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全球变化研究——基于CNKI数据

冯亮刘宁朱烨邱梦佳朱程周舟李翔超徐建胡其丹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221116

摘要:全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对全球变化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对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等国内主要机构与作者团队正在进行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研究等的热点研究。

关键词:中国全球变化;重要突破;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学;热点研究;生态系统

引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全球变化引起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参与了全球变化科学重大国际计划的研究,并且实施了一批全球变化重大研究项目,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参与UNFCCC谈判等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了准确而及时地掌握全球变化的研究动态,揭示该领域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作者、研究机构、有关项目等,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全球变化的文献进行了定量研究及分析。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本研究利用CNKI以篇名为检索项,“全球变化”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全部文献,时间跨度为1980—2013年,检索日期截止2008年10月12日。利用Excel对检索到得研究论文的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全球变化研究论文的现状

从表1分析得,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参与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发文量在1990年取得第一次飞跃达到20篇以上,并开始逐年交替上升。在1997年已达致40篇以上,实现翻一番。2000--2010基本稳定在40篇左右,2010年、2012年两年再次飞跃达到接近60篇。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

表1

2.2全球变化主要研究作者及学科

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对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

对检索到的883篇论文作者的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有周广胜、张新时、葛全胜、叶笃正、符淙斌、施雅风、陈华、郑永飞、孙成权、陈泮勤、张志强、陈宜瑜、史培军等60多位专业研究人员及其团队在进行全球变化的研究分析。其中发表3到15篇的有37个作者,发表21篇作者有1个。

一般来说,某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就是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根据普赖斯理论,核心作者中发文t 最多作者所发论文数量N与发文量最少作者所发表论文的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

n=0.749*N∧11。利用上式计算,发表论文多于或等于11篇的作者就是核心作者。因此,从上述的检索结果可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核心作者共 5名(见表1)。

发文11篇以上的第一作者(表2)

序号作者名字作者单位发表数量

1 周广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1

2 符淙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15

3 彭少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3

4 孙成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12

5 张新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2

这些人员的研究涵盖了40多门学科,其中又以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自然地理和测绘学、海洋学为主(图1)。研究范围已涉及到古环境、荒漠化、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海岸带、生物圈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异与预测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表3)。

提出了东亚季风系统和季风区域的概念,并利用黄土古土壤序列、第三纪风尘堆积、湖泊、海洋、岩溶记录、冰芯及历史记录等,建立了季风区域环境演化序列。围绕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学术热点,特别是高原冰芯研究以及高原上空夏季臭氧异常低值中心的发现等研究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

图1

2.3全球变化研究主要机构及其项目

在统计的883篇论文中,纪录发文机构共40家,发表论文13篇以上的机构11 家。这11 家机构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机构(见表3)。在这些机构中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环保局的观测台站网络等多家机构都开创了许多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对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变化研究起关键作用(见表

4)。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其规模、结构、功能均引起了国外专家的瞩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己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各项研究都得到了许多基金的支持,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文13篇以上的机构(表3)

序号机构名称发文量

(篇)占发文总量的比列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44 4.95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1 3.49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7 3.04

4 北京师范大学26 2.93

5 北京大学17 1.91

6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院1

7 1.91

7 南京大学16 1.8

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4 1.58

9 中国科学院14 1.58

10 兰州大学14 1.58

11 陕西师范大学13 1.46

1980-2013CNKI数据库关于研究全球变化主要机构及主要项目(表4)项目机构基金年份主要作者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及发展

趋势中国科学院地质研

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

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八五”重大

项目

1999 刘东生;

丁仲礼

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

望中国科学院生态环

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

境科学与技术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土地利

用与生态过程

2005 傅伯杰;

牛栋; 赵

士洞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的新动向和国内研究

进展北京大学城市与环

境学院

自然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

2009朱高儒;

许学工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研究工作组)中国科学院兰州冰

川冻土研究所;兰

州大学地理科学

系;中国科学院

地理研究所;中国

科学院南京地理与

湖泊研究所;北京

大学城市与环境科

系;

国家与中国科学

院青藏高原研究

项目

1999 施雅风;

