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在《孤独割麦女》中的体现

试析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在《孤独割麦女》中的体现
试析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在《孤独割麦女》中的体现

华兹华斯诗歌鉴赏

华兹华斯《早春遣句》赏析 春,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喜庆生机昂扬的季节。在春季,我们欢喜,尤其是看到那嫩绿的树芽,看到欢腾的动物。然而,在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中,春的天籁之音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他悲伤地想到“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接下来,诗人有用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醉人的早春场景,而后笔锋一转有回到了“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这一思考性命题上。由此可见,这是一首目的性明显的诗歌。诗人第一节提出的“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让读者不由得想:是什么使诗人在如此欢快的美好的情景里竟哀思涌动?欢快的场景描写又和“悲哀的思潮”形成的强烈的对比。读者的思想、情感一开始就随着诗人的思想、情感流动,诗人由此达到了传递情感的目的,达到作诗的目的。 躺在这曼妙的深林里,听着城市中不可能听到的天籁,感受到城市中不可能看到的早春自然景象,敏感的诗人,敏捷地思考,沉思着,并将这种景象用平实真诚的语句传达给城市中的人们。“诗人决不是单单为诗人而写诗,他是为人们而写诗”,那么这首诗诗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首诗流露出的是一种浓烈的情感。诗人感受着花朵的绽放,鸟儿的雀跃,嫩枝的萌芽,感受着着春的喜悦,春的生机。全诗共六节,诗人却用了三节来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迷醉其中,与前面两节和最后一节诗人的悲叹——“人是怎样对待人的?”形成浓烈的对比,浓厚的控诉无奈之感在此时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人心了。因此,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认知到自身的缺失,诗人在叹息:人们对自然的忘怀就是对自身生命的忘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诗人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沉思,将普通人不易觉察的真理、思想、情感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诗人用一种朴实易懂的语言,用人与自然的互动而非大自然拟人化自我表述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深沉浓烈的感情。这使得人们更能够感受到诗人作诗的目的。 读罢全诗,一种思考,一种热情不断萦绕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随之增强和纯化。这是诗人作诗的最终目的。

