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之袁世凯趣闻

近代史之袁世凯趣闻
近代史之袁世凯趣闻

近代史之袁世凯的趣闻

在袁世凯复辟闹剧中,最令人捧腹的莫过于“太子”袁克定伪造《顺天时报》来蒙骗老头子一事。不错,《顺天时报》是袁世凯每天都要读的,因为这份报纸不仅发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办的汉文报纸(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动向),而当时袁世凯对日本的态度是最为敏感的。“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为了促成老头子称帝、以圆自己的“太子梦”,竟然不惜伪造了一份专门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拥护袁大总统做皇帝之类消息的假《顺天时报》,并每天偷梁换柱地送给袁世凯看,这就不得不说是一桩奇谈了。

据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回忆说:“假版的《顺天时报》是大哥(袁克定)纠合一班人搞出来的,不但给父亲看的是假版,就是给家里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大哥使我们一家人和真实的消息隔绝了开来。不料有一天,我的一个丫头要回家探望她的父亲,我当时是最爱吃黑皮的五香酥蚕豆的,于是让她顺便买一些带回来吃。第二天,这个丫头买来一大包,是用整张的《顺天时报》包着带回来的。我在吃蚕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张前几天的报纸,竟然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顺天时报》的论调不同,就赶忙寻着同一天的报纸来查对,结果发现日期相同,而内容很多都不一样。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问是怎么回事。二哥说,他在外边早已看见和府里不同的《顺天时报》了,只是不敢对我父亲说明。他接着问我:‘你敢不敢说?’我说:‘我敢。’等到当天晚上,我便把真的《顺天时报》拿给了父亲,我父亲看了之后,便问从哪里弄来的,我

便照实说了。我父亲当时眉头紧皱,没有任何表示,只说了句:‘去玩去吧。’第二天清晨,他把大哥找了来,及至问明是他捣的鬼,父亲气愤已极,就在大哥跪着求饶的声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痛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还骂他‘欺父误国’。从这以后,我父亲见着他就有气,无论他说些什么,我父亲总是面孔一板,从鼻子里发出‘哼’的一声,不再和他多说什么话,以表示对他的不信任。”

袁克定虽然在紧要关头失去了老头子的信任,不过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令袁世凯挥之不去的“家族魔咒”。这事说来也蹊跷得很,在袁世凯家族中,外出做官的从没有活过60岁的,如袁甲三、袁保恒、袁保龄、袁保庆,乃至袁世凯自己的父亲袁保中,也系壮年而终。由此,60岁这道大关也就成为压在袁世凯心中长久的梦魇,挥之不去,而从民国建立后开始,袁世凯的身体每况愈下,这更是令他感到疑神疑鬼。

在年届六十的大限即将来临时,袁克定一再进言,宣称“只有称帝才突破这一魔咒”,这就不能不对袁世凯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了。是啊,皇帝乃“九五之尊”,位极天下,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尊贵呢?或许,这个魔咒真的不敢侵犯“真命天子”?要说起来,袁世凯在那个时代也是迷信的人,称帝一事若全怪在袁克定身上,也不公道。

和袁克定热衷于帝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字寒云)却对此漠不关心。不仅如此,这位“皇二子”甚至还写了首讽父诗,可算是民国古体诗中难得的佳品:

乍着微棉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骄阳黯九城。

驹隙存身争一瞬,蛩声警夜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诗的最后两句是重点,无外乎劝老头子千万“莫到琼楼最上层”,否则站得高,跌得重,老本全赔光光。可惜的是,袁世凯书读得不够多,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秋》中也说,“高处不胜寒”,而他头脑一时发热,竟已忘却了。

在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袁世凯揖让再三,最终接受了国民的“拥戴”,真的要改制当皇帝了。正式登基的黄道吉日定在1916年1月1日,在此之前,袁世凯决定先举行一次百官朝贺会,日子让袁克定来挑。袁克定急不可耐,说:“就明天,12月13日就是个好日子!”

