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导学案附答案

劝学 编号017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探究法 【知识导学】 (一)作者情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成语积累: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语出《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后因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荀子名言:

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3、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5、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6、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7、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8、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9、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其曲中.( )规 槁暴.( ) 輮.( )使之然也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跂.( )而望 舟楫.( ) 蛟.( )龙 跬.( )步 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埃.( )土 2.重点文言实词: (1)劝.

(2)学不可以已.

(3)冰,水为.之 (4)木直中.绳

(5)金就.

砺则利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吾尝跂.而望矣 (8)假.舟楫者 (9)而绝.

江河

(10)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

.步

3.重点文言虚词:

①青,取之于蓝( )

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而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4.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

5.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古今义: (1)輮以为轮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特殊句式(类型、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语句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 编号018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本所涉及的重要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2.体味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荀子思想】: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

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礼论》)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论》)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君子曰”提出有什么好处?这一论点包含哪几层意思?(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又论证了什么问题?

(3)请结合文本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背诵指导】:理清论证思路,试着填充下图。(比喻句请用文本原句)

①青,……而青于蓝

1:学习的意义:②

比喻句③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中心论点:①

分论点2:学习的作用:比喻句③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⑤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分论点3 :⑤

、坚持、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蟹六跪……用心躁也

【拓展阅读】: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类带来的美的遐想。

与语文同行,我们的生活便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与古今文明同在,我们与中外风流同在,我们与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风、小桥流水是语文;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语文;婉约缠绵、犹抱批评是语文;关东大汉、豪迈洒脱是语文;千里莺啼、万种风情是语文……于是,我们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与语文同行,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是母语,是孕育学科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学科中的美丽仙子。同时,在大江东去的波涛中,在怒发冲冠的凭栏处,在金戈铁马的遥想中,他又是学科中的伟丈夫。语文是鲜活的,这鲜活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永恒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语文是个性,语文是风骨,语文是真诚,语文是善良,语文是美好。与语文同行,我们展示个性,我们突显风骨,我们拥抱真善美。

我们钟爱语文,我们与语文同行。

参考答案

[积累平台]

1. zhòng pùróu lìxǐng qìjíjiāo kuǐqíjìnúqièlòu

āi

2.(1)劝勉、鼓励(2)停止、废弃(3)变为、形成(4)合乎(5)靠近、接近

(6)验、检查,反省、省察(7)抬起脚后跟(8)借助、利用(9)横渡

(10)具备(11)半步

3.于:①介词,从②介词,表比较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译

而:①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等

②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③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④连词,表结果,可译为“那么”

⑤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⑥连词,表并列,不译

4.(1)“有”通“又” “輮”通“煣” (2)“知”通“智” (3)“生”通“性”

5.(1)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天天 (2)长,形容词作动词,变长

(3)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快 (4)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5)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1)以为:古义是以之为,即用……制成;今义是一个动词,认为 (2)金:古义泛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专指黄金 (3)博学:古义是广泛地学习,今义是学问广博精深

参:古义是验、检查,今义是参加、加入

(4)疾:古义是强、声音宏大,今义是病、迅速、痛恨等 (5)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邦凶 (6)用心:古义是因为心思;今义为多用心思或存心、居心

[鉴赏乐园]

1.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

:学习的意义: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比喻句 ③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④木受绳则直 ⑤金就砺则利

2:学习的作用:

比喻句 弥补不足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分论点3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比喻句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 积累、坚持、专心

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

10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反) 2.(1)用“君子曰”提出中心论点,使论点更具有权威性。这一论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不能停止;二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即不能停止。

(2)“青”和“冰”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輮木为轮”、“绳木而直”、“砺金则利”的比喻是为了论证学习能够改变人的品性。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比喻论证。如本段用了10个比喻依次来论

(正)

反)

