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算经过天数和星期几

怎样算经过天数和星期几
怎样算经过天数和星期几

怎样算经过天数和星期几

(一)经过天数

从4月9日到4月25日经过多少天?

25-9=16(天)

从4月9日到10月5日经过多少天?

(30-9)+31+30+31+31+30+5=179(天)

解释:没跨月的直接用后面的日期减前面的日期。

跨月的先用开头这个月一共多少天减掉开头这天的日期,算出这个月还剩多少天,再加上中间经过的各个月的天数,最后加上末尾这个月给的日期。

(二)算星期几

例1 今年4月9日是星期二,10月5日是星期几?

(30-9)+31+30+31+31+30+5=179(天)

179÷7=25 (4)

2+4=6

答:10月5日是星期六。

例2 今年4月9日是星期二,7月8日是星期几?

(30-9)+31+30+8=90(天)

90÷7=12 (6)

2+6=8

8-7=1

答:7月8日是星期一。

例3 今年4月9日是星期二,4月30日是星期几?

30-9=21

21÷7=3

答:4月30日是星期二。

解释:先算经过天数,再用天数除以7,没余数的开头是星期几,这天就是星期几。有余数的,用余数加上开头的星期几(加完后超过7的要减掉7)就算出是星期几了。

家长可以自己看着日历出几道练练。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介绍

[键入文字]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介绍 《周髀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及天文算学着作。髀即股,在周朝时立八尺之杆(立柱)为表(表即股),表的影子为勾,故合称之为勾股。可想而知,这是一部有关勾股定理方面的数学着作。该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在天文算学方面,主要阐明当时关于宇宙见解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这在当时都是相当先进的。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最早阐述了勾股定理。 《周髀算经》一开始就记载了公元前1100 年西周时周公与商高的一段对话,商高说;“……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也就是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直立的一边长四,横躺的一边为三,则直尺的两端距离必然是五。因为是商高讲的,有的书也把勾股定理叫做“商高定理”。据西方国家记载,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550 年首先证明了这个定理时,他十分高兴,杀了一百头牛,以示庆贺。国外称这个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其实,他要比我国商高晚了五百五十多年。 《周髀算经》还记载了公元前六七世纪荣方和陈子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他们提到了进行各种数据计算的方法,其中包括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其方法大致如下: 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观测者在北方立一八尺高杆,其日影长度刚好是六尺。标杆每向南移动一千里,在同一时刻的日影长度就减少一寸。也就是说,当日影减少六尺(即没有日影)时,标竽就向南移动了:60×1000=60000里 这时标杆在太阳的正下方。根据平面几何的相似原理可知,若勾为六万里,则股为八万里。再由勾股定理即可算出测量者与太阳间的距离为10 万里。这种推理,从数学角度是正确的,当然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少。至少,他没有考虑地球是圆的这个因素。但与号称西方“测量之祖”的希腊学者塔利斯相比,陈子的水平要高多了。塔利斯在公元前六世纪,利用日影测量了埃及金字塔的高度,但金字塔只有一百多尺高,并且人可以接近它,而陈子测的却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1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 科研评价问题是长期以来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并将其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五大任务之一。同时,教育部酝酿多年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也于日前出台。我认为,当前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础与应用。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并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是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对于我国高校而言,可借鉴这一做法,对基础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确立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基础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应当以学术效果评价为主,重点是按照“创新性、前沿性”的标准考察其学术价值,尤其是对应用性研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应用性学科及其研究成果,则应当以社会效用评价为主,重点是考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有无贡献及贡献程度。 二是数量与质量。在当前高校所面临的各种检查、评估中,尤其是在学科排名、学位点申报等方面,科研成果的数量都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完全以质量为标准进行科研评价是很难做到的。尽管如此,仍应进一步提升科研精品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以激励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产出具有较高显示度与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具体措施上,可借鉴国外高校的“代表作制”,对经同行评议认定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的作者,可在职务聘任、导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减轻其科研考核压力,努力为高水平学术人才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三是形式与内涵。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中,文献计量、引文分析、影响因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采用。由于科学、权威评价体系的缺位,这些原本属于技术上、形式上的手段逐步偏离了其工具属性,越来越多被作为目的本身来追求,而学术成果的内涵及其理论价值、社会效用反而被忽略。为遏制这种形式与内涵倒置的“技术主义”倾向,必须进一步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对科研成果的内涵与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在具体措施上,对基础类的研究成果,由于其理论价值的显现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可适当延长其评价周期,并扩大同行评议的范围,尤其是要适当增加无利害关系的评价主体数量;对于应用类的研究成果,可借鉴英美等国高校的做法,试行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法律、政策、规划、文件都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对于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可在其实施一定时期后,组织由同行专家、实务部门专家、利益相关者代表构成的评议组,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 东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敏强 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重要保障。当前,主要应从科研评价体系、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经费投入与保障体系以及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实现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质量与创新是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首要标准,并且要提升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否能够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否能够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需求以及是否能够产生促进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的战略高度。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和指导原则上,要破除一味追求“科研GDP”的简单做法,倡导质量结合、分类评价和诚信公正的原则。在基础研究上要注重思想高度和学术原创性,要能够做到思想创新、传承文明和推动学科建设;在应用研究上应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做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还要和高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和高校的整体学术评价体系建设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二是建立高效的科研组织与管理体系。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推动。第一,紧密结合大学制度改革,建立学部、学院与科研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科研组织体系。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渐确立,学部、学术委员会等在大学的科研组织、管理与评价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探索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创新性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应积极探索社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特区、开放性研究机构等在未来10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规律,在时机成熟时推进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第三,要建立高效务实的校、学部(学院)、科研平台多层次科研管理体系。要充分

