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

社会心理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是什么性质的科学?他有几种?

答: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同,可分为两种:

心理学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虽然研究的问题大都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不能把它视为一门单纯的应用科学,因为他研究得到的一般结论对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具有广泛理论意义,所以他也是应该归于心理学分支中的基础性学科。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

社会心理学的分类:

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学家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面向社会结构(宏观)

关心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面向个体(微观)

3.社会心理学有哪几种研究方法?试比较一下他们各自的优缺点

答:观察法:有目的、计划周密系统的感知——现实性,时间轨迹明确/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

实验法:有意安排的程序,可控条件下揭示因果关系的经验,可重复——可得出因果关系/控制严格与实际生活有距离,缺乏概括力

调查法:询问法(访谈法/问卷法)直截了当,针对性强/准确性和偏差,被试的可控性。

档案研究法:时空广阔,没有被试者反应性为题/材料有局限性,可靠性难以断定。

4.现代心理学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现代心理学始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实验室(冯特的个体心理学和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构成了西方社会心理学尔后发展的基本特征)

西方社会心理学由1908年开始,罗斯(美国)和麦孤独(英国)各出版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麦孤独《社会心理学绪论》-本能论-人是社会的动物

相同点:①两者都强调对个体的研究

②两者都偏重对认知的研究

③两者都强调实验研究

④都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区别:①现代心理学强调人事理性、智慧的动物/西方社会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政治的、社会道德的动物,导致人格个性与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紧密相连

②他们在历史上命运也不同

5.学习与研究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论意义: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他更加充实具体化,更容易理解掌握,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实践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人际交往。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我教育,协调人机关系,改善社会风气的有益帮助。

第二章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

答: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通过社会使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2.为什么说个体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答:人不同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

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的,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自始至终的过程。

3.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机制有哪几种?

答:①依从—接受社会影响的表现,在行为上照着做

②认同—因喜欢某个人而去模仿,把他们视为榜样

③内化—个体学习模仿别人,不是依从和认同,而是以为原则上可信,转变成内心准则

4.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指什么?

答: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称为社会化的继续发展阶段

继续社会化内容上包括要求个体对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培训和社会生活教养等方面继续学习问题。

5.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社会化内容相同吗?

答: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不同

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成熟期——社会化的初步形成阶段——变化迅速、随个体心理、生理变化、成熟及社会生活扩展同步实现的——①个体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生活基本知识技能,

使个体独立自理,为参加社会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②掌握行为规范,准则,根据所处环境,学习礼貌公德

与人交往的原则。

③培养个体社会责任

④树立未来的生活目标

个体从成人一直到老年时期——社会化继续发展阶段——身心成熟,个体已实现了社会化,并趋于定型,由于社会变化,个体经验不足以满足环境要求,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拓宽,加深

①个体对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生活教养方面继续学习

6.社会角色、角色网络、角色冲突、性别角色社会化各作何解释?

答:社会角色: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身份、地位,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份、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角色获得是社会化的

目的和结果)

角色期望:人们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了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

角色冲突:现实生活中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中,身兼数职,顾此失彼,不容易满足各方面对自己角色期望,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就为

角色冲突。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7.老年人的个体社会化有些什么特点,实现的途径是什么?

答:①个体社会化的方向和目标——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过好晚年生活,总结、传承经验途径a.加强形势的学习,认识到培养对新鲜事物敏感的重要性。

②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方面——工作角色退居,家庭社会角色突显,出于一种自觉的认识

和选择

途径b.扩大自己的生活面,却求新的成就与乐趣,实践各种新角色

③个体社会化内容方面——学习各种爱好知识,适应角色变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内

外人际关系。

途径c.搞好家庭,邻里关系,开展人际关系

途径d.正确对待疾病,丧偶以及其他突发的不幸变故。

8.逆反心理作何解释?他为什么在青少年身上表现明显?

