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小学生减负

一、为什么要减负

为了把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拯救出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玩耍时间,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要“减负”。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

1.教学要求过高,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不够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有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追求偏、难、多、超纲脱纲授课和延长日授课时间;有的学校延长复习时间,利用自习搞突击,提前结束课程进行复习;有的学校到现在还“双休日”排课,让学生到学校上课补习。

2.作业量过大

由于作业量大,学生大都不能按时睡觉,晚上过晚睡觉已不见怪。有些作业学生已经做了多次,并且掌握了,但教师要求非做不可,因而有父母代做的现象。一些学校的实验班作业量比普通班更多。作业量大,学生拼命完成它;有的学生实在完不成,就受到教师的惩罚。

3.考试次数过多

经调查,目前小学考试形式有:单元测验;年级统考、抽考;期中调研;期末考试。有的学校为提高成绩,订购各种模拟试题,以强化训练。

4.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灾

5.追求高升学率

(二)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负面影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超出了小学生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1.造成学生普遍睡眠不足,体育锻炼不够,学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2.心理压力沉重,容易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症,使学生由怕学、厌学进而上升到逃学、辍学,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带来困难,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影响了学生兴趣、特长的形成;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导致学校、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忽视音体美等学科,违背了国

家的教育方针、违反教育规律、扭曲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一)什么是课业负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课业任务,以及对课业任务的心理体验。

(二)课业负担的影响因素

1.教育因素:评价制度、教育改革不彻底、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2.社会因素:苦读文化、唯学历人才观、父母过高期望

(三)国外减负的经验

1. 宽松教育

2.严格控制课时数,使学生更“自由”

3.规定作业时间、丰富作业形式,使作业更有效

四、减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学校超课时现象较为严重

XXX省某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课程偏多,语文课每周11节,数学课每周11节,而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每周要2到3节,而实际上该学校每周只有1节,其他课时均被语文等占用。

(二)学校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升学率成为一些地方教育部门衡量学校、学校衡量老师、老师衡量学生以及家长衡量学校的主要指标。为提高升学率,学校往往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成绩,就往往不遗余力实施超时、超量的教学。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负担日益沉重。

(三)家长越重视学习成绩,学生学习负担越重

在大部分家长眼中,与其让孩子无所事事或者看电视、打游戏,给孩子“学坏”留机会,不如让孩子利用这些时间参加补习班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补课或者做题上,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学生作业时间长且种类繁多

六、对策建议

(一)改革陈旧观念,端正教育思想

“减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同时要认识“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认为“减负”就是减少课时、减少作业、减少考试,

以至于对学生降低要求,削弱基础训练。所以,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首先要正确理解“减负”的含义。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检查监督,严格法规法纪

一是监督新华书店,搞好课本发行工作,订什么,领什么,防止乱搭配书籍。

二是监督学校按教学计划、课时安排上课,防止随意增减课时量,防止学校、教师给学生乱搭配书籍。

三是加强听课、评课制度,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推广交流好的经验,以此来促进各学科齐头并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浓厚教研气氛,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合理布置作业也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因此,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已刻不容缓。

(五)扩大社会就业面,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

各级政府应以行政手段扩大就业门路,使中考、高考落榜者另有择业的途径,以减轻升学就业的压力。

小学阶段择校热问题探析

(一)什么是择校

家长为了让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去选择他们认为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

(二)择校的形成与发展

1.两项政策

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1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986《义务教育法》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2)重点学校政策

《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

年)

(三)小学教育阶段存在择校现象的原因

1.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2.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划分导致的择校

3.家长高期待值

4. 城市规模的扩大及流动人口增多

(四)择校的积极意义

1.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通常,教师的分配靠调令,教师本身没有就业自主权,学校也没有用人权,人员难于流动,收入上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在择校过程中,真正的人才价值得到体现,水平高的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通常,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学校也反映了垄断特征。没有竞争必然导致倒退乃至消亡。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大批转出,特别是尖子学生转出,校长和老师都脸上无光。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3.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

通常,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办学单位,社会投资较少,学校经费不充裕。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代价,用高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赢得入名牌院校的机遇。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五)择校带来的系列问题

1.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2.给家长的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3.给教育本身带来了危害

第一, 择校现象造成教育资源的非合理布局和非均衡配置

第二, 择校现象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择校反映的本质问题

我国小学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七)择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媒体对择校问题一味批评,造成多数老百姓认为择校就一定导致教育不公平

2.择校收费明显偏高

3.择校方式不恰当,尤其反对以权择校

4.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增加了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感

(八)治理择校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视择校现象,倡导“就近入学”,“禁”“疏”结合治理“择校热”

1.正视择校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2. 政府、媒体和学校积极倡导“就近入学”,营造正确的择校舆论

3. 适度采取“禁”“疏”结合治理“择校热”

(二)依法治理择校行为

1.依法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2.依法规范“就近入学”与“择校”细则

3.依法制定“择校费”相关标准

(三)允许适度择校,实现政府引导下的有序择校

1.明确界定择校范围

主要允许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人员的子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分居的子女、离异父母的子女、特长生等择校;二是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择校费的合理范围。

2.严格执行允许适度择校的政策

3.“让名校部分地以择校养校”,遏制名校的择校利益冲动

4.取消中考省级统考,将优质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制度贯彻到“小升初”

(四)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1.实现教师的定期流动、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反向流动

2.扶持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满足择校需求

3.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差距

4.发展特色教育

小结:

择校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择校是学校优质教育不均衡的产物。

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是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再斟酌。

治理择校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

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问题探讨

我们需要具备怎样职业道德的老师

道德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为行为规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

1.依法执教

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认真学法,严格守法。

2.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认真教书,精心育人

崇尚科学真理,宣传科学知识

3.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4.严谨治学

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用于改革创新

5.团结协作

加强同行间的交流与协作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

6.尊重家长

遵循和家长交往合作的原则(教育性、平等性、主导性、及时性)

改进与家长交往合作中的态度和方式

正确处理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7.廉洁从教

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正确处理学生家长的礼物

8.为人师表

塑造文明教师形象(衣装服饰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严于律己,作风正派

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和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社会原因

(1)市场经济趋利性的负面影响及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使得部分教师守不住清贫和寂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