次日上午,袁世凯在中南海举行百官朝贺会。由于时间仓促,事前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前来朝贺的官员只包括在京的官员,地方大员们都没有参加。滑稽的是,这次朝拜既没有统一服装,也没有规定程序,来贺的官员有的穿着长袍马褂,有的则身着西装礼服,武官更是戎装入贺,而有的闲职人员干脆穿着便服就来了。

仪式由袁皇上的“御干儿”段芝贵主持,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皇上竟然命朝贺时行三鞠躬礼,他想象中的三叩九拜竟然无从施展,令他懊恼不已。当天9点整,在四名武官的引导下,袁世凯来到居仁堂,但他并没有穿上大家所猜想的那身价值百万的龙衮服和皇冠,而是身着大元帅戎装,甚至连帽子都没有戴(因为他素来讨厌那顶插羽毛的元帅军帽)。不过,这反显得他那大脑袋更加油光锃亮,仿佛紫气东来,洪福齐天。

尽管文武百官已经分成班次,但段芝贵是个武人,也不懂得什么司仪的规矩,还没有等袁皇上就座,他自己抢先拜了下去,而旁人也因无人指挥,参拜时乱七

八糟,有鞠躬的,有下拜的,也有喊“皇帝万岁”的,参差不齐,反弄得袁皇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踌躇半天,只是左手扶着御座龙椅,右手还手掌向上,频频向鞠躬叩拜者点头示意。

朝贺仪式结束后,袁皇上便让大家散去,各自回去上班,就连筵席都没有请大家吃一顿。等大家走出居仁堂后,这才回过神来:这朝贺仪式也未免太简陋、太节约了吧!就跟平常一样,好像是关门做皇帝,偷偷摸摸、见不得人似的……这算怎么回事吗?

可不就是这样,等到蔡锷、唐继尧等人在云南举起“护国”大旗,袁世凯只好将登基日期后推,说要等平定了叛乱再行登基,不料这一推就遥遥无期,而护国战争也非一时半会能结束的,结果袁世凯至死都没有正式登基,充其量也就是个“关门皇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后都要“徙居处、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这“牺牲”祭品变不变倒无关紧要,国都也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因此“徙居处”也就大可不必;但在“改正朔”上还是需要做做文章的,那就是在1916年后废民国五年而改行洪宪元年,历法也改用《洪宪元年历书》;至于“易服色”,按今文经学的“夏黑商白周赤”的三统循环理论,洪宪王朝应崇尚红色,因而登基三大殿的廊柱都要刷成红色,瓦也要换成红瓦,以示喜庆。

除此之外,皇帝登基得对有功之臣封王赏爵,好处均沾,但这里也遇到了一点小问题,那就是之前的故人旧友,袁皇上也不好意思让他们称臣,于是便想出列入旧侣(计有载沣、奕劻、世续、那桐、锡良等数人,均为前清王公或者名督)、故友(计有徐世昌、赵尔巽、张謇、李经羲,即后来的“嵩山四友”)、耆硕(王闿

运、马相伯等)三类,这些人可以享受不臣之礼。至于各省将军、巡按使、护军使、镇守使、师旅长以上人等,分别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见者有份,一口气就封了128个,就连已故的前国务总理赵秉钧也追封了一等公。

在这欢快的日子里,也有不和谐音,譬如朝贺仪式上,前陆军总长、老部下段祺瑞和前副总统黎元洪(袁世凯做了皇帝,黎副总统当然就成了前副总统)就不曾前来。袁世凯给黎元洪封了个“武义亲王”,不料这前副总统却屡加拒绝,不肯接受。这事传出去后,一首童谣也不胫而走:“好江山,做不牢;好江山,坐不牢;亲王奉送没人要!”

