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第22卷第2期 CHINA ONCOLOGY CHINA ONCOLOGY 2012 Vol.22 No.2

8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8117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No:11ZR140700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No:20110071120096);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级基金(No:YJ201002)。通信作者:倪泉兴 E-mail:liuliang.zlhospital@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623215.html,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倪泉兴 虞先濬 刘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

[摘要] 胰腺癌是目前消化道肿瘤中诊治最为困难,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提高其诊治水平是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唯一途径。虽然取得病理学证据是确诊胰腺癌的关键,但由于胰腺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及本身质地的“脆弱”,患者主观上对胰腺癌的认识不足及对损伤性检查的恐惧,我国客观医疗环境如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医疗条件及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临床获取病理学证据较为困难。不少患者因缺少病理诊断依据而丧失积极治疗的机会。因此,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关键词] 胰腺癌; 临床诊断; 标准 DOI:10.3969/j.issn.1007-3969.2012.02.001

中图分类号:R7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39(2012)02-0081-07

Discussion for the clinical defini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a NI Quan-xing, YU Xian-jun, LIU Liang (Department of Pancreatic and Hepatobiliary Surger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and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Correspondence to:NI Quan-xing E-mail:liuliang.zlhospital@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623215.html,

[Abstract ]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lethal human cancers.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dif ? cult and lagged behind some other malignant tumors. Early diagnosis and improved treatment must become the standard of care for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Despite evidence of pathology is the key to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it is yet dif ? cult to carry out due to the rationale as followed. First, the special nature of anatomical location of the pancreas and its “fragile” texture augment the risk of biopsy. Moreover, it is dif ? cult to implement this measure since patients is lack of medical knowledge and fear of invasive examination. Third, Med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such as the diversity of socioeconomic or cultural status and imparity of medical resources or services, lead to clinical evidence of pathology is more dif ? cult to be obtained. In regard thes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patients failed to receive active treatment due to the lack of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herefore, a new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grading standards of pancreatic cancer suitable for Chinese patients were introduced by us. Its purpose is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in China. [Key words ] Pancreatic cancer; Clinical diagnosis; Criterion

胰腺癌是目前临床诊治最为困难的实体肿

瘤[1-2]。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及本身生物学特性,80%以上的胰腺癌发现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极差[1-2]。根据美国最新资料显示,胰腺癌5年生存率仅为5%,是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1]。因此,对胰腺癌的“早诊早治”被认为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唯一途径;而对中晚期胰腺癌“准确诊断,合理治疗”也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 胰腺癌的临床特征及目前的诊治现状

准确诊断是规范胰腺癌治疗的基础。按照美国NCCN胰腺癌诊治指南及中国胰腺癌诊治规范,病理学证据仍然是胰腺癌诊断的“金标

82倪泉兴,等.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准”[1,3]。然而,具体实践中,下列因素直接影响了病理学证据的获取:⑴胰腺解剖位置特殊,胰腺组织质地“脆弱”,生理作用重要,胰液可腐蚀周围组织。因此,不仅临床活检取材困难,而且还有胰瘘、出血等风险。⑵患者及家属主观上对胰腺癌认识不足,对损伤性检查恐惧,配合临床组织活检的顺应性差。⑶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医疗条件及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不具备先进的微创活检设备和条件(如内镜超声穿刺技术、有经验的专业细胞病理学人才)。⑷即使在有条件的三级医院,以内镜超声为主的穿刺活检成功率也仅为70%~80%,仍有20%~30%的可疑患者不能获得病理诊断。最近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织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006年—2011年)显示,在892例临床诊断胰腺癌患者中,经病理学证实的仅占51.3%。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成为必然。在此背景下,我们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本中心20年来的临床经验,推出我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规范,供大家商榷。 2 我国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有两组条件。⑴必备条件:①CA19-9≥37 U/mL,能排除慢性胰腺炎、肝炎、胆囊及胆管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以及胃肠道恶性肿瘤者。②CT/MRI联合PET/CT检查有胰腺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③有病理(细胞学或组织学)确诊的胰内原发或胰外转移病灶。⑵一般条件:①高危人群。②特异或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必备条件中任意2项联合或不联合一般条件均可临床诊断胰腺癌。

临床各项检查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准确性差异也不同,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胰腺癌临床诊断的分级标准(表1)。综合各种检查结果,协同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

2.1 血清内肿瘤标志物CA19-9水平

血清CA19-9是目前临床唯一证实并广泛应用的胰腺癌标志物[1],由于其阳性表达多见于进展期胰腺癌,因此不能提示早期胰腺肿瘤的恶性转化,而更多用于胰腺癌治疗效果的评判及治疗后肿瘤进展的监测[4-5]。

目前血清CA19-9临床应用主要集中于3个方面。⑴胰腺肿瘤良、恶性鉴别:37 U/mL常作为CA19-9提示胰腺癌的分子阈值,灵敏度为79.4%~89.2%,特异度为72.5%~90.0%;如果将此上限提高,特异度也随之提高;当正常上限为1 000 U/mL时,特异度近100%[3]。但在其他胃肠道恶性肿瘤(如胆囊癌)以及慢性胰腺炎、肝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中CA19-9也升高[1]。⑵胰腺癌的可切除性及预后判断:术前CA19-9≥100~200 U/mL提示胰腺癌切除可能性不大或患者预后不佳[6]。⑶临床疗效判定:即使治疗前CA19-9水平较高(如≥37 U/mL),治疗后其血清水平快速并持续下降的状态(≤治疗前10%)提示胰腺癌对治疗反应较好;另一方面,即使治疗前CA19-9水平较低(甚至≤37 U/mL),治疗后CA19-9下降不充分(≥治疗前50%),甚至进行性上升,提示患者对治疗疗效不佳或预后较差[7]。

目前基于CA19-9的一系列联合检测明显提高了单一CA19-9的诊断准确性[8-10],如本中心将CA19-9与CA242、CA50联合诊断胰腺癌,灵敏度虽无明显提高(68.5%~78.1%),特异度却显著增加(90.4%~96.6%)[11]。

2.2 影像学检查

B超、C T、M R I、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以及近年来逐渐推广的PET/CT是临床诊断胰腺癌的基本方法。

2.2.1 B超

是目前临床筛选胰腺癌最常用的方法。对胰腺癌的灵敏度为55%~94%,特异度73%~93%。但对直径≤2 cm小胰腺癌的临床检出率仅为33%[12],因此难以发现早期胰腺癌。一系列衍伸技术如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CDU)、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EUS)[13]、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nnograph,LUS)[14]、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等均能提高超声诊断效能。

其中EUS是目前早期诊断胰腺癌最重要的方法[2],尤其对小胰腺癌的识别具有优越性,并且对胰腺癌进展程度的判定也具有显著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5]。⑴肿瘤大小的判定:EUS能准确测量肿瘤径线,术前测量与术后标本比较误差极小。⑵EUS能准确判断胰腺前方包膜是否被肿瘤侵犯,并判定其侵犯程度,其准确性超过三维胰腺CT。⑶类似

《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第22卷第2期83

于CT或MRI,EUS能显示胰腺周围淋巴结,且进一步定位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并根据淋巴结的大小和回声作出良恶性判断。⑷EUS能显示胰腺肿瘤是否侵犯门静脉,还能显示肿瘤距门静脉的距离,这是血管造影难以达到的。

