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形成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建朝

关键词:幕府统治的完结,明治维新,三大支柱,明治宪法

简要:在与二战有关日本的影视资料和文字资料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看到到天皇万岁,为天皇战斗死而无憾,大日本皇军等相关言论和记录,这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日本奉行“皇道”(即“天皇以仁德治国之道和向世界宣扬皇道”)的事实。可以说,那时的日本社会把天皇看成是神,无比尊贵,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无处不在!那么,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略谈一下。

19世纪的日本,跟中国很相似,幕府对内统治腐败,人民起义不断,政局动乱;对外闭关锁国,软弱无能,特别是在1956年美国佩里舰队到达日本,强迫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后,其他列强也如法炮制,这更加剧了日本幕府的统治危机。而这时的日本天皇,也逐渐强大起来,因为人们意识到,不能再任凭幕府的腐败统治了.于是,在天皇的倡导下,倒幕运动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了起来。由于日本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基础比较薄弱,天皇在民间的传统威望又很高,战争胜利的天平很快就倒向了天皇一派。幕府的腐败统治被推翻了,在日本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在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建立过程中,孝明天皇,伊藤博文等人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孝明天皇(1831年7月22日-1867年1月30日)是日本第121代天皇(在位:1846年3月10日-1867年1月30日)。讳统仁,幼名熙宫。在位时代的德川将军是: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第13代将军德川家定、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1】他于1846年8月,向幕府下达推动异国船对策的《意旨书》,并且从1847年开始,孝明天皇的活动突然活跃起来,发布许多“宸翰”。因为那时,美国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强迫日本签订包括通商和外交的安政条约,这极大刺激了他的民族心,自豪感和民族责任心。在孝明天皇在位时期,发生了尊王攘夷运动和镇压尊攘派的运动,还形成了宫廷内独裁理论和幕末国家论等重要思潮。通过这些运动和思潮,大大加强了天皇的威信和尊严,为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日本资本主义从此建立并且发展起来,它是日本国发展的国内因素,和其周围的国际因素乃至世界史的制约性,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明治维新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它使日本由贫穷走向先进,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也使近代天皇体制更加牢固地建立起来。它的本质,是在始于江户时代中期以后的统一国内市场基础上成立统一国家。当时,日本出现了以天皇为中心和以幕府为中心的许多有关国家统一的设计图。以天皇为中心的代表是伊藤博文等,以幕府为中心的代表是福泽等人。随后,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奠定了天皇为中心的政权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明治政府建立后,组建近代天皇制的步骤有序而迅速的展开,民权运动由盛而衰。【3】1882年,天皇和太政大臣三条命令伊藤等人远赴欧洲考察各国宪法。考察的重点在于:欧洲立宪君主国宪法的源远、沿革以及实施现状的成败得失,皇室的特权地位及权利、皇室及其财产的设置等等。但临行前,岩仓特别向伊藤面授机宜:制宪不得违背宪法钦定和确保天皇大权两项方针。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伊藤考察的结果了。8月,伊藤致信岩仓,汇报了几点心得,确立了日本式君主立宪制的要领:“君权完整,巩固立法行政两立并行之组织,此乃真正之正体。”就在伊藤在欧洲考察宪政的同时,明治政府也在国内加紧完善官僚机构,形成了维护天皇制的重重屏障,1884年,颁布《华族令》,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头面人物聚集成世代护卫天皇制的特权集团;1885年12月,废除太政官制,改为内阁制,进一步强化藩镇体制等等。我们来看一下明治维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关键是加强皇权;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军人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治政府在加强天皇权利的决心,为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日本近代天皇制的有三大支柱:藩阀﹑军阀和财阀,日本的藩阀是历史遗留的产物,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几百年的历史中,中央存在幕府和天皇政府,不过,很大程度上,天皇只是形式上的最高统治者,幕府才是实际权利拥有者,并且还存在着众多的大名等藩阀地方政权,大名定期觐见幕府将军,作为向其效忠的形式。其实大名等藩镇还是拥有很大的独立性的。明治维新虽然推翻了在日本持续数百年的封建幕府的统治,开辟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诸多问题,实际上作为很不彻底的革命,是滋生日本军国主义好战性的根源。废止藩国体制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近代日本,在明治时期的政府组织中保存了萨摩、长州等藩国的封建性质的人际关系,这被称为「藩阀」。日本的派阀政治就源于“藩阀政治”,“藩意识”和“阀意识”都是日本政治文化的一种反映。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源于“幕府制”,其遵循的原则是将地缘集团作为“疑似血缘集团”加以组织化,即将同一地盘(地缘)上的人脉(疑似血缘)关系作为基本单位并赋予其组织性功能。即使现在,日本最重要的政党自民党仍具有很典型的藩阀色彩,比如︰自民党内部的派阀整合从未停止过,派阀的消长是衡量自民党内部权力倾斜、再分配的重要指标。当时,明治政府通过一些大藩的带头作用和《华族令》,让藩阀获得了特权,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日本的军阀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政权保障,明治维新前效忠藩主,明治维新后直属天皇,归于军部,不受政府管辖。军阀与藩阀关系密切,有地方性,如在日本资料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支军队来自同一个地方,但它必须得到财阀的支持。日本财阀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都是与天皇政权紧密相连的集团,明治政府先是出资办厂,后又低价转让给与他们密切联系的家族﹑个人,形成了日本的财阀。既然受到了天皇的恩赐,自然财阀坚定地站在了天皇的一边,而军阀需要财阀和藩阀和政府的支持,当然也效忠天皇了。有了这三大股最重要的势力的支持,日本天皇制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日本明治宪法的颁布,最终确定了日本近代天皇制。【4】早在岩仓使节团到欧洲考察的时候,木户孝允就开始构思日本下一步的国家体质建设。在第一