袁世凯称帝过程中,曾追随他多年的两位老友严修和张一麐却对复辟帝制明确表示反对,他们一再劝阻袁世凯不要走上这条绝路,但袁世凯终究未曾醒悟。开弓没有回头箭,世界上终究没有后悔药可吃,在后来取消帝制的当天晚上,袁世凯把张一麐找来谈话,极其悔恨地说:“我当时没有听你和范孙(严修的字)的话,现在想来真是又悔又愧啊!范孙跟随我多年,从来没有跟我提起过什么官阶升迁;你在我的幕府中也有十几年了,也是从来没有提过什么个人要求。可见那些淡泊名利、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人是多么的可贵,这才是真正的国士啊!那些曾经推戴我的人,难道他们真的是为国为民吗?他们今天推戴我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对帝制,这种人真是比比皆是哪!总之,我办事情的时候多,读书的时候少,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最后,袁世凯沉痛地说:“只是误我事小,误国事大,当国者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到最后,袁世凯的身体也顶不住了,称王称帝非但没有帮助他破除家族魔咒,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据袁静雪回忆说,在1916年的元宵节,正当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元宵的时候,六、八、九三个姨太太为了“妃”、“嫔”的名分又在袁世凯的面前大声争吵了起来。袁世凯见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不要再闹了!你们都要回彰德去,等着送我的灵柩一块儿回去吧!”说完,袁世凯便起身回办公室了。当时护国战争已经爆发,袁世凯整日忧心忡忡,精神不振,再被家里这么一闹后,袁世凯从那天开始便饭量减少,慢慢就恹恹成病了。

在各方要求总统退位的声浪中,袁世凯方寸已乱,退位心有不甘,接着开战又有所不能,弄到最后,心力憔悴,他的身体也垮了。到了1916年5月的最后几天,袁世凯已经不能办公;6月5日,袁世凯一度休克昏迷;延至6月6日的凌晨6点,袁世凯终于一命归西。

袁世凯在清末的时候得过软足病,这也是当时摄政王载沣将他开缺的由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在入宫的时候还需要仆役搀扶。这一次,袁世凯得的病是膀胱结石导致尿毒感染全身,原本这个病是不会导致生命危险的,但袁世凯为人比较固执,一直不肯看西医、不肯动手术(大概也是因为发病的位置特殊,羞于启齿),加上帝制后的种种不顺,急火攻心,更是加重了他的病情。

等到病情急剧恶化、小便不畅后,在袁克定的坚持下,袁世凯才让法国医生贝希叶前来诊治,但此刻为时已晚。贝希叶建议袁世凯到医院去动手术,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被袁世凯拒绝。在这种情况下,贝希叶只好在袁世凯卧室给他导尿,但此时导出来的全是血尿。袁世凯自知不起,便急忙让人把徐世昌和段祺瑞

找来,并把总统大印交给徐世昌,说:“总统应该是黎宋卿(黎元洪的字)的,我就是好了,也准备回彰德去。”

据说,袁世凯在6日凌晨昏厥复苏之后,对侍疾在侧的老友徐世昌低声说“杨度杨度,误我误我”;也有人说,袁世凯临终时说:“是他害了我!”袁世凯也没说这个“他”到底是谁,一般人都认为指的就是大公子袁克定。要说这复辟丑剧,袁克定还真要负一半的责任,他自己想做太子想疯了,结果是把老头子推到火上去烤,害得袁世凯一代枭雄,最后为这竖子所害,落得个可惜可笑又可叹的千古骂名,真是窝囊至极。袁克定这个人,不文不武,品不高,德不显,糊涂半生且不说,晚年还好男宠,结果因此而倾家荡产,潦倒而终。袁世凯有这样一个太子,又怎能不败?