2.2.2 CT

三维薄层增强螺旋CT扫描是诊断胰腺癌的首选方法[2,16]。目前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体现在肿瘤识别,良、恶性分析,手术切除性评判,肿瘤分期参考以及疗效判定上。⑴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CT直接征象表现为局部等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增强后肿块密度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或者胰腺外形轮廓部分或全部异常扩大,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等;间接征象则以胆道扩张、胆囊肿大、远端胰管扩张等为主。⑵对胰腺癌分期的诊断价值:CT能提供临床胰腺癌分期信息,尤其是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腹腔动脉干及肠系膜上动脉),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17]。目前对于胰腺癌血管侵犯的CT诊断分级标准主要从肿瘤凸向血管的程度、肿瘤包绕血管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①根据肿瘤凸向血管的程度分级(Loyer分级)[18-19]。A型:肿瘤和(或)正常胰腺与邻近血管之间有脂肪间隔;B型:低密度肿瘤与血管之间有正常的胰腺组织;C型:低密度肿瘤与血管凸面呈点状接触;D型:低密度肿瘤与血管旱凹面接触,或部分包绕血管;E型:低密度肿瘤包绕邻近血管,两者之间无脂肪存在;F型:肿瘤阻塞血管。一般认为A型及B型是可以切除的,而E型及F型则不能切除;C型或D型视术中情况结合血管移植及修补尝试切除。该分级对胰腺癌手术不可切除性的判断准确率为95%,可切除性的判断准确率为70%~80%。②根据肿瘤包绕血管程度分级(Lu分级)[20]:0级:肿瘤未包绕血管;1级:肿瘤包绕血管<1/4周径;2级:肿瘤包绕血管在1/4~1/2周径;3级:肿瘤包绕血管在l/2~3/4周径;4级:肿瘤包绕血管>3/4周径。Lu等[20]认为血管被包绕超过一半即不可切除,以术中发现作为标准,其灵敏度为84%,特异度为98%。③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级[21]:0级为管腔无狭窄;1级为管腔变扁;2级为管腔狭窄;3级:管腔阻塞;认为向心性狭窄提示血管受累而不可切除,而血管变扁并不能认为肿瘤不可切除。此分级标准对评估静脉受累及程度的准确性较好,但对评估动

表 1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分级标准

分级病理诊断定位诊断功能学诊断

(PET/CT)肿瘤标志物临床征象高危人群Ⅰ

ⅠA胰腺肿瘤活检石蜡病理(+)CT(+)/MR(+)

和手术探查(+)-(+)/(-)有/无-

ⅠB胰腺肿瘤活检冰冻病理(+)

和转移灶病理(+)

CT(+)/MR(+)

和手术探查(+)-(+)/(-)有/无-

ⅠC胰腺肿瘤穿刺细胞学(+)CT(+)/MR(+)

和手术探查(+)-(+)/(-)有/无-Ⅱ

ⅡA肝脏转移灶/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CT(+) + MR(+)-(+)/(-)有有/无ⅡB腹水涂片细胞学(+)CT(+) + MR(+)-(+)/(-)有有/无ⅡC肝转移灶穿刺细胞学(+)CT(+) + MR(+)-(+)/(-)有有/无Ⅲ

ⅢA无病理和细胞学恶性证据BUS(+) + CT(+)+ MR(+)(+)(+)有/无有/无

ⅢB无病理和细胞学恶性证据BUS(+) + CT(+)+ MR(+)(-)(+)有/无有/无CT/MR(+)(+)(-)有有/无

ⅢC无病理和细胞学恶性证据BUS(+)和CT(±)/MR(±)(+)(+)有/无有/无BUS(+)和CT(±)/MR(±)(+)(-)/(±)有有BUS(+)和CT(±)/MR(±)(-)(+)有有

Ⅰ(包括ⅠA、ⅠB和ⅠC期):患者胰腺癌诊断确立,定性诊断明确为恶性,定位诊断明确为胰腺,可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行包括手术、放化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

Ⅱ(包括ⅡA、ⅡB、ⅡC期):患者胰腺癌诊断基本确立,定性诊断明确为恶性,定位诊断首选胰腺。由于确定性诊断的病理结果取自转移病灶,可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行除根治性手术以外的临床综合治疗。

Ⅲ患者缺少原发或转移病灶的病理诊断结果,定性诊断及定位诊断不明确,但均高度怀疑为胰腺来源恶性肿瘤。虽原则上需要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但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患者始终得不到病理诊断结果,也耐受不了反复地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依据诊断准确性的差异分3类。ⅢA:临床诊断高度怀疑胰腺癌。可在患者全身情况许可的条件下选择上述综合治疗模式。ⅢB:临床诊断怀疑胰腺癌。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行放、化疗及其他辅助治疗。ⅢC:临床认为胰腺癌可能: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后仅能行可逆性的化疗或某些辅助治疗(如中医治疗,免疫治疗等;但除外射频组织灭活、冷冻、高能聚焦超声、γ刀等毁损性治疗方式)。

84

脉受累程度的准确性较低。④联合受侵血管狭窄程度与肿瘤包绕血管程度进行分级(Mazzeo分级)[22]:0级:血管与肿瘤没有接触;1级为血管与肿瘤局部紧贴,不伴管腔狭窄;2级为血管被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不伴管腔狭窄;3级为血管被肿瘤部分或全部包绕,伴管腔狭窄或阻塞。与术中发现及病理结果相比,该标准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7%,准确率为81%,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81%。该研究是目前唯一将胰腺癌血管侵犯的MSCT影像与病理学进行对比的研究,其证据级别也较其他影像与手术发现的对比研究高。

2.2.3 MRI

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仅在识别肿块,判断胰周扩散、血管及淋巴结侵犯等方面优于CT[23]。常规MRI对胰腺癌的识别证实肿瘤早期强化弱于正常胰腺组织;而在后期,较大的胰腺癌趋向于保持低信号,而较小的肿瘤从低信号到高信号不等。

新近发展的两项技术,即磁共振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磁共振血管造影能详细提供肿瘤血管壁浸润方面的信息,为肿瘤分级、分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24];MRCP则能获取整个胆树和胰管在冠状面上的影像,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间接证据(几乎所有胰腺癌均存在胰管狭窄)。特别是MRCP对胆胰管扩张或狭窄的诊断灵敏度达93%~100%,诊断阻塞性黄疸极有优势[25]。由于MRCP表现与ERCP基本一致,且比ERCP提供更多的资料,如肿瘤范围[26];同时MRCP适合不能静脉注射造影剂做螺旋CT或螺旋CT发现可疑病变的患者,在无创方面优于ERCP[27]。

2.2.4 ERCP

ERCP通过显示胰管的局限性狭窄间接提示胰腺癌,是诊断胰腺癌的重要方法[28];但目前诊断性ERCP明显减少,更多用于对胰腺癌分期的判定[29]:认为胰管在ERCP影像上狭窄段越长,肿瘤越大,分期越晚[28]。此外通过ERCP行十二指肠和胰胆管活检、刷检等组织学检查和取纯胰液检测肿瘤标志物,或检测胰液中癌基因,并同期进行减黄治疗[30]。2.2.5 PET/CT

是一种功能性成像。通过体外注射同位素进行追踪,并根据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代谢速率的不同,进行半定量分析。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肿瘤代谢显像剂。多项研究表明,18F-FDG PET显像较CT可提高胰腺癌术前诊断的精确度(达85%~93%),而且显像灵敏度达到85%~100%,特异度为67%~99%[31-32]。与其他影像学不同,PET显像的灵敏度与病灶的代谢活性密切相关而非依赖于病灶的大小[33]。

