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合肥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1-8-18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谋划未来五年合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教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坚持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强力推进教育改革,实现了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大幅提高了全市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学前教育发展意识明显增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大幅提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并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称号,合肥市作为唯一的地级市被安徽省批准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市辖肥东、肥西、庐阳、蜀山进入全省教育强县(区)行列。普通高中优质资源迅速扩大,新建、整体搬迁一中、八中,整合四中、六中,省、市示范高中联办共建班,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万千学子,2010年,省示范普通高中招生近1.3万人,占招生计划的74.2%,比2005年增加近6500人,增长1倍多。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32万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为126万余人次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积极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高起点规划了7平方公里的磨店职教基地,强力推进职教学校建设,到2010年,已有9所院校在新校区开学,5万师生入驻,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一座现代化的职教城初具规模。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合肥幼儿师范学校成功升专,合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代远程教育、老年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经济社会成效显著。设立每年2000万元以上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呈集团化发展态势。民族教育独领风骚,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连续6年中考成绩居全国内地西藏班前列,连续四年蝉联第一,被国家教育部誉为“合肥35中西藏班现象”。终身教育体系开始建立,蜀山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庐阳区通过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验收,1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6所省级示范乡镇成

人文化技术学校顺利通过评估。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教育经费超过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4倍。年度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7.85亿元增加到74.53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从11.57亿元提高到37.47亿元,教育附加从2.06亿元增加到6.3亿元。全市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从72.31元增加到914.83元,初中从123.53元增加到1240.31元。中小学教职工预算内年均工资收入从18613.6元增加到44792.6元。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结合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同步规划建设87所中小学,比“九五”、“十五”时期的总和多20所;同时,全面完成D类危房改造任务,有计划地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基本建成了市、县区、学校三级教育网络,基本完成了“校校通”工程。校园安全全面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共配备校园专职保安1966名,配备率达96%;完成625个校(园)786个安装监控系统安装点位勘探工作。生均教学设备值显著增长,2010年,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均教学设备总值为296.2元和944.8元,较2005年分别增加26.3元和238.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124.2元和396.8元。生均校舍面积大幅增加,2010年,小学和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为11.5平方米和5.9平方米,较2005年分别增加3.4平方米和1.7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增加2.7平方米和0.8平方米。现有国家级实验学校3所,省级实验学校19所。

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数量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专任教师44845人,比2005年增加6284人,增长16.3%。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90%、99.57% 和94.96%,较2005年分别提高0.75、1.31和5.24个百分点。师德师风水平显著提高,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在全市教育系统分别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提升素质,科学发展”、“更新观念,科学发展”为主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从教行为,2009至2010年共计解聘教师87人。师资均衡配置进一步优化,出台了《合肥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全市交流了1049名教师。注重实效,广泛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搭建平台,营造宽松和谐氛围,鼓励名师名家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强力推进。改革管理体制,推进政事分开,通过开门“三定”完成新一轮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明晰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将中等以下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批、涉及义务教育的市属学校的管理移交至所在区(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招生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跨行政区域借读并严控择校生比例,择校比例由2007年的15%下降到2010年的5%,进一步促进生源均衡;普通高中严禁同城借读,合肥一中、六中、八

中实行联合招生,并将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比例由2006年的50%提高到2010年的70%,从制度上保障了教育的机会公平。改革教师招聘和管理办法,严把进口关,坚持“凡进必考”,同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积极鼓励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参加应聘;探索退出机制,对新增教师采用劳动合同制管理;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并扩大学校的绩效管理权,极大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改革办学体制,对合肥168中学等一些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引入新机制,以资金、政策等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富有活力的民办学校。改革经费拨付方式,自2011年起,市属学校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思路,依据学校招收学生数量拨付经费,进一步调动了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201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素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22个。五年五届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激发了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激情;“万名中学生合肥工业游”开创了全国教育先河;中小学各种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青少年经典诵读读书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成效显著。中学生社团活动取得重大突破,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大奖,中学生社团推进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在全国、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竞赛中,我市都稳居省内前茅,并有多人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获冠亚军。中职学生技能竞赛成绩斐然,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披金戴银,载誉而归。2011年普通高考本科达线率比2008年增加21.2个百分点,其中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高考本科达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

