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5+作业Word版含答案

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5+作业Word版含答案
最新 人教版选修五: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5+作业Word版含答案

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全国性商品粮生产基地中,小麦锈病、稻瘟病均频繁发生的是( )

A.江淮地区

B.三江平原

C.江汉平原

D.洞庭湖平原

解析: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各地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地区差异明显。其中,江汉平原是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重灾区。

答案:C

2关于我国水稻病害的正确叙述是( )

A.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B.稻瘟病、纹枯病和锈病被称为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

C.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危害最为严重

D.北方无水稻病害发生

解析:水稻病害主要发生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被称为水稻生产的三大病害;北方有水稻生长,因此也有水稻病害的发生。

答案:C

3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A.东部重于西部

B.夏季重于秋季

C.北部重于南部

D.冬季重于春季

解析:注意题干中问的是空间分布特点。

答案:A

4下列虫灾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的是( )

A.黏虫

B.松毛虫

C.蝗虫

D.稻螟

解析: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为松毛虫。

答案:B

我国黄淮地区曾由于久未降雨,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完成第5~6题。

5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黏虫

6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象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与旱灾链发的生物灾害是蝗虫灾害。

答案:5.B 6.C

7与草原鼠灾互为因果的是( )

A.毁林开荒

B.乱伐森林

C.过度放牧

D.过度抽取地下水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鼠类的种群数量保持动态平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了破坏,才导致了鼠害的发生,而鼠害又进一步加剧了草原的退化。

答案:C

8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我国的害虫主要有农作物害虫和森林害虫等

B.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也日趋严重

C.低温造成的蚜虫灾害是气象灾害,不属于虫灾

D.在虫灾中,蝗灾对我国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解析:低温造成的蚜虫灾害属于虫灾。

答案:C

9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禽流感主要是由禽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

答案:B

10读“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完成下列各题。

(1)危害我国森林的松毛虫主要有、、、、

五个种类。

(2)我国松毛虫发生频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海拔低于米、平均气温以上的地区为松毛虫常发区;海拔米、气温在的地区为偶发区。

(3)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有关。

(4)油松毛虫在北方主要分布在

(地势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温度带),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在

(温度带),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温度带)。

解析:本题考查危害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地区分布及原因。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 ℃以上的地区为松毛虫常发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 ℃的地区为偶发区。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在中温带;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暖温带;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油松毛虫主要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答案:(1)马尾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云南松毛虫赤松毛虫

(2)地区400 25 ℃400~500 10~25 ℃

(3)地形气温

(4)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中温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

能力提升

1有关生物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包括病害、虫害、鼠害等

B.主要由外来生物入侵产生

C.造成生物种类减少乃至灭绝

D.我国生物灾害种类多、危害小

解析:生物灾害主要有农作物病虫害、鼠害等,主要是由生态系统失衡产生的。生物灾害中农作物病害和虫害最为常见,危害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加上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危害大。

答案:A

2下列有关虫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虫灾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B.虫灾一般是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体较小,不会造成较大危害

C.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D.蝗灾发生的自然环境条件古今差别不大,所以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解析: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然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会对农作物、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

答案:B

★3下列地区既是小麦锈病多发区,又是棉铃虫害多发区的是( )

①南疆②长江中下游地区③黄河中下游地区④东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清楚题干中的两种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二要清楚各地区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然后根据题干及

选项对应解答。

答案:C

2013年入春以来,广西大部分市县受气温上升较快的影响,松毛虫越冬过程不明显,在部分乡镇发生了松毛虫严重危害,局地松林甚至出现成灾现象。据此完成第4~6题。

4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包括( )

①蝗虫②马尾松毛虫③落叶松毛虫④油松毛虫⑤云南松毛虫⑥赤松毛虫⑦蚜虫

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⑤⑥⑦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危害有( )

①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②森林工业经济损失严重③森林枯死,林木生长量减少④虫害蔓延,威胁农作物生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关于我国森林松毛虫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松毛虫分布与地形、气候及森林类型有关

