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 案例分析

乙醇 案例分析
乙醇 案例分析

●课题编号:高中6号

●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刘建英深圳市高级中学

●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教材分析】《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包含乙酸和乙醇,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第三节的内容。乙酸和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碳的成键特点和烃的结构与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又可以通过本节两种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后面烃的衍生物和选修5打好方法论基础。

【教材处理】本节课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乙醇》,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

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根据学习科学的理解性学习精神,帮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同时,“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评价贯穿在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中,及时反馈、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习方式设计:4-6人一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运用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科学探究、微观分析或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细节学习。

第一课时乙醇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乙醇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结构的探究,需要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结构的认知过程;性质的学习,需要科学的实验探究与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建构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用途的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恰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1、学生通过生活常识和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乙醇的部分用途。

2、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结构及性质,了解了探究有机物结构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知道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和乙烷的结构,并对“结构—性质”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能力基础

1、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眼、动手能力。

2、针对市重点学校学生的特点,在乙醇的结构和氧化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数能够理解并结合实验得出反应的断键特点。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掌握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掌握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相结合的方法;

(3)掌握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氧化反应,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定性探究到定量探究、从宏观辨识到微观分析;

(4)掌握官能团的概念,掌握“(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提取信息、总结乙醇的相关物理性质,并通过练习反馈,诊断学生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证据推理、模型制作、实验探究和微观分析,让学生认识乙醇的结构和相关化学性质;通过点评,诊断学生证据推理能力(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实验探究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分析水平(宏观视角、微观视角);

(3)乙醇的用途穿插在相应环节学习,多元情境中的学习,既可以巩固相应性质,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多元、立体的认知;通过生活中的运用点评,诊断学生学科价值观的发展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善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并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模型制作、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要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并培养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官能团的概念;

2、乙醇的组成和结构;

3、乙醇与金属钠反应和乙醇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

2、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教具及仪器药品

1、教具:投影仪;

2、仪器:小试管一支、大试管两支、250mL烧杯三个、镊子、小刀、滤纸、玻璃片、坩埚钳

3、药品:金属钠、乙醇、铜丝、火柴、澄清石灰水、酚酞、蒸馏水、稀硫酸。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问题解决过程)

(说明:使用下列各相关栏目,请老师按实际教学的进程编写)

【课前自测】(调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有机物燃烧后产物只有CO2和H2O,可推出的结论是有机物只含C、H

B.某有机物燃烧后产物只有CO2和H2O,可推出的结论是该有机物含氧;

C.某有机物燃烧后产物只有CO2和H2O,通过测定有机物和CO2和H2O的质量,可确定有机物是否含有氧

D.某有机物燃烧后产物只有CO2和H2O,通过测定H2O与CO2的物质的量比值,可确定有机物是否含有氧

2、取4.6 g乙醇,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已知浓硫酸质量增加5.4 g,碱石灰质量增加8.8 g。试求乙醇的实验式。

3、取2.3 g乙醇,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已知浓硫酸质量增加2.7 g,碱石灰质量增加4.4 g。已知:A的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23。

试求乙醇的分子式。

4、请写出乙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等效氢种类数:

【问题一的解决】乙醇物理性质有哪些?

【新课导入】设置情境,以游戏“诗词大会”的形式,以中国诗酒文化为主题,给出半句,答另外半句,小组竟答: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问题分解与思考】1.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根据观察和生活常识,你可以总结出乙醇都具有哪些性质呢?(观察无水乙醇)【学生讨论】(组内讨论,展示后,组间补充完善)

【投影】一、物理性质:乙醇是一种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俗名酒精。

【社会连线】医用酒精是75% 的乙醇溶液?(联系生活常识)

【问题思考】检验乙醇中是否有水,可以用试剂无水硫酸铜。(联系已有知识)

【课堂练习】

1、实验室要从溴水中萃取溴,下列试剂中,哪些可以用来做萃取剂(AD )

A.四氯化碳

B.环己烯

C.乙醇

D.环己烷

(从社会连线到课堂练习,多元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的认知乙醇的物理性质)

【问题二的解决】乙醇分子组成和结构是什么?

【过渡导入】“结构决定性质”,要想深入学习乙醇的性质,就要先了解乙醇的结构。

【问题分解与思考】

结构Ⅰ

结构Ⅱ

实验探究分析(结合乙醇与金属钠

深层理解;2、最后的验证,根据教材安排,学生只能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这要结合问题三才能更好的解决。)

【问题三的解决】乙醇如何与金属钠反应?

