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基纳米复合材料的

最新研究进展

朱永康 编译

(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性能,主要研究了其在导电复合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碳纳米管可赋予各种复合材料(热塑性材料、橡胶、热固性材料)多种不同优异的性能(电性能、机械性能、尺寸性能、热性能或阻燃性能),甚至在老化场合下也可提供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Q322 文章编号:1009-797X(2010)05-0019-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797X.2010.05.003

收稿日期:2009-05-07

碳纳米管(CNT )是由碳(石墨层)构成的一种管状材料,其直径以纳米尺度来量度。石墨层看上去颇像卷起来的薄片,连续的完整六边形网格,碳分子处于六边形的顶点(见图1)。依照其长度、粗细、螺旋性及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虽然从本质上讲,碳纳米管都是由相同的石墨层形成的,然而它们的导电特性却并不一样,具体情况取决于其所起的是金属还是半导体的作用。碳纳米管的直径通常介于1~50 n m 范围。其长度一般为几微米,不过,最近的研究进展已经使其长度增加了很多,达到了厘米范围。形态较长的碳纳米管往往是碳原子直段的组合,由此形成微米尺度的锯齿状构造(图1b )。这种构造正

是可大批量供应的多壁碳纳米管的代表。

早期形式的碳纳米管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工业研究化学家H o w a r d Te n n e n t 博士首次合成的,他研发出了利用烃原料通过催化培育出纳米管的技术。由于当时没有高清晰度的分析仪器和观测仪器,致使人们无法对这种新颖的碳形式的潜力作出合乎实际的估量。碳纳米管非同寻常的优越性能真正得到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日本电气公司的S u m i o Iijima 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出现了含有多壁碳纳米管的炭黑的高清晰度电子显微镜照片。这是此种纳米结构管状碳的第一件现实的证据。此后,人们对碳纳米管的内在性能作了进一步的测定,并且揭示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实际上,对碳纳米管内在机械性能和输运性能的测定,最终将它们定位为炭纤维。表1、表2中就这些性能把碳纳米管与其他高级的工程材料进行了比较。与其他纤维材料相比,碳纳米管表现出独特的硬度、强度和韧度的组合,而前者往往缺乏其中某一项性能。碳纳米管的导热性和导电性也非常好,与其他的导热、导电

图1 碳纳米管

料不相上下。因此,碳纳米管可以提供许许多多有益的性能,这些性能对于增强聚合物作为添加剂的性能将大有裨益。

比利时N a n o c y l 公司创立于2002年,在对碳纳米管性能及形态学进行微调以最大发挥其内在潜力方面,该公司拥有独树一帜的专业优势,成为得到广泛认同的特种碳纳米管及应用碳纳米管的材料与技术供应商。Nanocyl 公司凭借这些知识和专业优势,不断制备出形形色色的材料家族——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材料、弹性体、硅橡胶、液体等,进一步发掘碳纳米管潜在的优点。表3示出了N a n o c y l 公司生产的多壁碳纳米管(M W C N T )即N a n o c y l 7000的特性和形态学。表4列出了该公司的主要产品系列。N a n o c y l 7000是目前得到普遍公认的产品,被称之为市场上现有的导电性能最佳的多壁碳纳米管之一。

当前,碳纳米管的用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拓展。很多领域都在利用碳纳米管的关键性能,包括:

导电性——静电放电(ESD )应用如汽车中

的油管,电子封装,电泳涂装等;

机械增强——结构复合材料,碳/碳构件,体育用品,陶瓷制品等;

导热性——热管理;

阻燃性——油漆,阻燃配合料等。

不过,当下科研人员和主要C N T 制造商正在尽可能地发掘低添加量下碳纳米管的导电性。

1 在导电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碳纳米管在聚合物中的抗静电和导电应用现已实现工业化,诸如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的工业化正在推进中。图2示出工程热塑性塑料的典型电阻率图。对于热塑性塑料应用(<106Ω·c m ),碳纳米管的添加量可以比炭黑品种低5%~15%。这可以通过渗透理论来加以解释。当粒子彼此间非常接近即达到渗透阈时,便形成了电子流动的通道。高纵横尺寸(长度/直径)比的纤维结构可增加电子接触的数目,保证通道的畅通无阻。与短炭纤维(<30)和炭黑(~1)相比,碳纳米管在最终产品(例如注塑制品)中的几何纵横尺寸比通常大于100。这说明了对于规定的电阻率所需要的含量更低。在几种热塑性材料和热固性材料中,碳纳米管再现了这一行为。除了提高导电性外,低含量的碳纳米管尚能够提升导热

表1 高纵横尺寸比材料的机械性能

表2 导电材料的输送性能

材料

比重E/TPa 强度/GPa 断裂应变/%碳纳米管(纳米尺度材料) 1.3~21~1.710~6010~30单层硅酸盐(蒙脱土) 2.8~30.171<10气相生长炭纤维(VGCF )20.4~63~7<10

纳米片层石墨(微米尺度材料)2110~20矾土晶须

3.90.4~0.5514~28<10钙硅石(连续纤维材料) 2.960.3~0.53 2.7~

4.1<10炭纤维-PAN 1.7~20.2~0.6 1.7~50.3~2.4炭纤维-沥青基2~2.20.4~0.96 2.2~3.30.27~0.6E/S -玻璃 2.50.07/0.08 2.4/4.5 4.8HS 钢7.80.2 4.1<10Kevlar49

1.4

0.13

3.6~

4.1

2.8材料热导率/[W/(m·k )-1

]

电导率/(S·m -1

)

碳纳米管

>3 000105~107铜4006×107VGCF 1 9502×106炭纤维-沥青基 1 000(1~5)×10

5

炭纤维-PAN

8~105

(5~10)×104

表3 Nanocyl7000数据表

外径/nm 9.5平均长度/μm 1.5碳纯度/%90BET 表面积/(m 2

·g -1

>300

表4 Nanocyl 公司产品一览表

产品系列品种说明

工业产品

NC7000炭纤维粉末,多种用途(产能规模:t )PlastiCyl

可少量提供

研究产品Nanocyl1000、21003100

和9000系列 1 kg 到几千克,研究与开发用

分散体

EpoCyl 环氧化及水分散体,试样阶段(几千克或升)

BPA-MR01AquaCYL ,AQ0101

性。导热性能的改善对于热管理应用是有好处的。较低的添加剂量可以改善加工性,使表面光更美观,减少脱落,提高原始聚合物的机械性能保持率等。表5列出设计的体积电阻率低于103Ω·c m 的P C /A B S (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导电混合物的机械性能。由于多壁碳纳米管的缘故,原始聚合物的机械性能保持率超过了炭黑或PA N (聚丙烯腈)炭纤维。在诸如要求抗冲击的汽车外部配件之类用途中,机械性能非常重要,故而这一点就显得十

