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_川端康成和三_省略_夫文学中_死_与_美_的主题比较_舒凌鸿

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_川端康成和三_省略_夫文学中_死_与_美_的主题比较_舒凌鸿
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_川端康成和三_省略_夫文学中_死_与_美_的主题比较_舒凌鸿

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

———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文学中“死”与“美”的主题比较

舒凌鸿

(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在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中都充满了“死”和“美”的主题,但是在不同审美观和死亡观的影响之下,却呈现出不同的维度,死之美在川端文学中呈现出无常、虚幻、哀怨的美感,而三岛文学则表现了自我选择、血腥、真实的死亡之美。这样的区别与他们经历的差异和在文学上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不同吸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死亡之美

中图分类号:I313.07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5)01-0043-04

1970年,三岛由纪夫这样一个酷似古希腊雕像般俊美的男子,挟其对“肉体美学”与死亡的执着,走上切腹身死这条道路,而在他死后的十三个月后,以描写日本的美著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坛巨匠川端康成在其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而亡。他们都是以自杀作为了生命终结的方式,同时也作为“美”的探求者辉照日本现代文学史,死亡与美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最终实践的目标,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从始至终都不停纠缠着“死”与“美”的主题,但是就象他们对死亡方式的不同选择一样,对死亡与美主题的偏爱中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维度。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在“最美好的东西撕碎”之后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各人有各人的不同。对于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而言,都是崇尚古典美,但是一个是崇尚像菊花一样的阴柔之美,在作品中以描写精微细腻的传统女性美而著称;而另一个则是推崇如刀一般的武士道精神的阳刚之美,对男性的肉体之美极其的热爱。同时对美的事物的死亡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川端康成在对死亡和美的关系的处理上,一方面笼罩着恐怖的气氛,渗透着对美的死亡深深的悲哀的情绪,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亦真亦幻的“物哀美”的情调。与这种悲美的死亡不同,三岛由纪夫的死与美的主题却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死亡就是爱的极致和美的极致,对美的死亡的瞬间进行细致真实的刻画,在血腥的死亡中美就获得永恒。

(一)无常的青春之死和自决的青春之死。

青春是文学家们经常抒写的主题,青春的易逝和生命的脆弱在他们笔下反复吟唱着,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也不例外。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让青春在突然而来的死亡中得到定格和永恒,而不是让岁月和衰老来蚕食至真至美的青春,同时他们又以不同的心态和情绪来处理这一主题,形成了对青春之死不同侧面的表现。

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中,那么健康、年轻、强壮、让江口慨叹“这就是生命”的黑姑娘在深夜的猝死,让人感受生命无常和虚幻的物哀之感。同时作家始终保持这些睡美人处女的圣洁性,揭示和深化睡美人形象的纯真和青春,表现出一种永恒的女性美。这样的美是那么的脆弱,在无法预知的时刻,却猝然而逝,体现了一种物哀之美。同时,美女恰是老人们确认人生败北的命运的宣判者,她们是沉默的“女神”,老人们在她们的眼前演出“死的舞蹈”,让衰老与年轻、生与死形成一种对照,由此体现出川端文学以“死”的眼凝视“美”的艺术特点。青春少女在生命的最美的时刻消逝,既是美的定格和永恒,又给人以无限的哀感,生命无法预知的死去,引发人们对自身的生命的深思。

在《雪国》中,叶子是那么美丽,又是一个能为爱情献身的品德高尚的女人,可以说是理想美的典范,但是这样的一个人却也在无法预知的时刻猝然而死,让人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哀伤,浸透作者对生命的无常的痛

第二十卷第一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 o l.20 N o.1 2005年2月 J O U R N A L O F C H U X I O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2005 

*收稿日期:2004-09-21

作者简介:舒凌鸿,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惜。《河边小镇的故事》也表现了这种无常的哀感。小说的女主人公房子的弟弟的死亡,以及深爱着房子的达吉的死都是出于偶然的因素。房子的弟弟体弱多病,在一次感染流感中,便离开了人世;而达吉却因奋不顾身救助房子受伤,感染破伤风而死亡,假如他能及时去看医生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他们的死是一种偶然,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偶然的死去,不能不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常幻灭,透出深深的哀伤之感。

如果说川端康成笔下的青春之死是无常的、偶然的、甚至是被动的,那么在三岛由纪夫笔下青春之死却有着别样的风貌,他以一种强大的自我选择的自杀来定格青春之美。他让他的主人公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在生命最勃发的时刻为了心中的理念勇敢的自杀,这样的死亡具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从哲学意义上说,是超越了死亡、克服了心中的忧惧而获得一种自我选择的生命的意义。他对自杀的崇敬充满了“武士道”的精神。台湾作家吴继文说过:“死亡对于三岛有绝对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为对自己一生的完全的掌控,极端的表现就是对死亡的自主选择。同时在作品中构筑一种源于井原西鹤“男色”审美情趣的男性美和阳刚美,并让这样的美在无法实现的理想面前以死亡来实现最终的自由和美的追求。

在作品《剑》中练习剑道的国分次郎无论是年轻的肉体还是坚忍不拔的精神,都堪称完美的典范,他对自己的决定的正确性坚信不疑,当他管理的队员没有遵守他定的规矩的时候,选择了切腹而死的道路,这既是对违反规则的队员的失望也是对自身的理想的坚持,他的死是为了自身完美的理想而做出的最后的自由抉择。三岛曾说过:他要“趁着肉体还美的时候就要自杀”,《剑》中国分次朗的选择就是这一观念的充分再现。