006076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

上世纪80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国内学术界竞相模仿,教育、科技部门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大学的SCI论文数每年超过2000篇。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与SCI挂钩。事实上,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尺度。 学术评价体制,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中举足轻重,可是中国学术界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却几乎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交给了SCI,其后果显而易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分析和反思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真正建立中国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推动国家科技的创新,增强国家实力。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 O C S E F)于2005年12月17日召开了“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专题论坛。 在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国杰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 Riverside)姜涛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邓正来教授和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中国区总监刘煜就SCI评价体系及其功过是非、SCI现象的中国文化根源、当前国际上的主流评价体系和如何在我国学术界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等问题发表专题演讲,特邀嘉宾学术批评网掌门人、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庞景安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 学术委员会委员、媒体记者以及来自高校、研究单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人士八十多人参加了论坛,并就上述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SCI的起源与作用 S C I起源于1955年加菲尔德(E u g e n e Garfield)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提出把引文索引作为文献检索和分类的工具。在当时这是一个创新,即把文献作为一个检索字段。 加菲尔德参加了美国医学图书馆的前身——美国医学军事情报所的项目,研究机器标引方式的文献检索。加菲尔德在研究中发现,很难进行自动标引和关键词的标引,因为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他还发现,对于一篇文献,无论用多少个词描述,都无法穷尽这篇论文的思想。因此,加菲尔德创造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SCI。1963年,加菲尔德以私人身份出版了第一期《科学引文索引》。SCI利用科学家引证论文数进行影响判断,通过大量的引文进行统计,然后得出该 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 谭 英 中国计算机学会关键词:SCI 评价标准 ——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