PET/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⑴鉴别肿瘤良、恶性[34]:18F-FDG 标化摄入值(SUV)的测定是PET/CT评判肿瘤良恶性的半定量标准。典型早期胰腺癌出现局限性18F-FDG摄取增高灶,其SUV最大值(SUV max)≥2.5,而≤2.5则考虑良性病变可能大[35];晚期胰腺癌若出现胰腺周围、腹膜后和其他脏器代谢增高灶,考虑为肿瘤转移灶。⑵补充肿瘤诊断分期[36]:PET/CT能显示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的病灶,从而改变疾病的分期,决定治疗方案。目前认为PET/CT临床应用最大的优势即是对潜在或隐形病灶,尤其肿瘤转移灶的识别。⑶评判疗效,监测肿瘤复发[37]:一般认为SUV值比基线水平增加25%,为疾病代谢性进展(progressive metabolic disease);SUV在治疗1个周期后下降15%~25%,1个以上周期治疗后下降25%以上,认为是部分代谢性缓解(partial metabolic disease)。肿块的18F-FDG摄取完全消失称为完全代谢性缓解(complete metabolic disease)。

2.3 病理学诊断

除极少数病例外,病理学诊断仍然诊断胰腺癌的最终标准[1,3]。其中石蜡组织切片病理学检查最为可靠,即可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明确组织良、恶性;还依据系统的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来源及转归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3]。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虽然能快速为临床手术医生提供较为准确的病理学信息,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开展;但受取材及操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可出现假阴性甚至假阳性结果,具有一定的误诊率或漏诊率。

穿刺细胞学及脱落细胞学检查是目前针对不可切除胰腺占位病变而获取病理诊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中穿刺细胞学灵敏度为77.9%,特异度为100%[38];脱落细胞学检查

倪泉兴,等.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第22卷第2期85

特异度虽然达到100%,但其灵敏度却显著降低(<50%)。这两类细胞学检查既需要先进的定位穿刺设备,又需要相关的专业化人才,且受取材限制,组织结构或形态变化差异大,因此其准确性较组织学检查而言,可信度更差。

近年来,上述细胞学检查力争“准确、微创”。就穿刺细胞学检查而言,以腹腔镜探查或开腹手术直接穿刺定位最为准确[39],但仍具有出血、胰瘘等发生的可能,以及难以判断及假阴性结果的出现。B超或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和内镜超声结合的细针穿刺(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则创伤较小而受到欢迎[40];而对于脱落细胞学检测而言,除了晚期患者的腹水脱落细胞分选外,纤维十二指肠镜、ERCP及更具针对性的胰管镜检查(peroral pancreatoscopy,POPS)利用刷洗技术获得胰液及胆汁,提高检查效能[41]。

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上肿瘤穿刺有造成腹腔和针道播散的可能[40]。如果术前病史、影像学检查和血清学指标均高度怀疑胰腺肿瘤,且肿块可切除者,根据美国NCCN与中国的胰腺肿瘤治疗指南,不建议行穿刺检查;但若肿块无法切除,而临床高度怀疑是胰腺癌者,在接受放疗或化疗前则应该提倡穿刺细胞学检查,以取得病理证实[42]。

3 临床征象

胰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的首发症状因肿瘤的发生部位而异,如胰头癌患者常因黄疸就诊,并常伴发茶色尿、陶土粪、皮肤瘙痒以及胆管炎等非特异性表现;全胰癌常出现腹痛、腹泻、消瘦、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胰体尾癌患者则以腰背酸痛、腹痛及上腹饱胀等为突出表现[1,43]。对中国2 340例胰腺癌病例回顾分析发现,疼痛是胰腺癌第一大临床症状,约75%~80%的胰腺癌患者因疼痛就诊[44]。另外,早期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消化功能欠佳、进行性消瘦、乏力、无家族史的新发糖尿病或近期血糖波动、以及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均有胰腺癌的可能[45]。

4 胰腺癌高危人群的筛选

首先,就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而言,长期酒精、咖啡、阿司匹林的摄入以及高脂饮食被认为与胰腺癌高发有关,但目前唯一获得证据的是吸烟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1]。Hassan 等[46]的研究表明,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者的胰腺癌发病率较未吸烟者增加2.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者的尸检标本中可见胰管细胞增生性改变和核型异常,随着吸烟量的增加,这些改变的范围扩大;停止吸烟并不能降低胰腺癌的风险,危险性持续10年以上[47]。其次,就患者体质及疾病因素而言,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和胆囊切除病史等与胰腺癌发生有关;而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被认为相关性最为确切[1]。据Lowenfels等[48]的报道:吸烟使遗传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增加154倍,且吸烟者胰腺癌发生的平均年龄比非吸烟者早20年。近年来,ABO血型(A、B和AB型血高发)[49]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50]促进胰腺癌发生也被临床研究证实。第三,约5%~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明确的家族史[51]。对家族患病成员≥4个的同一家族其他成员而言,胰腺癌发病率较正常人群增加57倍。Jones等[52]认为与家族成员体内BRCA2和PALB2基因变异有关。有报道年轻时牙病或牙周病也增加胰腺癌发生率,该人群较正常者的胰腺癌发病率上升54%[1]。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目前确定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标准如下[53]:⑴年龄>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⑵有胰腺癌家族史者。⑶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年龄在60岁以上,缺乏家族史,无肥胖,很快形成胰岛素抵抗者。4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时伴有糖尿病。⑷慢性胰腺炎,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目前作为胰腺癌癌前病变。⑸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亦属癌前病变。

⑹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⑺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⑻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5 总结和展望

作为“二十一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胰腺癌的诊治工作任重道远。虽经反复探讨,我们提出的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或分级标准仅为一个初步草案,需要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提供支持,更需要致力于胰腺癌临床和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86

[参 考 文 献]

[1] HIDALGO M. Pancreatic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0, 362(17): 1605-1617.

[2] VINCENT A, HERMAN J, SCHULICK R, et al. Pancreatic cancer[J]. Lancet, 2011, 378(9791): 607-620.

[3] LI D, XIE K, WOLFF R, et al. Pancreatic cancer[J].

Lancet, 2004, 363(9414): 1049-1057.

[4] BERGER A C, GARCIA M J R, HOFFMAN J P, et al.

Postresection CA 19-9 predicts overall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treated with adjuvant chemoradiation:

a prospective validation by RTOG 9704[J]. J Clin Oncol,

2008, 26(36): 5918-5922.

[5] HESS V, GLIMELIUS B, GRAWE P, et al. CA 19-9 tumour-marker response to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enrolled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Oncol, 2008, 9(2): 132-138.

[6] MAITHEL S K, MALONEY S, WINSTON C, et al.

Preoperative CA 19-9 and the yield of staging laparoscopy

in patients with radiographically resectable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Ann Surg Oncol, 2008, 15(12): 3512-

3520.

[7] TAKAHASHI H, OHIGASHI H, ISHIKAWA O, et al.

Serum CA19-9 alterations during preoperative gemcitabine-

based chemoradiation therapy for resectable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as an indicator for therapeutic

selection and survival[J]. Ann Surg, 2010, 251(3): 461-

469.

[8] GOONETILLEKE K S, SIRIWARDENA A K. Systematic review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CA 19-9) as a biochemical

marker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J]. Eur J Surg

Oncol, 2007, 33(3): 266-270.