在《忧国》中,更是强调了这种在青春至美时刻的死亡。作品中武山在奉命去镇压同僚的前夜,和他的新婚夫人在肉体上尽情享受人生的欢娱之后,选择了双双自尽的道路,在肉体的极度欢娱和极度痛苦的碰撞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把生与死、青春肉体的欢乐和极度痛苦的死亡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爱与死的至美的世界。三岛本人归纳为这是“在选择死时又选择生的最大的喜悦”,“使夫妻的爱达到了净化和陶醉的极至”(《2·26事件与我》)。这样的死亡充满了一种强大的生命的力量,是对极至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最美的青春里,用死亡完成了对美的永恒意义的追求。

(二)悲哀虚幻的死亡之美与残酷真实的死亡之美。

“川端审美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的物哀色彩,美的幽玄理念和自然美的形式”。[1]日本的文学传统有着一股浓郁的悲哀美的倾向。川端极为崇尚那种“不仅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析,而且还包含着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物哀美”,因而他的作品当中在对渺小人物的赞赏、亲爱、同情、怜悯和感动中表露出了一种朴素深切的悲哀,在表现死亡这一主题的时候也不例外。在他笔下死亡来临的时刻都充满了一种哀怨忧伤梦幻般的情调。

在川端的《雪国》中,叶子和驹子代表了两种美,理想的美和现实的美,对这两种美的认识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叶子是间接的了解,而驹子是直接的接触。叶子是理想的美的化身,让岛村通过映在窗玻璃上的影子对她的美进行初步的认识,暗示了那种美丽青春的容颜和高尚的情操的完美结合的人是一种虚幻,当叶子的美丽身影纵身跳入火海的一刻,完成了对美永恒的定格和再现。小说中写道,在美丽银河的映衬下,在冲天的火苗中,“突然出现一个女人的身体,接着便落了下来,她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岛村压根没有想到死上去,只感到叶子的内在生命在变形,正处于一个转折。”[2]这样的美在躯体的生命的逝去中获得了一种超乎生死的永恒之美。与叶子代表的虚幻的美不同,驹子是凡间的、真实的、积极向上的美,但是岛村却经常想到这种美在岁月的消磨中残酷的消逝,最终丧失了美感。在精神上这两种美的消逝都深深浸透着一种悲哀美的情调,同时通过这两种美的对比,揭示出了川端心目中美的永恒=虚幻=死亡。

三岛和川端在死亡的美学观上,刚好处于古典美的两极,一个强调悲美、物哀之美,而另一个则倡导残酷美、尊崇武道精神。三岛将《叶隐》武道文化精神看作是一种美学的观念,并以武道文化精神作为他的文学的规范,在他的《文化防卫论》中批评了现代日本文学的软弱性,文学题材和视野的局限性,主张在文学上恢复武道,建立美的伦理体系。他常常以武道精神对照自己,在自己的文学中,觉得隐藏了一种卑怯的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和艺术背离相克,并为此感到困惑和烦恼。他向往憧憬武士切腹而死的“瞬间的闪光”,他将这归结为:最高的美=为死=选择=自由,而且崇尚残酷美,把血、死亡与美联系起来。在他的《关于残酷美》一文中,以古典文学中把红叶和樱花比喻为血与死为例,说明人们把生理的恐惧赋予了一种美的形式,并且已经延续了数百年,所以在今天的文艺中把血与死看成是美的观念是理所当然的。指出:“展开主题,残酷的场面是必要的”,因为“将残酷性提高到残酷美,就会增加作品的力度。”

三岛的这种对武道的尊崇和对残酷美的追求,导致了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血腥的死亡,同时他又赋予这种行为一种美感。在《爱的饥渴》中农园主的儿媳爱上了自家的园丁三朗,在被公公发现之后,摆脱不了身份悬殊的现实,在与三朗的热烈拥吻中把三朗活活打死,让血与死的交错中,继续一种观念上的爱。《午后曳航》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不仅充满了对血与死的渴望,同时把代表海的美赋予海员龙二身上,当小主人公知道龙二为了要与母亲结缘而离开大海,感到了美的逝去,因此和小伙伴密谋杀害了代表美的龙二,通过血与死把美凝固成为永恒的追求。

在主题残酷美的追求之外,在细节的真实方面,三岛也倾注了这种残酷美的要素,对作品主人公死亡的过程进行详尽的刻画,充满了浓重的血腥之气。在《忧国》中,对武山切腹自杀的整个死亡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描写,“血水流了遍地,积血一直浸泡到中尉的膝头,他在自己的积血中一手撑地,颓然地坐在那里。房间里充满了血腥的气味,中尉耷拉下脑袋不停的呕吐着,从他的肩头,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连续不断的动作。”[3]在这样血腥的场面之中,鲜血染在妻子丽子的衣服上却显示出了一种美感,“鲜血把白衣的下襟浸染地那么华丽,看上去,恍若奇异的底襟图案。”[4]美和血的真实在这里纵横交织,形成了一种残酷的美感。