周髀算经 新议成书

一、《周髀算经》的流传 1.关于《周髀算经》 (1)何谓周髀?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完整地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天算著作。大约从东汉末期开始,人们已经把这部书当成是专门论述中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盖天说的理论著作。例如,东汉的蔡邕(132-192)就说:论天体者三家:宣夜之说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仅得其情。① 按理,《周髀算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似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有清以来数百年问,学者们对此却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周髀?在《周髀算经》卷上之二容方问“周髀者何”时,陈子答曰: 古时天子治周,此数望之从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 由此可知,周髀,就是周时使用的圭表,引申为阐述周人以圭表测量天体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这应该是比较权威的解释。然而,根据明代胡震亨(1569-1645)的说法: 《周髀》以周人志之,乃称《周髀》。而虞喜则谓天之体转四方,地体卑不动。天周其上,故云“周”。其解“周”字,又一义也。② 可以知道晋代的天文学家虞喜(28l-356)就不认同陈子的解释,他认为“周”是指天体周旋四方的意思,《周髀算经》与周人无关。清代的冯经也称: 周谓全体,髀谓股分。此经即割圆之法。③ 与虞喜的看法类似。对“周髀”的解释,与到底什么是《周髀算经》的本文有关。在《周髀算经》卷上之二开篇“昔者容方问于陈子”之后,赵爽注释道: 容方、陈子是周公之后人。非《周髀》之本文。 赵爽的意思是,整个《周髀算经》的经文,只有卷上之一商高与周公的问答。陈子与荣方的问答及其以后的文字,都是对商高用矩之道的推衍。这个解释,在明末清初特别为一般的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在西学中源说盛行的时期,许多数学家都仅仅将商高答周公问当做《周髀算经》的本文,并把它作为世界上各种文明之数学发达史的源头。例如梅文鼎(1633-1721)就说:周末,畴人子弟失官分散,嗣经秦火,中原之典章既多缺佚,而海外之支流反得真传。此西学之所以有本也。古算书存者,独有《周髀》,周公、商高问答,其本文也。容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部分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和实力的权威机构先后创建了一些学术期刊的检索和评价体系。就评价功能而言,其中较为权威、较为成熟和规范的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三种。 这三种体系自创建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学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图书情报界、学术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对其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其适应了社会的需要,为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估和选购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促进了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的提高。 以下就作一具体介绍。 一、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在目前的几个评价体系中是创立最早也是最为权威的。“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和评选始于1992年,每4年进行1次,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为“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成员馆、中国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农业科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课题组开展这项工作,其成果形式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该书自1992年问世以来,作为研究和评选工作的成果,已出版了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2008年版共5版,同样是每4年出1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是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作出的。以2004年第4版为例,其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选作评价指标统计源的数据库有51种,统计到的文献数量共计9435301篇次,涉及期刊39893种次。这项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对各种刊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科研活动。课题组的百余名专家和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共1873位学科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经过定量评价和专家定性评审,历时两年,从我国正在出版的近12000种中文期刊中评选出了1800种“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入选1700种、2000年入选1568种),入选率仅达15%左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1992年、1996、2000和2004年和2008年的5次评选中均在全国范围内的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也就是说,均入编于1992年版、1996年版、2000年版和2004年版和2008年版的《中文 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信息查询与研究评价的主要工具,是一种全新的数据库。最早是于199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出研制的,1999年7月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CSSCI是按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全国35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质量高、编辑规范的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来源期刊遴选的重要参数是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对影响因子计量排序的基础上,选出学科期刊总量15~20%的期刊提交给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的由全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几何饿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图所示,我们 图1 直角三角形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亦即:

探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6095767.html, 探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评价回避制度 作者:王贤慧 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24期 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审办法被广泛运用于项目评审、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论文评议等各个环节和方面,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同行评议可以定义为: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方法,是一种主观、定性的评价方法,可以促使科研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 但是实践证明,在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方法由于其主观性,依赖于评议者的看法和过去的经验,本身还存在不足,比如难以支持创新,难以对科技成果保密,难以支持交叉学科,最重要的是,同行评议难以遏制“人情现象”。同行往往是一个“圈子”中人,即使是项目名称被屏蔽,即使是保密工作做的再好,同行专家也不难推断出项目是哪个单位的项目,甚至能精确到是哪位同行申报的,特别是现在甚至出现了很多买通专家的现象。这样,同行评议客观公正性的天平往往会发生倾斜。 目前的科技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化,强化评审纪律,增加公示环节,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评议,更有效地减少评议人和被评议人的接触,从而保证评议结果的公正性,提高评议的质量。如今,越来越规范的回避制度,在各类评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规范作用。使用回避原则,尽可能地保证遴选专家与项目的单位及相关人员不具有利害关系,是保证专家决策的保证客观立场的重要条件。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指在学术评价过程中,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科研管理部门正视 评审专家与被评项目存在的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评价的社会关系,根据被评价者的申请或学术评价机构组织的要求,禁止该评审专家参与该被评项目相关评价活动的一种制度。 学术评价回避制度直接将与被评价主体有特殊关系的相关评价专家排除在评价活动之外,以此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术评价活动的中立性。可以使评审专家和评审机构的人员摆脱人情网的羁绊,能够按原则、公正公平地进行学术评价,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和创造积极性。 学术回避制度在我国正式成文是在2003年5月,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决定。其中,第四条规定:“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行为,在评价工作中,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2003年9月,科学技术部颁布关于《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其中,第十九条规定对回避制度又做了比较具体详细的规定:“遴选评价专