答:逆反心理:人们根据社会逆反现象对当事人表现逆反社会行为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概括。

①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体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但知识、生活经验、实际锻炼各方面还很缺乏在处理各种问题上遇到新问题,打破童年期“平静的内心平衡”陷入一种无端不安与焦虑之中,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适应不良

②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直接途径更广更多

③开始青春期,出现第二(副)性征,引发了模糊的性意识和性萌动

④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加强,产生了对家事国事的责任感,由于经验尚浅,容易偏激,心理失调。

青少年时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不适应,整个心里生活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以心理上收到挫折、创伤,心理适应机能的发回收到障碍,降低了适应机能水平基础,受盲目的,非理性的支配为其行为的特征

第三章

1.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答: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的时间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①个体对躯体的自我意识是通过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步

形成发展起来的

②社会的自我在幼儿时期通过游戏,模仿,小学后通过教育逐渐建立起社会的自我的意

③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青春期开始,个体确立自我意识,表现出独立

感,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个人色彩,形成并发展“心理的自我”。

2.自我表现的参照点指什么?

答: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

对方的特点与情况成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个人所属群体、组织也成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3.自我评价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什么不同?

答: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三个阶段

自我评价也存在三个阶段:①身体衣着,家人对自己的态度—自豪或自卑(外表、物质满足、关爱)

②名誉地位社会对自己的态度自我评价—自豪或自卑(他人对自己的注意、重视名誉地位及别人对自己的情感)

③智慧才干、道德水平——自我优越感自我体验(政治、事业、道德上上进、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实践中形成,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参照点)来估计自我,也可以根据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4.国外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是怎么做的?试举例说明

答:①早期的做法:提出一组描写优、劣品质的词语,以一个班级为被试,对同学和自己进行排列,将自己的评价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进行排列

文雅势力

幽默粗鲁

聪明不整洁

优良品质:个评>他评不良品质:个评<他评(个评更低)

个评和他评比较接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更融洽

②前苏联采用选择法研究自我评价

一组品质词让被试排序,认为最有价值的排在第一,这样得出被试理想中的自己

让被试按照自己排序,作为现实的自我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小表示自我评价高,差距大则自我评价低

③迪纳和瓦尔波姆1976

被试组A在镜子面前做作业——提高了个体的注意,减少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分裂

被试组B不在镜子面前做作业——更高的作弊率,在规定时间仍然有人没有交卷

5.正确认识并实现自我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答:①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来武装自己

②认真实践,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实践中总结自己,改进自己

③客观评价,树立理想,从实际出发,适当调节自我期望水平,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实现

理想自我

④运用唯物的辨证方法作为指导,把自我实现的问题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一切从实

际出发,相信并依靠群众

第四章

1.社会动机的研究对心理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动机——人心理和行为的动力问题——这些动机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社会动机社会心理学从人的心理社会制约性原理方面来加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可弥补个体心理学的不足,起到全面发展心理科学的积极促进作用,对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需求与需要,动机与目的在概念上各有什么区别?

答:需要: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生理方面

社会方面

客观

积极活动性基础、根源

个体活动目的

(直接原因)

动机: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不是客观上有了需求就成为个体的需要,需求只是需要的基础,只有客观需求为个体所意识到,反映到我们心中,才能成为需要;同样的个体不是有了需要就有了动机,只有当人们的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为动机,并由动机直接推动个体去从事某种活动。

目的: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没有动机所引起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行为的结果又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需要、动机、行为的活动周期

需要→心里紧张(循环2)→动机→行动→目的→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循环1)3.动机是怎么分类的?

答:自然动机(物质性动机、初级的原发性动机)——食物

①性质

社会动机(精神性动机)——政治斗争

②作用主导动机(优势动机)——游戏对于幼儿

一般动机(辅助动机)——游戏对于成人

广泛动机(概括动机)——学习

③范围

局部动机(具体动机)——分数

内部动机——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④关系

外部动机——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诱发的动机

4.动机有哪些特征?

答:①动机的强度

②动机的清晰度

③动机的转换

5.简述侵犯的几种理论?

答:①本能论

②挫折论——目标转移(找侵犯对象的替罪羊)挫折→情绪→理解→侵犯

③学习论——与本能论相反,如斯金纳的强化和班杜拉的榜样

6.如何控制侵犯?

答:①宣泄

②惩罚

③自我控制

第五章

1.知觉与社会知觉有何异同?

