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

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
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算

课题: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计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 ”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 ”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 ”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操作过程: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8”,然后输入“+”再输入“27”,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65”,就是计算结果。

②计算30×18。

输入: ,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入“30”,然后输入“×”再输入“18”,最后输入“=”,这时屏幕上呈现“540”,就是计算结果。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3 8 + 2 7 = 3 0 ×

1 8 =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第11章 数的开方知识点总结

第11章数的开方知识点总结 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的________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__________. 2,那么________叫做________的__________. 即如果a x ★2.数的开方: 数的开方是一种运算,它包括开平方和开立方. (1)开平方: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2)开立方: 求一个数的________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3.平方根的特征: (1)正数的平方根有________个,它们互为________; (2)0的平方根只有________个,是________,即它本身; (3)负数________平方根. ★4.平方根的表示: 非负数a的平方根表示为__________.其中a叫做__________,对a 的要求是________. ★5.算术平方根 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__________. ★6.关于算术平方根 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________个,0的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负数没有平方根,当然也就没有____________. 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个,分别是____________. 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个,是________.

★7.()0≥a a 具有双重非负性: (1)0≥a ; (2)0≥a . ★8.非负数的和为0的问题 若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个非负数分别等于________. 若02=++C B A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重要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a (2)()=2a ________,()=-2a ________. (3)若A B B A --与都有意义,则____________. ★10.新概念---完全平方数 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整数的完全平方,那么这个数就叫做_______,如0、1、4、9、16、25、36、49、64、81、100等. 完全平方数可以用于估算某些无理数的值,即开方开不尽的数. ★11.易错题 例1. 16的平方根是________,16的平方根是________. 例2. 81的平方根是________,81的平方根是________. 例3. ()2 4-的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 例4. 如果()=-=a a 则,6.12 2________. 例5. 25 16的平方根是________,用数学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例6. 若某个数的平方根只有一个,则这个数是______.若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 ,则和这个自然数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是________.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非常有兴趣来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关键要照顾好不能准确记忆每个键功能的学生,教师及时帮扶,通过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弱势群体来学习本节课知识。 二、教学任务分析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 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经历探索计算器使用方法的过程,了解计算器按键功能,会使用

计算进行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掌握按键顺序,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活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能运用计算 器进行实际问题的复杂运算.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 本节课难点是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环节: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例题讲解 熟能生巧;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探索规律 活学巧用;反思小结 布置作业。 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动手操作 掌握运用 内容: 1熟悉常用功能键: ON AC DEL SHIFT = + (-) x 2 x y … .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总结按键顺序规律. (1)41.9×(-0.6); (2)6 523 ; (3)1.22; (4)124. 目的: 此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科学计算器操作简

七级数学上册2.15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如何使用计算器素材新版华东师大版02062113

如何使用计算器 一、了解计算器 1.计算器的类型和面板的组成 按照功能,计算器可分为简单计算器、科学计算器、图形计算器等几种类型,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 2.各个键的功能. (1 (2 (3 3.使用方法 然后按算式书写的顺序输入数据, 二、操作应用举例 1.基本运算 例1.用计算器求72.6+3.83. 分析:按照计算器的计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但要注意按健的顺序. 计算器显示结果为127.472,所以72.6+3.83 =127.472. 例2 .利用计算器计算:2 2 ) 16 .2 ( 4 ) 88 .3 29 .4( 3 1 - + ÷ - 两键. 所以2 2) 16 .2 ( 4 ) 88 .3 29 .4( 3 - + ÷ -=4.6741416. 2.探究规律 例3.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

