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概述诸子百家的语言观

文学院1202班李雅婷121040063 语言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就非常重视语言问题。一方面,先秦儒、墨、道诸家都肯定语言的媒介作用和工具价值,都重视语言对于现买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儒、墨、道诸家因各自思想旨趣的殊异,在语言观上又表现出咨不常日同的特点,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的语言观则具有功利主义和语言学的意义,而道家的语言观则是一种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具有超语言学的特点。

儒家的语言观是伦理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墨家语言观是功利主义和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观;道家语言观是语言哲学意义上的语言观。儒家重正名,正名救礼;墨家重予名,因实制名;道家重无名,无名名道。儒家慎言、质实无华,辞达而已;墨家重言,言必有利,言必立仪;道家善言,以言达道,文辞美富。儒家言传而身教,重建礼教;墨家强枯而不舍,上说下教;道家行不言之教,妙悟玄理。儒家为礼制辩,为先圣先贤辩;墨家为功利辩,为辩而辩;道家为“不辩”辩,为“辩无胜”辩。儒家之言说是对统治者说,对执政者说;墨家之言说是对天下人说;道家之言说多是僻处自说。综合上述,道家最先区分了指谓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常名”与“名”,并认为本体世界有难以把握的一面,对“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作了哲学的划界。道家以言泯言、以辩去辩的超语言学态度较之于其他诸家正是一种哲学的态度,富于形而上的意味。道家语言观强调“无言”并不仅仅是针对语言的局限性,“无言”正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无为是道的一种存在方式),“无言”实具本体论意义。可以说,道家语言观是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

荀子揭示了语言在社会发展中草创之时的任意性#使用中的约定性,交流中的同一性,统治中的秩序性,以及发展中的因循性与创新性。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思想与现代语言学理论几乎不谋而合。但是,荀子的语言观终究是附庸于政治伦理思想的,他更为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政治功能和道德教化功能。尽管如此,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精要入微的分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古典语言学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现代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中,语言学家王力强调了荀子的语言社会观。语言的继承发展观以及语言变异观,肯定了作为哲学家的荀子对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荀子对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地域变体以及社会变体的阐述,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结构与语言的共变关系,追溯共同语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历史的渊源和佐证。荀子的这些经典的语言观也成为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导向路标。

墨子的语言观洞悉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攻击墨家最厉害、甚至使用言辞达致谩骂地步的孟子也承认:“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正因为墨家有强烈地献身社会、阻止战争、尊贤尚同的意识,在对语言的功能认识方面,也就比较多地强调利用语言为现实社会服务。如墨子指出:“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非命下》)而且发言用语还得有针对性。“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鲁问》)在此基础上,墨子还提出了言语运用的一个基本准则:“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贵义》)墨子是很看重言语的宣传价值的。如《鲁问》中载:“吴虑谓子墨子曰: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子墨子曰: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曰:‘教人耕者其功多。子墨子曰:‘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再比如他指出:“仁义钧。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公孟》)这样的思想墨子曾多

处表述,显示了他十分注重借助语言所进行的社会教化作用。正因为如此,他将善言辞看作贤士们的重要品行能力,劝导主政者要尚贤纳士,以改变任人唯亲的现状。他指出:“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尚贤上》)特别难得的是,墨子还看到了语言的普遍工具特性。比如他在反驳公孟子的“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观点时说:“昔者,商王纣,卿士费仲,为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为天下之圣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管叔为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则不在古服与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公孟》)这段话里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一是有人认为,墨子从夏,孔子从周。其实墨子并非胶柱鼓瑟,强调复古。二是认为语言形式本身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喆. 儒、道、墨语言观比较研究.[A].武汉大学学报. 2000-3:第53期

2.康常建. 论荀子的语言观[N]. 殷都学刊. 1998:第92期

3.崔应贤. 论墨子的语言观[A]. 郑州大学学报. 2006.11: 第6期

4.刘永凯. 老子与孔子的语言观比较[A]. 孔子研究.2011:第4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跟易中天学讲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刘庆亮(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供大家参阅!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精选1. 抱刺于怀,三年灭字;侧身以望,四海无家。;;蒲松龄《聊斋志异》 2. 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蒲松龄《聊斋志异》 3. 焚琴煮鹤从来有,惜玉怜香几个知。;;冯梦龙《醒世恒言》 4. 彤云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纳兰容若《纳兰词》 5. 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 6. 当厄之施,甘为时雨。伤心之语,毒于阴冰。;;金缨《格言联壁》 7.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警世通言》 8.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吕不韦《吕氏春秋》 9. 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司