[9] LUNDIN J, ROBERTS P J, KUUSELA P,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CA242 in pancreatic cancer. A

comparison with CA19-9[J]. Anticancer Res, 1995, 15(5):

2181-2186.

[10] BALZANO G, DI CARLO V. Is CA 19-9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J]. Lancet Oncol, 2008,

9(2): 89-91.

[11] HARSHA H C, KANDASAMY K, RANGANATHAN P, et al.

A compendium of potential biomarkers of pancreatic cancer

[J]. PLoS Med, 2009, 6(4): 1000046.

[12] F U R U K A W A H,O K A D A S,S A I S H O H,e t a 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small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A collective study[J]. Cancer, 1996, 78(5): 986-990.[13] BRUGGE W R.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the current status[J]. Gastroenterology, 1998, 115(6): 1577-1583.[14] SCHACHTER P P, AVNI Y, GVIRZ G, et al. The impact of laparoscopy and laparoscopic ultrasound on the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ystic lesions[J]. Arch Surg, 2000, 135(3):

260-264; discussion 264.

[15] CHAK A.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J]. Endoscopy, 2000, 32(2): 146-152.

[16] MIURA F, TAKADA T, AMANO H, et al.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cancer[J]. HPB (Oxford), 2006, 8(5): 337-342.[17] KARMAZANOVSKY G, FEDOROV V, KUBYSHKIN V, et al. Pancreatic head cancer: accuracy of CT in determination of

resectability[J]. Abdom Imaging, 2005, 30(4): 488-500.[18] LOYER E M, DAVID C L, DUBROW R A, et al. Vascular involvement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reassessment by

thin-section CT[J]. Abdom Imaging, 1996, 21(3): 202-

206.

[19] WARSHAW A L, GU Z Y, WITTENBERG J, et al.

Preoperative staging and assessment of resectability of

pancreatic cancer[J]. Arch Surg, 1990, 125(2): 230-233.[20] LU D S, VEDANTHAM S, KRASNY R M, et al. Two-phase helical CT for pancreatic tumors: pancreatic versus

hepatic phase enhancement of tumor, pancreas, and vascular

structures[J]. Radiology, 1996, 199(3): 697-701.

[21] PHOA S S, REEDERS J W, STOKER J, et al. CT criteria for venous invasion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head carcinoma

[J]. Br J Radiol, 2000, 73(875): 1159-1164.

[22] MAZZEO S, CAPPELLI C, CARAMELLA D, et al. Evaluation of vascular infiltration in resected patients for pancreatic

cancer: comparison among multidetector CT,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y[J]. Abdom Imaging, 2007, 32:

9172-9173.

[23] SCHIMA W. MRI of the pancreas: tumours and tumour-simulating processes[J]. Cancer Imaging, 2006, 6: 199-

203.

[24] LY J N, MILLER F H. MR imaging of the pancreas: a practical approach[J].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2, 40(6): 1289-

1306.

[25] HAWES RH, XIONG Q, WAXMAN I, et al. A multispecialty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J].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1): 17-31.[26] GEORGOPOULOS S K, SCHWARTZ L H, JARNAGIN W R, et al. Comparis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a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malignant

pancreaticobiliary obstruction[J]. Arch Surg, 1999, 134(9):

1002-1007.

[27] DUMONCEAU J M, VONLAUFEN A. Pancreatic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J].

Endoscopy, 2007, 39(2): 124-130.

[28] KALADY M F, PETERSON B, BAILLIE J, et al. Pancreatic duct strictures: identifying risk of malignancy[J]. Ann Surg

Oncol, 2004, 11(6): 581-588.

[29] ERICKSON R A. ERCP and pancreatic cancer[J]. Ann Surg Oncol, 2004, 11(6): 555-557.

[30] GRESS T M. Molecular diagnosis of pancreatobiliary malignancies in brush cytologies of biliary strictures[J].

Gut, 2004, 53(12): 1727-1729.

[31] HEINRICH S, GOERRES G W, SCHAFER M,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fluences on

the management of 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and its cost-

effectiveness[J]. Ann Surg, 2005, 242(2): 235-243.[32] NISHIYAMA Y, YAMAMOTO Y, YOKOE K, et al.

Contribution of whole body FDG-PET to the detection of

distant metastasis in pancreatic cancer[J]. Ann Nucl Med,

2005, 19(6): 491-497.

[33] VALK P E, BAILEY D L, TOWNSEND D W, et al.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basic science and clincal practice[J].

Springer Press, 2003: 588-594.

[34] SUNDIN A, ERIKSSON B, BERGSTROM M, et al. PET in the 倪泉兴,等. 中国胰腺癌临床诊断标准的探讨

《中国癌症杂志》2012年第22卷第2期87

diagnosis of neuroendocrine tumors[J]. Ann N Y Acad Sci,

2004, 1014: 246-257.

[35] STOLLFUSS J C, GLATTING G, FRIESS H, et al.

2-(fluorine-18)-fluoro-2-deoxy-D-glucose PET in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value of quantitative image interpretation

[J]. Radiology, 1995, 195(2): 339-344.

[36] RUF J, LOPEZ HANNINEN E, OETTLE H, et al. Detection of recurrent pancreatic cancer: comparison of FDG-PET with

CT/MRI[J]. Pancreatology, 2005, 5(2-3): 266-272.[37] RUF J, AMTHAUER H, OETTLE H, et al. Role of F18-FDG PET for monitoring of radiochemotherapy -- estimation of

detectable number of tumour cells[J]. Onkologie, 2004,

27(3): 287-290.

[38] VOLMAR K E, VOLLMER RT, JOWELL P S, et al. Pancreatic FNA in 1000 cases: a comparison of imaging modalities[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5, 61(7): 854-861.

[39] FERNANDEZ-DEL CASTILLO C, RATTNER D W, WARSHAW A L. Further experience with laparoscopy and

peritoneal cytology in the staging of pancreatic cancer[J].

Br J Surg, 1995, 82(8): 1127-1129.

[40] DE SIO I, CASTELLANO L, CALANDRA M, et al.

Subcutaneous needle-tract seeding after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of pancreatic liver metastasis[J]. Eur J Ultrasound,

2002, 15(1-2): 65-68.

[41] NAKAIZUMI A, TATSUTA M, UEHARA H,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ytologic examination of pure pancreatic

juice in the diagnosis of early neoplasia of the pancreas [J].

Cancer, 1995, 76(5): 750-757.

[42] MARGERAT T, RAMEEZ A, PBLO J A, et a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llne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08, 1.

[43] EL-KAMAR F G, GROSSBARD M L, KOZUCH P S.

Metastatic pancreatic cancer: emerging strategies in

chemotherapy and palliative care[J]. Oncologist, 2003,

8(1): 18-34.

[44] 张群华, 倪泉兴. 代表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2340例临床病例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 2004,

84(3): 214-218.

[45] MUJICA V R, BARKIN J S, GO V L. Acute pancreatitis secondary to pancreatic carcinoma. Study Group Participants

[J]. Pancreas, 2000, 21(4): 329-332.

[46] HASSAN M M, BONDY M L, WOLFF R A,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ancreatic cancer: case-control study[J]. Am J

Gastroenterol, 2007, 102(12): 2696-2707.

[47] PARKS R W, GARDEN O J. Ensuring early diagnosis in pancreatic cancer[J]. Practitioner, 2000, 244(1609): 336-

338, 340-341, 343.