由于袁世凯死的时候仍旧是在职的总统,因此黎元洪在继任总统后还以在职国家元首的规格给他治丧。当时中央政府除了拨款五十万公款用于丧葬费用外,还通令文武机关下半旗、停止宴乐27天,民间娱乐也停7天;文武官员和驻京部队一律佩戴黑纱;设立“恭办丧礼处”,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齐三人承办大典丧礼,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总负责。

袁世凯死后,那些在护国战争中明里暗里反对他的袍泽故旧也纷纷“冰释前嫌”,或亲自或派随员赶到北京沉痛悼念老领导,所以袁世凯的葬礼也办得风风光光,备极哀荣。最可叹是那御干儿、奉天将军段芝贵,他在得知袁世凯死讯后急忙从关外星夜兼程赶来,等到了新华宫灵前更是呼天抢地,涕泪涟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死的就是他亲爹(真是孝子!)。

由于袁世凯的葬礼过于奢华,最后结算的时候发现入不敷出,政府所拨的专款扣去葬礼费用后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联名发起公启,请求社会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后又凑到25万元,才最终结束了袁世凯的丧事。

浙江近现代名人录

浙江近现代名人录 有人说浙江文人占据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这一点也不夸张,近现代“浙江出文人”,已成为众人的共识。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亦如为什么德国人出哲学家,而法国人多思想家。丹那在《艺术哲学》中说:“法兰德斯人的气质的确是在富足的生活与饱和水汽的自然界中养成的,例如冷静的性格,有规律的习惯,心情脾气温和安定,稳健的人生观,永远知足,喜欢过安乐的生活,讲究清洁和舒服——主要特征后果深远,连城市的面貌都受到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不是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人文氛围和时事风云造就了这种奇怪的现状呢。从浙江名文人的分布来看,除艾青、余秋雨等人外,绝大多数集中在浙北(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平原上。鲁迅、周作人、戴望舒、俞平伯、夏沔尊、郁达夫、徐迟、柯灵等大家等都生于此地,单说本人的家乡嘉兴一地(辖海宁、桐乡等),就荟萃了茅盾、徐志摩、王国维、丰子恺、吴世昌、朱生豪、金庸、穆旦等名家。 先分析浙北的地理环境。气候适宜、平川广野、河流湖泊构成了浙北最大的地理特征。相对于西南峻嶙、塞外流沙、北疆飞雪等,这里真可算是天堂了,由于世代生活的安逸,于是便有了“江南是女人的江南”的说法。的确,浙北确实是消磨人意志的地方,从北宋南迁苟安杭州不思进取,“西湖歌舞几时休,只把杭州作汴州”可知。浙北绝对是富庶的地方,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才会有感物伤事,以文消遣的闲情意志。造化钟神秀,浙北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南女子的柔美、江南男子的秀气和文人气质。 再看浙北的历史文化氛围。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浙北属于吴方言区和吴越文化圈,这里浓缩了吴越古文化的积淀,吴越争霸的恩怨,西施入吴、卧薪尝胆、子胥弄潮的传说,至今仍沉淀在当地人的思维中。杭嘉湖地区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发展蚕桑业,经多代的经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为吴越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而两宋之交的黄河文化的南移,为吴越文化上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浓厚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崇尚文化和文人的心理。这从历代出于浙北的进士和状元人数就可得到印证。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世造英雄”。近代以来,浙江一方面是民主思想的自然和缓慢演进,一方面是西学东渐和列强入侵的洗礼,一方面太平军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双重效应。尤其是在20年代,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不少浙江人深深为民族的命运担忧,用手中的笔为民族的复兴呐喊。不少人还纷纷留洋寻找真理,秋瑾、鲁迅、周作人、沈泽民、丰子恺、徐志摩等均有过留洋经历。在浙江绍兴名人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在北大国学院汇集了浙江的许多名人。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浙江文人的文笔、文风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特质。 下面我还想就其他几个小问题简单说一下。有同学对我说,鲁迅出在浙江绝对是不正常的。言下之意,他认为浙江文人的气质应该是徐志摩型的。我自不苟同。我认为现代浙江文人的三个主要特质是闭和开、情和理、静和动。 1.闭和开。浙北处在苏南浙北水乡文化圈,与南京相比,有相对的封闭性,虽然南京在地理意义上亦可算是江南,由于历史上多次北方王朝南迁,作为都城的时间也较长,因而,南来北往客,北语与吴语的长时的交融,语言已明显脱离吴语,风俗习惯也是南北皆有,如北方人嫌南京菜太甜,而南方人嫌南京菜太辣等。而浙北东濒大海,北靠太湖和苏州,西有浙西大峡谷,交往相对只在吴越文化圈,除南宋一代有北人南迁外,少有大规模移民(移出或移入)情况,因而这个文化圈的相对独立性较强,这与浙北的富庶和安逸是分不开,文人不用为了生计而奔走他乡,也缺乏离家的勇气。浙江文人对浙江的归属感极强,其作品大多数以家乡为背景的,如鲁迅、茅盾的小说,又如金庸的故乡情节。