【过渡导入】“性质反映结构”,要想最终确定乙醇的结构,可以通过性质来验证。首先来探究一下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3-2】(课本P73页)(学生实验,定性判断,完成表格)

【问题分解与思考】如何借助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确定乙醇的结构呢?试推理猜想:

结构Ⅰ结构Ⅱ

【实验设计与讨论】(引导小组讨论设计定量测定乙醇中活性氢的实验方案,组间展示交流,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完善方案)(锻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或 等。

【问题思考】已测得:2.3g 乙醇参加反应,把量筒中的水换算成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为560mL 。请通过计算确定乙醇的结构。(说明:由于本节学习目标以及气体体积的换算对学生的难度,所以,给出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结论】1mol 乙醇反应生成1/2molH 2。所以,乙醇的结构为:

,模型:。

(乙醇的结构最终确定) 【问题分解与思考】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由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认识反应的实质)

【投影】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的方程式:2Na +2CH 3CH 2OH→2CH 3CH 2ONa +H 2↑

【分析归纳】与钠反应的为—OH ,氢氧键断键。并且,—OH →1/2H 2(引导学生分析,从定性到定量)

【结论】像—OH 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常见官能团有:碳碳双键、—X 、—OH 、—NO 2等。(引导总结)

(通过与氢氧根对比,强化对羟基的认识)

【问题分解与思考】硫酸、水、乙醇中都含有—OH ,它们与金属钠反应的快慢是怎样的?为什么?

【视频】(自制稀硫酸、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对比视频)(引导观察对比实验特点)

【问题四的解决】乙醇的氧化反应有哪些?

【情境导入】中国酒文化由来已久,对于“喝酒这事儿”你了解多少?

【问题分解与思考】这是《纵横四海》中周润发喷火的场景,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讨论】可燃性、挥发性(组内讨论,展示后,组间补充完善)

【投影】1、燃烧——完全氧化:

【追问】乙醇断键情况?(认识反应实质)

【学生讨论】完全断键。

【问题分解与思考】有人喝酒脸红,有人喝酒脸白,你觉得哪种人能喝?不管是哪种人,又总有人说“没事,酒量是练出来的”,你相信吗?

【社会连线】【投影情境素材】乙醇的代谢过程:乙醇通过血液流到肝脏后,首先被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氧化为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进一步催化为乙酸。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行若无事。

在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大部分人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乙醛分解较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较长,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功能,会引起脸色泛红甚至身上皮肤潮红等现象,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上脸”。当然,也有很少部分人缺少乙醇脱氢酶,使乙醇分解较慢,乙醇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在体内积累,有可能引发酒精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患者进入第三或第四阶段,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扩大、呼吸不规律、休克、心力循环衰竭及呼吸停止。(给出情境素材,学生阅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的讨论,认识饮酒与健康的关系)

【问题思考】在实验室,我们如何来实现乙醇转化为乙醛呢?

【实验3-3】(课本P74页)(学生小组实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

【问题思考】1、铜丝的作用?

2、反应的机理是什么?(由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认识反应的实质)

【学生讨论分析】催化剂。催化剂还可以是Ag。(引导学生完成)

乙醇断键机理:。(需要老师更多的分析引导,甚至讲述)

【投影】2、催化氧化——部分氧化:

【问题分解与思考】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你知道交警是怎么检查酒驾的吗?

【投影】酒精的快速检测: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重铬酸钾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

【实验连线】(学生实验,验证乙醇与强氧化剂的作用)

【投影】3、被强氧化剂氧化为酸:

【问题五的解决】乙醇的用途有哪些?

【过渡导入】“性质决定用途”,请结合乙醇的性质和生活常识,总结乙醇的用途。

【学生讨论总结】杀菌消毒、做燃料、乙醇汽油、有机溶剂、做饮料等。

【课堂归纳总结与抽象表征】(说明:在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对问题建构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练习】

2、等量的乙醇、乙二醇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则两种物质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 )

A. 2∶1

B. 1∶2

C. 3∶2

D. 4∶3

【教师点拨】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质以及定量关系

3、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到下列液体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C )

A.硝酸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教师点拨】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实质

4、乙醇分子中化学键如图所示

1)与金属钠反应时,键_____断裂。2)催化氧化为醛时,键_____断裂。

3)燃烧(完全氧化)时,键_____断裂。

【教师点拨】乙醇化学反应的断键机理,即实质

5、下面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属于官能团的是(A )

A.OH—

B.—OH

C.—NO2

D.