李炳元;

姚檀栋;

2.4全球变化领域的高被引论文

被引次数是文献计量学中用来测度学术论文的社会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篇论文被引得越多,说明该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反响越大,受同行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对CNKI引文数据库检索表明1980-2013年发表的885篇研究论文,被引论文464篇, 总被引次数为10086次, 其中被引次数排在前10名的论文的被引次数共计1878次, 对总被次数的贡献率为18.6%(见表5)。

1980-2013年CNKI引文数据库中全球变化前10高引文章(表5)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年份引文量

夏军;谈戈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

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

“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

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2 256

周广胜;王玉

全球变化与气候-植被分类研究和展望1999 216 张新时; 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1993 197

李家洋;陈泮勤;葛全胜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

和国家粮食安全

2005 197

安振昌; 1900-2000年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变化1998 183

慈龙骏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1994 179 景才瑞; 森林土壤呼吸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2004 178

高众勇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

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

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2002 177

潘根兴;李恋

卿;张旭辉

全球变化与水文科学新的进展与挑战2002 150

郑永飞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2003 145

2.5全球变化研究各时期热点讨论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初研究的是地震活动性的全球变化、生物圈规划。从90年代开始,全球变化的研究主要放在了地质变化的研究上,接着开始着手冰期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的研究、温室效应的研究、荒漠化和海平面上升的研究。

在1995-1997这一时间段内,出现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第一次飞跃:随着全球变化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并且深入,全球变化不再是研究生存环境(气、水、土、生)中单一的因子,而是把整个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耦合关联起来,进行整体的研究。

从1998年到2001年关于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重点研究的是关于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其次是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高原冰冻土演化等。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着重研究的是关于海洋整体研究及海岸侵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为因素也开始被加进全球变化的研究范围。

从2002年开始关于全球变化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土壤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陆生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全球变化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趋向、森林土壤呼吸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如今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是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研究、未来10-50年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对全球变化影响、响应与适应性研究和全球环境变化实时预警响应网络系统的建立。

3.总结

30多年的全球变化研究在各方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成就。从一开始的循着国外研究者的脚步出发,到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项目。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东西,在联系国际的同时着重做自己的优势项目,并取得了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有重大影响与意义的成果。如今国内庞大的作者群在全国各大机构依旧做着全球变化的研究,全球变化已经形成了一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新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1999

[2]石频,地球系统科学与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3]武会先,利用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全球变化,《中国水土保持》编辑部,1998

[4]施雅风,第四纪中期青藏高原冰冻圈的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98

[5]李春初,雷亚平,全球变化与我国海岸研究问题,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1999

[6]高彦春,牛铮等,遥感技术与其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0

[7]杜生明,刘定震,“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生命科学部,2000

[8]王铮,郑一萍,全球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城市与环境遥感及数字技术开放实验室,2001

[9]王凯雄,姚铭等,全球变化研究热点——碳循环,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

[10]慈龙骏.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自然资源学报.1994(04)

[11]陈俊勇.论全球变化中的海平面上升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科学导报.1994(11)

[12]张新时.研究全球变化的植被-气候分类系统.第四纪研究.1993(02)

[13]郑宝石,蒋久余,王兴理,王学.温室效应与全球变化问题探讨.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2(02)

[14]傅宗斌.全球变化中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地理科学信息.1988(01)

[15]王宗明;张柏,区域尺度作物生产力对全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及展望,中国农业气象,2005

[16]林万涛,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调节作用,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

[17]孙波;解宪丽,全球变化下土壤功能演变的响应和反馈,地球科学进展,2005

[18]陈家琦.全球变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水科学进展,1996.

[19]康建成;王芳;郑琰明;吴涛,南极冰雪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冰盖与全球气候环境记录,自然杂志,2005

[20]陆龙骅,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山东气象,2007

[21]周广胜等.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反应的研究.Acta Botanica Sinica,1997.

[22]高众勇;陈立奇,全球变化中的北极碳汇:现状与未来,地球科学进展,2007

[23]符淙斌;叶笃正.全球变化和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大气科学,1995.