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更加关注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数量由2005年的32所增加到2010年的115所,到2010年,全市共有3万多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合肥就读。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零障碍入学,体现了合肥开放和包容的城市理念,特别是“百分之百同等条件录取到省市示范高中就读”成为全国首创,获得了各方好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先后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共发放资助金额2.3亿元,贫困资助惠及2.9万名学生。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4%以上。留守儿童建设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建立了25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

“十一五”时期合肥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大投入、扩大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动摇,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动摇。合肥已经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这一时期,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增幅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教育体制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合肥教育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为“十二五”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十二五”时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合肥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力区域性特大城市

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网络共享。

——教育优质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学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国家级试点工作。逐年提高学前三年普及率。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有效性,幼儿园足额配备保教人员,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消除小学化倾向。鼓励优质幼儿园走集团化发展之路,采取零租金、生均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低保家庭、孤残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重视0-3岁婴幼儿的培养教育。

2、义务教育。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实验区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义务教育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差距,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和大班额现象,深入推进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积极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争到2015年,三县所有乡镇建有1所功能齐备、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

按照“五个百分百”要求,对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继续实行“零障碍”入学。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

3、普通高中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突出研究性学习和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技术教育,提高学生设计动手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赴外交流、学习机会。

鼓励学校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优势,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有创意的特色高中。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课程选择。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系统培养和因材施教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4、职业教育。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宗旨,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需要,成立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协调委员会,推进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积极推进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型实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实行教学与技能鉴定分离。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提高

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实行城乡职业教育联动合作发展。重点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完善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合肥生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5、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重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扩大合肥特教中心办学规模,充分发挥其在全省的龙头辐射作用。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工作,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继续办好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和民族学校。

6、高等教育。支持在肥高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远程教育。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合肥学院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积极争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鼓励学校以项目形式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支持学校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加快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创办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免试注册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途径。发挥合肥学院国际合作平台作用,积极推进市属高等院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加快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重点学科,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产学研成果转化基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对合肥学院获得政府批准建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支持。

7、终身教育。成立合肥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加强对终身教育的统筹与协调,明确终身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与标准,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教育机构、社区和家庭的终身教育职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学校搭台,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终身教育的格局。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配套建设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设施,整合区域内的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不同对象的各种教育需求提供服务。加强老年教育,扩大老年大学办学规模。积极争创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设4个市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支持市属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农村建设创业培训。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倡导全民阅读,让读书成为生活时尚,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加大对教师育人工作的考核力度。推进德育评价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深化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中小学要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重视地方教材使用和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和实施小班化教学。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造就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深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幼儿园要注重养成教育和启蒙教育,保障儿童安全健康、快乐成长;小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激发学习兴趣;初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技能、方法的养成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跨学科学习水平,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学要着力打造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各类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4、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制定科学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各个学段的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制度和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教学反馈系统,实行义务教育整体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的难度、次数,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形成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格规范各种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为。学校和社会都要关注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疏导。宣传、文广等部门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四、教育体制改革

(一)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积极推广城乡共同体办学模式。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社会力量、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民办教育发展基金或教育投资担保机构,解决民办学校发展中的融资难题。探索民办教育协会建设,推动民办学校行业自律。

(二)管理体制改革

明确学前教育“以县区为主、乡镇为辅”的管理体制,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学前教育三级网络。完善义务教育“以县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经费等资源配置的统筹,完善农村学区管理办法。明确市、县对普通高中两级管理的职责。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探索管办分离的实现形式。改变管理学校方式,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及其它中介机构在教育决策咨询、教育质量评价、中小学布局规划、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招生公开透明,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机会公平。试行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自主命题制度,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发挥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指标到校的导向作用,逐步提高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比例,规范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四)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教职工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全员聘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的用人机制。推行教师人事关系由市、县、区(开发区)统一管理模式,学校实行岗位聘用的办法。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出台引进各类优秀教育人才的办法。改进中小学校长任用办法,实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五、重点工程

