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摘要:头痛是内科常见临床症状,《伤寒论》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详细论述了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的临床指导。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头痛病症在神经内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现结合临床,浅析仲景《伤寒论》对这一病症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头痛、《伤寒论》、辨治浅析

1.太阳伤寒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太阳经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致太阳经气不利,外邪循经于上而发为头痛。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发热,腰身酸痛,恶风畏寒,无汗而喘,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以平喘;甘草缓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防止过汗阴伤。全方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用于治疗伤寒表实之头痛。

2.太阳中风之头痛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病在太阳,风邪袭表,腠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调,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治当解表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

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散寒止呕;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益阴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中风表虚之头痛病症。

3.阳明腑实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此病在阳明,为阳明头痛证。伤寒六七日,病邪入里化热,热结肠道,腑气不通,邪热循经上扰,故见头痛有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沉实,临床上头痛多以前额为主,治当以承气汤,通腑泄热止痛,腑实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

4.少阳胆郁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属邪犯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循经上犯清窍,故头痛,临床以两侧头痛为主,且伴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脉弦细等少阳证候。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苦平,入少阳,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泻热邪;法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扶正祛邪;生姜、大枣和胃生津,全方和解少阳枢机,枢机利,则头痛自除。

5.太阴脾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误用下法、吐法,损伤脾阳,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无以制水,则水湿停聚,上冲心脑而发为头痛眩晕。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胸闷心悸

,舌淡苔白滑,脉沉紧。治当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利水止痛。方中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化饮;桂枝温阳化气以利水湿;白术燥湿健脾;甘草益气和中。脾胃运化正常,则水饮自除,头痛眩晕自愈。6.厥阴肝寒气逆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寒克厥阴,致清扬不升,浊气循经上犯于胃,发为干呕、吐涎沫,上犯头窍,发为头痛,临床上本证头痛多见于阵发性发作,且以巅顶痛为主。治疗上以吴茱萸汤温经散寒,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辛苦而热,既能温胃祛寒,又能降逆止呕;生姜重用,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人参健脾益气;大枣和中补虚,全方适用于厥阴寒凝犯胃,浊气上犯头痛证。

7.少阴阳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欲嗟,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伤寒病入少阴,少阴阳虚生寒,寒凝经脉,不通则痛,而出现发热头痛。临床常表现为头痛剧烈,遇寒则甚,四肢逆冷,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无力。治以附子汤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温壮阳气,祛除寒邪,干姜助附子温阳救逆;甘草解毒,调和药性。全方用于少阴阳虚寒凝之头痛。

仲景之《伤寒论》开创六经辨证理论之先河,详细论述了头痛的病机、辨证、治法和方药,对临床治疗头痛病症具有指导意义。

在临床中,许多疾病均可出现头痛一症,临证中应当予以鉴别,灵活运用经方,发挥经方治疗头痛的最佳疗效。

.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