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一、多元化战略理论

多元化战略又称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多元化战略是相对企业专业化经营而言的,其内容包括:产品的多元化、市场的多元化,投资区域的多元化和资本的多元化。

其主要战略模式有:

1、横向多样化

横向多样化是以现有的产品市场为中心,向水平方向扩展事业领域,也称水平多样化或专业多样化。横向专业化由三种类型:

(1)市场开发型,即以现有产品为基础,开发新市场。

(2)产品开发型,即以现有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发与现有产品同类的产品;

(3)产品、市场开发型,即以新开拓的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发新产品。

这种战略由于是在原有的市场、产品基础上进行变革,因而产品内聚力强,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关联度大,管理变化不大,比较适合原有产品信誉高、市场广且发展潜力还很大的大型企业。

2、多向多样化

这是指虽然与现有的产品、市场领域有些关系,但是通过开发完全异质的产品、市场来使事业领域多样化。这种多向多样化包括三种类型:(1)技术关系多样化。这是指以现有事业领域中的研究技术或生产技术为基础,以异质的市场为对象,开发异质产品。由于这种多样化利用了研究开发能力的相似性、原材料的共同性,设备的类似性,能够获得技术上的相乘效果,因而有利于大量生产,在产品质量、生产成本方面也有竞争力。而且,各种产品之间的用途越是不同,多样化的效果越是明显。但是,在技术多样化的情况下,一般来说销售渠道和促销方式是不同的。这对于市场营销的竞争是不利的。这种类型的多样化一般适合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的大型企业。

(2)市场营销关系的多样化。这是以现有市场领域的营销活动为基础,打入不同的产品市场。市场营销多样化利用共同的销售渠道、共同的顾客、共同的促销方法,共同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因而具有销售相乘的效果。但是,由于没有生产技术、设备和原材料等方面的相乘效果,不易适应企业的变化,也不易应付全体产品同时老化的风险。这种类型的多样化适合于技术密度不高,市场营销能力较强的企业。

(3)资源多样化。这是以现有事业所拥有的物质基础为基础,打入异质产品、市场领域,求得资源的充分利用。

3、复合多样化

这是从与现有的事业领域没有明显关系的产品、市场中寻求成长机会的策略,即企业所开拓的新事业与原有的产品、市场毫无相关之处,所需

要的技术、经营方法、销售渠道等必须重新取得。复合多样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资金关系多样化。这是指一般关系的资金往来单位随着融资或增资的发展,上升为协作单位。

(2)人才关系多样化。当发现企业内部具有专利或特殊人才时,就利用这种专利或技术向新的事业发展。

(3)信用关系多样化。这是指接受金融机关的委托,重建由于资本亏本濒临破产的企业或其它经营不力的企业。

(4)联合多样化。这是指为了从现在的事业领域中撤退或者为了发展为大型的事业,采用资本联合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经营。

二、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多年稳居中国企业500强前列。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积极探索实践“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引领潮流的研发优势——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万多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并率先实现国际标准的零突破。海尔累计已经参与了61项国际标

准的起草,其中27项标准已经发布实施。海尔通过标准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出口。

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海尔在国内市场有强大的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并与互联网进行充分的融合,以“零距离下的虚实网融合”创出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第一需求的竞争力。

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传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实施以用户为中心的即需即供大规模定制,实现了“零库存”和“零应收”。

三、海尔集团的五力模型分析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大,因为白色家电零部件的关键技术除进口外,大部分集中在几家合资企业手中,如生产空调压缩机的广东美芝,广州万宝;生产冰箱压缩机的背景恩布拉克雪花和扎努电气;升班微波炉磁控管的上海松下,天津LG电子等,国内厂商还没有掌握家电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所以议价的余地小。

(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大

海尔建立了全国性自由营销网络,相对于多数需要依靠各地的销售商的家电企业来说更具有竞争力。但即使是厂商自建的销售网络目前只能覆盖到大中城市,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地区还得主要依赖区域销售商。因此,厂商一定程度上要受销售商的控制。此外,家电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生产的厂家很多,所以同一产品,可向许多家厂商比价,以至于造成价格竞争激烈,所以买者的议价能力大。