(一)幼儿园建设工程

根据合肥城市化建设进程,按照区域内配套建设幼儿园思路,制定《合肥市学前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0-2020年)》。按照幼儿园建设由政府投入、幼儿园运营社会化、幼儿园监管标准化的原则,制定《合肥市市区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结合城市和农村实际,制定城乡幼儿园建设、装备和收费分类标准。清理已建小区应建未建或挪作他用的幼儿园,限期整改。充分利用义务教育学校闲置资源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确保每个乡镇(含工业园区)有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同时发展“一村一园”。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完善城乡中小学布局,义务教育各类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

弱学校倾斜,加强三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分步实施“一扩三建四提高”。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以奖代补。到2015年完成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妥善处置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园校舍。

(三)普通高中布局优化工程

以全域合肥理念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制定《合肥市中小学“十二五”布局专项规划》,新建、扩建、改建、搬迁一批普通高中学校。积极推进老城区普通高中资源整合。将办学规模小、办学质量差、布局不合理的学校逐步改制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或停招,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探索以优质高中为主体的教育集团办学形式,以兼并、合作办学或办分校的形式,重新组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程

加大职业学校的整合力度,打破部门、行业、城乡、公民办间办学界限,采取合并、联办、共建、撤销等方式,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中一些规模小、条件差、专业结构相同的学校进行重组和整合,按照股份制运作模式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市属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市管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整合职教资源。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引导、鼓励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加大投入、资源整合、结对共建和股份合作等措施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设置标准。建立市区优质职业教育学校与农村职业学校帮扶机制,鼓励城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五)民办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建立政府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制定《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民办学校走规范、内涵、特色、品牌发展之路。建立民办学校危机预警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民办学校过程性管理机制,健全民办学校办学许可、年检、广告备案和信息公开制度。对办学规模小、社会声誉差、办学质量低的学校鼓励重组、整合或退出,扶优扶强,促使我市民办教育规模和质量上层次。鼓励优质公办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对民办学校开展结对帮扶。

(六)开放大学建设工程

整合我市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及社区教育资源,以合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创办开放大学,设立开放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若干学院。探索成人教育入学制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及硬件设施,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全民终身教育平台。倡导名师和社会志愿者到社区定时为辖区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依托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培训基地,为成人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七)素质教育推进工程

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合肥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我市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提升创新能力。有效整合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等活动,有序推进绿色学校、“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各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青少年磨练意志、“阳光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面向全体、强调特色发展,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精心打造全市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加强全市中小学生社团建设。举办读书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建立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实施青少年社会实践“一卡通”。

(八)教育家培养工程

设立教育家培养工程资助项目,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邀请全国知名的教育家举行专场报告会;建立名师工作室,开设由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人才进行主讲的“合肥教育大讲堂”;总结、宣传和推广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实践成果及办学经验;开展多元培训、教师间同伴互助培训、学校间相互学习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市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招标制度,配套科研经费。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全市教育信息化工程,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师生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完善统一的合肥教育城域网,增强教育在线服务能力。筹建合肥教育“云服务”架构。提高全市中小学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2015年全市生机比达到9:1,师机比达到1:1。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基本实现“班班通”。统筹城乡现代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加大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力度,优化网络运行环境。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十)教育合作与交流工程

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进的原则,鼓励并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与活动。创办一所国际学校,提升服务全省的能力。积极引进境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领域。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建立一批对外交流的友好学校和国外教师培训基地,不断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努力构建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在开放交流中,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的进

程。加大中小学校和教育资源对社区、村居的开放度。谋划长三角、合肥经济圈教育联动与合作。

六、领导和保障

(一)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推进合肥城市建设全局中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安排。强化政府职责,加强教育设施规划和建设,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加强指导。稳步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和现代化水平。建立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教育督导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学校党务公开。

(二)落实责任

1、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根据国家和省化解高校债务的有关政策,积极帮助合肥学院解决债务问题。统筹城乡义保水平,逐步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水平达到一致。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水平,2011年各县区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2年要名列全省市(县区)前列。2011年秋季开始,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明确县区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证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或超过省核定的比例,并保持稳步提高。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足额提取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资金,并纳入预算,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学校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处置所得扣除应交国家的税费后,余额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各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转让取得的收入,按国家规定减征或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把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积极引导社会投入。落实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扣除规定。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

