现真菌和有相应病理改变。 具有上述临床表现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第7项不单独存在),同时具有真菌检查中任何一项可确诊为念珠菌病。 2.2 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