从川端和三岛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对死与美不同的审美倾向来看,二人都喜欢描写死亡,同时,最终也以自杀作为了结束生命的形式,但是他们在作品中以死亡来祭奠美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川端注重古典美的物哀美的特点,笔下的死亡充满了一种哀怨而虚幻的美感;而三岛则更加强调表现一种残酷而真实的美。这样的差别和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美学观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的不同是分不开的。

从个人经历上看,川端和三岛都经历了日本的死亡的时代,战争、废墟和重建是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但是川端对死亡的认识比起三岛却有着更加深入的体验,他从两岁到十六岁经历了五位亲人的死别,过早地面对人生途中的“死亡”使他充满了一种忧伤的情绪,“我孑然一身,在世上无依无靠,过着寂寥的生活,有时也嗅到了死亡的气息”,[5]这样的经历使川端形成了忧伤、孤僻的性格,这对他的文学观和死亡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三岛成长在骚动不安的日本战争末期,小时候身体孱弱,长大后勤于锻炼体魄,精于剑道,并学习健身及空手道等,曾自谓精神活动负担过重,肉体锻练恰可求得平衡,可说“文武皆备”。他的死亡观不是来自自身的经历而是来自他对自我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希望在死亡中,完成了对文武之道的完美结合和美的永恒追求。

从文学观念上看,二者既受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时又在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受到了深刻影响,但是二人的取舍明显不同。川端把《源氏物语》奉为他写作的典范,认为“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无不是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粮食。”[6]他经常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是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对这种美是十分执着的,他说过:“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的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的东西。”[7]“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的,而是日本美的传统的体现。”[8]因而川端的审美情趣更多地继承了日本“物哀”、“风雅”的精神。而三岛则把中世纪宣扬大义和殉死的武士道道德修养书《叶隐》作为他思想的源泉,体验《叶隐》的人情义理、忠于主君的观念和以死相赌的生活方式,并作为他的行动哲学和生的哲学,在他的《叶隐入门》一文中曾说过“叶隐也是(我的)永远活力的源泉。”

在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上,川端更多表现为对艺术技巧的吸收上,把西方现代意识的人道主义、意识流以及心理刻画和传统的日本美学思想物哀美结合在一起,在表现死亡之美上既表现了日本的悲哀之美,同时又把源于西方的颓废虚无之美表达出来,显示了他对东方的精神与西方的艺术技巧的完美融合。对于三岛而言,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则是追求希腊的古典主义,思慕希腊艺术的不重精神而重肉体与理性的均衡的特质,尤其注意在这种均衡即将被打破的紧张中创造出来的美,以及憧憬希腊英雄主义和男性肉体造型的宏大气魄。他把日本古典主义和希腊的古典主义融合起来,形成了在文学上赞美男性的青春的肉体,崇尚中世纪日本武道的善的意义上以死相赌的悲壮精神,在生与死、活力和颓废、健康与腐败的对立中寻求一种最佳的美的格式,即血+死+青春=永恒之美。

参考文献:

[1]叶谓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P309,310.

[2]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雪国·古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忧国·仲夏之死.唐月梅,许金龙译.作家出版社,1995年版.P299.

[4]同上300页.

[5]川端康成.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

[6]叶谓渠.川端康成谈创作.三联书店.1992年版.

[7]叶谓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P309,310.

[8]同上.

(责任编辑 王碧瑶)

舒凌鸿:不同维度的死亡之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Ac o m p a r i s o n o f t h e t h e m e s o f“d e a t h”a n d“b e a u t y”

i n t h e w r i t i n g s b y b o t h K a w a b a t a a n d Mi s h i m a Y u k i o

S H UL i n g h o n g

A b s t r a c t:T h e t h e m e s o f“d e a t h”a n d“b e a u t y”c a n b e f o u n d i n t h e w r i t i n g s o f b o t h K a w a b a t a a n d M i s h-i m a Y u k i o.H o w e v e r,i n f l u e n c e d b y d i f f e r e n t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t h e v i e w s o n d e a t h,K a w a b a t a a n d M i s h i m a Y u k i o m e a n d i f f e r e n t l y b y“b e a u t y o f d e a t h”.T h e t h e m e s a r e r e v e a l e d i n K a w a b a t a's t h r o u g h“u n u s u a l n e s s,i l l u-s i o n a n d s a d n e s s”,w h i l e i n M i s h i m a Y u k i o's b y“c h o i c e,b l o o da n dr e a l i t y”.A l l t h e s e r e s u l t f r o m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e x p e r i e n c e s 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J a p a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K e y Wo r d s:K a w a b a t a;M i s h i m a Y u k i o;b e a u t y o f d e a t h

(上接第35页)

O n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o f Z h a n g K u n h u a

