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doc

企业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doc
企业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doc

企业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郝家明

营销二班

2009124071

企业如何在公平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前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自然有其竞争优势。要想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获得长久的优势地位。必须制定差异化战略,即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差异化,与众不同;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企业,积极引进新的资源和资金,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达到规模生产,进而降低企业成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还需要注重企业的品牌文化建设,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使自己有源源不断的顾客。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规模经济顾客忠诚度

差异化战略:

无论制定什么商业计划,第一步都是找出你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之间的差异。

梅赛德斯-奔驰可以说是全球在差异化上做得最成功的产品。凯迪拉克在美国也曾一度享有同样的地位。然而,虽然两者都享有盛誉,但是它们并没能把品牌的高知名度转化为高额的利润。事实上,这两个品牌在财务上的表现上与那些平凡庸俗的过度竞争型企业没有任

何差异。

差异化可能可以使你的产品避免成为普通的商品,但并不能消除过度竞争型行业竞争激烈和盈利率低的特征。竞争的性质也许会改

变,但对利润的破坏不会改变,因为问题不在于缺乏差异化,而是缺乏进入该行业的壁垒。

创造战略机会的是进入壁垒,而不是差异化。如果存在进入壁垒,那么壁垒内的企业必须能够做到潜在进入者做不到的事情。

换而言之,壁垒内的企业一定享有潜在进入者所没有的竞争优势。一旦潜在进入者真正进入市场,那么它就成为了在位者。因为只有在位者才享有竞争优势,所以在位者的战略规划必须以维持并利用这些优势为中心。同时,任何企业如果有勇气尝试打入有进入壁垒保护的市场,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计划,使市场上的在位者们觉得容忍它们的代价要低于消灭它们的代价。

事实上,真正的竞争优势分为以下三种。1,供应上的优势—拥有一流的生产技术或资源的优先获得权2,需求上的优势—符合客户偏好3,既有规模经济,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客户偏好,供应上的优势:

市场在位者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是开发出一个潜在对手无法模仿的较低的成本结构。一方面,它可以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获得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潜在的新进入者则由于较高的成本结构而无法为之。

这种优势会阻止大部分理智的企业进入在位者的市场。即使有一些盲目乐观的企业以身试险,在位者也可以利用其较低的成本优势,

以更低的价格、更大的宣传、更好的服务或以其他更强的营销方式与新进入者竞争。最终,这些所谓的新进入者不得不接受失败,退出市场。

成本结构之所以较低,有时是因为投入成本较低,但更多时候是因为拥有专有技术。所谓专有技术是指受专利保护的产品或生产流程。历史上,施乐的复印机、柯达和宝丽莱的胶卷,还有各制药公司的药物都享有这些优势。然而,专利是有期限的。因此,基于专利的成本优势也只是在有限的时期内可以持续。

规模经济战略:

竞争优势还有一个潜在来源。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来自规模经济与客户迷恋相结合。一旦企业真正了解了这两者是如何共同运作的,就可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发挥它们的合力。

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并不取决于市场主导企业的绝对规模,而取决于其所占市场份额。如果增加产量可以降低单位平均成本,那么规模较小的竞争者即使可以获得同样的技术以及资源,只要没有达到同样的经营规模,就无法与大企业的成本相抗衡。大企业可以在某个价位上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小企业由于平均成本较高,在同一个价位上只会亏损。

但是,要发挥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不能仅仅依赖这种成本结构。规模经济必须与客户迷恋相结合。如果某市场在位者与其竞争对手在价格和其他市场特征上都旗鼓相当,那么,客户迷恋将帮助它保有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新进入者永远都无法在客户迷恋度上赶上在位者。

因此,客户迷恋与规模经济的结合仍然可以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优势,即使这类客户的数量不是很多。

然而,如果在位者没有时刻警惕并保护自己的市场地位,那么新进入者的确有可能迎头赶上。日本汽车成功打入美国市场,以及富士胶卷成功对抗柯达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谨慎保护规模经济优势,很容易被人趁虚而入。

不过,如果在位者努力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那么获胜的机会肯定站在它这一边。所以,在位者要清楚了解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并确保公司的战略可以充分保护这些优势,这一点至关重要。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微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拥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在位者而言,最佳战略是“敌动,我动”。如果竞争对手压价,就同样以压价应对。即使单凭客户的惯性,在位者也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新进入者的平均成本要高于在位者。