B.油松毛虫分布在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C.东北林区没有松毛虫害分布

D.东南林区松毛虫害多发

解析:第4题,②③④⑤⑥属于森林害虫,①⑦属于农作物害虫。第5题,④是农作物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第6题,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这里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分布区。

答案:4.B 5.A 6.C

7我国第一、二大天然林区的松毛虫种类主要是( )

A.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

B.落叶松毛虫、赤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

D.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

解析:东北林区为我国第一大天然林区,这里以落叶松毛虫为主;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为西南林区,这里以云南松毛虫为主。

答案:C

8导致我国森林病虫害多的人为原因是( )

A.幅员辽阔,森林面积相对较少

B.单一的人工林和次生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林,森林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降低

C.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D.环境污染加剧,使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扩大

解析:幅员辽阔、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加剧对病虫害的影响不大,而树种单一易导致大面积虫害发生。

答案:B

9关于蝗灾不正确的叙述是( )

A.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

B.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灾害

C.东亚飞蝗对我国华北、华东危害最大

D.多雨天气利于蝗虫幼虫成长,所以蝗灾经常与水灾链性发生

解析:蝗虫的发生与旱涝的关系密切。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利于蝗

虫幼虫成长。

答案:D

10下列治理蝗灾的措施可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完善蝗虫预测、监控机制,施用化学药剂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条件③兴修水利,扩大灌区面积,增加土壤水分

④调整作物种植制度,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喷洒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毒害蝗虫的天敌;蝗虫危害区大多数是干旱和半干旱区,不适合种植水稻。

答案:A

中国天气网讯自2014年入春以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气温持续偏高,降雨偏少,多地农田、草场中出现蝗虫、鼠害,其中昭苏约1.67万公顷草场遭受鼠害。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下列有关鼠灾表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B.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C.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D.造成农作物减产

12我国森林鼠灾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

B.东南、东北、西南西部

C.东北西部、华北西部、西南

D.东北南部、华北北部、西北

解析:第11题,鼠灾不仅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安全,而且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森林病虫害对我国林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第12题,我国森林鼠灾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为东北西部、华北大部、西北等森林生态较差的地区。

答案:11.C 12.A

读“中国部分生物灾害局部分布图”,完成第13~14题。

★13图中1、2、3、4所代表的生物灾害依次是( )

A.水稻病、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落叶松毛虫

B.飞蝗、水稻病、小麦锈病、油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小麦锈病、云南松毛虫、棉铃虫病

D.小麦锈病、棉铃虫病、水稻病、落叶松毛虫

★14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A.水稻病、马尾松毛虫、棉铃虫病

B.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蝗灾

C.水稻病、鼠灾、蝗灾

D.小麦锈病、松毛虫、棉铃虫病

解析:第13题,考查我国主要生物灾害的分布。1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2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该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该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4位于我国西北,由于受来自北冰洋水汽的影响,该地有落叶松分布。第14题,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但周围有高山冰雪融水,适合耐干旱的小麦和棉花的生长,该地区还易发生蝗灾。

答案:13.D 14.B

15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导致生物灾害成灾区域差异的是( )

A.气候条件

B.生态环境

C.地质条件

D.作物种类

解析: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致使生物灾害在地域上有很大的差异。地质条件虽然各地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影响生物灾害的发生。

答案:C

16我国东北地区农林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 农林业灭害能力强

解析:东北农林区区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大优点就是病虫害少,这与它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很大关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有些害虫难以越冬,因此东北地区农林病虫害较少。

答案:A

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蝗灾属于爆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洪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下图示意我国从春秋时期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

材料二:在古代,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示意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分析说明蝗灾和旱灾的关系。

(4)蝗灾并没有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5)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从时间上看,蝗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冬季发生的次数很少。虫神庙的分布反映了我国蝗灾的空间分布特点,即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受气候异常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害反复,蝗灾逐年加重。

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发生的次数很少。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4)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5)人工诱捕幼虫、成虫;农药灭虫;点火焚烧和投放天敌(生物措施)等。

18农业专家认为,棉铃虫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为75%~90%。一般降雨量多且分布均匀,棉铃虫病害发生就严重。由于9月为棉花吐絮期,若此时遇到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就会为棉铃虫提供温床,导致棉花减产。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棉铃虫病害分布图

(1)我国大部分地区棉铃虫危害较重的时期是哪几个月?为什么?