累 对

比 对比 坚

专 心

证学习要善于积累,要坚持、要专心。设喻手法又灵活自然,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设喻,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增强说服力。设喻的方式也多变,有时是先正后反,有时是先反后正。总之,本文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浅近、直观的形象事物,进而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是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且以四字句为主,间以杂句。排比句、对偶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四字整句与杂句的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又错落有致。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 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 用时 30 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 (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 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还认为 “人 定胜天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 “礼 ”法“”术“”实行统治; 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 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卷, 共 32 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 《论语》《孟 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 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著作 有《荀子》 劝,鼓励。 1、诵读《劝学》全文, 注音: 中 ( ) 规 輮() 有() 槁 () 暴() 磨砺 ( ) 参()省() 知()明 须臾 () 跂 ()望 舆 ()马 舟楫() 生() 蛟()龙 跬() 步 骐()骥 () 驽( )马 锲()而不舍 镂()刻 )牙 蟹()螯() 蛇鳝() 洞穴( ) 靛()青 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 二段, 疏通句意, 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 则解释词义, 君.子.(古义: )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 )蓝(句式: ),而.( )青于.( )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 )水。木直中.( ) 绳,輮.( 通 , ) 省略: )以.为.(古义:

荀子《劝学》三课时导学案

必修四第15课《劝学》(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荀子以及作品风格。 2、正确朗读文章的疑难字词。 【学习重难点】 学习第一段,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并能翻译重点句子。 【预习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介绍(结合课本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担任稷下学官祭酒。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共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自主学习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 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 2.解释加点字的词义 (1)劝.学()(2)学不可以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荀子及其相关知识。 2. 熟读课文弄清字词。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识字注音: 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须臾()之所学跂()而望矣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蛟()龙生焉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课堂探究】 一、检查反馈,导入新课。 二、目标定位,确定重点。 学习目标: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劝、中、疾、致、假、绝”等词义。 2.背诵课文前三段。 三、自主探究,教师点拨。 (一)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的导学案学生的的版.doc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 :王健 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 (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 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 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 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 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其曲()中(... 臾()跂()而望矣假( ...()步骐骥()驽( ...)规輮()以为轮知()明须.. )舟楫()者生()非异也跬...)马十驾锲()而舍之 . 金石可镂()螯()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 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顺句子。 2.研读:读清字词,读懂文意。 3. 精读:读丰故事,读出个性。 二、学习层次: A层:读懂课文,领略古文的语言之美,培养语感。 B层:与作者对话,与古人交流,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C层:使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三、学习步骤:合作探究读出味道,个性解读读出思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 1、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 2、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填写在下面。《孙权劝学》选自,这部书是主持编纂的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本书的编者是(朝代)、家。 3、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②涉( )③邪( )④孰( )⑤遂( )⑥岂( )⑦更()

4、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②卿: ③当涂:④辞: ⑤治经:⑥邪: ⑦涉猎:⑧见往事: ⑨及鲁肃过寻阳: ⑩过寻阳:⑾即更刮目相待: ⑿见事:⒀蒙乃始就学:⒁肃遂拜蒙母: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小组活动:1、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2、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3、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 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

2020届高中语文 2.1.1《劝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劝学》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通假字。 2、理解文意,初步学会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二、【资料链接】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三、【自主学习】 1、第一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有几层意思? 2、找出第二段最能证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作者是从哪几种生活现象进行设喻来说明君子 “善假于物”的? 3、课文的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论点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论证的? 四、【合作探究】 1、《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2、本文是说理主要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的,那么,文章在设喻方面有什么特点?

五、【巩固练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绳(zhòng)槁暴(pù)须臾(y ú)闻者彰(zhāng) B. 靛青(dìng)舟楫(jí)蛟龙(jiāo)跂而望(qì) C. 跬步(kuī)蚯蚓(yǐn)蛇鳝(shàn)驽马(nù) D. 可镂(loù)骐骥(jì)爪牙(zhǎo)锲而不舍(qiè) 2、. 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六、【拓展阅读与识记】 文段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文段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①涅:黑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两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文段一:环境对人的影响文段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七、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习方面的心里话。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4、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____ ,该书是__ (朝代)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 ,记载了从_ 到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____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____”(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 ;文末的“____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______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 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 8、即更刮目相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五、问答题: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合作探究】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

劝学2019最新导学案

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必修2语文导学案《劝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四、读课文,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6.君子【生】非异也()7.【輮】以为轮()8.故不积【跬】步()