在位者一方面具备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未来又更容易吸引住现有客户,两者的结合为它在竞争新客户和新技术时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英特尔与AMD公司在兼容Windows系统个人电脑的新一代微处理器市场上的竞争。

电脑制造商们已习惯与英特尔打交道,对英特尔的产品质量、供货稳定度和服务支持都很满意。而AMD与个人电脑制造商没有同样密切的关系。如果AMD和英特尔生产的新一代CPU技术同样先进且价格相当,并几乎在同时推出,那么英特尔毫无疑问会取得大部分

的市场份额。英特尔只要提供与AMD类似的产品或服务条件,就可以保住它现在拥有的近90%的市场份额。在规划新一代芯片时,英特尔可以承担比AMD更大的投资额度。因为它知道,即使自己的CPU 质量不比AMD的更好,它的利润还是会更高。规模经济帮助英特尔在经历多次技术更新换代后,仍能维持其技术优势。

在分销和广告上的规模经济也可以增加客户迷恋度。即使小公司有能力按与家乐氏、麦当劳和可口可乐相同的收入比例把部分收入投入到产品研发、销售和广告上,它在吸引新客户上的实际投入与这些巨头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因为规模经济与客户迷恋的结合,使在位者在吸引新客户和开发新技术上都占据上风,这种竞争优势是三种优势中最持久的。

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市场,战略的制定取决于企业在该市场是不是具有竞争优势,影响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哪种。

最简单的情况是任何企业在该市场都不存在竞争优势。在位者与其真正的和潜在的对手间没有根本区别。身处其中的企业应该忘记宏伟的战略梦想,而专注于尽量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成本管理、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按市场细分定价、融资以及其他所有经营活动的效率。经营效率高于其竞争对手的企业才能胜出。

培养顾客忠诚度战略:

在工艺复杂的行业,学习和经验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在化学产品和半导体产品行业,随着时代进步,企业通过不断微调生产流程

中的程序和设备,令良率大幅上升。良率提高意味着成本降低。但是,这些以学习为基础的专有成本优势也不会持续太久。快速的技术革新使工艺更容易过时。因此,在半导体设备和生物科技这类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成本优势的预期寿命也更短。

市场在位者要获得在需求上的竞争优势,必须拥有对手无法匹敌的客户群。客户必须对在位者有一定程度的迷恋,这种迷恋正是在位者优先赢得客户的根本。例如,几年前在某香烟广告中,吸烟者们“宁可打一架也绝不改抽其他牌子的香烟”。所有企业都会希望拥有如此忠诚的客户。

新进入者成功诱惑在位者的忠诚客户转换品牌,也并非毫无可能。它们可以压低价格,甚至免费赠送产品引诱人们尝试。即便如此,如果在位者能牢牢吸引住客户,它仍然可以具备很大的竞争优势,因为新进入者不可能凭借类似在位者的条件成功诱拐客户。

除非它们已经找到一种方法,以远远低于在位者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项服务,但是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或者是它们产品的售价,或者是它们的销售额使它们无法盈利,以至无法持续经营。市场在位者有竞争优势,因为它可以做到挑战企业所无法做到的,即以可盈利的价位把产品卖给已被其俘虏的客户。

习惯:购买某个品牌是一种习惯。当客户频繁购买同一品牌,以致对之建立了一种不可挑战的忠诚度,习惯就变成了迷恋。当购买同一品牌频繁到已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机械行为,习惯已成功地帮助该品牌俘虏了客户。在超市,有这种行为的顾客比比皆是,但在汽车或电

脑经销店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消费者喜欢购买新车。虽然他们已经有了雪佛兰或者宝马,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愿试驾福特或雷克萨斯。

转换成本:如果找新的供应商替换现有的供应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客户就会迷恋现有的供应商。电脑软件就是这样一种转换成本很高的产品。此外,只要供应商需要深入了解新客户的生活、要求、喜好和其他相关细节,客户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转换成本,因为他需要提供上述所有信息。同时,掌握这些信息对供应商来说也是一个负担。

搜索成本:如果寻找可以接受的替代供应商需耗费的成本不菲,客户也会忠诚于现有的供应商。如果客户要的只是一台新冰箱,搜索成本就很低,因为他很容易得到关于同类产品的信息和评价。相反,购房保险就复杂得多。信息繁复使得客户不喜欢更换保险经纪。

习惯、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三者结合,形成了在需求上的竞争优势。此类优势比在供应上的优势或者说成本优势更普遍,一般也更有效、更持久。