5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华兹华斯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品读诗歌时,经常想要找出诗人写作的目的,想要知道他的思想,兴趣,一切的一切。不管身处何时何地,在诗人们当中,有太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这些对于学习诗歌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对比李白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的修辞特色。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常常被认为是中国诗歌界的文化领袖。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在向往自由、寻仙问道的同时又渴望济世救民。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入世”思想,但又不想被俗世所束缚。政治上的不如意让他转而热爱自然,远离政治争斗,创造了一大批光辉灿烂、传承千古的华美篇章。华兹华斯被称为“桂冠诗人。他自小的经历造就了一颗自然纯朴、充满童真的心。法国大革命失败后他便在自然和过去中寻找希望。这两位伟大的诗人都写出了许多自然诗歌,但是方法各异。尽管他们在语言运用上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社会背景以及生存年代的差异性,两人不同的表现风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对二者各自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他们的对比研究却鲜少见到。由着这种想法以及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本文诞生了。本文主要从修辞美学方面解释二者诗歌的特点,并总结出二者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通过对二者诗歌研究的综述,可以得知这两位世界著名的诗人在中外诗坛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对中西自然诗歌发展的研究使大家能以开阔的眼界将二者的诗歌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来分析、研究它们在山水诗歌史上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运用的诗歌修辞理论,虽然是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著作,但笔者希望它可以运用在外国诗歌中。分析部分主要是从字词、句子、篇章、修辞以及文体方面对诗歌修辞特点进行分析。在表现他们诗歌艺术特色方面,修辞起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诗歌修辞美学效果的研究,可以发现李白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他们都热衷于使用自然、平实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他们都希望能够在自然中寻得栖息之所。但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李白更喜欢使用慷慨激昂的语言和描述恢弘大气的场景,而华兹华斯则善于运用普通的语言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由于二者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_朱凌奕 露茜”组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组诗具有浪漫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华兹华斯《咏水仙》赏析     咏水仙文/ 华兹华斯(英国)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进;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铁精神至宝。 后来多少次我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顾子欣译华兹华斯 作者简介 ( 1770-1850 )是英国 浪漫派诗人。他生于律师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大革命的风暴。 1795 年移居乡间,与诗人柯尔律治相识,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1800 年《诗集》再版,华兹华斯为之写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后思想渐趋保守,晚年被封为“ 桂冠诗人” 。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山色和田园生活,歌咏大自然的美,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 故享有“ 自然诗人” 的美称。重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诗歌《露西》、《咏水仙》、《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等。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诗人带着对自由的向往去了法国,参加一些革命活动。但法国革命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混舌L。诗人的失望和受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在他的朋友和妹妹的帮助下,情绪才得以艰难地恢复。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 在诗的开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朵孤独的流云,孤单地在高高的天空飘荡。孤傲的诗人发现一大片金色的水仙,它们欢快地遍地开放。在诗人的心中,水仙已经不是一种植物了,而是一种象征,代表了一种灵魂,代表了一种精神。 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闪烁。水仙似乎是动的,沿着弯屈的海岸线向前方伸展。诗人为有这样的旅伴而欢欣鼓舞、欢呼跳跃。在诗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华,是自然心灵的美妙表现。但是,欢快的水仙并不能时时伴在诗人的身边,诗人离开了水仙,心中不时冒出忧郁孤寂的情绪。 这时诗人写出了一种对社会、世界的感受:那高傲、纯洁的灵魂在现实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华兹华斯诗歌的语言特色 一、对大自然充满虔诚的爱由于生活在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他从小喜爱大自然。自然中的花鸟树木、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着他,并渐渐进入他的作品。华兹华斯表现在诗作中对自然的情感已经不能用我们所习惯的诸如“欣赏”、“放情”等范畴来界定了,以“对自然虔诚的爱”来概括较为合适。华兹华斯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己的道德与自然的外在形象相联系。他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朋友、母亲,或慰籍者――既可以平等地与其交流,聆听她的教诲,接受她的滋养,更可以在人生失意时从中得到安慰,包扎好伤口,再重新站立起来。他笔下的湖光山色、流水行云、歌鸟林禽、树丛野花,这其中蕴涵着诗人与大自然的契合,对宇宙万物的热爱。如,在《黄水仙》中他将自然视为人的精神依傍:“独行徐徐如浮云/横绝太空渡山谷/突然在我一瞥中/金色水仙花成簇/开在湖边乔木下/微风之中频摇曳/有如群星在银河/行影绵绵光灼灼/湖畔蜿蜒花茎长/连成一线无断续/一瞥之中万朵花/起舞翩跹头点啄”。一开始,诗人写出独自徘徊无所寄托的心情,恍惚得有如天空漂浮的一朵孤云。当他看见湖畔黄水仙,有如少女在微风中翩跹起舞,又如银河里闪烁的万点繁星时,他的愁云才渐渐消散,代之以满心喜悦。诗人接触到大自然,有如旅人到家,航船着陆,心灵与造物合一。正像他在《丁登寺》中所表达的一样,无论在何种时间,何种环境,回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与大自然的交往都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二、丰富而独特

的想象力华兹华斯在其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创作了无数经得起考验的佳作。在这些佳作中,华兹华斯运用自己推崇的写作原则,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摄取描写的对象。华兹华斯独特的写作风格就在于,他不是单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他赋予这些事物与景色一定的想象力。华兹华斯独特的想象力就在于,他的想象力的保持是与对大自然的虔诚分不开的,而自然又是与童年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在华兹华斯的写作技巧中,想象、童年、自然就融为一体了。他在《致杜鹃》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杜鹃的歌声远远飘来,把诗人带回到童年的黄金时代,在林中,在草场,在大自然怀抱中享受到无比幸福。然而,这首诗的涵义远不止如此,诗人的想象飞得更加遥远,他把杜鹃声幻化成“一个谜”、一种“希望”、一种“爱”,甚至成了“缥缈的仙岛”的象征,引起诗人无限的欢乐和向往。这首诗与其说在歌颂杜鹃,不如说是借题发挥,沉醉于幻想的仙境之中。这里,想象、童年、自然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我心驿动》中,华兹华斯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证明他对童年的态度: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儿童在哪些方面是成人的父亲呢?我们相信,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对应的是人类从原始到文明的发展过程。诗人笔下的童年生活像是乐园,那时人是完整统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界现象在成年人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所以熟视无睹。可是在儿童眼睛里,自然界的现象样样新鲜。他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这些现象编织出许多美丽的幻想。这里,诗人用简单的语句将想象、童年、自然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不觉