分关键。特别是在添加量很高的应用中(例如燃料电池双极板),与导电填料(如炭黑和石

项 目

PC/ABS 对照样

PC/ABS+多壁纳米管

PC/ABS+炭黑

PC/ABS+PAN 炭纤维

电阻率/(Ω·cm )(ASTM D257)

10

16

<10

3

<10

3

<103

拉伸模量/MPa (ISO527)

2614(±205)2858(±119)3152(±105)11114(±439)扯断强度/MPa 47.94(±3.97)52.69(±1.03)59.31(±1.86)104.7(±5.69)断裂伸长率/%9.55(±2.57)18.98(±4.19) 3.25(±0.41) 1.29(±0.12)挠曲模量/MPa (ISO178)2047(±11)2634(±28)2966(±38)8661(±129)最大挠曲强度/MPa

86.96(±0.88)92.57(±0.69)90.98(±0)136(±1.65)夏比冲击(锯齿状)/(KJ·m 2

)(ISO179)50.46(±1.91)17.98(±1.76) 4.46(±0.45)7.52(±0.20)1.8 MPa 时的热扭变温度/℃(ISO75)

98.2(±0.3)

116.3(±0.5)

113.3(±0.6)

114.3(±0.3)

表5 设计体积电阻率小于103的PC/ABS

导电配合料的机械性能(与碳纳米管、炭黑和炭纤维比较)

图2 根据ASTM D2414-01测得的几种碳纳米复

合材料粉末的电阻率

墨)组合还能减少导电碳的总含量,从而提高加工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加工的经济效益)。

较低的渗透阈还可为我们提供新的可能性,比如具有永久导电性的抗静电透明薄膜或涂层。采用重量浓度低于1%、粗细在10 μm 左右的碳纳米管,便有可能做到这一点。更高的电导率固然不难达到,但是,为了在500 n m 的波长保持透明,所需要的碳纳米管就应该细得多。通常情况下,在这方面具有竞争力的材料本身就是导电聚合物(如PA N I 即聚苯胺)或抗静电剂(如烷基胺盐)。后者所存在的问题是必须避免污染。本来就导电的聚合物要做到透明并非难事,不过,由于其掺入复合材料基质的量较大,它可能会损害某些体系的机械性能。

2 在结构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适合于导电用途的碳纳米管通常都是多壁型,因为其性能/价格比较单壁纳米管结构更

有吸引力。它们无需进行专门的表面处理,大多数场合下借助用于熔体共混和溶液混合的常规共混技术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某些机械性能的改善现已能够测出来,只不过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然而,在未进行任何特殊表面处理的情况下,便能够使橡胶材料(例如弹性体)获得明显的增强。

碳纳米管超乎寻常的强度与硬度的实际应用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单壁(S W )和多壁(M W )碳纳米管均具有很高的强度。其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的测定值分别为1 000 G P a 和 60 G P a 。但是,单壁纳米管一般以绳索状或束状的形式存在,这样就限制了它们与周围基质的相互作用;多壁纳米管在应力转移期间,只有在其最外层才会产生效果。

在聚合物中实现机械性能提升的主要问题,是它们在基质内的分散和分布须恰到好处,并增加它们与聚合物链的相互作用。通过优化加工条件和碳纳米管的表面化学性质,少

许的添加量(重量百分数)已经能够使其获得显著的提升。预期在定向结构(如薄膜和纤维)中的效率最高,足以让其轴向性能发挥到极致。对于连续纤维的添加量,单壁碳纳米管已经达到60%以上,而且测定出的韧度相当突出。另外,只添加了少量多壁或单壁纳米管的工程纤维,其强度呈现出了较大的提升。普通纤维的直径仅有几微米,因此只能用纳米尺度的添加剂来对其进行增强。利用碳纳米管增强来环氧化基质,制备出了环氧化基质碳纤维复合材料。图3表明,利用添加碳纳米管改性的环氧化基质制备的复合材料片层,其断裂韧度获得了明显的提升(>100%)。

一层薄的晶体将碳纳米管与基质连接起来。这一夹层增加了机械加压期间的应力传递。借助一个模型,可预示复合材料的强度随着该夹层厚度的增加而提高。对于碳纳米管周围未结晶的聚合物,作者提出必须用足够的化学品使其发生功能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用丁基锂基团将多壁纳米管功能化,然后进一步与氯化聚丙烯反应,使碳纳米管亦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由于界面的相互作用最大,这种复合材料的韧度增大了4倍,同时碳纳米管的分散也好得多。氯化聚丙烯的韧度值介于K e v l a r 纤维(33J /g )与绳索丝(165J /g )之间。这是迄今为止在这一添加量获得的最好结果之一。添加60%(重量)单壁纳米管的P VA 复合材料纤维,其韧度值达到了570 J /g 。这种有机金属方法还成功地应用于其他聚合物,例如聚苯乙烯、PVA 和聚酰胺。

最近的一项研究使用了通过乙烯现场聚合形成的长碳纳米管的均匀表面涂层,它是由借助高活性的茂金属基络合物进行表面处理的纳米管来直接催化的(图4)。如此就使得原有的纳米管束断裂,以致其与H D P E (高密度聚乙烯)进一步熔混成高性能的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由此获得的涂覆有聚合物的多壁纳米管,已经被用作分散于各种聚合物中的母料。因这种涂覆而导致的多壁纳米管分散性的提高,招致其机械性能和电性能随之改善。无论是对于日用塑料,还是对于工程塑料及高性能塑料,这些性能改善的成功率可以说大致相当。

Nanocyl 公司目前研发的这一体系标志着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领域的巨大变革,因为它可

图3 不定向复合材料片层的断裂韧度

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片层的断裂韧度的影响表明,即使环氧化基质中的碳纳米管浓度相当低(<0.5%),断裂韧度的提升依然引人注目。这种提升归因于碳纳米管在潜在的机理(例如架桥机理)中的效率。

总之,碳纳米管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重量份、分散状况以及碳纳米管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的因素,比如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中的排列,纤维在片层中的排列,以及官能团对碳纳米管表面改性的不均匀性,也可能有助于改善复合材料片层的最终机械性能。

在聚乙烯醇(P VA )复合材料和聚丙烯复合材料中,观察到了机械性能增强的另一个例子。碳纳米管在P VA 内相当容易分散,如此就使得该复合材料成为应用及验证不同复合材料模型的首选。结果汇总于表6。对P VA 复合材料未进行功能化,然而显微镜观测却显示:有

表6 PVA 和CL -PP 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

性能纯PV A 树脂

PV A+~1wt%

MWNT Nanocyl

PP -CI PP-CI~1wt%MWNT Nanocyl E 模量/GPa 1.927.040.220.68(±0.33)(±1.5)(±0.04)(±0.14)拉伸强度/MPa 81.034812.549(±7.0)(±51)(±3.0)(±10)破坏应变/%64450~625韧度/(J·g -1