总结:企业只有更好地做到差异化战略,规模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能力及能够很好地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企业的领袖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长盛不衰,无非是做到“知己知彼”而已。具体而言,就是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对自身的力量有充分地了解,同时对产业环境和对手的情况也基本清楚。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但是,“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则难上加难。古今中外,没有人不认同“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然而要落到实处则寥若晨星。原因无它,无非就是缺乏必要的工具和缜密的分析方法。《孙子》的伟大,在于他说出了真理;而《孙子》的局限,则在于他的真理缺乏明晰的边界界定和操作方法。在管理学领域,不乏这种真理式的论断,但是,能把相关的论断转化为可操作性方案的却不多见。所以,人人都知道战略的重要性,都懂得“上兵伐谋”,但一碰到实际,往往只能达到“伐兵”“攻城”的水平。波特的贡献,就是在战略研究中提出了做到“知己知彼”的分析方法。他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入手的。企业内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企业内部是由各种不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要能够衔接,使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必然会涉及到各活动之间的协调。只有各种活动能够前后协调一致,企业的运作才更加有效率。事实上,在波特看来,这些不同活动之间的协调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部分。此外,很少有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些相关产品或互补产品。所以,产品之间也存在协调问题。企业每一项活动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成本,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状况。例如,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一项辅助活动,对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的确立发挥着巨大作用。波特在《战略与互联网》一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性质和结果。如果企业在竞争中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占据先机,就能给企业带来暂时的竞争优势。之所以说这种竞争优势是暂时的,是因为某一单项的技术,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同技术的改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一样,企业的其他活动也会在某个时刻发挥关键的影响,至于具体什么条件下哪一项活动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则要视产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情况而定。实际上,波特认为,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是企业各项活动的协调或“关联”,换句话说,企业创造出独特的“关联”,比单纯某一项活动的创新更为关键。但是,有些企业仅仅看到企业的某两项或多项活动之间表面的一致性,而没有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差别,这种建立在表层关联基础上的企业活动整合,不仅不能使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反而会增加企业的协调成本,或者会降低企业产品的特色,进而损害企业已有的竞争优势。企业的关联有多种:生产关联、营销关联、技术开发关联、基础设施关联等等。这种种关联带来的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整合,如果选择适当,就能够使企业的所得超过所失,为企业带来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有时候,企业的各项活动并不能自动加以整合,只有企业上下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实现,此时企业就应当考虑设立跨多个部门的协调机构,波特称其为“横向组织”。这种横向组织专门负责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事务。这类协调机构的负责人必须级别足够高,并且具有相当的权威,否则会非常容易陷入部门利益争斗的漩涡而不能自拔。企业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关联来创造竞争优势,当技术或其他方面存在关联的可能性时,企业可以对这种收益进行评估,并据此作出是否向某一方面发展的决策。这在企业经营中称为相关多元化战略。现代社会很少有企业只提供单一产品和服务,严格来讲,绝大多数大企业都是相关多元化企业,它们的产品大都或多或少具有相关性。仅仅以产品的关联性为例,波特分析了相关产品的经营利弊。通常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组合中会包括许多互补品,在互补品的销售实践中主要有三种战略:控制互补品、捆绑式经营和交叉补贴。假定互补品为二种,那么,控制互补品