【教师点拨】官能团的概念及常见官能团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乙醇易挥发B.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C.密度比水小,沸点比水高D.乙醇不能用于萃取碘水中的碘

【答案】C

2、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混合物是

A.液溴和四氯化碳B.乙醇和乙酸C.氯化钙和碳酸钠溶液D.苯和蒸馏水

【答案】D

3、若要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少量水,可选用的试剂是()。

A.生石灰B.金属钠C.浓硫酸D.无水硫酸铜

【答案】D

4、能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的事实是()

A.1 mol 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 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 乙醛

【答案】C

5、某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醇与产生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则醇中所含羟基的数目为()

A.1个B.2个C.3种D.4种

【答案】B

6、甲醇、乙二醇、丙三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金属钠产生等体积的氢气(相同条件),则上述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2∶3∶6 B.3∶2∶1 C.4∶3∶1 D.6∶3∶2

【答案】D

7、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A.CH3CH2NO2B.CH2=CHBr C.CH2Cl2D.

【答案】B

8、CH2=CHCH2OH可能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加成反应②氧化反应③取代反应④中和反应()

A.只有①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①③④

D.只有①②

【答案】B

9、0.1mol某饱和一元醇充分燃烧,生成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26.6g.该醇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则该醇是()

A.2—丙醇B.2—丁醇C.1—戊醇 D.2—甲基—2—丙醇

【答案】D

10、关于乙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乙醇结构中有—OH,所以乙醇溶解于水,可以电离出OH-而显碱性

B.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乙醇具有氧化性

C.乙醇与钠反应可以产生氢气,所以乙醇显酸性

D.乙醇与钠反应非常平缓,所以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不如水中的氢原子活泼

【答案】D

11、下列分子式中只代表一种物质的分子的是()。

A.C2H4Cl2B.C3H6C.CH4O D.C3H8O

【答案】C

二、填空题:

12、根据乙醇的结构式填空:

(1)断键与活泼金属钠等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

(2)断①③键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

(3)化学键全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①, 2Na+2CH3CH2OH→2CH3CH2ONa+H2↑;

(2)催化氧化,;

(3)。

三.实验题

13、如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乙醇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

图中:A为无水乙醇(沸点为78℃),B为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或银丝,C为无水CuSO4粉末,D为碱石灰,F为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1)在上述装置中,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按加热的先后顺序排列为(填仪器或某部位的代

号)________。E处生成一种纯净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A中乙醇平稳汽化成蒸气,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

(3)能验证乙醇反应后的产物的实验现象是。

(4)图中G处导管倾斜的作用是。

【答案】(1)A。氧气。(2)水浴加热。干燥气体。

(3)产生砖红色沉淀。(4)冷凝回流。

【兴趣拓展作业】

兴趣拓展作业(任选一题):

1)酒的度数是如何确定的?

2)酒精越纯,杀菌效果越好吗?

3)固体酒精是酒精固体吗?

4)我市汽车使用的是乙醇汽油吗?

5)中国酒文化知多少?

★连接高考学业水平考

说明:此项内容目的是为优秀生的学习提供,30分钟题量。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考题错解及分析

1、催化氧化产物是的醇是()

【错答】B、D

【原因分析】1.催化氧化断键机理不清晰;2.因为乙基的原因,导致碳链分析出错。

【正确答案】A

2、在一定温度下,乙烯与乙醇的混合物的混合气体V L,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消耗相同状态下的O2 3 VL,则混合气体中乙烯和乙醇的体积比为

A .1:1 B.2:1 C.1:2 D.任意比

【错答】ABC

【原因分析】涉及燃烧耗氧量的问题,是一个考点,也是学生的易错点,近年来,计算好像一直是许多学生的短板。只要运用极限法、结合列方程组或十字交叉法,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

【正确答案】D

▲疑难问题及解答

1、某化合物的分式为C5H11OH,分析数据表明:分子中有两个—CH3、两个—CH2—、一个—CH—和一个—OH,则它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A.2种B.3种C.4种D.5种

【正确答案】C

2、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6:3,则A、B、C三种醇的羟基数之比为()A.3:2:1 B.3:1:2 C.2:1:3 D.2:6:3