4.0 6.724.4108(±1.5)

(±1.1)

(±6.7)

(±21)

就与导热性相关的热性能而言,有些实验显示碳纳米管可赋予聚丙烯1~5W /(m ·K )的热导率,这就为替代高填充聚合物或金属结构开辟了道路。

3.3 老化性能

碳纳米管也表现出了对于老化的影响,因其能赋予添加它们的热塑性基质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点业已得到证实。对于聚乙烯可以举出几个例子(图6、图7)。图6表明,添加的碳纳米管越多,在一定时间释放出的羰基越少。看来,碳纳米管有助于延迟老化(试样在强迫模式即紫外线照射、潮湿、高温下测试)产生的降解产物的释放。

光氧化试验表明,碳纳米管可以赋予聚乙烯一定的稳定性。我们不妨假定,这种稳定性实际上是由纳米管提供的,因为它们可以防止基质轻易被捣动。不仅如此,它们还可能起到

图4

应用于碳纳米管的聚合填充技术的示意图

戏剧性改善分散及各项性能(在较低添加量下性能相同或更佳),生产出过去从未达到过的高添加量(碳纳米管高达60%)的母料,而这样的母料完全适应通常的加工方法,处理起来自然容易得多。

3 碳纳米管性能研究

3.1 尺寸性能

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致力于检验碳纳米管的某些性能可能对注塑造成的影响。基于此,观测了它们在注塑过程中对聚合物的稳定作用。这就意味着碳纳米管的添加,可大大减少诸如收缩和翘曲之类注塑问题(图5)。

3.2 热性能

B e y e r 等人最先证明,多壁碳纳米管少量添加到聚合物内,出人意料地可起到非常有效的阻燃作用。对于有机改性蒙脱土(纳米陶土),在乙烯乙酯共聚物(E VA )中观察到了协同效应,并于2003年与N a n o c y l 协作制造出了2 k m 长的电缆原型。依照欧洲电缆工业采用的防火标准对这种电缆进行了试验。含有碳纳米管和纳米陶土的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卓越的防火性能。碳纳米管的阻燃作用也得到其他研究小组的证实,尽管如此,人们对碳纳米管的阻燃机理依旧缺乏充分的理解。针对碳纳米管的这一作用,科研人员对几种聚合物——EVA 、PP (聚丙烯)、LDPE (低密度聚乙烯)进行了验证。他们观察到,材料在燃烧期间形成了坚硬的焦状物,招致形成了封闭的龟裂表面。这一领域的当前工作,主要集中于防火织物和防火涂层的研发。

图5 PP+碳纳米管注塑参数对翘曲和收缩的影响

图7 对PE/碳纳米管混合物实现的光氧化试验:

U.A.测定

图6 对PE/

碳纳米管混合物实现的天候老化试验

物理障碍的作用。

最后,为了考察其是否赋予了包含它们的制品一定的稳定性,我们还研究了碳纳米管对热性能的影响。至于天候老化和光氧化,事实证明它们对PE 、PP 或PB (聚丁烯)都具有稳定作用(图8、图9)。

4 结语

由于碳纳米管可赋予掺入它们的基质许多优势,似乎可把碳纳米管视为无懈可击的产品。如果对业已开展的工作进行一下小结,那就是碳纳米管无论添加到何种材料(热塑性材料、橡胶、热固性材料)中,我们都能观察到其对各种不同性能(电性能、机械性能、尺寸性能、热性能或阻燃性能)的积极影响。甚至在老化的场合下,它们也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图8 对PP/碳纳米管混合物实现的光氧化试验:

Ads

测定

图9 PP+、PB+、PE+碳纳米管的TGA 图

参考文献:

[1] Michael Claes etc,Rubber World,2009,239(4): 28~34.

(XS-06)

青岛山塑研制成功PVC木塑 结皮发泡板材生产线

青岛山塑挤出设备有限公司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具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型P V C木塑结皮发泡板材生产线,日前获得成功并发往用户。有关方面专家称,该设备的研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填补了国内空白,其制品是一种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可广泛应用于车船内饰业、家具业、室内装饰业、包装业以及木质房屋建筑业,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据行业专家介绍,目前用于室内装修及家具制做等方面的各种人造板不少含有甲醛成份,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杀手”,青岛山塑挤出设备有限公司瞅准这一市场机遇,在国内首家自主研制推山了环保型P V C木塑结皮发泡板材生产线。该生产线配置科学,高效节能,可实现连续稳定生产,属于国家扶持的节能减排新项目。该设备生产出的P V C木塑结皮发泡板采用专利技术,配方独特科学,成本低质量高,经有关行业部门检测,其不仅平整光滑,无毒、无味、环保、卫生、阻燃,而且防水、防冻、防火、防腐、防潮、防霉、防震、防白蚁,不吸水,色泽长久不变,不易老化,质地轻,储运、施上方便,同时还具有隔音、吸音、隔热、保温等优点。由于该P V C木塑结皮发泡板材主要成分是农村每年产后的大量秸秆资源和废弃的边角木粉、碎木,使其具有良好的钢度和韧性,可像木材一样进行钉钻、磨、锯、刨、漆、粘等不同形式的加工,不变形,防龟裂,实属车船内饰业、家具业、室内装饰业、包装业以及木质房屋建筑业首选绿色环保板材。

周茂林供稿

全国大口径钢带增强聚乙烯 螺旋波纹管生产应用施工研讨会 在青岛华仕达召开

2010年3月20日,全国大口径钢带增强取乙烯螺旋波纹管生产应用施工研计会在青岛华仕达机器有限公司召开。会议就大口径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的生产应用与施工展开专题研

青岛华仕达总经理黄保东主持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大口径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是近年来投入市场的一种新型市政管道,因其成本低,内嵌钢带,环钢度高,深受市场青睐。该管道的迅速发展,对管件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岛华仕达根据这一市场需求,迅速研制开发出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联接专用电热熔带。该电热熔带依据管道的螺旋波纹设计,在使用时,沿管道的波谷包覆两周,将管道的两端联接,然后通电进行热熔。其特点是管道与管件熔融联接,强度高,密封性好,成本低,施工方便,彻底解决了管道连接难,易渗漏造成污染的难题。会上,有关方面专家和部分厂家代表就目前大口径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的生产应用施工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发言。会议期间,大家还参观了青岛华仕达的尘产车间和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联接专用电热熔带应用施工现场,对该公司的新品研发实力和快速发展给予高度评价。会上大家普遍认为,我国的大口径钢带增强聚乙烯螺旋波纹管是一个有着广广阔市场前景的行业,该产品发展的黄金期正在到来。