招聘该如何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招聘如何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自检】 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哪一项工作最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在外部的人看来,做招聘工作无非就是筛选简历、面试、通知上班就可以了。而根据我做10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来看,其实在薪酬、福利、员工关系、培训、绩效考核等等这些人力资源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中,招聘和选才恰恰是最难的。 这项工作给我的感觉像一场冒险和赌博,因为我们后面会有一些数据告诉大家,你如果做一个很不正规的招聘,比如说只拿到他的简历,或者介绍人一介绍,就邀请他来了,坐一起聊一小时,然后就判断这个人可用不可用,那么这个招聘的可信度是1里面的0.38,也就是说不及格。所以,还要加上心理测评,测评完之后,如果是关键职位的人还要到他原公司取证,这样再加上把整个招聘与选才的流程走一遍以后,招聘的成功率才是0.66。也即做足了之后才刚刚及格。所以我们说整个招聘与选才的过程像打一场仗一样。 我们为什么认为招聘最难呢?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招聘活动。 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以下两点: ①成本领先:换句话说就是,东西卖得便宜。 ②产品特色:如果东西卖得不便宜的话,就要有产品特色。凭着这两点公司就可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但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这两项内容是谁做出来的?答案是人。给企业的竞争增添优势的,不是产品和价格,而是人。人力资源经理人的鼻祖——DaveulRich,写过一本书,叫《人力资源冠军》(humanresourcechampion),在这本书里提出了HR的概念,就是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在他提出HR这个词之前,人力资源部门叫人事部(humanmanagement),或者叫人事管理部门。他认为在出现人力资源这个概念之后,在这个不断变化的高科技驱使下的商业环境下,发掘和留住人才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 正如体育团体积极网罗最佳的球员一样,未来的公司,未来的商业组织,也将为获得最佳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最后他重点指出:成功的商家将是那些善于吸引、发展和保留具备必要技能和经验的人才,这样才能推进公司全球的业务。人是比产品、价格更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往往也发现什么事只要一跟人打交道,它就会是最难的,因为它是软性的,是摸不着、看不透的。所以在招聘前,先想好一件事,就是人家为什么愿意来你的公司?这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因为这些候选人换工作时总会有理由,有个顺口溜说得很形象:“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找到这种工作当然最理想了,但是不可能都落到一个人身上。 【自检】 作为人力资源部主管,你认为通常应聘者在择业时最关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高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04年中国铁路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高速铁路新线建设和对既有铁路的高速化改造,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以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一、比较优势 1、建造成本较低。中国铁路呈网络规模化发展使得桥梁、隧道、车站等不同建设部分的设计可以实现标准化;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总体来讲,中国铁路建造成本是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二。原因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建设积极性较高;业务量庞大,可以采用摊销资金的方式去购买施工设备;较完整的产业链降低了成本。 2、中国政府大力支持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是中国高铁独具的优势。中国的高铁建设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目前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 二、竞争优势 中国高铁是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它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就具体的一些项目而言,中国的报价并不比国外低多少。中国高铁的优势是综合性的。 1、中国高铁拥有全球最丰厚的运营经验,每年有几千列动车组在运营,有9亿人乘坐,这是一种无比庞大的数据库。中国高铁在不同的运营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由此获得的运营

数据也是全球最丰富的,这些数据反过来对世界范围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庞大的实践数据支持。且中国高铁运营成本低,由此也产生了规模效益,有国外统计,中国高铁的运营成本是每公里7美分,而法国TGV(高速列车)该项数据是27美分,西班牙高铁该项数据是25美分。 2、中国高铁快速且安全。据《国外铁道机车与动车》杂志统计,在目前全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的20条高铁排名中,中国囊括了前6名。2008年6月24日,中国制造的和谐号动车组,以时速394.3km 从北京驶至天津,创造了中国高铁最高时速。2011年12月,中国南车制造的CIT500型动车试验时速达到了605km,打破了法国的最高纪录。中国高铁的行驶速度超过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开始领先世界。 中国高铁不仅速度跑在世界前列,在安全可靠方面也毫不逊色。就轨道技术来说,中国已经建成1000多km长轨道的无缝线路,而日本只有几百公里;中国的高铁轨道实现了100℃温差不变形,而德国、日本尚未掌握该项技术 3、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修筑时间短。在保证交货期方面,中国的竞争力是世界上最强的。比如印尼的高铁项目是140公里,要完成它,日本动辄报个五年。而对中国人而言,五年时间大概能完成京沪高铁间长达1000多公里的项目。中国高铁已经是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制造方式了,快到了什么程度呢?正常的一列动车组由8辆构成,2014年前后,中国的工厂在生产制造巅峰时就可以达到1天产7辆,也就是差不多一天生产一列动车组。 4、中国高铁勘测设计与施工领先。 中国铁路在勘测设计中已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BIM技术等,实现了勘测设计一体化,为中国高铁勘测设计的高效精确提供了有效保证,铁路工程勘测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的高铁施工队伍在高铁路基、桥梁、隧道、线路、电化、电力、通讯、信号、车站的建设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曾建设总里程世界第一、最高设计时速350km的武广高铁;我国首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对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思考