答:感觉: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对外物现象整体性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和理解性

社会知觉(人知觉):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知觉——物——根据主体经验对外物现象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人——根据社会经验,了解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人的行为原因,交往中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人的整个认识,比传统的知觉含义广泛

2.社会认知的范围包括哪些方面?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答:面部表情与本人社会经验的积累有关

①他人表情的认知身段表情判断能力受社会变化因素的影响

言语表情

②他人性格的认知(特性在性格印象形成中分为中心特征作用和边缘特征作用)

③人与人关系的认知(自己与他人和他人与他人)

④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社会知觉有些什么特点?

答:社会知觉的总体特点为:复杂性、主观性、容易出现偏差

①社会知觉的主体和客体可以不直接接触

②社会知觉不仅包含对人的外部特征及行为的知觉,而且还包括对其内部心理特征(性

格)、心理状态(情绪)、及行为动机等判断

③在以往的生活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加以组织与分类,储

存在记忆中

4.何谓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对他们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些什么实验研究?

答:效应(反应效果)社会认知效应——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首因效应: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近因效应: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时,中间插入其他内容,人都根据间隔段后边的材料形成印象鲁钦斯1957实验首因和近因效应

设计两个故事,用两种不同性格描述同一个人,A-热情、B-冷漠,按顺序念给被试者听

当A故事在前B故事在后,则被试者评定吉姆的个性为A-热情

当B故事在前A故事在后,则被试者评定吉姆的个性为B-冷漠

如果在两端描述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历史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者根据间隔时间以后所听到故事情节评价吉姆,出现近因效应。

5.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答:①认知者本身的生理条件

兴趣与动机情绪影响

②影响社会认知的心理因素需要与价值认知者的性格

过去的经验期待的影响

6.什么叫归因理论?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哪几种看法?

答: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①海德的归因理论

②维纳的归因理论

③凯利的三度理论

④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理论

⑤自我知觉理论

第六章

1.什么是态度?他包括哪些心理成分?

答: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①认知

②情感

③行为倾向

2.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态度是在以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外界环境、经验作用的基础上,经过依从→认同→内化三个过程形成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

①个人因素(知识、需要、个性)

②人际因素(家庭、同伴)

③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

3.试述有关态度的理论?

答:有关态度的理论包括

①学习论:(联想、强化、模仿)

②诱因论(认知反映论、预期价值论)

③认知一致性理论(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

④归因理论(从自己的行为、情境推论自己的态度)

4.态度改变要经过哪几种作用?

答:态度的改变过程包括

①学习信息内容

②情感转移

③一致性压力

④反驳

5.传播者的影响力取决于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答:①专业程度

②可靠性

③受欢迎程度

6.影响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态度的强度与稳定性

②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③态度的突出性

④情境压力

7.简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

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没有做想做的事,这是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导致一种心理紧张,个体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恢复平衡,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

①改变认知

②增加新的认知

③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④改变行为

公式D(失调程度)=(Σd(不一致认知)*v1/ΣA(一致认知*v2)

8.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包括

①正性诱因

②威胁

③自由选择与对后果的责任

第七章

1.什么是人际关系?它的特点和基础是什么?

答: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他是社会关系、阶级关系等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满足

特点是动态性

2.什么是社会测量法?他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特点①社会测量法设计社会性变量

②社会测量法容易引起被测人较强的兴趣与动机

③测量结果的应用性强,特别适合于团体研究

3.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人类具有亲和倾向(依附、社会整合、价值保证、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导、教育他人的机会)

②克服寂寞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①个人特质

②相似性

③熟悉性

④接近性

4.社会交换理论如何解释人际关系?

答:社会交换理论是所有解释人际关系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们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必须付出一定成本。

①酬赏与成本

②公平交换(P所获得的结果/P的贡献=O所获得的结果/O的贡献)

5.什么是自我揭露?他有哪些作用?

答: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讲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

自我揭露的作用:①发泄

②自我澄清

③社会认可(与别人的揭露比较获得有用信息)

④社会控制(说好的不说坏的,塑造自己形象)

⑤促进关系的发展

6.什么是爱情?爱情经验包括哪几部分?