周茂林供稿

(XS-02)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综述

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1、前言 1985年9月,Curl、Smally和Kroto发现了一个由个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称作为富勒烯。这个新分子是碳家族除石墨和金刚石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人们对这一最熟悉元素的认识,并宣告一种新的化学和全新 的“大碳结构”概念诞生了。之后,人们相继发现并分离出C 70、C 76 、C 78 、C 84 等。 1991年日本的Iijima教授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发现了具有纳米尺寸的碳的多层管状物—碳纳米管。年,日本公司的科学家和匆通过改进电弧放电方法,成功的制备了克量级的碳纳米管。1993年,通过在电弧放电中加入过渡金属催化剂,NEC和IBM研究小组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同年,Yacaman等以乙炔为碳源,用铁作催化剂首次针对性的由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地合成了多壁碳纳米管。1996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大面积定向生长。1998年,科研人员利用碳纳米管作电子管阴极同年,科学家使用碳纳米管制作室温工作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研究小组采用催化热解碳氢化合物的方法得到了较高产率的单壁碳纳米管和由多根单壁碳纳米管形成的阵列以及由该阵列形成的数厘米长的条带。1999年,韩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制成了碳纳米管阴极彩色显示器样管。2000年,日本科学家制成了高亮度的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样管。2001年,Schlitter等用热解有纳米图形的前驱体,通过自组装合成了单壁碳纳米管单晶,表明已经可以在微米级制得整体材料的单壁碳纳米管,并为宏量制备指出了方向。 2、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获得大批量、管径均匀和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是研究其性能及应用的基础。而大批量、低成本的合成工艺是碳纳米管实现工业化应用的保证。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石墨电弧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激光蒸发法。一般来说,石墨电弧法和激光蒸发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纯度和晶化程度都较高,但产量较低。化学气相沉积法是实现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有效方法,但由于生长温度较低,碳纳米管中通常含有

材料科学前言

09753班学生材料科学前沿论文题目(每人一题,错一字扣一分) 1、宇航用耐高温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2、高温相变换热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3、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综述 4、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5、浅谈航空新材料与飞机、发动机的发展 6、复合材料研究新进展 7、贵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就与展望-贵金属复合材料体系 8、高温低热导率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9、高温气凝胶超级绝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0、低温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11、低温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 13、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14、泡沫铝材的生产及工艺研究进展 15、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和汽车领域中的应用 16、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 17、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研究进展 18、原位自生非连续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9、超声波电镀镍及镍基复合镀层的研究进展 20、金属基复合材料涂层摩擦学的研究进展 21、金属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2、晶须增强铝、镁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3、超轻镁锂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24、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性能及应用发展概况 25、镁基储氢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26、纳米复合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27、金属基复合材料蠕变性能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28、碳纳米管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9、定向金属氧化法制备Al/Al2O3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30、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31、碳纤维铜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 32、点焊电极用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镁基储氢材料

镁系储氢合金综述 08材控薛凯琳 摘要:镁与镁基合金具有储氢量大,质量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镁系储氢合金的工艺、性能、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储氢材料,镁基合金,储氢性能,材料复合,镁基化合物 前言氢能是最清洁且储量丰富的能源,储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镁基储氢合金是最有潜力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镁及其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储氢容量很高,MgH2的含氢量达到7.6(wt)% ,而Mg2NiH4的含氢量也达到3.6(wt)%;(2)镁是地壳中含量为第六位的金属元素,价格低廉,资源丰富;(3)吸放氢平台好;(4)无污这些缺点严重阻碍了镁染。但镁及其合金作为储氢材料也存在三个缺点:(1)吸放氢速度较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2)氢化物较稳定,释氢需要较高的温度;(3)镁及其合金的表面容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以上基储氢合金的实用化进程。近年来,镁基复合储氢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突破,本文简要介绍镁基复合储氢材料吸放氢性能的改善。 1 镁基储氢材料体系 最早开始研究镁基储氢材料的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Reilly和Wiswall在1968年首先以镁和镍混合熔炼而成Mg2Ni合金。后来随着机械合金化制备方法的出现,揭开了大规模研究镁基储氢材料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研究了近1 000多种重要的镁基储氢材料,几乎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稳定金属元素和一些放射性元素与镁组成的储氢材料。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镁基储氢材料可以分为单质镁储氢材料、镁基储氢合金和镁基储氢复合材料三大类。 1.1 单质镁储氢材料 镁可直接与氢反应,在300~400℃和较高的氢压下,反应生成MgH2: Mg+H2=MgH2 , △H=-74.6 kJ/mol 。 MgH2理论氢含量可达7.6%,具有金红石结构,性能较稳定,在287℃时的分解压为101. 3 kPa。因为纯镁的吸放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吸放氢温度高,所以纯镁很少被用来储存氢气。随着材料合成手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机械合金化制备工艺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员对单质镁储氢材料进行了新的研究。 1.2 镁基储氢合金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对300多种重要的镁基储氢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g-Ni系储氢合金,许多研究者围绕这一系列合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制备方法上,主要研究了熔炼法、粉末烧结法、扩散法、机械合金化法和氢化燃烧合成法等,并且对镁基储氢合金采用表面处理和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其动力学性能和循环寿命。 1.2.1 Mg-Ni系储氢合金 在Mg与Ni形成的合金体系中存在2种金属间化合物Mg2Ni和MgNi2,其中MgNi2不与氢气发生反应。Mg2Ni在一定条件下(1.4MPa、约200℃)与氢反应生成Mg2NiH4,反应方程式如下: Mg2Ni+2H2=Mg2NiH4,△H=-64.5 kJ/mol 。 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中氢含量为3.6%,其离解压为0.1MPa、离解温度为253℃。Mg2Ni理论电化学容量为999 mA·h·g- 1,但其形成的氢化物在室温下较稳定而不易脱氢。且与强碱性电解液(6 mol·L-1的KOH)接触后,合金表面易形成Mg(OH)2,阻止了电解液与合金表面的氢交换、氢转移和氢向合金体内扩散,致使Mg2Ni的实际电化学容量、循环寿命差。 1.2.2 镁与其它元素组成的镁基储氢合金 除了Mg-Ni系储氢合金以外,研究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还有Mg-Al系以及Mg-La系储氢合