对中小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思考 一、对持续竞争优势的一般理解 在知识与全球化,每个总在追求长久的。这其中的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也不例外,总想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竞争力,从而赢得市场。那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获得利润,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课题。竞争实质上就是要超越竞争对手,优胜者意味着拥有对手欠缺而对竞争结果或经营绩效发挥关键作用的优势,即拥有竞争优势。那么什么是竞争优势呢?是指一个企业在有效的“可竞争性市场”上向消费者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或胜过其他竞争对手,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创造市场主导权和超额利润或高于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盈利率的属性或能力。这只是短暂的优胜于竞争对手。中小企业如何具有长期的优于竞争对手才是发展之本。就必须拥有持续竞争优势,即企业具备某种能够在长期内保持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综合的竞争优势。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在于: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采取的战略、企业拥有的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持续性创新等。 二、中小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措施 但是对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进行解决及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看,小企业从创立到发展成为大企业之前,主要障碍有战略问题、管理转型问题和没有核心竞争力问题。那么,中小企业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措施有:毕业论文 1、整合企业资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和外部总是存在着各种丰富的资源,能否整合好这些资源,并加以合理、有效地利用、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成功的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整合其内外部资源。 整合就是生产力。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围绕着资源的争夺与利用来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做企业就是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因此,一个企业的市场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拥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取决于其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前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它与企业的市场地位并不成正比,否则就不会出现以少博多、以弱胜强的现象;而后者才是维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以弱胜强的真正原因,也是企业家管理效率的集中体现。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善于整合内外部资源,这是企业赢得竞争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关键措施。整合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使现有和潜在的资源相互配合与协调,使之达到整体最优。 2、企业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更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地将取决于企业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因此,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即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把已有的和可利用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

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精编WORD版

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企业如何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企业的领袖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并保持长盛不衰,无非是做到“知己知彼”而已。具体而言,就是在参与竞争的同时,对自身的力量有充分地了解,同时对产业环境和对手的情况也基本清楚。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但是,“知己知彼”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则难上加难。古今中外,没有人不认同“知己知彼”的重要性,然而要落到实处则寥若晨星。原因无它,无非就是缺乏必要的工具和缜密的分析方法。《孙子》的伟大,在于他说出了真理;而《孙子》的局限,则在于他的真理缺乏明晰的边界界定和操作方法。在管理学领域,不乏这种真理式的论断,但是,能把相关的论断转化为可操作性方案的却不多见。所以,人人都知道战略的重要性,都懂得“上兵伐谋”,但一碰到实际,往往只能达到“伐兵”“攻城”的水平。 波特的贡献,就是在战略研究中提出了做到“知己知彼”的分析方法。他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方面入手的。 企业内部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企业内部是由各种不同的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要能够衔接,使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运行,必然会涉及到各活动之间的协调。只有各种活动能够前后协调一致,企业的运作才更加有效率。事实上,在波特看来,这些不同活动之间的协调成本,是企业成本构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部分。此外,很少有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些相关产品或互补产品。所以,产品之间也存在协调问题。 企业每一项活动的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成本,关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状况。例如,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一项辅助活动,对企业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的确立发挥着巨大作用。波特在《战略与互联网》一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企业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介绍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方面。并揭示了战略 定位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国企业在战略定位中有的先天不足。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入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所谓企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指企业配置和使用诸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 争力,也称核心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在顾客 价值方面,对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一顾客的核心利益能作出关键性的贡献;二是在差异化优势方面,能在竞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而这种独特性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要付出巨大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第三是在延展性方面,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顾客需求,具有旺盛、持久发展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的源泉。世界著名企业几乎无一不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品牌形象、顾客服务其中的若干方面具有独特专长,从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取得了竞争的绝对优势.世界著名企业就是通过其核心竞争力优势,攫取了行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有资料显示:佃95-2000年的 6年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达 5.4%,而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速度为4.4%,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个百分点。根据《财富》杂志最新排名资料,2000 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总额增加到14065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加到6672亿美元,总资产增加到45807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0.8%、20.4%和4.1%。199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营业额收益率(利润/营业额)为4.36%,资产收益率(利润/资产)为 1.26%。2000年度这两项指标分别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竞争的加剧和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和资产重组活动日益频繁。TCL 并购汤姆逊,上汽并购国双龙汽车,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2005年中国企业更是迎来跨国并购的新高潮,上半年中国企业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投资的总金额同比增长182.5%,占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80.6%。2005 年10 月中石油41.8 亿美元收购PK 公司,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成了世界性话题。通过分析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战略的优势与劣势,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就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跨国并购;优势;劣势;对策; 一、跨国并购的概念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主要分为:横向跨国并购,直购与间购几种类型。 二、跨国并购的动因 (一)国际经济形势和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为外资并购创造了绝佳的发展契机。随着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国际资本流动的热潮也明显降温,但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调整来看跨国并购并仍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投资方式,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不断增加,跨国并购浪潮迭起。 (二)外资并购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框架的不断完善为跨国并购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

