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的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的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西下的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烘托作者的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的?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的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的,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运用了哪些特殊的艺术手法?

虚实结合手法:“山映斜阳天接水”写远观的实景,而“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虚景,即想象之景,实虚结合,将读者的情思引向更加渺远的故乡,使思乡之情得以深化。

这两句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抒情。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鉴赏2】下片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

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鉴赏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思考】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

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

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思考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课后作业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板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河东教育】2014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教案 苏幕遮(碧云天)4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原文】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

苏幕遮范仲淹的翻译

苏幕遮范仲淹的翻译 这就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 的词。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的翻译,欢迎来参考!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 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 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 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 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 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 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 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 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 意思就是, 草地绵延到天涯, 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 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 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鉴赏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 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 但意 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

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答案

周邦彦苏幕遮阅读答案 (宋)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唤起两眉清炯炯,泪花落枕红锦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栏杆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斗把,叫做斗柄。 1、上片划线句子有怎样的作用?请试做分析。(6分) 2、请指出下片划线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点题,表现出时间之早;②奠定全诗感情基调,为后文凄凉的分离打好了基础;引出下文的叙事抒情:所有的声音牵动了女主人公的思绪,女主人公睡不着在哭泣做好铺垫。 2、表达了女子在和丈夫分手后孤独落寞的心绪。丈夫走后,女子独自一人看着天空的星斗,寒冷凄清,不知不觉已到了黎明;作者正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表达“人远”后女主人公的心绪难平。 二 (1)“泪花落枕红绵冷”中的“冷”字为什么耐人寻味?(4分) (2)本词最后两句是“以景结情”的成功的妙句。请作简要的赏析。(3分)参考解析 (1)“冷”字说明泪水早已把枕芯湿透了,枕着会感到比较冷。暗示出女子一夜不曾合眼,仿佛连“红绵”都感到心寒意冷。“冷”字生动地烘托出伤别的气氛,形象地表现出离别场景之凄切,悲伤离情之苦楚。 (2) 最后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表现的是行者(男子)对女子依依难舍的离愁。行者(男子)远去,但还恋恋不舍地回头遥望女子居住的高楼,然而这高楼已隐入地平线下去了,眼中只见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远了。最后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涛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简析 《苏幕遮》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描述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上片写别前,下片写别时、别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样的完美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全词情节完整,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某些细节还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离别的痛苦和忧伤浸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doc

《苏幕遮》(碧云天)译文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2002//31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2002//31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 2002//31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文本译文 原文文本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

周邦彦《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 析 周邦彥《苏幕遮》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 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 14.这首词上片主要写_____,下片主要写_____,联系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是_____。(3分) 15.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 种写法吗?试作分析。(3分) 14.写景抒情风荷 15.“五月渔郞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 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 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赏析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

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 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 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 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 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 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 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 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 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前人评周邦彦写词 “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张炎《词源》)。吴世昌也曾说“清真长调小令,有时有故事,脉络可循,组织严密,以事用字时出之, 不浪费笔墨,亦增结构之美、韵调之精。”(《词林新话》吴世昌著;北京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印;第179页)。这首小词深证其是。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 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 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

《苏幕遮》,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丹凤县商镇中学周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 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诵读、点拨设疑导读 【学法】诵读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延伸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是夏日诗卷中最想收藏的清梦。雨后初晴,微风中的荷花嫣然欲语,尽情摇曳着清雅的风姿。水天相映的地方,荷花娉婷而立,翠盖红裳,点染了夏季长卷中的池塘。让我们走进宋朝的沧海桑田,品味周邦彦笔下的荷香诗韵。(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学生参看P50注释①了解词人的基本知识。了解词人的写作主题、风格,影响等情况,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要读出感情 点拨:诗歌美读大有讲究 a、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2、学生展示自读成果并加以点评 3、播放范读视频。通过名家的朗诵进一步感知词人情感。学会吟咏词句。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の北宋词(一)课题《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の炼字进行鉴赏 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の诗词意境想像文。 3.一步了解范仲淹词风,赏析词中の意境。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の情是无法改变の,“人穷则返本”、“落叶归根”等熟语说明中国人烙印在骨子里の就有思乡情结。想想我们学过の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の思念,母亲の呼唤,亲人の期盼,今天,我们走进范仲淹の《苏幕遮》,看看又是一番怎样の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の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の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の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の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の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の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の《岳阳楼记》一文中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の写照。 2.背景介绍:范仲淹是宋代の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の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の范围,但是意境の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の。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1】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 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の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の情怀。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の? 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提问1】这首词の上阕被誉为“写景之典范”,你能说说它好在那里吗? ①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の鲜明色彩:碧蓝の天空,枯黄の落叶,绵长の水波,苍茫の远山,西下の夕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 ④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の秋色图,烘托作者の伤感之情。 【提问2】这种“思乡和羁旅”之愁,作者是想如何排遣の?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寄希望于“好梦”(梦中好景与现实虚空形成强烈对比,带给作者更大の心理落差,惆怅之情倍增) ②「明月楼高休独倚」——登高望远,但不能独倚(写月下登楼,原可倚楼怀想。此夜难眠,颇欲登楼远眺,以遣愁怀) 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愁更愁,化作相思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增相思。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の努力也归于失败。)(至此,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思考3】这首词中还有哪一点能看出作者思乡之久,思乡之深の,试分析. 从「斜阳」到「明月」,显示时间推移,可见凝望已久,离愁深重。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苏幕遮 碧云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苏幕遮碧云天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准确默写全词,并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2.总结本词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把握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知识链接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词中哪些词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2.再读本词,概括本词上片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3.三读本词,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不由得端起酒杯来想一舒愁苦的百转回肠,谁知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的眼泪,反而使自己的愁思更加悲苦。 三、疑难探究 1.《苏幕遮》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是怎样层层推进的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由《长亭送别》导人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然而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然而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参考示例:

