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功和内能(教案)

10.1功和内能(教案)
10.1功和内能(教案)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以焦耳的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功和内能变化、热和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又存在着重要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使我们认识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使我们认识到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客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反映这种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同时又使我们认识到“第二类永动机”也不可能制成,熵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本质,能量在数值上虽然守恒,但其转移和转化却具有方向性,因而我们要合理开发能源,要节约能源,减小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发清洁、高效的新能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第1节功和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诱思导学

1.绝热过程:物质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进行的物理过程,

即系统不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向外界放出热量,

2.功与系统内能改变的关系,

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①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的内能增加

在绝热过程中,内能的增量就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

即ΔU=U2-U1=W

②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的内能减少,

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多少功,内能就减少多少

即W=-ΔU

3.功是系统内能转化的量度,

4.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J ),

典例探究

例1 下列哪个实例说明做功改变了系统的内能

A.用热水袋取暖

B.用双手摩擦给手取暖

C.把手放在火炉旁取暖

D.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解析:双手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感到暖和;A、C、D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选项B正确,

答案:B

友情提示:注意分清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的不同

例2 一个系统内能增加了20J,如果系统与周围环境不发生热交换,周围环境需要对系统做多少功?

解析:由功与系统内能改变的关系,则W=ΔU=20J

答案:20J

友情提示:注意功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课后问题与练习点击

1.解析:在分子动理论中,系统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系统的内能;在热力学中,存在一个只与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物理量,由于这个物理量在两个状态之间的差别与外界在绝热过程中对系统所做的功相联系,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我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系统的内能,由于在绝热过程中对系统做功,系统的温度、体积等状态就要发生变化,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分子势能就要发生变化,系统的内能就要发生变化,因此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定义内能,热力学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定义内能,但两者是一致的,2.解析:如钻木取火;用铁锉来锉工件,工件和铁锉都会变热;用铁锤来打击铁块,铁锤和铁块都会变热等都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3.解析:在图10.1-2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图10.1-3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

4.解析:气体在真空中绝热膨胀时对外界不做功,

气体在空气中绝热膨胀时对外界做功,做功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气体原来储存的内能

基础训练

1.下列实例中,属于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A.铁棒放在炉子里被烧红

B.锯条锯木头时会发热

C.古时候的猿人钻木取火

D.冬天在阳光下取暖

2.下列现象属于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系统内能的是()

A.放在火炉边的物体温度升高了

B.把一杯热水放在冷水中冷却

C.用铁锤锻打工件,工件会发热

D.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

3.下列过程中,由于做功而使系统内能增加的是()

A.把铁丝反复弯曲,弯曲处温度升高

B.烧开水时,蒸汽将壶盖顶起

C.铁块在火炉中被加热

D.铁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

4.用下列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属于做功方式的是( )

A.搓搓手会感到手暖和些

B.汽油机气缸内被压缩的气体

C.车刀切下的炽热的铁屑

D.物体在阳光下被晒热

多维链接

1.用打气筒打气时,过一会筒壁会热起来,这是为什么?

解析:打气时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筒内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同时克服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做功也使筒壁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焦耳与热力学

焦耳,英国物理学家,出身于曼彻斯特附近索尔福一个啤酒厂主家庭,青年时经常用业余时间进行有关电的、化学的相互作用和机械作用之间联系的实验,并得到化学家道尔顿的鼓励和支持,焦耳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首先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阻及电流平方之积成正比,由于不久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所以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②从1840~1879年用了近40年的时间钻研和测定了热量与机械功的当量关系,最后得到的热功当量数值是1卡=4.2焦耳,焦耳的

实验工作以大量确凿的证据否定了热质说,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奠定了实验基础,因此焦耳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者之一,③为了研究气体的内能,焦耳于1845年做了焦耳气体自由膨胀实验,发现一般气体的内能是温度和体积的函数,而理想气体的内能仅仅是温度的函数,与体积无关,为了纪念焦耳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国际计量大会将能量、功、热量的单位命名为焦耳,

3.课本P62“做一做”

提示:研究对象是瓶内被封闭的气体;在瓶塞跳出的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功;这个过程中系统的内能减少;从瓶塞跳出获得动能可以推断出它的内能减少,

1.解析:锯条锯木头与钻木取火时都会做功从而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故B、C正确,

答案:B、C

2.解析:用铁锤锻打工件,铁锤对工件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选C

答案:C

3.解析:选项B是系统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小,选项C是吸热使内能增加,而选项D内能不变,故选A,