的制度安排,也因此加速了并购的趋势; (三)跨国并购之所以是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的有效方式,就在于它具有许多“绿地投资”所不同的效应,这些效应主要表现为: 1.时差效应,即通过跨国并购能更加快捷地向另一国市场渗透。投资新建一家企业往往涉及到谈判、审批、动工建设、安装调试等多个阶段,手续繁杂,耗时较多,而并购由于是购买一个现成的企业,所需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少得多; 2.成本效应,以更低成本地进入另一国市场。表现为能降低进入壁垒及生疏环境的存在所造成的进入成本和经营成本; 3.竞争效应,通过跨国并购能更有效地减少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优势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运营和发展诸阶段都为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推进跨国经营的有效方式.。中国跨国并购之所以成为一种趋势,有其在动力原因或者说有其存在的优势: (一)我国企业20多年的快速成长和积累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依托巨大的国市场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强大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或企业集团,具有把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效益融为一体的组合优势,部分企业具有同国外企业一较高下的实力。 (二)我国企业在部分产业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垄断优势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中低端位置,但长时间形成的某些传统技术、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部分高精尖技术都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三)我国部分企业的本与融资优势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 核心竞争优势
王 玮
企安达(上海)管理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议 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议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优势
q 低成本(主要是劳动力) q 社会资源(当地政府支持、传统的配套关系等) q 更了解本地需求 q 市场反应快(决策快,政府行为、民企的家族式 管理)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劣势
q 除了少数企业,大多数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技术加工要 求高的行业 q 研发能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协作产品开发能 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品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 q 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q 地方保护主义同样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如何掌握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

绩效管理如何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本讲重点】 为什么员工的表现不尽人意 绩效管理怎么帮助企业增加竞争优势 为什么员工的表现不尽人意 【管理名言】 成就感是人的最高需要。 我们走访企业的业务经理或部门经理等直线经理时,会听见他们有种种埋怨,其中埋怨最多的就是:“这些员工的表现总是不能让我满意,他怎么就不按照我的意愿办事呢”?走访了几百家企业都会听到一线经理们有这种抱怨。 【自检】 请简单描述你在企业中的身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企业的经理层,请你考虑是否有过面对“员工表现不尽人意”的经历。请简述这段经历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员工表现不尽人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应当如何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

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 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在产出规模、、、、产品质量、信誉、开发以及和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企业竞争优势是这些有利条件有利构成的整体,是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所指的企业竞争力,是指、和销售产品和劳务,参与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所决定的。 企业竞争优势的类型 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BernardH.Boar)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 (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或服务; (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 (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地; (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更及时地满足的需求; (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 [] 供应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 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 (1)的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加强关系的管理,可以降低的。首先,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市场采购的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减少。的风险、不完全的往往使企业蒙受损失,失去许多机会。其次,大规模的以及长时间的合作,可以使供应商在上给企业实行优惠。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的采购本身就降低了原材料的;另一方面,供应商同样由于不确定性的降低而使费用下降。 (2)库存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源于供饮链管理对市场的能力的增强。在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的降低可以减少存储费用、、运输费用。任何的和都会增加的管理费用。的增加,会使其搬运费用增加。采用供应链管理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批次、小规模的采购和供应商送货来减少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流动,减少运输费用。最终半成品和产品的数量也会减少。 (3)销售成本的降低。销售成本的降低得益于销售渠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管理了、,在中降低了成本。首先,企业与批发商之间大规模的货物运输,利用了的,降低了。其次,减少了在销售过程发生的带来的损失。

3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分钟让你明白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这个词很感兴趣,因为这个词代表的意义的确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看到别的发达国家的竞争力的相关新闻,比如说到美国大家就会想起电脑操作系统,微软公司,想到苹果地IPH ONE或IPAD,苹果公司,这说明美国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人家有最前沿的科技,最发达的市场,最前沿的领先金融制度以及制度创新。。。。。。如果说起日本,大家就会想到SONY公司,佳能尼康的数码相机,这说明日本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和技术,德国的宝马奔驰西门子,瑞士的精密数控机械,这些都说明了这些国家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就是研发,技术,人才。那么中国现实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人才,技术,研发我们是无法和这些发达国家去竞争的,我们只有便宜的劳动力可以拿出去较量,有些人要问了,那我们也可以发展技术和研发啊,我们人那么多,研发总能发展起来吧?好,我就中国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和发展来详细的说一下 一、劳动力便宜是30年来中国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探讨中国到底做对了什么让这30年飞速发展?我的结论是30年来的中国只要开放融入世界这个市场,必然因为产业的升级和分工会将机会送到家门口,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到全球市场的形成,促成了基础加工制造业从英国转移到欧洲大陆及美国,然后欧洲大陆美国产业升级,而全球基础加工业转移到日本,然后日本产业升