[48] LOWENFELS A B, MAISONNEUVE P, WHITCOMB D C,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hereditary pancreatitis[J]. JAMA, 2001,

286(2): 169-170.

[49] WOLPIN B M, CHAN A T, HARTGE P, et al. ABO blood group and the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J]. J Natl Cancer

Inst, 2009, 101(6): 424-431.

[50] HASSAN M M, LI D, EL-DEEB A 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and pancreatic cancer[J]. J Clin

Oncol, 2008, 26(28): 4557-4562.

[51] GROVER S, SYNGAL S. Hereditary pancreatic cancer[J].

Gastroenterology, 2010, 139(4): 1076-1080.

[52] JONES S, ZHANG X, PARSONS D W, et al. Core signaling pathways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s revealed by global

genomic analyses[J]. Science, 2008, 321(5897): 1801-

1806.

[53] 赵玉沛, 陈革. 胰腺外科的新进展[J]. 消化外科, 2006, 5(2): 77-80.

(收稿日期:2011-12-02)

胰腺癌诊治指南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上海市肿瘤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 上腹痛、黄疸、体重减轻 B超+CA19-9、CA242检测 CT/MRI 异常无异常 胰腺癌初步确立随访 穿刺/术中取组织 病理诊断成立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随访 2、临床分期 采用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胰腺癌TNM分期(AJCC,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胰腺癌科普知识.doc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 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如何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胰腺癌诊断治疗实用标准

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胰腺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胰腺癌 pancreatic cancer:癌症发生于胰腺组织者,称为胰腺癌 胰头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右侧的胰腺癌,为胰头癌。钩突是胰头的一部分。 胰体癌:发生于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交汇处与腹主动脉之间的胰腺癌,为胰体癌。 胰尾癌:发生于腹主动脉与脾门之间的胰腺癌,为胰尾癌。 全胰癌:肿瘤部位超过2个区域的胰腺癌,为全胰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是大肠癌组织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作为抗原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CEA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对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的疗效判断、病情发展、监测和预后估计是一个较好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对肿瘤早期诊断作用不明显。 CA19-9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是一种粘蛋白型的糖类蛋白肿瘤标志物,为细胞膜上的糖脂质,因由鼠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而命名,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在血清中它以唾液粘蛋白形式存在,分布于正常胎儿胰腺、胆囊、肝、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是存在于血液循环的胃肠道肿瘤相关抗原。 CA24-2:是一种唾液酸化的粘蛋白型糖类抗原,人体正常组织中含量很少,甚至没有。发生恶性肿瘤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其含量可升高,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时尤为明显。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CA242的优点主要在于其特异性较高,即在恶性肿瘤时升高明显,而良性疾病时一般不升高,且具有独立预示价值,可作为胰腺癌和结肠癌校好的肿瘤标志物,其灵敏度与CA19-9相仿,有报道其特异性、诊断效率则优于CA19-9。 四、诊治流程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NCCN胰腺癌指南2016.2版 编译者:黄志锋

目录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新辅助治疗(PANC-4) ?交界性切除、无转移,计划切除(PANC-5) ?术后辅助治疗(PANC-6)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检查(PANC-7) ?局部进展、不可切除,一线、二线治疗(PANC-8) ?转移性病变(PANC-9) ?切除后复发(PANC-10) ?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胰腺癌放射检查报告模板(PANC-A,5/8) ?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外科手术原则(PANC-C) ?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姑息治疗和支持治疗原则(PANC-E) ?放射治疗原则(PANC-F) ?化疗原则(PANC-G)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胰腺癌TNM分期(2010)(ST-1)

临床怀疑胰腺癌或存在胰管和或胆管扩张(PANC-1) 注解: a.对于年轻、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如果诊断为胰腺癌,建议行遗传咨询。 b.理想的多学科评估应该包括影像科、介入内镜科、肿瘤科、放疗科、外科和病理科的专家。 c.如果临床有指征,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 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未发现转移(PANC-2) 注解: d CA19-9升高不一定表示癌症或进展性疾病。CA19-9可由于胆道感染(胆管炎),炎症或阻塞,良性或恶性疾病而升高。此外,在Lewis抗原阴性个体中可能检测不到CA19-9。 e见诊断,影像检查和分期原则(PANC-A)。 f见可切除的标准定义(PANC-B)。 g见手术原则(PANC-C)和病理分析:样本取材,组织切片和报告(PANC-D)。 h自体膨胀金属支架用于临床有合并症患者或外科手术可能被推迟的患者。 可手术切除,检查、治疗(PANC-3) 注解: i对于肿瘤明显可切除并且不具有高风险特征的肿瘤患者,仅在临床试验中推荐新辅助治疗。对于具有高风险特征的患者(即,非常高度升高的CA19-9,大的原发性肿瘤,大的局部淋巴结,过度的体重减轻,极度疼痛),可以考虑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前需要活检明确诊断是腺癌(参见PANC-4)。可接受的新辅助方案包括FOLFIRINOX或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有时后续还可能需要放化疗。大多数NCCN成员机构推荐新辅助治疗。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摘要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术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胰腺癌治疗模式已从传统“surgery first”过渡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手术日益普及,但仍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肿瘤学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切缘标准日趋规范;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预后。从经验性治疗到个体化施治、从极限性手术到极致性手术、从解剖学切除到生物学治愈,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其肿瘤致死率目前列第四位,预测10年后其肿瘤致死率在美国将升至第二位,在欧盟国家升至第三位,主要原因是目前位居前列的肺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而胰腺癌仍进展缓慢[1]。近20年来,外科治疗胰腺癌从技术层面进步巨大,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开腹手术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理念与技术日益普及。然而,上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病人预后的显著改善。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回顾30年间手术切除的1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

预后资料,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发现30年来胰腺癌病人的预后无显著改善[2];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医院回顾过去20年间216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的临床资料,仍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进行预后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国内虽然缺乏来自大中心、大样本量的预后资料,但实际情况应与国外近似。胰腺癌的诊治仍极具挑战性,改善胰腺癌病人的远期预后任重道远。本文评述近20年来胰腺癌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我国胰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迅速 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成就斐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在赵玉沛院士带领下,注重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持与国际接轨,外科技术方面与世界同步,胰腺癌联合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等术式普遍开展,在部分领域如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外科领域具国际领先地位。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针对胰腺癌、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术后并发症等分别制定或更新了诊治指南,对于规范我国胰腺常见疾患的临床诊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胰腺疾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的数量逐年攀升,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国内学者的参与度及学术主持、报告的频次显著提高,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检索Pubmed、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统计在国际英文期刊发表的源自我国胰腺相关

胰腺癌诊疗规范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胰腺癌(cancer of pancreas)是常见的胰腺肿瘤,恶性程度极高,近年来,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胰腺癌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胰腺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胰腺癌诊疗水平,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诊断技术与应用 (一)高危因素。老年,有吸烟史,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暴露于β-萘胺、联苯胺等化学物质可导致发病率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多数胰腺癌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最初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当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为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为晚期表现。 2.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体重减轻。 3.常出现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症状。 4.40岁以上患者有下列任何表现的患者需高度怀疑胰腺