答案:A

4.解析:选项D是吸热使内能增加,A、B、C正确,

答案:A、B、C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热运动,有分子动理论做基础,同时还学习了动能和势能,知道影 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加进步。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阶段,但感性认 识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对抽象事物的认识。因此,本课应以感性知识为依托,借助实验 等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 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建立内能的 概念;了解改变内能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为抽象 的能的形式,也为后面学习比热容、热机、电热器等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 键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 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认识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 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认识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能 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2.通过对生活事例分析,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的乐趣。 2.通过分析事例,逐步形成用能量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铁丝、砂纸、压缩空气引火仪、热功互换器、矿泉水瓶、橡皮筋、温度显示器、酒精、点火枪等

工程热力学例题答案解

例1:如图,已知大气压p b=101325Pa ,U 型管内 汞柱高度差H =300mm ,气体表B 读数为0.2543MPa ,求:A 室压力p A 及气压表A 的读数p e,A 。 解: 强调: P b 是测压仪表所在环境压力 例2:有一橡皮气球,当其内部压力为0.1MPa (和大气压相同)时是自由状态,其容积为0.3m 3。当气球受太阳照射而气体受热时,其容积膨胀一倍而压力上升到0.15MPa 。设气球压力的增加和容积的增加成正比。试求: (1)该膨胀过程的p~f (v )关系; (2)该过程中气体作的功; (3)用于克服橡皮球弹力所作的功。 解:气球受太阳照射而升温比较缓慢,可假定其 ,所以关键在于求出p~f (v ) (2) (3) 例3:如图,气缸内充以空气,活塞及负载195kg ,缸壁充分导热,取走100kg 负载,待平 衡后,不计摩擦时,求:(1)活塞上升的高度 ;(2)气体在过程中作的功和换热量,已 知 解:取缸内气体为热力系—闭口系 分析:非准静态,过程不可逆,用第一定律解析式。 计算状态1及2的参数: 过程中质量m 不变 据 因m 2=m 1,且 T 2=T 1 体系对外力作功 注意:活塞及其上重物位能增加 例4:如图,已知活塞与气缸无摩擦,初始时p 1=p b ,t 1=27℃,缓缓加热, 使 p 2=0.15MPa ,t 2=207℃ ,若m =0.1kg ,缸径=0.4m ,空气 求:过程加热量Q 。 解: 据题意 ()()121272.0T T m u u m U -=-=? 例6 已知:0.1MPa 、20℃的空气在压气机中绝热压缩后,导入换热器排走部分热量,再进入喷管膨胀到0.1MPa 、20℃。喷管出口截面积A =0.0324m2,气体流速c f2=300m/s 。已知压气机耗功率710kW ,问换热器的换热量。 解: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黑箱技术 例7:一台稳定工况运行的水冷式压缩机,运行参数如图。设空气比热 cp =1.003kJ/(kg·K),水的比热c w=4.187kJ/(kg·K)。若不计压气机向环境的散热损失、动能差及位能差,试确定驱动该压气机所需功率。[已知空气的焓差h 2-h 1=cp (T 2-T 1)] 解:取控制体为压气机(不包括水冷部分 流入: 流出: 6101325Pa 0.254310Pa 355600Pa B b eB p p p =+=+?=()()63 02160.110Pa 0.60.3m 0.0310J 30kJ W p V V =-=??-=?=斥L ?{}{}kJ/kg K 0.72u T =1 2T T =W U Q +?=()()212211U U U m u m u ?=-=-252 1.96010Pa (0.01m 0.05m)98J e W F L p A L =??=???=???={}{}kJ/kg K 0.72u T =W U Q +?=g V m pq q R T =()f 22g p c A R T =620.110Pa 300m/s 0.0324m 11.56kg/s 287J/(kg K)293K ???==??()111 11111m V m P e q p q P q u p v ++?++() 1 2 1 22222m V m e q p q q u p v ++Φ?Φ++水水

初三物理内能教案.doc

初三物理内能教案 初三物理热学部分的内能是重要概念之一,由于内能概念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难点】

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空气压缩器打气筒矿泉水瓶带导管的塞子酒精灯铁丝等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阅读法,科学探究法 物理内能教案【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内能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内能教学设计(1)

