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身份认同是人生的分水岭

以我的经验,在名校里面依然排名在前的学生,都早早形成了自学思想和自学方法。一个孩子要真有出息,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而且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自己给自己指明出路,这才是最大的高明。有思想的孩子,都认真琢磨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认同更高的身份,是进取人生更高等级的信号。

有妈妈说,孩子在学习上,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改起来很困难。确实如此,不过也不用跟行为较劲。一个人只盯着行为改变,这是低层次的改变。高层次的改变,是改变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关乎你的世界观、你对自我的定位与评价。改变身份认同,就是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想象两个抽烟的白领,他们都觉得抽烟有害健康,想戒烟。假如别人递来一根香烟,第一个白领拒绝道:“不要不要,我正在戒烟。”这话听起来,似乎合理,他确实在戒烟。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吸烟者,只是在努力戒烟。第二个白领则拒绝道:“谢谢,我不吸烟。”两句话差别虽小,但第二句话传递出身份认同的转变。第二个白领已经不把自己视为吸烟者的身份。真正有效的行为改变,来自身份认同的转变。你只有相信自己是某种人,才会做那种人应该做的事。

我一直对自己学生说,不管你现在是不是在读名校,不管你现在班里成绩如何,你一定要相信自己是一名佼佼者,可以考进重点大学,以后可以为

社会做出大贡献,实现你的个人成就感。人和人最终差距颇大,影响因素虽然很多,但有没有热烈积极的人生态度,尤为关键。有的人心怀向上热情,有的人冷淡无所谓,不同的心态,让两个人最终差距极大。热情是翅膀,冷淡是龟壳。人生最低的几个台阶,可以龟速爬上去,但最高的台阶一定是飞上去的。梦想的翅膀是孩子努力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成为一个佼佼者,这应该是小朋友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英语“身份”一词的拼写identity源自拉丁文“重复的存在”。这告诉我们,不断重复去做符合身份的事情,我们就能实现更高的身份。不断重复的行为,就是身份认同的具体化。比如,每周打一次网球不足以让你产生“运动者”的身份认同,但是每周打七次网球,就会让你有“运动者”的自我形象。人越是重复一个行为,就越强化与那个行为相关的身份认同。这是渐进式的演化。一天一天、一周一周持续行动,每个行动都像是一个暗示:“嘿!我是这样的人。”

在本文第二章,我给同学设计了一张“精准努力积分表”。在积分表里面,我们采取的每个行动都像是一张选票,投给你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随着选票数据积累,新身份就浮出水面,行为习惯就是通往新身份的道路。每积一分,就踏出一个小步伐,实现你渴望的身份。

当孩子认同自己是未来的佼佼者,孩子遇到事情,就会想“牛人是怎么做的?”一切以牛人为对标,孩子就是牛人。牛人看问题,是看到更深的层面。普通人看问题,往往看表面。以足球为例,中国足球在国际赛事表现不佳,

表面的分析,都是从生活态度或者体制层面找原因,比如说足球过度市场化,球员拿天价薪水,只关心买豪宅,贪图生活享受,这些也不能说不是原因,但就算给国足队员减薪,国足就可以踢进世界前十强吗?欧洲教练,是把足球比赛抽象成数学算法,把球场看成一个由11个点构成的传球网络,通过训练与实战,确定最高效的足球进攻方式是基于三角形传球的网络结构,这正是世界最强的欧洲球队打法。如果中国球员在训练上做不到这一点,意味着比赛没开始,我们在算法上就已经输了。

同样地,孩子作为佼佼者,也应该在更深的层面认识自己,情绪不要被表面现象左右。比如孩子英语发音不好,不必紧张。佼佼者要把目标放在大事情上。关于发音,只要外国人能轻松听懂我们讲的话,就够用了。你看印度佼佼者讲的英语,浓浓的印度腔调,但是印度佼佼者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极高。中国孩子跟其他国际学生在一起,尤其是和英语母语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优势,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谈话本身有价值,才能让西方人佩服你。空洞的英语,说的再流畅,也没人搭理。把话往远了说,佼佼者在任何时候都是抓大目标,不管小缺点。你的缺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也没有让别人不可接受。就像有初中生为脸上的青春痘而郁闷,其实对别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事。专注大目标,把难事做成功,比天天盯着自己的小缺陷更有意义。一个人不可能解决掉所有杂七杂八的毛病,没有人可以十全十美,一个人只要解决掉一个大问题就足够成功。

孩子从小要知道,习题集是做不完的,培训班是上不完的,时间是永远不够用的,而人的注意力是容易走神的。因此,作为佼佼者,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专注聚焦在最重要的任务上。只有专注更少的东西,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我给小朋友画了一张“四象限图”:

在象限图里,灰色区域代表意义不大的行动。红色区域代表最应该重视的行动。在灰色区域里面,最有迷惑性的部分,就是机械作业,比如“和尚念经”似的朗读,做简单的抄写作业,看没营养的课外书。这种事情的迷惑性在于,孩子表面上忙碌没闲着,但所做的事情不能带来远期价值。尤其在智能手机时代,各种APP把机械作业设计的颇有乐趣,比如每天完成简单的任务,然后打卡发个微信朋友圈,替APP做宣传。我们不需要宣传APP,我们需要问自己:是不是花了很多时间,却从来没有做成一件在未来有竞争力的事情。相比于我在第三章提到的“回译训练”或者“长难句拆解”,孩子

更喜欢“鹦鹉学舌”练英语,不知不觉大量宝贵时间就这么流逝。我想请小朋友注意,无论什么学科,有意义的任务都是在烧脑。佼佼者也许每天就学习20分钟英语,但是这20分钟一定是在烧脑,而不是嘻哈。