【正确答案】B

3、已知:C2H5OH+HBr→C2H5Br+H2O。为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现采用一套装置进行实验。试根据以下装置图、试剂及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Ⅰ.装置中所装的试剂是:①A瓶装无水乙醇,内放无水盐X;②B干燥管里装生石灰;

③C和D中都装浓硫酸;④E瓶中装入试剂Y

实验操作及现象是:

Ⅱ.用水浴加热A瓶;将D中浓硫酸缓缓滴入E中与试剂Y作用;发现C中导管有大量气泡放出;A瓶内X逐渐变色,在B管口挥发的气体可点燃。请回答下列各问题:

(1)E瓶里所装的试剂Y是以下的________;

A.饱和食盐水

B.MnO2和NaCl的混合物

C.浓盐酸

(2)D瓶中浓硫酸所起的作用是;C瓶中浓硫酸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A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___;所生成的__________(写名称)在B出口处点燃。

(4)A瓶内无水盐X宜选用;它能起指示作用的原因是;

(5)此实验能证明乙醇分子中含有氧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将装置中的C瓶取掉,实验目的是否能达到?_____;因为。

【正确答案】(1)C

(2)吸收浓盐酸中的水分,放出热量,使HCl气体逸出干燥HCl气体

(4)无水硫酸铜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5)A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蓝色

(6)否从锥形瓶出来的HCl中有水蒸气

▲优秀高考题、学业水平考试题精选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乙烷中混有少量乙烯,用氢气加成除去乙烯

B.可以用水鉴别乙醇、甲苯、CCl4

C.除去溴苯中的溴,可以用水洗、分液的方法

D.除去乙醇中的水,可以用蒸馏的方法

【正确答案】B

【解析】A中会引入新的杂质H2;B中乙醇与水互溶,甲苯在水上层,CCl4在水下层;C中用氢氧化钠溶液洗、分液;D中加生石灰、再蒸馏。

2、(改编题)有人将书本上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作如下改进:

(1)实验过程中铜网出现红色和黑色交替的现象,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鼓入空气的情况下,熄灭酒精灯,反应仍能继续进行,说明该乙醇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

(2)甲和乙两个水浴的作用不相同。

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一段时间后,干燥试管a中能收集到不同的液态物质。

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试管a中收集到的液体用紫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显红色,说明液体中还含有________,要除去该物质,可以先在混合液中加入____________(填写字母)。然后,再通过____________(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除去。

A.氯化钠溶液B.苯C.碳酸氢钠溶液D.四氯化碳

(5)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

【正确答案】(1)2Cu+O22CuO CH3CH2OH+CuO CH3CHO+Cu +H2O 放热(2)加热冷却

(3)乙醛乙醇水

(4)乙酸 c 蒸馏

(5)氮气

【解析】整个装置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供氧气和乙醇蒸汽,第二部分乙醇催化氧化发生装置,第三部分冷却收集液体,第四部分收集气体/尾气。明确了各部分的作用,再加上对催化氧化反应的了解,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3.3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一、物理性质

二、分子结构

三、化学性质

1.取代反应

2. 氧化反应

(1)燃烧:

(2)催化氧化:

(3)与强氧化剂反应

四、用途

活动板

★设计思路(500字左右)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时代发展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基于学习科学中理解性教学的精神、基于评价对教学的重要性,我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有着一个初衷,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要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要将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之中。我的具体设计思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体现。

一、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学习目标。我参阅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考纲等,结合本节内容及其呈现形式,决定选择问题导向教学法,将本节内容设计成五个问题,并确定每个问题需要学生掌握的什么程度才算达成学习目的。

二、确定学习方法。根据需要的问题,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学习的认知基础,根据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的理念,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建构自己的理解,并最终确定合适的学习方法。

三、确定教学评价的对象。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程度、根据学习方法的选择,确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要诊断的问题。

四、确定可以贯穿于教学培养的核心素养。根据化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本节知识特点与学习方法,确定哪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以体现与培养,并确定如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强化培养。

五、思考情境设置。根据知识内容特点,思考新课引入和问题准入的合适的情境设置。

★教学反思(500字左右)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发现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设计,学生感兴趣、参与度高、效果很不错,像动手做模型、实验设计与探究、喝酒这些事儿等,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二、有些地方,学生学习起来发现还是有难度,比如: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的测定,尽管有指导意见,但学生要动手总结写出,还是觉得有困难,对此,我选择在课堂上板书“定性定组成→定量