多选几个数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与同伴交流你的理由. 解:在利用计算器帮助运算的基础上,如果输入的数字是5,按照做一做步骤得到的结果就是555555555,换几个数试一试,仍然有类似的规律,因为12345679×9=111111111,所以输入5就得到555555555. 3.实际应用 例4.探究数字“黑洞”:黑洞原指非常奇怪的天体,它体积小,密度大,吸引力强.任何物体到了它那里都别想再“爬”出来.无独有偶,数字中也有类似的“黑洞”,满足某种条件的所有数,通过一种运算,都能被它“吸“进去,无一能逃脱它的魔掌,譬如: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的数T= ,我们称它为数字“黑洞”,T为何具有如此魔力?通过认真地观察分析,你一定能发现它的奥妙! 分析:利用计算器,任意找一个3的倍数的数,先把这个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都立方,求和,再相加,得到一个新数,然后把这个新数的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再立方,求和……,重复运算下去,就能得到一个固定数,经过运算这个答案应该是几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解:由题意:如135,13+33+53=1+27+125=153,13+33+53=1+27+125=153. 再如:927,93+23+73=729+8+343=1080,13+03+83+03=513,53+13+33=125+1+27=153 13+53+33=153.所以这个数字“黑洞”T=153.感兴趣的同学请你继续探究一下:在非3倍数的数中是否也有“黑洞”的魔力呢?

15-第二章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12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测试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在计算器的键盘中,表示开启电源的键是( ) A.OFF B.AC/ON C.MODE D.SHIFT 2.在计算器的键盘中,表示关闭电源的键是( ) A.OFF B.AC/ON C.MODE D.SHIFT 3.用计算器求35+12的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 ①输入数据35依次按数字键12依次按数字键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先按键进行乘方运算,再按键进行乘除运算,最后按键进行加减运算 B.输入0.58的按键顺序是 C.输入-5.8 D.输入-3.7 5.用计算器计算-42的按键顺序是( ) 6.用科学计算器计算,若按键顺序是则结果为( ) A.512 B.511 C.513 D.500 二、填空题 7.如果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时,只要按算式的顺序输入,计算器就会按要求算出结果. 8.小芳在用计算器计算“14.9×73”时,发现计算器的小数点键坏了,你还能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请把你想到的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 三、解答题 9.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6×3-28÷2;(2)-25×0.36÷(-1.2); . (3)-12÷6-(-2)5;(4)(7.3-8.9)×1 8 10.使用计算器计算各 式:6×7=;66×67=;666×667=;6666×6667=. (1)根据以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依照你发现的规律,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666666×666667的结果吗?请你试一试.

八年级数学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导学案 单位:青州市庙子初级中学姓名:高云升孙玲丁秀武 一、教学内容:P105—P107 二、学习目标: 1、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难点: 会用科学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 (1)按键,打开计算器。 (2)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3)按键,,=,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4)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5)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 (6)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 (7)按键=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 (8)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 2、课堂探究: (1)小组合作完成例1 (2)已知:甲、乙两组数据分别为: 甲:1,2,3,4,5,6, 乙:2,3,4,5,6,7, 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3、达标检测: (1)一组数据2,3,2,3,5的方差是() A、6 B、3 C、1.2 D、2 (2)甲、乙、丙、丁四人进行射击测试,每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2环, 方差分别为S2 甲=0.56,S2 乙 =0.60,S2 丙 =0.50,S2 丁 =0.45,则成绩最稳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有一组数据如下:3,a,4,6,7,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A、10 B、√10 C、2 D、√2 四、课外延伸: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教案15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及混合 运算。 2.能力目标: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杂的计算,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的活 动。 3.情感态度:使学生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的道理,通过类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的工具。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标 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学生刚学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可以将纸笔计算与计算器计算的结果相对照,对于数值(绝对值)较为复杂的运算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探索现实问题和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时,应当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慢慢养成像使用纸笔那样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2.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计算器的使用及技巧,难点是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繁琐的运算和 探索规律,关键是熟练准确的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算盘、计算器、(简单计算器、科学技术器、图形计算器)、多媒体展示台、计算机。 广泛的计算工材料: 1、扩展资料: ①计算器的历史:说起计算器,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最早的计算工具诞生在中国。 中国古代最早采用的一种计算工具叫筹策,又被叫做算筹。这种算筹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充当材料的。约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里可随身携带。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盘,是中国古代计算工具领域中的另一项发明,明代时的珠算盘已经与现代的珠算盘几乎相同。17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计算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纳皮尔算筹",英国牧师奥却德发明了圆柱型对数计算尺,这种计算尺不仅能做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甚至可以计算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这些计算工具不仅带动了计算器的发展,也为现代计算器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现代社会应用具。 ②电子计算器的特殊键 在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时候,一般要用到数字键,四则运算键和清除数据键。 除了这些按键,还有一些特殊键,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迅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 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27=30×18=)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指出:算完后,我们可以口算或者笔算验算计算结果。 4、用计算器计算“试一试”。