(三)新进入者威胁

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产业结构日趋完善,而整体市场也趋于成熟阶段,再加上我国家电业受到持续价格战的洗礼,已基本进入了微利竞争的时代,所以一般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是不敢轻易涉足的。但现有厂商相互渗透其它产品领域的多元化经营倾向较为普遍,如东芝、海信、美的。小家电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标准限制小,投资较少,生产建设周期短以及较高利润等特点,因此受到新进入威胁更大。

(四)、替代品的威胁

家电可能的替代产品将是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合信息化的产品,因此,威胁主要来自于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日益高级化的需求,以及能否适应世界能源环保要求。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普遍不高,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不会很快,而且海尔早在几年前就致力于将产品组件想世界能源环保要求靠拢,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来自替代品的威胁不大。

(五)、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我国家电整体产业的竞争状态时厂商面临上下游两面挤压,议价余地不大。现有厂商之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激烈。而大厂间相互切入对方的产品领域,进一步蚕食了整体家电产品的平均利润。受零部件专利技术的限制,产品利薄。家电市场的产品增长率已不高,只维持稳定的增长,利润空间不大。以此观之,我国家电产业的内部竞争相当激烈,家电厂商面临来自全方位竞争者的严峻挑战。

四、海尔的多元化战略

1、多元化发展的历程

(1)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1984年到1991年底7年的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与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

(2)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的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功地经营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全国轻工行业第二和第十二名。

(3)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1995年7月,海尔集团收购名列全国三大洗衣机厂的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地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8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生产电熨斗等产品。到此,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展到全部白色家电行业,其时间是两年。

(4)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1997年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生产彩电、VCD 等产品,正式进入黑色家电领域。到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的家电行业,

成为中国家电行业产品范围最广、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与此同时,海尔集团还控股青岛第三制药厂,进入医药行业;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

(5)进军知识产业

1998年1月,海尔与中科院化学所共同投资组建“海尔科化工程塑料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从事塑料技术和新产品开发;4月25日,海尔与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学研究院合资成立“海尔广科数字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数字技术开发和应用;6月20日,海尔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美国C-MOLD公司合资组建“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从事CAS/CAM/CAE软件开发。这表明,海尔集团开始进入知识产来,而且上述知识产业的产品都是海尔集团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两者形成一体化关系。

2、海尔多元化的特点

(1)根据企业能力控制多元化的节奏

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能力与多元化的节奏相配合,即一般时,节奏就慢一些,能力较高时,节奏就快一点;二是随着企业能力的提高,多元化的节奏也逐步加快。

(2)根据行业相关程度进入新行业

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老新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呈正相关,即相关程度高,成功率高,相关程度低,其成功率低。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正是根据行业相关程度,从高相关,到中相关,再到低相关发展。

五、海尔多元化战略总结

从1991年海尔开始的多元化虽然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提高。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尔的多元化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新业务与原有主业相关度高是青岛海尔相关多元化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青岛海尔的相关多元化经营道路经历了新业务与原有主业高度相关到相关程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过程,其成功率与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青岛海尔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失败的原因是运营风险巨大。首先,多元化经营战略必然会分散企业的资源,从而影响企业主业的深度经营。因为不同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企业对非相关行为的业务既难以适应和把握,又分散了原有主业的精力。其次,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快速提高管理效率、培养人才以及创新业务的能力,无法适应不相关业务领域的竞争。企业在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之前,所具备的“相关”资源主要是资金,原来所具有的技术、经验、市场、客户、营销模式、销售渠道直至人才都与新的领域几乎无关。再次,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和管理能力的欠缺使企业很难通过外部并购有效获得在新行业经营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源和销售渠道。由于青岛海尔不具备与非相关多元化产业相匹配的核心能力,且在短期内不能完善众多的资源组合,因而引发了诸多风险。又由于对风险不能很好地控制,因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最终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海尔多元化分析