答: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醒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爱情经验包括:①恋爱时的想法

②恋爱时的行为

③恋爱时的感受

7.简述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

答:人际冲突主要有两种形式:①零-总和冲突(一方收益是另一方损失)

②非零-总和冲突(混合动机情境-囚犯两难)

8.简述合作的权力理论

答:关于合作的最早理论-卡普罗提出,涉及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

合作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扩充自己的权利

①权利均等

②一方的权利大于其他两方权利之和(三方不可能合作)

③一方的权利小于其他两方权利之和(较弱的两方合作)

第八章

1.什么是团体?它有哪些心理功能?

答:团体是指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团体的成员间通常由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团体的心理功能

①团体使个人心理上具有归属感

②团体使个体具有认同感

③团体的社会性支持力量

2.什么是团体规范?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保证团体目标的实现,制约其成员的思想、信念与行为的准则就是团体规范

团体规范的作用

①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②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③规范的负性作用

3.团体凝聚力由哪些因素所决定?

答:凝聚力包含所有正性或负性的力量这两方面对凝聚力产生决定作用

①正性力量:团队人际吸引、继续留下的动机、团队的有效性和和谐程度

②负性力量:不满、离开,留下则付出更大代价

4.什么是领导?领导者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答:领导是指影响团体、影响他人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者产生的途径有四种:①由团体之外的上级任命

②选举产生领导

③自然形成的方式产生领导

④团体之外的人通过观察识出领导者

5.试述有关领导者产生的理论

答: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个人特质伦

②情境特质伦

③个体与情境的匹配理论

6.什么是社会促进作用?社会影响理论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答:社会促进作用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他人对个体的总影响力决定于他人的数量、社会力量的强度和影响的直接性(距离)

7.简述社会懈怠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社会懈怠: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

产生原因:①每个个体仅是外人影响的目标之一,外界压力分散到每一个个体,随人数增加,压力减小

②认为团体中其他人不像自己一样努力,产生责任分散,或相信团体中其他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出太大力

8.团体决策为什么会产生极化现象?

答:①信息影响理论-获得更多支持信息

②自己与成员意见比较,为表明信心,会提出更极端的观点

9.试述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

答:①匿名性

②以我意识降低(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0.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强度表现:他人对正确信息的了解程度、自己对判断的信心)

②我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

11.什么是服从?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哪些?

答:服从是指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

影响服从的因素有:①他人的权威性

②奖励、惩罚与威胁

③他人的期待

第九章

1.什么是偏见?它有哪些影响?怎样消除偏见?

答:偏见是人们以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对某人、某群体或某事物的一种片面乃至错误的看法和态度。

①社会化的影响(在儿童的社会话过程中进行干涉)

②教育水平(同辈影响,并结合人际关系,原有价值会改变)

③直接接触(接触的亲密性、合作有成功的结果、社会环境的影响

2.团体冲突理论是怎样解释偏见的产生与发展的?

答:为什么产生偏见:两个团体间存在实际冲突存在威胁,产生敌意,负性评价什么时候产生偏见:当人们受到剥夺时,他们可能以团体对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怎样产生偏见:某一团员相信他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受到伤害或威胁,为了维护团体利益,对其他团体产生偏见,团体性大于个人性

3.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发挥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答?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有关男性或女性个人属性的信念与观点

性别刻板印象有两种:①性别的文化刻板印象

②性别的个人刻板印象

影响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作用的因素

①信息量:了解越少,越容易从刻板印象的基础看

②团体特征突出程度:团体的组成突出了“唯一”者的性别,以此为基础发挥刻板印象

4.双性化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什么特点?

答:双性化:融合了很强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①在需要能力、果断和抚慰及表达情感的工作和生活情境里,双性人表现不错(行为上弹性更大)

②从众行为较少

③更高自尊

5.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行为有哪些不同?

答:两性行为差异存在四个领域①女性语言能力优于男性

②男性数学能力优于女性

③男性空间知觉优于女性

④男性有更高的侵犯倾向

男性的侵犯性更高、两性在顺从方面并无特别差异、对于非语言行为的理解能力,女性高于男性(直觉更强)

6.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有:①挫折

②恶劣的人际关系

③紧张

④现代城市生活

7.什么是社会支持?他有什么作用?

