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食品安全

三农食品安全
三农食品安全

一、背景链接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1)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2)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

(3)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二、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三、不利影响

“三农”问题若不得到解决,会带来以下几点影响:

(1)影响社会稳定

(2)劳动力过剩;

(3)就业压力大

四、相关对策

(一)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五)提高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困问题,有人说解决农民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减少贫困农民增加富裕农民。结合我国“三农”状况,谈谈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10年7月31日下午云南省大理公务员面试真题)

【参考答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历来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大局联系在一起,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民年人均增长缓慢。要全面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从目前来看,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在与户籍相连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不平等的情况下,加之城市房价过高、准入门槛过高等,都使得前些年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表象转移,实质留滞的特点。众多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实际是出于城市的边缘,并没有实现真的转移,即城市化。从流动方式和表现形态来看,目前民工的转移有四种模式:一是离乡不离土,即自己在城市里打工,土地由家中其他人或亲戚耕种;二是离土不离乡,即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土地出租或转让给别人经营;三是离土又离乡,即完全放弃了土地经营,在城市里经商和居住;四是农闲离乡,农忙回乡,即随季节出行,亦工亦农,属于两栖性质。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农村教育程度,尤其以年轻一代人进行中专普及和非教育适龄年龄的人进行专业技能化培训为主。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网。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要加强职业指导培训,使其自觉遵守劳动法规和城市文明公约,帮助他们提高流动择业、依法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能力。

第二,合理解决农民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户口、身份问题。保证其能有医疗卫生、子女教学、住房等保障。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允许和鼓励外出劳动力通过转包、转让、托管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同时加强跟踪服务,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政策服务,并在社会保障、费用减免、资金信贷等方面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三,改革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能敢于外出工作。逐步使农民走出农村,直到正真脱离土地。而并非使现有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土地恋恋不舍。

第四,开展区域协作,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特别是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对外劳务输出步伐。要减化劳务输出的手续,给予农村劳动力出国前期费用上的信贷支持,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了解涉外就业信息,并充分发挥劳务合作企业的作用,加强境外务工技能培训。总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才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给农民带来切身的利益,相信通过以上的措施的落实,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背景链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于2010年1月31日发布,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

【标准表述】

[总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把党的各项农村政策落到实处。

[原因]当前,农业农村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但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花气力、下功夫。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措施]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确保粮食安全。

第三,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第五,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六,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存在权益受侵害的现象

1.一些地方在农民工务工就业的职业、工种等方面,设置了许多不合理限制。

2.企业用工和劳动管理很不规范。

3.劳动岗位极不稳定,报酬难以有效保证。

4.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5.社会基本保险普遍缺失。

(二)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1.许多人观念上有错误,以农民来定位“进城务工人员”。

2.社会保障不完善。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1.解决好雇佣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意克扣工钱和拖欠工资等问题

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保障。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

4.确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

5.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分配办法。

6.帮助建立一个具体的进城务工人员组织。

二、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一)民工工资问题的原因

1.一些地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一些房地产项目资金来源不落实,是造成拖欠的重要原因。

2.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

3.施工企业垫资施工,导致总包单位无力垫资又要求分包单位垫资施工的恶性循环,进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

4.包工头为了自身利益多赚利润,故意拖欠。

5.包工头不与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导致民工投诉时缺乏法律依据;另外,不按时发工资也是造成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民工工资拖欠的对策

1.充分认识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制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求。

2.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应该建立一个认定拖欠民工工资的制度。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民工拖欠工资管理条例》,而不是各地自搞一套。

第二,要建立民工任职的资质人定,以此遏制我国由于民工进城没有管理造成的巨大浪费。第三,要建立劳动合约的认定制度,通过第三者公证,在法院打官司的时候就具有法律效力。

3.要加强民工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增强其维权意识。

三、农民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目前我国农民的收入状况,总的来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

1. 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3.农民负担居高不下掣肘了农民增收。

4.非农岗位就业不足抑制了农民增收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分析

1.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关键。

2.农业结构调整是必要条件。

3.发展劳务经济,改革户籍管理是必要途径。

4.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正。第五,政府加大投入是基础。

四、农民就业问题

(一)大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工程,切实帮助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培养良好的就业风气。

(二)建立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积极推荐就业。

(三)落实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使用本地群众。

(四)建成标准统一、制度完善、功能齐全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向农村延伸。

(五)适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废除城乡二元化结构,让农民能与城市人进行公平的就业竞争

五、发展现代农业对策

(一)整合农业资源,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发展都市农业、建设农业园区,打造建设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态园;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的发展

