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640873.html,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 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与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一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 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事件减少20%。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rama等[7]证明支架植入后血小板功能显著激活,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体内血小板呈去活化水态,亚急性血栓形成减少。过去将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联合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新的临床试验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前者。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8]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中、美及欧洲高血压指南建议下述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能减少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1)年龄≥50岁患有高血压但是血压控制满意(<150/90mmHg);(2)有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史同时具有靶器官损害,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10年,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5%;(3)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的高血压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ADA[9]对于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用于CVD一级预防作出了具体的指导建议:有冠心病家族史并有吸烟、高血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或年龄大于30岁的糖尿病患者。

3 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

国内学者杨靖等[9]对该院心内科阿司匹林使用情况做了调查,在240例患者中,63%患者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不正确。68例出院后门诊随访的患者中,20.58%(14/68)患者剂量过低。其中,8.82%(4/68)为基层单位医生指导错误;5.88%(4/68)为患者担心不良反应,自行减量;5.88%(4/68)为患者曾服用阿司匹林、泰嘉,在改服小剂量肠溶片是仅服1片(25mg)。在172例门诊随访患者中,76.3%(130/172)剂量过低。阿司匹林剂量最不恰当的主要原因为:20.93%(36/172)为门诊医生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25.58%(44/172)为担心不良反应减量;

11.63%(20/172)因为出现不良反应停用;17.44%(30/172)是由于患者曾使用不同种类的阿司匹林,医生给予处方时没有详细说明,以及有的药品说明不正确。目前推荐剂量下,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研究发现:每5000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会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11];而阿司匹林每治疗1000例患者,每年会预防19例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2]。“中国专家共识”[13]建议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剂量为75~150mg/d,而在二级预防的长期应用剂量为75~150mg/d。随机临床试验已证明,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150mg/d,在减少高危患者血管事件中此剂量的疗效优于更高剂量的疗效。

4 阿司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自从20多年前发现以来已经成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基石。然而,有报道指出:ACEI促进前列腺素(PG)的释放,而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抑制PG的合成,从而会减弱ACEI对冠心病的保护作用。Guazzi等[14]研究表明:阿司匹林≤100mg/d时与ACEI相互作用较少,300mg/d阿司匹林与ACEI会产生显著的相互作用,减弱ACEI在高血压、CHF患者中的有益效应。大量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剂量下不影响ACEI减弱心肌功能丧失的效应。Dosterga等[15]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不减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和长期应用ACEI的效应。

尽管ACEI和阿司匹林单独应用时在CHF中的有益作用已经确定。但近年来这些药物与临床关联的相互作用却引起争议,使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存在疑问。Spanlding[16]等针对报道阿司匹林与ACEI在CHF患者中存在的拮抗相互作用,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ACEI 诱导的前列腺素合成。其应用另一种与前列腺素合成无关的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与ACEI对前列腺素合成拮抗效应可能改变了全身血管的舒张作用,而ACEI不依赖前列腺素合成的效应诸如肺动脉舒张功能被维持。Song等[17]研究阿司匹林的剂量可能影响有关两药的相互作用,阿司匹林(≥300mg)短期使用会减弱Ana对血流动力学变量的效应,低剂量236mg短期使用对血压无影响,但应用ACEI的CHF患者同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效应没有被充分研究。Davie等[18]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每天150mg不影响ACEI的心衰病人由缓激肽介导的血管舒张的效应。因此,缓激肽可能与二者的相互作用

无关。

5 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如何使用阿司匹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而冠心病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导致病人发生心力衰竭最直接的病理基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作为发病的中心环节,血管内皮损伤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活化在冠心病的病理生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减少了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19]。

心房颤动可使心功能发生进行性的恶化,并且与心力衰竭互为因果。慢性房颤可以导致心房扩大,心房壁的附壁血栓形成、源于左心房的栓子,可以造成全身各个器官的栓塞。其中脑栓塞的年发生率可高达16%,而心力衰竭为慢性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制剂,具有间接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所以在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的病人中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6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及预防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比较公认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方亚平等[20]通过胃镜观察发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50~150mg,6~9个月,胃镜下见胃黏膜红斑及出血,其次是点片状糜烂,严重者可发生比较浅的溃疡,直径在0.2~0.9cm,胃底黏膜损伤不明显。

肠溶阿司匹林在阿司匹林片外包以一层肠溶膜,其外膜主要由纤维素、硅或其他不活跃材料组成,能抵抗胃内酸性环境,在十二指肠内的碱性环境下才分解,因而避免胃黏膜损伤[21]。阿司匹林传统的用法是餐后服用,旨在通过食物的缓冲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损伤。但肠溶阿司匹林抗酸而不耐碱,若在餐后服用,并不能体现肠溶片的优势。因为,进餐后食物的缓冲使胃内酸性环境稀释,胃液酸碱度提高,药物易于溶解,药片与食物混合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也容易使肠黏膜破坏,增加了药物在胃内溶解的机会。餐前服用,由于空腹胃内酸性环境强,药物不易溶解,空腹服用后胃排空速度快,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因此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伤[22]。