答:社会支持:个体在情感上所收到的关心和支持。

作用:①社会支持与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缓冲压力,和应激,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社会关系分为三个维度社会支持网络的机构和成分

通过该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形式和数量

社会支持的知觉满意感

②社会支持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缩小成员之间代沟,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很好发挥,

促进家庭幸福,和减少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8.试述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答:动机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有三个

①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自我实现)

②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不满与积极性,通过工作丰富化激发员工积极性)

③期望理论:有需要引起的目标行为没实现时需要=期望=激励力量的大小-目标效价和期望概念

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等这种改善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不能激发积极性。而工作成就、受赞赏、负有责任等能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上产率提高。奖金与绩效挂钩

9.试述有关犯罪的理论

答:对于犯罪,有几种代表性理论

①挫折-侵犯理论

②犯罪学习理论

③标定论

④差异交往理论

⑤中和理论(把犯罪行为合理化)

10.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的哪些?

答:①家庭因素

②学校因素

③其他因素

第十章

1.什么是个人空间、与个人空间有关的人际距离有哪四种?

答:人们把自己身体周围的物理空间,视为自身的一部分,这个区域称为个人空间。

人际距离有四种

①亲昵距离:15-45

②个人距离:46-75/76-122亲密朋友和家人,讨论事情时,不想有身体接触的距离

③社会距离:123/365证实业务和社会事务

④公众距离:366单向沟通

2.什么是领域行为?他有什么功能?人类的领域分几类?

答:领域指由某人或某团体控制的区域,领域行为就是以各种标志划分出一定的区域,并声明自己对该区域有控制权的行为。

领域行为的功能

①有秩序

②保护隐私

③提供与自身兴趣有关的信息

人类领域分类

①主要领域:初级领域,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用友,被侵犯不能容忍

②次要领域:初级领域,一个人经常使用,但却与他人共有的空间

③公共领域:每个人有平等使用权

3.什么是拥挤?简述有关拥挤的理论

答:拥挤是觉得被束缚或空间不够的主观感受

有关拥挤的理论包括

①超载理论:感觉超负荷,暴露过多刺激

②密度-强度理论:高密度增加了对社会刺激的反应,随密度增加,感情强度正比反应

③控制理论:失去控制对拥挤的影响,高密度+失去控制=拥挤

④归因理论:个体产生生理与情绪的激起,为了解释而搜索环境,归因为别人太靠近,产生拥挤。

4.长期噪音对人的行为有什么影响?

答:①噪音降低了人们对社会线索的注意:噪音缩小了注意范围

②噪音对社会行为的广泛影响——影响助人行为

在无法控制噪音的情况下增加侵犯行为

5.宿舍设计如何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互动?

答:宿舍的设计形成一般有两种:①筒子楼

②套房:学生善于交际,比较友善

在宿舍情境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着人们的互动与社会行为

①较小的居住单位比较大的居住单位更有助于团体的形成于友谊的维持

②较小的居住单位增加了学生对环境的控制感

6.试对比城市与农村生活的优缺点

答:城市生活:嘈杂、脏乱、污染情况严重,高密度,不太喜欢帮忙陌生人

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生活富有朝气,能接受不同生活风格的人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答:1、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古代一直到19世纪上半叶,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主要依据主观思辨和猜测去阐明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这一时期理论的系统化和条理化直接为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各理论流派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历史变化的时期,真正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学》,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有三大理论来源,及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上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科学,进入确立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3、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应该是1908年应该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不约而同出版了同名教科书《社会心理