[24]张新时等.中国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研究.地学前缘,1997.

[25]陆龙骅;卞林根;效存德;武炳义;逯昌贵,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应用气象学报,2006

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剖析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地球系统科学 院、所、中心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级别2014级 学年一年级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赵志军 学号112014318001287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1月 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全球变化和灾害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和对自然的破环引起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氧化碳和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温度升高,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受到海水淹没的危险。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受到影响等等。而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全球变化 一般认为: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1]全球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全球变化产生一系列诱导变化(全球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大气系统改变——局部气候和天气状况——降水的变化等等)。全球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方面对人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看法;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等地球因素的影响在天文因素的辅助下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人类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规律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在某些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引发巨大灾难。 1.2 全球变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和大气成分的微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全球快速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千年以来最快的,全球气温平均值从1880年到1980年的

全球环境变化考查方法说明及答案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考查办法 考查说明: 1.考查采用期末作业、出勤情况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 2.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本次考查作业占60分,出勤情况占40分。考查题目: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 影响。 (一)气候快速变换事件 1. D-O事件(Dansgaard-Oescheger Oscillations) 格陵兰不同地点的冰芯记录显示,末次冰期(距今最近的冰期)期间存在多次短期变暖事件,温度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0.5ka~2ka,在110~15kaB.P. 期间共有23次。 2. Heinrich事件 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层中普遍 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事件,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 融化过程。 并且,Heinrich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 几次D-O事件,就出现一次Heinrich事件,Heinrich事件正 是发生在D-O旋回的显著寒冷阶段。 (二)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包括两个冰阶和一个间冰阶,但前一个冰阶冰 川所造成的地貌常被后一个冰阶的冰川所改造,目前所能见

到的主要是盛冰期(25~15kaB.P.)的冰川遗迹。 研究表明,盛冰期的气温约比现今低8℃~13 ℃,而中 纬西风带气温比现在低15 ℃。雪线也明显低于现在,降水比 现在少(相当于现在80%),中国季风区可能降水更少,蒸 发量也明显减少。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 1. 定义:在1 2.9kaB.P.,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 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2. 得名由来:在欧洲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沉积层中,发 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 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 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 件。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YD) 3.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过程 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地球气候大约在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上升。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_王海花

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环境科学与管理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S C I E N C EA N D MA N A G E ME N T V o l .34N o .1 J a n .2009 收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王海花(1981-),女,山西省朔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文章编号:1673-1212(2009)01-0156-06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王海花1 ,刘耀龙1 ,阎成赟 2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海军出版社,天津300450) 摘 要: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 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遥感技术在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等方面。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全球变化;遥感技术;土地覆盖;灾害监测中图分类号:X 87 文献标识码:A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W a n g H a i h u a 1 ,L i u Y a o l o n g 1 ,Y a n C h e n g y u n 2 (1.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g r a p h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S h a n g h a i 200062,C h i n a ;2.N a v y P r e s s ,T i a n j i n 3004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s t h e t o p r e s e a r c h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h a s q u i c k ,m u l t i b a n d ,c y c l i c a n d l a r g e -a r e a o b s e r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i s t h e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 m e t h o di n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n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x p l a i n s t h e s t a t u s a n d r o l e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n c l u d e l a n d c o v e r ,f o r e s t a n d p a s t u r 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s u r v e y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a n d s o o n .T h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s l a y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i n -d e p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 K e y w o r d s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l a n d c o v e r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危机,而其中环境恶化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全球环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科学家必须在研究全球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从而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 遥感具有全球观测的能力,即遥感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观测数据,这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是其它任何方法或技术无可替代的。全球尺度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土地退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性资源危 机等,迫使人类从全球角度、不同层面上去观测地 球,研究地球各圈层、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及相互作用机理,甚至还要研究地球与星际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促进了空间科学,特别是遥感技术的长足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其平台技术,还是其传感器技术,都以地球观测作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了遥感平台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例如,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等不惜投入巨资,纷纷出台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 O S )计划,在航空、航天等空间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T I R O S 卫星到N O A A ,从L a n d s a t M S S 到L a n d s a t T M ,从S P O T 到新一代A D E O S 以及R a d a r s a t 等无不提高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从更高、更广、更精确的角度获取全球或大尺度地球资源、环境动态数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热和土地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掌握中国资源与环境国情,近30年来开展了遥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不断积累了土地覆盖动 · 156·

