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版)《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完整版)《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的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的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且夫:再说,况且。尝:曾经。闻:听说。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

少,小看。之:助词,的。闻:见闻,学识。而:连词,表并列。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轻视。之:助词,的。义:合宜的道德、行为。

始:开始。弗:不。今:现在。睹:看到。子:您,这里指海神若。之:助词,取独。难:难以。穷:穷尽,完结。至于:到。之:助词,的。则:就。

殆:危险。长:长久。见:与“于”连用,表示被动。笑:耻笑。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

现在我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被动。笑:耻笑。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大方:古今异义。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不吝啬。

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3.至于北海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慷慨,不吝啬。

5.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东面而视面向,面朝

2.名作状

(1)秋水时至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向东

3.形容词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小看

(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轻视

4.形容词作名词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

四、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见闻,学识5.之

(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助词,的

(4)两涘渚崖之间助词,的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6)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助词,的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

6.于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宾语前置句

(1)我之谓也(“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我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3)东面而视(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3.定语后置

(1)闻道百(即“闻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 (省略介词“于”)

(2)(河伯)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河伯”)

5.判断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况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译为:况且……”。)

六、出自本文的成语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

3.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事理的人。

文言文3知识清单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人的称谓 1.称字,如“东阳马生君则”,“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这是称字。 2.称号,如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 3.称斋号,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4.称谥号,如称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 5.称官名、爵名,如全祖望称颜真卿为太师、文天祥为文少保,黄宗羲称左良玉为宁南。 6.称籍贯,如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南海。 7.直称姓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作者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三)古代官名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领率百官,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上有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宋以来,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任命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政府大权。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类似后世的司局长),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别驾、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地位类似后世的军区司令),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以前称县令)。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

文言知识整理

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xx: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xx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完整word版,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岳阳楼记》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译:太阳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栖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香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6.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忧之后才乐"吧。 《醉翁亭记》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湖心亭看雪》 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的影子,只有隐隐露出一道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片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湖上哪能有你这样(闲情雅致)的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了。 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的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的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最新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比(于)诸侯之列 (15)皆陈(于)殿下 (16)而(按)秦法…… 《鸿门宴》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2、倒装句

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doc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一)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翻译 文言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把文言句子的意思说出来。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便于准确地翻译文言文。文言文翻译“九字诀”是指“信、达、雅、留、换、调、引、增、删”九个字。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古今词义和语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要根据句子和组成句子的虚词、实词的不同用法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凡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词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年号、谥号、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用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都要保留原词。 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一~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把它们保留下来,照搬到译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译,否则反而显得不通顺。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文的词表示,丽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例如: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列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此句中的“师”“伐”要用“军队…‘攻打”来替换。 另外,有的词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内容有区别,翻译时不能用今义去推敲古义,而要用现代汉语中与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相当的词去替换,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 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 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 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

(完整word)初中文言文翻译.pdf

初中文言文翻译 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少丧父,事其母, 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③。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④,必 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⑤,每试辄拔置第 一⑥。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⑦。家贫屋败⑧,躬畚土筑垣 以居⑨。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⑩。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 ①作者为明清鼎革之际抗清义士江天一立传,重点叙其 智谋和失败被执、慷慨就义的经过,以顺叙为主,间用补叙、插叙,有详有略,笔法灵活有致。②徽州:清代徽州府,辖 歙(shè设)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③具:通“俱”。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④立 品:树立良好品德。⑤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初 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⑥试:指童生岁试。 ⑦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⑧败:破、坏。⑨躬 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 具。此作动词用。⑩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12)敝盖:破伞。(13)自若:

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 奉他的母亲,和扶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他曾经对 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 好文章。”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 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但到三十 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 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 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象蛇一样蜷 伏着,或是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 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二、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 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译文】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秋水》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地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地就是我啊.jLBHr。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在各类考试时,这理解基本内容常常以翻译的题型出现,即将文言语句或小段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有些考生对此束手无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实,文言文翻译是有法可循的: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

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

寇准传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文言知识点整理

文言知识点整理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二、古今异义(古/今)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三、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 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C、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 四、文言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五、一词多义 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六、虚词运用 -+①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 ②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

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 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白露 ..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word完整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

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梳理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 ..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②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在国内,对内;外,对外)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 向东;北,向北) ④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深谋远虑(远,从长远) 2.名词作动词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

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得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得小块陆地。崖:高得河岸。之:助词,得。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得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得小河流得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得水就是这样大,两岸与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就是牛就是马。 2、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就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于:介词,在。就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得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得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得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得。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就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得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得大海,指东海得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瞧,瞧不到水得尽头。 4、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就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她。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得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得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得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得就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得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她得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得就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 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②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