学术道德评语

学术道德评语 篇一:专家推荐书评语 1.对考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方面的介绍: 该生文明礼貌,尊敬老师,能刻苦学习,肯苦干。性格温和、思想活跃,喜欢思考。与同学相处和睦融洽,对工作认真负责,比较踏实,能够积极参加学校及班级组织的活动。 该同学道德修养比较高,能尊敬老师,平时学习认真,搞科研认真,能刻苦钻研,能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性格比较稳重,是一位不错的学生。 该生学习认真,理论扎实,肯干,尊敬老师,能按时完成老师吩咐的任务,肯花时间放在学习,科研上。乐于助人,乐意帮学弟解决学术上的问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 2.对考生业务水平,外国语水平,科研能力的介绍 该生想法很多,也能实干,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数值模拟工作做了不少,有限元法处理问题有一定基础。 英语方面,能够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文文章写作能力该生具有一定科研知识基础,科研能力较强,做了一些比较有创新性的工作,也发过一些不错的文章,具备读博士的基础。 该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硕士阶段工作做得很出色,理论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多,相关软件运用比较熟练。

基本具备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能过写作英文文章。 该生在光子晶体光纤方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硕士期间学术做得不错,具备继续深造的基础 该生科研能力较强,课题背景掌握比较全面,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在光子晶体光纤双折射,损耗,色散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FEm法有一定的基础,文章写得不错。 3.从硕士学习阶段和考生从事的科研工作情况看,该生有无继续培养的前途,对考试报考博士阶段的意见 该生硕士阶段在光子晶体光纤这一块做了不少模拟工作,也取得了些不错的成绩,完全具备继续培养的前途。希望该生今后不仅能够数值模拟,最好能将设计的光子晶体光纤拉制并进行测试,这样就非常好了。 该生硕士三年做了不少工作,尤其在理论数值模拟这一块,工作也比较出色。完全具备读博的条件。望今后多多锻炼自己做学术报告的能力,还有多做一些实验,充实自己的科研水平 该生硕士阶段主要做理论数值模拟,工作也相当出色,完全具备读博的条件。 篇二:弘扬科学道德规范学术评价 弘扬科学道德规范学术评价 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汉文 (20XX年12月8日) 今天,学术委员会召开了关于申报教育部20XX年度“新世纪优秀人

三时分秒的时间计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的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 从8:40到9:30经过了( )时( )分;从6:10到 6:45经过了( )分。 2.从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甲车是6:50开,乙车是7:30开,()车开的早. 3.小军每天6:20起床,小青每天6:25起床,()起床早. 4.月亮每秒绕地球行8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行29千米.地球比月亮每秒多行()千米. 二、比较大小 1时()100分60分()1时 60秒()1时1分()10秒 2时()120分300分()3时

5分()50秒 4时()300分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A.1分钟 B.5分钟 C.1小时 2.秒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 A.1秒 B.1分 C.1小时 3.小红1分钟写5个字,6分钟可以写()个字. A.6 B.5 C.30 4.第一节课在8时15分上课,8时50分下课.这节课上了(). A.半小时 B.35分 C.40分 5.工人小李和小王各做24个零件,小王用了6小时,小李用了8小时.() A.做的一样快 B.小王做的快 C.小李做的快