期急速近代化过程中,他首先关注到日本的现代化可能只是“日本桥边的现代化”,仅仅移植了西方文化的皮相。之后,明治天皇极为欣赏的伊藤博文上台,他以东方俾斯麦自称,在他独揽了制宪大权后,1882年,来到德国,向德国宪法权威学者格奈斯特及其助手毛斯,还有维也纳大学的斯坦因教授认真学习,还受到了德皇威廉一世的接见,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伊藤博文为代表代表团,他们认为日本与德国国情很相似。于是以德意志宪法为蓝本,在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在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德国人罗斯勒(Karl Friedrich Hermann Roesler)和莫塞(Albert Mosse等人的策划下,《明知宪法》出台。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国宪法》正式向全体国民公布。这部宪法,通过天皇向黑田清隆首相亲手递交的方式发布,即所谓“钦定宪法”。由此,日本成为东亚首个拥有近代宪法的立宪君主制国家。同时制定的法典还有作为皇室家族法的皇室典范、议院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重要法令。《大日本帝国宪法》在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当天的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我们来看一下明治22年(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知宪法》)关于天皇的一些规定:

第一章天皇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

第二条皇位,依皇宗典范之规定,由皇族男系子孙继承之。

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第四条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依本宪法规定实行之。

第五条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

第六条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执行。

第十条天皇规定行政部门之官制及文武官员之傣给,任免文武官员,但本宪法及其他法律有特殊规定者有特殊规定者,须各依其规定。

第十一条天皇统率陆海军。

第十二条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

第十三条天皇宣战娟和及缔结各项条约。

第十四条天皇宣告戒严。

戒严要件及效力,由法律规定之。

第十五条天皇授与爵位、勋章及其他荣典。

第十六条天皇命令大赦、特赦、减刑及复权。

通过这部宪法,我们可以感受到日本近代天皇制的专制色彩,天皇拥有政治,军事等一切大权,【5】天皇必然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中心,近代天皇制就是专制主义天皇制,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当然,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确立,与当时日本国民对天皇的顶礼膜拜紧密相关,在当时日本很多人的心中,天皇是神,天皇理应得到如此的地位和权力,并且他们也相信,通过天皇为首的政权,可以实现日本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正是在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天皇,政客等人利用了天皇的神圣色彩,得到了藩阀,军阀,财阀和广大人民的支持通过明治维新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了君主权利绝对论的明治宪法,日本近代的天皇制最终形成了。

参考文献:【1】,《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日)依田憙家著.雷慧英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第32,33页。