学》。 4、为社会心理学诞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的理论是哪些? 答:一条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另一条来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人的社会等级是由人内在的心里气质决定的。 5、社会心理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6、什么是社会认知?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特点:1、直接性;2、整体性;3、选择性;4、防御性;5、惯性。 7、社会认知有哪些途径? 答:社会认知往往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情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来进行。分为以下途径: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4、人际距离。 8、什么是自我知觉? 答: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叫自我知觉。 9、什么是社会印象?它有哪些特点? 答:社会印象指人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基本特点:1、间接性;2、综合性;3、固执性。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雏形的形成。 A.1879 B.1897 C.1908 D.1924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中用_______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A、学习 B、本能 C、模仿 D、强化 5.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 A、哲学 B、历史学 C、人类学 D、传播学 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7.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 B.人际层面 C.群体层面 D.社会层面 8.归因问题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A.结构过程 B.个体过程 C.人际过程 D.团体过程 9.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麦独孤 B.冯特 C.弗洛伊德 D.荣格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等三个阶段。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 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 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 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 11.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研究,从()转向应用研究。 A.纯理论研究 B.经验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哲学思辨 12.完全的价值中立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是()。 A.很难做到的 B.容易做到的 C.不必考虑的 D.必须坚持的 1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4、勒温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 的含义是个体所处的环境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映系统。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和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思辨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绪和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研究者研究者应严格按照访谈问卷的顺序和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 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课后习题(社会心理学导论)【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怎样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答:(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①J.L.Freedman 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他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人们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②D.Myers 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他从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角度对社会心理学的重新界定,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广泛。 ③吴江霖 结合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④沈德灿 对国内众多学者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进行分析整合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

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人们认为最全面的。 (2)常识的界定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认识等。 (3)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的关系 ①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是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②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和信念意识形态的影响。 2.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谈谈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广泛影响。 答: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社会心理学不仅关注个体本身的特性,还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常被分为三个领域,这三个领域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这些领域对人类生活的有广泛的影响。 (1)个体过程 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等。 该领域的研究有助于人类认识自己与生活的价值。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心理学家对自我的分类以及对自我概念的测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科学。 2、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实验法: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是指在条件控制下,对被试的社会心理现象有目的的观察。 4、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5、从众: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6、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认知者对他人或事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7、再社会化: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进行重大的调整甚至忘记,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8、社会态度:所谓态度,是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态度是内部制约化的心理过程。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9、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10、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11、群体:群体作为社会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存、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在大部分群体中,成员之间存在面对面的直接的彼此相互影响。 12、顺从:是指接受他人请求,采取与他人请求相一致的行为的心理倾向。 13、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

景的重要性。(当同学考我一个较难的问题的时候,我答不上来,我就会认为他知识比我丰富,但这是内在的因素,喜欢的这一情景中的外在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严厉Luce和Raiffa设计的一种情景,用以研究在利益冲突情况下人们的选择。(两个人逃课,老师想他们都承认错误,于是分开谈话。都承认那么他们俩都扣平时分5分,如果都不承认那么扣2分,如果一个承认一个不承认,那么承认 但很难做决定,犹豫了半天,我觉得我的核心特质是优柔寡断,很难改掉) (一个人想去抢行人的钱 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拒绝之后,紧跟着提出一个很小的要求,这时候小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增加。 给我买MP3 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在企业的某一项目小组的任务执行中,领导把每个组员都进行分别谈话说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人,我很看好你。这样,整 那么就发挥不出这么好的效 (我失恋了,很伤 认为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难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而是集中注意于团体情境之上。影响: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原因:匿名性、自我意识下降。最重要的是个体责任感的丧失(例: 行深入思考时,更多的使用“中心途径”,即关注论据。当人们不花太多时间去推敲信息内容时,更多采用“外周路径”,即关注不用深思的外部线索。广告中,大多用的是“外周路径”。卖防晒霜的广告,强调的是买了他们的产品能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上海并有滋润嫩白 会做外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奖金高。如果没有奖金,人又会做内部归因:我工作是因为我有兴趣。个体将成就归因与内在兴趣而非外在奖励。给一个内在兴趣高的人外在奖励会使其 密的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且有成功的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下,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可以减少其存在的偏见。(比如我和一个同学的关系很紧张,在一次偶然的班级聚会上,大家都玩high了,然后我开始和她交流,发现她没我想的那么难相处,最后关系挺融洽)方案:定期举办一些公司聚会或交流会,给雇员与雇员之间有个直接接触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社会心理学》思考题及答案10.1说课材料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1)社会 答: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2)文化 答: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3)人格 答:人格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持久组织。它帮助个人决定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因此行程包括内隐与外显过程在内的行为的一致性。 *2.简述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行为作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行为是对包括他人行为在内的社会刺激的反应,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受动性,并且也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互动性。 (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它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内在的体验过程是外在的表现过程的基础、潜在状态,或准备阶段。 (3)社会行为的主体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它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个体受他人或社会影响而产生的行为;二是那类既由个体所体现同时又为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所共有的行为;三是那类由各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体所表现的行为。 第二章