2、海尔多元化战略管理分析过程

3、多元化战略理论

4、海尔多元化战略

海尔多元化战略阶段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谁是张瑞敏多元化战略的真正敌人? 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悬念的问题,20年前,张瑞敏面对一个投资方的威胁,说出了一句狠话:我们现在惟一害怕的是自己。20年后的今天,海尔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的这个“内部敌人”也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 这个“内部敌人”出现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公司内部的各个毛细血管里,它会凭借惯性对公司的创新行为产生阻挠,一些具体症状如大企业病、官僚主义、创新的惰性等,而张瑞敏的老师通用电气、杰克·韦尔奇则花费了巨大精力以对付这个“内部敌人”。 事实上,既有远见,又拥有极强危机意识的张瑞敏并没有轻视这个所谓的“内部敌人”,20多年来,张瑞敏的重大变革都跟“人”有关。1998年,张瑞敏提出了“内部模拟市场化”的组织革命,推行SBU策略,想把海尔的树万名员工,都变成一个个“小老板”;2005年,张瑞敏再次提出“海尔模式即人单合一”,强调人和市场的统一,速度和准确度的统一。2006年,张瑞敏再次号召管理层学习《世界是平的》一书,如何因应扁平化时代的挑战。 张瑞敏的担心也是目前高科技业的噩梦。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他们的挑战并非来自外部竞争,而是来自“内部敌人”,一个致命的影响就是“创新的惰性”。硅谷著名的管理学者杰弗里·摩尔认为,惰性是创新的隐性伴侣,和惯性结盟,也是人们的短期自利习性造成的,如果这样的人足够多,就会排斥异己,走向反面。这个话题在《数字商业时代》第9期封面文章有过专题讨论。 在本刊采访海尔期间,一些海尔员工就透露,海尔用人上就存在着不少问题。张瑞敏自己也承认“到了2006年,海尔是越做越难做。”并认为海尔进入了“高原期”。张瑞敏及其海尔能否顺利度过“高原期”,最大的悬念仍在内部,至少,海尔仍有几大内部悬念: 1、能否因应数字时代的速度经营?在数字时代,对企业组织能力的最大考验是速度经营难题,即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迎合市场、顾客的变化,从而使公司内部也进入10倍速的时代。 2、张瑞敏能否自我颠覆?张瑞敏自己多次表示:不断地要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很多创新经验表明,领导人的光环有时也是阴影,而领导人退位往往成为组织变革的引爆点。

(完整word版)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黑龙江财经学院 《高级财务管理》 案例分析 班级会计学-8班 小组成员陈瑞琪.陈征.王艳辉小组成员董庆波.刘砾瞳 小组成员杨晓丽.李艳艳

海尔集团财务战略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海尔集团(Haier)是中国大陆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综合家电厂商之一。创立於1984年,22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产品从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在中国市场,海尔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四大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3%,海外销售营收28亿美元 海尔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84年~1990年,内向型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出口阶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资阶段(在印尼等地投资);1999年以后,本土化阶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计、生产、销售)。 二、案例分析 1.社会因素 创业25年以来,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指导下,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领海尔集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1993年开始海尔投资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海尔兄弟》;1994年海尔开始投资参加希望工程,在莱西援建了第一所海尔希望小学,从来拉开了援建海尔希望小学的序幕以及各种活动。海尔集团先后被云南团省委、青岛团市委、希望办授予“希望工程贡献奖”和“社会的海尔”等奖项。同时,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也建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2.政治因素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构对于经济企业的发展机遇了许多较开放优惠的政策,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许多落后的商业思想观念逐渐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商业思想所取代,国有企业、集体及民办小厂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有许多亏损严重濒临破产的厂子因此而起死回生,而海尔集团正是在这种机遇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3.经济因素 2008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03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

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 尔 阶 段 性 发 展 战 略 分 析 组长:闫超 组员:魏璐佳、唐华、陈瑜、蒋晴

海尔的阶段性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5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海尔的发展很快,但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企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战略转移的阶段性连接,旧的战略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战略代替,这样才能使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发展。海尔的成功也正在于这种战略更替和转移的成功,在于它能够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以新的战略代替旧的战略。 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 一、海尔的名牌战略 (一)战略分析 砸冰箱出名牌。1985年,76台“瑞雪”牌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