马迁《史记》 10.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子思《中庸》 11.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司马迁《史记》 12.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容若《纳兰词》 13.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司马迁《史记》 14.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蒲松龄《聊斋志异》 1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子思《中庸》 国学经典励志名言名句经典1. 世情宜假不宜真,信假疑真害正人。若是世人能辨假,真人不用诉明神。;;冯梦龙《警世通言》 2.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子思《中庸》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司马迁《史记》 4. 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纳兰容若《纳兰词》 5.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吕氏春秋》 6.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纳兰词》 7.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子《大学》 8. 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冯梦龙《警世通言》

作文-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800字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学思想的盛世,诸子百家,学派林立。他们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提起诸子百家,就不得不说说“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他们是“隐士”,儒家提倡“仁爱礼仪”,他们是“文士”,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他们是“武士”。而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他们是“谋士”。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为思想的不同引发了他们之间的争辩。 墨子一书中提到“四非”。有我们熟悉的“非攻”,还有“非儒”。很显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们之间的隔阂,必须从“爱”说起,墨子和孔子虽同生于春秋战国,但年龄之间的差距却是百岁有余,在这个礼坏乐崩的时代,他们都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缺少爱。这不假,但我们都知道,儒家提倡“仁爱”,墨家提倡“兼爱”,按照理论讲它们应该和谐相处,可现实却并非如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划分的,上至国君,亲人,下至动物,植物,他们虽然都给予每一种生物爱,可是这种爱的层次与多是都是不一样的。而墨家的兼爱,则与仁爱不同,他们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爱,就是说你爱别人的父母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个人都平

等。 从理论上讲,墨家的说法更符合我们现在社会的要求,但从实际行动上来说,几乎与不可能画约等号,但是墨子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爱的基础上加入了利益的诱使,鬼神的威胁。儒家的孟子对此则是不屑一顾,墨子的兼爱与事实不符,而自家的仁爱更能被人们接受。于是这场由“爱”引发的思想之争,就这样拉开了。对于此,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爱应该博爱,应该兼爱。我们应遵循着党和国家的脚步。但同时,人是一种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级动物,自是不可能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说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也并不是否认墨家的兼爱,只是要求太高而已。 儒家和墨家都是思想大家,他们传承下来的是不朽的经典,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救世,也可以爱人,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含解析

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 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 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 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美字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赏美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蒲雯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睨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来,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到孔子那里寻找生存的智慧 早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对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演讲中说道:“人类要生存 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评价。 本文节选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 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因为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只 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

先秦诸子选读概述

概述 一、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 设先秦诸子选修课的宗旨“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开设《先秦诸子论著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所以,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它们都是空前的绝后的。 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 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 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的写作能力。 二、“百家争鸣”和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宗法制动摇,兼并战争频仍、政治风云多变。正是在这种情势之下,士阶层空前活跃.有的聚徒讲学、有的游说各国。诸侯卿相争相养士,以招揽人才,壮大目己的势力,而贤能之士也借机献计献策,陈述己见。如战国中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各派学者荟萃,竟达上千人,他们论学议政,著书立说,盛况空前。 先秦诸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简称,它相对于经学、史学子学,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研究这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国学经典语录摘抄_国学的经典语录 100句 【--感恩节】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下面是为您收集整理的国学语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的经典语录100句 1.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晋.陆机.文赋)

2.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4.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5.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9.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0.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12.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宋.徐元杰.湖上)

1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1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15.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16.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7.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18.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 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 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