而开放性一方面是内部的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科目:中国近代史纲要 班别:汉语言文学112班 姓名:周红妤 学号:110110402028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我们如何看待袁世凯 专业:汉语言文学112班学号:110110402028 姓名:周红妤 摘要: 简述袁世凯的出身和生平,陈述维新变法时期、义和团运动时期、北洋军阀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任大总统之时袁世凯的主要作为,综合论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关键词: 出卖维新派血腥镇压爱国运动绞杀辛亥革命追求封建统一辩证看待 正文: 一个投机政客,一个有铁一般的手腕的政客,在传统历史中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号荣庵,汉族,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世代宦官家族,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脑。早年在朝鲜发迹,归国以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时期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退位,并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他下令解散国会,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并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12月复辟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后来在护国运动的压力下取消了皇帝尊号,不久于1916年6月6日在郁愤中因肾衰竭去世。 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得到训练新军的美差,正当宦途不得意的时候。他善观风变,巧于变化,当看到维新变法得到军务处大臣翁同稣等人的同情、有发达迹象的时候,他决定在这方面也下一笔堵住。他时常去康有为和梁启超大讲练兵变法,饮酒商谈,还称康有为是大哥,表示亲热和极其赞成维新变法,并常常以他在朝鲜与日本人打过仗和甲午战争一度主张对日本强硬为资本,自我吹嘘,很快就得到了康有为的信任。 虽然袁世凯混迹于维新派,但他的思想与维新任务有本质的不同。维新人物多是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否定或怀疑封建主义“旧学”、接受资本主义“新学”的转变,他们的都认为光学习西方的船、炮不够的,最主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而袁世凯一直在封建官僚圈子中混来混去,终日考虑的不是如何改变这个腐败的社会,而是想着如何利用这个社会的腐败,爬到它的的最上层去。在他日渐得到谭嗣同等人的信任之后,谭嗣同把变法的具体计划都告诉了他。然而袁世凯反复思考,觉得维新派都是些空谈的书生,而西后(慈禧)掌握权柄三十多年朝内外心腹多,树大根生不易动摇,所以决定投靠太后。于是把维新派的计划全盘托出给荣禄,当天荣禄便向慈禧告密,慈禧即刻发布懿旨宣布自己临朝听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告密”、“戊戌政变”。由此可见,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成为此次变法运动的主要扼杀者。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袁世凯虽然极其在行耍独特的手段,但是,他本身所带有的浓重的封建性取决了他在思想上完全不可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历史总是前进的,思想落后、观念旧式的人必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领导者,这也就为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和遭到反对埋下了重重的危机。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山东义和团运动兴起,并且发展壮大,山东成为全国的反帝中心,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恐慌,且这股强大的势力对清朝统治也造成了威胁。而此时的袁世凯又得到了荣禄和康格的赏识,因为出任山东巡抚。在任职山东巡抚以后,用武力镇压义和团运动,大力捕杀团民,并且命令当地村民缴纳巨额金来上交给领事馆。由此一来,山东人民的财产就这样作了袁世凯取信帝国主义的赞礼。 从袁世凯武力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一事看来,袁世凯不仅思想封建落后,跟不上世代的潮流,分不清历史前进的方向,还中外勾结,血腥镇压反帝爱国运动,巴结外来侵略者,甘为侵略者所用,联合镇压中国人民,出卖山东的既得利益。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大全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大全 引导语:名人故事能带给别人一些感悟。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国近代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鸡叫三遍后,周家花园传出朗朗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时,他望着把花花的大米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将妈妈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他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吃上这碗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的说。“是呀,这十多道关,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