《内能》教案 【教学背景】 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理解仍占主要地位,理性理解上还存有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合学生好奇心,以感性理解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水平。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六章第二节,教学内容包括内能的概念,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材上通过各种图片提示、引导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通过想想做做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一些事例让学生知道改变物体的内能的两种方法,进而明确了热量的概念。通过形象的实验使学生体验到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水平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升。 【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属于物理基本概念教学,及探究实验和小组讨论得出基本规律的教学。开课以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为感性理解基础,利用类比、分析、总结的方法知道什么是内能。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知来理解到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既完成了本节重难点教学,又锻炼和培养了科学的探究水平和创新思维水平。教学中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3.知道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能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观察、实验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与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变化的关系。 3.通过度析、类比、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协助学生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理想和志向。 【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难点:准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关键:做好探究实验,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完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电脑、PowerPoint课件、网络视频、酒精灯、铁丝、钳子、布、火柴、热功互换器、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砂纸、冰块等

工程热力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六版完整版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 MPa p 1.0=, 500 =t ℃时的摩尔容 积 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 0= = M R R =)/(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 273 9.296?== p RT v =kg m /3 v 1 =ρ=3/m kg (3) 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p T R 0 =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 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 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度由 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 1 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12.02kg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 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 ,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 .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41.97kg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 为的空气3 m 3 ,充入容积8.5 m 3 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 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 m m t 2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的空气;或者说、 m 3 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8.5 m 3 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 5.591 .05 .87.01221=?== 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的空气3 m 3 ,则要压缩 m 3 的 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 .59τ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练习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练习 1.(山东平度一中高二下学期检测)某汽车后备 箱内安装有撑起箱盖的装置,它主要由气缸和活塞组 成。开箱时,密闭于气缸内的压缩气体膨胀,将箱盖 顶起,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若缸内气体与外界无 热交换,忽略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则缸内气体( A ) A.对外做正功,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 B.对外做正功,内能增大 C.对外做负功,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D.对外做负功,内能减小 解析:绝热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A选项正确。 2.(多选)(广东省东莞高三模拟)如图, 注射器内密封一部分气体,若针筒和活塞导热 性能良好,则缓慢向外移动活塞的过程中气体( CD ) A.对活塞不做功B.对活塞做负功 C.温度保持不变D.压强逐渐减小 解析:缓慢向外移动活塞的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增大,对外做功,即气体对活塞做正功,故A、B错误;针筒和活塞导热性能良好,缓慢向外移动活塞的过程,可以看成准静态过程,温度保持不变,故C 正确;气体的体积增大,温度不变,由玻意耳定律可知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故D正确。 3.(江苏省苏州新区高二期末)如图,一绝热容器 被隔板K隔开成a,b两部分。已知a内有一定量的稀

薄气体,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中( B ) 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气体不做功,内能不变 C.气体压强变小,温度降低 D.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解析:因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对外界不做功,且内能不变,故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稀薄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其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气体的内能不变,温度也不变,由p1V1=p1V2和V1p2,即气体压强变小,故选项C、D错误。

功和内能 说课稿 教案

功和内能 一、教材分析: 本节从演示实验出发,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焦耳所做的研究功和内能的实验,引入系统内能的概念,最终得出做功与系统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过程与方法 从焦耳的实验理解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焦耳实验了解功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得来,学习科学家探究过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绝热过程中的功与内能的关系 难点:内能的概念 四、学情分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五、教学方法: 实验、自主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 预习学案阅读课本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课本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投放 观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我们知道能量的单位是焦耳,是以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的名字命名的。1818年12月24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起初研究电学和磁学。 184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布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定律,即焦耳定律。焦耳测量了热与机械功之间的当量关系——热功当量,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实验基础。 1、焦耳的实验 阅读“焦耳的实验”,说出焦耳热功当量实验的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中的水,由于叶片与水之间的摩擦而使水温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回答: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和下落高度。 通过这个实验,焦耳的得出什么结论呢? 只要重力做的功相同,容器中水温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说出焦耳的第二个实验原理? 回答:通过重物下落使发电机发电,电流通过电阻丝,使液体温度升高。 要完成多次实验测量,可以改变什么呢? 改变电阻丝阻值,改变电流大小,改变通电时间。 焦耳的结论? 只要所做的电功相等,系统温度上升的数值是相同的,即系统的状态变化是相同的。 两个实验的做功方式有何不同? 一个是机械功,一个是电功。 两个实验装置有没有和外界交换能量?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 内能教案