【2】,《日本近代史纲要》,(日)高桥幸八郞.永原庆二●大石

嘉一郎编,谭秉顺译,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第143页。

【3】,《新编日本近代史》,宋有成等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152页

【4】,《大国崛起–日本》,日本/中央电视台节目组编著,北京:中国

民主法出版社,2006,第98页。

【5】《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第12页。

日本近代教育

日本近代教育 1.教育概况 (1)江户-幕府时期的日本教育 ①影响文化。这一时期,日本的教育同时受到中国的儒学、日本的国学、西方的兰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特点。 ②初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由寺子屋和乡学等机构承担。 ③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由一些藩校和私塾改建为中等学校。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两个部分,使中等教育承担实业教育和升学教育两类。 ④高等教育。1886年,日本颁布了《帝国大学令》,将东京大学改称为帝国大学(尤重法学),规定帝国大学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研究学术及技术的等。 总之,日本通过《学制令》以及一系列的《学校令》(《师范学校令》、《帝国大学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等),成功地实现了封建教育的改造。《学制令》也成为日本近代的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2)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教育 1871年日本在中央设立文部省,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兼顾国家宗教事务,文部省的设立也标志着日本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从机构上得以实施,其指导思想为“合魂洋才”与“文明开化”,主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仿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 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教学,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深造; ④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师资; 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立东京大学等。 2.教育思想: (1)福泽谕吉论教育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致力于“文明开化”事业,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思想,代表作《劝学篇》、《文明论概略》,其基本教育思想如下:

①在教育作用方面,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可以消除贵贱、上下之别。大力 主张普及学校教育,以最终实现教育立国,强调修习学问,唯上实学; ②主张通过知识教育开发人的智力,培养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智育) ③通过道德教育培养民众,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尊心;(德 育) ④通过体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强调遗传、环境、教育对人的发展同时产生作用。(体育)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日本教育

宫廷教育的兴起原因 日本古代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教育,是从儒学传入日本后,在宫廷中设立私学开始的。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汉学家阿直歧来到日本。阿直歧通晓汉文经典,被聘任皇太子之师。阿直歧又向应神天皇推荐博士王仁。王仁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到日本,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为朝廷重用的汉学教师。由于儒学传到日本,在宫廷中兴办起学问所后,皇太子以及皇族和宫廷贵族子弟都到宫廷的学问所就学,宫廷教育就此发端。552年佛教和佛教经典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融汇起来,成为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洪流。这股洪流的推波者是圣德太子。他在593~622 年摄政期间,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众多佛教寺院以传播佛教,同时宣扬孔子哲学,为直接吸收中国文化,曾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夺取被旧贵族把持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仿中国建制,定年号为大化。646 年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从此开始,日本设官治学,一方面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仿照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日本的贵族教育制度。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在教育方面,开始设立大学,到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博士学生。大宝元年(701),忍壁亲王及藤原不比等制定《大宝律令》,使大化革新以来采取的各种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宝律令》中的“学令”部分,对大学及国学作了种种规定,这是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大宝律令》所规定的学制,在京都设大学(或称大学寮),在地方设国学。 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 自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和中国交往更加频繁。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佛教昌盛,学术进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内容以汉字和汉文书籍为主,偏重于模仿中国的文化教育,同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出现了使用汉字音符的万叶假名。在这个时期里,官立的大学和国学、学者的私塾、家学和家传的个别教学等三种教学形式并存和发展起来。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对大学也比较重视,并做了某些改革。但到了中期,大学衰落,私学有了发展。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学问所逐步成为初具学校形式的教育场所。 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 平安时代后期,寺院僧侣和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1192年,源赖朝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天皇完全成了傀儡。但在镰仓幕府末期,由于皇室、京都贵族、寺院僧侣上层、幕府内部各种势力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斗争,酿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和地方势力割据百余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战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汉学衰落,大学和国学没有得到恢复,代之而起的是武士教育和寺院教育活动。武士教育主要是灌输武士道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与寺院。武士教育重武轻文,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比前代有所降低。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为了广大同学的需求!~~~~~ 特此发表几造福同学们的答案!!! 考试么就没问题了~~~~~~~~~~~~~~~~~HAHAHHA ------------------------------------------------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近代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内容摘要 明治维新的资本主义近代化,是通过教育改革的渠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借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物质文明”的成果,“殖产兴业”,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措施及其成果对我国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正式开启了日本近代教育的序幕,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我们从中得到了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兼顾、大力推进教育法制化、统筹兼顾,重视教育投入等等启示,这对于我们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中国教育体制有很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明治教育;启示 一、明治时期的教育背景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外部欧美列强环绕,时刻想吞噬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所谓“亲善”、通商条约,日本面临着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危机;人民的贫困、经济的落后造新政府的财政拮据等等,困难重重、百业待举。为了巩固新政权,把封建落后的日本改造成为近代的强国,以木户孝允1、大久保利通2为代表的明治元勋们推行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明治政府一开始把主要力量放在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方面,教育上仍然沿袭封建制度。封建的教育制度腐朽不堪、弊端丛生,是正在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的一大障碍。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对各种人才的需要,需要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创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明治时期的教育措施 明治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等教育方面,政府特别重视实业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决定振兴实业教育,以造就科学技术的骨干力量。 明治维新最初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政体书》,其中心思想就是引入西方文明文化、倡导全面“普及义务免费教育”和向世界全面开放的“文明开化”。明治二年,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思想家之一福泽谕吉,发表震撼日本朝野的教育宣言《劝学篇》,深究“欧罗巴州”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根本原因,一针见血地总结到:“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尽文艺技术之美;城乡无别、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之枝开花结果矣!正是在这样的建国宗旨下,自日本明治政府成立,便主动从根 1木户孝允 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时代与明治时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在尊攘、讨幕运动中起领导作用,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 2大久保利通 1830.9.29—1878.5.14),明治三元勋之一,政治家。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A.重视儿童教育 B.重视师范教育 C.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答案:D [解答] 他曾提到过儿童、师范、女子教育,高等教育不曾专门论述过。 2.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B.近代空想主义 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答]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下列不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的是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强学报》 D.《新报》 答案:D [解答]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强学报》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4.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解答] 1905年废科举。 5. “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解答] “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建立京师大学堂。 6. 有关新学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 B.采用6—3—3学制 C.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缩短 D.采用不少弹性措施 答案:C [解答] 应是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延长。 7. 20世纪时,各种教育思潮蜂拥,下列不属于的是 A.平民教育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洋务运动 答案:D [解答] 时间不对,洋务运动早的多。 8. 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描述不包括 A.洋务教育 B.维新教育 C.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D.新文化教育 答案:D [解答] 新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 9. “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自强求富 C.中学更加巩固 D.打破封建教育僵化的体制 答案:D [解答] 封建教育仍很顽固,但开始有转机,有点活力。 10. 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答]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并未实施。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 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 近代时期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 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但由于封建思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