2、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地方教育立法工作。争取制定《合肥市教师管理条例》、《合肥市学校管理条例》,修订《合肥市学前教育管理条例》。依法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加强教育执法队伍建设,争取将教育执法纳入城市管理执法范围,加大对教育违法行为,特别是违法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规范检查评估。建立健全学校办学章程和各项制度,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

3、切实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加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问题的预防化解。加强源头防范,把安全稳定风险评估和预防作为推进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前置和必经程序。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

4、重视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市(县区)要建立政府教育督导机构;依法强化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估职能;加强对县区政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情况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督导检查,落实有关责任;依法对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评估并发布公告。推进督导创新,探索与同级政府部门联动督导、购买专业评价服务、开展社情民意调查、跨地区督导合作等工作模式,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逐步实现精准化督导。全面加强督学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行督学任职资格制度、督学委派制度,建立并完善督学选拔聘任制度、督学培训制度、督学责任片区制度。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增强教师的人格和学识魅力。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与奖惩办法,坚持教师晋职、晋级、评优中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改进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建立从行业企业引进或聘请师资的机制和制度。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高校特点建立落实学校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鼓励学校引进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和工程实践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学校实施教师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和能力提升工程。到“十二五”末,在全市形成以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干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其中特级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达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0‰左右。

改善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推行以绩效考核为重点的激励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相结合绩效考核机制。

(四)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实施“五个关爱”尊师举措。即定期对教师进行健康体检;定期对为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定期组织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代表到外地考察学习;定期从保障性住房中优先解决住房困难教师的住房问

题;定期组织开展关爱贫困教师活动。

落实“五个一”重教制度。即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研究教育年度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下半年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视察一次教育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由社会各界参加的教育工作座谈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每年定点联系一所学校。

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优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财政、税收、社保、科技、人口、文化等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在制定城区规划、新农村建设、新城镇建设和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向教育倾斜,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科技机构内要设立教育咨询机构,定期制定教育计划,向儿童、青少年、市民提供科技和文化知识服务。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信息公开性和透明度,让社会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公路建设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规划

(一)坚持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五年中,根据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唐韵、绒都、枣乡”特色县域经济,实现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在市委、政府的领导和自治区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我局抢抓机遇,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不放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重点建设了梧桐树乡至滨河大道公路、G307线灵武至河东机场公路、G307线甜水河至灵武公路一期工程、南二环东西延伸段路基路面和跨铁路桥工程等重点公路项目。组织实施了东盛路、中兴路北延伸段拓宽、枣园路北延伸段改建、南薰路东延伸段、枣园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完成了350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我市通行条件大为改善,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40.5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2.3,其中:高速公路84公里,一级公路58公里,二级公路154公里,三四级公路779.8公里,其他公路264.7公里,形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国省干线公路为依托,54条县、乡公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由于公路通行能力大幅度的提高,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难点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市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

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现有农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寿命短,路网多以四级公路为主,且破损较为严重,大大地制约广大农村群众的出行,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急需对县乡主干道路进行改扩建提升等级。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较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各级政府投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改建。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转变,养人与养路的矛盾依然突出。 四是随着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公路通车里程逐年增长,公路路政和治超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五是道路运输市场监管难,影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六是货运市场专业运输公司少,大多为个体户、私营业户,大型物流公司尚未组建,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市场监管。各货运企业运输效率不高,人、货安全设施不完善,存在无序竞争现象,货损、货差时有发生,极易造成货主与车主各种纠纷。 七是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的有形市场和有效衔接尚未形成,物流园区的中转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十三五”交通运输规划 1、公路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局计划建设重点公路