(2)我国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主要有哪些地区?新疆主要表现为什么形式的棉铃虫病害?

(3)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大,却不是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解析:根据棉铃虫病害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的时期,再与我国大部分产棉区的雨季进行比较,就可以推测出棉铃虫危害较重的月份;我国常年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地区和新疆棉铃虫病害的形式可通过读图判断得出;新疆较少发生棉铃虫病害的原因可通过对当地降水特点的分析得出。

答案:(1)6~8月。因为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多。

(2)山东、河南、河北南部、江苏和安徽北部、陕西渭河平原等地。大棉铃虫害。

(3)新疆位于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不利于棉铃虫生长繁殖。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25日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4月25日,台湾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中鸟瞰,有大面积的崩坍。 4月26日10点59分台湾东部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央在台东外海190公里,深度20公里,全台有感。先岛群岛以南海域(经度123.7,纬度22.3),而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称,台湾东南部26日发生里氏6.9级强烈地震。根据气象部门测报数据显示,这起地震震中是在兰屿地震侦测站东偏北的地方,地震深度20公里,其中台东成功出现最大震度是3.3,台北也明显感受得到这起地震。 4月26日13时40分左右,石家庄市区突然暗云压境,西部天空完全被昏黄暗红的云层笼罩,市区能见度霎时降低,有如黑夜即将降临。河北64县市今日午后遭遇8级大风袭击,其中邯郸市区一座大型铁塔倒地造成交通阻塞。石家庄市区能见度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课标要求]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2.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3.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4.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5.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6.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7.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8.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法指导] 1.结合具体的自然灾害类型,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特征。 2.以区域自然灾害为例,运用图表、数据等信息资料,理解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3.了解生物灾害,并简要列举其带来的主要危害。 4.通过对灾害分布图的阅读,明确世界主要灾害的分布,并掌握其主要的灾害类型及特点。5.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 6.自然灾害的区域性是一个重要的特征,要重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课前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灾害 1.概念:主要由__________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及现象。 2.形成的基本条件 (1)诱因:自然界异常变化。 (2)承受灾害的客体:遭到损害的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分类:根据__________和灾害管理与减灾系统工程的不同,分为地震灾害、__________、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海洋灾害、农业和林业灾害七类。 4.主要自然灾害 (1)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是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指因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 (2)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发生的灾害。 (4)生物灾害: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知识点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创伤。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重大的损失。 3.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也会对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破坏。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我国自然灾害及管理概况 作者:佚名来源:zt 阅读:135 更新:2006-8-7 我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的20余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一方面为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程度,促进养老、医疗等社会改革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对防灾、防损,减少灾害损失,救助灾民,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稳定社会,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诸多风险中,自然灾害风险最为严重。自然灾害一方面给保险公司每年都造成巨额赔付,另一方面也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效益。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初估受灾财产总值达数十万亿元,每年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为了减轻自然灾害,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减灾社会化,其中发展灾害保险是最主要的措施。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的态势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巨大需求,必将极大推进保险业的大发展。 灾害可定义为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损害或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可以是地震、滑坡、洪水、火山暴发等,但是当火山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暴发时不能认为是灾害,而只有当其碎片或岩浆飞到或流到人类居住的山谷坡地时,它才变为灾害。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旱)。 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暴发、干旱、台风等;人为灾害,即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事件,如大气污染、工业化学事件、武装冲突、核事件、原油泄漏、沙漠化等。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旱、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 1、我国自然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 2、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3、通过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新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展示图片资料)它让我们震惊、悲痛,因为它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灾害是人类的影子,与人类同存共在。那么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关注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活动一说说你经历过的某次灾害或你知道的灾害(展示图片与视频资料:感受) 过渡:那么什么是灾害? 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活动二下面这三个字代表三种不同的灾害,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你能根据字的形状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灾害吗? 【点拨】第一个:天灾;第二、三个:人祸火灾。 由此可见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是灾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 活动三教材图l-1、图l-2、图l-3、图l-4,判断哪些属于自然灾害?哪些不属于自然灾害?说一说你判断的理由。学法指导自然灾害的判别标准: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整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课标要求]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 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⑵人文原因: 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直击高考] 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 蒙古高原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 3.6°E)发生里氏 7.6级地震(下左图)。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 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 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单元测试 1.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正确的叙述是 ( ) A.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2.下列自然灾害中,①滑坡、泥石流②洪涝③火山喷发④台风⑤地震⑥寒潮,可能由人为因素诱发的是:

