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报告

江滨幼儿园课题组*

[内容摘要]:幼儿期是幼儿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由于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些缺失,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到问题和挫折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题对50名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规律,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入手,采取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措施,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为将来幼儿进入小学做好能力的准备。

[关键词]: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爱都集中到孩子身上,溺爱、娇惯孩子、事事包办代替。有的父母怕孩子做事太慢,反而给自己惹麻烦,事事包办;有的父母过分偏重智育,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有的父母怕孩子被同伴欺负,不让他出去与别的小朋友玩,一遇到孩子与同伴间出现问题,就急于出面解决。这种过度的照顾,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使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与人交往,缺乏独立性,依赖他人。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退避,而这更易遭受挫折、失败,从而造成自卑的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视野和活动范围日渐开阔,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由于经历和经验缺乏,在活动中会遇到“这个我不会”的问题;随着同伴交往的深入,会遇到人际矛盾引起的冲突问题……。因此,“问题”实际上遍布于幼儿园生活的角角落落。客观地说:“有问题,找老师!”这句话并没有错,幼儿从各自的家庭来到幼儿园,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潜能,认识社会。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习得社会希望他们掌握的规范、知识和技能。但是,教师总是以最高权威的身份来解决问题是否就是恰当的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接连不断的告状行为不仅占用了她们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会影响她们的工作计划,扰乱她们的情绪。教师毕竟也是凡人,她们也会不耐烦。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仅不能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且会使他们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当碰到不达目的不罢休类型的,和幸灾乐祸型的时候。其次,从幼儿方面来看,作为幼儿离开家庭独立面对的第一个社会机构。幼儿园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不夸张地说,这种能力是幼儿日后立足于社会的基石。有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自我

*课题组负责人:毛群英其他成员:王为菊

建构的策略系统较之成人的外部干预和发展更为有效,也更适合他们这实际需要。在世界学前组织香港分会举办的“文化与幼儿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的利·亚当斯就提出幼教工作者应培养当今儿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期是行为能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大班阶段是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最后一年,促进大班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树立不怕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其社会化的进程。能够帮助幼儿以后较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正确地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挑战。为此,本课题的选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构想

(一)概念的界定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行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对在与人交往和对物的操作时所遭遇的行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断,独立的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解决策略。其中的行为问题包括人际冲突问题和遇到失败和困难时的弱表现问题。

(二)研究的目标

(1)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形成行为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2)探索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外来因素对促进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

影响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同伴的作用等等。同样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注重智力发展占主流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于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是不够的。近几年虽然有所变化,如运用移情能力培养,认知冲突训练,价值澄清法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但是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权威过高,幼儿唯教师的指意是从,从根本上阻碍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我们无法相信一个一有问题就向老师求救或是以跟老师的要求毫无二致作为认同自己行为表现依据的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协商和宽容。另外,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中,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其自我建构的,“教”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与发展,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帮助幼儿自我建构。上述的理论观点给了我们积极而有益的启示。为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这一课题,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幼儿面对困难和失败时有信心和独立意识,能尝试着独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会期望成人的帮助或替代,消除孩子一些不必要的依赖,为将来入小学做好能力的准备。希望通过本研究教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教会幼儿对待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大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根据这样的目的,我们确定了以下的实验内容。

(1)设计活动,建立相应的道德认识观,促进幼儿解决能力的发展。(其中包括教学活动、情境游戏活动、小组谈论活动等等)。

(2)运用外在因素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包括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同伴的作用等等)。

(3)在交往过程中,引导学习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技巧。(包括倾听、陈述、达成共识等等)。

(四)研究的设计

1、研究的假设

①采用情境测验法,实地观察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再配以必要的访谈法和家长问卷法做为辅助方法。

②研究的程序分前测,教育实施,后测及分析。

2、研究的对象

本园大(二)班在册的50名幼儿为实验对象,同时选取幼儿年龄相同,教师素质相近的大(一)班为对比班。

三、研究的措施

1、提升幼儿意志品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他的名著《教育诗》中写道:“一般人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是,这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是孩子产生意志薄弱和依赖心理的根源,一个人在幼儿期,会出现意志品质的初步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专注、自律、自信和坚持,不好的意志品质包括任性、胆怯、懒惰和放弃,幼儿在学习独立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时,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开启问题的第一把金钥匙。

(1)帮助建立自信,认定问题可以解决

幼儿是在积极地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勇气的,正是这种勇气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客观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但前提是他必须有足够的自信,认定问题可以解决。孩子的自信心与承受力建立在他各方面优点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的充分自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其他方面的挫败,碰到困难时,孩子忘记了自己的优点,我们就借助优势激励法改变他变弱势的信心,比如,当涛涛在活动中遇到问题不能完成任务时,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你上次在学习跳绳时,一下就学会了,这么难的事你都做得好,这点小事一定难不倒你的。当幼儿取得成功时,教师以微笑、点头或赞许的目光及时的鼓励,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挑战。

(2)帮助学会坚持,培养解决问题的勇气

要想学会与困难周旋,还需要一些坚持和毅力。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孩子愿意坚持,而一些孩子却缺乏耐心。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通常有两种态度,一是“算