7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是以临床和实验室的发现为基础的[23,24]。对于依从性好的患者来说,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有部分发生动脉血栓性事件,加大治疗剂量,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目的,而且不良反应增加,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实验室检查上,在一项或多项血小板功能试验中,阿司匹林不能发挥预期的抗血小板效应,称为“生物化学的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类:(1)药物动力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外可抑制TXA2生成和血小板聚集,但在体内并不能发挥相应临床作用;(2)药效学型:为体外和体内试验阿司匹林不能抑制血小板TXA2形成和血小板聚集;(3)假性抵抗型:为血小板活化不依赖TXA2生成即阿司匹林可抑制TXA2的生成,但血小板仍可在其他促效剂和胶原作用下聚集,这种分类法已被广泛接受。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机制:(1)与阿司匹林剂量不足有关,有研究发现患者可因增加阿司匹林剂量而克服低剂量时的抵抗;(2)与环氧化酶-2有关,Weber等发现环氧化酶-2在血小板中的表达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推测血小板几乎不被阿司匹林抑制的环氧化酶-2可能是引起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因素之一;(3)血小板活化旁路途径,阿司匹林不能阻断花生四烯酸酯氧化酶代谢途径的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40%,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6%~24%。

阿司匹林抵抗对策:(1)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应考虑给予补充或替代的抗血栓治疗。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一个合理的选择[25]。(2)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避免同时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26]。

[参考文献]

1 Steering Committee of physician’s Health of research Group.Preliminary report:findings from the asipilin component of the ongoing physician’s health study.N Eng J Med,1988,318(6):262-264.

2 SISI2(Second Internation Study of Infaret Survival)collall-asorative.Goup randomized trial of intravenous steptollinase oral asipilin both or neitheramon(7.18) case of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640873.html,ncet,1998,2:349-360.

3 Haydew M,pignone M,phllilipse,et al.Asipili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Ann Intern Med,2002,136:161-172.

4 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 Arandomized.blinded,trial of clopidog rel versus asipilin in patients as risk of is chacmic events(CAPRIE).Lancet,1996,348:1329-1339.

5 许俊堂,胡大一.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955-957.

6 Mehta J,Mehta P,Burger C,et al.Platclet aggregation studies in coronary arery disease.Atneroscle Rosis,1978,31:169-175.

7 Helgason CNU,Bolin KM,Hoff JA,et al.Development of asipilin resistance in persons with previous is chemic stroke.Stroke,1994,25:2331-2336.

8 Pearson TA,Blair SN,Daniels SR.AHA guideline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troke:2002 updaic:consensus panel guide to comprehensive risk reduction for adult patients without cornary or other atherosclerotic vascular diseases.Circulation,2002,106:388-391.

9 Colwell JA.(Technical Review) Asipilin therapy in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4,27:72-73.

10 杨靖.关于阿司匹林在心内科门诊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国医药导刊,2005,2(7):116-117.

11 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ipil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a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HOT) ran-domized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640873.html,ncet,1998,351:2075-2195.

12 Filling B,Sohiele R,Cin AK,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clinical course old tatients not receiving asipi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form the MITRA and MIR studies.Am Heart J,2001,141:200-205

13 李小鹰.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防治中规范应用阿司匹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5):477.

14 Guazzi MD,Gampodonico J,Celeste F,et al.Antihypertensive efficacy of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and asipilin counteraction.Clin Phamnacol The,1998,63(1):79-86.

15 Oosterga M,Anthonio RL,de Kam PJ,et al.Effects of asipilin o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and left ventricular dilation one year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 J cardiol,1998,81(10):1178.

16 Spaulding C,charbonnier B,Cohen solal A,et al Acute hemodynamic imteraction of asipilin and ticlopicline with enalapril:results of a double-blind,randomized comparatine trial.Circulation,1998,98(8):757-765.

17 Song KH,Fedy KR,Hoover R.Interation of ACE inhibitors and asipilin in patient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mm pharmacother,1999,33(3):375-377.

18 Davie Andrew P,Me Murrary John JV.Effect of asipilin on vasodilation to bradikinin and substance P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treated with ACE inhibitor.Br J Clin Phammacol,2002,52(1):37-42.

19 Theroux P,Ouimet H,Me Cans J,et al.Asipilin heparin,or both to treat acute unstable angina.N Engl J Mal,1998,319(17):1105-1111.

20 方亚平.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内镜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3):164.

21 刘春安,袁孟彪.阿司匹林所致胃肠道粘膜损伤的研究近况.中华内科杂志,1998,37(8):564-565.

22 练新飞.服药时间对肠溶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的影响.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5):457.

23 Vejar M,Fragasso G,Hackett K,et al.Dissociation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pontaneous myocardial ischemia in unstable angina.Thromb Haemost,1990,63(2):163-168.

24 Hankey GJ,Eikelboom JW.Asipilin resistance.BMJ,2004,328 (7438):477-479.

25 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A randomized,blinded trial of elopidogrel versus asipilin in patients at risk of ischemic events (CAP-RIE).Lancet,1996,348(9038):1329-1339.

26 Pratico D,Cheng Y,FitzGerald GA.TP or not TP:primary mediators in a close runoff.Arterioscler Thromb Vase Biol,2000,20(7):1695-1698.