(三)实现农村经济市场化,把农业、农村、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使农民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四)发展农业工业化,走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工业化道路。

五、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加大扶贫投入、发放扶贫贷款、减免办学经费、用地收费返还等措施、增加欠发达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帮助欠发达区发展集体经济,同时适当增加工业和商业用地指标,为落后镇村脱贫奔

康提供一个发展平台

六、农村改革问题

(一)创新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认真解决机构和人员臃肿问题,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有效利用。

(三)建立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障、贫困生入学补贴、养老保险等

(四)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五)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合理提高补偿标准,通过增加非农就业等间接补偿和工业发展,等财力增加后建立反哺农业的长期补偿,以达到长远的保护农民利益。(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七)引导农民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宣扬科学,倡导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

(八)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九)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享有相关法律法规机制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十)加强依法治村工作,严厉打击黄赌毒,妥善处理好社会各种矛盾。

(十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十二)将农村的教育、交通、能源、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等建设和发展水平纳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干部考核指标中,使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真做到统筹农村发展当中。

(十三)转移农村劳动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发挥以城带乡、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道路。

(十四)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自身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背景链接】

2012年5月,被查出全聚德鸭油被转卖地沟油,小贩用来炸薄脆。全聚德两家涉事门店负责人表示,门店曾以为是与有资质的公司签署的协议,警方介入后才发现,被收油者用伪造资料欺骗。全聚德集团称,两家门店已被要求整改,集团将召开发布会具体说明此事。【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正方:“骗子”手段如果高明,确实有可能让人“一下子中招”。问题是,全聚德的上当不是一次,而是“天天上当”,且持续近8年时间。

在问题发生后第一时间“推给骗子”,不是一种高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更令人鄙夷和降低信任度。涉案的两家门店被整改、店内相关负责人已被罚了年终奖金,只算是一种内部处理,对于公众最关注也最能体现态度和责任担当的“外部责任”如何体现。

反方:全聚德成为地沟油源头,根本原因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是全聚德在逐利本质下的无德行为,而是制度之祸,是制度漏洞的恶果,是我国缺乏地沟油回收制度的必然结果。换言之,在国家没有地沟油回收制度和法律规定之前,全聚德将剩余的鸭油出售给回收者并无不可,而且全聚德只是一家企业,没有监督收购者用途的职能,也监督不了,要求全聚德验证回收

者是否存在造假行为更不现实。

因此,避免全聚德等餐饮企业成为地沟油源头,助纣为虐,关键是政府建立地沟油回收制度,要知道地沟油的来源全部在于像全聚德一样的餐饮企业。

评中评:经常听到有人讲“地沟油屡禁不绝”,其实,地沟油治理的最终路径应该为“变堵为疏”。不仅要在“禁止上餐桌”上动脑筋,更要在“再利用”上找思路,用合法的利益去代替非法的利益。特别是废弃油脂收购环节,公共财政需要大方让利,主要用市场的手段解决市场的问题。

[措施]

一方面,政府应当指定可靠和资质、证件齐全的能源公司统一回收地沟油,强制要求餐饮企业必须将地沟油统一供应给专业的收油队,不得私自销售给其他人或其他企业中公版权,对于违反规定处理地沟油的餐饮企业给予惩处。政府对地沟油回收采取扶持制度和给予优惠政策。同时,职能部门对于能源公司回收地沟油的过程要全程监督,避免能源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炼制能源柴油的旗号干着炼制食用油的勾当。

另一方面,政府对于回收地沟油的能源公司采取扶持政策,减免税收,保障地沟油炼制生物柴油的基本利润,缩小地沟油炼制柴油与炼制食用油之间的利润差。从而提高能源公司从餐饮企业手中回收地沟油的价格,改变免费或低价回收地沟油的现象,降低餐饮企业在逐利本质之下的拒绝向能源公司供应地沟油现象。

总之,不让全聚德等餐饮企业成为地沟油的源头,政府必须参与进来,负起责任,推动地沟油回收制度,不能让餐饮企业随意处理地沟油,更不能让地沟油在市场上流通,保障公众利益和健康安全。让餐饮企业依靠自己的良知、道德和经验处理地沟油很不可靠。

【背景链接】

2012年4月,央视调查发现厂商用皮革下脚料和工业明胶造药用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而这次的曝光,不少知名药企,如修正药业、通化金马药业等均卷入其中,堪称制药行业中的三聚氰胺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已责成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媒体报道的药用空心胶囊铬超标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并派员赴现场进行督查。被叫停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待监督检查和产品检验结果明确后,合格产品将继续销售,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理。对违反规定生产销售使用药用空心胶囊的企业,将依法严肃查处。