在红色区域里面,人们也容易忽略睡眠的重要性。几十年前,我看过一部电视剧,两家人住面对面的楼,住这楼的孩子,看见对面楼小朋友没关灯,就也不睡觉,比谁更用功。看谁学习能熬夜,这是最没意义的较劲。熬夜学习,孩子在无精打采的情况下,不可能专注,学习效率低。另外,今天熬夜,第二天上课精力不济,课堂内容掌握不熟,导致回家作业做的慢,于是又不得不熬夜,这就陷入恶性循环。很多孩子其实就是精力不济,导致听课没印象,没掌握基本概念,回家作业做的慢,考试错的多。家长于是又慌了神,送孩子去课外补习班,导致孩子负担更重了,更没时间睡觉了,陷入恶性循环的坑。

时间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每个人在单位时间的专注度。很多人学习,纯粹是耗时间,动辄说自己每天晚上学到夜里十二点,自己还挺感动,觉得自己在努力,但是这些学生在高考也没什么名校竞争力。想干成事情,不能靠熬夜挤时间,而是提高时间使用效能。我举个例子,业余玩乒乓球10分钟,和专业练乒乓球10分钟有什么区别?业余打乒乓球很多时候其实是在捡球,但是专业练乒乓球,是一盆子乒乓球,一个动作强化练习几百次。同样10分钟,专业选手实打实练了600秒,打光几脸盆乒乓球,而业余人士总是在捡球,两个人的时间使用效能有天壤之别。要想考进名校,

首先是精简任务,优先做重要的事情,其次是提高时间使用效能。无论有多少东西要学,首先保证晚上睡眠。时间如果太紧,就挑最重要的学,不重要的就放弃。不要在乎每天学多少时间,而是要保证每一分钟都是专注。有出息的高手,是学的时候拼命学,玩的时候拼命玩。而没出息的人,是学的时候惦记玩,玩的时候又为自己没去学习而焦虑。

专注很重要。在第二章“精准努力积分表”右下角,是我设计的签名栏,其中一句话是:“时刻觉察自己有没有走神”。如今的孩子,被好玩并且很爽的游戏视频包围,导致孩子很容易分心,如果一个人注意力长期涣散不集中,就会一事无成。我请小朋友通过“积分表”,做自己注意力的管家,培养定时反省自己有没有走神的看家本领。这个本领极其重要,因为我们几乎不会觉察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要学会跳出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越是能觉察到占用注意力空间的东西,走神后就越容易回到正轨。走神有多种形式,可能是眼睛偏离了页面的单词,也可能是心里冒出各种想法,这完全正常。任何人都会走神,如果你发现不能集中精神,你就放下手头的事情,做一些不太费脑力的事情,比如帮大人干点家务活,这样可以有效为注意力充电。回神后,你带着清醒的大脑继续专注于任务。

一个人能迅速觉察自己走神,并且能把注意力拉回来,她一定是佼佼者。如何跳出来观察自己呢?我推荐小朋友动笔写,把东西写在纸上给自己看,这是很管用的自我监控办法。比如,每天学习完,简短回顾一下,反省自己有没有分心走神,是怎么分心走神的,把走神原因写在纸上。越知道自

己怎么走神的人,越能延长注意力时间。这里我补充几句,把事情写下来,可以应用在其他自我监控领域,比如考试粗心扣分,回来就把粗心的原因写下来,反复检视,就能改进粗心毛病。又比如心里不痛快,就把负面情绪写在纸上,完事把纸条撕掉,象征跟负面情绪彻底拜拜。孩子们从小学语文课,衡量文科学习的成果,其实就是看写,而不是看读。不少人一提到语文课外学习,就想到多读课外书。其实,读书之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有两种,一种是“掉书袋”,别人说上句,你能背出下一句,显得自己背的多。另一种读书境界就是不死读书,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与消化,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这种境界认为,读书是为了写书,不写东西,光读书有什么用?读书不是为了像孔乙己那样开一间文字杂货铺,而是为了写出署名自己的文章。

孩子从小把自己定位成佼佼者,这就是改变人生的第一步。孩子在思想上,要向佼佼者看齐,从小培养自学习惯,提高专注力,统筹安排事情,优先完成最难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的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主动。只有专注那些最复杂、最有效能的烧脑任务,才可以最大程度激活大脑,让我们日后有充足的发展潜力。我给小朋友画了一张成长模型:

佼佼者在7岁到15岁,形成自学思想与自学方法,越往后潜力越大,越往后学习越带劲,也就越有胆气。有胆气,孩子就建立了个人优势心理,就会持续奋斗。反之,从小不培养专注精神与自学方法的孩子,小

学阶段还凑合,但是越往后,成绩越一般,也就渐渐失去胆气,导致偏科甚至厌学。很多一味从小送孩子去培训班的家长,貌似忙忙碌碌,却不花力气培养孩子自学精神,等孩子进入初中或高中,后续乏力,胆气不足,家长这才发现以前只是表面上“赢在起跑线”,到最后却“跟大多数人差不多”。

干部身份审核认定表

“干部身份”审核认定表 姓名 李素芬 性别 女 单位及职务 张庆乡中学 教师 进入干部队伍 何时以何种方式 经国家统招办2004年8月批准,统一分配到张庆乡中学,为国家正式干部. 经办人签字:王玉虎 2012年4月28日 单位审批意见 经2012年6月10日,校会议核实研究, 李素芬 同志属 于国家正式干部。 主管领导签字:王玉虎 (单位盖章) 2012年6月10日 考、军转及聘用制等方式。如以转干方式进入干部队伍的, 第一栏应填写为:经××单位×年×月×日批准转为××正式 干部。“单位审批意见”栏应填写为:经×年×月×日核实, ××同志属于××干部。 2.此表计算机打印后连同有关批复文件或有关依据资料统