(编辑:商洁)

作者单位:130021 吉林长春,吉林省前卫医院内一科

133000 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医学院(杜晓芬,朱蕾,朱安东)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论文 1.1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 Bhatt[2]等将阿司匹林抵抗分为临床性及生化性。临床性为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仍发生缺血性血管疾病;生化性为口服阿司匹林后,未能改变血小板功能试验结果。有研究[3]将生化性阿司匹林抵抗分为3型:(1)Ⅰ型阿司匹林抵抗(药动学型):口服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体内血栓素(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而体外富血小板血浆中加入100μmol/L阿司匹林后可被抑制,提示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有相当大的药动学差异。(2)Ⅱ型阿司匹林抵抗(药效学型):无论体内及体外,口服阿司匹林后,TX合成和胶原诱导血小板聚集均未被抑制,提示该型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与环氧化酶(COX)的遗传多态性有关。(3)Ⅲ型阿司匹林抵抗(假性阿司匹林抵抗):口服阿司匹林后能抑制TX合成,但不能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该型患者之所以被冠以“假性抵抗”,因为阿司匹林已抑制了TX合成,而不能抑制其他物质如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2阿司匹林抵抗机制 大量证据表明,GP受体多态性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它能造成黏附受体成分的表达、功能和免疫遗传学的多样性。血小板激动剂(如TXA2)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GPⅡb/Ⅲa受体,介导纤维蛋白原及其受体结合,然后促进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通过干扰COX非依赖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并使GPⅡb和GPⅢa 分子乙酰化来抑制GPⅡb/Ⅲa的活化。尽管还未完全弄清,但目前所知的COX 非依赖性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括跨膜蛋白受体、磷脂酶、Ca2+释放、腺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和蛋白激酶C等。某些弱的激动剂(如ADP、肾上腺素和胶原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与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一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 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事件减少20%。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rama等[7]证明支架植入后血小板功能显著激活,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体内血小板呈去活化水态,亚急性血栓形成减少。过去将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联合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新的临床试验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前者。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8]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阿司匹林“抵抗”及处理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 一、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50年代末至今,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了4倍,占全年死亡人口的1/3。据估计,每年由此造成的医疗费用,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分别高达19亿和196亿元。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选用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是减少死亡、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以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策略。简单有效的预防方法,包括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控制50%的致死或致残率。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针对这种现象,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的概念。

二、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 阿司匹林“抵抗”,又被称为“耐药”或“治疗反应变异”等,目前尚无确切而统一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通常用来描述如下两种现象。一是服用阿司匹林不能预防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被称作“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根据ATC的数据,其发生率估计在 10.9%~17.3%之间。阿司匹林“抵抗”也被描述为针对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阿司匹林无法产生预期效应,如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等,被称作“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根据不同的研究人群和所采用的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其发生率估计在5%~20%之间。 关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尚无公认的方法。主要采用测定皮肤出血时间、光镜下检测或采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PFA-100检测血小板聚集力及通过尿中的血栓素排泄产物反映体内血栓素生成情况等,但由于特异性、敏感性、与临床的相关性不确定,以及可重复性差等原因,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大家比较关注“临床”与“生化”阿司匹林“抵抗”之间有无关联。实际上,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仅有2002年Eikelboom和2003年Gum等报道的两项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这两项研究中,前者是回顾性研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在临床应用近百年,是解热镇痛抗炎药。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阿斯 匹林临床使用不断拓宽,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其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和充实。现从以下几方面将其在临床的应用作一阐述。 1 阿斯匹林的药理作用 1.1解热作用细胞因子(白介素-II、肿瘤坏死因子等)是发热机体血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嗜细 胞产并释放的内生致热原,其在下丘脑引起前列腺素 (PG)E合成的释放增加,PGE作为中枢 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阿斯匹林可抑制下丘脑环氧酶(COX)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恢复正常。 1.2镇痛作用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痛经等病理过程引起致痛物质缓激肽、前列腺素(PGs)的产生和释放增多,引起疼痛。阿斯匹林可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使PGs合成 减少而减轻痛疼。 1.3抗炎作用炎症局部产生大量的PGs,其本身是一种致炎剂,阿斯匹林可抑制炎症部位COX-2,使PGs合成减少,炎症减轻。 1.4抗血栓作用阿司匹林小剂量防治血栓,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1.4.1血栓素 A2(TXA2)是强大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和血管收缩剂。低浓度阿斯匹林可使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而失活,减少了血小板中TXA2 的生成,而抑制血小板的板聚。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前列腺环素 (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的作用,所以 PGI2 是TXA2 的生理拮抗剂,PGI2 合成减少可能促使血栓形成。由于血小板中的COX对阿斯匹林的 敏感性远高于血管内皮细胞中COX。所以小剂量的阿斯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中的COX,减少TXA2 的生成。小剂量为每日口服 75mg 阿斯匹林。 1.4.2 大剂量阿斯匹林 0.3g 亦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COX,减少 PGI2 合成,降低或抵消 小剂量阿斯匹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因此,大剂量阿斯匹林因抑制 PGI2 的合成,导致促进血栓形成。 1.5其他男性避孕;抗肿瘤;治疗腹泻;胆道蛔虫症;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早期);预防胆结石复发;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预防胎儿生长迟缓;糖尿病;女性不孕和 习惯性流产;月经过多;先兆子痫;老年性白内障(S C );安眠。 2阿斯匹林的副作用 ①一般胃肠道症状和胃溃疡出血。②凝血障碍。③过敏反应。④水杨酸反应。⑤若孕妇 使用阿斯匹林,其早产儿比其它早产儿更可能有大脑出血。⑥瑞夷(R e y e )综合症。 3 药物相互作用 阿司匹林与某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应用时,可通过血浆蛋白结合部位置换,提高 这些药物的游离型血药浓度,如增强香豆素的抗凝血作用,易致出血。增强甲磺丁脲的降血 糖作用,易致低血糖。也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增加诱发溃疡的作用。阿斯匹 林还可影响甲氨蝶呤从肾小管的分泌而增强其毒性。呋塞米可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减少阿司 匹林排泄,使后者易致蓄积中毒。 4 总结 阿司匹林口服后大部分在小肠吸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80%~90%,主要在肝脏代谢,尿 排泄,尿液PH 可影响排泄,碱化尿液可降低血浓度。大剂量的阿斯匹林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肠溶片临床应用新进展 “阿司匹林”自问世以来,因其在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阻止血栓形成等方面的独特功效,被广泛用于防治冠脉和脑血管栓塞性疾病,为无数患者送去了福音。神威牌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神威药业生产的优质良药,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可靠的疗效,多年来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和推崇。据报道阿司匹林在原有功能主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 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凝血素具有促进血小板凝集之作用。目前,研究人员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凝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高。据统计,糖尿病人死于心脏病患者的确2~4倍。阿司匹林之所以能防治糖尿病引发的心脏病,部分原因就在于它阻止了凝血素在体内的合成。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翰尼肯斯博士执导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试验------“医师健康研究”揭示:服用阿司匹林的男性,心脏病发生率减少了44%,而患有糖尿病的男性,其心脏病发病率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因此,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经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老年痴呆症:纽约艾伯塔爱因斯坦医学院里查理科普顿博士,是精神学、神经学及流行病学三栖教授,他研究发现,大脑内发生的炎症,对于老年痴呆症的不断恶化起到了推动助澜之作用,而按时服用抗炎药物(如阿斯匹林)治疗或预防其他疾患(如关节炎、心脏病)的患者,一般不会患老年痴呆症。 癌症:十几年来,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用阿司匹林防治癌症方面