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这一锤,砸醒了职工的质量意识,更加坚定了张瑞敏提出的“名牌战略”的发展道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质量都将是海尔生存之本。 在这一阶段,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 1、注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海尔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走高起点、高嫁接、创名牌之路,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以高技术和高质量开创名牌。同时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来降低原材料消耗和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名牌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承受能力。海尔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这种观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策略。 海尔按照市场细分的原则,依照消费者的需要,把整体产品市场分为若干个细分子市场。例如地域细分方案,按北方、南方、农村、沿海划分,海尔根据各自特点设计了大冷冻能力冰箱、宽气候带冰箱、无霜冰箱,适应了不同的消费群。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实行了"海尔国际星际服务一条龙服务",从产品开发制造到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通过市场回访又反馈到产品开发中,形成一条良性的服务循环链,真正做到了"用海尔产品解除用户烦恼到零"。 3、积极开拓和培育名牌市场。 海尔培育名牌产品是通过市场实现的。研究市场、分析市场、预测市场,是海尔名牌战略决策中的关键。积极稳步扩大产量、海尔每年都花费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放产品广告,以"海尔,中国造"树立民族品牌形象。 4、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 海尔在名牌产品创立之后,居安思危,强化名牌产品的内在支撑力,实现在动态过程中不断稳固、强大。强化内在支撑力:一是在经营理念,二是在管理,三是在超前决策,四是在规模效益。 海尔靠调整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来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名优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海尔的战略管理分析

陆淼208030421人力 海尔的战略管理分析 一、海尔简介 年,2009年创立于中国青岛。截至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 个海外贸易公司,8个综合研发中心,19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亿元,品牌价值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6万人。2009全球员工超过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8812亿元,连续 二、海尔的外部环境分析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对于中国家电行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的影响,该领域存在较低的进入壁垒,潜在竞争者进入的风险低。而国内的家电市场的需求潜力很大,所以这也在客观上吸引了更多的企业进进这个领域。随着“家电下乡”的进行,将会从政策上激励更多家电行业新进入者。新进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不会对海尔地位产生影响,但跨国公司盯住了我国的家电产业,外国家电品牌大举进攻中国家电市场,这使得以海尔为代表的本土品牌面临更大的冲击。 (二)与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中国家电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家电企业的不断崛起。再加上“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行业增长速度加快,从而使家电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此外,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家电行业的固定成本的回升,企业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本钱增添产量降低售价,从而产生引发价格战的危险,加剧行业竞争。海尔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美的在空调、冰箱等市场均取得傲人的成就,对海尔在白色家电领域的地位构成威胁。格力、三星、海信等也是海尔的竞争对手。 (三)替换品的威胁 随着环保压力加大,我国拟对空调,家用电冰箱推行可再生应用率指标限定值和目标值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产品可再生利用率指标。节能环保家电产品逐渐成为市场。随着信息技)》限定值和目标值(第一部门术的发展,高级家电产品将实现网络化的升级,使家电产品在网络支持的前提下,更加智能化、人道化。因此,海尔应该掌握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与市场需要,在适当的机会引进合适的替换产品,从而占得先机。 (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为吸引客户,各家电企业竞相降价并给予折扣。客户在相称程度上能够对 守家、担保及其它服务名目进行讨价还价。企业管理者逐步采取服务等级来权衡绩效,这些等级常常用来决定经销受权的机遇、失掉广告资金和其余经济优惠的标准 (五)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海尔财务公司运作成功模式介绍

