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1■毒物:是指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机体就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化过程或 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在在或即将进入的 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

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

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指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与机体接触 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4.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5■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 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6■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 统的影响与防护

7■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 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除规律,及对生物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

(包括毒物的吸收、

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

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 与毒性,影响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 );(3)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 对生物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

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 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 验,以

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及致畸变试验等;(

5 )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损害 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8■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 )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 —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 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 各种因素,探索污染物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

;(3 )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

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 中毒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防治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理论、方法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 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 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9■、环境毒理学发展方向: 1、从高剂量动物模型逐渐向人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研究模型方

向发展;2、制定更为合理的测试程序,继续努力改进试验方法,以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结 果的比例;3、尽快地应用一切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领域来拓展环境毒理学的功能与概念。

4、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5、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

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膜片钳技 术在化学物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荧光分光光度法已用于细胞膜结 构和功能的研究;自旋共振技术已成为直接测定自由基的工具;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研究生 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和直接探索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 10■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 弱等

敏感人群;(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

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 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 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

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 对人体包括物理性、

:(1)、实验动物和人对 (2)、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

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定性(3)、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

个体外推的不确定性 11■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

产生的综合影响。

12■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13■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迁

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蓄积与放大。

14■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15■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件:(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事故与火灾(2)废物的排放------如三废的排放(3)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24.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25■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6■机械迁移:根据作用力的不同,机械迁移分为三种,即水、气、重力的机械迁移。

(1)大气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2)水的机械性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及其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27■物理-化学迁移:是指环境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力实现迁移的过程。(常见形______ 式: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动物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28■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的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常_ 见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29■生物浓缩(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

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BCF

30■生物浓缩的意义:用于阐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对

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

3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

积累某种污染物,使浓缩系数不断的现象。BAF

32■生物放大:是指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使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BMF

33■影响迁移的因素:(1)、内部因素: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的电价离子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和被胶体吸附的能力(2)、外部因素: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的种类和数量、络合配位体的数量和性质

34.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

35.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34.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性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之比

3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指污染物的外部形态、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即使是同种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可能不同,生物毒性、迁移、转化和富集也不同)

35■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分类:(1)按物理状态与结构分为:固体、液体、气体、胶体、

射线等:(2)按化学组成与内部结构分;单质、化合态(有机化合态和无机化合态);(3)按功能特点:离子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胶体、难溶态等

3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7.—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38■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污染物。

39■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40.

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反应发生的转化。 1)大气中的化学转化:以光化学 氧化和催化反应为主,这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 2)水体中的化学转化:以氧化 还原反应、配位反应和水解反应为主,其中水解反应是最主要的步骤。 3)土壤中的化学转 化:以水解反应为主; 41.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与机体接触后,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 和排泄的统称。 42. 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污染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 43.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58. 还原反应发生条件:①存在局部性还原环境:②某些酶可在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可逆反应 生物转化的结果:代谢解毒与活化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1)物种差异与个体差异(2)饮食营养状况(3)年龄,性别, 激素,昼夜规律等生理因素(4)代谢饱和状态(5)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抑制:能使 酶活力减弱、含量减少或催化反应速率减慢的现象称为抑制作用。 1)特异性抑制 2)竞争性抑制。透导:有些外源化学物使某些毒物代谢酶系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 并因而促进外源化学物的转化过程。) 53.吸收: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体液的过程 . 分布:是指毒物被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 随血液或淋巴液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59. 60.

的过程。 56. 沉积在肺泡内的颗粒物的去向:吸收进入血液:随粘液咳出:进入淋巴系统:长期存留 在肺泡,导致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 57. 靶器官:化学物对其积聚部位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器官 58. 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 外源化学物可同时被氧化。

61. 62. 63

. 64. 65. 66

. 67. 68

.

69. 70. 71. 72. 73. 74.

贮存库:指进入体液的毒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而不对这些器官组织有明显 的毒作用

化学物的主要储存库: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体内贮存污染物的毒理学意义:可减少在靶器 官中的化学毒物的量而对急性中毒的动 物或人具有保护作用;成为一种可能的游离型毒物来源,如多氯化芳香烃 代谢饱和,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代谢途径被饱和 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 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 作为同一种酶系统的底物. 酶诱导:有些外源化学物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的活力增强或酶的含量增加的现象 排泄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途径: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随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 排泄机理:肾小球的被动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主动转运(排泌) 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 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代谢过程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目的:了解毒物在体内的消长规律,为毒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室:将机体作为一个系统,按动力

学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一室模型:毒物转运速率高,能迅速与体内各组织达到平衡。

二室模型:毒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转运速率不同。

(将血流丰富,能与血液迅速达 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与血液一起,

称为中央室;其它血流量少毒物穿透速率慢的组 织,称为周边室。)

一级速率过程:指化学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的过程。

74.毒性: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75中毒: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引起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急性中毒:病症严重,机体突然或迅速死亡。慢性中毒:病症进展比较缓慢,不一定死亡。

76■毒作用(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77■毒作用分类:(1)按发生的时间:a.速发毒作用:机体与化学物质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b.迟发毒作用: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如迟发神经毒。

(2)发生部位:a.局部毒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质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如强酸、碱致皮肤损伤。b.全身性毒作用:指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的毒效应。如CO所致全身乏氧。

(3)按损伤的恢复情况:a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

主是是小剂量、短时间、毒性低。 b.不可逆作用:停止接触化学物质后,损伤不能恢复,甚

至进一步发展加重。如尘肺、肿瘤等

78.变态反应(过敏性反应):某些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与内源性蛋白结合为抗原并激发抗

体产生,称为致敏;当再度与该化学物质或结构类似物质接触时,引发抗原抗体反应,产生

典型的过敏反应症状。

79.特异体质反应(特发性反应):由遗传决定的特异体质对某种化学物的异常反应。如缺乏胆碱酯酶:给予琥珀碱后,呈现持续的肌肉僵直和窒息;高铁血红蛋白症:缺乏NAD PH高铁

血红蛋白还原酶的人对亚硝酸和高铁血红蛋白剂异常敏感.