的研究。米歇尔洒恩博士是美国癌症学会流行病学及疾病监测研究分会副主席,他说:诸多试验显示,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具有防治如结肠癌、食道癌及胃癌等肿瘤之功用。 冠心病发作:阿司匹林不仅可以用于预防心脏病发作,而且还可以用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急救。翰尼肯斯博士主持的一项国际性研究:涉及对象为17,187名患者。研究表明,在冠心病发作的24小时之内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其死亡率减少了23%。冠心病发作时,延迟时间愈长,心肌受损的范围就愈大。因此,心脏病专家建议说:冠心病一旦发作,应立即咀嚼两片阿司匹林,因为嚼服比吞服吸收更迅速。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项名为“护士健康调查”的研究,对90,000多名女护士进行长期研究后发现:那些按时服用阿司匹林长达10~19年的护士,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下降了30%,用药时间超过20年以上者,发病率危险性下降44%之多。 抗生素所致听力障碍:研究表明,在使用氨基糖类抗生素时合用阿司匹林,会防止吸力损害的发生。氨基糖类抗生素于进入人体后,与体内铁元素结合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分子性质不稳定,能损伤各种细胞,其中包括内耳中成千上万的毛细胞。毛细胞一旦受损,内耳就会丧失探测声音的功能,从而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对动物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被分解后,变为水杨酸盐,它能阻止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预防抗生素所致耳聋的发生。 专家建议:为安全起见,开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防病保健

阿司匹林抵抗及治疗

阿司匹林抵抗及治疗策略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应对策略;心脑血管病 阿司匹林自1897年问世以来已在临床应用100多年,当初只是用作解热、镇痛和消炎,20世纪70年代后发现其抗血小板作用以后,便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及某些病人的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石,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使多数心脑血管病事件大幅降低[1]。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口服常规剂量(75~325mg/d)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疗效,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R),其发生率约5%~45%[2]。 1 阿司匹林抵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AR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阿司匹林不能保护患者免于血栓性并发症;第二、不能使出血时间延长;第三、不能在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或不能抑制血栓烷的形成。目前用来评价AR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当前采用最多的是AR定义为符合下列3条标准中2或3条:(1)快速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所测ASA得分≥500;(2)5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70%;(3)0.5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0%。AR可诱导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因此对于AR者应高度重视。 2 阿司匹林抵抗的应对策略 AR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多存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病例中,如不及时发现并加以治疗,则很有可能酿成恶果。对于已经出现AR的人群,应联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以其他药物替代。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存在着类似AR的现象,如氯吡格雷抵抗。在防治缺血性血管病事件中,COX-1一直被用做阿司匹林作用的靶部位,而现在看来仍然不够,巨噬细胞中COX-2也应成为干预的目标。此外,为了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或减少血栓事件,TP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此,未来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可能是COX-2与TP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这一方面避免了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发生,同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也更加有效。另外,在处理AR方面还需要注意患者个体的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血红蛋白水平、高脂血症、精神紧张、吸烟、冠心病、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应激及阿司匹林的剂量等有关[3]。对血小板更新频率快的患者可考虑大剂量给药,给药方式可实行晚上给药,或间断给予大剂量阿司匹林用药,也可选用血小板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以减少AR现象,并发挥抗血小板效应。AR 可伴氯吡格雷抵抗。美国休斯顿Methodist DeBakey心脏中心LeV等报告AR者可伴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因而使此类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增加。该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重抵抗为26.9%,双重抵抗的最可能机制是血小板应性全面增加,这提示应该引起警惕的是一部分接受高危PCI的患者即使已经给予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仍可能不具有抗凝保护作用,因而这类患者为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患者,在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和P2Y12拮抗剂(如氯吡格雷)之外,作用于其他位点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有所裨益。AR替代药物包括噻氯匹啶、潘生丁加用阿司匹林或者华法令加阿司匹林,或加用氯吡格雷等。不管如何应用抗血小板制剂,均应重视其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3):281.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常见问题