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不,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1 说着,周恩来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鲁迅的好学精神和读书方法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除了他有非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学习,好学不倦,以及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

评价评析评论题

评价评析评述题训练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是世界现代化进入新阶段后转型期的震荡,是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没有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引起社会矛盾激化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战争和危机暴露出了症结所在,为二战后的改革和调整指明了方向。与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凯恩斯主义普遍被发达国家接受,各国纷纷加强干预。按照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保证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的诸多有利因素。(12分)(要求: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3. 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没有散尽,来自45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就聚集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结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混乱的国际经济秩序,寻求国际货币合作的新方式。围绕着这个问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史称“凯恩斯与怀特之争”。 凯恩斯与怀特二人虽然私交甚好,但在谈判桌上都为捍卫本国利益而努力。……凯恩斯主张由债务国和债权国共同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承担责任,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机构,发行300亿美元的货币,无偿地提供给各成员国,用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结算。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目的是由美国来重整国际货币体系,强调国际货币应以黄金为基础,以保持其币值的稳定。 由于这两个计划是针锋相对的,因而凯恩斯与怀特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异常地激烈。最后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怀特方案为基础,以凯恩斯计划为参照,形成了一个折衷的货币合作协定,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凯恩斯与怀特之争”。(12分) 要求:内容应围绕“凯恩斯与怀特之争”的背景、实质、结果、影响展开评述。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驻马店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 2.(2014·广东东莞质检)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 () A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北方兴起,但是其盲目排外引起康有为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敌视,因此有“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排外平议”等评论,故B项正确;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在武昌首先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广东虎门调研)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广东梅州五华县质检)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广东揭阳一模)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更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带领湘军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最后胜利,。整肃学风,倡学习西洋,开启“同治中兴”,挽大厦于既倒,是日暮穷途的清王朝又苟延60余年。 文正公之事功、道德、文章冠绝一代,引领湖湘学派一脉发扬光大,更兼后来人才辈出。其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事业,更是前无古人,鲜有后来者。 曾氏身后近百年,掀起了多次研究曾国藩热潮。清政府嘉许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我们忘不了毛泽东对曾的评价:“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叁。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毕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处之完满乎?”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国民党大陆溃败逃逃台时,蒋中正在南京城头痛哭流涕而言曰:“谁为吾之曾文正”的无奈浩叹!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如此推崇的人物,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尤其是英雄们折腰敬服的呢?我们或可从其读书治学中管窥一二。 当今之世,日新月异,河海奔流,人生百年,时不我待,科技腾飞,知识爆炸,作为今日之处于治学修身阶段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适应这个以终身学习为现实背景的时代而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老子?十九章》又说:“绝学无忧”。 庄子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而在老子则说:我们应当放弃追求知识,不做思考。尽管前者似乎很冷静,后者有失偏颇,显然这两点都不足取。 对于这点,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早已虑及,并且显得更为冷静和持重。我们不妨抄录一段曾国藩日记一看,“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那么,我们在有限与无限中又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而不至于困顿呢?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说,“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 人生的许多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近来,常翻《曾国藩家书》,关于其读书之法略有心得体会,莫过于如此四端,曰本源,曰专一,曰分别,曰有我。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