G U O Z h i y u a n

A b s t r a c t:A s a f a m o u s Y i p o e t a n d w r i t e r i n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Z h a n g K u n h u a m a d e g r e a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n f i c t i o n s,e s s a y s a n d p o e t r y i n h i s50-y e a r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T h e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f i r s t g i v e s a b r i e f r e v i e w o f h i s l i f e a n d t h e n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n a t u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K e y Wo r d s:Z h a n g K u n h u a;l i t e r a t u r e p r o d u c t i o n;v a g r a n t l i f e;c r e a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悲与美的统一与演变川端康成笔下少女形象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亚州地区继泰戈尔之后又一位诺贝尔文奖获得者。他以卓越的感受,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为世人所熟悉的还是那一系列身世凄苦但却纯洁、美丽、善良的青年女性形象,弹奏了一曲曲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呼唤的动人乐章,形成了且美且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川端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一百三十多部作品,所塑造的少女形象也各有不同,大多为舞女、艺伎、女演员、女招待等下层少女,展现她们的哀伤感情,犹豫生活和悲哀故事。这里主要对《伊豆的舞女》、《雪国》中的少女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她们形象的分析,总结出作家的审美倾向。 一、美丽纯洁 伤感悲凉 作家在创作的不同阶段所塑造的一些少女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征,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 其一、她们兼具美丽的外表与美好的品质与心灵。 川端笔下的少女都是集美与人格于一身的女性。她们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善良、大方。《伊》中的薰子是一个年方十四的纯情少女,她的容貌在作者的笔下秀丽迷人,展现了舞女的纯洁之美。另外,通过舞女给“我”让坐垫、送竹杖,弹灰尘等细节的描 写,表现了小舞女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 《雪》描绘了二位纯洁美丽的少女,驹子和叶子。驹子作为艺伎,她是美丽的,在岛村眼里她也是一个隽秀婀娜的女子。驹子更具有美好的心灵,为了报答师恩,与自已师傅的儿子———患了不治之症的行男订婚。为了给行男治病,依然卖身东京,当了艺伎,遭到社会的无情践踏,但她毫无怨言,仍然默默追求着一个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正常生活的权利和爱情。叶子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她有着一种惊异的美、冰冷的美、崇高的美。镜中的她美丽无比,此世无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病态中的她有一种可怕而又奇异的美。她是位非常纯朴的少女,对行将就木的行男照顾得体贴入微,非常同情驹子,多次要岛村好好待她,都反映了叶子纯洁而善良的心灵。 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容颜,同样拥有洁净心灵的这群少女,是如此可爱的,也是如此可敬的,这也是让读者如此深爱她们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爱情纯真,但大都带有悲凉的色彩。川端擅长描写爱情生活,无论是朦胧的爱恋,还是率直的表达,都体现了女性的纯真感情。但是,他所描写的爱情,却很少有欢乐和甘美,更多的是凄苦和心酸。 《伊》中描述了发生在旅途中的一段邂逅的短暂爱恋,这种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情象水晶般纯洁、含 悲与美的统一与演变 ———川端康成笔下少女形象分析 贺 钢 (宿城一中 安徽· 宿州234000) 【摘 要】本文就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雪国》中的少女形象的塑造上来分析她们的艺术特征。归纳 出她们形象特质的相同与相异,从而总结出悲与美是她们共有的艺术特质,也是作家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也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 【关键词】川端康成女性 悲哀 美丽 统一 演变 审美倾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4-0078-02 *[收稿日期]2012-07-15 [作者简介]贺刚(1978- )男,安徽宿州人,现为宿城一中教师。 第15卷·第4期 2012年8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4Aug .2012 78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美在《雪国》中的表现 摘要:川端康成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著名文学作品也有很多,《雪国》这 一文学作品是川端康成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使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雪国》被称为是“近代 日本抒情小说经典”,其已被30多个国家翻译并出版,也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川端康成的出名作品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千鹤》和《古都》。文章是在作者对《雪国》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川端康成对艺术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的领略,体现出了川端康成对文学的美的表现,将爱情、纯真、女性美以及死亡等这些够融合在了这一作品中,分析了《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主题格调、语言色彩、神话色彩、自然风景等不同的美的体现。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美;《雪国》 一、川端康成文学特性分析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委赞誉为具有敏锐感觉并且能够将叙事技能运用到极其高潮的文学家,他的观察能力是在作家中算顶级的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将这种景物的细致的其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东方的美,也无

时无刻展现出了西方的美。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在不断的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现代派作家写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使得其文学作品更加独具特色,让人耐人寻味。川端康成无疑是日本文坛中踊跃而出的佼佼者,在日本的文坛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他也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之一。川端康城的文学作品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其别具一格的写作特征和其一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川端康成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路上,经常旅行是其的生活风格。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得他的心情经常处于苦闷和忧郁之中,这一特点也导致了他的文学底色大多体现出了无尽的伤感 和悲哀。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早期和晚期有着不同的文体素材,早期大多数作品是以写生活在下层的女性的纯洁和她们不幸的生活遭遇为主体的,后来,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变态心理学的格调,写作手法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川端康成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将自己对美的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一生中不断的追求着美,在将自然美、女性美、纯真美以及爱情美等一系列美都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流连忘返,沉侵其中。 二、《雪国》内容介绍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川端康成的最高代表作之一。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的写作风格,他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创造有着自觉而独到的艺术追求,下面是由提供的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世时曾为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被人们誉为“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川端康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人们之所以喜欢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以人们喜爱的题材为主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他用爱情作为小说题材,他所讲述的爱情不是浪漫唯美的,也不是轰天动地的,而是生活中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更加迎合了读者的喜好;第二点,他喜欢用死亡的气息作为故事的基调,和其他作家喜欢在最后用死亡来结局不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用死亡渲染气氛;第三点,他采用虚无与悲观作为故事的题材。 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根据川端康成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出,他之所以用这些题材来创作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经历了祖父、父母以及姐姐