学校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学校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一、近年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2021-2021学年,全乡有3所完小,4个教学点,1所xx幼儿园。全日制小学,共有 34个教学班,学生976人,其中校本部617人。有小学教师84人,其中“小中高”2人,小学高级教师61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47人,党员教师30人。 xx幼儿园有6个教学班,在园幼儿278人,xx、xx小学附属幼儿班5个,在园幼儿232人,xx、xx、xx、xx教学点各1个幼儿班。全乡有幼儿教师27人,其中编制内幼儿 教师15人。 二取得的成就 1、小学教育成绩斐然 全乡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零,普及程度各项档案资料规范,旁证材料齐全。小学毕业率为100%,单科及格率达96%以上,全科及格率达92%,教学质量监控优秀率、 合格率、平均分均居全县农村xx前列。在县教育局组织的目标管理评估中,连续9年榜 上有名。 学校是xx市第九、十、十一届文明学校,并继续争创第十二届市级文明学校。2021 年以来,学校先后市争优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县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和义务教育标 准化学校。 2021年以来,学校获得市、县22次集体荣誉表彰,成为xx市教育系 1 统先进集体,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市优秀阅读学校,县实施素 质教育先进学校,县平安先行学校,县课题研究先进学校。 2、学前教育迅速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十二五期间我乡学前教育迅速发展,在园幼儿人数比十一五大 幅增加,3-5周岁幼儿入园班率93%以上。十二五期间,全乡通过考核录入及考试招聘拥 有了编制正式幼儿教师,并不断充实,至今年已经有15名编制正式教师,另外有10名自 主聘用教师。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3、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围绕教学这个xx,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抓师德教育为突破口,认真抓好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培训为重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下面是我们的给大家推荐的最新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供大家参阅! “十三五”开篇在即,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跨越急需创新引领、投资结构急待提档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做好“十三五”招商引资发展规划,对xxxx经济产业全面升级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因此,我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指引,结合xxxx实情,立足资源优势,总结先前经验,明确发展需求,继续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招商引资职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科学规划,努力实施,以项目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与具体措施,全面勾勒xxxx未来五年招商引资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商务局外资处的大力指导下,我局积极招商选商,大力营造投资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项目推介力度,使全区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逐步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项目签约率、资金到位率明显提高,项目建设速度显著加快。“十二五”期间,我局大力发掘引进重点产业、打造精品项目,使我区经济实现了质与量的协同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xx年-xx年6月底,外来投资(市外国内投资)累计完成407.56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境外)68605万美元,名列全市各县区前茅。累计征集到3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1140亿元,涉及到特色农业和物联网高科技产业、城中村改造及城市综合体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装备制造业、大型集团总部基地建设等多个领域。 五年中,恒大地产、星河湾地产、保利地产、首开地产、万科地产等一线大型房地产企业来我区投资建设,先后引进了北美新天地、茂业天地、华宇商业广场、千禧世纪广场、汾酒文化商务中心等一大批商业项目落户我区,星河湾酒店、凯宾斯基酒店、万豪国际酒店、阳光酒店等一批五星级酒店或已开业或正在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区项目储备、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等项指标均位列太原市前茅。外来投资逐年增加,特别是外来投资服务业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xxxx区经济总量快速提升。 2、努力打造精品商业街区,我区发展质量全面优化。“十二五”期间,xxxx区积极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素有“山西中关村”之称的太原南内环街,已成为集批发、零售、开发为一体的电子一条街,云集了赛格、青龙、颐高、阳光、云天、赛博等综合批发市场,其辐射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长风街--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2019年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

业总产值比重达29.9%。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成立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生物育种、农业物联网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是成为改善民生的主力军。大力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两化深入融合,提升信息消费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的供给。积极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市、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市,带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增长,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发展机遇

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划

十二五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计 划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运行稳中趋缓,各项社会事业稳步 发展。____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十*五”前三年年均增长XX.X%。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6XXX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4:49.4:37.2。 (一)农业经济扎实稳步发展。“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__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XX.X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XXX万公顷。粮食总产量95.9万吨,连续三年喜获丰收。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年销售收入____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XXX户。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大洋河应急供 水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鸭绿江国土防护工程累计完成百年一遇 防洪堤11.6公里、护岸工程29.4公里。完成29座病险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治理中小河流河道55公里。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二)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____年,全部工业增加值 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钢铁等材料、电子信息及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工 业的XX.X%,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前两年,