纵观近期一些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体首先曝光,随后监管部门才有所动作,或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停止销售和使用,或下令严查。这或多或少都反映出这样一个“民不告,官不究”的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何时监管部门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变“被动回应”为“主动监管”,还人民一个干净、公平的市场环境,相信到那时我们老百姓才能真正吃的安心、用的放心。

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千头万绪,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没有违法的需求,也就没有违法的生产。问题的根子除了企业没有道德的血液,更是部门的懒政。坏孩子造假不被查处,好孩子的产品就滞销,最后劣币驱逐良币,良币变劣币。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需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

生活在一个免于“食品和药品恐惧”的环境,是公众应享的权利与尊严。从制度本身、案件

处理结果、企业责任意识、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等方面看,我国都存在不少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需要完善。比如说监管力度,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有业内人士爆料,真正拿到国药准字号文号的明胶企业仅有3家。在制度存质疑、监管有缺陷的情况下,公众对中国药品恢复信心显然比较难。从企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角度看,同样不能给公众信心。“毒胶囊”涉事药企被爆9家,目前没有一家公开道歉,企业家连最基本的态度都没有,更不要说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完全靠企业自觉,而是需要制度、监管、监督等手段共同倒逼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比如说,美国针对问题药品建立了完善的黑名单体系,我国尽管有药品管理法、《中国药典》等法律和标准,但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依然很脆弱。

公众对中国药品的信心,不仅来源于以上这些方面,更来源于结果,即药品质量安全事件只有少发生或不发生才能真正给公众信心。结果是最终的检验标准。执法部门、媒体和公众只有联合起来,掀起一场不留死角、不留情面、不打折扣的大扫除,并建立群策群力的长效监管机制,才能将这股日渐弥漫的歪风邪气压下去,保证用餐和吃药的清洁安全。

药品监管人命关天,理应零容忍。中公教育版权。事实上,药企放弃原料检测的责任进行药物生产,这是一种底线的沦陷,是对基本社会伦理的悖逆。药品安全大如天,在许多发达国家,药品企业哪怕出一个小瑕疵,都会招来重罚。例如,2009年,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在营销中故意夸大药品适用范围,就被政府重罚23亿美元。2010年,葛兰素史克公司被发现在药品原料中掺假,被重罚7.5亿美元。如此维护食品及药品安全,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各方观点]

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还是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科学家一定我们国家医药行业的主流。

——卫生部部长陈竺

“毒胶囊”事件中,第三方机构率先公布了检测结果,那么法定检测机构应该及时进行检测,确定第三方机构的检测结果是否准确。不论二者检测结论是否一致,都应将相关数据与检测标准等详细公开,这样才能消除人们的各种质疑。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面对曝光,企业百般狡辩只能说他们是道德贫血,但那些出台这些“标准”“规范”的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的部门,不仅应该道歉,并给出合理解释,更应该有人为失职渎职承担责任。

——张田勘(学者)

[对策措施]

首先,药企应对毒胶囊事件担起法律责任,应当担负起最大责任。首先需要严查相关药企。毕竟,药企直接对民众的用药安全负责,是药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民众不可能知道胶囊会出现什么问题,某些药企为商业利润而置民众生命健康于不顾,视国家法律为无物,这无论如何都不可容忍。

其次,严查毒胶囊,有关部门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为保民众健康,严格执法,不遗余力。我们的食品药品为何难绝隐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在食品药品管理中,瞻前顾后,总害怕执法太严太重,会损害地方经济,危及行业利益,因此,一些堪称地方经济支柱和产业龙头的企业卷入食品药品丑闻时,有的地方监管部门往往“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违法成本太低,不用担心倒闭关门,那些无良企业当然有恃无恐。

最后,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机制,制定科学、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业标准。无标准纵容了劣质企业和不法商人,低标准也同样帮助了劣质企业和不法商人“击败”优质企业和守法商人。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机制并不完善,一些行业标准甚至是行业内的企业主导制定的。为了迎合已经是一团“劣质企业”挤占整个行业的局面,一些行业形成的已有标准持续走低。中国奶

业之所以陷入当前困境,就是我们一开始无标准或低标准造成的恶性循环。

【背景链接】

2012年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科学监管的原则,落实药品安全责任,确保药品质量,降低药品安全风险,并且要求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2012年4月15日,媒体曝光多地厂商用废旧皮革为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企业。经检测,13种胶囊产品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多达90余倍。4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修正药业等药企的13种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标准表述】

[危害与原因分析]