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 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 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 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梳理】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政治特点:天皇是名义上最高统治者,而幕府首脑将军掌握实权;形成幕藩体制。)在幕府的统治下,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在: (1)政治上: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并且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进步 (2)对外关系上,长期的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落后。19世纪中叶,打开了日本的门户,使日本沦为,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3)经济上,萌芽和发展,冲击了封建经济,冲击幕府统治。同时,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客观上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4)思想上,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5)统治集团内部,广大人民包括生活日益贫困,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开始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二、倒幕运动成功和明治政府建立 (一)“尊王攘夷”到倒幕运动:由和平改革(依靠幕府关键人物?)到武装倒幕(领导?)1、1867年将军形式上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称之为 2、战争决定性战役倒幕运动彻底胜利 【合作探究1】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二)明治维新的内容(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1、你知道英国、德国、美国是怎样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吗? 2、俄国是如何走上近代化道路的? 3、日本近代化的特点 ①有现代化意识的明治政府在改革中起了领导作用;②经济资本主义由上而下,政治民主化由下而上;③和魂洋才,现代与传统并存;④现代化和民族独立并行发展;⑤善于引进和消化外国的先进技术。 三、评价明治维新 性质: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巩固统治,维护独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积极: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日本的近代化。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局限: 经济: 政治: 文化: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代文学史 啓蒙思想の文学 ●啓蒙家たち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西周(にしあまね)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天保5年12月12日~明治34年2月3日(1835~1901) ●明治の代表的な啓蒙思想家。 ●1868年慶応義塾を創設 ●『西洋事情』や『文明論之概略』などの著作を発表し、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が中華思想、儒教精神から脱却して西洋文明をより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流れを作った(脱亜思想)。 西周(にしあまね) ●文政12年2月3日~明治30年1月31日(1829~1897) ●明治の啓蒙思想家。 ●(1862)から慶応元年(1865)までオランダ留学。明治元年(1868)『万国公法』を訳刊。 ●西洋哲学、論理学等の導入者として、多くの術語を考案した。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天保3年5月26日~明治24年6月7日(1832~1891) ●慶応2年(1866)幕府遣英留学生の監督として渡英。同人社創立者。14年(1881)東京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個人の人格の尊厳や個性と自由の重要性を強調した。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天保7年6月23日~大正5年2月9日(1836~1916) ●ドイツ学を研究 ●帝国大学総長を歴任 翻訳文学 ●翻訳文学流行した理由 ●西欧に対する好奇心 ●外国文化、習慣、風俗に対する理解