1.哪些人必须要用阿司匹林? 做过造影确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手术已经确诊心血管病的人,如果没有禁忌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让所有没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心血管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是每一个医生的责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心血管专科医生确诊的冠心病,不是因为心电图或有早搏、房颤等情况扣上的冠心病帽子。 2.40岁以上没有心血管病的人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有一误区45岁以上人都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很多医生也搞不清楚,没有心血管病到底需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这方面确实存在争议。研究发现,在没有心血管病的人,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不能减少死亡,每10000人每年仅减少5个心肌梗死,但增加3个严重出血,净获益不明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指南的建议也不一致。欧洲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建议,无论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只要无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就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2009年美国预防工作组建议预防心血管病获益超过出血风险可以服用阿司匹林:(1)男性45~59岁组10年冠心病风险≥4%、60~69岁组≥9%以及70~79岁组≥12%时,阿司匹林降低心肌梗死的价值将超过胃肠道出血的风险;(2)女性55~59岁组10年脑卒中风险≥3%,60~69岁组≥8%以及70~79岁组≥11%,阿司匹林降低脑卒中的价值将超过出血的风险。无心血管病的80岁以上的人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 我国规范使用阿司匹林的专家共识建议以下情况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4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以下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直系亲属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者。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记住阿司匹林是一种药,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需要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3.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真有这么神奇吗? 网上传言阿司匹林是床头救命三宝之一,所有怀疑心脏病发作的人都需要立即服用阿司匹林救命。真有这么神奇吗?心肌梗死发作时,阿司匹林可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延缓疾病发展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急救时,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死亡率下降20~30%。欧洲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抗血小板试验协作组(Antip latele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认为,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分别使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MI)或卒中降低25%,冠状动脉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降低48%,肺栓塞减少67%,深静脉血栓形成减少23%。 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75~325mg/d)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未被很好地抑制,有的患者仍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这些患者可能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前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后者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阿司匹林不能使患者免于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临床表现为在服用阿司匹林情况下仍然发生了心血管病事件。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指服用阿司匹林后不能引起血小板功能试验的预期改变:①延长出血时间;②抑制血栓素A2(TXA2)的生物合成;或③在体外对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产生预期的影响。 根据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如果不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只要服用阿司匹林,就不会发生心血管病事件之虞;按照这一定义,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75%(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病事件20%~25%),然而事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诸多的因素,阿司匹林治疗只能减少、而不可能根绝心血管病事件,而且根据被研究人群的临床特点、样本数量和随访时间长短,“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可以从0~100%不等。因此临床阿司匹林的定义缺乏临床意义。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同时服用与阿司匹林有不利相互作用的药物如布洛芬、血小板加速更新、血小板组分或花生四烯酸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非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心血管病事件等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 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因目前大多数试验缺乏特异性,未针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生化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变化太大,令人无所适从,体外进行的试验其结果是否与体内实际发生的血小板聚集或抑制状态相关,目前并不清楚。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有临床使用价值的实验室指标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有统一公认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前瞻性研究证实其与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独立相关;随机试验显示逆转异常指标能显著改善临床转归;评价生化阿司匹林抵抗的现有血小板功能试验,无一具备上述任一特点,因此均无肯定临床实用价值。 目前阿司匹林抵抗概念的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明确,根据2005年中国专家共识,建议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获益/风险比良好的所有临床情况,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100mg/d(75~150mg/d),阿司匹林价格低、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在有适应证的人群中尽量提高应用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南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会 ( 一 )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 1. 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 (<150/90 mmHg),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 ①年龄在 50 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 , 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 患有 2 型糖尿病 ,40 岁以上 , 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 , 尤其腹型肥胖。 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 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 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 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 岁。⑤早发 CVD 家族史 ( 男 <55 岁、女 <65 岁发病史 ) 。 ( 二 ) 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 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2) 既往心肌梗死史 (ST 段抬高和不抬高的 AMI 后 ): 建议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建议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作为替代治疗。 (3) 冠状动脉搭桥术 : 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 , 术后 24 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长期应用。 (4)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 , 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50 mg/d)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 , 可选用氯吡格雷 75 mg/d 替代治疗。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 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 100 mg/d(75~100 mg/d) 。 (6) 心房颤动 : 建议阿司匹林 300 mg/d, 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基 因检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阿司匹林抵抗基因筛查)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尽管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仍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即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率约50%~60%且存在明显种族差异性。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 GPIIIaP1A1/A2、PAI-14G/5G和PEAR1基因多态性。GPIIIaP1A2是阿司匹林抵抗主要基因,该基因突变使得GPIIb/IIIa受体结构发生改变,使血小板之间发生交叉连接,导致血小板聚集。研究发现,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携带P1A2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且P1A2/A2纯合突变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疗效均不良。携带突变型P1A2等位基因患者行支架术后,其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是P1A1纯合野生型患者的5倍,需要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达到抗凝效果。PAI-1是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剂,PAI-1基因研究较多是PAI-14G/5G插入或缺失多态性。4G等位基因与PAI-1血浆水平升高有关,导致血小板聚集趋势增加,导致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携带4G 等位基因的患者比5G心肌梗死风险高5倍,需要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PEAR1GG等位基因对阿司匹林应答好,AA或AG基因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或结合氯吡格雷),其心肌梗死和死亡率高。因此,建议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检测GPIIIaP1A1/A2、PAI-14G/5G和PEAR1,临床药师将针对患者基因型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并对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以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该项目收费为1200元(医保、新农合报销),每个患者只需检测1次即可。临床医生可按照相应流程提出检测申请,并采用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紫色帽头)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无需空腹,无论是否用药,随时抽取血标本),检测人员将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基因检测报告,并提供个体化给药建议供临床参考。 目前我院在用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建议内容-专家共识(一)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建议 建议下列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 mg/d)进行一级预防: 1.患有高血压但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③糖尿病。 2. 患有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同时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①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②吸烟。③高血压。④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⑤白蛋白尿。⑥血脂异常。 3.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①血脂紊乱。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CVD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二)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建议 1.适合于阿司匹林单药应用的情况 (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2)既往心肌梗死史(ST段抬高和不抬高的AMI后):建议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服用。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3)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长期应用。 (4)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5~150 mg/d)。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75 mg/d替代治疗。 (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100