发生药品安全事故,一方面使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使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药品产品的信誉也面临严重危机。为什么会频发药品安全事故,并形成公共危机事件?缺乏事前、事中的监管、监测,没有完善的前瞻和预防机制是重要因素。仅仅关注事后的检查程序,稍有疏忽,就会使许多问题成为“漏网之鱼”,从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售假药致多人死亡、山西麻疹疫苗等事件的发生中,可见一斑。

[措施]

提高和完善全方位的监管,将工作做在“事故前”,是当下重建消费者药品安全信心的最可期待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该迅速行动起来,以公众利益为最大关切,排除关联利益的干扰,加强药品安全的管理。

一要严格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日前,国务院已印发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加强药品生产监管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作。严格药品流通监管,完善药品经营许可制度、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体系。完善药品流通体系,规范流通秩序。这些工作,需要药监部门从生产、流通、使用的环节,强化责任、层层把关、贯彻落实。

二要加强药品安全的风险分析。即科学的评估、风险的管理决策以及风险信息与外界的交流,以求防微杜渐,让风险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要建立健全药品生产风险监管体系。尽早建立前瞻性检测体系,对国内药品危机的情报进行鉴别分析,捕捉危机征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涉及范围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估,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启动危机处理程序。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时政热点分析“三农”问题 背景材料 1、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结构调整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①从农业生产布局看,区域结构雷同,影响各地比较优势的发挥。②从农产品结构看,农产品质量不高,优质化专业化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③从农村产业结构看,林、牧、副、渔比重小,非农产品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增殖效益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乡镇企业效益下降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投入的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不仅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3)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长远看,入世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

制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从近期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生产会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产品受冲击最大;而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2、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是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城比较优势。二是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2)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增收困难,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低,生活环境差,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三农”的发展。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浅谈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文章借助美国政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 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现代化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 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作了特别 强调。学界对这一中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注,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 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 幸逢阅了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 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1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简介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21年先后两次在中国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 发来考察东南亚农民生存伦理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文关 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伦理”对农民经济活 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范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 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 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 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 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 已投入人力、物力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必须高 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 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 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湖南大学2013年在职法硕班《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课程 浅论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反思 姓名:唐春华学号:P131900402 新中国历经60余年,在风雨兼程中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发展,朝有现代化意义的方向不断前进。然而,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①,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们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况且,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在认真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获得的。 反思中国的现代化,首先应当定义中国的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不是部分地区的现代化,而是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地区之间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保持国内稳定和防止地区与民族分裂势力抬头的关键因素。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与历史、自然等条件密切相关,不可能平均发展,但发展的不均衡,却会引发地区间、民族间矛盾。所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来推进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现代化不是某个层面的现代化,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

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②。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富强),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民主),思想与行为模式变革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心理层面或精神层面(文明)。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体,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一个国家如果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现代化在目标体系上符合三个层面的要求(和谐可以视为对前三项的统筹)因而能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推进。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后发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因为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而盲目追求高速度,其结果几乎都是欲速不达,反而导致现代化进程的延误。新中国现代化也有过这样的曲折。在中国这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进程确实应该是一个被大大压缩的赶超过程,否则,就会永远处在落后地位。但赶超战略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立在比较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循序推进。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程度,就会成为盲目冒进,最终遭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速度也并不是越快越好,而必须与本国的综合国力相适应。 四、中国现代化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而应该走自己的路。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迁过程,各国之间理应加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落后国家尤其要多向发达国家学习。但落后国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能不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成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从正、反两个方面充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之三农问题 答题模板 三农问题 一、是什么 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 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 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 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⑵城镇化水平低 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二、怎么说 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 1、解决三农问题: 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⑵具体措施有: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 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例题: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 [关键词] 三农问题;村民自治;农村税费改革;城乡二元结构 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是三农问题,农村不实现现代化,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乡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生存、复兴或重建是任何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必然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难题。三农问题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个历史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矛盾积累的结果,它在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尖锐。总的来看,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是农业社会,现代化程度低,发展比城市严重滞后,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有着很深的社会、历史和体制根源,必须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剖析,进而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自1997年到2003年,农民收入年增长4%左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1997年到2002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380多元,而城镇居民收入却增长了2500多元,增加额尚不足城镇居民的1/6。从纯农业的角度来看,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据统计,1998年至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1997年的水平。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必然影响到农民尤其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导致粮食生产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的4年间,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持续下滑,播种面积不断下降。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仅14.9亿亩,比1998年减少了2.2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粮食总产量8600多亿斤,粮食需求大概在9700亿斤左右,供需相差1100亿斤,粮食安全另人担忧。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农民承受的不合理负担越来越沉重,有的地方农民实际负担甚至占了纯收入的15%—20%,而且越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就越重。农民负担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基层社会稳定。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取得的成效却难以令人满意。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3: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扣除这40%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20%(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这样,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甚至是用电都比农民有更多的优惠。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论文