的逝世,因此他对死亡和疾病都非常的熟悉,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导致他的心情非常的郁闷与孤独,从而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所以说川端康成作品风格非常简单,他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小说。这样的小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川端康成是一个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一生为日本文学留下了一百多部创作型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是以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作为题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川端康成还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川端康成众多小说作品中有那么一部是他的成名作,那么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四处漂泊的艺人的不幸生活。高中生并不歧视靠卖艺为生的舞女,虽然舞女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她非常善良,舞女的单纯和善良驱散了高中生抑郁的心情。 这部作品内容的虽然是讲述下层社会的无奈与痛苦,可是这种伤感中折射出了淡淡的温暖,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数次被人们翻拍成电影,这部作品也让川端康成被人们所熟知,因为《伊豆的舞女》也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在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再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伤感与孤独,于是他选择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和他自身经历分不开,虽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09级中文一班刘鹏程 8号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唯情唯美的美感,是东方美与日本美、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完美结合统一体。川端康成虽为男性作家,可是他最擅长刻画的却是女性形象,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中心,而以男性形象作为陪衬。纵观川端康成一系列具有代表的作品,无论是战前的还是战后的,他的小说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创作的,比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在川端康成文学中,女性之美无疑是被川端放在最突出显著的位置的。 写到这我们不禁会对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产生置疑,为什么每部作品中都着重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即使是描写男人世界的作品《名人》,也仍然与描写女性的小说一样,刻画了人生的爱与哀乐,达到了与描写女性作品同样的效果。我觉得他特别注重描写女性形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长期和年迈、双目失明的祖父母一起生活,这种特殊环境使他产生了某些病态的心理。由于他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对父母的强烈思念,留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仍然流露出思念母亲的余痛。由于他的家庭的不幸,使之格外注重女性的美,让他对女性产生了格外的关注。此外,他恋爱的失败特对他创作有影响,他曾和一个名叫伊藤初代的女生恋爱,当时伊藤是一个咖啡厅的服务员,川端康成经常到这个咖啡馆去,两个人经常见面,日久生情。过后不久,川端康成向这个姑娘求婚,她当即同意。然而他在准备婚礼相关事宜时,却收到伊藤的信,信中表示不能与其结婚。恋爱失败这件事情对他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影响多大数十年之久。 其次,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对女性的描写。川端康成自幼就酷爱读书,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是众人皆知的。由于自己当时内心那份哀怨伤感的情绪,与《源氏物语》的审美意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是这一共鸣给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影响。在继承日本文学中对女性描写的同时,他并没有局限于日本文学,而是走出世界积极吸取世界文学中精华,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川端康成美到极致的16句话,无数中国人被第一句打动!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川端康成美到极致的16句话,无数中国人被第一句打动! 高考既要勤背记,又要懂审美。 众所周知,这几天300万人参加的全国八省适应性考试的语文试题中,出现了川端康成的小说《秋雨》。这位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但事实上,他却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和金句。 今天作文君就给大家分享他的传世散文精粹《花未眠》以及小说《雪国》等中的唯美金句,直接聆听这颗“最敏感、最懂美的东方心灵”的温言细语,领会日本以及东方之美的奥妙。 01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02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但人感觉的美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说人们感受的美是有限的,也可以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03 一朵花若是美的,就要生存下去。 04 岚山一直是美丽的,大自然一直是美丽的。不过,这种美丽,只是有时被某些人发现罢了。 05 见到雪的美丽,见到月的美丽,亦即亲眼看到四时之美时,获得邂逅美的幸福时,则思友愈切,愿与之共享此乐。 06

风流在于发现存在的美,在于感受发现的美,在于创造感受的美。 07 只要一心不乱,纵有十思难违。 08 感受美的能力是很容易达到某种程度的。单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还要与美邂逅,与美亲近。 09 日本的秋天,原野上晚霞辉映,远钟传响,声声渗入人的心胸,长存不息。 10 美的感动,强烈诱发怀人之思。 11 先头一羽穿云至,漠漠秋空群鹤翔。 12 我心目中的“春之近江”或“近江之春”里,分布着明亮的金黄的油菜地,绵延着绮丽的淡红淡紫的紫云英田,还有春霞叆叇的琵琶湖。 13 雪月花时最思友。 14 竹声悟道,桃花明心。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篇一: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一、浓浓亲情爱心无限川端康成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在这里,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听,没有豪言壮语,却也掷地有声,只因为有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当女佣提出“东家”想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到了他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三个优厚的条件一清二楚,这对于“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穷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但这位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父亲本该满口答应,可他却“犹豫”了,为什么呢?理智告诉父亲,答应女佣的要求,因为这样既能使儿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还可以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以免“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可“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却一再地反对这样做。理智与感情之间斗争的结果,最终还是舍不下这份亲情。所以,穷人夫妇把七岁的大儿子给财主太太后,分手时,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时,浓浓的亲情已经打动了穷人夫妇,他们其实已经开始后悔了。“第二天早晨”,“那位父亲领着5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的太太的客舱”要求用二儿子把大儿子换回去,理由是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无精打采”一词内涵丰富,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总之,一个“无精打采”把亲子之爱写得动人肺腑。紧接着,当天傍晚母亲又要用三岁的小女儿来换二儿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噪门,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如果把二儿子给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这个理由其实是谈的孝顺父母的话题,是与上一代的亲情不断的一个侧面体现。“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穷人夫妇的后悔之情达到顶点了,“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先声夺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财主的太太莫名其妙,两口子边哭边诉衷肠,“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语言平淡朴实、真诚感人,连财主夫人也深受感染,“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至此,亲情战胜了物质,战胜了“理智”。二、淡淡感伤缕缕哀怨川端康成父母早逝,他的作品大多是淡紫色的,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父母的心》同样具有种风格特征。故事的结尾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但仍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总觉得有一缕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 篇三: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那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①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②那就请您收下这个小家伙吧! 3 围绕贫穷父母“送”与“还”的矛盾心理,文章安排了几个场面?假如把父母送孩子的顺序换一下,你认为妥当吗?请用简洁的语言阐明理由。 4 文章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体现父母之心?1..《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一句话:文章写了贫穷的父母想送掉孩子可最后一个都舍不得的事。)2.我认为是第一句比较好,第一句中透露出父母的不舍,而第二句则侧重有恳求的语气。固第二句比较好。3.文章安排了5个场面。不妥,