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镁及镁合金虽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大、比刚度高和抗冲击性强等诸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缺点,如硬度、刚度、耐磨性、燃点较低、不是一种良好的结构材料,使其应用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若向镁基体中添加陶瓷颗粒或碳纤维制成复合材料,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镁的力学性能,提高耐热和抗蠕变性能,降低热膨胀系数等。可作为复合材料增强相的颗粒有: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陶瓷、石墨和碳纤维等。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工艺主要是:铸造法、粉末冶金法、喷射沉积法。铸造法 铸造法是制备镁合金复合材料的基本工艺,可分为搅拌混合法、压力浸渗法、无压浸渗法和真空渗法等。 搅拌铸造法(Stiring Casting) 此法是利用高速旋转搅拌器浆叶搅动金属熔体,使其剧烈流动,形成以搅拌旋转轴为中心的漩涡,将增强颗粒加入漩涡中,依靠漩涡负压抽吸作用使颗粒进入熔体中,经过一段时间搅拌,颗粒便均匀分布于熔体内。此法简便,成本低,可以制备含有Sic、Al2O3、SiO2、云母或石墨等增强相的镁基复化材料。不过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在搅拌过程中会混入气体与夹杂物,增强相会偏析与固结,组织粗大,基体与增强相之间会发生有害的界面反应,增强相体积分数也受到一定限制,产品性能低,性价比无明显优势。用此法生产镁基复合材料时应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 液态浸渗法(Liquid infiltration process) 用此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时,须先将增强材料与黏接剂混合制成预制坯,用惰性气体或机械设备作用压力媒体将镁熔体压入预制件间隙中,凝固后即成为复合材料,按具体工艺不同又可分为压力浸渗法、无压、浸渗法和真空浸渗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碳纳米管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摘要: 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碳纳米管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制备;性质;应用与发展 1、碳纳米管的发展历史 1985年发现了巴基球(C60);柯尔、克罗托和斯莫利在模拟宇宙长链碳分子的生长研 究中,发现了与金刚石、石墨的无限结构不同的,具有封闭球状结构的分子C60。(199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1年日本电气公司的S. Iijima在制备C60、对电弧放电后的石墨棒进行观察时,发现圆柱状沉积。空的管状物直径0.7-30 nm,被称为Carbon nanotubes (CNTs); 1992年瑞士洛桑联邦综合工科大学的D.Ugarte等发现了巴基葱(Carbon nanoonion); 2000年,北大彭练矛研究组用电子束轰击单壁碳纳米管,发现了Ф0.33 nm的碳纳米管,稳定性稍差; 2003年5月,日本信州大学和三井物产下属的公司研制成功Ф 0.4 nm的碳纳米管。 2004年3月下旬,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陈振玲、柴之芳等研究人员,利用一定能量的中子与C70分子相互作用,首次成功合成、分离、表征了单原子数目富勒烯 分子C141。 2004 ,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发现Graphene(石墨烯)。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研究碳纳米材料的热潮。 2、碳纳米管的分类 2.1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烯片层卷成的无缝、中空的管体,一般可分为单壁碳纳 米管、多壁碳纳米管。 2.2纳米碳纤维 纳米碳纤维是由碳组成的长链。其直径约50-200nm,亦即纳米碳纤维的直径介于纳米碳 管(小于100 nm)和气相生长碳纤维之间。 2.3碳球 根据尺寸大小将碳球分为:(1)富勒烯族系Cn和洋葱碳(具有封闭的石墨层结构,直径在2—20nm之间),如C60,C70等;(2) 纳米碳粉。 2.4石墨烯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碳原子紧密堆积成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一种碳质新材料,是构建其它维度碳质材料的基本单元。 3、碳纳米管的制备 3.1电弧法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问题(一) 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1.1溶液共混复合法 溶液法是利用机械搅拌、磁力搅拌或高能超声将团聚的碳纳米管剥离开来,均匀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再将多余的溶剂除去后即可获得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主要用来制备膜材料。Xuetal8]和Lauetal.9]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CNT/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并报道了复合材料的性能。除了环氧树脂,其它聚合物(如聚苯乙烯、聚乙烯醇和聚氯乙烯等)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复合材料。 1.2熔融共混复合法 熔融共混法是通过转子施加的剪切力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熔体中。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制备热塑性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方法的优点主要是可以避免溶剂或表面活性剂对复合材料的污染,复合物没有发现断裂和破损,但仅适用于耐高温、不易分解的聚合物中。Jinetal.10]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PMMA/MWNT复合材料,并研究其性能。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没有明显的损坏。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显著提高。 1.3原位复合法 将碳纳米管分散在聚合物单体,加入引发剂,引发单体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得到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这种方法被认为是提高碳纳米管分散及加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Jiaetal.11]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MMA/SWNT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碳纳米管与聚合物基体间存在强烈代写论文的黏结作用。这主要是因为AIBN在引发过程中打开碳纳米管的π键使之参与到PMMA的聚合反应中。采用经表面修饰的碳纳米管制备PMMA/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不但可以提高碳纳米管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比例,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也可得到巨大的提高。 2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2.1聚合物/碳纳米管结构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因其超乎寻常的强度和刚度而被认为是制备新一代高性能结构复合材料的理想填料。近几年,科研人员针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随着碳纳米管的加入,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抗张强度及断裂韧性的提高。

镁基储氢材料

镁系储氢合金综述 摘要:镁与镁基合金具有储氢量大,质量小,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镁系储氢合金的工艺、性能、应用及发展。 关键词:储氢材料,镁基合金,储氢性能,材料复合,镁基化合物 前言氢能是最清洁且储量丰富的能源,储氢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镁基储氢合金是最有潜力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镁及其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储氢容量很高,MgH2的含氢量达到7.6(wt)% ,而Mg2NiH4的含氢量也达到3.6(wt)%;(2)镁是地壳中含量为第六位的金属元素,价格低廉,资源丰富;(3)吸放氢平台好;(4)无污这些缺点严重阻碍了镁染。但镁及其合金作为储氢材料也存在三个缺点:(1)吸放氢速度较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2)氢化物较稳定,释氢需要较高的温度;(3)镁及其合金的表面容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以上基储氢合金的实用化进程。近年来,镁基复合储氢材料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突破,本文简要介绍镁基复合储氢材料吸放氢性能的改善。 1 镁基储氢材料体系 最早开始研究镁基储氢材料的是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 Reilly和Wiswall在1968年首先以镁和镍混合熔炼而成Mg2Ni合金。后来随着机械合金化制备方法的出现,揭开了大规模研究镁基储氢材料的序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人们研究了近1 000多种重要的镁基储氢材料,几乎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稳定金属元素和一些放射性元素与镁组成的储氢材料。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镁基储氢材料可以分为单质镁储氢材料、镁基储氢合金和镁基储氢复合材料三大类。 1.1 单质镁储氢材料 镁可直接与氢反应,在300~400℃和较高的氢压下,反应生成MgH2: Mg+H2=MgH2 , △H=-74.6 kJ/mol 。 MgH2理论氢含量可达7.6%,具有金红石结构,性能较稳定,在287℃时的分解压为101. 3 kPa。因为纯镁的吸放氢反应动力学性能差,吸放氢温度高,所以纯镁很少被用来储存氢气。随着材料合成手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机械合金化制备工艺的日益成熟,研究人员对单质镁储氢材料进行了新的研究。 1.2 镁基储氢合金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对300多种重要的镁基储氢合金材料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g-Ni系储氢合金,许多研究者围绕这一系列合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制备方法上,主要研究了熔炼法、粉末烧结法、扩散法、机械合金化法和氢化燃烧合成法等,并且对镁基储氢合金采用表面处理和热处理来进一步提高其动力学性能和循环寿命。 1.2.1 Mg-Ni系储氢合金 在Mg与Ni形成的合金体系中存在2种金属间化合物Mg2Ni和MgNi2,其中MgNi2不与氢气发生反应。Mg2Ni在一定条件下(1.4MPa、约200℃)与氢反应生成Mg2NiH4,反应方程式如下: Mg2Ni+2H2=Mg2NiH4,△H=-64.5 kJ/mol 。 反应生成的氢化物中氢含量为3.6%,其离解压为0.1MPa、离解温度为253℃。Mg2Ni理论电化学容量为999 mA·h·g- 1,但其形成的氢化物在室温下较稳定而不易脱氢。且与强碱性电解液(6 mol·L-1的KOH)接触后,合金表面易形成Mg(OH)2,阻止了电解液与合金表面的氢交换、氢转移和氢向合金体内扩散,致使Mg2Ni的实际电化学容量、循环寿命差。 1.2.2 镁与其它元素组成的镁基储氢合金 除了Mg-Ni系储氢合金以外,研究者们研究得比较多的还有Mg-Al系以及Mg-La系储氢合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王全杰1,2** 王延青1*** (1. 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2.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层片卷成的管状结构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电学、热学和机械性能以及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性质、纯化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碳纳米管;合成;性能;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 311 文献标识码 A Progress of Research for Carbon Nanotubes Wang Quanjie 1,2,Wang Yanqing 1 (1.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21,China;2. Chemistry and Biology Colleg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Abstract: Carbon nanotubes are a new class of nano-material with tubular structure formed via rolling-up of coaxial sheets of graphite. They have unique physicochemical, electrical,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pening up various 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for applications.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properties, methods of pu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are briefly reviewed. Key words: carbon nanotubes;synthesis;property;purification;application 自1991年日本科学家Lijima发现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简称CNTs),1992年Ebbesn等人提出了实验室规模合成碳纳米管的方法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1]。碳纳米管因具有尺寸小、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电导率高、界面效应强等特点,从而使其具有特殊的机械、物化性能,在工程材料、催化、吸附、分离、储能器件电极材料等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来源: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8GG10003020) **第一作者简介:王全杰,男,1950年生,教授 ***通讯联系人