《劝学》导学案学生版

黄骅中学高一语文导学案《劝学》 编写:王健2017.3.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把握文章的结构。 【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哲学思想上,反对迷信天命,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的本性问题上,提出“性恶”说,进而更加强调教育和“礼治”的作用;在政治思想上,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王”。在强调儒家“礼治”对于人们的教化、制约作用时,也注重“刑赏”的“法制”精神,主张礼法并用。 《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辩论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说文。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木直中.( )绳其曲.()中.()规輮.()以为轮知.()明须臾.( ) 跂.()而望矣假.( )舟楫.()者生.( )非异也跬.( )步骐骥 ..( ) 驽.( )马十驾锲.( )而舍之 金石可镂.( ) 螯.( ) 蛇鳝.()爪.()牙 二、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记录。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为 轮,其曲中规;故木受绳则直,金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己,则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望矣,不如登高之

劝学导学案 答案

《劝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 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 掌握1-2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一、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写作背景 荀子很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_比喻__来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即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恰当的比喻可使文章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五.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确认以下字词的读音 靛.青()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跂()舟楫.() 跬()骐骥()驽()锲()镂()蟮()螯()

劝学导学案(1)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导学案 题目:《劝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 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而、焉”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3、了解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积累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5、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重点】 1、掌握并积累“劝、学、中、疾、致、假、绝、 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2、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3、背诵全文 【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读准句读;借助“教材助读”,分类整理文言现象,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内容。 第一课时 I、知识准备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着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着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了解背景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 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

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劝学》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如“利、备、望、用、疾、致、假、绝、兴、功、强、间”等;文言常用虚词,如“于、者、而”;古今字和通假字,如“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 2. 能力目标 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大量文言实词虚词。 2本课在阐述事理、论证观点时大量使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相关链接 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是他的门人写的。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学法指导 1.学生要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学生应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2.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象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识记字音 中() 参()省( ) 须臾() 跂( )望磨砺( ) 镂()刻跬( )步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

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一、预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二、预习内容(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名 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 是。(2)字音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34 2020-02-17

《劝学》导学案(答案版)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绝、疾、假、望”等文言常用实词和“于、焉、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使用说明】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能翻译全文,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理解文章内容及了解设喻的特点。根据图解试背全文。 3.第三课时解决学案《拓展提升》《巩固提升》P28 29 【知识导学】 1.关于作者写作背景见《南方新课堂》P48 2.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基础演练】 一.完成《南方新课堂》P48-49 基础练习。 二.补充完成以下内容。 1.名句默写填空。 (1)(2009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09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09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09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2.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 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f)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弄清字音。 3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文题及背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探寻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讲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 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基础导练: 1.教师范读,学生标音 2 学生朗读 3 完成教材课后第三大题,初步检测语感 4.通读课文,把握结构 本文一共4段,是围绕那句话展开的?每段的内容各是什么? (教师点拨:本文是议论文,可以从文体结构特点角度思考。) 四、知识链接 1、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 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 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 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 君子 ..(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寒于.()水。木直中.( )绳,輮.(通 , )(省略:)以为 ..(古义:)

劝学学案测试题及答案

《劝学》学案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 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ì) C.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n) 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 2.下列加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 C.声非加疾也(快)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横渡) 3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选择词义,在后面()里标明号码。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点。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D.(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 E.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F.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杜绝、断绝,②隔绝,③极、尽、穷尽,④停止、消失,⑤无路可通,⑥很、非常,(7)横渡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C.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E.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3).“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 A.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C.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D.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E.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4).“强”有两个读音: qiáng,②qiǎng; 有以下几种常用义: ①健壮、强壮,②强大、势力过人,③优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强,⑥强迫,使用强力。试确定以下各句子中的“强”字该读何音,用哪个义项。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E.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 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处,⑤物资,财用,⑥因、由。 A.用心一也() B.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C.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E.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劝学导学案(答案)

《劝学》导学案 编制编审 班级小组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 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本体”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喻体”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喻词”(像、是、如等)。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

一、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学不可以已”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意义说明道理,运用五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三段从学习的作用说明道理,运用六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第四段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说明道理,运用十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积累、恒心、专心。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深入文本,鉴赏技巧,探究主旨 1、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