当幼儿发生争执时,用结果反馈法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比如磊磊和洋洋为一辆小汽车争抢起来,老师就适时介入用结果反馈法让孩子们意识到不轮流不谦让所带来的结果是两个人都玩不成,从而让他们理解,轮流谦让对每个人都有意义。当幼儿提出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却不知如何往下玩时,我用行为影响法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当幼儿在探索中遇到困难时,我用启发引导法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旨在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经验。比如:一幼儿在探索区中遭遇电灯不亮时,教师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持续寻找不亮的原因,鼓励幼儿继续尝试,最终让电灯亮了起来,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从中也让幼儿尝到了快乐。

(3)日常活动中,提高幼儿评价问题的能力

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也是教育的一种技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之上的,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像纸牌搭小房子样突然倒塌。”当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在日常活动中,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要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幼儿在试图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水平和交流内容更易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对待经常出现的问题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幼儿讨论的方式,使幼儿明白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逐步提高幼儿对问题的评价能力,规范对行为的正确认识。

3、家园合作,创设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

在“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下,一些成人大包大揽,创设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裕环境”,满以为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殊不知,孩子生活在这种“全自动化”的生活环境中,却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通过自己努力而换来的对成功的体验。据家访时了解,孩子在家事情由父母包办的较多,有的孩子甚至到了大班还要大人喂饭、穿衣。由此,我们多次通过家长会,家长个别访谈,家教知识宣传等形式宣传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建议家长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家长明白怎样的帮助才有价值,比如孩子把玩具弄到沙发底下没法取出来,许多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帮他取出来,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然而,更好的方式是给孩子一个衣架,让他们自己取,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传统教育,什么事情都是大人说了算,孩子大多只有服从的份儿,没有作决定的机会,这让孩子缺乏对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我们不妨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将问题、矛盾交给他们,放飞他们的智慧,让孩子自己来参与决策,成人起调整、把关的作用,为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教育实验,我们对于幼儿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测。比如在刚升入大班的前期检测中,用家长问卷调查表的形式向大一班、大二班各50名幼儿发放调查表(附后),通过对比,我们把每项中的(1)的表现用差来表示,(2)的表现用中来表示,(3)的表现用好来表现,通过前后测的比较分析,求得对实验成效的测定。具体结果如下:

(一)幼儿对于一些问题所作出的判断与反映、进行前后测对照如下:

表一显示,实验班与对比班幼儿对问题的策略和经验对比中,实验前无差异,实验后差异明显。

(二)我们自制一棵“问题树”,把平时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到的,频数出现比较多的问题记录下来,用图示和文字的方式贴在大树上,在实验后期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孩子分别进行情景测试(如图所示),问题测试结果是实验班幼儿对问题的敏感性要快,抢答人数多,对同一个问题会想出多种方法。

五、研究的结论

1、经过为期一年的实验,本班幼儿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与家长的交谈中发现幼儿在家独立性增强,在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幼儿的告状行为逐渐减少,活动中争抢现象也逐渐减少,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在研究中所采取得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2、实验的开展促进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自制力和坚持性方面,幼儿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认知活动中已明显地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和坚持性的品质,如能克服外界因素以及个人愿望、情绪的影响,遵守游戏规则和活动纪律,能以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另外,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也常常表现出认真,专注以及愿意接受挑战的自信态度,做事力求取得成功,并为取得成功感到愉快,这些品质是他们进入小学学习的必要心理条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新一代提出的素质要求。

3、实验结果显示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但仍有少数幼儿对问题解决水平低下,这种现象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只有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有差别的且行之有效的教育,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指导手册》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北师大出版社

《家庭教育》 2006年第9期

《学前教育研究》 2005年7-8期

幼儿在家行为能力调查表

亲爱的家长:

为了了解您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方面的发展情况,请您在以下项目的调查中,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的现状,以便我们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请在相应的答案上打“√”,谢谢合作!

1、孩子在摆弄东西时,他会

①从开始到结束都不声不响

②只让别人看看他玩的结果

③积极地告诉家长他的玩法、想法

2、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他会用什么方法试着解决

①直接让别人代为解决

②用手、脚、牙等身体感官去解决

③用工具试着解决

④能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思考办法来解决

3、孩子在家做事时,依赖别人指点吗?

①别人不指点他做什么,怎么做,他就不知道怎么办?

②别人不指点,就只会做熟悉的事

③在遇到新问题时,别人不指点,也会想办法解决

4、面对新事物、新游戏,孩子的表现是:

①不感兴趣②看别人说,自己不动手去玩③很快就动手去玩

5、当别人想看孩子做事或做好的作品时,他会

①不让看②让看③主动、高兴地让别人看

6、对于吃饭、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孩子能做的事,孩子会:

①让别人包办代替②在大人的带动下,一起做③自己做

7、孩子能把喜欢吃的东西分给别人或把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吗?

①不管怎样劝说,也不会分给、借给别人

②在大人要求下,会分给、借给别人

③能主动分给、借给别人

8、孩子和伙伴玩时打架吗?

①经常②有时③偶尔

9、孩子怎么对待比他小的玩伴

①欺负他们②不怎么和他们玩③谦让、照顾他们

10、孩子遇到大人正忙着的时候,孩子会主动帮助成人吗?

①即使成人要求,孩子也不会帮②成人提出要求,孩子会帮③主动帮

江滨幼儿园班幼儿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