高中数学必修三《均匀随机数的产生》教学设计

3.3.2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数学必修三第三章 概率 3.3.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几何概型的基础上,来学习解决几何概型问题的又一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对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概率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自觉动手、动脑的习惯,对于学生辩证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通过对本节课例题的模拟试验,认识用计算机模拟试验解决概率问题的方法,体会到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可以产生大量的随机数,又可以自动统计试验的结果,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重复试验,可以对试验结果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课时分配 本节内容用1课时的时间完成,主要讲解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 教学目标 重 点: 掌握[0,1]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及[a,b ]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学会采用适当的随机模拟法去估算几何概率。 难 点: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并运用到概率的实际应用中。 知识点: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均匀随机数的概念;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 能力点: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理解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是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育点:通过随机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逻辑 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自主探究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算法解决大量重复模拟试验中的数据统计问题,得出问题的解的估计值,并由此进一步体会随机模拟方法、算法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过程。 易错易混点:在计算器上用rand()产生(0,1)之间的随机数不是什么难事,但产生任意区间(a,b )上的 随机数涉及线性变换,这是学生不易处理的问题,容易出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几何概型?(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怎样的?(3)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4)列举几个简单的几何概型例子? 【师生活动】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 (A )=积) 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积)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构成事件A (4)几何概型例子:长3米的绳子被剪刀随机剪一次,问两段长度都不小于1米的概率?在这个几何概型中,随机剪绳子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从区间(0,3)中随机取一个数,由此引出今天的学习的内容,均匀随机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计算器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计算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还想玩吗?课件依次出示四个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完美 基督教 医院 三三两两 师:你能想到什么?

生1:我猜是十字架。 生2:我想可能是。 出示提示四 生3:我猜是十。 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 师:还想玩吗? 课件依次出示提示 提示一 提示二 提示三 提示四 知错能改 小巧 学习用品 计算工具 生1:我猜是橡皮 生2:我也认为是橡皮。 出示了提示四后 生3:计算器。 表扬答对的同学。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见过计算器?(根据同学回答,依次出示课件中的图片) 表述:看来计算器已经深入我们生活中。瞧,老师手中就有一个计算器,你们观察过计算器吗?看老师手中的计算器,你们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键盘、显示器) 指出:有些功能键由于我们所学知识有限,现在还不需要用,今后我们可以再慢慢认识它们。 2、认识开机键、关机键。 用计算器前,先按什么键?(ON键,根据学生回答指出开机键) 用完后呢?(OFF键,指出关机键) 3、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有多少同学会用计算器?真会?那我们来试着瞧瞧。 (课件出示38 +27 = 3018 = ) 指名说第一题计算过程。 师:你是怎么输入的? (先输入3和8,再输入加号键,输入3和7和等号键,等于65。) 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输入什么键?(等号键)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经典例题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经典例题 一题多解 例1.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 解(一):利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为206.45(千克) 解(二): x =+++++++++++++++++++1 20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1 204129 20645.()千克 解(三):令a =200则新得到的数据为: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x '[()()()()] =++++++++++-+++-+++-++-+1 20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1 20129 645.()千克 x x a =+=+='..()20064520645千克 答:机器零件毛坯的平均质量为206.45千克。 点拨:解法(二)的计算相对简单,这解法的思路是:当给出的一组数据都趋近于某个值时,可设该值为a ,对应的求出x 1-a ,x 2-a ,……,x n -a 得到一组新数据,此时求出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x' 最后可得x x a =+' 例2. 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有2天是51件,3天是52件,6天是53件,8天是54件,7天是55件,3天是56件,1天是57件,计算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 解(一):计算器计算结果为53.9(件) 解(二): x =?+?+?+?+?+?+?1 30251352653854755356157()