级后全球基础加工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而80年代初当四小龙要产业升级的时候,中国恰好进行了改革开放,因为中国大陆沿海港口的低物流水运成本,全球加工制造业就被大一统地转移到了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转移路线?而不是转移到南美或非洲?这是因为转移的物流成本最低,从世界地图来看这些国家的地理特征,要不就是离先发发达国家距离特别近周边国家被带动富裕,比如欧洲大陆,要不就是海岛港口的地理位臵优越的国家,因为水运的低成本能导致各个国家之间的低成本的能提供交易的市场形成,从而分工也就容易在这些地方形成。(水运的交易成本与产业分工形成的关系可参见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具体分析,内中有详细缜密的逻辑关系)。而当年的中国东部沿海离亚洲四小龙不但都是港口对港口,而且地理距离也非常近,另外从四小龙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和语言来说也是具有巨大优势的,新加坡75%是华人,韩国从历史上一直就是中国的属国,儒家文化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大陆继承的还要正宗。而香港和台湾更是自不必说。所以,中国适时地被卷入了全球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分工的大潮之中,能被卷入这个大潮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中国有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和数量优势当时是冠绝全世界的,只要中国开放,那么中国沿海就是最好的承接全球加工制造业的地方。 二、国内市场中企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人脉关系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浅谈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MBA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战略管理 论文题目浅谈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浅谈如何保持企业竞争优势 摘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赢得市场、赢得顾客的有效工具,在理解企业竞争优势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对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系统总结,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含义与特点 企业的竞争优势,通俗地说就是企业能够赚钱的优势,是使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的优势[1]。一般可分为价格(成本)优势,同样的商品、服务,价格便宜者有优势;质量优势,相同的价格,质量好的商品和服务有优势;相同的商品、服务,同样的价格,品牌响亮的有优势;此外,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和修理等服务以及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等都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企业在产出规模、组织结构、劳动效率、品牌、产品质量、信誉、新产品开发以及管理和营销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有利条件构成的整体,是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里所指的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由企业自身所拥有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2]。 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可扩展”等特征[3]。“偷不去”即不可模仿,如你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牌、长期的沉淀—文化积累;“买不来”,即不可交易性,这些资源不能从市场上获得;“拆不开”,即资源的互补性,指企业的资源、能力有互补性,分开就不值钱,合起来才值钱;“带不走”,即资源的组织性。个人的知识、技术、能力是可以带走的,拥有身价高的人才也不意味着有核心竞争力。我们不提倡片面提高个人竞争力,我们提倡整合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的竞争力,只有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溜不掉”即资源的延续性,它是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可扩展”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或服务,它犹如一个“能力源”,向外发散,可以为消费者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 二、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精心计划,持续实施,方能有所收获,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成本优势,即生产同样的产品,提供同样的服务,你的成本比别人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必须从员工的能力着手,使人力资本转化为组织资本,才能不断提高其整体效能和绩效。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加入WTO 之后,国内银行更加彻底地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参与国际银行业的竞争。外资银行凭借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操作技术和熟悉国际惯例等优势,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绩效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银行要想赢得竞争优势,把握住在国内外同业竞争市场上的主动权,必须将绩效管理作为银行管理的核心,以此帮助银行建立可实现其长远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将银行的战略、管理者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管理者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制订、绩效沟通、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等内容。通过绩效管理能够促进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有效地帮助银行提升绩效,从而顺利达到银行的经营目标。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一定是这样的:被考核的人员觉得是可接受的,考核人觉得是可操作的。