定最简式→定分子式测相对分子质量→猜测→定结构”,进一步的引导,帮助学生理出探究思路。再比如:通过钠与乙醇的定量实验确定乙醇结构,让学生直接画出装置图有困难,对此,可以把问题更细化,“针对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定量实验要测的量;通过方法测量;实验中要保证完全反应;读数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解决定量问题的关键,而实验图直接投影出来让学生分析。

三、有些地方,对学生好像太简单,可以让它更有挑战性,比如:引课环节,给出的诗句都很简单,对学生没有挑战性,可以把它改为不给诗句,直接选两组比赛,说出与酒有关的诗句,学生可以说出许多,而且,因为有挑战性,也会更有激情。

课堂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有的预设都是围绕着学生和核心知识展开,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灵活的,充满着不确定性,不是预设所能涵盖的。所以还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酚的性质和应用 晋江平山中学黄文姣 [案例课题]酚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苯环、羟基这两种重要基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酚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理解苯酚和苯、醇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酚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酚类化合物---苯酚,由醇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酚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酚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苯酚、以及醇和苯酚的性质来学习羟基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酚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酚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引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醇是链烃的羟基衍生物,其结构特点是羟基与链烃基直接相连接。 【设问】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否也是醇呢? 【讲解】请同学们比较黑板上这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总结醇、酚的结构特点。 【小结】羟基与苯基直接相连接的化合物是酚类。苯酚是最简单的酚。 【板书】一、酚

1.概念:分子中的羟基与苯环(或其他芳环)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有机物。 二、苯酚 1.苯酚的结构 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师】引导学生看P71苯酚分子的比例模型,寻找苯酚分子和苯分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板书】2.苯酚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P72 (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追问:那苯酚应如何保存呢? 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量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 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高中语文获奖教学案例--归去来兮辞1

4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一课时 东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②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理解并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②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作者“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情怀。 ②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②背诵全文,理解当时归隐风气与陶诗的特点。 2、难点:①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②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初步鉴赏。) 2、课内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用具】PPT课件,课文音频文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课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播放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听,并体悟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课件出示) 二、整体感知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课题】弱电解质的电离 【案例背景】 本章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的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在具体的学习中,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增强知识的逻辑性,以化学平衡理论为指导,引出一系列新知识点;同时通过实验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学习,加强能力和技能培养。 【案例描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掌握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判断。 2.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能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电离平衡移动。 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实验法、启发引导发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比较

①NaCl溶液②NaOH ③H2SO4④Cu ⑤CH3COOH ⑥NH3·H2O⑦SO2⑧乙醇⑨水⑩CaO ____________ 是电解质__________ 是非电解质_________ 两者都不是【思考】: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离子。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否有区别?你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证实你的想法? 提示学生从生活情景题思考: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设计意图] 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中,从感性知识的认识中,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做好知识的铺垫。 新课引入: 活动与探究: 1.醋酸和盐酸是常见的两种酸,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是否一样呢?请说出你的理由。2.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写出实验方案并与同学交流。 3.完成教材第40页实验3-1并记录实验现象。 (1)测量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的盐酸和醋酸的pH。 (2)如图3-1所示,在两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L-1 的盐酸和醋酸,在两个气球中分别加入经砂纸打磨过的长度相同的镁条,然后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同时将气球中的镁条送入锥形瓶中,观察、比较气球鼓起的快慢等现象,将实验现象和你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填入表3-1。

(word完整版)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原电池》课堂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孙永平 1、分析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掌握本节知识,对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电池使用原理、金属腐蚀和防护,研究探索发明新电池有重要意义。 2、了解学情底码 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过程与方法:通过Pb-CuSO 4 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4、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两池)发生及盐桥的作用。 5、确定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6、教学设计过程和意图 (1)情境导课:让学生举一些手机、电子表等新型电池例子。联系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有趣的画板教学案例一等奖

