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生字8个。

⑵新词:

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能力训练点:

⑴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⑵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背诵与音乐有关的名言和诗歌,引入课文内容。板题:月光曲

放录音《致爱丽丝》。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曲子?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⑴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⑵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⑶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⑷质疑问难,教师点拨。

(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⑴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⑵《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复述课文。

音乐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展示资料给学生创设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机会;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探讨课题质疑。

2课文中哪部份写了贝多芬为穷兄妹俩第一次弹奏钢琴曲?

哪部份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月光曲》是在怎样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

2、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先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讨论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3、汇报。《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

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探讨交流,感悟贝多芬月光曲。

1.自由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4、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

5、指导有感情朗读。

并把这部分多读几遍。想象描绘的景象。

《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又是怎样一个人?

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好简单的批注。

画出联想的句子

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6、体会感悟:

(1)分清事物与联想:

(2)想象这些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像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你听了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3)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

⑵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1):讲贝多芬曾经创作《月光曲》。

第二层(2-3):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三层(4-7):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

第四层(8-10):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5、播放教学视频,创设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情境,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6、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

7、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好词佳句。

教学反思: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