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学规范标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我的答案:√得分:0.0分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 B、40% C、60% D、8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2016年拟立项项目公示清单 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牵头单位 项目 负责人 中央财政经费 (万元) 项目实施周期 (年) 1 2016YFA0600100 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 过程和要素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梁顺林3500.00 5 2 2016YFA0600200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高分辨率全球碳 同化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居为民2800.00 5 3 2016YFA0600300 全球变化大数据的科学认知与云共享 平台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 字地球研究所 吴炳方2800.00 5 4 2016YFA0600400 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 归因及预估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马柱国2800.00 5 5 2016YFA0600500 过去气候变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国区 域气候重建 南京大学鹿化煜2800.00 5 6 2016YFA0600600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关键区海气相互 作用及其对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影响研 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 研究所 陈文2500.00 5

7 2016YFA0600700 中国北方地区极端气候的变化及成因 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会军2654.00 5 8 2016YFA0600800 中国北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碳氮耦 合循环与碳源汇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韩士杰2500.00 5 9 2016YFA0600900 大型水库对河流-河口系统生物地球 化学过程和物质输运的影响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王厚杰* 10 2016YFA0601000 中国西南河流拦截对流域碳氮循环和 输送的影响及其效应评估研究 天津大学肖化云* 11 2016YFA0601100 海洋储碳机制及区域碳氮硫循环耦合 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 12 2016YFA0601200 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 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厦门大学黄邦钦* 13 2016YFA0601300 中国东部陆架海域生源活性气体的生 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 中国海洋大学杨桂朋2586.00 5 14 2016YFA0601400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 增汇模式 厦门大学张瑶2500.00 5 15 2016YFA0601500 陆地水循环演变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严登华2800.00 5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③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④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2]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是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Earth System)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的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之一.IHDP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0年发起,时称“人文因素计划”(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HDP)。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联同ISSC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HDP演变为IHDP,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人文因素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 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Human Dimensions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DGEC)研究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与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ISSC)于1996年共同发起,是一个跨学科、非政府的国际科学计划。 IHDP与其它3项GEC计划,即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统称“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各计划之间通过可持续性联合计划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IHDP侧重描述、分析和理解HDGEC,研究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人类安全,可持续性生产、消费系统,以及食物和水的问题、全球碳循环等重大问题。 IHDP计划围绕着3个主要目标开展、实施——科学研究、科研能力建设和国际化的科学网络。IHDP的研究需要全世界范围内各个学科的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合作。 目的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很多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类的直接活动已经改变了近50%的陆地表面,这给生物种类、土地结构和气候带来重大的影响。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已经超过总量的一半,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料也被迅速的耗尽。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些重要的温室气体的浓度迅速上升,带来了地球气候潜在的变化。沿海、海岸线的生活环境迅速的改变,世界范围内的渔业生产正在衰竭。 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这些变化的起因、结果以及可能引起的自然界的响应。显然,也只有依靠全世界的自然科学家(例如,生态学家、气候学家、海

一全球环境变化的内容1

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摘要:全球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不仅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使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失衡,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文着重分析人类活动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变化的内容; 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一全球环境变化的内容 全球环境变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GEC)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相互交织的系统驱动所造成的一系列陆地、海洋与大气的生物物理变化。由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对地球系统进行集成研究(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Earth System)、旨在促进地球系统集成研究和变化研究以及利用这些变化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的联合体——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 ESSP),由以下4大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组成: (1)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WCRP); (2)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IGBP); (3) 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HDP); (4)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A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f Biodiversity Science, DIVERSITAS). 二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 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人口稀少,而且人类除了自己的人?力之外,所掌握的、控制与破坏自然的超人力量非常有限,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人类对地球系统的开发利用离自然的承载极限还相当远。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的控制与影响地球系统的力量不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二五”专项规划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加强和整合全球和区域的观测体系,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避免和控制具有破坏性的全球环境变化,健全评估机制,鼓励技术、政策和社会响应创新,设计能有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行为,为未来1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我国在过去气候变化、季风、生态系统碳循环、干旱化与冰冻圈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在高分辨率气候序列重建、东亚季风机制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跨学科交叉集成程度不高,数据系统参与国际比较能力不足,地球系统模拟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通过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抓住国际全球 —1—