四、计算: 7时50分—7时40分= 7时50分—15分= 10时40分+60分= 12时10分—11时40分= 7时15分+45分= 2时50分—2时5分= 五、解决问题 1、小兰去上学,7:35从家出发,7:50到校。她从家到学校要走多长时间? 2、奶奶今天早上6:30去活动中心锻炼身体,比昨天提前了10分钟。她昨天什么时间去锻炼身体的? 3、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每天要在7:40到校,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从家出发,才能准时到校? 4、一场大雨从9:20开始下,到10:55雨停止.共下了几小时几分? 5、1人唱歌要2分钟,18人合唱这首歌要多长时间?

1、时分秒(时间的计算)

忆思特教育培训中心授课活页表 年级 三年级 授课形式 讲授课 讲次 第 1 讲 授课教师 杨老师 授课科目 数学 授课时间 10月 4日 2点- 4点 学生姓名:全体学生 教学内容: 时间计算(时 分 秒) 本 教学设计 (一)趣味导入 1.齐读小口诀:分针长,时针短,1到12团团坐。伸出手指数一圈,大格 共有12个。1大格,5小格,一圈小格60个。1时等于60分,珍惜时间别挥霍。 2.学生读完口诀后,教师出示判断题,让学生抢答,比比谁的眼睛亮: (1)时针从8走到9,经过1时 (2)分针从3走到4,经过1分 (3)秒针从5走到6,经过5时 (4)在钟面上秒针走1圈,分针走1个小格。 (5)在钟面上分针走1圈,时针走1个小格。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2时=( )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①60+60=120分 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3)教师小结。 2.时、分、秒单位换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师:这几位好朋友想考考同学们,看谁能很快知道答案。 出示:1时=( )分 1时40分=( )分 本节重点: 1、掌握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的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

2时10分=()分 80分=()时()分 学生抢答,讲解方法。(交流想法后小结) 3.出示例题2: (1)教师投影情境图,学生说图意: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你们知道小明从家到学校用多长时间吗?(钟面演示) (3)学生讨论回答,归纳计算时间的方法: ①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分钟),是15分钟。 (4)师补充小结。(多种方法,只要算对即可) (5)请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同学帮忙算一算。 4.出示课本第5页“做一做”,请同学交流讨论并作答。 (三)练习巩固 1、出示课件: 师:你们出色的表现,吸引了钟表王国的国王,今天国王里要举行盛大的比赛,邀请你们去参加,想去吗?走吧! (1)算一算经过的时间: 师出示课件钟表,同桌组合,一个同学说出两个钟表的时间,一个同学计算出经过时间(7:30到8:30 11:30到11:45 7:15到7:50 2:55到3:25) (2)一列火车本应 11 : 20 到达,现在要晚点 25 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学生交流讨论并作答) (四)布置作业 第4页例1“做一做”。 第6、7、8页练习一,第4题至第11题。 (五)教师总结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我所理解的《周脾算经》和注释