第11章数的开方单元检测A卷

第11章 数的开方单元检测 A 卷 姓名: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3.14 , 2 _, 3.212212221…这些 数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A. 2 B. 3 C. 4 2. 16的算术平方根等于() A. ± B. 一 4 C. 4 3.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两个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 B C 、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D A. x V 2 B . x < 2 5. —的平方根是( ) A. 2 B. - 2 6. 下列四个实数中最小的是( A. B. 2 7. 下列各数是无理数的是( A. 0.37 B. 3.14 8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A.整数 B.分数 9. 在实数0, — , -1,-、 2中,属于无理数是( ) 10 3 一 A. 0 B . C . -1 D . 、、. 2 10 10. 比较 2、.2 , 3, .7的大小,正确的是( 、单选题 C .x > 2 D .x > 2 C .±2 D .4 ) C. 2 D. 1.4 ) 兀 C. — D. 0 2 ( ) C. 有理数 D. 无理数 ) D. 5 D. 、两个无理数的积是实数 、两个有理数的商有可能是无理数 1 在-1.414 , 4.若式子、、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 ,7 V 3 V 2.2 B 2,2 V .. 7 V 3 11 . 计算'一 9的结果是() A. 3 B. 3 C. -3 _ 、填空题 C. 2 2 V 3V、7 D 的算术平方根是__,—的立方根是D. 81 12 . 绝对值是_______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 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

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板书: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计算,使

(试题)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同步练习 第1题. 某工厂生产一批机器配件.将生产情况绘成条形统计图(如图),根据图表用计算器求平均每个工人生产了几件产品? 答案:平均每个工人生产12件产品. 第2题. 用计算器计算33.521.758.1,,的平均数是( ) A.37.7 B.42.67 C.37.766667 D.39.7666666667 答案:C 第3题. 在统计状态下,计算8个16和9个27的平均数为 . 答案:21.823529 第4题. 某校进行一次学科竞赛,七年级 四班中40人的成绩如下:1人得90分,4人得85分,8人得80分,11人得75分,9人得65分,7人得39分请利用计算器计算这40人的平均成绩. 答案:40人的平均成绩为68.825分. 第5题. 某校七年级 一班期末数学成绩如下图所示,根据图表,求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生产件数(件)

答案:74.5分 第6题. 已知数据9.9,10.3,9.8,10.1,10.4,10,9.8,9.7,利用计算器求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案:10 第7题.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0.35,0.27,0.39,0.21,0.42,0.37,0.41,0.25;(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3位)(2)435,239,387,333,285,391,293,346,404,397,351,374.(结果保留到个位) 答案:(1)0.309 (2)353 第8题. 用计算器计算数据13,15,17,18,19,21的平均数为() A.17.2 B.17 C.17.1667 D.17.166667 答案:D 第9题. 计算器已进入统计状态的标志是() A.任何显示都没有B.显示DEG C.显示STAT DEG D.显示RAD 答案:C 第10题. 计算器在统计状态下,先看到显示数字952,按下DATA后,显示5,这两个数的含义是()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数的开方 教案华东师大版