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论文

摘要 碳纳米管、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高强度和高模量),是镁基复合材料理想的增强体。如何改善碳纳米管、石墨烯在镁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提高界面结合强度,是制备高性能纳米碳/镁基复合材料的关键。采用粉末冶金和热挤压工艺制备了石墨烯(GNS)增强的AZ91镁基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采用粉末冶金+热挤压工艺+T4固溶处理分别制备了CNTs,MgO@CNTs(包覆MgO碳纳米管)、GNPs (石墨烯纳米片)和RGO(还原石墨烯)增强的AZ91镁基复合材料,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包覆MGO工艺,纳米碳材料(CNTs,Mg O@CNTs,GNPs和GO)含量对AZ91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增强AZ91镁基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225MPa,8%和70HV,比AZ91镁合金基体的分别提高了39.7%,35.4%和31.8%;而以石墨烯纳米片为增强相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伸长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192MPa,7%和60HV,比基体的仅提高了18.7%,9.9%和13.5%;通过以上两组实验对比,氧化石墨烯增强镁基复合材料无论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以及硬度上都是最好的。 关键词: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片、氧化石墨烯、AZ91镁合金

绪论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以 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是一种 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准二维材料,所以又 叫做单原子层石墨。因为具有十分良好的强 度、柔韧、导电、导热、光学特性,在物理 学、材料学、电子信息、计算机、航空航天 等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目前发现 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 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 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 将“彻底改变21世纪”。 镁呈银白色,熔点649℃,质轻,密度为 1.74g/cm3,约为铜的1/4、铝的2/3;其化 学活性强,与氧的亲合力大,常用做还原剂。 粉状或细条状的镁,在空气中很易燃烧,燃烧 时发出眩目的白光。但极易溶解于有机和无机 酸中。镁能直接与氮、硫和卤素等化合。金属 镁无磁性,且有良好的热消散性。质软,熔点 较低。镁应用相当广泛,比如镁是燃烧弹和 照明弹不能缺少的组成物;镁粉是节日烟花必 需的原料。 目前,镁基复合材料大都主要是以镁化合物、铸镁或者镁合金为基体,以SiC颗粒或晶须、Al2O3颗粒或纤维、碳(石墨)纤维、镁合金、Al18B4O33颗粒或晶须、镁化合物等为增强相。 石墨烯(Graphene,GN),作为纳米碳材料的“明星”成员,它们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韧性,其抗拉强度都可达到钢的100倍以上(大于50GPa),弹性模量可达到1TPa以上,远远超过纳米Si C的强度和弹性模量(420-450GPa),是迄今为止,强度和模量最高的材料之一,它们超强的力学性能可以极大地改善复合材料强度和韧性。此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还具有超强的高温稳定性(在无氧3000℃条件下可保持很好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超强的高温稳定性使它们非常有利于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镁合金具有热稳定性高、导热性好、电磁屏蔽能力强和阻尼性能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电脑、摄像机等电子产品中。在航空、航天方面,镁合金因密度小,比强度高可有效地减轻航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分析现状及问题 [摘要]文章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碳纳米管在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纯化、分散、损伤和界面等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结构;性能 自从1991 年日本筑波NEC 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1]首次报道了碳纳米管以来,其独特的原子结构与性能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按石墨层数的不同碳纳米管可以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NTs) 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碳纳米管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力学性能(碳纳米管理论上的轴向弹性模量与抗张强度分别为1~2 TPa 和200Gpa)、卓越的热性能与电性能(碳纳米管在真空下的耐热温度可达2800 ℃,导热率是金刚石的 2 倍,电子载流容量是铜导线的1000 倍)[2-7]。碳纳米管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复合材料领域成为理想的填料。聚合物容易加工并可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即可将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加工及制造成结构复杂的构件,并且在加工过程中不会破坏碳纳米管的结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被广泛地研究。 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相应地分为结构复合材料和功能复合材料两大类。近几年,人们已经制备了各种各样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对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电性能、热性能、光性能等其它各种性能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对这些研究结果分析表明: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碳纳米管的类型(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形态和结构(直径、长度和手性)等。文章主要对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讨论。 1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种:液相共混、固相共融和原位聚合方法,其中以共混法较为普遍。