有趣的画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第12课,是第三单元神奇的“画王”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金山画王这个软件,而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到金山画王的奇特之处,并初步使用金山画王,基本掌握笔和仙女袋工具的操作使用,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绘画习惯,如细腻地使用笔,及时撤销,学会保存等,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学习对象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刚学习信息技术大半个学期,部分孩子鼠标掌控还不是很熟练,电脑绘画的基础相对较弱,虽然有个别同学知道甚至用过金山画王,但基本没有系统地学过金山画王各个工具的使用,因此,需要降低绘画的整体难度。从学习特点来看,学生很容易被金山画王有趣的界面和其他功能所吸引,对所学的重点笔功能反而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考虑对学生必要的约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山画王的基本界面,学会金山画王程序的打开和退出,并能保存作品。 2. 认识画笔,了解仙女袋的特点,并学会两者的使用。 3. 能选择画笔的合适选项,适度使用仙女袋进行合理创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讲述、学生自学尝试、师生演示交流、范例引导等方法,在给故事配画的过程中,学会金山画王的初步使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升对电脑绘画的学习兴趣。 重点:学会使用各种画笔进行创作 难点:能选择性地使用工具并合理设置进行创作 四、整体思路 本课设计贯穿了文字配画这一思考,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给小故事配画的情境,然后以考察基本功的形式学习笔的使用,明确要点,再通过理解文字明确各步骤的学习任务,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给文字配画,进行合理创作,最后作品展示时让学生用一句话续编故事,也体现了文字配画思考的延伸。 本节课教法以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法、演示法等。学法以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辅以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教师跟学生谈谈关于画画的问题,引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时用金山画王为“蘑菇房”小故事配一幅画。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故事配画的情境,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引出课题。 (二)认识画王学用画笔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苯的性质和应用 个旧市第二中学何俊 [案例课题]苯的性质和应用 [案例背景] 本节课是安排在烷烃及其同系物、乙烯的知识点后的一节内容,因此学生已对烃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再来学习苯已不是难题,而且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已经具备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学习苯酚的性质。但要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苯的结构理解苯和乙烯的区别,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氛围”有一定的相互影响,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能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 [案例主题] 本节课是首先介绍了自然界中的芳香烃类化合物,然后介绍最简单的芳香烃类化合物---苯,由烯烃类作对比让学生分析苯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实验来学习苯的性质,通过比较苯和烷烃、以及乙烯和苯的性质来学习双键和苯环之间的相互影响。要求学生通过本次探究实验,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技巧。同时通过分析苯的结构,联系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知识推测苯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并给出相应的解释,达到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案例设计]

[师](说明)在苯与溴的取代反应中,影响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有①溴应为纯的液态溴,溴水不反应;②要用催化剂。另外苯分子中的六个氢原子是等同的,在上述条件下,一般是苯分子中的一个氢 [设疑]反应所需的55℃~60℃如何实现? [问]在往反应容器中添加反应物和催化剂时,顺序有无要

[师]从结构上不难看出,环己烷像烷烃一样饱和,故其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来归纳苯的化学性质: 2.苯的加成反应 教学反 有道是“实践出真知”对于苯的物理性质要靠教师讲述或学生自学印象都不会很深,所以在教学中将苯放入无色试剂瓶中,让同学们亲自观察:实践后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从能力上也得到发展。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要求做演示实验,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每一个性质前先给出相关信息,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案例结果] 按照设计的教学设想,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的地方是:能够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通过所学知识的回忆,能推导出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通过实验得出与推导结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实验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学习中,除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外,教师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化学实验是最形象、生动、直观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之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背景 钠的性质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金属与非金属、酸、水的知识,并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为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的性质及金属的活动顺序为基础,选取典型的金属如钠、镁、铝、铁等进一步学习拓展金属的性质,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二、情境描述 学习钠与水反应内容时,我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好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灭火,怎么能生火?

然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金属钠” 。学生很想知道钠是一种什么物质,接下来我让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1.为什么钠需要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2.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3.实验时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拿钠?4.从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可以得出钠的哪些物理性质?5.“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6.如果钠燃烧起来,能否用水扑灭?7、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最后用相关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本节我采用了先引入“滴水生火”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由学生来完成演示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胆大心细,注意观察每一个操作细节,以便为后面的问题打好基础。从而真正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常用理念,为下节学习镁、铝、铁的性质做好铺垫。 三、案例结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演示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认识了钠的结构特点决定钠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强的还原剂。 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使大部分同学感