第11章数的开方 11.1 平方根与立方根 1.平方根 【基本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理解平方运算与开平方的互逆关系. 3.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概念;会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 【教学难点】 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与算术平方根的特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2013年6月17时38分神十成功发射,其飞行速度大于第一宇宙速度v1,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2,v1,v2满足v12=gR,v22=2gR,要求v1与v2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 多媒体展示教科书导图提出的问题,( )2=25.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用平方运算求平方根. 【教师活动】自学课本P2到例1止,什么是平方根?我们是根据什么求25的平方根的?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后,代表发言. 【教学说明】教师板书平方根概念 并强调:弄清楚“谁”是“谁”的平方根,且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负数没有平方根.在此基础上完成例1,并注意学生利用平方运算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时语言的规范性. 2.算术平方根 【教师活动】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 a,正数a的平方根a的平方根是0,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学生活动】完成例2. 【教学说明】教师强调用平方运算求平方根,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平方根,用 表 示算术平方根. 3.利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学生活动】用计算器操作. 【教学说明】教师强调:正确的操作程序与精确度.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堂练习部分,教师根据完成情况指导小组进行点评,特别是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 四、典例精析,拓展新知 例 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 、b 、c 且2a -+|b-3|=0,c 为偶数,求△ABC 的周长. 【分析】2a -表示a-2的算术平方根,故a-2≥0,即2a -≥0,而|b-3|≥0,利用非负数和为0,则分别为0,求出a 、b,再由三边关系求解. 【答案】△ABC 的周长为7或9. 【教师点拨】a 表示a 的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非负数和为0,则各非负数为0. 五、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3a-2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b+1的算术平方根是它本身,则a= ,b= . 2. 16的平方根是. 3.n 为整数,331m n n =-+-+ ,则m+n= . 【答案】1. 2 3 -1或0 2.±2 3.3或4 【教学说明】从跟踪练习中,查漏补缺、并注意审题准确.如16先转化为4,再求4的平方根. 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有何困惑?并与同伴交流,在学生交流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_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教案_答题技巧 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活动二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感知应用数字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均匀随机数的概念;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的方法;自觉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2.会利用均匀随机数解决具体的有关概率的问题,理解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是用频率估计概率.学习时养成勤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0,1]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及[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学会采用适当的随机模拟法去估算几何概率.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产生均匀随机数并运用到概率的实际应用中.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1)什么是几何概型?(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是怎样的?(3)几何概型的特点是什么? 2、在古典概型中我们可以利用(整数值)随机数来模拟古典概型的问题,那么在几何概型中我们能不能通过随机数来模拟试验呢?如果能够我们如何产生随机数?又如何利用随机数来模拟几何概型的试验呢?引出本节课题: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1)请说出古典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2)请说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概率的计算公式? (3)给出一个古典概型的问题,我们除了用概率的计算公式计算概率外,还可用什么方法得到概率?对于几何概型我们是否也能有同样的处理方法呢? (4)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器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5)请你根据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用计算机模拟产生[0,1]上的均匀随机数. (6)[a,b]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活动: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相互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类比前面的试验,一一作出回答,教师及时提示引导. 讨论结果: (1)在一个试验中如果 a.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b.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 我们将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模型(classical models of probability),简称古典概型. 古典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A)= 基本事件的总数数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 A . (2)对于一个随机试验,我们将每个基本事件理解为从某个特定的几何区域内随机地取一点,

第11章数的开方

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一章单元题 第 1页,共9页 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一章单元题 第2页,共9页 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一章单元题第3页,共9页 乡)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 …答……○……题……○……不……○……得……○……超……○……过……○……此……○……密……○……封……○……线…○… 宜宾县2018—2019学年上期单元检测题 八年 级 数 学 第十一章数的开方 (检测时间:100分钟; 全卷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4的算术平方根是 ( ) A .±2 B .-2 C .2 D .16 2.25的平方根是 ( ) A .±5 B .-5 C .5 D .± 5 3. 若一个数的平方根是±8,则这个数的立方根是 ( ) A .±2 B .±4 C .4 D .2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3)2的平方根是-3 B .1的算术平方根是1 C .0的平方根是0 D .16的平方根是±4 5. 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是 ( ) A .-3 B .-π C .0 D . 4 6.在﹣,,,﹣,2.121121112中,无理数的个数为( ) A .2 B .3 C .4 D .5 7.如图,四个实数m ,n ,p ,q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M ,N ,P ,Q .若n +q =0,则m , n ,p ,q 四个实数中,绝对值最大的一个是 ( ) A .p B .Q C .m D .n 8.如图,长方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为2和4,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2 B .2- 2 C .4-22 D .22-2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9. 1的立方根是____。 10. 若x 2=4,则x=________。 11. 如果 =9,那么a= 。 12. 若x ,y 为实数,且|x +2|+y -2=0,则??? ? x y 2018 的值为________。 13. 计算:922- +22= 。 14. 当x= 时,式子+有意义。 15.若一正数的平方根是2a ﹣1与﹣a+2,则a= 。 16. 小娟设计了一个关于实数的运算程序如下,当输入x 时,则输出的数值为 。 三、解答题(共72分) 17.(10分)计算: (1) + (2) 327 10225.204112121-+- 18.(10分)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 (1) 4x 2-9=0 (2) 27(x+1)3 +125=0 输入x 2x 1- 输出