A、①④⑥ B、①②⑤ C、 ②④⑥ D、③④⑤ 3. 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C.地震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相差3倍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沿某段纬线地下震源深度及频度分布示意图》。图中P 点以西为大陆,PQ为海洋,QR为岛

屿,R点以东为海洋。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地区位于哪两个板块交界处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D.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5.下列关于该岛屿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破坏程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岛屿东侧大于西 侧

B.同样震级,震源a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b C.同样震级,震源a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d D.同样震级,震源b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于c 6.下列人类活动中,可能导致泥石流发生的是( ) A.陡坡修筑梯田 B.围湖造田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内蒙古高原垦殖草原 2002年10月底,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维埃纳火山发生猛烈喷发。两天后,意大利中南部又发生了震级为5.6级的地震及一系列余震,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1、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2、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3、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4、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五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中图版选修5

第五节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 经核定,2015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8 620.3万人次受灾,819人死亡,148 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 2 704.1亿元。自然灾害以地震、台风、泥石流为主;风雹、 洪涝、干旱、低温冷冻和雪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思考探究:(1)中国有哪些自然灾害? 提示: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 流控制。 ——————基础知识要记牢——————— 1.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的原因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和 社会经济 条件差异很大。 2.类型的差异 (1)地震灾害:主要发生在105°E以西、华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及岛屿。 (2) 。 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中下游 平原 旱灾:以西北、 (3) 华北 、华南、东北中部和西南的东南部最为严重。 (4) 海洋灾害:以 东海 海域最突出,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及岛屿。(5)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在一、二级阶梯和二、三级 地带。 阶梯的 过渡 3.危害程度的差异原因:除了受自然灾害 (1) 活动强度 影响外,还与人口和受灾财产等承灾体的类型、价 值及其 时空分布 等密切相关。 (2) 地域特点: 东部 省区损失大,中部省区居中,西部省区较小。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 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 、环境破坏效应最为显著。 资源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及原因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强烈的地壳运动、多山的地貌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差异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土地类型耕地面积大草原广阔 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稀疏 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 畜牧业经营 舍饲、半舍饲,高密度养畜靠天养畜 方式 主要受灾 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种类 风险农业灾害风险大牧业灾害风险大 灾情表现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牲畜掉膘或死亡 [拓展提升] 东部灾害区是我国的重灾区,表现为:①这里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内涝区,洪水、暴雨集中;②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影响较多,北部有旱灾和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图,完成1~3题。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一讲 自然灾害概述 ● 复习要求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分析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和危害; 3、说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 热点提示 1. 结合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气象、地质灾害,分析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类型 2. 以自然灾害的分布图或灾情统计资料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危害 ● 知识整理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理解:诱因:自然变异 承灾体及灾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造成危害。 2.特点 (1)广泛性和区域性 ①广泛性:分布范围广,只要有人类活动就有可能发生; ②区域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周期性:主要自然灾害中,无论是地震还是干旱、洪水,它们的发生都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不重复性: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两方面 (5)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人类应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以积 极的心态应对自然灾害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分布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大体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类,具体分析如下: 特别提醒:除了上述灾害外,气象灾害还有大风、干热凤、龙卷凤、低温冷冻、冰雹、雪灾、雷暴、连阴雨、冻雨、雾、沙尘暴等。 2.地质灾害