50句关于时间的名人经典语录

50句关于时间的名人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50句关于时间的名人经典语录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懒惰的人,每周七个早晨。——英国 3、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鲁迅 4、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鲁迅 5、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卓别林 6、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马克思 7、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斯宾塞 8、人的一生多少有点作为,对人民有点贡献,大凡都是靠挤出来的。一个如果常年不觉得挤,反而觉得有的是时间,松松垮垮,他将事无成,虚度年华,浪费了生命。——谢觉哉 9、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10、你热爱生命吗?那幺别浪费时间,由于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2、电带着光明和力量,吞没了时间和空间,载着人的声音跋山涉水,它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人类最伟大的仆人。——查·埃利奥特 13、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爱默生 14、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积累起来的。——柳比歇夫 15、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16、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苏霍姆林斯基 17、一个钟头有六十分钟,一天就超过了一千分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知道人可做出多少贡献。——歌德 18、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麦金西 19、时间是最公开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给予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高尔基 20、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三岛由纪夫研究文献

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姚亚美人力资源管理2010-05-08 期刊32 3 死亡之旅——从《丰饶之海》四部曲看三岛由纪夫的死亡意识丁跃斌学理论2010-04-30 期刊23 4 建构灵魂栖息的东方伊甸园——试论三岛由纪夫的《潮骚》付贵贞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0 期刊 一本向“禁忌”挑战的书——评三岛由纪夫《禁色》杨国华日本问题研究2009-12-25 期刊38 7 三岛由纪夫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胡备; 李欣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15 幻想与幻灭——探寻《金阁寺》中沟口的心理轨迹刘鹿颖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11-15 自然美与人情美的赞歌——《潮骚》与《大淖记事》王贤玉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06-20 期刊62 13 我与非我的徘徊——试论三岛由纪夫《金阁寺》中的成长主题张璇天府新论2009-06-15 通过《假面的告白》剖析三岛由纪夫的内心世界汪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15 期刊0 112 17 三岛由纪夫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汪艺文学教育(上) 2009-04-05 期刊0 95 18 打破禁忌:三岛由纪夫的美学世界李雯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28 期刊0 95 19 沉重的翅膀——解读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与生死潘珣博览群书2009-03-01 美与丑的内在纠结与转化——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审美蕴含向晖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8-08-25 三岛由纪夫与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比较潘超辽宁大学2008-05-01 硕士0 171 26 论《假面的告白》金哲会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4-25 期刊0 97 27 20世纪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悖论”管窥王茹辛复旦大学2008-04-22 硕士0 237 28 从《禁色》看三岛由纪夫的审美意识付博吉林大学2008-04-20 硕士0 184 29 耻辱心理与三岛由纪夫小说的“怪异风格”王国庆华东师范大学2008-04-01 硕士0 143 30 日本文学与当代中国邂逅的命运唐月梅日本研究2008-03-20 期刊0 145 31 从生死观来浅析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张丽晶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3-15 期刊 1 352 32 世界文学能成为日本文学吗? 大江健三郎; 王新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01 期刊 1 110 33 论《爱的饥渴》的悲剧根源杨锋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2-28 期刊0 49 34 自然与生命的交响和共融——论《潮骚》中的艺术美学利伟美与时代2007-12-15 期刊0 69 35 浅析三岛由纪夫的政治观张卫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12-05 期刊0 73 36 三岛由纪夫小说美学探微袁丽世界文学评论2007-10-31 期刊0 192 37 东方文学研究要目索引(2004) 宋瑞兰东方丛刊2007-09-15 期刊0 60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 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小笠原给川端带来了“人生的新的惊喜”,成为川端的“救世主”和“守护神”。在整个中学寄宿生活中,川端始终同小笠原保持着这种情人关系。通过这种畸形的关系,川端多少拾回了一些他在幼年和童年时代遗失的爱。也许是缺少女性的家庭使川端的性意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从小就时常“神游于淫放妄想”,特别是对于美少年有着强烈的奇异的倾慕。川端在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照例要去朋友家玩,那时他对那家的兄弟二人就有一种“思慕异性般”的感情,川端把这种拂之不去的情绪称作“心癖”。是这兄弟二人而不是他们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为川端逃离囚笼世界的火把。对他来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的魅力和诱惑更甚于少女。 当初在日记里记下的爱中掺杂着不纯的意识,而时过境迁之后追忆起来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美。回首往事,川端才恍然想起,比起对小笠原的爱,自己当时无疑是更企望着心灵上的转机。与小笠原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给川端留下污浊的印记,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愉快和温磬,使他得以暂时逃离自我嫌恶、自我摒弃的消极心态,跨越了对人的畏惧,满足了他对温情的需求,人生的希望之光就这样悄然投射到了少年的心间。后来,川端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少年》,并使用了当时的部分日记。小说完成之后,他将这部分日记原稿和小笠原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大正七年(1918年)暑热尽消的时节,川端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丝消息,独自来到了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川端邂逅了流浪卖艺的舞女一行,并在旅途中有意追随,与她们结伴而行。这是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盛传一种“瞬