传统的绩效管理方法强调员工完成上司布置的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工作的主要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上司的认可。但是上司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人,也不应是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唯一的人。对管理者而言,下属也是非常重要的绩效反馈信息的来源。第三种信息来源就是员工本人,他们对自己的绩效表现也会有一定的评价和看法。此外我们知道,一个员工的行为可能对其他员工造成影响,看待人的行为的角度也不该是单一的,于是从上级、同事、下级,乃至客户的全视角考核方式应运而生,即为 360 度绩效考核。 360 度绩效考核具体是指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评估的过程。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避免对硬性绩效目标的过分信赖,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只重视评价双方意见的危险做法。然而,由于从西方引进的360 度绩效考核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在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时常遇到阻碍。如何使360 度绩效考核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A 银行绩效管理案例分析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抓住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同时要抓好绩效考核这个关键环节。只有组织对个人绩效做出公正的鉴定和评估,才能确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人力资源的有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效开发和管理。但在许多银行实施过程中常常遇到麻烦,难以令考评者、员工满意。以下以A 银行为例,对A 银行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A 银行绩效管理现状 A 银行采用360 度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同事相互评价、领导评价、群众评价)对中层管理者进行考核,宣布:连续两年绩效评估如果在所有的中层管理者中处于倒数三名内的干部,银行将让这些干部自动下岗。结果发现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1、中层管理者相互之间对工作责任、技术要求、投入程度并不完全了解,同事相互评价结果的主观性比较强,并且部分相互评价带有情绪化。 2、那些坚持原则、敢于管理、成绩突出,但是个性强的中层干部,群众评价的分数明显低于那些工作没有什么起色但也不得罪人的干部。 3、自我评价的分数接近满分,基本失去相互比较的意义。 4、主管领导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与公正,但是不同部门主管领导之间的评价标准差距很大,评分结果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由于这些原因,最后依然是由银行领导班子讨论决定每个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等级与报酬水平,而且连续两年绩效评估在倒数三名的中层管理者也没有下岗。因为银行领导班子认为,如果让这些干部下岗,缺乏足够的理由说明他们,他们一定心理不服气,还可能打击其他管理者的积极性,把工作注意力转到拉关系上。 2. A 银行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员工缺乏客观评价的意识 360 度绩效考核企业一方面旨在收集关于被考核者的多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给了员工客观评价自己,表达心声,参与到管理实践中来的渠道,这样有助于员工快速成长,企业的健康发展。但是传统思想浓厚以及追求和谐的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组织中负性态度的表达,人们很少能够以促进组织发展或个人成长为目的,对自己或他人的绩效表现进行开诚布公地交流,所以就导致了员工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失去了比较的意义。此外,再加上某些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复杂,缺乏信任,总会有人心存顾虑,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任何需要同事间评估的措施一样,360 度反馈工具实施久了就会走样。员工相互评价的主观性非常强,一是员工会互相说好话,最终大家皆大欢喜,所有人的评分结果都会很好;二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员工之间评价情绪化,有些人为泄私愤,会借机对同事的职业声誉进行恶意中伤;三是员工对领导的评价也很容易出现情绪化现象,那些坚持原则、敢于管理、成绩突出,但是个性强的中层干部,群众评价的分数明显低于那些工作没有什么起色但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521511.html, 也不得罪人的干部。因此,无论作为受评人还是评估者,许多经理都对参与360 度反馈深感忧虑。360 度绩效考核的运动,不是无边无际的,它是有边界的,能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取决于公司的文化,如果公司的文化是坦诚的、开放的。那么,就可以用360 度考核。 2、权责归属不明绩效考核通常与人事任免、薪酬等结果挂钩,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的权利,一种权利正确行使的前提是与责任相联系并受到监督。在360 度考核中,上下左右的相关人员都有评价考核他人的权力,而不承担对考核结果的责任,必然滋生不负责任的考核评价,进而会演变成以攻击他人来保护自己的局面,在实践中这种不受监督的权利难免会被滥用。 3、考评者范围盲目扩大化,考核标准的不统一。考评者范围盲目扩大化,在企业中,考核这个权利的界限划在哪里往往是十分微妙的,特别是当大家都处于同一层级的时候。这时,考核的组织者也许会被迫扩大考评者的范围,使许多并不熟悉被考评者的人也要行使考核权利,对被考评者进行评价。此外,受工作关系的限制,考评者往往只能从某一个侧面了解被考评者的信息,比如中层管理者相互之间对工作责任、技术要求、投入程度并不完全了解,当要求考评者对于被考评者的全部绩效指标进行评价时,也会出现信息不充分的情形,不能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考核标准的不统一,360 度考核是多维考核者对同一个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由于各考核者之间的知识水平、思维习惯和价值观等都有许多差别,所以难免会在考核中出现,考核标准的不统一,考核思维不一致的现象。所以容易出现同层员工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横向比较。 4、沟通失效导致的绩效考核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