全口径工业投入累计XX.X亿元,年均增长XX.X%。帕斯特谷物大 豆深加工、本钢____不锈钢冷轧、蒲石河抽水蓄能电站、金山热 电联产、首钢翁泉沟硼铁综合利用等一批工业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东港卓恒机械、凤城博斯亚糖业、宽甸恒通石墨深加工等项 目建设进展顺利。仪器仪表、专用设备制造及纺织服装三个优势 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共有仪器仪表企业XXX户,相关配套 行业企业XXX户,辽宁(____)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已成为国内重要 的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地。 (三)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十*五”以来,继续加快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 输业增长较快。____至沈阳客运专线、____至大连快速铁路建设 进展顺利,____至海城高速公路、____至通化高速公路、东北东 部铁路通化至灌水段工程竣工通车。大东港XXX万吨矿石泊位、 大孤山海洋红港区陆域基础设施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中朝鸭绿 江界河大桥主体已完工。____港港口集疏能力增强,粮食、矿石 等专业化泊位陆续建成使用。____年港口吞吐量1.2亿吨,比上 年增长XX.X%。商贸流通和城区经济。__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____(振兴)中央商贸服务业集聚区、东港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万达广场、鹏欣水游城、凤城亿丰商场、宽甸兴隆大家庭等一批 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辽宁(____)仪器仪表产业基地、金山 工业园区、汤池综合工业园、五龙背工业园区等一批城区工业园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总结.doc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 总结 “十二五“期间,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锐意进取,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水平,为“十三五”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范文” />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3558人,比2010年上升59%。农村劳动力转移由2011年的9950人增加至2015年的11000人。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600人次,发放各类岗位补贴、社保补贴3700万元。35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50”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2.6%-3.5%之间,低于

4.5%的控制线。 我区输送机社区、凤凰社区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输送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以来,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5人,累计征缴保费3637万元。基金滚存结余6004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14人,基金征缴697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34562人,参保率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520人,参保率98.6%,累计发放养老金1654万元。为26个城中村4124名村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有3500余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财政补贴资金8772.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1780人增至3783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57万元。 (三)人才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不断

合肥市十二五家电产业研究

合肥市家用电器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点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我国家电业基本情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目前我国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约9000亿元产业规模的成熟产业,冰箱、冰柜的规模超过6000万台,洗衣机的规模超过5000万台,空调器的规模超过4500万台,彩电的规模超过9500万台,主要产地集中于珠江三角洲产区、长江三角洲产区、环渤海产区和以安徽为代表的中西部产区。 2、我市家电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向合肥聚集,合肥的家电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家电产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据统计,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家电生产企业超过120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专业技术人员约占20%. 全市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0.02亿元,工业增加值193.85亿元,同比增长29.7%。目前,合肥家电拥有3个国际品牌<海尔、格力、三洋),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

凌),已经形成了以家电产品制造为核心,集家电科研、商贸和配套件生产等多元化的产业集群,产品覆盖白色和黑色系列家电,主要有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彩电等大家电产品和抽油烟机、热水器、微波炉、吸尘器、太阳能产品等小家电以及电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洗衣机电机、平板显示器等配套产品。合肥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之一,家电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市家电产业还表现以下特点和优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最近几年,合肥家电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据统计,2018年家电产业生产电冰箱1805.73万台,洗衣机1251.98万台,空调器861.3万台,彩电305.17万台,家用冷柜105.21万台,微波炉31.6万台。“四大件”产量超过了国内另外两个家电城市顺德和青岛,合肥家电在全行业的龙头地位不断增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授予“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2)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合肥除了本土的美菱、荣事达等知名品牌企业外,又聚集了三洋、海尔、长虹、美的、格力、华凌、欧力、尊贵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品牌集中度高,产品品种之多在国内罕见。随着合肥家电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为之配套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五工作计划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 五工作计划 Summary of informatization work in the 12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五工作计划 “十二五”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南拓西接、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业和信息化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局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调度协调,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XX-20XX年,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四年来分别为324亿元、398.7亿元、398.5亿元和433.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7%、25.5%、11.6%和8.02%;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2.7亿元、