2020年励志经典语句大全

2020年励志经典语句大全 1.时间胜守宝石。 2.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3.时间是最伟大、公正的裁判。 4.时间是金,其值无价。 5.时间一分,贵如千金。 6.时间能获得黄金,黄金买不到时间。 7.时间好比河水,只能流去不能回。 8.最亮的东西是阳光,最宝贵的东西是时光。 9.在一切与天俱来的天然赠品中,时间最为宝贵。 10.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1)自持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从有过中求无过,非当从厚,亦且解怨。 2)修己以清心为务,涉世以慎言为先。 3)懂得如何爱人,便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7)知足常乐,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上。若想得到快乐,就别让自己过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想要获得快乐,不是增加 财富,而是降低欲望。摒弃那些不着边际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求, 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人于世上当然要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是参透了 生命的真谛。 8)只要相信这人世,保持自己最初的状态去面对生活的许多未知,总有一天会遇见幸福。对于生活,永远都不要去强求,看不到太阳

的眼睛,再怎么逼TA也不知道太阳的颜色,还会因为这样的一次逼压伤害到更多的人。面对人生,多一些简单,多一些从容或者会更好。 9)最性感的生活,是裸露的随意,不需要任何伪装。因此,去学着随意,也学着赋予生命更多真实的美好吧! 10)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在一直寻寻觅觅,却总是忽略了眼前的风景。其实美好都深藏在岁月中,每天清晨坐拥的那一米阳光;春日里那含苞未放的花朵;冬天里飘落的第一片雪花都是美好,其实幸福都渗透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孩子的一个笑脸;朋友的一声问候;夜深回家为你亮着的那盏灯都是幸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幸福。不要说你不幸福,其实当你沐浴在这春日暖阳中,已和幸福闯了个满怀。 12)人生的起起落落间,总会有一些情怀需要安静回味;总会有一些伤痛需要独自体会;总会有一段路需要一个人走;总会有一些事需要坦然面对。当心倦了累了,记得停下来给心灵寻一份安暖,给自己寻一方晴空。品一盏茶茗,听一曲琴音,就是一段光阴;吟一首小诗,念一段过往,就是一抹情怀。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已经飞过,?人生经历过便无悔,生活依然在继续,无所谓开端,无所谓终结,时光深处,惟愿岁月静好。 13)千姿百态的世界里,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没有哪些人会愿意跟随一个人的脚步一步不漏的走,也没有哪个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生命是一段旅途,有人来是偶然,有人离开是必然。所以,不必给自己定义那么多规矩,该放的时候尽情放,该爱的时候用力爱。一些人值得珍惜,有些则不然。 14)面对生命无情的流逝,我们总是黯然神伤。年华,就像窃取大好时光的贼,逃走得迅疾而又悄无声息,稍不留神,我们便会被遗忘在时光的无涯的荒芜里。 15)美景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应该是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在感受沿途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

借川端康成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课程:文化美学学号:1510026 任课教师:杨岚 题目: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数学类 大类二班 何国栋 1510026