癌的可能性,如果患者是嗜烟者更应高度重视: (1)不明原因的梗阻性黄疸。 (2)近期出现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10%。 (3)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上腹或腰背部疼痛。 (4)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内镜检查正常。 (5)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诱发因素,如家族史、肥胖。 (6)突发无法解释的脂肪泻。 (7)自发性胰腺炎的发作。 (三)体格检查。 1.胰腺癌患者病变初期缺乏特异性体征,出现体征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 2.黄疸。黄疸为胰头癌患者常见体征,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大便颜色变白,小便发黄,皮肤瘙痒。 3.腹部肿块。胰腺癌患者触及腹部肿块多为晚期,极少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四)影像检查。 1.B型超声检查:是胰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其特点是操作简便、无损伤、无放射性、可多轴面观察,并能较好地显示胰腺内部结构、胆道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局限性是视野小,受胃、肠道内气体、体型等影响,有时难以观察胰腺,特别是胰尾部。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发表时间:2013-01-30T14:35:27.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邢纯[导读] 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邢纯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卫生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20-01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 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 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增大时部分可于周边检出低速血流,但远比肝癌、壶腹癌、肾癌和胰腺其他类型的癌血流稀少。因此检查的重点是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和侵犯。从不同的切面显示肿瘤周围动脉和静脉管腔及管壁的改变,判定血管的受侵情况。 2.3超声内镜在所有影像检查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胰腺癌最敏感的诊断手段。主要优点是没有盲区,能均匀显示整个胰腺、胰腺被膜、胰管壁。超声内镜下1cm以上的肿瘤可以清晰显示,2 cm以内的肿瘤检出率达80%~95%,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85%~92%,对于早期诊断和判定进展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声内镜为侵人性检查方法,一般不列为常规,适应证:①不明原因的胆管和胰管扩张;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高度怀疑胰腺肿瘤,但普通超声、CT、MRl等未能发现病灶;③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④诊断已明确,为决定手术方式需要了解肿瘤对血管的侵犯。 胰腺癌超声内镜声像表现:①肿块边界模糊,周边部分呈低回声,散在钙化灶和液化区。②肿瘤旁胰管受压或管壁回声中断,或胰管内实性回声,肿瘤远端的胰管扩张,近端胰管扩张不明显,无胰管穿通征。③肿瘤突破胰腺生长时,胰腺外膜模糊,回声减低。浸润邻近器官时,相邻器官浆膜层断裂。④血管受浸润时管壁回声层中断。胆管受浸润时扩张的胆管中断在胰腺的低回声肿物内并见胆管壁回声减低或消失。⑤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 2.4胰管内超声检查使用管内超声探头,频率20~30 MHz,内径2.0~2.4mm,聚焦半径范围0.3~1.0cm,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或术中插入。是观察胰管早期病变的敏感检查方法。正常胰管为高、低、高三层结构,胰管癌时管壁层次消失。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注意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3.1局限性胰腺炎①与正常组织分界不如胰腺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②胰管扩张程度轻,内径粗细不均;③有胰管穿通征;④有慢性胰腺炎超声表现;⑤内有正常血管走行。 3.2胰腺囊腺瘤、囊腺癌①多生长在胰体或胰尾部;②肿瘤多为非实性的多房性囊性肿物,囊壁厚、内壁不光滑;③部分肿瘤以实性回声为主,但透声性好,后方回声无衰减;④胰管扩张少见;⑤肿瘤内血流较胰腺癌丰富;⑥转移较胰腺癌晚。 3.3胰岛素瘤边界平滑清晰,回声较胰腺癌高,内部血流丰富。 3.4壶腹周围癌①病灶较小时即出现胆管扩张;②肿瘤发生在管腔内;③肿瘤血供较丰富;④胰腺肿大不明显。 3.5腹膜后肿瘤常位于脾静脉后方,呈分叶状结构,与胰腺有一定的边界,胆管扩张较少见。 3.6慢性胰腺炎与全胰癌前者形态基本正常,内部回声不均,不侵犯血管。 总之,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癌:现状、困惑与挑战

胰腺癌:现状、困惑与挑战 胰腺癌一-“万癌之王",其5年生存率只有约7%得现状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关注得热点?胰腺癌化疗效果差,常规思路恐无突破;放疗现状为IMRT何SBRT 可用,大分割对局控有优势,但没有共识。免疫治疗始终难以获益,改变免疫微环境为主要措施。 如何探索以胰腺癌精准放疗与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为基础得整合治疗新模式?南京大学鼓楼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与您一起探讨胰腺癌治疗现状、困惑与对策。 4一、膜腺癌得时间跨度与早期诊断胰腺癌自然发生需要一个漫长得时间:嗾腺上皮从发生上皮内瘤样改变到肿將获得侵润特征,通常需要1 2年时间;发生侵润之后到岀现转移需要7年,从转務到死亡平均历时3年A 胰腺癌临床时间跨度则短很多:在病人获得诊断之时,仅有10吃0%获得外科手术切除得机会。该部分病人术后平均生存1 6、9 — 20. 2月,若接受术后辅助性治疗生存时间可延长至20、1-2 3, 6月。局部晚期不可切除得胰腺癌,生存时间通常只有6-11月,若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成功完成手术切除,生存时间可达20、5月。转移性胰腺癌平均生存5—9月。掛以上数字给我们两个重要提示:一就是在肿瘤引起症状之前有一个漫长得隐性肿瘤发展过程,通过健康査体及早发现肿瘤提供了一个时间窗;二就是迄今胰腺癌得治疗少部分可以获得手术机会,非手术治疗也可以不同程度地获益,虽然治疗十分艰难。d 二、腆腺癌得基因筛査与家族遗传胰腺癌中有约10%得概率具有遗传特征。对家族中有以下综合征得人群开展重点筛査将有益于胰腺癌得早期发现。目前我国中心城市具备了基因筛査技术,患者若有以下综合征或基因变异,可提醒其直系亲戚加强健康体检,力求早期发现。可以已经明确得胰腺癌相关得遗传综合征有:Ml、P-J综合征対应得基因为STK11.对于65—7 0岁该综合征病人想胰腺癌得几率为I 1—36% *血 2、家族性胰腺炎刑应得基因为PRSS1, SPINK1, CFTR,对于到了70—75岁年龄得想者,胰腺癌发病率为4 0—53%.3皿、黑色素瘤一胰腺癌综合征:对应得基因为CD KX 2 a, 到了75岁年龄患胰腺癌得几率为17%. M.Ly n ch综合征:对应得基因为MLH 1 ,MSH2.到了7 0岁年龄虑胰腺癌得几率为4 %。 A 5、遗传性乳腺一卵巢癌综合征:对应得基因为BRC A1. BRCA2,到了70岁女性恿胰腺癌得几率为1、5%0必 三、胰腺癌得驱动基因与靶向治疗d 胰腺癌得基因谱已经绘制完成,涵盖12个主要信号通路、63个基因变异。发生概率垠多得基因为Kias突变,突变率高达9 0%;T P53突变占50%; SM A D 4异常占50-60%^DK N2A异常占8 0% ? 尽管已经淸楚朕腺癌发生发展得关键基因变异,对应得靶向药物研发明显滞后,迄今尚无令人满意得分子靶向药物提供给胰腺癌患者. 4四、胰腺癌诊疗指南与临床路径A 美国NCCN2015版、中华医学会、中国临床肿瘤协作委员会等专业组织均有胰腺癌得诊疗指南打临床路径介绍,这里不复赘述。需要特别说明得有以下几点:A 1、可切除性:由于只有五分之一得胰腺癌病人可能有科学意义上肿癥完整切除得机会,判断就是否能够完整切除十分重要。经过治疗决策前详细得影像学检查与分析,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考虑为不可切除:远处转移肠系膜上动脉包裹>180,或肿瘤紧贴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静脉或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2020版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 胰腺癌是病死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中国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指南(2020版)》南基于GRADE 系统,针对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指征、方案选择、疗效评估及其相关病理学诊断、手术策略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对现有临床研究的证据等级量化评估并提出推荐意见,以指导并促进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拟行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常规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讨论,MDT模式应贯穿新辅助治疗全程(证据等级:低;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2:新辅助治疗能否提高可切除胰腺癌(RPC)患者的R0切除率及总体生存率仍有争议,提倡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3:对于、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患者,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证据等级:高;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4:新辅助治疗能够使部分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患者肿瘤降期,获得手术切除机会,进而改善预后(证据等级:中;推荐程度:强) 推荐意见5: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应经细胞学或组织学明确诊断(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6: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应在新辅助治疗前进行胆道引流,可选择自膨胀金属覆膜胆道支架,但对于切除可能性较大、术前等待时间较短的患者优先选择塑料胆道支架(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7:不推荐对所有RPC患者常规开展新辅助治疗,合并高危因素的RPC患者可行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中;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8:RPC患者可接受2~4周期的新辅助治疗,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的患者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ECOG评分≤2分的患者可采用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单药化放疗方案(证据等级:低;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9:对于ECOG评分≤2分的BRPC患者,均应接受新辅助治疗(证据等级:强;推荐程度:强)。