一归入九类的第四小类。 说明 XXX同志,X年X月X日毕业于XX学校,经国家统招办X年X月X 日批准,统一分配到XX单位,但档案内无派遣证。经所 在单位查找,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均无留存该同志派遣证, 依据档案内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表认定为国家正式干 部。 1、统招统配:档案里有派遣证,本栏填写“经国家统招办××年××月批准,统一分配到××单位,为国家正式干部”。 2、转干:档案里有转干审批表,本栏填写“经××(批准)单位××年××月××日批准,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3、录干:档案里有录干审批表,本栏填写“经××(批准)单位××年××月××日批准,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 4、公开招考:档案里有录用审批表,本栏填写“经××(批准)单

位××年××月××日批准,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 5、军转:档案里有军转审批表,本栏填写“经××(批准)单位××年××月××日批准,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6、聘干:档案里有聘干审批表,本栏填写“经××(批准)单位××年××月××日批准,聘用为聘用制干部”。 “干部身份”审核认定表 姓名 朱振刚 性别 男 单位及职务 榆次老龄委副主任 进入干部队伍 何时以何种方式 朱振刚同志,2007年7月1日毕业于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学 校,经国家统招办2000年8月1日批准,统一分配到榆次区张庆乡政府,但档案内无派遣证。经所在单位查找,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均无留存该同志派遣证,依据档案内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表认定为国家正式干部。 经办人签字: 2011年4月25日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阿来小说创作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摘要】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族作家文化身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是生命意识的觉醒。阿来的小说创作既坚持不懈地把艺术触角深入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茫茫的历史迷雾中寻找民族文化的踪迹;又在不断地寻找中为民族文化的当代转换和重构探寻着超越之路。 【关键词】阿来小说文化身份认同超越 阿来,当代著名的藏族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引起了评论界对阿来文学创作更多的关注。阿来作为少数民族作家,其小说创作成果,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少数民族汉语文学的最高成就,阿来也成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评论,往往绕不开对“民族文学”这一范畴的解读和阐释。那么什么事民族文学那?“从广义上来说,作为生命个体的创作,所有的文学,都是民族文学,都是由具有独特文化身份的生命个体创作的。每一个作家,都是以一定的文化身份进行创作的,也必然地要进行他所选择的文化表达,也就是说,任何一部作品,在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就自然的获得了某种文化意义,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换句话说,任何作家的创作,都是民族文学的创作,任何作品,都是民族文学的作品。”[1]但在中国以汉族为绝对主体、各民族共存的多民族背景下,民族文学又有了特别的意义,一般指汉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学,即少数民族文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作家是少数民族,二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反映了民族生活。阿来的小说创作具有以上鲜明的特点。他从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通过文学话语,来建构自我作为藏民族个体的文化观。在这一过程中,作者并没有陷入“民粹主义”偏执的狭隘视角。在对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比较中,使作者对自我的民族身份和本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是阿来等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鲜明特色。毫无疑问,这是民

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

文化冲突带来的思考——以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为例 陈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人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了出来,有的差异很小,并不妨碍交际的进行,而有的差异很大,不仅会妨碍交际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文化冲突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化冲突的表现并以《刮痧》当中的文化冲突为例,谈一些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希望能够使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文化融合 随着世界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也越来越密切。世界是整体,然而又存在不同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体现了出来,有的差异很小,并不妨碍交际的进行,而有的差异很大,不仅会妨碍交际甚至会导致交际的失败。这就是历史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指出,世界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新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主要来自于不同族群的文化。 交往越深入,文化交往就越频繁,文化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凸显,要想在异国立足,融入异国社会,达到文化认同,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化冲突的表现并以《刮痧》当中的文化冲突为例,谈一些对文化冲突的思考,希望能够使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冲突的表现 文化冲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和文化认知的不同引起的冲突。文化是人的文化,随着一个民族的建立而产生,并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并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些观念和体系一旦形成就固定下来,在语言的帮助下代代相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是持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本族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语言上反映的文化冲突 语言和文化的联系甚为密切,首先,同一种语言和文化来自于同一个民族,语言虽然有一些个人的表现,但是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同一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用母语来谈论与我们不同的文化世界,但是通过我们的语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仰与我们的民族是统一的。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承。语言和文化都是在后天习得的,当我们习得一种语言的时候,我们也习得了它的文化。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上的冲突反映的即是文化上的冲突。 1.2价值观念上的冲突 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来自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在时间观、隐私观、家庭观和教育观等方面都有差异。 在时间观念上,人类学家霍尔(Hall)把人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守单时制的人,一类是遵守多时制的人。单时制的人是线性的时间观,他们把时间分为一段一段,每段都有特定安排,在该时间段不能做其他事情,而多时制的人会在同一时间做多个事情。 从隐私观来看,欧美国家的人对自己的隐私比较敏感和重视。美国人对于隐私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如果没有隐私就难以独立思考,没有隐私就不是自由社会。而在大部分亚洲国家的父母眼中,子女在父母面前是没有隐私的。 就家庭观来说,中国人更趋向于一种依赖的家庭观。《论语.里仁》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当父母健在时,子女应尽义务在家陪伴父母,离开家则要有一定的去处,不要让父母担心。而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和经济上及心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传统鬼怪文化与东亚电影的身份认同——以中国、日本、韩 国鬼怪类型片为核心 从现代的人性观说,以鬼怪片为代表的非性类型电影,在用超越现实的术想象映照现实人性缺陷一方面上有着显著优点。对此,胡克归结得好:“果没有非现实电影类型的开拓,至还会造成几方面的不足。首先是对人性的理解会造成偏差,难以分展示人性恶的方面。其难以表现人的深层欲望,反化因素也就缺少更的表现机会。再有就是在术形式方面难以更大地冲破视禁忌,造成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精神上和艺术上多地获得解放。”②在目前国内电影创中,这三方面都是匮乏的。确地说,由于鬼神文化与现文明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鬼神因广泛的崇拜基础而备较为完整的文化识体系,到了今天只能龟缩在藏污纳垢的民间,这在当程度上致使鬼神型电影的发挥空间日益狭窄;以判迷信弘扬文明为己任的启蒙潮彻底解构了鬼神的精神意义,同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面目日模糊。这种情形在当下大的鬼神片中比比皆是。 一、中国鬼怪的尴尬:何处是家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陆鬼怪类型片是缺席的。中原因在于,鬼怪文化中国现代社会中难以获存在的合法性。即便在目前的受情境中,唯物论仍成了鬼怪电影的创作障碍。鬼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所造就精神家园后,只能是一种处告白的尴尬;国鬼怪片摇摆于诸多型,在凶杀、吸毒、枪战、情等等类型元素中,鬼怪总是退居席,仅是刺激感官的视听元素而与深层次的文化统无关。如上所说,鬼怪类型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在当社会中分崩离析的鬼怪文化已经失了精神崇拜