阿司匹林精准治疗指南

阿司匹林的精准治疗20150425 阿司匹林单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联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支架血栓的发生等。

一、阿司匹林基因位点: 1、GPIIIaPlA1/A2 2、PEAR1 3、PTGS1 4、GP1BA 5、GSTP1 6、LTC4S 二、警告: 1、LTC4S:AC、CC基因型,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较高。建议不用阿司匹林。 2、GSTP1:GG和AG型,使用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风险较高,建议不用阿司匹林。 3、易出血人群,消化系统溃疡史,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衰竭,痛风患者禁用阿司匹林 4、妊娠期后三个月禁用。 5、同时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激素类药物,大剂量维生素C会加重粘膜刺激造成出血等不良反 应。 6、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或摄入酒精。 三、出具个体化治疗报告时,还应注意: 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在临床常面临以下情况: 报告结尾,还应写明以下两点: 1、应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2、本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 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四、阿司匹林单药个体化治疗建议(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1、在无阿司匹林抵抗的前提下,可使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但需高度关注出血风险。尤其是 消化系统出血(应根据既往史、GSTP1基因及临床反应判断)。 2、如存在出血高危因素(如既往出血史、GSTP1基因的GG和AG型、严重贫血、血小板数量和功能降 低、低白蛋白血症或低凝血因子血症者),则: (1)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但需关注不同基因型对氯吡格雷药效的影响),或换用双嘧达莫; (2)联合使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或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或PPI类药物(如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应建议使用雷贝拉唑)。 3、上述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五、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建议 (一)如基因未发生突变,可按正常剂量使用。 (二)如发生突变尤其为突变纯合型 1、GP IIIa Pl A2(T > C)CC基因型,行支架术后,其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是TT型的5倍,需要增加阿司匹林剂量才能达到抗凝效果。但由于高剂量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风险,一旦出血,可能会被认为是用药不当,故首选建议换用标准剂量的双嘧达莫。若抗血小板强度不足,可加用西洛他唑,行双抗治疗。应联合使用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或使用H2受体阻断剂如法莫替丁或PPI类药物。建议同时关注血小板凝集等数据。(首选PPI类药物) 2、PEAR1 (G>A):GG等位基因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应答好; GA型可使用单应密切关注血小板等检测,如抵抗,及时调整方案AA基因型,用阿司匹林心梗和死亡率高可换用双嘧达莫。如仍不能达到抗凝效果可加用西洛他唑进行双联治疗。 3、PTGS1(-842A>G):PTGS1:GG基因型,阿司匹林抵抗风险高(HR:10),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HR:2.55)。AG基因型风险中等应密切关注阿司匹林治疗效果;AA基因型阿司匹林较敏感,心血光事件发生率较低。如发生突变建议同上。 4、GP1BA:CC基因型,阿司匹林抵抗风增加;CT和TT型,抵抗风险降低。发生突变用药建议同上 5、GSTP1:GG和AG型,使用阿司匹林,消化道出血风险,是AA型的2.08倍如发生基因突变应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时应同时服用PPI类药物,以预防消化系统出血。 6、LTC4S:AA基因型,使用阿司匹林发生荨麻疹的风险较AC,CC型低。突变患者应注意药源性皮疹的发生。 六、个体化建议格式及顺序 1. 首先确定患者基因类型,个体情况如年龄,病史,出血风险等等。综合评判患者阿司匹林应答水平如何,如上述“五(二)之1、2、3、4”项中有突变型,则首选建议更换双嘧达莫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建议上调100-200mg但应注意出血风险,可配伍PPI等药物进行消化系统粘膜保护。 2.确定患者5 6项中的出血风险及皮疹风险。如出血高风险即使正常剂量长期使用仍应建议配伍PPI 类等药物或提示患者高度关注出血风险。 3.确认患者服药期间不服用其他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或服用其他易造成出血的抗血凝类药物。 4.在治疗期间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或血栓弹力图来进一步评价抗血小板疗效。高危患者应较普通患者缩短血液检测间隔,以确定治疗效果。 5、上述结论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循证医学证据得出,具体用药方案,尚需结合患者血小板反应等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要文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1108班 201181377) 摘要:阿司匹林属于解热镇痛药,尽管运用于临床已有百余年,但有关其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一直在进行。 