我所理解的《周髀算经》和注释 作者:金灿1248 引子: 【在我看来,《周脾算经》从春秋战国成书到2013年的今天,还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过。要理解《周脾算经》首先,要熟练掌握、灵活使用远古天文和数学里的十一个测量工具,才会体会到远古天文、数学的高深莫测地深奥境界!再去熟读中国古典经史子集和家训,就能感受到远古中国,是上一次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区!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叫黄帝统治地球的五帝时代,地理坐标为:“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是现代中国国土面积的37倍。《山海经》就是根据这两个数据的文字描述,所以,《山海经》就是9000年前的地球地图的正反两方面!我想信最终一定会得到中国人的肯定,地球人的认可。不会使用十一个古代天文、数学测量工具的人请您不要否定远古高科技的存在! 玛雅人记述的历史,在9000年前到12000年前人类处于文明时期;中国历史上正是大禹到舜、尧和黄帝时代,中国的经史子集和家训有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如今的考古发掘(汉代之前的古墓)的证明,天文学、数学、哲学理验、军事思想、宫廷管理体系、音乐理论和器乐、中医学和针灸技术、防病和养生、丝绸纺织技术、活字印刷术、绘画和书法艺术……都是来自黄帝统治地球时代的延续和变迁,就连明朝的郑和远洋出海都是看望海外“子民”,说明中国人的记忆里地球过去是统一的,《圣经》中记载的史前史,其中就有巴别塔时人类分散之说。也说明人类以前统一过。只不过在基督人眼里这段历史变得有点儿模糊不清。地球人请把这三段历史联系起来看世界吧!玛雅人和中国人记述的人类历史合并起来才是正确的地球人类历史!古代中国就是上一次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区,西方认为的“无中心论”将会被否定! 我相信“天地人合一”的认知体系,孔子倡导的大同世界,现代人倡导的和谐世界,地球人类期待的和平一定能够实现!请记住,过去12000年前的帝国时代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西方人把地球人类划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阵营,制造当今不和谐因素,如果地球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还会有那么多的杀戮,失业吗?还会有不是有你死,就是我活的战争吗? 由于九千年前的三次全球性的大洪灾的爆发,到中国夏、商、周朝时,纸张已经严重缺乏,人们普遍使用兽骨、人骨、或竹简、石刻来记载文字、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变迁,现代人只能从古墓中去发现它们,研究它们!才有了人们对《周髀算经》的再认识。周髀算经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与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联。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志士仁人去了解它、发掘它,纠正西方社会对太空和地球的错误解读。以正视听。还原远古科学技术历史,让断

周髀算经 (1)

周髀算经 ---神奇的宇宙与勾股定理 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 2013级1班王李俊、

前言 数学是中国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中国数学起源于仰韶文化,距今有五千余年历史,在周公时代,数乃是六艺之一。而勾股定理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则在很久以前就已被发现,甚至比毕达哥拉斯还早。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天文学共有3家学说,“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书中还介绍了矩(一种量直角、画矩形的工具)的用途,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相似直角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等数学内容。在《周髀算经》中还有开平方的问题,等差级数的问题,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以及应用于古代的“四分历”计算的相当复杂的分数运算.还有相当繁杂的数字计算和勾股定理的应用。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很好地帮助了解中国的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的书籍。 本文我将从它的历史、基本简介、天文历法和勾股定理介绍整本书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间的计算》人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时间的计算》人教版教案 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1时等于()分 1分等于()秒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问:1时等于多少分?那么2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 1时 = ()分1分 = ()秒5时 = ()分 180分=()时120秒=()分240分=()

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投影出示小明上学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小精灵要求我们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嘴优化的方法。(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2、出示商店营业时间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时至6时2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3、63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 4、64页的第5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65页的第8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 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3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45-30=15(分钟)

周髀算经

《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卷上之一〉 昔者周公問于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 請問古者包犧立周天歷度. 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數之法.出于圓方. 圓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 以為句.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 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 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數. 請問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繩. 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 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方數為典.以方出圓. 笠以寫天. 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數.其裁制萬物.惟所為耳. 周公曰.善哉.

〈周髀算經卷上之二〉 昔者.榮方問于陳子. 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 光之所照. 一日所行. 遠近之數. 人所望見. 四極之窮. 列星之宿. 天地之廣袤. 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 陳子曰.然. 榮方曰.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 今若方者.可教此道耶. 陳子曰.然. 此皆算術之所及. 子之于算.足以知此矣.若誠累思之. 于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 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子曰.思之未熟. 此亦望遠起高之術.而子不能得.則子之於數.未能通類. 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 夫道術、言約而用博者.智類之明. 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 今子所學. 算數之術.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難.是子之智類單. 夫道術所以難通者.既學矣.患其不博. 既博矣.患其不習. 既習矣.患其不能知. 故同術相學. 同事相觀. 此列士之愚智. 賢不肖之所分. 是故能類以合類.此賢者業精習智之質也. 夫學同業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無智.而業不能精習. 是故算不能精習.吾豈以道隱子哉.固復熟思之. 榮方復歸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知不能得.願終請說之. 陳子曰.復坐.吾語汝.于是榮方復坐而請陳子之說.曰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 日中立竿測影.