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 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 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 历史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清朝的覆灭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似乎也成了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那个划时代的事件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不是清廷,不是革命党人,也不是立宪党人,而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之前的舆论往往是“一边倒”的,什么“窃国大盗、复辟先锋、卖国奸贼、独裁枭雄”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就是20世纪中国“最卑鄙的告密者、最落后的政客、最凶残的独裁者和最反动的军阀头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与通常所描绘的“干瘪的、扁平的、概念化”的那个历史丑角,差之甚远。事实上,袁世凯从科举失意到投笔从戎后,他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诞生、帝制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其死后的历史书写中,袁世凯却被剥去了丰满的血肉,抽空了鲜活的灵魂,其形象变得面目狰狞,一无是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与反讽。袁世凯真有那么坏吗?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盖棺论定。袁世凯最悲哀的地方在于,由于后来史家或者说当政者因自己的失败而厌恶并憎恨他,所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都充满了阴谋和罪恶。换句话说,以往的历史观点都主观的认为袁世凯上台后必定要镇压革命、必定要搞帝制复辟,这种错误的历史宿命观和历史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是以历史的结果来取代过程分析。时代是落后的,而后人们却经常以先进的标准去衡量评判时代中的袁世凯,这既不能以理服人,也有点胜之不武。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对袁世凯的认识和观感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袁世凯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后,有他率领的北洋集团实力强大,南方革命军攻打不利,不得不与之密谋约定,只要推翻清帝就奉袁世凯为大总统,袁世凯履行承诺,逼宣统退位。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为地方豪强。 1876年(光绪二年)和1879年,袁世凯两次乡试都未考中,遂决计弃文就武。1881年5月,袁世凯至山东登州,投靠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任“庆军”营务处会办。吴长庆为淮军统领,统率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 袁世凯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经南北议和,就任首任大总统。但于1916年悍然复辟,称洪宪皇帝,激起全国人民的讨伐之声,南方革命军人在原云南都督蔡锷的领导下,组成护国军北上讨袁,导致北洋严重分裂,从而失败病亡。 袁世凯观其一生,有辉煌,有失落,有阴谋,有阳谋。在其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中,历经钻营,背叛,以退为进,直到最后复辟身死其实要客观的评论。 从庆军开始,其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上司的肯定升迁,不光因为其家世甚好,与其钻营迎合之术分不开的。在翁同稣和李鸿章政治斗争中,先于维新党支持交好,得到光绪帝的赏识,并授予在天津新军的起家之本,从而造就了近代最大的军阀集团!在其今后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枪口一转将维新党,甚至皇帝拉下马,因此有得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荣禄的后党的赏识,并因为其迎合之术成为李鸿章的接班人,得到当时最为庞大和先进的集团------北洋集团掌舵人! 最后又利用北洋的各种国际关系和军事实力,逼迫辛亥革命的革命军与其密约将清政府彻底推向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袁世凯,虽然其后复辟,甚至卖国(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但也有我们学习理解的方面,其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开明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鼓励留学。并且造成了短暂的国家统一!最后因为其尿毒症晚期,急于叫儿子接班而选择了复辟。造成北洋严重分裂而失败。但他的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也是值得赞扬的!在他之后,长达16年之多的军阀混战,严重影响了民生,经济,是以造成以后打中日战争中国全面居于劣势都是分不开的,我门猜想,如果袁世凯没有尿毒症,可以在位2-30年,在他的威势下,军阀不敢想争夺,以当时就可追上并且超过一战前为何俄国战争欠下巨款的日本,也许就没有以后的,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等。这都是假设,但也是我们正确看待袁世凯其人一生的感观!

