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的一点感悟

音乐课教学的一点感悟

音乐课教学的一点感悟

发表时间:2013-12-04T13:58:33.217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郭贞

[导读] 熟悉教材也就是熟悉了解《课程标准》给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等。

郭贞山东省寿光市洛城二中262705

在基础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通过人教版新教材的实验,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初步构建大班额背景下的“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的参与式学习课堂和“自评、互评、他评” 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两年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与大家讨论如下。

一、熟悉教材、备学生、备好课,三者缺一不可

熟悉教材也就是熟悉了解《课程标准》给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等。现在音乐课程内容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习几首歌曲那样简单,还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熟悉一下教材也是让我们头脑里大概有个框架,本学期音乐学科要上哪些内容;备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每个年龄阶段、每个阶层的学生他们的认识感知不同,新课程标准对他们的目标、要求、任务也都不一样。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特点,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我教初中学生,初中学生注意力比小学生持久性的长一些,因此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点。

二、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仅凭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让学生主动探究、领悟、体验,才会对知识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大班额背景下,我通过教材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在大班额背景下如果音乐活动或讨论设计过多,也往往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使学生注意力涣散,影响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必须把握讨论的时机,应在学生有争议或教学重难点处展开,这样做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对学习音乐十分重要,是学好音乐的重要前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上好音乐课,才能大面积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只不过是学生攀登高峰的人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教师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眼睛里找到无穷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真正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自信心,首先就会束缚了自己发展的手脚,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敬重和信任。教师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真正的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用“放大镜”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让一些自卑的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的支撑点,让自信的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由衷地唱出自信的歌!

四、多鼓励、表扬,多元评价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表现,教师应当给予真诚的赞扬。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真诚地赞扬他们的每一点成绩是十分重要的。过去我们的评价往往千篇一律。如“好的”、“对”、“非常好”等。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有音乐才能,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课堂上教师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评价学生,如你嗓子真甜,你的竖笛吹得真棒,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很勇敢等等。在赞扬时,必须真诚发自内心,倘若学生发现你在故意夸大其辞,那么学生就会有“你在做戏给我看” 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被“愚弄” 的感觉。作为老师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赞美。你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一句赞美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心里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我希望我的音乐课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数不尽的快乐和知识,让他们乐于学,乐于唱。我会用心去耕耘,带着孩子们一起自由飞翔在音乐王国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湛蓝天空,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