立足集团,创新发展 海尔财务公司 持续创新和变革是始终贯彻海尔的精神,二十多年来,海尔正是由于在文化、产品、营销、服务、和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海尔财务公司成立之初,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提出“财务公司应成为集团的提速机,而不是提款机。”成立七年以来,财务公司始终立足于企业集团,通过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手段、创新的产品、创新的机制与流程支持企业集团全球化战略的实现。 海尔财务公司始终承接集团战略,以“提高资金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创造协同效益”为使命,以“全球化资金集约管理中心、金融集成服务中心与产业协同利润中心”三个中心为战略定位,以“专业化集约化战略”、“综合化集团化战略”“全球化集成化战略”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历经七年的发展,财务公司已初步完成了由单纯的资金集中管理服务商到以集约化金融服务、集团化金融管理、集成化金融支持三位一体的海尔特色金融服务综合供应商的蜕变,构筑了海尔品牌冲击世界500强的核心竞争力。 一、集约化金融服务——“司库型”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建立,成为成本最优、效率最佳的资金管控模式。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集约化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重要趋向;集约化经营管理是大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Cash pooling”的现金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实施并应用。事实证明,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的集约化管理提供集约化金融服务的必备组织形态,也是集团Cash Pooling 的最佳载体。海尔财务公司以资金的集约管理为核心,一方面积极构建集团本外币现金池,通过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对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力度,如代扣代缴税款操作平台的建立、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项目的实施等;另一方面根据集团发展的需要集中统一配置和管理资金的流量、存量和增量,通过有偿调剂集团内部企业资金余缺,优化配置集团资金资源,激活了集团内部的闲置和沉淀资金,使集团外部融资规模降为0,使集团资金集中度达100%,为全国财务公司之首,真正践行了银监会对财务公司“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的定位。实践证明,管制成员企业在外部银行开户问题的关键不是依赖于集团行政命令或红头文件,而是源于财务公司自身的竞争力。为此我们探索并设计了财务公司的竞争力模型,包括一个目标、三项素质和六项能力,目标是为客户持续优化和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三项素质是主动负责、热忱敬业、诚实可信,六项能力是追求卓越、客户为尊、目标导向、思形结合、团队协作、创新改善。其衡量标准为三大战略视角、四大战略层面、十四项发展主题、十八项管理目标、三十项经营指标体系。 在资金实现100%管控目标后,财务公司已转向根据行业市场分析,通过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对改善集团的资金结构、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提供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案例分析:从海尔集团看风险管控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388315.html,2009-05-13 16:05:05 来源:CIO时代 【导读】: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海尔之所以能在逆市中取得更上一层楼的佳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中对风险管控的强化和创新。 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其影响还在不断扩散之中,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在此背景之下,位于青岛的海尔冰箱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欧睿国际)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以单一品牌计,2008年海尔品牌在全球冰箱市场份额已达6.3%,超过惠而浦、LG和伊莱克斯等,跃居全球第一。 在弥漫着悲观情绪的市场上,200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利润同比增长20.6%,目前海尔集团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这样一组数据,无疑勾勒出了在全球危机(尤其是在国内制造业危机)的寒冬之下的一抹盎然春意。 海尔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其十分注重吸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重视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认为,所有风险的源头可以说是战略,确定战略的时候,就锁定了全部风险。企业里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些手法进行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预算管理、人事管理、有效授权、投资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定风险管理体系以量化各项企业风险,制定风险防范的办法,降低经营的风险。 以海尔的具体风险管理措施来看: 战略层风险管理 集团化、国际化:目前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贸易公司与设计中心,全球有10多个工业园,这么大的规模如果不建内控体系,企业的风险将非常大。 风险随着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等新经营空间的拓展,而有了很多新的课题、新的表现,在拓展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认识、理解和控制。风险在遇到集团管控问题后会立即变得更加复杂:首先,集团企业在取得协同、整合、规模优势等利益的同时,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涉足产业的增加、所属子公司地域分布趋于分散,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投资、运营、管理风险必将显著放大,对集团管控能力特别是风险内控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因集团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之后产生的多层次、多法人问题,风险也成为一个跨层次、多对象的体系。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触角的全球延伸,风险管理便自然成为企业经营的充分必要命题。 在国际化运作中,海尔的理念是“出口创牌”,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走进去”则是应成为在当地被认可的产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在国际扩张的路径上,海尔的手段主要是:整体兼并、投资控股、品牌运作和虚拟经营。海尔兼并扩张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总体一定要大于局部之和”,必须兼并一个成功一个,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这表明,海尔集团开始进入知识产业,而且上述知识产业的产品都是海尔即为了发展所需要的,两者形成一体化关系。 海尔多元化的特点:

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会计研究——以青岛海尔集团为例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7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会计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找扣扣八0 五九九零七4 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浅析民营酒店预算控制 2 高校筹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 企业海外投资问题研究 5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6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研究——以三鹿集团为例 7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8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及其核算问题研究 9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 10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问题研究 11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研究 12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3 建材行业中小企业债务融资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4 融资决策对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5 关于开征遗产赠与税的探讨 16 xx物流公司内部控制研究 17 某公司筹资风险与对策研究 18 增值税改革后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及影响分析 19 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应用研究 20 某公司存货管理问题的研究 21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22 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纺织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23 增值税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24 基金公司盈利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25 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26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7 基于时间价值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比较分析 28 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29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30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31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损益确认方面的差异研究 32 某装饰公司现金流管理研究 33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成本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34 企业亏损内因及治理对策——以xx化工有限公司为例 3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37 我国CPA审计失败成因及对策 38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 3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40 人力资本股权化与公司创新 41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 42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3 中小企业存货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44 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 基于我国现状提出的政府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46 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47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8 上市公司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49 YHD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0 基于EV 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以xx为例 51 浅析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52 我国民营企业成长中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 53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海尔多元化战略分析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知识讲解