【作者信息拓展】诸子百家历史观概述

【作者信息拓展】诸子百家历史观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大变动的时期。诸侯坐大,列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官学难以为继,王室文化官员纷纷出走,混迹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诸子百家为了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竟相着书立说,相互诘辩,开创了思想领域内的“百家争鸣”时代。原来控制在周朝统治者手中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虽仍为一些人所坚持,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或者在旧的思想形式下注入新内容,或者旗帜鲜明地对它进行批判,不断地和传统思想观念发生着斗争。在这些新的封建思想中,历史观是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情况如下: 1、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取证于历史,是诸子学说的共同点。他们抱着不同的政治目的去寻求理想的历史榜样,申明历史榜样以张大其政治理想。例如,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韩非子·显学》)。道家抬出了比尧舜更早的神农、黄帝,甚至说及“浑沌”。荀子指责他们是“呼先王以欺愚者”,而用大量史事论证其“法后王”即复“周道”之古的主张。法家斥称道先王的儒、墨“非愚则诬”,而主张“法后王”。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推成戒败,以佐政见。为了论说政治主张,而“取舍”(甚至包含虚构)历史以证成其说,是诸子之学的共同倾向,也是一切剥削阶级历史观的共同倾向。因此,诸子举例的材料,虽不无很高的价值者,但不可尽信,必须认真地考察才能判定其真伪。 2、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诸子言论,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历史内容,对人类社会和国家的起源,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优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问题,都有论列。从中反映出的历史观点,也远比以往丰富,从整体上说,几乎确定了我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点的全部基本范畴。其中,儒、墨、道、法、阴阳诸家的社会历史观点,特别突出。 3、“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天人”关系,在商周时代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核心课题,春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左传》文公三年),又由于各诸侯国在扩大自己势力的活动中,还需要打着周天子,也就是打着天的旗号,所以,这一时期对天的态度是很矛盾的,对天的怀疑和否定一般采取了比较曲折的表达方式。有人在崇神的形式下,神人并举而实际上强调人的作用,这种重民轻神的思想在《左传》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诸子百家名言集之令狐文艳创作

修身之经典 令狐文艳 随着西周王朝衰亡,中国走进了春秋(前770-476)战国(前475-前221)时代。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一段盛世,造就了思想之大家,著出了传世之文章,奠定了国学之基础,形成了中国之文化。 诸子: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张仪、苏秦、尹文、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百家: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纵横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最有影响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诸子百家派别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宣传各自思想。修身是基础,包括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中学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从诸子百家著作中可以寻找出道德修养、尊师重教、文化学习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 道德修养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行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辨别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自我完善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准备 子思:君子之道,譬如兴远,必自迩(ěr);譬如登高,必自卑。----基础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品质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处世 子思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追求 尊师重教 吕不韦: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吕氏春秋《尊师》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二)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

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诸子百家成语

与诸子百家有关的成语故事 《郑人买履》——《韩非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 《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塞翁失马》——《淮南子》 《自相矛盾》——《韩非子》 《揠毛助长》——《孟子》 《井底之蛙》——《庄子》

《歧路亡羊》——《列子》《两小儿辩日》——《列子》《愚公移山》——《列子》《匠石运斤》——《庄子》 <<庖丁解牛》——《庄子》《陷井之蛙》——《庄子》《东施效颦》——《庄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哀而不伤《论语》 安不忘危《周易》 安常处顺《庄子》 揠毛助长《孟子》 滥竽充数《韩非子》 守株待兔《韩非子》 杞人忧天《列子》

买椟还珠《韩非子》愚公移山《列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东施效颦《庄子》 安如磐石《荀子》 拔毛连茹《周易》 白驹过隙《庄子》 百战百胜《孙子》 半途而废《礼记》 饱食终日《论语》 抱关击柝《孟子》 杯水车薪《孟子》 比肩继踵《晏子春秋》避实就虚《孙子》 鞭辟入里《论语》 变化无常《庄子》 冰炭不相容《韩非子》兵不厌诈《孙子》 兵贵神速《孙子》 并日而食《礼记》 并行不悖《礼记》 博闻强志《荀子》