如何一眼识破胰腺癌 出现这10种症状一定要警惕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与男性相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极高。 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作为上海男性十大高发癌症之一,胰腺癌让人闻之“色变”,被国际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 化不良等。专家说,人的胰腺只有两三厘米宽,却和肝、胆、胃、肠等器官紧密相邻。所以,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非常容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 2.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 3.慢性胰腺炎患者。在小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4.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5.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6.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7.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疲劳,也没有受伤,出现腰背部的疼痛。 8.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9.无法解释的迅速体重下降。 如何一眼识破胰腺癌出现这10种症状一定要警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左右,发病年令以40—70岁多见,60岁左右为高峰。男性较多,男女之比为1.7—2∶1。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此病不易诊断,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大多数胰腺癌发生于胰头部,约占70%左右,通常引起胆管阻塞,导致临床上明显的黄疸。发生于胰体或胰尾的肿瘤在其发展过程中较隐匿,发现时通常已是晚期,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对胰腺癌的预后至关重要。 有研究者认为40岁或40岁以上的有下列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应该怀疑有胰腺癌:

胰腺癌

胰腺癌 来源:日期:2011-06-02 一、概述 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主要指胰外分泌腺癌,是胰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占全身各种癌肿的1%~4%。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8%~10%。发病年龄为40~7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原发性胰腺癌可发生在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头癌最常见,约占70%左右,胰体次之,胰尾部更次之,有的头体尾部均有,属于弥漫性病变或多中心性病变。胰腺癌多来自胰腺管上皮,少数发生于腺泡细胞。由于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故其生长迅速,浸润性强,早期可发生转移。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且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吸烟、饮酒、饮食、环境、内分泌以及遗传有关。①研究证实,吸烟者的危险性与其吸烟程度成正比。对戒烟10年到15年的人,其危险性与终生不吸烟者相近。吸雪茄、卷烟、烟斗和咀嚼烟草者在危险性方面无差异。②有人认为,胰腺癌的发生与大量饮葡萄酒或啤酒有关,但无定论。③有研究认为,高脂肪饮食与胰腺癌的发展有关。其他如肉类和高热卡饮食,特别是高碳水化合物,奶制品和海洋食物也是有关因素。而饮食结构中高纤维、水果和新鲜蔬菜的人群患胰腺癌较少。虽然饮用咖啡因酒精类饮料被认为是正在增长的危险因素,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不支持这种观点。④与胰腺癌有关的职业是与化学物质和金属接触的工作,有研究者认为,在与β-萘胺和苯有关的工厂中工作的男性有患胰腺癌的高危险性。⑤有一些前瞻性研究显示,糖尿病人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人高4倍。近年来人们发现在胰腺癌确认前数月往往有糖尿病发作,这一发现可能提醒医生们对无糖尿病家庭史的中年病人要考虑早期胰腺癌的可能性。⑥胰腺癌的遗传因素尚未被明确证实,但也有家庭发病的报告。近期的研究认为近亲中有恶性胰腺肿瘤者的患病危险性较高。 二、临床表现 1.体重减轻:体重减轻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症状,通常是渐进性的,在确认胰腺癌数月前即开始发生。 2.腹痛:65%~80%的病人有腹痛,常于夜间更为严重。平卧位和坐位可使疼痛加重。疼痛常常模糊不清,难以言明,这种情况往往延误诊断。 3.黄疸:这是第三位最常见的症状,许多病人出现较晚。黄疸通常是进行性加重的,但也有呈自然波动状态的。对邻近总胆管的小的胰腺癌的病人,黄疸可为唯一的临床表现。因此,对这种难以解释的黄疸应仔细评估。往往这类肿瘤较易于切除。黄疸常伴有上臂、小腿和腹部的烦人的瘙痒,特别在夜间加重。瘙痒与皮肤胆盐潴留有关。因为皮肤中胆盐水平与瘙痒程度的关系比血清胆红素的水平更加密切。还有另外的说法,即胆盐促进了周围细胞中蛋白酶的释放,而这些蛋白酶可以引起瘙痒,然而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主诉瘙痒。偶尔可能见到瘙痒出现在临床上黄疸发生之前。尽管无痛性黄疸仍被错误宣布为胰腺癌病人的特有症状,但实际上有这种表现的病人仅是一种例外。 4.其他症状:胰腺癌的非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包括厌食,上行性胆管炎,以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便秘、腹泻、吸收不良、胃胀气或肠胀气)。糖尿病可伴随发作。由于胃、幽门或十二指肠直接受到侵害,或是由于胃功能的紊乱,可并发胃排空障碍的症状。通常与肺癌相关的转移性的血栓性静脉炎(Trousseau体征)也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体征。中年人可出现忧郁症、疑虑病和癔病,一般认为是由胰腺癌引起。在胰腺癌病人中偶尔也可见以抑郁症状为主的精神症状。这种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半数以上其精神症状比重比生理体征和症状的出现早6个月。正是由于有许多非特异性的和模糊的体征和症状,所以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 三、医技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有时可超过342μmol/L,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

胰腺癌的发病率正在增高

胰腺癌的发病率正在增高,据报道在美国最常见的因癌症死亡的病例中胰腺癌超过胃癌而居第四位。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乏特壶腹癌或乏特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粘膜癌等均发生在胰头部3cm直径范围内。这几种肿瘤的症状和体征都很相似,但预后则不尽相同。虽然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这类肿瘤比较有效的疗法,但其疗效仍不能使人满意。胰头癌最差,其他几种类型癌略好些,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仅30%,手术死亡率和切除术后五年治愈率均仅1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胰头部早期即压迫胆总管,发生进行性梗阻性黄疸,严重损害肝脏功能,此外,癌肿的早期扩散转移,使许多术后病人死于转移癌。所以,早期诊治仍是提高胰头部癌疗效的关键。 图1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切除范围 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包括探查、切除和消化道重建3个主要步骤。探查是决定可否切除的必要步骤,切除是将胰头部、胃幽门窦部、十二指全部和胆总管下段及区域淋巴结切除[图1];重建是将胆总管、胰管和胃分别与空肠吻合。 [适应证及禁忌证] 1.胰头部癌、乏特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周围的十二指肠癌。其中,胰头癌疗效较差,对壶腹周围癌的疗效较好。 2.其他如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类癌、胰腺囊腺癌等疾病,必要时可选用此术。 3.不适行此手术的情况是:肝已发生转移;胆总管和肝管转移;肝门、胆总管周围和胰上方淋巴结广泛转移;肿瘤已侵及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胰头或壶腹周围已与下腔静脉或主动脉紧密粘连。 4.对长期严重黄疸,条件极差的病人,可先行胆囊空肠近段端侧吻合或先行PTCD、ERCP引流后,待病情好转后再行二期或择期根治切除。二期手术一般争取在第1期手术后10日左右施行,最迟不得超过2周。二期手术常因粘连造成困难,故原则上应尽量争取一期根治手术。 [术前准备]