的意义。从五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统文化,尤其是被之封建迷信的鬼神文化遭受了多次击。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播撒了主与科学,在知识分子群体广驱除了作为文化存的鬼神阴影,从知识产生与传播的层面上截断了鬼神文化承扩散的可能;那么文化大革命极端粗暴的非理形式则在观念形态画上一条巨大的伤痕,严重亵渎具有精神崇拜意味的鬼神文化,而影响到当下社会的集体心理。当们每每赞美高扬西式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或者沉痛控诉给民族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命,往往疏漏了标志民身份的文化传统被迫散落民间角落的事实。而很快,鬼怪们寄身的民间这文化空间又遭致商业文化的吞蚕食。伴随着90年代市场济迅猛兴起,西方快餐式的大文化进一步争夺瓜分文市场,这导致本已独木难的民间文化空间雪上加霜,毋讳言,同质化的全球想象严重威胁传统鬼怪本已日渐迫的存身之地。 在这种情况,大陆鬼怪类型片呈现的文症候是复杂的。国内怪类型片处于幼稚不熟状态,这不能简单归因于电审查的体制问题。年出现的如《闪灵猛》、《凶宅幽灵》、《七夜、《午夜惊魂》等鬼片在恐怖气氛、血腥场面的营造,并不逊色于亚洲他国家的鬼怪片,但是难以叙述一具备文化意义的鬼故事,就不得不令人深思。鬼怪类型片作一种文化工业产品,所对标准化的观众群在性别意识、知识结构、道德念等等,与鬼神文化所寄身民间俗众已较大的区别。与热传统鬼怪的香港恐怖片比,大陆的鬼怪片显然有所不。专门研究恐怖片的阿甘曾这说:“我是一个神秘主义者,相信不可以科学解释的,但我不喜欢缺乏根据的

人事代理、干部身份等问题

什么是毕业生档案打回原籍?什么是人事代理?二者有无区别? 2011-05-31 10:56匿名|分类:公务办理|浏览7506次 我家是江苏江阴的,在河南郑州上的大学,现在马上毕业了,老师让我们选择档案的去向,选择打回原籍找,或到工作的话可以办人事代理。 1. 什么是打回原籍? 2.打回原籍是打回当地的人事局还是人才市场? 3. 打回原籍后需要每年都去人才市场交托管费吗? 4. 假如我的档案打回原籍了需不需要再去人才市场或人事局报到? 5.我们老师说档案打回原籍了调动就很困难,甚至会成为死档,断档,这是怎么一回事? 6.假如我暂时没找到工作,档案打回原籍后找到了工作,我的档案会如何走? 7.是不是档案打回原籍了就无法计算工龄了? 8.什么是人事代理,人事代理可以代理多久? 其他3条回答 把相关的东西都跟你说一下吧,免的有什么遗漏。 大学毕业后的一年最为关键,这一年是对其人生的基本规划最为重

要的一年,原因涉及三项:《就业协议书》、《报到证》(派遣证)、国家干部身份。 (一)为什么毕业前要签《就业协议书》呢?很多毕业生朋友,都认为《就业协议书》签订,就是为了学校方便统计就业率的。但其实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学校办理该毕业生报到、接转行政、档案转出、户口关系的依据。 (二)说到就业协议,必须提到的就是《报到证》与国家干部身份。就业协议作为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根据,同时也是学校报到证发放的一个证明。只有毕业生签署了就业协议,拿回学校,学校才会将报到证发给你,而你拿着报到证到你工作的单位报到,就此开始计算工龄,而你也就拥有了干部身份。 (三)《报到证》:《报到证》分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上联(蓝色)由校就业指导中心寄发给毕业生,下联(白色)则放入学生档案内(人事档案属国家机密,不允许个人持有。如果你的用人单位拥有档案管理资格那你的档案就放在单位;如果没有,那你的档案放在人才市场类的档案保存处。若你没签就业协议书,那你的档案就直接打回原籍)。而《报到证》则交由你手自行保管,要保管好。 (四)国家干部身份: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如果没有留住干部身份,可以说大学就是白念,而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的身份。国家干部身份靠什么来认定?靠