时分秒的计算

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1、能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能进行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用具:课件、插图、钟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同学,他叫小明,很巧的是他遇到了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于是我替小明想到了我们我们三二班的小朋友,因为我们班的小朋友在吴老师眼里是最聪明的,大家愿意帮帮小明吗? 生:愿意。 师:请看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2 学生认真看小视频,并初步了解小明遇到的问题。 1、出图观察: 师:问题是什么? 生: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久的时间 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生:小明7:30离家,7:45到校 2、讨论问题,提炼方法? ①师:要求小明从家到校用了多长时间?你可以怎样想?前后四个人互相讨论,然后把四个人讨论后的想法写在数学本子上,谁的想法多吴老师就给予积分卡奖励。 ②学生汇报5分钟 方法一(数小格)、分针从6到9,走了3大格,每大格是5分钟,共15分钟。

方法二(计算)、 (1)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15(分),是15分钟 (2)经过=结束—开始 7:45-7:30=15分 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画图) ③验证 师:这些方法虽然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但解答的对不对呢? 生:我是这么想的,7:30分过15分就是7:45分,解答正确 师:特别欣赏你,说的有理有据。 ④师:刚才我们解决了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用了多久的时间,只要知道开始的时间,和到达的时间,就可以利用数格子、计算等办法来解决 ⑤、课堂练习: 师:能独立完成下面一道题吗?(能)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数学本上 第5页做一做 营业时间:早9:00开门 晚8:00关门 早上8:40,要等多久才开门?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4题 四、总结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计算经过时间:(1)数格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 《周髀算经》是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按所提出的宇宙模式的不同,在天文学上曾有三种学说。“盖天说”是其中之一,而《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代表。这派学说主张:天象盖笠,地法覆盆(天空如斗笠,大地像翻扣的盆)。 据考证,现传本《周髀算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南宋时的传刻本(1213)是目前传世的最早刻本。历代许多数学家都曾为此书作注,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李淳风等人所作的注。《周髀算经》还曾传入朝鲜和日本,在那里也有不少翻刻注释本行世。 从所包含的数学内容来看,书中主要讲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用勾股定理来计算高深远近和比较复杂的分数计算等。 周髀算经正文 周髀算经卷上之一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 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 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 请问数安从出。 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故折矩。 以为句。广三。 股修四。 径隅五。 既方其外。半之一矩。 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

周公曰。大哉言数。 请问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绳。 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 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方数为典。以方出圆。 笠以写天。 天青黑。地黄赤。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 智出于句。 句出于矩。 夫矩之于数。其裁制万物。惟所为耳。 周公曰。善哉。 周髀算经卷上之二昔者。荣方问于陈子。 曰。今者窃闻夫子之道。 知日之高大。 光之所照。一日所行。远近之数。 人所望见。 四极之穷。 列星之宿。 天地之广袤。

(完整)三年级时分秒的应用题

三年级“时分秒”的应用题(一) 起始时刻+经过的时间=结束时刻 结束时刻-起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结束时刻-经过的时间=起始时刻 一.求起始时刻 1、早训练上午8:05结束,训练40分钟,早训练是从()开始的。 2、妈妈8:00上班,路上要花25分钟,她至少应在()从家里出发。 3、今天的0时也是昨天的()时,也可以说是昨天夜里的()时。 二.求结束时刻 1、一艘轮船晚上10:50从上海出发,行了1小时20分,轮船()时到达 目的地。 2、一节课40分钟,从上午9:50开始上课,()结束。 小明早上7:05分从家里出发,路上需花15分钟,他()能到学校 3、一场排球赛从19:30开始,进行了155分钟。结束的时间是() 4、小红的学校8:15开始上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 (1)第二节课()下课; (2)9:10分小明在()【上课/休息】 5、一列火车11:25发车,路上行驶了4小时45分,到达时刻是() 6、小明上写字课,从下午2点开始,40分钟一节课,应该在()下课。 7、一节课40分钟,第一节从8时50分开始上课,课间休息10分钟,第三节课几点下课()