变化科学发展的契机,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发展,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研发地球系统模式,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能力。 (二)发展目标 在全球变化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地球系统模式、地球系统变化趋势预测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季风亚洲-北太平洋-印度洋区域地球系统动力学与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建立和完善全球变化科学数据采集、处理和管理平台,建设全球变化科学基础数据集(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系统模式;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培育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队伍。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2—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大纲

兰州大学地理学基地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环境变化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地班地理学专业本科生高年级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回答以下问题:1.大气中CO2如何影响全球温度?2.什么决定了海面变化、海面变化怎么样海岸环境?3.大气组成、地球温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4.海洋、大气及陆地自然地理状况中决定气候时空模式的控制因子是什么?5.全球变暖的实质是什么?温室气体的来源是什么、如何控制?6.臭氧层空洞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保护平流层臭氧?7.酸雨和光化学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8.自然和人类迁移、人口增长是如何影响陆地环境的?9.全球尺度的自然灾变对于地球上一般生命及具体到人类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使同学熟悉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同学熟悉环境变化领域的专业外语词汇和科学论文英文写作,通过课堂训练和文献阅读,使同学基本掌握地球科学论文的英文写作技能,为独立完成所在领域的论文英文撰写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首

先了解全球环境的背景知识,如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形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板块构造格局等;然后介绍地球环境形成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大气圈的演化历史及其在地球温度变化中的作用,通过地球表面新生代以来温度变化了解全球环境的过去变化过程;在现代环境格局下,大气和海洋环流、海面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当代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变化是近代以来全球温度升高的原因之一,温室效应的机理、温室气体的来源及其控制正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各国家间争论的焦点;平流层(同温层)臭氧(O3)是太阳光线中紫外线的天然屏障,但是由于氟利昂(CFCs)的使用导致臭氧层的破坏甚至臭氧空洞的出现,对人类及地球表面生物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保护臭氧层也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任务;化石燃料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导致低层大气成分的改变,酸雨、光化学污染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人类迁移、人口增长导致的在区域开发、资源利用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是全球环境问题不可忽视的方面;地球生命进化繁衍过程中还受到灾变(主要是大的地质灾害)的影响,灾变也会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灾变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未来可能灾变发生时对人类环境造成影响的类比。 作为双语教学课程,教学内容还增加英文科学论文写作部分,介绍国际科学论文写作规范和要点、科学论文摘要写作示例,按科学论文摘要和综述论文分别进行课堂写作训练,评阅指导。 (四)教学时数 总学时数:54 学分:3 (五)教学方式 多媒体双语教学(英文教材、英文讲授、中文辅导),课堂讲授与课外练习相结合。 二、本文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第一章变化中的地球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和依据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和依据 物理学院李佳明 摘要:地球的气候不断地在变化着,气候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变化即为气候变化。一段时间可能是指几十年或几百万年。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上在时间上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是快速的。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是国家和国际制定气候政策的支撑和依据,因此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具有很深刻很现实的意义。本文旨在讨论目前研究气候变化的主要依据和一些方法。 一、地质时期古气候的主要研究方法 1、生物学方法。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2、地质学方法。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3、冰川学方法。主要步骤为以下两步: (1)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算。 4、矿物分析法。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5、考古学方法。从古代人类分布,农业生产的方式,考古的发现,口头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历史上气候变迁的情况,气候变迁曾经造成多个文明的毁灭。 二、现当代气候变化的主要研究方法 1、气候监测。气候监测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名词,其意义是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的观测,以便及时发现气候系统状况的任何只得注意的变化。气候监测是气候系统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附件6: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十二五”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全球变化研究是本世纪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和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强调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加强和整合全球和区域的观测体系,提高对未来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预测的可靠性,避免和控制具有破坏性的全球环境变化,健全评估机制,鼓励技术、政策和社会响应创新,设计能有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行为,为未来10年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我国在过去气候变化、季风、生态系统碳循环、干旱化与冰冻圈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成果,其中在高分辨率气