●伝統的文化の近代化 文学史的重要な点 ●純粋な文学書の翻訳の最初である ●文体の面で片仮名交り漢文読み下し体の文章 ●中江兆民(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政治小説 ●政治小説とは ●政治上の啓蒙、主張、宣伝、風刺などをその目的とする小説。 ●末広鉄腸の「雪中梅」 政治小説の文学史的意義 ●文学的関心のたかめ ●いろんな階級の人々に創作的興味を起こさせたという結果 【写実主義】 ●現実をあるがままに再現しようとする芸術上の立場。 ●リアリズム。 ●写実主義文学論の提唱 (一)、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の 『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安政6年5月22日(1859年6月22日)- 昭和10 年(1935年)2月28日)は明治時代に活躍した日本の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劇作家。 ●東京大学文学部政治科卒業。『小説神髄』(26歳)『当世書生気質』を発表して写実に よる近代文学の方向を示した。 ●本名は坪内雄蔵(つぼうちゆうぞう) 『小説神髄』 近代文学の方向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 日本最初の近代評論。 『小説神髄』 ●文学の自律性を主張した。 「小説は美術(芸術)なり」と規定し、一切の功利主義的文学観に反対して、芸術としての文学の存在理由と価値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 『小説神髄』 ●文学の中心ジャンルに小説をすえた。 進化論を導入して、文学の歴史をジャンルの変遷の歴史と捉(とら)え、小説こそ最も進化し、近代社会の複雑な現象を描くのに最も適し、すぐれた形態であると、小説の優位性を主張した。