*1.列举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研究取向(学科)。 答: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三大母学科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学科,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文化人类学则是完全的人文学科。 2.列举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拓展方法。 答:(1)一般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现场研究法(包括访谈法和观察法)、文献研究法。 (2)拓展方法:博弈论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电脑模拟研究法。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及文化,逐步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程。 *2.简述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 答:(1)家庭。家庭式个体早起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起点,家庭环境之下的社会化的质量和效果将为个体以后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内部的教育和父母的思想以及家庭内部的关系特征都对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社会交往特点产生影响。学前期儿童的成长状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器以后的社会化进程。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大部分个体终其一生都无法脱离家庭的影响。 (2)学校。学校是在现代社会中对个体社会化影响最大的力量。在学校里个体将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规范。学校中进行的社会化对个体的知识储量、技术水平、价值观和人格规范的塑造和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儿童在学校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角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中的集体类活动尤其是竞赛类活动利于学生通过他人的评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一群在年龄、兴趣爱好、地位、价值观等方面相同或

题库-社会心理学

山东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心理知识竞赛 题库二社会心理学 1.从罗特控制点的理论看,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人 们归因倾向属于()。 A.内归因B .外归因 C.稳定归因 D .非稳定归因 【答案】B 【解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的是外因在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外归因。 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 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 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 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一我感觉分化 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 【答案】B 【解析】自我意识必须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正是由于缺乏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所以不能形成自我意识。 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 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 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 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 【答案】D 【解析】镜我是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 4.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属于可控的内在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 .身心状态 C .努力程 度 D .任务难易 【答案】C 【解析】A项能力高低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B项身心状态 属于不可控的内在因素;D项任务难易属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5.下 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 。 A .自我知觉理论 B .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

论 【答案】A 【解析】贝姆提出粗自我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6.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 B .客我C.镜我D .社会自我 【答案】C 【解析】镜像自我的概念由库利提出,后由米德完善。镜像自我是指个体根据抽象的概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 7.“归因”是指()。 A对客观刺激或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推测的过程 B.是对他人的综合认知 C.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D.指在事件研究中,回归到事件产生的原因的一种研究手段 【答案】C 【解析】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推断人的行为原因的过程。 8.在有一种以上的原因可能起作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的把结果归因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是归因的()。 A.不变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题库

社会心理学题库

————————————————————————————————作者:————————————————————————————————日期:

单项选择题(50分) 第1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2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 )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伍德B.希金斯C.费斯汀格D.罗森塔尔 本题得分:0 第3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任务难度B.努力C.机遇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4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不包括()。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个体的内部标准B.个体所处的场合C.个体的交往对象D.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 本题得分:0 第5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双向性 B.整体性 C.易出偏差性 D.选择性 本题得分:0 第6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三度归因理论是由( ) 提出来的。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库利 B.凯利 C.维纳 D.海德

本题得分:0 第7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打听某人怎样时,常会听到“这人不错”、“挺好的”之类的话,其实也许他脑海中正浮现出此人的负面信息,恨得咬牙切齿,这属于()。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 A.晕轮效应B.宽大效应C.刻版印象D.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8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 )。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C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本题得分:0 第9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根据维纳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D A.任务难度B.努力C.运气D.能力 本题得分:0 第10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 )会影响社会认知。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A A.情感状态B.经验C.需要D.价值观念 本题得分:0 多项选择题(50分) 第11题( 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印象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偏差有()。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D,E A.开放效应 B.近因效应C.宽大效应D.晕轮效应E.首因效应 本题得分:0 第12题(正确得分:5分错误扣分:0分) 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 答题分析: 正确答案: B,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