跛鳖千里《荀子》 不丰不杀《礼记》 不共戴天《礼记》 不苟言笑《礼记》 不教而诛《论语》 不近人情《庄子》 不可终日《礼记》 不愧不怍《孟子》 不肖子孙《庄子》 不亦乐乎《论语》 不耻下问《论语》 温故知新《论语》 学而不厌《论语》 诲人不倦《论语》 择善而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采薪之忧《孟子》 察言观色《论语》 沉鱼落雁《庄子》 宠辱不惊《老子》 出生入死《老子》 出尔反尔《孟子》

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大秦帝国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大秦帝国经典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没有议出之一统天下,只有打出之一统天下。 2、流水已逝,心境非昨,如何能以今日之志,重蹈昨日覆辙?良禽固然择木,也需持节自立。朝秦暮楚,终将自毁。 3、权力功业如战场,历来不以德行操守论人。 4、仁政井田不可复,孔孟毕生求之;六国旧制不可救,苏秦全力救之。事虽相异,其理同一。孔孟为天下求一仁,苏秦为天下求一公。 5、灭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6、天命星象从不垂怜弱者,阴阳谶诲不足以断大事。 7、一个惧怕流血的国家,一个惧怕做牺牲上祭坛的执政家,永远都不会放开手脚治理国家。 8、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它永远都只是强者的光环。 9、鲁氏族人的拜师礼非同寻常,一辆价值千金的驷马高车,外加整整一辆牛车的五百条干肉。 10、认准的事就要果敢去做,果真铸成大错,便须断然悔悟重新再来。 11、对手实力强大,却按兵不动,必有隐情。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内乱,很难崩溃。要谨防对手策动内乱。若有内乱的可能,必须

马上找出产生内乱的最大可能是什么?谁?为了什么? 12、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者退,自安者,败于懦弱知足者,败于无知,大争之世,唯以实力见长,当今之世,唯学为正道。 13、臣下之职,是与君分忧。 14、你要做个王,做个好王!那样才不会辜负他的父王,才不会辜负他的秦国。 15、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远送于野,我心伤悲。辚辚远去,悠悠难归。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16、天之将明,其黑尤烈;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孤石万仞,自有草木依附。 17、说是诚惶诚恐,脸上却写满了何足道哉。 18、你说得何等痛快?我听得却何等酸楚? 19、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者退,自安者,败于懦弱知足者,败于无知,大争之世,唯以实力见长,当今之世,唯学为正道,自应坦然受之,努而习之,虽有败,更有苦,甚者辱,如因不堪受其磨而弃之,以乐其好而逐其他,虽能乐己,中有所得,确若沧海之有其宽而略之其深,终不能纳百川,济万物。如与他人比肩,少之其实,更乏其心。故自安者,败在心之弱也。 20、金钱乃人世流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用得其所,方为无价至宝。不得其所,铜臭如粪土。 21、秦穆公后衰败谈不上,只是没有那么突出而已,国土就是经济实力最好的保证,经济实力又是军事的保证,春秋时期不是歼灭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一)(含答案和解析)

《先秦诸子选读》练习(一) 1.阅读下面一小段文字,完成小题。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枢而瓮牖;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选自《庄子·让王) 根据选文,选出最适合形容原宪品德修养的一项 A.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D.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____:“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懂得道理,又要注重实践:“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②____。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这样即使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在后人看来,③_____。南宋的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3.阅读下面《论语》有关选段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选自《论语?里仁》) ②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选自《论语?子张》)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君子有髙尚的道德,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和家庭的小事。 B.孔子认为君子在任何的时候都是不能违背仁德的,不论是在最紧迫的时候还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C.孔子认为君子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但是君子的错误如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他。 D.在孔子的心中,君子是应该讲道德的,君子应该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在任何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主要学派是道家和儒家,传统划分是根据《汉书·艺文志》而来,共分为十二家,分别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农家和方技家,兵家在现代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医家则被放在了方技家中,显得有些冷落。“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我们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二)有关资料 1.“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孔子周游列国 (2)老子骑青牛出关 (3)庄子梦中化蝶 (4)孟母“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的故事 2.“诸子百家”的名言 (1)有朋至远放来,不亦乐乎?——孔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7)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于丹庄子心得经典语录

于丹庄子心得经典语录 篇一: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 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 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 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 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 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 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 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 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

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 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 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 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 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 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 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 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 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 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 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 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 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 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 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 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 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 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