日本大学教育模式

关于日本大学的教育特征,经常有“入学要求严格但是毕业容易”的说法,的确跟海外其他国家,尤其西欧的国家相对比,这个说法是符合事实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日本大学的教育特征吧! 与美国大学制度完全相反的日本大学的教育制度 360教育集团介绍:高二之后准备大学入学考试时期和大学三年级之后准备毕业的时期,实际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到底哪个更多呢?想要考入日本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留学生来讲,不但要掌握考试内容,更重要的是先过语言关。但是,进入日本大学之后,准时出席,认真学习的话,毕业并不是难事。这就是日本大学的教育特征.那么为什么日本要制定这种教育模式呢? 日本的大学,是被定位为培养优秀、精英人才的贯彻国家政策的机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民间教育的色彩更加浓重一些,大学的门槛相对于日本比较低;而日本本着教育、培养优秀的高端人才为目标,不得不通过提高入学要求来树立权威性,这就是为什么只有一部分条件较优秀的,而不是任何学生都能够进入到日本大学中接受培养教育的原因。这与“入学简单毕业难”的美国大学教育体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日本式大学教育的特征 360教育集团介绍:不论是“宽进严出”或是“严进宽出”,都各有利弊。日本大学教育体制的特征,比如说,相比于学习成绩,日本的大学教育更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但是也会因此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学生学习能力低下,有的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不甚理想等。因此,对于就读于日本大学的学生来讲,不论是日本学生还是留学生,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才能更好的在日本大学这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当中,汲取知识的营养,为毕业之后的就业生活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大学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多优秀的闪光点。首先,日本的教育方式,可以说是立足于性善说之上;日本的大学之所以体制宽松是因为校方原则上愿意相信,每一个通过层层考试筛选考取入大学的学生,即使不加以严格约束,也会自愿自主的学习。在宽松的学习体制下,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取得资格认证,很多日本大学都有去往世界各地大学的短期留学的项目,在接受学校教育之余,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能够利用在充实自身能力,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学业之外的活动之上。这些是在欧美国家,或是中国大学里目前难以实现的体制。对于在中国常年接受“填鸭式”教育的学生,日本的大学不失为一个新鲜、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日本大学体制的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课程设置丰富,灵活性极强。学学困难毕业简单”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这个体制的优越之处,对于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至关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专业、课程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于来自海外的留学生,日本的大学也有相当完备的教育体制,为来自各个国家的、各个层次的学生细致,系统的安排课程。例如,私立名校上智大学,对于没有日语基础的留学生,量身打造了英文授课课程,让学生感受日本优良的教育氛围的同时,又不用过多的担心语言障碍。 不管怎么说,现在日本大学是“入学严格毕业简单”的运营模式。充分利用这个体制的优越之处,对于度过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教育制度的发展 从二战到现在,日本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的高等教育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战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完全模仿美国模式到根据自己国情,己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 以明治维新时期1872年《学制令》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的日本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距今有着13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日本以美国模式为基础进行了体制改革,其规模才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高。伴随“亚洲的明珠”式的经济高速发展,其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发展。 下面分点论述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 1 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沿革 目前日本通过一系列大学改革,不但建立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还形成了完备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体系。 1.1 高等教育制度体系完善 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结构、招生考试制度、学术管理制度、教师制度和财务制度等,可以说是体系完善,层次分明。日本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学校教育法》、《大学设置基准》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法律;规范国立大学的相关法律;以《私立学校法》、《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为主要内容的指导私立大学的有关法律;育英奖学的法律制度等。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大学院;根据其设立形式,大致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种。高等教育财务制度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包括国立高等教育财务、私立高等教育财务等。日本现行的大学招生考试是实行“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大学的个别考试,通过这两种考试来综合考察考生的学力、能力和适应性等,日本招生考试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考试机会的复数化、选拔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尺度的多元化。日本大学内部进一步强化学术权力的基础已经形成,其校内学术管理更洋溢着鲜明的特色。日本的教师教育管理在其教师教育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日本高等教育的教师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的行政管理制度、教师的晋升制度和教师的任期制度等。 1.2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三次重大改革 在战后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演变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意义的变革,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5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化。战后的日本接受了美国占领军长达6年的控制,美国对日本大学改革政策形成的影响主要通过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简称CIE)和美国教育使节团这两个组织机构及由它们提出的有关政策性建议与报告来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大学的改革几乎是全盘引进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导入美国大学“民主化”办学理念,保障国民拥有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平等。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又重新形成了多种高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建立了多种学制的管理体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经过这次改革,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后日本教育显著地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为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阶段日本教育政策的特点就是政府和经济界对教育进行了强制的干预,教育目标的单向性的经济取向,过分强调的教育的经济功能,而从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日本维新运动的原因: 1、腐朽的幕府统治下内忧外患,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倒幕运动的推动; 3、明治政府的成立则提供了维新运动的前提和政治保证。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 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 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二)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1.概况:1853年,美国海军将军佩里率领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强行闯入日本港口。代表美国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并约定将在第二年再来日本,听取答复。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烟,所以日本历史上把这一事件 2、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3、直接后果:使日本被迫签定《日美亲善条约》 1)条约性质: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条约内容:开放港口:下田和箱馆;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今后日本给予外国的一切权益,美国也同样享受。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最先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A) A.冯桂芬B.薛福成 C.曾国藩D.张之洞 2.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是(D) A.马尾船政局B.金陵机器局 C.天津机器局D.江南制造总局 3.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曾任主笔的报纸是(A) A.《时务报》B.《万国公报》 C.《国闻报》D.《湘报》 4.1898年3月,张之洞发表的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D) 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 C.《人类公理》D.《劝学篇》 5.1904年至1905年,外国侵略者为争夺在华利益而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是(D) A.英法战争B.英俄战争 C.日美战争D.日俄战争 6.20世纪初,邹容发表的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的著作是( B ) 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 C.《警世钟》D.《猛回头》 7.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A) A.《民报》B.《苏报》 C.《民国日报》D.《新民丛报》 8.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黄兴带领下举行的起义是( C ) A.惠州起义B.河口起义 C.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B ) 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D.《总统选举法》 10.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是(D)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课程标准】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板书】 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条件成熟 明治维新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内容: 政治经济文教 评价:特点性质结果影响成功的原因局限 【教学过程】: 一、背景: 1、幕府统治危机 ①政治上:实行幕藩体制及森严的等级制度。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p92.p93)②经济上:实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充分发展。 ③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④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相当于中国的1840年),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2、条件成熟: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 二、目的:巩固天皇新政权,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三、内容: 1. 政治上: 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藩置县: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郡、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②“四民平等”: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p.98) 2. 经济上: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①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出售国营工厂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进民间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3.文教上: “文明开化”: 进行教育改革,发展近代教育;广泛介绍西方文明(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各种媒介)生活习俗西化。 四、评价: 1.特点: ①政治:所有的政治改革都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 ②经济: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发展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