华兹华斯诗歌The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_赵昉

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这就为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通过这个系统理论,对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可以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 关键词:华兹华斯《水仙花》;纯理功能;及物性系统;作格分析 一、引言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开创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代,在诗学理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他终生久居于田园乡野,用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诗,成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在《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序言中他提出了诗歌写作的一系列全新观点,被誉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张鑫友,2002)。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用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对华兹华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水仙花》进行及物性和作格分析,从语义层面上解读该诗的语言特征和性质,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华兹华斯诗歌的可行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 1.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思想 韩礼德(M.A.K.Halliday)发展了伦敦学派中弗斯(J.R. Firth)理论的诸多思想。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以社会学为导向的功能语法,并且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它加深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并将在新世纪语言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黄国文,2000)。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前言中明确指出,他建构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可用来分析英语中任何口头语篇或书面语篇(韩礼德,1985)。系统功能语言学本身就是一种语篇语言学,它清晰地描述语言各个层次及它们之间的实现关系,说明语言是如何使用的,同时对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al)网络系统,以及它们子系统的概念和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系统描述(方琰,2005)。 Halliday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这种功能当然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功能”,这是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功能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这是“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在语言中还有“逻辑”(logical)功能,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由于两者都是建立于说话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与其他功能相比较是中性的,因而可统称为“概念”(ideational)功能(胡壮麟,1989)。它包括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态(voice)和归一度(polarity)。(2)语言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语言的这一功能称作“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言的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包含用于表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所有语言用法,是语言的参与功能。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mood)、情态(modality)和语调(key)三个语义系统来实现的。(3)实际使用的语言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是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语篇”(textual)功能就是指语言有将任何书面或文字话语拼成连贯与统一的功能,它是通过主位-述位(theme-rheme),已知信息-新信息(given-new)和衔接(cohesion)来实现的。 2.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是英语中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指的是句中意义的表现方式,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用语言表现出来。根据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及物性功能由三部分组成:(1)过程:通过小句中的动词体现;(2)参与者:由人或物来表现;(3)环境成分:在小句中由时间、地点和方式状语来体现(李国庆,2005)。如下所示(Halliday,1994:109): 依据Halliday的“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004年新修订的第三版)对小句及物性六个基本过程的类型、范畴意义及主要参加者进行归纳(Halliday,2004:172),及物性对概念功能的履行是通过过程来表达实现的。及物系统包括六种不同的过程:(1)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2)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3)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4)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5)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6)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根据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框架,对具体语篇进行分析,在过程选择中体现语篇发话人对事件的态度、立场以及发话的目的。 3.作格分析 作格分析是在及物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及物性分析的补充。作格是一种语法格的名称,它指的是小句中表示“施事”(agent)或动作的外在原因成分所具有的形式。作格分析与及物分析不同:及物分析所关心的是一个过程是否涉及参与者,即一个动作是否延及某个实体;而作格分析所探讨的是分清造成一个动作的原因究竟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中介”(medium)是每个过程都必须具有的成分,它相当 华兹华斯诗歌The Daffodils的及物性分析 赵昉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 62

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华兹华斯(1770.4.7~1850.4.23)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的代表诗人。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国西北部的湖畔有一些诗人聚集,其诗作多描写湖区,故称他们为“湖畔派”。 早期诗歌《晚步》和《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1770年4月7日,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华兹华斯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父是个律师。华兹华斯8岁丧母,13岁丧父,少年时期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住在寄宿学校中,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500镑的债权。但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说,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生活地区的美丽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的对早年的回忆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学校老师的影响,开始写诗。华兹华斯的第一首诗歌完成于1784年。 -------------------------------------------------------------------------------- 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熟读了希腊拉丁文学,学习意大利文、法文和西班牙文。1790年和1791年两次赴法。当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年轻的华兹华斯对革命深表同情与向往。回国后不久,局势剧变,华兹华斯对法国大革命感到失望。1795年,他和妹妹多萝茜以及诗人柯勒律治居住在北部山地的湖区,并在

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培训资料

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 首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地,余裕;边,边缘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 a.沉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 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and stones,and trees.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en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This Sea that bares her bosom to the moon; The winds that will be howling at all hours, And are up-gathered now like sleeping flowers; For this, for everything, we are out of tune; It moves us not.—Great God! I'd rather be A Pagan, suckled in a creed outworn; So might I, standing on this pleasant lea, Have glimpses that would make me less forlorn; Have sight of Proteus rising from the sea; Or hear old Triton blow his wreathèd horn

2020年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地,余裕;边,边缘 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 a.沉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and stones,and trees.