借川端康成浅谈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 数学科学学院大类2班何国栋1510026 一、物哀的含义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物哀”精神是日本文学精神的重要特点。所谓“物哀”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其一,它不只是感于物而哀,而是物本身的哀。其二,它是无法解脱的,无望的哀,是在绝望中对哀情的摩挲玩味。第三,这种哀情又是对其它情绪感动的净化。第四,这种精神层次由于被物的无常束缚,所以它对人精神的提升是有限的,带有无法预料的偶然性和眼前物象的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无比细腻和纤巧的特质。【1】中国学者叶渭渠曾解释“物哀”说道: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 在川端康成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出这种物哀精神,他经常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其‘我’与舞女两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觉察又非觉察之间。这与日本‘物哀’所蕴含的空寂美,一种安静、恬淡的美,似有却让不懂其中之美的人无法察觉。没有激烈的非内心的碰撞,却似乎真有爱情的发生。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著作《雪国》却将他所践行的生死观描述出来。在小说中,面对放电影时引起的火灾,岛村不仅不紧张,看到美丽的叶子从火中落下,他也没有觉得叶子已经死去,“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他常常在风花雪月的自然环境和细腻缠绵的语言文字里,在含蓄、感伤的格调中突出描写人物的失意、无奈、苦闷、惆怅。 除日本作家外,其它国家的作家的作品有时也有这种物哀精神。屠格涅夫《父与子》的结尾部分写到:巴扎洛夫的父母只有巴扎洛夫一个孩子,巴扎洛夫替农民做手术时受到感染,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父母亲百般照料,四处求医。病情只要出现一丝转好的迹象,两个老人就高兴得直祷告跪拜。而当病情出现恶化迹象时,两个老人担惊受怕,互相瞒着对方哭泣。巴扎洛夫死去时,父母亲“都倒下地去了”。下葬后的整整一年里,两个老人一次次蹒跚着去墓地:“他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地走来;他们走近铁栏旁,跪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哭得很苦,哭得很长久……” 二、中国的物感说对物哀精神的影响 川端康成曾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潮源于平安潮的《源氏物语》。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氏部将“哀”之前加上了“物”,形成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调。通常日本文学中最常见的审美意识也总是带给人一种感物伤情的哀愁,用“物哀”一词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然而《源氏物语》的时代正是唐代文学大量传入日本的时代,因此可以推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很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学中的物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物感”是指人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物”感而“情”动,物感是审美活动的起点。这一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其中就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故乐自心生,心楽而动,乃生其音,心之动者,感于物也。诗亦然焉。”意思是艺术的创造源于创作主体的心灵波动,而心灵的波动是由于感受到外物的变化而有了感应,从而形成了音乐。这里所说的“乐”是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不仅关乎音乐,也涉及文学的理论。【2】 在唐朝,传诵到日本的诗集大多由白居易所作,而同为诗坛巨匠的李白与杜甫的诗则较少,原因很可能是白居易的诗作中哀怨的感伤诗迎合了日本人最为敏感的物哀意识。这种物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甚至在白居易本人的审美意识中反倒不怎么看重。在唐代,从儒家积极入世的正统观念出发,白居易各类诗歌中,价值最高、最为人称道的是前朝所作的那些讽

川端康成读后感

川端康成读后感 川端康成读后感(一) ;;《雪国》读后感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特别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对比,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面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对比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因此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

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爱情,希望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川端康成读后感(二) ;;《古都》读后感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感受到的美意识 概要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他于1986年,作为日本的文学家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著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睡美人》等代表作。 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日本的传统美和自然美、精神上的余情美以及女性美。我的论文就是在试着探索这些美的表现与根源。 我以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为代表,举出了我所感受到的美的例子,并且,就这些例子以自己的想法说明了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美意识的。 据说川端康成从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源氏物语》。而据说《源氏物语》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的精神。因此,我认为“物哀”的精神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除此之外,川端康成认为佛典是世界中最博大精深的文学。由于佛教的禅的影响,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似乎也与佛教的意识相联系。他的作品大多都反映出了佛教的虚无思想。因此,我认为佛教的禅的影响也是川端康成的美意识的一个根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意识、伊豆的舞女、物哀、佛教 概要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日本の伝統美と自然美、精神上の余情美、女性美が感じられる。私の論文はそれらの美の表現とその根源を探る試みである。 わたしは川端康成の作品『伊豆の踊り子』を代表として、感じられた美の例を出した。それに、それらの例について、作者はどのように彼の美意識を表現したのかを自分の考えで表した。 川端康成は中学時代から『源氏物語』を読み始めたという。それに、日本伝統文化の中の「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表に出されるのが『源氏物語』の最大的な特徴だという。だから、「物のあはれ」の精神が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であると思う。 また、川端康成は仏典を世界中で一番内容の豊富で奥の深い文学であると考える。仏教の禅の影響で、川端康成の審美情趣も仏教の意識につながっていたようだ。彼の多くの作品に仏教の虚無の思想が表してきた。だから、仏教の禅の影響も川端康成の美意識の一つの根源だと思う。 キーワード:川端康成、美意識、伊豆の踊り子、物のあはれ、仏教 川端康成の作品から感じられた美意識 序論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著名な小説家である。彼は1986年、日本の文学者として初めてのノーベル賞を受賞した。 川端康成には『伊豆の踊り子』、『雪国』、『古都』、『眠れる美女』、『ゆくひと』などの代表作がある。 川端康成の作品が虚無を基調としながら、、そこには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文化脊髄--淡い悲しみが溶けあって、凝集している。川端康成は以前、自分の作品には表面から見れば何も見られないが、実はその中に日本の古代以来の悲しみが含まれていると語っている。川端康成には美について深い研究がある。彼は綿密な観察力がある天オ的な作家である。彼はいつも字句を練っていて、できるだけ美しいものを追求していた。それは芸術品を作ることと同じようであった。彼の文章の描写は極めて細かい。それに彼の思想の表現は物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黑夜给我准备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川端康成《睡美人》 2、他凭倚在桥栏杆上,闭上眼睛,想倾听那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而不是人潮或电车的轰鸣。——川端康成《古都》 3、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混浊,成为黄汤了。流水声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来演出了吧。我心里这么想,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4、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5、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 6、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7、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也需要做一两件可怕的坏事吧。——川端康成《古都》 8、山谷东边的山巅上,耸立着一排排参天的杉树。秀男通过杉树树干的间隙,窥见了金色的晚霞。——川端康成《古都》 9、秀男,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么自己到底是谁,永远都会是个不解之谜。——川端康成《古都》 10、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1、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川端康成《花未眠》 12、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3、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川端康成《花未眠》 14、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5、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