碳纳米管的改性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的改性研究进展 摘要: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与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碳纳米管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极大地制约了其性能的应用,因此碳纳米管的功能化改性 就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碳纳米管及其性质作,详细阐述了碳纳米管的改性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结构与性能;功能化;共价改性;非共价改性 1. 碳纳米管及其性能简介 1.1碳纳米管的结构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是1991年由日本筑波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的一种具有一维管状结构的碳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准一维管状分子结构、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质及其在高科技领域中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由此引发了碳纳米管的研究热潮和十多年来纳米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 碳纳米管是单层或多层石墨片围绕中心轴按一定的螺旋角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的 微管,每层纳米管是一个由碳原子通过SP2杂化与周围3个碳原子完全键合后所构成的 六边形平面组成的圆柱面。根据构成管壁碳原子层数的不同,CNTs可以分为:单壁碳纳 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WNT)和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MWNT)两种形式。MWNTs的层间接近ABAB堆垛,其层数从2~50不等,层间距为0.34±0.01nm,与石墨层间距(0.34nm)相当。MWNTs的典型直径和长度分别为2~30nm 和0.1~50μm;SWNTs典型的直径和长度分别为0.75~3nm和1~50μm。与MWNTs 比,SWNTs是由单层圆柱型石墨层构成,其直径的分布范围小,缺陷少,具有更高的 均匀一致性。无论是MWNTs还是SWNTs都具有很大的长径比,一般为100~1000, 最大可达到1000~10000,可以认为是一维分子。CNTs有直形、弯曲、螺旋等不同外形。在MWNTs中不同石墨层的螺旋角各不相同,由Euler定理可知,在CNTs的弯曲处,一定要有成对出现的五元环和七元环才能使碳纳米管在弯曲处保持光滑连续,而封 闭的两端半球形或多面体的圆拱形是由五元环参与形成的。但是实际制备的CNTs或多 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缺陷,主要缺陷有三种类型:拓扑学缺陷,重新杂化缺陷和非完全键

碳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 2007-4-3 14:18:08 【文章字体:大中小]打印收藏关闭 纳米技术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技术,碳纳米管技术则是该领域中一个强有力的生长点。碳纳米管问世十三年来,日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其独特的性能正在被认识并加以利用,如何降低成本,大量生产有特定结构的碳纳米管依然是人们的努力方向,含碳纳米管的聚合物复合材料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聚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于1991年由s.iijima 发现,其直径比碳纤维小数千倍,其性能远优于现今普遍使用的玻璃纤维。其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碳纳米管基本上可分为单壁型和多壁型两类。虽然他们乍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其制作方法和性能不尽相同。纳米管的结构决定它们是具有金属性还是具有半导体性质。大约三分之二的单壁纳米管属于半导体型,三分之一属金属型。至于多壁纳米管,由于各层壳的性能的叠加,难以做出明显区别,但大体上是金属型。单壁型碳纳米管外径一般为1到2nm多壁型纳米管直 径则在8到12nm之间,它的典型长度一般为10微米,最长可达100微米, 长径比至少可达1000: 1。 美国国内纳米管的生产商有Hyperion Catalysis (产品是多壁纤维纳米管)和新登陆的Zyvex Corp (产品有单壁和多壁纳米管)。这两家厂商提供的母料中都含有15%到20%的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相当突出。现已测出多壁纳米管的平均弹性模量为 1.8TPa。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实验值约为200GPa是钢的100倍,碳纤维的20倍。碳纳米管弯曲强度为14.2GPa,尽管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如此之高,但它们的脆性不象碳纤维那样高。碳纤维在约1^变形时就会断裂,而碳纳米管要到约18%变形时才会断裂。碳纳米管的层间剪切强度高达500MPa比传 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高一个数量级。 在电性能方面,碳纳米管用作聚合物的填料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入少量碳纳米管即可大幅度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与以往为提高导电性而向树脂中加 入的碳黑相比,碳纳米管有高的长径比,因此,其体积含量可比球状碳黑减少很多。多壁碳纳米管的平均长径比约为1000;同时,由于纳米管的本身长度极短而且柔曲性好,它们填入聚合物基体时不会断裂,因而能保持其高长径比。爱尔兰都柏林trinity 学院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塑料中含2%-3%勺多壁碳纳米管使电导率提高了14个数量级,从10-12s/m提高到了102s/m。

碳纳米管研究进展

碳纳米管研究进展 摘要: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重要材料,而作为新型纳米材料的碳纳米材料因其本身所拥有的潜在优越性,在化学、物理学及材料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全球科学界各级科研人员争相关注的焦点。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年来,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纳米材料研究机构,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随之加快,并在制备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 碳纳米管、制备、应用、最新研究 正文: 1、碳纳米管的制备: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法、激光烧蚀(蒸发)法、催化裂解或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CCVD),以及在各种合成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定向控制生长法等方法。 电弧法——石墨电弧法是最早的、最典型的碳纳米管合成方法。其原理为电弧室充惰性气体保护,两石墨棒电极靠近,拉起电弧,再拉开,以保持电弧稳定。放电过程中阳极温度相对阴极较高,所以阳极石墨棒不断被消耗,同时在石墨阴极上沉积出含有碳纳米管的产物。由于电弧放电剧烈,难以控制进程和产物,合成物中有碳纳米颗粒、无定形炭或石墨碎片等杂质,杂质很难分离。所以研究者在优化电弧法制取碳纳米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减少相互缠绕的碳纳米管在阴极上的烧结,D.T.Collbert将将石墨阴极与水冷铜阴极座连接,大大减少了碳纳米管的缺陷。C.Journet等在阳极中填入石墨粉末和铱的混合物,实现了SWNTs的大量制备。研究发现,铁组金属、一些稀土金属和铂族元素或以单个金属或以二金属混合物均能催化SWNTs合成。 近年来,人们除通过调节电流、电压,改变气压及流速,改变电极组成,改进电极进给方式等优化电弧放电工艺外,还通过改变打弧介质,简化电弧装置。 催化裂解法——催化裂解法亦称为化学气相沉积法,其原理是通过烃类或含碳氧化物在催化剂的催化下裂解而成。目前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碳源以及反应温度十分关键。K.Hernadi等发现碳源的催化活化顺序为:乙炔>丙酮>乙烯>正茂烷>丙烯≥甲醇=甲苯≥甲烷。 Ren等在666℃条件下,在玻璃上通过等频磁控管喷镀法镀上厚度为40nm的金属镍,以乙炔气体作为碳源,氨气作为催化剂,采用等离子体热流体化学蒸气分解