英文诗歌鉴赏

[推荐]如何欣赏英语诗歌 [日期:2007-10-21] 来源:作者:flyinwind [字体:大中小] 网上看到一篇欣赏诗歌的好文章,转过来:)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 关书籍)。 一、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以下是五 种常见格式: 1.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 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

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 《<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教授认为这篇序言是“比十八世纪任何人的著述都更为精微、更为全面、更富于哲理的批评论述。??????它提出了有关诗歌的本质和标准的一套命题,这套命题被华兹华斯同时代的人广泛采用。” 下面带着问题去阅读这篇序言,看看华兹华斯是怎样回答的: 1、诗歌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3、诗歌创作的过程和规律是什么? 4、《抒情歌谣集》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5、诗人的使命是什么?他们具有哪些特质? “这些诗的主要目的,是在选择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同时在这些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最重要的是从这些事件和情节中真实地而非虚浮地探索我们的天性的根本规律——主要是关于我们在心情振奋的时候如何把各个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这样就使这些事件和情节显得富有趣味。”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个说法虽然是正确的,可是凡有价值的诗,不论题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 “这本集子里的诗所用的语言,是尽可能地从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中选择出来的。这种选择,只要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情感,自

身就形成一种最初想象不到的特点,并且会使文章完全免掉日常生活的庸俗和鄙陋。” “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诗人)比一般人具有更敏锐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能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特别是那样的一些思想和感情,它们的发生并非由于直接的外在刺激,而是出于他的选择,或者是他的心灵的构造。”

英语论文华兹华斯的诗歌鉴赏Appreciation of Wordsworth’s poem

Appreciation of Wordsworth’s poem—“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from the Angle of language Arts Abstract:This article centres on the artistic effect of language skills in Wordsworth’s poem—“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this poem is his expression of deep love for nature.After the analysis we can feel the simplicity and purity of language by which his poetry is distiguished. Key word:language arts artistic effect nature Introduction:Wordsworth is a great poet of nature and he wrote a lot of short lyrics to express his deep love for nature.As he had said that:All good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The poem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is one of his good works as a result from hi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In this poem,we can feel the poet’s heart was filled wuth happiness when lonely poet found great comfort from the dance of daffodils and at last dance with daffodils. Analysis: a. The separative analysis of language arts of different stanzas in this poem: In the first stanza,the poet used“cloud” to represent himself that he wandered lonely among vales and hills.“lonely”was the word that wordsworth used very often in his poetry for nature.Here,“lonely “expressed the poet’s loneliness and light depression..In the third line,“all at once”lied in the top of four clauses which expressed exactly the distraction of the poet’s attention. In the second stanza,the number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in this stanza was the most among the four stanzas,in this stanza,the first two lines:“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and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are the adverbial modifier of the third line –“they stretched……”Generally,the main part of descriptive sentence in English is occupied by subject,however,here,the poet through two lines of adverbial modifier to descibe that daffodils are alike shinning stars .This placement has deep meaning that it hightlights the majority and beauty of the daffodils.In the fifth line,the object“ten thousand”was put advanced which also hightlights the majority of the flower.In the third line,the word “never-ending”was used to convey that the endless

华兹华斯诗歌5首翻译

华兹华斯: 《孤独的收割人》 原文是《Solitary Reaper》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No sweeter voice was ever heard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In spring - time from the cuckoo - bird,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For old, unhappy, far - off things,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And battles long ago: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Familiar matter of to - day? 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歌声好象永无尽头一样;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华兹华斯赏析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 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二)以鸟声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写道:“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大漠孤魂反衬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又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激活希望的迷人魅力。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诗人用赫伯利群岛的荒凉寒冷,用汪洋大海的沉寂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寒冷,打破了沉寂,宣告冬天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字里行间溢露出一种激动和喜悦。诗人又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再一次反衬出劳动者歌声的激动人心,生机活现的特点。整节诗歌,两次类比设喻,两次烘托映衬,通过极富形象感的画面,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孤独的姑娘,辛勤的劳动者,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动人心肠”,传达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厄的藐视,这不正是我们跋涉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吗? (三)以猜测烘托歌声。诗歌第三节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对歌声的猜测感悟。“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

华兹华斯诗歌原文五首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margin n.页边空白;差额;余地,余裕;边,边缘sprightly adj.愉快的,活泼的 jocund adj.快乐的,高兴的 pensive a.沉思的,哀思的,忧沉的 bliss n.狂喜,福佑,天赐的福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1;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 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My heart leaps up when I behold A rainbow in the sky: So was it when my life began; So is it now I am a man; So be it when I shall grow old, Or let me die!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