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然而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然而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

苏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素材 专题八 苏幕遮碧云天

苏幕遮(碧云天) 一、词人名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朱熹称他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生二岁而孤,母更适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朱氏,从其姓,名说。考取进士做官后复姓范。 后历任大理寺丞、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多方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文、赋、诗、词均粲然可观。作词能开拓词的意境,风格兼有婉约、豪放。词传世五首。 二、诗词故事 仲淹苦学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勤奋读书,五年不曾脱下衣服好好睡过一觉,看书看得头昏了,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读书的条件也很艰苦,稠粥也舍不得吃,要到太阳偏西才吃。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给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三、文题背景 此词写于范仲淹新政被挫罢职外放时,是思念家室的作品。“苏幕遮”,原为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 。山映/斜阳/天接/水 △ 。芳草/无情,更在/斜

阳/外 △ 。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 。明月/楼高/休/独倚 △ 。酒入/愁肠,化作/相 思/泪 △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该词。 提示此词以低回婉转、沉雄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一个秋天的日子,你挥动如椽的大笔,着意描绘一幅深秋思乡图。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极目远眺,笼罩着暮霭的河流蜿蜒流向远处寂寞的寒山。天的尽头就是水的尽头,水天一色处,苍苍茫茫的远山衔着一轮如血的残阳。你对故乡的思念啊,就如遍及天涯海角的芳草,弥漫在秋天的每一个角落。那就饮一壶酒吧,也许能赢得一宿好梦。月光下你一次次擎起那酒杯,一饮而尽。也不知是多少次举杯之后,你将那酒杯举过额头,细细地端详,如端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醉眼迷蒙中你似乎发现了什么——原来自己和那只酒杯一样孤独!刹那间,你情不能自已,泪如雨下。 三、品读,鉴赏评析 1.本词是如何“以秋景写秋心”的? 答案《苏幕遮》(碧云天)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词中常见的情景结合方式。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词人运用了倒插逆挽的手法,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秋景”和“秋心”就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了。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结构上:由上片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3.通常情况下,烟霭都是白色的,在这首词里作者写“寒烟”却着一“翠”字,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绿波同色而莫辨,着一“翠”字,正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词的含意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意思是说,除非好梦才能使词人入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

《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 ②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 ③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词擅长铺叙、用语自然的艺术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周词中那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美及含蓄深沉的乡愁。 教学重点: 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 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形象写乡愁;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

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盛夏,雨后的清晨,闷热潮湿的房间,依稀可以嗅到昨夜消溽暑用的沉香残味。鸟儿的叫声带来些许清新的气息。诗人信步出门,屋外荷花雨后正盛,荷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逐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茶在风中摇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早上陷入回忆,梦回故乡…… 二、作者简介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教学教材

《苏幕遮》(范仲淹) 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研讨课教案_9

《苏幕遮》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鉴赏词中的佳句。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过程与方法:分组讨论,交流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歌曲可以怡情,可以让我们在内心彷徨的时候得到释放。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邓丽君的《芳草无情》,听完之后,大家一起说着首词的作者平时谁?范仲淹比较起诗来,词显得不够厚重、宽广,但它的抒情,要更为细腻深微。让我们通过美不胜收的词作,含英咀华,去具体感受在那逝去的漫漫封建长夜里,人们对自由爱情、美好理想、崇高人格、祖国命运等等的执著神往之情,领略、欣赏豪放、婉约的不同词风,在美的巡礼中,经曲感动,终至于收获一种情操上的陶冶,与精神上的洗礼。 二、词作赏析 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1、赏析“碧云天,黄叶地”所写之景的妙处。 明确:碧云浮空,黄叶匝地,俯仰生姿,“碧”“黄”搭配,色彩浓烈(斑斓),意境开阔。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而情语入妙至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名句。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2、“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与第一句在写景角度上什么变化?“秋色”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由俯仰变为平视远眺。“秋色”具体指“碧云天,黄叶地”。因在高楼上极目远望,远处碧云天、黄叶地与秋水相接,所以说“秋色连波”。 “秋色”两句,落笔于高天厚土之间那浓郁秋色和绵邈的秋波,意境更显空邃。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碧蓝的高天、澄黄的广野,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

周邦彦《苏幕遮》精编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教学参考 0917 1407 周邦彦《苏幕遮》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体会词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二、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是写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是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我们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片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片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片,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译文:细焚沉香(名贵香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 三、小结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片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园,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苏幕遮原文

苏幕遮原文一 苏幕遮·碧云天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译文一】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二】 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看到了这深秋景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乡愁,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