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

试析文化冲突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 摘要: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在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认同危机。对此,应以乡村文化一体化和乡村教育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加大提升乡村教师教育信心的制度建设,加深乡村教师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加大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力度和个人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加大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信心。 关键词:文化冲突;乡村教师;身份认同 在我国逐步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介入,乡村文化没能坚守自身的文化特质,在时代洪流中逐渐衰落,乡村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冲突。在这样一个文化语境中,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中为数不多的文化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 一、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 乡村教师作为一个“身份”的标记,“包含了制度性的‘权利’(rights)和心理性的‘认同’(identity)两个组成要素”[1],它既是个人认同的身份,又是制度赋予的身份,也是社会认可的身份,是个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体现在其专业身份、文化身份、社会身份和个体身份上。 1.作为教师的专业身份 在过去相对静止的社会中,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乡村教师凭着自己上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尚能应付日常的教育教学。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实施,乡村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越来越难适应形势的需要。在多数农村学校,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工作压力大,乡村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对于教书育人的信心不足,出现了“懒教”和“厌教”的现象。于是,很多家长不再相信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较好的城镇里学习,乡村教师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专业发展困境。 2.作为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 乡村教师除了具有教师的身份以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是乡村社会中唯一以知识为职业的知识分子。所谓乡村教师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就是指乡村教师代表的文化性和公共性。除了教书育人,他们还应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和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可是,当前的乡村教师却严重缺乏这种社会意识和公共责任,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应有的文化担当,面对着代表主流形态的城市文化,逐渐迷失自我,陷入尴尬的文化困境中。“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已经自行消解”[2]。作为身处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乡村教师们公共精神在日益狭窄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教育的挤压下,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压抑下,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了,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甚至已经丧失了文化想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作者:贾虹生 国家认同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首先应体现在国家认同上。当今世界仍然是以国家为实体组成的,现实中没有人生活在国家之外,不管你是身在祖国,还是侨居他乡。我们13亿之众的中国人,99%以上就只能生活在祖先留下的这片国土上。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国家,既是社会统治的机器,也是世界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载体和基本形态。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国古代先贤两千多年前概括的这一点,至今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那么,各国人民的福祉必然和他的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没有根本改变。国家利益至上仍是现今世界必然的行事逻辑,爱国主义也就成为各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家国情怀自然就被纳入到人们的道德标准和根本利益范围。这一串的关系绝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影响每一个人的活生生的现实课题。 笔者曾经两次去过美国,令我颇感震撼的不是那里的先进发达,而是两件小事。一次是代表团参加一个大型活动,成千上万人聚集在广场,生性自由活泼的美国人,看似无拘无束地嬉笑打闹。但当三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护卫着星条旗正步走入广场时,人们立刻安静下来,右手按在左胸前,表情庄严地注目他们的国旗,偌大广场只听见三名战士的脚步声。可畏的是并没有人提醒,大家都是自觉的。另一次是在饭馆吃饭,当电视里响起“星条旗高高飘扬”的国歌声时,所有正在用餐的美国人,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表情严肃地按住心口,直到国歌声结束。我当时就想,美国人的爱国情怀,绝不输于任何国家,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与美国的强大有着必然关系。 国家认同,离不开对国家基本状况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我们的国家,是从一盘散沙、外强瓜分、军阀割据、战火频仍的状况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无论说它是“睡着的狮子”,还是说它“东亚的病夫”,都是任人宰割、欺辱的对象。除了掠夺你的资源财富,没人关心你的人民疾苦,国民也变得越来越愚昧和麻木,就像鲁迅先生无情鞭挞的那

怎样认定干部身份

怎样认定干部身份 关于认定干部身份,收集整理了一些信息: 1、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 具体包括: (1)统招的中专如按干部分配就是干部; (2)统招的大专生及本科生毕业后派遣和转正了就是干部; (3)非统招类的五大毕业生,以前曾有录用制干部,可以长期保留干部身份。 (4)非统招类的大专及本科毕业生,以前和现在都可以为聘用制干部,但前提在还在用聘期。 最简单判定的办法: 1)工作或者挂靠人才中心满一年,做了转正(干)定级转为正式国家干部编制有完整

干部档案; 2)干部档案要求有证明为正式干部的派遣证/报到证、转正定级表及干部履历表。 特殊案例:对于毕业已经10多年,之前如果没有出过派遣证,可由学校出具当时的招生花名册(章要齐)以作证明。 2、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 3、军队转业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规定》: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是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实行计划分配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安置。计划分配的军队转业干部由党委、政府负责安排工作和职务;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由政府协助就业、发给退役金。 几种放弃干部身份的情况: 1)买断工龄; 2)弃档(包括自己拿档案);

3)档案内不能有除名、辞退、处分、擅自离职等 更多关于干部身份: [一] 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

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中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很多农村来的朋友家里都希望孩子通过念大学而改变祖辈农民的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 [二] 获得干部身份的途径?

五个指标定义计算以及应用

MACD 一、指标概念:MACD称为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是从双移动平均线发展而来的,由快的移动平均线减去慢的移动平均线,MACD的意义和双移动平均线基本相同,但阅读起来更方便。当MACD从负数转向正数,是买的信号。当MACD从正数转向负数,是卖的信号。当MACD以大角度变化,表示快的移动平均线和慢的移动平均线的差距非常迅速的拉开,代表了一个市场大趋势的转变。 二、计算方法 基本概念:①DIF线(Difference)收盘价短期、长期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间的差②DEA线(Difference Exponential Average)DIFF线的M日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③ACD线DIFF线与DEA线的差,彩色柱状线。 参数:SHORT(短期)、LONG(长期)、M天数,一般为12、26、9 公式如下所示: 加权平均指数(DI)=(当日最高指数+当日收盘指数+2倍的当日最低指数) 十二日平滑系数(S12)=2/(12+1)=0.1538 二十六日平滑系数(L26)=2/(26+1)=0.0741 十二日指数平均值(12日EMA)=S12×当日收盘指数 + 11/(12+1)×昨日的12日EMA 二十六日指数平均值(26日EMA)=L26×当日收盘指数 + 25/(26+1)×昨日的26日EMA