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1章数的开方 练习题 无答案

第11章 数的开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 36的平方根是6±,用数学式子表示正确的是 【 】 (A )6± =36 (B )6±=36± (C )6=36 (D )636=±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5是25的算术平方根 (B )4±是16的算术平方根 (C )6?是()2 6?的算术平方根 (D )0.01是0.1的算术平方根 3.已知() y x y x ?=?+?则,023 12 的值为【 】 (A )3 (B )3? (C )1? (D )1 4.当0

(C )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 )64的平方根是8 9.下列各数中:0,()()2,3,4,4 1 ,222 ????? ?中,有平方根的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64的立方根是2; ②()2 1?的立方根是1?; ③ 161的立方根是4 1 ; ④33?是3?的立方根; ⑤4832±=.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1.若31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0≥x (B )0≤x (C )1≤x (D )全体实数 12.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一组是【 】 (A )()2 33??与 (B )382??与 (C )42与? (D )6 1 6? 与 13.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则这个数是【 】 (A )1± (B )0,1 (C )0,1± (D )以上均不对 14.若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平方根相同,则这个数是【 】 (A )0 (B )0或1 (C )正数 (D )非负数 15.在数轴上任意找一点,则该点表示的数是【 】 (A )有理数 (B )无理数 (C )小数 (D )实数 16.有下列说法:①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②不带根号的数一定是有理数;③负数没有立方根;④1717是?的平方根.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高中数学: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28)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135~P136,回答下列问题. (1)教材问题中甲获胜的概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示:与两图中标注B的扇形区域的圆弧的长度有关. (2)教材问题中试验的结果有多少个?其发生的概率相等吗? 提示:试验结果有无穷个,但每个试验结果发生的概率相等.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几何概型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②特点:(ⅰ)可能出现的结果有无限多个;(ⅱ)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2)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 P(A)= 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 [问题思考] (1)几何概型有何特点? 提示:几何概型的特点有: ①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②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有何区别? 提示:几何概型也是一种概率模型,它与古典概型的区别是:古典概型的试验结果是有限的,而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是无限的. [课前反思] 通过以上预习,必须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1)几何概型的定义:;

(2)几何概型的特点: ; (3)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 . 某班公交车到终点站的时间可能是11∶30-12∶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 往方格中投一粒芝麻,芝麻可能落在方格中的任何一点上. [思考1] 这两个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提示:无限多个. [思考2]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异同是什么? 名师指津: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异同 如表所示: 名称 古典概型 几何概型 相同点 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不同点 ①基本事件有限个 ①基本事件无限个 ②P (A )=0?A 为不可能事件 ②P (A )=0A 为不可能事件 ③P (B )=1?B 为必然事件 ③P (B )=1 B 为必然事件 讲一讲 1.取一根长为5 m 的绳子,拉直后在任意位置剪断,那么剪得两段的长都不小于2 m 的概率有多大? [尝试解答] 如图所示. 记“剪得两段绳长都不小于2 m ”为事件A .把绳子五等分,当剪断位置处在中间一段上 时,事件A 发生.由于中间一段的长度等于绳长的15 , 所以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15 . 求解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的关键点 在求解与长度有关的几何概型时,首先找到试验的全部结果构成的区域D ,这时区域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