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的应用要点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摘要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高化学稳定性、大表面积以及独特的一维结构,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可以使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得到增强,因而在很多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本文分析了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的特点,总结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储能电池应用 Abstract carb on nano tubes(CNTs) are nano meter-sized carb on materi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que one-dimensional geometric structure large surface area 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levated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strong chemical inertn ess. Selecti ng appropriate methods to prepare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s can enhanc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 and these composites have a great future in many areas especially in energy storage batteries .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 on of the adva ntages and disadva ntages of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s the enhan ceme nt mecha ni sms of the CNTs catalysts are in troduced. Afterwardthe lithium ion storage properties are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composite materials.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 for these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arb on nano tube; composite; en ergy storage batteries; applicati on 1引言 碳纳米管(CNTs)在2004年被人们发现,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它 的径向尺寸可达到纳米级,轴向尺寸为微米级,管的两端一般都封口,因此它有很大的强度,同时巨大的长径比有望使其制作成韧性极好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由于其独特的一维纳米形貌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广泛研究,通过对碳纳米管进行剪切,官能化及掺杂等方法进行改性处理,能有效的减少碳纳米管的首次不可逆容量,增加可逆的储锂比容量。此外,碳纳米管的中空结构也成为抑制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体积膨胀理想复合基体。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储锂性能,考察了碳纳米管作为锡类复合材料基体,其内部限域空间对高容量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储锂性能促进的具体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碳纳米管以及其他具有限域空间的结构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碳纳米管的储锂机理和应用 相比广泛应用的石墨类材料,碳纳米管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首先,碳纳米管的尺寸在纳米级,管内及间隙空间也都处于纳米尺寸级,因而具有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能有效的增加锂离子在化学电源中的反应活性空间;其次,碳纳米管的比表面积较大,能增加锂离子的反应活性位,并且随着碳纳米管的管径减小其表现出非化学平衡或整数配位数的化合价,储锂的容量增大;第三,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

化工前沿讲座论文

关于氢化铝钠和纳米复合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氢化铝钠是最有研究应用前景的络合金属氢化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起被合成出作为一般还原剂。尤其是近来其储氧性能被发现。更是成为各国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镁基储氢材料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一种。因为金属Mg 储氢量大(MgH 2 的含氢量( 重量, 以下同) 达到7. 6 %) 、重量轻( 密度仅为1. 7 g/ cm3) 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镁基储氢材料也是储氢材料中研究最早的, Reilly 和Wiseall 在1967 年 和1968 年相继发现, Mg 2Cu 和Mg 2 Ni 具有比纯镁好得多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但 镁基材料存在的缺陷是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 需在300 ℃高温下方能有效吸 放氢。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多数储氢合金的表面存在有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阻碍了氢气在材料表面的分解和氢气向体相的扩散。因此, 科学工作者在积极地探求改善镁基材料储氢性质的方法。近年来采用合金元素或多元合金与镁或氢化镁进行复合, 使镁基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一、NaAlH 4 简介 1.1络合金属氢化物 在一些离子型氢化物中,例如LiH等,由于H+的电荷少而半径大,离子型 氧化物故能在非极性溶剂中同B3+,Al3+,Ga3+,形成络合金属氢化物,例如NaBH 4 , LiAlH 4 。络合金属氢化物都是极强的还原剂,在干燥宅气中较稳定,遇质子溶剂 则发生猛烈的反应。常见的络合金属氢化物还有氢化铝钠(NaAlH 4 )、氢化铝钾 (KAlH 4 )等。对这些络合氢化物的研究现在主要集中在储氢性能上。 1.2氢化铝钠的基本性质 氢化铝钠(NaAlH 4)属于络合金属氢化物,NaAlH 4 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其 中Na+为平衡阳离子,AlH 4 -为络合离子体,Al位于络合离子体正四面体的中心, 而4个H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间隔顶点上。NaAIH 4 是一种白色晶状固体,其熔点为185℃,不溶于乙醚,但易溶于四氢呋喃(THF)和乙二醇二甲醚等醚类溶剂。在常温下、干燥空气中可以稳定存在,遇水与潮气后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应密封保存或在惰性氛围下保存。 2、氢化铝钠的合成方法 2.1氢化铝锂的合成方法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探讨(doc 9页)

有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末纳米技术的出现,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把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复合,制备高性能和功能化的复合材料成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纳米材料领域之一的碳纳米管(CNTs)具有独特的物理性能,是一种具有纳米直径的管状碳纤维,它具有超强的韧性和强度以及优异的导电性能。通过不同的复合方法可制备出增强、导电和电磁屏蔽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了不同高分子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了CNTs在基体中分散状况和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导电性能,并探讨了CNT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前言:由于高分子材料来源丰富、制造方便、加工容易、节省能源和投资、效益显著、品种繁多、用途广泛,因而在材料领域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分子材料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新要求,使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功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而纳米技术的出现则为材料科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高性能、功能化的材料开创了新的领域。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把纳米材料的开发放在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一股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潮[1]。 纳米材料是指平均粒径在纳米级(1-100nm)范围内的固体材料的总称。而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则是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一般是指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为连续相与纳米粒子进行复合而得到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充分的结合高分子材料以及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大大的扩展了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而成为纳米材料里的研究热门。 1、纳米材料的特性 1992年国际纳米材料会议对纳米材料定义如下:一相任一维的尺寸达到 100nm以下的材料为纳米材料[2]。由此可知,纳米材料的几何形状既可以是粒径小于100nm的零维纳米粉末,也可以是径向尺寸小于100nm的一维纳米纤维或二维纳米膜、三维纳米块体等。纳米材料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非金属;相结构可以是单相或多相;原子排列可以是晶态或非晶态。当物质进入纳米级后,其在催化、光、电、热力学等方面都出现特异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纳米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面效应

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性能及应用发展概况

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性能及应用发展概况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因其轻量化和高性能而成为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富竞争力和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大致笔述了常用镁基复合材料研究概况、制备技术、性能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性能应用 Fabrication,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 of M agnesium—matrix CompositesDONG Qun CHEN Liqing ZHAO Mingjiu BI Jing(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Abstract Magnesium—matrix composites with lightweight and high performance are becoming one of themost competitive and promising candidates in the applications of high—tech fields.An overview is made on the fabri—ating techniques,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typical magnesium—matrix composites,and theresearch trend is proposedKey words magnesium matrix composite,fabrication,properties,application. 0引言: 镁基复合材料是继铝基复合材料之后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E1】,主要特点是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耐高温性、耐冲击性、优良的减震性能及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铸造性能等;此外,还具有电磁屏蔽和储氢特性等,是一类优秀的结构与功能材料,也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最有希望采用的复合材料之一;在航空航天、军工产品制造、汽车以及电子封装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构成镁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合金主要分为铸造、变形和超轻等系列。铸造系包括Mg—AI、Mg—Zn、Mg—AI—Zn、Mg—Zn—Zr、Mg—Zn—Zr—RE等,侧重于制备铸造镁基复合材料;变形系包括Mg—Mn、Mg —AI—Zn、Mg—Zn—Zr、Mg—RE等,偏重于挤压性能的复合材料应用;Mg—Li系是目前最轻质的合金系,具有较强的抗高能粒子穿透能力,以及能显著降低构件重量、节约能量和满足某些高性能的要求。增强体可以分为颗粒、晶须、纤维等几种,增强体的选择要从复合材料应用情况、制备方法以及增强体的成本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中,界面相容性和界面间存在的可能反应类型是镁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镁基复合材料中界面反应类型与润湿性、制备技术、组织性能和应用等几个方面对镁基复合材料发展概况进行介绍,并对其今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镁基复合材料中界面反应与润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