80危险性(危险度):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对有害物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大小的定量估计。

81危害性:化学物质对人群造成损害的可能性。

84..毒效应谱:是指机体接触外源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85.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

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

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86.剂量: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数量

87.致死剂量,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88■生物半减期(t i/2):指化学物从体内减少一半所需时间。

89.绝对致死剂量(LD100):能引起所观察的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90.半数致死剂量(LD50):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91.半数致死浓度(LC50):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

92.半数耐受限量(TLm):也称半数存活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中够

50%个体能耐受的某种环境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

93.最小致死剂量(MLD、LDmin、LD01):引起群体中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93.最大耐受限量(MLD,LD0):指在一个群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

94.急阈剂量或浓度(最小有作用剂量,MEL):指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95.最大无作用剂量(ED0):又称NOEL或称NOAEL,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

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

用的最高剂量。

82效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83反应;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

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04. 亚慢性毒性:机体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1~3月) 105. 慢性毒性:机体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3月~~2年)

16.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以动物模型模拟,进行体内试验、体外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2)实验类型:体外试验、体内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3 )体外试验(离体实验),是指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 器官水卫(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 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 (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 可用于外来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 理的探讨);

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 研究

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4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单、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 程;难以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慢性毒作用;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学效应 (5) 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按目标生物可能接触的剂量和途径使实验生物在一定时间内 接触环境污染物,然后观察生物出现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

88. 89

. 91. 92. 93

.

剂量一效应关系: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起的个体或群体的量效应之间的 相互

关系;

剂量一效应关系和剂量一反应关系曲线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 S 型 剂量一反应关系:描述外源性化学物的剂量水平与所引起的效应发生率之间的相互关 系。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 ):是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 总

量。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 危害。

最高容许浓度(MAC ):是指劳动环境中,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中某种化学物质不可 超越的

浓度。在此浓度下,工人长期从事生产劳动, 不致引起任何急性或慢性的职业危 害。

靶位点:当污染物达到某一浓度,并足以引发一系列有害生物效应的部位。 受体:存在与细

胞膜上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以选择性的与 大分子蛋白质。

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其结合的 95.

4.外源化学物对组织细胞等效作用的机理:干扰正常受体 -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膜损伤,

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

有生物大分子结合, 选择 性细胞致死,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103.急性毒性:机体一次接触或24h 内多次接触某种化学物所引发的毒性效应,

包括死亡效

应 ;分子水平(如

24小时,重复染毒);亚急性毒性试验

(6个月-2年,低剂量反复染毒)代谢

实验“三致实验”.

(8)体内试验优点:哺乳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的毒作用。缺点是:体内试验影响因素较多,难以进行代谢和机制研究。

(6)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分:急性毒性试验(一次或(15-30天);亚慢性毒性试验(1-3个月);慢性毒性试验

(7)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分:繁殖实验,蓄积实验,

2、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1 )被动转运

a.简单扩散:膜两侧的毒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化学物并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能量。

(1)特点: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毒物与生物膜不发生化学反应;简单的物理过

程-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2)毒理学意义:大部分外源化学物是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

转运

b.滤过毒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依靠生物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的

作用—(1)转运物质:分子直径< 膜孔的化学物(2)影响因素:化学物分子量的大小(3)意义:一些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可通过滤过完成生物转运过程

(2)特殊转运: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环境

化学物质必须先同体内某些物质(载体)呈物理性结合后,再透过生物膜的过程。包括:主________ 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和胞饮

a.主动转运:外来化合物通过牛物膜由低浓度处转运并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1)驱动力:代谢能量。(2)特点:需要有载体;化学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载体具有一定选择性;可发生

竞争性抑制(一种以上毒物结构相似用同一转运系统时)

b.易化扩散(载体扩散):不易溶于脂质的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想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1)

运输物质:不易溶于脂质的毒物(2)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代谢能量;具有一定的主动

性和选择性

(3 )膜动转运(颗粒物和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常伴有膜的运动)

a.吞噬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如大气中的烟尘)和

液粒,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

b.胞吐:某些大分子物质也可通过胞吐方式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

43■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1)浓度梯度:正相关。(2)毒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浓度/水相中浓度,只有脂溶性高并具有一定水溶性的物质才更容易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透过生物膜。(3)电离或离解状态和体液中的pH值:解离大,难透过。(4)生

物膜两侧体液的蛋白质浓度和与毒物蛋白质结合的亲合力.

5影响污染物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结构与毒性,物理性质与毒性

(2 )机体状况,种属和个体差异(不同种属的动物和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之间,对同一毒物的感受性有差异),性别与激素(动物对一些类型的化学物会出现性别差异,而性别差异主要与性激素有关),年龄(新生和幼年动物通常对毒物较成年动物敏感),营养与健康(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