胰腺癌常见的几种诱发因素

胰腺癌常见的几种诱发因素 1、酗酒 专家提醒,长期酗酒的40岁以上者是胰腺癌高发人群,腹痛频发宜及早就医遵医嘱治疗。 慢性胰腺炎患者多见于30至60岁人群,男性远多于女性,多是由于胆道疾病、慢性酒精中毒等导致胰腺实质性进行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持续性腹痛、腹泻、脂肪痢、消瘦、营养不良、腹腔包块、黄疸、糖尿病等。长期酗酒是导致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酒精能引起胰腺损害,可使胰腺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慢性胰腺炎,会增加胰腺癌几率。 2、胃切除术 胃切除术的患者和没有行胃手术的患者可能均存在一些共有的胰腺癌诱发因素,但胃切除本身相关的一些因素加速了胰腺癌的发生进程。研究人员选取2633例接受胃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队列研究,对胰腺癌常见突变基因K-ras基因第12密码子进行分子分析,以探讨胰腺癌的发生相对危险度。 结果发现,在胃手术5到59年胰腺癌总的危险度增加到1.8(95%可信限介于1.3到2.6),在35年逐渐增加到3.6以上(卡方检验P<0.05)。多变量分析表明手术后时期以外的因素不影响胰腺癌发生危险。另外,肺癌危险在手术后显著增加,但没有时间趋势。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谱与一般胰腺癌人群相似。胃切除术与胰腺癌的发病危险增加相关,胃切除本身相关的一些因素加速了胰腺癌的发生进程。 3、吸烟 吸烟与胰腺癌危险性的联系已为国际上公认,在40岁及以上居民中,与非吸烟者比较,男女性吸烟者胰腺癌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0 和1.53,男性中吸烟对胰腺癌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度达27.8%。危险性随每日吸烟量、吸烟年限和累积年包数而显著升高,吸烟指标最高组的胰腺癌相对危险度约为非吸烟者的3~6倍。危险性随戒烟年限增长而降低,戒烟10 年以上者其危险性已和非吸烟者相仿。 4、年龄与性别 胰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约80%患者的年龄在60~80岁之间。40岁以下的胰腺癌患者不足10%。 5、职业暴露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 年xx 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 示,XX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 位。xx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xxxx男 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XX (XX、XX)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 位。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得 到xx,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 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el ,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 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 )糖类抗原CA19-9 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①血清CA19-9 > 37 U/ml 作为阳性指标,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78.2%和82.8%9。 ②约10%胰腺癌病人呈Lewis 抗原阴性,CA 1 9-9不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肿瘤标记物如CA125和/或癌胚抗原(CEA等协助诊断。 ③发现CA19-9 升高者,排除胆道梗阻或胆系感染等因素后则高度怀疑胰腺癌。 (2)血糖变化也与胰腺癌发病或进展有关:

【免费下载】胰腺癌诊疗指南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胰腺癌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胆、胰综合治疗组 1、诊断和诊断流程 病史和体格检查 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饮食史,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等。 对于表现为阻塞性黄疸、难以解释的体重减轻(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明原因上腹痛或腰背痛、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肠道常规检查正常、突发糖尿病而又无肥胖及糖尿病家族史者、突发无法解释的腹泻、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等表现者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和CA242,CA19-9在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较高,CA242的特异性优于CA19-9。 必须检查项目:CEA、CA19-9、CA50、CA242。 特殊检查 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无创性检查。 对于B超发现有异常者或者显示不清者应进一步进行CT或MRI检查,可进一步显示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以及有无胰管和(或)胆管扩张、病灶的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伴有肝转移。对于CT/MRI诊断不能明确的可考虑行ERCP。 病理学诊断 主要包括 (1)US、CT引导的细针穿刺活检; (2)EUS; (3)腹腔镜及术中活检; (4)胰液及十二指肠引流液; (5)腹腔冲洗液及腹水。 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在放化疗前必须取得病理学诊断

胰腺癌诊治指南(2009版) 诊断流程图 诊断流程图2、临床分期 采用TNM 分期(AJCC ,2002)原发肿瘤(T ) 胰腺癌TNM 分期(AJCC ,2002)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1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2 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最大径>2cm T3 肿瘤超出胰腺,未累及腹腔轴或肠系膜上动脉 B 超 、CA242 检测 随访 病理诊断成立 病理诊断不成立 再次取病检 随访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最新知识点)

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 版)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数男性列第11位、女性列第8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4位.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统计数据也显示,胰腺癌位列中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居大城市(北京、上海)人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 ...感谢聆听... 胰腺癌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但在肿瘤学新理念的推动下临床诊疗水平近年取得明显进步: (1)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ultidisciplina ry Team,MDT)得到普及,由多学科专家根据肿瘤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结合病人体能状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贯穿诊疗全程. (2)高通量测序技术联合系统生物学分析对胰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同时结合皮下或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 Mod

el,PDX模型)开展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前研究,为胰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线索。 (3)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我国胰腺癌诊治水平。 1.胰腺癌的诊断: 胰腺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腰背部痛、消化不良或腹泻等,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相混淆。病人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出现症状时大多已属中晚期. 1.1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筛选: (1)长期吸烟、高脂饮食、体重指数超标、过量饮酒、伴发糖尿病或慢性胰腺炎等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CDKN2A、BRCA1/2、PALB2等基因突变被证实与家族性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 1。2实验室检查: (1)糖类抗原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记,具有以下临床特征:

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

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胰腺癌的发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描述1990年与2017年我国胰腺癌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在总人群、各年龄组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并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世界标准人口计算标化率。结果2017年中国胰腺癌发病人数为8.36万,发病率为5.92/10万,标化发病率为4.37/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230.94%、180.45%和49.88%;2017年死亡人数8.51万,死亡率为6.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10万,较1990年分别上升236.08%、184.80%和47.51%。1990年与2017年胰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2017年85~89岁年龄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1990年90~94岁年龄组发病率、死亡率最高。胰腺癌标化DALY率由1990年的71.00/10万增长到2017年的94.32/10万,增长率为32.84%;标化YLL率由70.39/10万增长到93.42/10万,增长率为32.72%;标化YLD率由0.62/10 万增长到0.90/10万,增长率为45.80%。从年龄分布来看,1990年与2017年胰腺癌DALY率、YLL率和YLD率随年龄增长基本呈上升趋势。2017年胰腺癌标化死亡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江苏(7.61/10万)、上海(7.52/10万)和辽宁(6.84/10万),相比1990年,标化死亡率增长率最高的3个省份分别为河南(104.28%)、四川(94.02%)、河北(90.39%)。结论我国胰腺癌的疾病负担在1990-2017年间有较大增长,需加强防治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