第2节内能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内能 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二做功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活动2:如图所示,让一生来回弯折铁丝,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活动3:演示,大口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活动4:让一学生吹气球,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捡起时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变低。 总结: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变小。 活动5:学生交流、讨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探究点三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 活动1:出示课件,分析下列内能改变的方式是否是做功?它们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怎样? 归纳总结: (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区分 活动1:出示课件,让学生分析课件中改变内能的方式。 学生交流得出答案:甲、乙、丙三图中是通过做功改变内能;丁图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 归纳总结:区分做功和热传递时主要是在改变内能上的条件来进行区分。做功来改变内能的主要方式是压缩体积、摩擦、敲打、弯折等;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式主要是温度引起的内能的转移。 活动2:出示课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两位同学的取暖方式(如图)有何不同。 归纳总结:哈气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手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搓手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知识点归纳与对应练习题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知识点一: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2.下面四个实验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3.下列现象中不能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B. 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 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 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B、裂开的橡胶鞋可以用101胶水将其粘起来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C、进入化学实验室时闻到浓浓的氯气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首先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5.“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将破镜合起来时,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分子之间几乎没有的作用. 6.刘方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后,知道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为: A、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B、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于是他准备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 面,使玻璃板刚好和水面接触,再慢慢地提起弹簧测力计,那么你看到这里时, 请提出你的猜想.刘方可能是要验证上述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填序号). 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结论是:.

高中物理 第10章 热力学定律 第1节 功和内能课后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3

功和内能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下列哪个实例说明做功改变了系统的内能( B ) A.热水袋取暖B.用双手摩擦给手取暖 C.把手放在火炉旁取暖D.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解析:双手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感到暖和;A、C、D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选项B正确。 2.如图是压力保温瓶的结构简图,活塞a与液面之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假设封闭气体为理想气体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向下压a的过程中,瓶内气体( A ) A.内能增大B.体积增大 C.压强不变D.温度不变 解析:向下压a的过程中,外界对气体做功,瓶内气体内能增大,选项A正确;向下压a 的过程中,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温度升高,选项B、C、D错误。 3.下列有关焦耳及焦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D ) A.焦耳是法国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焦耳定律及热功当量 B.焦耳实验中用到的容器可以用普通玻璃杯代替 C.焦耳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是容器中的水 D.焦耳实验中要使容器及其中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实验中悬挂重物的质量、下落的高度可以不相同,但做功必须相同 解析:焦耳是英国物理家,A错误;焦耳实验的要求是研究对象为绝热系统,普通玻璃杯达不到绝热要求,B错误;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容器及其中的水组成的系统,C错误;要使水及容器升高相同的温度即内能增加相同,则必须做功相同,D正确。 4.(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如图所示,在固定的真空容器A内部固定着一个绝热气缸B,用质量为m的绝热活塞P将一部分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撤去阀门 K,不计摩擦阻力,活塞将向右运动,该过程( BD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13.2 《内能》教学设计

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 新 课 讲 授 新 一、认识内能 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 [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 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 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题。 ①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 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 ②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 (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表现在哪? (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意味着内能增加。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演示实验并讨论。

课 讲 授 [想一想做一做] 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看法进行评价,发出质疑。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 ①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 ②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念。 (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 ①做功:演示实验A ②演示实验B 实验B要让学生看。教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 粗做,第二次细做。详细描述实验看到的、体验到的感受。 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 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巩 固 练 习 1.在“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温度(填“升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这是因为水蒸气对瓶塞,内能(填“增加”或“较少”)。温度(填“升高” 或“降低”)。水蒸气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看到。 2.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实现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 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晒热 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 D.划火柴,火柴燃烧 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认识内能 教案设计

12.1《认识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体积、温度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改变。3.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实例。 教学重难点 1.内能概念,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对分子势能和内能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演示实验:如图做实验,可得到现象:水沸腾后塞子飞出去,试管口出现白气。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推动塞子的能量来自哪里?为什么试管口会出现白气? 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种能——内能。 方案二:玩具回力汽车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内能 1.内能:教师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观察并思考:飞来的足球具有什么能?如果足球缩小到分子大小,它是否还具有动能和势能呢? 讨论得出: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所以有动能;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动能也越大。 演示并分析:两乒乓球与弹簧模拟两分子作用力。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定义,得出内能的定义及单位。 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出示挂图:冰山和铁水图片(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铁水有内能同学们容易得出,那冰山有内能吗?物体的内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1)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引导学生类比影响机械能的因素讨论得出: 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