三.求经过时间 1、刷牙需要5分钟,烧水需要10分钟,完成这些最少需要的时间是() 2、妈妈早上7:30上班,中午12:00~1:30午餐和午休,下午5:00下班。妈妈一天共工作()小时。 3、一辆汽车9:10从无锡开往南京,11:30到达,途中行驶了()。 4、李明每天上午7:50到校,11:30离校;下午2:00到校,下午4:40放学。李明一天在校的时间是()小时()分。 5、一列火车20点30分从甲站出发,次日12点30分到达乙城,火车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6、王军晚上9是睡觉,次日6点起床,他睡了多长时间()。 7、王达晚上7时20分到8时40分做作业,他做了多长时间()。

《周髀算经》上是怎样记载勾股定理的

《周髀算经》上是怎样记载勾股定理的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一条直线叫做“勾”,把较长的一条直线叫做“股”,把斜边叫做“弦”,《周髀算经》(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指出:“昔者周公(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大臣)问于商高(注:学者)曰:‘窃闻科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就是“勾三、股四、弦五”的由来.书中还介绍了公元前7世纪我国已应用了直角三角形中勾平方加上股平方等于弦平方的性质,所以我们把这一定理叫做“勾股定理”.国外把这一定理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毕氏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人,他自称发现并证明了这一定理,可惜至今无人看到过他的证明.

母亲的眼神是那么的慈爱,自打儿女呱呱坠地起,那一抹温柔的眼眸,就有如一道无形的细线,系在儿女的身上,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牵挂就延伸到哪里。冬天怕儿女冻着了,夏天怕儿女热着了;晴天怕儿女晒着了,雨天怕儿女淋着了…… 担忧似乎就是母亲的专利,操心好像就是母亲的代名词。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若想让母亲不为儿女担忧,不为儿女操心,那似乎是毫不可能的事。所以,母亲就习惯性地用她那无言的牵挂,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儿女,寸步不离。 无论什么时候,母亲都不会嫌弃自己的儿女,不会置自己的儿女于不顾。母亲像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儿女的人生路;母亲像雨伞,挡住狂风暴雨的吹打,只为给儿女一份温暖;母亲像孺子牛,用自己的血汗,哺育儿女茁壮成长。 母亲是山,总能包容儿女的过错;母亲是水,总能涤尽儿女心灵的污垢;母亲是树,总想为儿女洒下一片阴凉;母亲是路,总是尽力为儿女铺就一条阳光大道。 儿女的生日唯有母亲不会忘记,儿女打个喷嚏唯有母亲会在意,儿女的喜好唯有母亲能铭记在心,儿女的点点滴滴就是母亲的整个世界。 母亲的一辈子好像就是为儿女而生,为儿女而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辈子,母亲不停歇地为儿女操劳,用她那无声的母爱,缔结母子情缘,生生不息。 母亲是世界上最平凡的女人,她却倾尽自己一生的心血来书写那份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母亲是世界上最柔弱的女人,她却用自己瘦弱的双肩诠释出一份最坚强、最刚毅的不屈精神。 母亲是平凡的,母爱却是伟大的;母亲是平实的,母爱却是绵长的。天底下的母亲,高矮、胖瘦、容貌不一,但为子女奉献的精神却是一样的可贵,期盼子女成龙成凤的心愿却尽皆相同。 母亲如和煦的春风,不仅孕育了我们,还用她的爱滋润着我们成长;母亲如坚实的路,默默无闻地为我们构建人生;母亲如奔腾不息的长江,用她的青春铸成绵绵不绝的爱来哺育我们;母亲如沉稳的高山,用她的血与肉来维护我们的幸福。 世界上任何的语言都无法来歌颂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的力量,总是在无形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母爱,是一首不需歌颂,却静静流淌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不老赞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