海尔名牌战略解析 相当多的企业,对名牌战略存在着不少误解。从实践上讲,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认为名牌可以一蹴而就。于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是我国公认的实施名牌战略成功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是大海。海尔人的胸怀是海,他们面向世界。海尔的经营是海,它成功地进行着多元化经营。海尔的经验也是海,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解析之一:海尔对名牌战略认识得最早,实施得最认真最持续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发生在1985年,也是发生在海尔的起步阶段。谈论这个事件,许多人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牌子的聪明。单纯地从物质效应来看,也许是可以不砸的,因为那些冰箱还可以修理。但张瑞敏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表态:我海尔就是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造就了一丝不苟的名声,两者之间的得失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小,企业还没有更多的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他们不明白,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搞大,海尔就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获的成果。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案例分析报告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案例分析报告 会计0801 江远彬 1081350104

目录 1. 海尔简介 (3) 1.1 青岛海尔 (3) 1.2 海尔集团 (3) 1.3 海尔文化 (4) 2. 家电行业基本分析 (5) 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5) 2.1.1 政治环境 (5) 2.1.2 经济环境 (5) 2.1.3 技术因素 (5) 2.1.4 社会因素 (6) 2.2 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6) 2.2.1 潜在进入者 (6) 2.2.2 替代品 (7) 2.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7) 2.2.4 买方议价能力 (8) 2.2.5 产业内竞争 (9) 2.3 家电行业品牌 (9) 3. 青岛海尔投资战略分析 (10) 3.1 投资规模分析 (10) 3.2 投资方向及结构分析 (11) 3.3 资产效率分析 (13) 3.4 投资战略评价 (15) 4. 青岛海尔筹资战略分析 (16) 4.1 筹资规模分析 (16) 4.2 筹资方式分析 (19) 4.3 资本结构分析 (20) 4.4 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22) 4.5 筹资战略评价 (23) 5. 青岛海尔财务战略总体评价 (25)

1.海尔简介 1.1 青岛海尔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 年 4 月28 日,它是在对原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以定向募集资金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1993年10月12日向社会公开发行5000万股股票,成为国内最早一批通过上市谋求发展的企业之一,1993年11月19日,青岛海尔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股票简称: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 作为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之一,青岛海尔十多年来在冰箱、空调、冷柜等领域不懈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 A 股市场最大的家电类上市公司之一、国内冰箱、冷柜、空调市场的领军企业、国际知名家电企业。公司业务范围拓展至涵盖包括洗衣机、热水器在内的所有白电产品。截至2011 年5月,青岛海尔总市值已超过340 亿元。 图表1-1 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图(据2010年年报) 1.2 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6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成本控制调查报告

海尔集团成本控制调查报告 一:什么是海尔企业文化? 要了解海尔的成本控制情况,首先就应该对它的企业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那么海尔的企业文化到底怎么样呢?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二:为什么要进行成本控制与管理?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迅速淘汰的社会,需要更加优秀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优秀的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而成本管理又是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企业只有做好了成本控制管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三:什么是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四: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海尔成本概略分布图:

从产品成本分布图,我们可以得知,材料成本是所有成本中比例最大的一块,而且主要分布在生产部门,那么材料采购的价格就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期间费用在营销部,辅助管理部门以及物控部门所占比例也是比较高的,不过相对材料成本来说,就要小很多了。期间费用的合理规划就主要落在了这三个部门中来。 五:上面我们分析了海尔的成本分布形式,那么海尔是如何利用好财务管理做到优秀的成本控制的呢? A:海尔发展战略创新的四个阶段图示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二班姓名:薛灿灿 学号:0316

海尔集团战略分析 一、公司简介 海尔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海尔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拘泥于现有的家电行业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在工作中不断求新求变,积极拓展业务新领域,开辟现代生活解决方案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引领现代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以创新独到的方式全面优化生活和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 2009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129所希望小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二、企业战略

(一)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时代机遇:国家实行改革开放 一般企业做法:只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 海尔创新做法: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 海尔管理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

分析海尔的营销策略

东北财经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分析海尔的营销策略 作者 专业 总考号 指导教师 答辩日期 成绩

内容提要 海尔从建立之初到今天,其营销战略不断演变,在三个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营销客体从有形具体产品到无形企业形象;品牌策略从名牌产品战略到名牌企业战略;营销对象从目标消费者到目标社会公众。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家电的消费形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普通家电产品的国内市场相对过剩,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国内家电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海尔集团的全面分析以及所处环境来了解其营销策略,并对其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得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海尔,企业形象,营销策略