差离率(DIF)=12日EMA-26日EMA MACD:BAR=2×(DIF-DEA) 三、指标应用:在股市投资中,MACD指标作为一种技术分析的手段,得到了投资者的认知。首先是发现股市的投资机会,其次则是保护股市中的投资收益不受损失。在股市操作中,MACD指标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远超过它发现投资机会的功效,MACD 指标作为中长期分析的手段,它所产生的交叉信号,对短线买卖比较滞后。MACD指标属于大势趋势类指标,它由长期均线MACD,短期均线DIF,红色能量柱(多头),绿色能量柱(空头),0轴(多空分界线)五部分组成。它是利用短期均线DIF与长期均线MACD交叉作为信号 DMI 一、DMI指标是通过分析股票价格在涨跌过程中买卖双方力量均衡点的变化情况,即多空双方的力量的变化受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发生由均衡到失衡的循环过程,从而提供对趋势判断依据的一种技术指标。 二、计算公式: (1)计算当日动向值 动向指数的当日动向值分为上升动向、下降动向和无动向等三种情况,每日的当日动向值只能是三种情况的一种。 A、上升动向(+DM) +DM代表正趋向变动值即上升动向值,其数值等于当日的最高价

档案与干部身份

大学毕业后的一年最为关键,这一年是对其人生的基本规划最为重要的一年,原因涉及三项:《就业协议书》、《报到证》(派遣证)、国家干部身份。 这里先说说干部身份对于毕业生而言,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而且,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而什么人能评定职称呢?有干部身份的人。 (一)为什么毕业前要签《就业协议书》呢?很多毕业生朋友,都认为《就业协议书》签订,就是为了学校方便统计就业率的。但其实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学校办理该毕业生报到、接转行政、档案转出、户口关系的依据。 (二)只有毕业生签署了就业协议,拿回学校,学校才会在该毕业生毕业后将报到证发给你,而你拿着报到证到你工作的单位报道,就此开始计算工龄,而你也就拥有了干部身份。 (三)《报到证》: 《报到证》分上下两联(内容相同),上联(蓝色)由校就业指导中心寄发给毕业生,下联(白色)则放入学生档案内(人事档案属国家机密,不允许个人持有。如果你的用人单位拥有档案管理资格那么你的档案就放在单位;如果没有,那你的档案放在人才市场类的档案保存处。若你没签就业协议书,那你的档案就直接打回原籍,而《报到证》则交由你手自行保管。在这里必须要重点说的是,很多人在毕业后没多久就把《报到证》丢了,而当若干年后单位希望将你提干要求出示《报到证》时,很多就没有了,而只能再跑回某地去重新开证明,这时的证明可就没那么好开了。 (四)国家干部身份: 在中国社会体系中,公民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而很多人却从毕业后就莫名其妙的丢了自己的干部身份。当然也有很多是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干部身份。认为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有的话我至少是四年大学毕业学士学位。其实你错了。如果你没有留住你的干部身份,可以说你的大学就是白念,而你只是个有学士学位的工人,根本没有改变你自己的身份。国家干部身份靠什么来?靠就业协议,靠《报到证》。《报到证》就是你大学生干部身份的证明,假如某天你被提干时,这个就是你可以被提干的证明,因为你是干部身份。否则你就不能被提,因为你是工人。也许很多人说:我不会被提干,那我要干部身份干嘛,我就想挣钱。 (五)那么我现在要说的就是职称评定了。其中也涉及到关键一年的具体事宜。 毕业生持《报到证》到单位上岗后,必须要经过一年的见习期(国家规定)。见习期满后,本人必须记得要签《毕业生见习期考核鉴定表》,这是你转正的鉴定表(从此你就拿正常工资了),说明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了(见习期需要在同一单位完成,也就是你的就业协议、报到证以及你的转正证明表,这三个上面盖的要是同一单位的章,否则视为无效)。紧接着要记得填写《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认定表》,也就是初级职称评定表(这些事要你自己留心,没有人会提醒你去做的,表要到人事部网站下载)。具体可评定的职称可以到人事部网站上查询(职称最好和自己学的专业有联系,否则到中高级评定时比较难)。现在我国职称评定这块要通过考试(除艺术、工艺美术、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精选文档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认同 和建构 摘 要:后殖民主义文化身份理论强调文化身份只有放在 多文化背景下的各种民族文化杂交中以及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 史中才能够很好地被定位。 而李安导演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华裔 导演,其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通过镜头带来中西文化的视 觉冲突。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推手》来深入探讨影片中人物的 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建构过程。 1、 综述 自从二十世纪 50 年代埃里克森最早开始对身份这个主题的 研究以来,对身份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文献基 础。不过大部分文献都是关注于个人身份和种族身份。 然而随着 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大批移民浪潮的涌起, 多元文化的碰撞下移 民群体处在两者或者多种文化的边缘地带, 英国著名学者乔治拉 伦指出, 只要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存在冲突和不对称, 不管是以 何种形式进行交往, 文化身份的问题就会出现。 因此在移民研究 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后殖民理论视 角下的“关于文化身份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理论命题。 不变的文化身份, 而总是在时刻被塑造着, 处于一种重新被定位 和建构的未完成状态。 文化身份的认同核心在于的文化价值观念 的认同, 并需要与异质文化的比照中才能清晰地现出。 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共同文化习俗,共 后殖民理论持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身份观, 不存在一种一成 然而一个