(江苏省获奖教案)潜水员的世界――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画影子》教学案例

潜水员的世界 ――《画影子》教学案例 主题背景 在执教本内容之前,我们对学生作了学前前测问卷(附一)调查,从汇总的调查内容来分析,学生对影子的认知是不够全面的,也正是基于学生对影子知识的不完整性,我们设计了本主题――潜水员的世界,来进行对教材所涉知识进行完善。 《画影子》是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16 课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教材通过图片及范画向学生阐述了二种影子――投影和倒影。就影子的知识点而言这是不全面的,本着知识的全面性,也突出绘画的趣味性,特意编排了剪影知识点展开教学。本课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潜水员,在畅游海底时仰视所见的景象作为绘画内容,以此来揭示剪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敢于思考、大胆表现的个性。 作业内容以学生乐于表现的鱼为主体,通过用塑料袋揉成团醮水性颜料拍打手法处理出亮背景的效果,创作一幅美丽的海底剪影图,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审美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控能力差,如何有效地吸引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学生经过一年的美术学习,不少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但绘画表现力有待提高,故而在选择表现内容及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及绘画表现力,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极易接受且能很好表现的鱼作为题材来展开教学,配合“玩”一样的处理背景手法,使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气氛中参与完成本次艺术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剪影知识的学习,感受剪影艺术独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认知目标:了解剪影的基础知识,体会剪影艺术的特点。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获奖教学案例: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课例】: 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学习课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是“词坛泰斗”“歌坛不老松”——乔羽作词,它描绘了一群孩子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确定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我开始变换各种形式,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一、二两小节,想象北海公园绿树红花、碧水清波的迷人景色,感受少先队员们泛舟碧波的愉快心情。 课文第三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幸福,字典上的解释是: 生活, 境遇美满如意。但是这个,三年级的孩子能懂吗?是直接讲解还是启发引导?我有些举棋不定。 看着孩子们热情高涨,我决定大胆一试! 我出示了这一句话,指名朗读后与孩子交流: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幸福吗?” “老师,我认为我很幸福!” “老师,我们很快乐!” “那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呢?”

“幸福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幸福就是开心!” “幸福就是爸爸妈妈对我好!” 在我不断鼓励与期待中,有一个女生怯生生地举手了,她说:“老师,我觉得幸福就是虽然很苦,但是很开心!” 哇,孩子们一片赞美声! “嗯,很不错,你对幸福的理解很有深度!很有价值!”我表扬了她。看来,不能低估三年级孩子的感悟能力啊! 一下课,其他孩子都出去玩了,我注意到只有她和几个孩子在教室里安静地看书!原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反思】:张扬个性化阅读 阅读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与文本的一种交流。《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谈到要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实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觉得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行,总不放心孩子,特别是对三年级孩子而言,越疽代庖的事屡见不鲜!其实,学生在个性化理解的过程中,必然已经调动了自己的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 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 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 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 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 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 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 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 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 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但当要求学生对 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 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 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 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 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 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 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课本中描述,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 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学生立即回答, 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 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 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本课曾获温州市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0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了解每位学生对“角”的课前认识基础,找准教学起点。 2、本课教学课件。 3、教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二)学生准备: 1、课前思考:“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 2、学具:三角板、直尺、两根纸条、一枚大头针、两根小棒、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目标确定: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现实基础和直观经验,注重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的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并认识直角,会用三 角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 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 乐趣。 (二)教学策略选择: 《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使我更坚定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资源,更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认识角、寻找角、感受角、了解角、做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三]金属钠的知识 《化学必修1》教材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有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 (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 [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 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黄色,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可 能是由杂质产生。 实验(3)结论有争议: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 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 【学生丙】钠成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学生丁】钠成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保存、用途。 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符合新课标理念下自主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要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含义: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 主性和主动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 这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自主学习实质:就是在使学生掌握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处,还 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通过自主学习,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的精神及及自我完善的意识。 3、自主学习特征: (1)自主性(最典型)

叶圣陶《风》获奖教学案例

叶圣陶《风》获奖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对于特教学校的语文教学,诗歌和写景的文章较之叙事的文章讲读难度要大,其中原因不言而喻,这类文章的教学要让儿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到文本的美,并置身其中体会作者欣赏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对于特殊儿童尤为不易。语文教学是语言、音乐、图画、表演等艺术的综合体,如何创设情境,充分调动特殊儿童的各种感官去拥抱文本,与文本对话,感受文本之美,这是我们特教课堂教学不断去探索和实践的问题。本文以教学叶圣陶先生的《风》为例,具体阐述本课中几个教学片断,陈述教师如何设计情境,将风带进课堂的。 案例描述: 片断一:播放风主题幻灯片,“带入”风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自然现象的小诗,说起这种自然现象啊,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出示音乐配图的动态课件)教师适机旁白:它一来呀,花儿小草点头弯腰,它一来,柳树向我们把手招,它能让国旗跳舞,也能把我们头发弄得乱糟糟,它能送走蒲公英,能推动帆船,还能把风筝送上天,炎热的夏天有了它,你立刻感到神清气爽,寒冷的冬天,它要是钻进