关键词:阿司匹林: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引言:阿司匹林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止痛、退热的治疗,后广泛用于伤风、感冒、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急性和慢性风湿痛及类风湿痛等疾病的治疗,现如今逐渐转变到用于抗血栓,尤其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应用最广,减少了大约25%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对于阿司匹林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阿司匹林的药理特性与机理 1.1药理特性 阿司匹林Aspirin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Acetyloxy)benzoic acid)。又名:乙酰水杨酸。此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遇湿气即缓慢水解。在乙醇中易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Mp.135~140℃。 Aspirin呈弱酸性,pKa为3.49,解热镇痛作用比水杨酸钠强,而且其副作用较低。 Aspirin 还能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具有强效的搞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因此现在Aspirin 已经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近来研究还表明:Aspirin 和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对结肠癌也有预防作用,而且其应用范围还在不断被拓展。Aspirin的副作用主要有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甚至可引起十二指肠出血等症。这主要是由于游离羧基存在的关系。因此将Aspirin制成盐、酰胺或酯。 虽然人们一直努力去寻找“更好”的Aspirin,但尚未发现一种优于Aspirin 的药物。通过构效关系研究,人们得到如下结论:阴离子是活性的必要结构,如果酸性降低,虽保持其镇痛作用,但抗炎活性减少。置换羧基成酚羟基可以影响疗效和毒性。羧基与羟基的位置若从邻位移到间位或对位,可使活性消失。 Aspirin水解生成Salicylic Acid较易氧化,在空气中可逐渐变为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水溶液变化更快。其原因是由于分子中酚羟基被氧化成醌型有色物质。碱、光线、升高温度及微量铜、铁等离子可促进反应进行。Aspirin 代谢主产物为葡萄糖醛酸或甘氨酸的结合物,并以此种形式排出体外。 1.2机理 1.21阿司匹林防癌机理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抑制炎症蛋白质的作用,在肠癌、乳腺癌等实体癌症中,这类蛋白质的水平通常都很高。2006 年10 月美国《FASEB》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阿司匹林抑制癌症的重要线索: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形成新的血管,使肿瘤不能生长。以往的研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阿司匹林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 (阿司匹林抵抗基因筛查)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发现部分患者尽管长期低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仍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即阿司匹林抵抗,其发生率约50%~60%且存在明显种族差异性。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阿司匹林抵抗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集中在GPIIIa P1A1/A2、PAI-1 4G/5G和PEAR1基因多态性。GPIIIa P1A2是阿司匹林抵抗主要基因,该基因突变使得GPIIb/IIIa受体结构发生改变,使血小板之间发生交叉连接,导致血小板聚集。研究发现,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携带P1A2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患者,且P1A2/A2纯合突变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疗效均不良。携带突变型P1A2等位基因患者行支架术后,其亚急性血栓事件发生率是P1A1纯合野生型患者的5倍,需要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才能达到抗凝效果。PAI-1是血浆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剂,PAI-1基因研究较多是PAI-1 4G/5G插入或缺失多态性。4G等位基因与PAI-1血浆水平升高有关,导致血小板聚集趋势增加,导致心肌梗死和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携带4G等位基因的患者比5G心肌梗死风险高5倍,需要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PEAR1 GG等位基因对阿司匹林应答好,AA或AG基因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服用阿司匹林(或结合氯吡格雷),其心肌梗死和死亡率高。因此,建议在使用阿司匹林前检测GPIIIa P1A1/A2、PAI-1 4G/5G和PEAR1,临床药师将针对患者基因型对患者进行疗效预测,并对高风险患者提前干预,以降低患者用药风险,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该项目收费为1200元(医保、新农合报销),每个患者只需检测1次即可。临床医生可按照相应流程提出检测申请,并采用EDTA抗凝真空采血管(紫色帽头)采集外周静脉血2ml(无需空腹,无论是否用药,随时抽取血标本),检测人员将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基因检测报告,并提供个体化给药建议供临床参考。 目前我院在用的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