“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论文 (2013年度) 题目: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专业系别数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组长 班级 日期 2013年5月3日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法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产品数量问题和质量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和农村生存环境问题、农民收入问题和社会政治权利问题等,它们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方法、政策扶持、社会政治权利权利一、何谓“三农”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十三弄得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

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二、农村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因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首先公共服务的内涵是指为大量公民提供服务,其自身具有非竞争性和非他性的特性;它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公共服务是用地域概念界定的公共服务。 1、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公共服供给严重不足。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以农补工已经使我国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国财政的支农支出徘徊不前。我国的农业已属于弱质产业,收益低,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在“三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 第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重点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电信0704 王顺 摘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通过宣传调查,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村现状及“三农”政策的实施情况。本文就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字: “三农”;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思想;充分就业;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正文: 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

设。另外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结束语: “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还望各位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圆满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 参考文献: [1]《2008年上半年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资料》中共重庆工学院委员会学工部编 2008.08 [2] 《三农中国》贺雪峰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01 [3] 《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白跃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03 [4] 《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李佐军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01 [5]《我向百姓说实话》李昌平著远方出版社2009.06 [6]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新华通讯社主办(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题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 题 考研政治分析题考察不同的知识点,答案的组织和要点侧重也不相同,因此,凯程网考研频道整合了分析题涉及较热的不同知识点时的答题模板,考生可以参考。下面是涉及三农问题时答题模板。 2017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模板: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一、是什么 1、农村改革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历史 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农村新经济体制 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2、农村存在的问题:——陈述农村改革的问题 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⑵城镇化水平低 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二、怎么说 三农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三、怎么干 1、解决三农问题: ⑴目标: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⑵具体措施有: 1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 2为农民进城镇变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 2、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⑴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⑵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⑶还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⑷“加快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3、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三农问题论文

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

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 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 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在政治领域中推进村民自治;在经济领域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这两项制度设计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因还未触动三农问题的根本。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体制上入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等方面使农民享受平等权利。调查对象:常住在三合村的村民 调查方法: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 中国三农问题具有多重内容,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收入持续低迷,粮食生产持续下滑。 第二,农民负担久减不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村民自治徘徊不前,难以取得突破。 第四,农村社会秩序状况堪忧,民众与基层国家权力的关系日益紧张,群体性抗争事件多发。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人地比例关系来分析了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人地关系对于农业、农民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人地比例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农业经营方式的选择和土地本身的功能。 (二)体制原因: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体制原因,这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观点。这一政治治理结构主要表现为国家在户籍身份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等方面所实行的城乡分离的政策。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与农村税费改革(一)政治制度安排——村民自治 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设计首先是从政治领域开始的,这就是村民自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从1980年中国农村出现第一个村委会自发诞生,到1998年《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村民自治成为由政府推进的法律行为。现在,村民自治已经从初始时期单一的村委会直接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到与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 但是,村民自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两委关系失调和乡村关系紧张。在两委关系问题上,由于有关法律法规的对两委关系规定的过于原则、笼统、不明确。以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权力来源不同,造成了两委关系的失调,表现出“党强村强”、“党弱村强”、“党强村弱”以及党弱村弱”等多种类型。在乡村关系上,

浅谈三农之——粮食问题

浅谈三农之——粮食问题 内容摘要: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粮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粮食问题,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基础有利于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粮食问题重要性影响因素三农问题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国家年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的,年年都喊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而农民负担反而越减越重呢? 近些年,国家对农民给予了种粮补贴,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而实际上,在国际上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清洁能源被不断的开发,用乙醇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正在逐渐推广。然而目前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随着我国工业用地逐渐增多,都市化速度加快,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等问题的加剧,粮食供应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峻。 虽然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424亿斤,历史性地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也保障了全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但目前粮食在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种粮效益仍然偏低、防灾减灾压力不减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土地问题 中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汽车工业,仅去年就新增机动车200多万辆。汽车数量大增,必然要修建很多公路和停车场,这就会占用很多宝贵的耕地。并且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剧,许多耕地变成了住宅、工厂甚至商业街。 在耕地数量不断下降的同时,耕地的质量也不断下降,据中国农科院土肥所调查,华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2%,而高产稳产田有机质含量应在1.5%以上; 东北及南方地区50%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标准下限;这三个地区土壤的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低于标准水平50%和25%。耕地质量的下降最直接的影响了粮食的产量问题 二.劳动力用工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最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 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