6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近代化的探索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一、选择题 1.毒品危害之烈使我们想起不堪回首的鸦片战争和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下列对鸦片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挑起战争的国家是美国 B.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D.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11·河北中考)下图数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下图是2003年保利集团以3千多万港币的价格拍下的圆明园故物——猴、虎、牛三铜首。抢走它们的外国侵略者和时间是( )

A.俄国——1858年 B.英国——1859年 C.英法联军——1860年 D.八国联军——1900年 4.英国人呤唎在其著作中记载:“1862年9月21日,这个美国兵痞,头一个为清军服务的美国人华尔,在率军攻打……慈溪的时候,中弹身亡。”这反映的是( ) A.清军抗击美军 B.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C.鸦片战争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5.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②邓世昌抗击日军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6.(2011·绵阳中考)“七一”学校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位同学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人物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一位同学认为他采用西方科技兴办近代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另一位同学认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是个卖国贼。这两位同学讨论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曾国藩 C.袁世凯 D.李鸿章 7.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画面描述的是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学术界对袁世凯评价变化的分析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其评价不一,早已不是像教科书中的一个窃取革命果实的纯粹负面人物了。回溯历史,对袁世凯的评价更是有其阶段性,有不小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内容 袁世凯的一生经历;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评价;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 三、研究方法 通过查找不同文献全面的了解袁世凯的一生;查找学术界在不同时期对其不同的评价,同时根据观点分类;分析不同观点的关系,尝试找到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得到影响历史人物的主次因素。 四、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评价的变化 1.民国时期。时代背景:反帝反封;中国变革;国民觉醒;外强欺辱。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的浪潮在中国势头正劲,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国已成国家观念,是大势所趋。但袁世凯称帝,就是逆时势而为,给历史开倒车了。当时的条件,是不容许中国再有皇帝出现的。袁世凯此举,必定要失败,在当时更是遭举国声讨。这个时期对袁世凯的评价,自然都是完全否定和负面的。 梁启超认为,袁世凯缺乏现代国家观念、法制观念薄弱、专制成癖、骄慢自大、任用小人,只能算是“中世史暗黑时代东方式之怪魔的人物,而绝非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中有价值的人物”。 2.新中国初期。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思想政治化;文革对知识分子的破坏;此时袁的形象仍为纯粹负面人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学术氛围是极其僵化的。当时的学者们教条一般地解释与批判历史。袁世凯包括国民党都被扣上了“反革命、反动派”的帽子,其为中国近代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被一概忽视。 陈伯达认为,袁世凯是“反动派为要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来绞杀中国的前途”而锻造出的一个“不平常的人物”,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

中国近现代十大人物

毛泽东 (1893年 12月26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 笔名子任。湖 南湘潭人。中 国革命家、战 略家、理论家 和诗人,中国 共产党、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早年投身革命,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毛泽东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古老的中国赶上时代发展潮流、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孙中山 在中国近代 史上,孙中山领导 了两场革命,一场 是辛亥革命,革命 的对象是满清王 朝。另一场是国民 大革命,是一场反 帝反封建的伟大 革命。 推翻满清王 朝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孙中山是这场革命的领导者。若论先行者,青洪帮一类的许多帮会组织,都是推翻满清王朝的先行者,孙中山是继承了他们的遗志。辛亥革命早期打出的,也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虽然,北伐战争最后由蒋介石领导的,但是,也不能说孙中山是国民大革命的先行者。因为,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孙中

2017高考历史(通用版):第9讲 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 串讲1 演练 含答案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9讲串讲1 1.(2016·上海卷)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C ) A.辛亥革命胜利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辛亥革命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篡夺,没有改变中国革命的面貌,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还缺少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故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革命已经取得成功,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卷)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 A ) 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 解析:由题中的时间“1938年”和“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可知经济部的设立有利于为抗战提供持久的物质保障,故A 项正确;经济部的设立是为抗战提供物质保障,国民政府工作重心仍然是抗战,并没有转移,故B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是为了对经济进行统制,适应战争的需要,不是为了提高后方百姓生活水平,战争期间,后方百姓还要对战争进行物质支援,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经济部的设立,适应了抗战的需要,与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2016·海南卷)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B )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