80.1亿元、103.9亿元和120.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9%、21.8%、12.3%和7.5%,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15.4%、15.6%、17.6%和18.5%。规模工业企业数持续增长,从20XX年的52家到20XX年的96家。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实现利税总额从20XX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XX年的63.1亿元。预计20XX年底,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475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可达133亿元,是20XX年的1.85倍,同比增长85%左右。 (二)“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坚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着重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器产品、机械和电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产业;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销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建设,特别是推进“无线长沙”建设步伐,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步伐,20XX年至20XX年间,共建设移动网络基站1072个,WLAN热点4048个,数据宽带网专线526个,敷设光缆1300多公里。网络无缝覆盖天心区范围全境,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草案)【共25页】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草案)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文本、图集(草案)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xx年01月目录I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3 第三章城镇等级结构与功能体系6 第一节城镇人口规模与等级6 第二节城镇用地规模7 第三节城镇功能体系8 第四章城乡空间布局11 第一节区域空间结构11 第二节重点区域空间布局12 第五章乡村地区发展指引15 第六章综合交通体系18 第一节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18 第二节综合运输通道规划18 第三节综合交通骨干网络规划19 第四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1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23 第一节产业发展体系23 第二节产业空间布局23 第八章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26 第五节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26 第六节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6 第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8 第八节低碳发展与节能减排29 第九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30 第一节区域供水基础设施30 第二节区域污水基础设施31 第三节区域环境基础设施32 第四节区域电力基础设施32 第五节区域燃气基础设施33 第六节区域信息基础设施34 第七节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34 第十章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管制与政策分区41 第一节区域空间管制41 第二节政策分区41 第十二章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一节合肥市城镇发展指引44

第二节淮南市城镇发展指引46 第三节六安市城镇发展指引48 第四节滁州市城镇发展指引50 第五节桐城市城镇发展指引52 第十三章区域协调与近期行动计划54 第一节区域协调54 第二节共同行动计划56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机制60 第十五章附则6251 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城市圈战略部署,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推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xx-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1)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支持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辐射能力,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提升合肥经济圈的综合竞争能力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2)坚持区域一体化: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荣、环境共治,并强化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周边圈群的协调与衔接。

十二五体育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体育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体育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体育工作总结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我们举办规模较大体育系列比赛,调动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在这几年中,我们经过精心组织,认真筹划,每年利用五一、十一两节,举办全县体育系列比赛,比赛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象棋、中老年健身展示、自行车骑行等项目,来自全县农村、厂矿、各机关单位、学校不同年龄的健身爱好者,踊跃参加,达一万余人次,通过比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凝聚力,调动了人们参加健身的积极性。每年的8月8日举办全民健身日健身展演活动,每次展演十余个健身项目,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推动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扎实推进全民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县各单项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作用,这几年,我们加大培训力度,目前我县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8人,已逐步覆盖到农村、城区各个健身点,指导人们科学健身,带动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在竞技体育训练工作中坚持“刻苦、创新、突破”,同时深化管理工作。在运动员队伍建设上“保老、突中、出新”下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同时积极向上级院校输送体育人才。通过教练们的共同努力,近几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参加省、市比赛中,跆拳道、乒乓球项目在各单项比赛中屡创佳绩,在综合运动会中,我县2011年获**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六名,2013年获**市第九届青少年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2015年获**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七名。 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投资985万元的东光县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于2013年交付使用,项目包括一座建筑面积3037平方米的体育馆和一个有四条200米塑胶跑道,场地中间为小足球场的运动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能为人们提供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器械健身等多个项目的健身。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这些年我县通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和我局利用体彩公益金共为全县近200个村建设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同时我们还为县城两个公园安装了健身路径。通过这几年的体育场地建设,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健身环境,使人们的健身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十三五”体育工作谋划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抓好群众性体育活动,把体育健身深入到千家万户,让体育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 1、举办“五一”“十一”全县体育系列比赛和全民健身日活动。 2、抓好单项体育协会工作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增加社会体育骨干。 二、发挥我县优势,力争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 抓好乒乓球、跆拳道等项目的训练,选好苗,保好苗,从实践出发,培养高水平运动员。 1、抓好假期和平常训练日的训练,提高队员技战术水平。 2、组队参加省、市各项体育比赛。 三、加快体育场地建设步伐,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早日建成我县标准公共体育场。继续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四、抓好体育彩票工作,加强宣传,努力增加销售网点。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