同行为模式等在某一个阶段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裂和重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认同接受文化( receiving culture )的文化价值和行为模式就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heritage culture )。就拿美国亚裔群体来说, 在文化身份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下四个过程:1)寻求认可; 这个时期的华裔移民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不管是美国文化还是亚洲文化都不能定义华裔的身份问题。2)为传统文化的辩 护; 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认识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多地意识到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3)同化和“臣属”,这个时期的华裔已经已经 完全“西化”,这美国社会中出现了更多的声音。3)后同化时 代。当下这个时期的华裔在西方文化的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 2、电影《推手》中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 随着跨文化交往的加强,中西文化冲突也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关注于中西文化差异和冲突。二十世纪80 年代以来,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汤亭亭以及任碧莲等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相继提到了中西文化冲突中美籍华人的困惑以及尴尬处境。而在华裔导演李安早期拍摄的家庭三部曲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诠释了华裔群体对于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建的思考。

最经典的股票指标分析技巧

最经典的股票指标分析技巧 篇一:股票技术分析指标大全 股票技术分析指标大全(完全版) 2021年03月11日 1、MACD指标说明 MACD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为两条长、短的平滑平均线。 其买卖原则为: 1.DIFF、DEA均为正,DIFF向上突破DEA,买入信号。 2.DIFF、DEA均为负,DIFF向下跌破DEA,卖出信号。 3.DEA线与K线发生背离,行情反转信号。 4.分析MACD柱状线,由红变绿(正变负),卖出信号;由绿变红,买入信号。 2、KDJ指标 指标说明 KDJ,其综合动量观念、强弱指标及移动平均线的优点,早年应用在期货投资方面,功能颇为显著,目前为股市中最常被使用的指标之一。 买卖原则 1 K线由右边向下交叉D值做卖,K线由右边向上交叉D值做买。

2 高档连续二次向下交叉确认跌势,低挡连续二次向上交叉确认涨势。 3 D值<20%超卖,D值>80%超买,J>100%超买,J<10%超卖。 4 KD值于50%左右徘徊或交叉时,无意义。 5 投机性太强的个股不适用。 6 可观察KD值同股价的背离,以确认高低点。 3、RSI指标 RSIS为1978年美国作者Wells WidlerJR。所提出的交易方法之一。所谓RSI英文全名为Relative Strenth Index,中文名称为相对强弱指标.RSI的基本原理是在一个正常的股市中,多空买卖双方的力道必须得到均衡,股价才能稳定;而RSI是对于固定期间内,股价上涨总幅度平均值占总幅度平均值的比例。 1 RSI值于0-100之间呈常态分配,当6日RSI值为80‰以上时,股市呈超买现象,若出现M头为卖出时机;当6日RSI值在20‰以下时,股市呈超卖现象,若出现W头为买进时机。 2 RSI一般选用6日、12日、24日作为参考基期,基期越长越有趋势性(慢速RSI),基期越短越有敏感性,(快速RSI)。当快速RSI由下往上突破慢速RSI时,为买进时机;当快速RSI由上而下跌破慢速RSI时,为卖出时机。 4、BOLL指标 指标说明

保留干部身份证明书

保留干部身份证明书 篇一:如何写干部身份证明 如何写干部身份证明(一)认真抓好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培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 着眼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发展,采取多种形式,抓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 结合**实际,切实抓好十七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精神的学习培训。县委党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确定教学专题,在每个主体班次中对学员进行集中授课辅导,把学习宣传落实到党校的每个培训班中。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一是不断更新完善培训内容。以《干部教育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依据,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工作,创新培训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及时将公共危机管理、现代金

融、形势研判、招商引资等知识列入培训内容,真正做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就重点培训什么、干部缺什么就补什么,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与全县发展大局相适应,与干部成长需求相结合。 二是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在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情景式等培训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培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县委党校要切实加强“三制两库”即课题招标制、授课准入制、培训菜单制和课题库、讲师库的建设工作力度。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着力在优化和整合培训资源上下功夫,实现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培训教材、信息技术等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为广大干部提供优质的培训资源。继续抓好中央党校c级网站教学专题集中听课活动。四是切实抓好学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盛市委关于突出抓好学风建设的相关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培训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县委党校主体班学员的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学习培训纪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党校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文化冲突的思考