中国乡村医药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探讨刘志伟马文娟单桦 阿司匹林于1893年合成,是与青霉素、地西泮齐名的三大经典药物之一[1],最早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治疗。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用途被开发出来,广泛用于疾病相关领域。本文对阿司匹林传统应用和新开发用途阐述如下:1 传统应用 1.1 解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血管扩张短期内可达到止痛效果,对钝痛作用好于对锐痛,可缓解轻中度钝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及癌痛;同时可使致热源导致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恢复至正常水平,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退热。该药治标不治本,常需同其他药物合用[2]。 1.2 抗炎、抗风湿作用除风湿性关节炎外,阿司匹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为后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还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3]。作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后1~2天全身症状缓解,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并发症,可用于鉴别诊断。 2 新开发用途 2.1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烷A2(TXA2)能使血小板活化、聚集而引发血管痉挛。阿司匹林通过抑制TXA2途径,减少血栓素Az的生成而抗血小板聚集,还有抑制炎症因子、过氧化物酶等发挥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以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阻止血栓形成,从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1982年,阿司匹林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减少中风发作,特别是复发;1985年,阿司匹林又被批准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4]。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用途比解热、镇痛作用还普遍,被认为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大成就。 2.2 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患者体内凝血素分泌增多及β细胞功能减退是诱发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病变的根本原 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药剂科 通信作者:刘志伟,Email:liuzw@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640873.html, 因。阿司匹林能和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乙酰化结合,进而使凝血素生成受阻,同时维持β细胞功能而减慢β细胞功能的退化[5]。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初诊患者常伴随血脂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主要原因是生成血栓素增多。阿司匹林能抑制环氧物水解化酶,阻止血小板形成血栓素,从而使血栓形成受限。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防治中的地位在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中得到充分肯定。 2.3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以防神经元产生损伤,保护脑神经。有研究[6]指出,血液中90%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都来源于血小板,而两者增加会产生阿尔茨海默病症状;阿司匹林可有效阻止血小板活化,减少Aβ和APP的产生。阿司匹林可能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减少对神经元的损害,对脑部起保护作用。阿司匹林在代谢过程中需消耗自由基,以减少氧化损害,延缓细胞的衰老速度,有效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2.4 预防肿瘤代谢过程中肿瘤组织的环氧化酶2(C O X-2)可产生多种毒性物质,引起癌变和其他疾病,阿司匹林能抑制COX-2,从而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有文献[7]报道,血栓可能保护着转移的肿瘤细胞不受机体破坏,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而阻止瘤细胞的转移。结肠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150~300mg/d)发病风险分别降低19%、22%和28%[8]。阿司匹林还可减轻多种肿瘤因产生大量前列腺素引起的胃肠道症状。 2.5 其他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TXA2的合成,阻止血小板因子的分泌和聚集,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9]。有专家认为,阿司匹林可作为潜在的抗白内障药[10],还可治疗角膜炎、巩膜炎和葡萄膜炎等。阿司匹林能促进免疫分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1的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还能抑制角膜组织中糖原的生成,对抗衰老有明显效果。阿司匹林也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11],预防前列腺增生尿潴留[12]及先兆子痫[13],粉末外用治足癣[14]等。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应用广泛,要掌握用药注意事项与禁忌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使用时须 ·综述· 72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近况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4640873.html,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阿司匹林问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20世纪70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组比较,服用阿司匹林的中年男性在5年随访期间首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下降44%[1]。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许多患者并没有正规接受阿司匹林的治疗。本文旨在使临床医生提高对阿司匹林了解,正规使用阿司匹林,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1 对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事件的认识 阿司匹林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基石,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血管性事件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早期的SISI2研究显示[2]:阿司匹林治疗5周使ST段上抬(STEMI)患者的死亡相对危险率下降(RRR)23%,如与链激酶合用死亡率RRR为42%。多个研究评价了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上抬心肌梗死(NSTEMI)的效果,其中1983年一项最大的试验系退伍军人合作研究(V ACS),该研究将1266例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25mg/d组或安慰剂组。治疗12周后发现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死亡率和MI的RRR下降51%。最近的荟萃分析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阿司匹林可以使血管事件减少20%。有文献报道[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但MI发生可能性小,即使发生了严重程度也比从不服用要轻,较多的表现为NSTEMI。 阿司匹林能预防每100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19例缺血性事件的发生[4]。糖尿病人群至少75%的死亡是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抗血栓治疗研究协作组的荟萃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患者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的疗效与非糖尿病患者相同[5,6]。 血管内支架的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影响预后常见的并发症,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Grama等[7]证明支架植入后血小板功能显著激活,而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体内血小板呈去活化水态,亚急性血栓形成减少。过去将噻氯匹定与阿司匹林联合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新的临床试验证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优于前者。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梗死病人应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浆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拯救缺血半暗区。尤其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疗效可靠且时间短,见效快。 2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美国心脏病学会AHA[8]建议阿司匹林应考虑用于10年内心血管事件危险≥10%的健康男性和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