Abstract In modern market…… Key words: creditors……

目录 一、 (1) ㈠ (1) ㈡ (2) 二、 (3) ㈠ (3) ㈡ (3) ㈢ (4) ㈣ (5)

分析海尔的营销策略 一、海尔集团的简介 (一)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是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名牌战略”思想的引领下,海尔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跨国企业。 (二)海尔集团发展历程 海尔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1、名牌战略阶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专心致志干冰箱的过程实施了名牌战略,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企业文化的延伸及“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实施了多元化的扩张。3、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以创国际名牌为导向的国际化战略,通过以国际市场作为发展空间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实施与进展。目前,海尔已在海外发展了62个经销商,30000多个营销点。 二、海尔营销环境分析 (一)海尔宏观市场的分析 1.海尔的国内环境 海尔的发展顺应了宏观经济改革与发展,抓住了有利的发展时机,1993年成功上市,为快速发展解决了资本筹措之忧,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就将战略重心移至国际市场;其次,海尔地处经济发展迅速、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山东省,尤其是位于以孕育全国著名企业著称、交通便利的青岛市,除了海尔集团外,这里还有青岛海信、青岛双星、澳柯玛、青岛啤酒等国内名牌企业。可见,青岛在各方面具有让企业迅速发展的优良环境。因此,在外部环境方面,海尔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2.海尔的国际环境 海尔集团曾提出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口号,其本质并非是实体性的产业转移,而是观念性的产业转移,实际上是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的转移。这种转移意味着海尔想所有顾客提供的将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最大限度使顾客满意的“海尔服务”。“海尔服务”既不是单纯的服务,也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服务与产品的整合。海尔在洛杉矶、阿姆斯特丹、东京、里蒙特利尔和美国硅谷建立了海外设计分部,帮助本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家电产品,海尔现已批量生产适合欧美亚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不同功能的家电产品,因而较快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海尔的微观环境分析 1.经济环境面影响

战略成本管理海尔集团

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SCM)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日本和欧美的企业管理实践也证明了这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一)海尔集团基本情况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海尔集团2010年实现全球营销业额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其中海尔品牌出口和海外销售额55亿美元。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9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2010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五年。海尔将继续发扬“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信息化流程再造,以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为支点,通过“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打造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体系,一如既往地为用户不断创新,创出中华民族自己的世界品牌。 (二)海尔集团日常成本管理状况 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海尔集团成本管理状况。 1.海尔集团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1)海尔集团组织结构概况 关注“海尔”的人都知道,为了应对网络经济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海尔”从1998年就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在第一个五年中,“海尔”主要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再造:变传统企业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结构为扁平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链流程;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资金流的运动,加快了用户零距离、产品零库存和营运零资本的“三零”目标的实现。 (2)海尔组织结构分析 海尔集团理念的确立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从传统的职能管理下的业务流程,发展到矩阵型结构的项目流程;然后从解决基于矩阵结构所构建的业务流程,在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发展到新流程的确立和业务流程的重组。 第一、“海尔”的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从实现“海尔”名牌战略的职能型结构,到实现“海尔”多元化战略的

最新海尔集团财务分析报告

海尔集团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直接编辑)

摘要 我们将对海尔集团2008年度至2010年度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纵向分析,并与行业水平和同行业标杆企业美的集团横向比对,总结出其优势与劣势,提出理财优化方案。 公司简介 1.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创业26年来,坚持创业和创新精神创世界名牌,已经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海尔"已跃升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并被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网站评为全球十大创新公司。 海尔要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名牌。互联网时代世界名牌的特点是能快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需要大规模定制而非大规模制造。海尔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解决这一挑战,积极探索实践"人单合一双赢模式",通过"倒三角"的组织创新和"端到端"的自主经营体建设,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目前为止,海尔集团一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战略发展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

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区别是:国际化战略阶段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全球化品牌战略则是在每一个国家的市场创造本土化的海尔品牌。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运营的竞争力。与分供方、客户、用户都实现双赢利润。从单一文化转变到多元文化,实现持续发展。 2. 对比标杆企业(美的集团)简介: 创业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是一家以家电业为主,涉足房产、

多元化战略分析实例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