关于文化冲突的思考 摘要: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一直存在着两条并行的道路。一条道路是文明的冲突,另一条道路是文明的交流与汇融。在当今和未来世界,不同文化间、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会愈演愈烈,并产生了许多矛盾。文明的多元性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与生物的多样性对生命世界的意义同等重要,文化间应相互交流,建立和谐文化,多元文化。 关键词:多元性,文化冷战,文明和谐,中国文化 (一)基本含义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这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文化的产生是以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们对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与看法,而处在相同生存环境里的人,又会形成许多共同的感受和经验。在封闭的生存环境里,这些共同的东西是产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部落或者村落之间人们的各种联系不断增多,封闭的状态逐渐就会被打破。人们带着自己所处的环境里所形成的感受、认识,习惯等互相交往,必然要产生冲突和磨擦。所以,文化的冲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决定的,是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现象。 (二)产生原因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 (三)带来结果 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四)代表性观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在亨氏的"文明冲突"的主张中,包含了少许"文明和谐"的因子,他既声称文明冲突是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又声称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最可靠。他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由于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不同文明间的相对力量及其领导或核心国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文明间力量的对比会受到重大影响;文明之间更可能是竞争性共处,即冷战和冷和平;种族冲突会普遍存在,在文化和文明将人们分开的同时,文化的相似之处将人们带到了一起,并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和合作,这有助于削弱或消除隔阂。 (五)中国文化的处境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与文化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与文化身份认同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世界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紧密交织,相互碰撞,带来异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又不可避免地带来异文化的对抗和冲突。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仅仅学会对方的语言并不能完全保证交际畅通无阻。这种由文化冲突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主要发生在长期旅居国外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身上。他们长期浸润在与本国迥异的行为规范中,更需要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文化身份,以求在陌生环境中寻得正确且舒适的生活状态,如何运用别人可以接受的语言建立有效的身份认同,是关系到交际效果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身份的概念引入 参考邢福义在《文化语言学》中对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认为,“文化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生活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Hamers and Blanc认为:复杂的文化结构经过整合进入个体,并与个体人格相结合,继而构成个体的文化身份。偏重于强调文化身份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动态机制。Kramsch认为文化身份是在特定文化系统中社会认定或自我认同中建立起来的,侧重强调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文化归属的自我认同以及外部认同。综合几种定义,我们认为文化身份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成员身份即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 每个个体从出生起就开始被赋以各种文化身份特征,宏观层面上包括国家、种族、民族身份;微观层面上包括地域、性别、年龄、信仰、学历、职业等。通过群体成员的言语行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向外部群体表征该群体的独特性。人们拥有多种社会身份决定了文化身份具有多重性,即使是处于同一宏观身份群体的个体,也因归属若干不同的次文化群体而彼此区分开来。 二、语言与文化身份 不同的文化群体以其独特的特征与其他群体区分,表明成员的文化身份。身份建构有多种途径,其中语言是体现文化身份最重要的标志。Kram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通过不同的语法、词汇、口音和言语模式,以及各种形式的语码转换,说话者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也被自己或他人确认为该言语社团的成员。比如人们往往会把与自己有类似人种特征、使用相同语言的人认定为同一国家或民族的人,由此获得亲切感和归属感。广泛存在的老乡会也是为了满足成员间相互的文化认同而存在的。恰当的语言有助于建立起有效的身份认同。反之,不当的语言将导致身份认同的混乱,在跨文化交际中甚至影响国家、民族的形象 语言影响身份的建立,反之,身份也会制约着交际者的语言运用。语言的选择呈现出差异,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文化身份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常使用

大学生干部身份详解_大学生必看

一、什么是干部身份? 干部身份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现在大部分的单位都在弱化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况下还有用。比如报考公务员,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招聘、录取。如果没有干部身份就会有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可能无法到该单位工作。还有一些职称的认定、评定,工龄的审核等也和此有关。 二、毕业生如何获得干部身份? 国家统一招收并的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和单位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到学校或所在地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开具“报到证”,毕业的时候,将报到证和档案转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有人事接受能力的单位或单位合作的人才服务中心),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后,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具备干部身份。以后干部身份的转移就等同于人事关系的转移,凭该单位开出的人事关系转移介绍信转到下个单位。 三、哪些情况下大学生易失去干部身份? 档案交给就业单位,而单位没有档案保存、管理资质,则失去干部身份;没有就业、档案转到原籍居委会的话就没有干部身份了;就业单位没有资质导致档案失去管理也没有干部身份;已经有干部身份后的如果在档案再转交过程中失去有资质的单位管理,也自动丧失干部身份。想要不失去干部身份,关键是注意干部身份的载体,干部身份的载体就是人事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单位现在出于规避人力成本的考虑,不直接接受人事,劳动关系,而是通过人才派遣、租赁的办法。则你本人需注意你签订合同的人才服务机构,须有办理这一合同的资质。防止自身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你工作的单位管理不正规,不接受人事关系,你也可以自己找有资质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你的人事档案关系。 四、毕业生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是实现干部身份的重要环节。 如果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一年时,档案在我处管理的,可在我处办理该手续。在事业单位或大型国有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其转正定级手续由单位的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完成。县级以上政府人事主管部门隶属的人才交流机构也都可以为毕业生办理该手续。 现在,我中心正在为2008届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毕业生可到我中心领取《高等院校毕业生转正定级申请表》,填写并经用人单位盖章认定后,报送到青岛市人才交流中心,经该中心认定后,将该表归入毕业生的人事档案,该手续就完成了。 青岛中高级人才服务网提醒,转正定级手续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用人单位应当协助毕业生办理该手续。同时,由于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必须是在毕业后工作满一年时才能办理,如去年的毕业生,办理手续的时间为今年6月底到12月底,过了这个时间段,按规定是不能补办的。因此,有办理需要的2008届毕业生一定要及时办理,否则等到要落户北京、上海、青岛时就来不及了。 五、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 简单说,在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下,正常在职人员常见两种身份,即干部身份和工人身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 1. 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 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为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做出了杰出贡献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新闻传媒日益瞩目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未来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的影响力、话语权,正取决于中国今天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那么今天的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样貌,在外国人的口中又作何评价呢? 印度学者谭中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明是一盏从未熄灭并永远照亮人类的明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化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融合中外的文化。” 中国以文化立于世界,通过文化展现了在世界的独特存在。没有文化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的身份认同和本质特征的

体现。“中国文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过程中十分独特。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以其历史的积淀、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并将继续对世界发挥惊人的文化影响力。”美国尼德兰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尼德兰说。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丽教授对中国文化颇为精通,她详细列举了古代中国文明在工程、医药、科技数学、军事、交通和音乐等方面的伟大贡献,感慨中国造纸、印刷、水转翻车、浑天仪与地震仪、独轮车等等中国古代发明为欧洲农业、工业革命提供了灵感。“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这些特点在当今世界犹自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意大利威尼斯佛斯卡利大学蒂其亚娜教授对中国文化蕴含的特有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她认为中国人从古代就会依据文化而不是战争准则生活并治理自己的国家,“这是他们的智慧之处”。 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亚洲,惠及欧美,在东亚形成以汉字和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核心体系。日本学者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