特别提醒:我国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原因 (1)地形与地质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地质构造复杂; (2)气候条件;季风气候区的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强度大; (3)人类活动: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地质灾害。 3.海洋灾害 (1)主要类型;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赤潮等。 (2)风暴潮与海啸的成因及分布 风暴潮是最严重的海洋灾害,海啸的表现及危害和风暴潮具有相似性,但成因不同。 4.生物灾害 指在农作物、森林、牲畜中暴发或流行的病害、虫害、草害、鼠害。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例l 】(2008·山东文综改编请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本“问题交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课后练习一 高二化学同步复习课程--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不需要财富即可下载 第一讲 原子结构 1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O 18 与F 19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O 16 与O 17 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C 12与C 23 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 N 15与N 14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详解: A ,前者中子数是18-8=10,后者中子数是19-9=10,相等; B ,两种原子电子数都是等于质子数即8; C ,错误,一个质量数是12,一个质量数是23; D ,正确,属于相同元素,质子数相等; 故选C 2 下列有关电子云及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子云是笼罩在原子核外的云雾 B 小黑点多的区域表示电子多 C 小黑点疏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D 电子云是用高速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答案:C 详解: A ,错误,电子云不是实际存在的云雾,而是用来表示电子出现概率大小的抽象概念; B ,错误,小黑点多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 C ,正确; D ,错误,不是拍摄的照片而是抽象出来的; 故选C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B 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C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基态原子 D 同一原子中,1s 、2s 、3s 所能容纳的电子数越来越多 答案:BC

详解: A,错误,电子在核外的排布是分层的; B,正确,离核越远的电子能量越大; C,正确,考查基态的定义; D,错误,s能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故选BC 4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A.F—的结构示意图: 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 C.NaCl的电子式: D.N2的结构式: :N≡N: 答案:A 详解: A,是正确的;B,错误,CO2是直线型分子; C,错误,氯化钠是离子晶体;D,错误,结构式不需要写N原子两侧的孤对电子 5 已知X、Y、Z、W是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元素的原子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Z、W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的位置,它们的单 质在常温下均为无色气体,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试回答: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和该原子的电子分布在几个不同的能层上: X_____ __ __ Y____ _____ Z___ _ _____ W____ _____ (2)X单质和Z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E,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E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还原汽车尾气 中的______,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3)仅由X、Z、W三种元素组成的某种盐是一种速效肥料,但长期施用会使土壤酸化, 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这四种元素可组成原子个数比为5∶1∶1∶3的化合物(按X、Y、Z、W的顺序) 为,该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__ __ 答案:(1)N C H O (2)N2+3H2=2NH3 ,氮的氧化物 (3)NH4+ + H2O = + H+ NH4HCO3 + 2NaOH = Na2CO3 + NH3 + 2H2O 详解: X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就是一个质子,说明X是H元素;因为X是第一周期,所以Y可能是第 二周期元素,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Y的最外层应该有4个电子,所 以Y是C元素;ZW相邻且单质都是无色气体,那么Z是N元素,W是O元素; 故XYZW分别是H,C,N,O;XZ形成化合物的过程即合成氨的过程,方程式为:N2+3H2=2NH3 ,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海洋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三节国的海洋灾害 中国的海洋灾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2014年3月1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灾害为主。与近10年(2004~2013年)海洋灾害平均状况相比,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低于平均值(见下图)。 2004~2013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含失踪)人数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4%;人员死亡(含失踪)全部由海浪灾害造成。 思考探究:说出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风暴潮灾害的类型及影响地区。 提示:台风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影响东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温带风暴潮主要影响渤海和黄海沿岸。 ——————基础知识要记牢——————— 一、中国海洋灾害的主要类型 1.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 2.危害:风暴潮灾害位居海洋灾害之首,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 二、风暴潮 1.台风风暴潮

(1)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以8~9月最为集中。 (2)特点: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 (3)发生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浙江是台风登陆最多的省区,也是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 2.温带气旋风暴潮 (1)发生时间: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 (2)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渤海和黄海沿岸。 三、灾害性海浪和海啸 1.灾害性海浪 以台风引发的灾害性海浪为主,造成翻沉、损坏各类船只,造成人员死亡或失踪。 2.海啸 灾害发生的频次不多,据记载,平均200年发生一次。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的风暴潮 二、赤潮的定义、发生条件和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