你的衣服里,立马冻得你浑身直打哆嗦……说到这,你们知道它是谁了吧? 生(争先恐后):风。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做《风》。 评析: 音乐、声响是一种微妙的语言。它们用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教师用动态的图片配以带有自然音效的轻音乐,快速将学生带入“风”的课堂情境。 情境的创设离不开语言的描绘,在情境出现时,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适时旁白,以谜语诗的方式切入,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看着动态的画面,听着音乐,兴趣盎然地听着谜语,谜底早已呼之欲出。 片断二:范读课文,营造风的氛围 (省略下载可看) 学生谈感受。 生:这首诗真美。 生:这首诗很有趣、很好玩。 生:我感到教室里有风。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10-3-12 | ---------------------浏览次数:117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李银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中心小学

教学准备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有一座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这就是圆明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 二、感受辉煌,铺垫情感 师:作者曾在文中写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生接),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生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感受它的辉煌。(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 1.细读2、3自然段 轻轻读读2、3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美丽划下来,做上批注。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间上。”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做上批注,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这是孩子们用笔在思考,思考的结果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他们自己阅读的心里轨迹,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思考的过程,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话语。 2、交流反馈:学生可能不理解“众星拱月”这个词语。 理解“众星拱月”(看课件欣赏这种布局) — 引读:圆明园也叫——;是由——;一些小园怎么分布的——。 3、感受园内建筑风格 第一次引读: 师:那么多的建筑各不相同,有殿堂,也有——;有“买卖街”,也有——;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也有——;有民族建筑,也有——。 这么的建筑,作者用一个字“有”,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里应有尽有,为下面学习它的毁灭作铺垫。) 第二次引读: 师:园内建筑还各有各的特点,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 * 解释“买卖街”、“山乡村野”。 教师补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以想像出园内不计其数的宫廷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里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布置起来:宫监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热闹的街市。 读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这些句子是怎样排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排比这种表达方法的精妙。。) 此刻,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说有如——。

安徽省2009年 教学案例获奖名单

安徽省2009年教学案例获奖名单 一等奖(30篇) 姓名 作者单元 论文(教学案例)篇名 证书编号 雷弘瑞 桐城市白马中学 在"对话"中前行 20090490001 李存如 张健 蚌埠十二中 高中数学教室中运用信息手艺进步教室效率的几点熟悉20090490002 张吉平 蚌埠十一中 带着问题动身伴着情境穿行 20090490003 王明辉 马小春 利辛县马店初级中学 增强乡村中学数学集体备课的心得领会20090490004 史嘉 亳州一中 案例: 微积分根本定理 20090490005 赵付永 巢湖市烔炀中学 从无心插柳到有心栽花 20090490006 张永超 巢湖市教学研讨室 教室教学有用性的理论与深思 20090490007 王圣 班正东 郭守静 滁州中学 高中数学概念探求式教学路子的研讨20090490008 马永锋 明光市第三中学

一堂存眷学生数学思想发展的数学课20090490009 王志刚 阜阳市教学研讨室 高中数学新课程规范施行中几点考虑与对策20090490010 韦靖雅 临泉县第四中学 "勾股定理"教学过程中的不测收成 20090490011 尹笋 阜阳市十六中 对中学数学教学办法变革20年的深思20090490012 尹守民 合肥六中 让部分探求成为新课程数学有用教学的主渠道20090490013 刘昌福 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数学教室应该教数学 20090490014 李珍 合肥四十五中 喧哗教室背后的有用学习 20090490015 温德齐 濉溪中学 前提概率教学理论与深思 20090490016 汪志龙 淮北市十二中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室教学中的"合情推理,自立探究" 20090490017 冯玲 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 数学职初教员专业缺失案例剖析 20090490018 黄荣 淮南一中 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公则灵 20090490019 张厚品 淮南一中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高中化学教案实例 【篇一: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 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二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特别是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 基础上,掌握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能力目标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 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情感目标 [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 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 [板书] 2.类型 (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 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1. 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 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 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 [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 [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 [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如用n1、n2……表示混合 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 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山丹一中魏学强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教学设计——全国获奖

全国获奖教学设计《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三)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优选稿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 气体外逸, 教室 2 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