候序列重建、东亚季风机制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跨学科交叉集成程度不高,数据系统参与国际比较能力不足,地球系统模拟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 通过部署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抓住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发展的契机,全面开展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发展,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科学支撑。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全球视野,突出中国特色,加强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完善平台建设,实现数据共享,研发地球系统模式,显著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水平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的能力。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22 N o.4 A pr.,2007 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4-0417-11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葛全胜1,王 芳1,陈泮勤2,田砚宇1,程邦波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 摘 要: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 SSP、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进展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变化趋势的发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全球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以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和E 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中也都重视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进展 1.1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S P)的新发展 2001年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科学计划W C R P、I G B P、I H D P和D I V E R S T RA S联合组建的E SSP有力的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重大研究计划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E SSP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启动联合研究计划、开展区域性活动、进行地球系统分析模拟以及组织召开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1.1.1 启动联合研究计划 E SSP成立之初设立了4项有关碳、食物、水和 人类健康问题的联合计划,目前4项联合计划均已启动(表1)。 上述每项计划都是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计划的开展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E SSP设立4项联合研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建立与社会直接相关的研究议程。 1.1.2 关注区域问题的研究 E SSP特别重视与地方科学团体进行合作,开展大量的区域研究工作。1992年成功发起了S T AR T (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致力于加强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特别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现已建立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地中海等区域网络系统。随后E SSP又启动了一系列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计划,如以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破坏及其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的L B A (亚马孙大尺度生物圈大气圈实验)、以非洲干旱为核心的区域集成研究项目A MM A(非洲干旱区域研究项目)、以人类活动与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为核心的M A I R S(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项目),都是区域研究的成功范例,也为今 * 收稿日期:2007-03-06;修回日期:2007-03-1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C N C- I GB P活动开展及全球变化决策咨询”(编号:K Z CX2- Y W-314);和“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汇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编号:K Z CX2-Y W-305);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德全球环 境变化联合研究”(编号:2005 D F A20010)资助.  作者简介: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及历史地理研究. E- m a i l:g eqs @i g s n r r. a c. c n *通讯作者:王芳(197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相关研究. E-m a i l:w angf@i gs n r r. a c. c n

全球变化研究

中国大陆地区全球变化研究——基于CNKI数据 冯亮刘宁朱烨邱梦佳朱程周舟李翔超徐建胡其丹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221116

摘要:全球变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CNKI全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对全球变化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对检索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全球变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在增多,涉及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对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要求也变的越来越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等国内主要机构与作者团队正在进行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东亚季风区海-陆-气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影响的机理研究等的热点研究。 关键词:中国全球变化;重要突破;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学;热点研究;生态系统

引言:全球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全球变化引起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以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为对象的一门新兴科学。 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中国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参与了全球变化科学重大国际计划的研究,并且实施了一批全球变化重大研究项目,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上的宏观决策、参与UNFCCC谈判等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了准确而及时地掌握全球变化的研究动态,揭示该领域研究中最值得关注的作者、研究机构、有关项目等,本文对CNKI数据库中有关全球变化的文献进行了定量研究及分析。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本研究利用CNKI以篇名为检索项,“全球变化”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全部文献,时间跨度为1980—2013年,检索日期截止2008年10月12日。利用Excel对检索到得研究论文的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全球变化研究论文的现状 从表1分析得,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参与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发文量在1990年取得第一次飞跃达到20篇以上,并开始逐年交替上升。在1997年已达致40篇以上,实现翻一番。2000--2010基本稳定在40篇左右,2010年、2012年两年再次飞跃达到接近60篇。中国在研究全球变化的30多年中实现了多次突破,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阶段的研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全面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