10.1功和内能(教案).pdf

第十章热力学定律 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以焦耳的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功和内能变化、热和内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又存在着重要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使我们认识到“第一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使我们认识到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客观自然过程都是不可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反映这种宏观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是等价的,同时又使我们认识到“第二类永动机”也不可能制成。熵的概念使我们认识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本质,能量在数值上虽然守恒,但其转移和转化却具有方向性,因而我们要合理开发能源,要节约能源,减小能源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发清洁、高效的新能源。 本章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会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系统内能的变化,会用能量守恒观点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了解熵是反映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第1节功和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什么是绝热过程。 2.从热力学的角度认识内能的概念。 3.理解做功与内能改变的数量关系。 4.知道内能和功的单位是相同的。 诱思导学 1.绝热过程:物质系统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进行的物理过程。 即系统不从外界吸收热量,也不向外界放出热量。 2.功与系统内能改变的关系。 做功可以改变系统的内能。 ①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的内能增加 在绝热过程中,内能的增量就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 即ΔU=U2-U1=W ②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的内能减少。 在绝热过程中,系统对外界做多少功,内能就减少多少 即W=-ΔU 3.功是系统内能转化的量度。 4.在国际单位制中,内能和功的单位都是焦耳( J )。 典例探究 例1 下列哪个实例说明做功改变了系统的内能 A.用热水袋取暖 B.用双手摩擦给手取暖 C.把手放在火炉旁取暖 D.用嘴对手呵气给手取暖 解析:双手摩擦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感到暖和;A、C、D都是通过热传递来改变系统的内能。选项B正确。 答案:B 友情提示:注意分清做功和热传递两个过程的不同

第0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思考题 1.判断下列6个过程中,哪些是可逆过程? (1)用摩擦的方法生电; (2)房间内一杯水蒸发为蒸汽; (3)水在沸点时变成同温、同压的蒸汽; (4)在等温等压下混合N 2(g)和O 2(g); (5)恒温下将1mol 水倾入大量溶液中,溶液浓度未变; (6)水在冰点时变成同温、同压的冰。 2.下面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1)状态固定后状态函数都固定,反之亦然。 (2)状态改变后,状态函数一定都改变。 3.因为△U=Q V ,△H=Q p ,所以Q V ,Q p 是特定条件下的状态函数。这种说法对吗? 4.气缸内有一定量理想气体,反抗一定外压做绝热膨胀,则△H=Q p =0。这种说法对不对? 5.理想气体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过程的功,都可用公式W=C V △T 计算,两种过程的功是否一样? 6.请指出下面所列公式的适用条件: (1)△H=Q p ;(2)△U=Q V ;(3)2 1V ln V W nRT 7.用热力学概念判断下列各过程中功、热、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值。 (1)理想气体自由膨胀; (2)Zn(s) + 2HCl(l) = ZnCl 2 + H 2(g)进行非绝热等压反应; (3)H 2(g) + Cl 2(g) = 2HCl(g)在绝热钢瓶中进行; (4)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273.15K ,101.325kPa ) 8.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一定量氢气和氧气从4种不同的途径生成相同终态的水:(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爆鸣;(3)氢氧热爆炸;(4)氢氧燃料电池。请问这4种变化途径的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值是否相同? 9.一定量的水,从海洋蒸发变为云,云在高山上变为雨、雪,并凝结成冰。冰、雪融化变成水流入江河,最后流入大海。整个循环,水的热力学能和焓的变化是多少? 10.298K ,101kPa 压力下,一杯水蒸发为同温、同压的蒸汽是不可逆过程。试将它设计成可逆过程。 概念题 1.对于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有下述4种理解: (1)状态一定,热力学能也一定; (2)对应于某一状态的热力学能是可以直接测定的; (3)对应于某一状态,热力学能只有一个数值,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值; (4)状态改变时,热力学能一定跟着改变。 其中都正确的是: (A )(1),(2)(B )(3),(4)(C )(2),(4)(D )(1),(3)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 在绝热气缸中封闭着两部分同种类的气体A和B,中间用绝热活塞隔开,活塞用销钉固定着。开始时两部分气体的体积和温度都相同,气体A的质量大于气体B的质量。撤去销钉后活塞可以自由移动,最后达到平衡。关于B部分气体的内能和压强的大小 A.内能增加,压强不变B.内能不变,压强不变 C.内能增加,压强增大D.内能不变,压强增大 【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因为气体A的质量大于气体B的质量,故开始时气体A的压强大于气体B的压强,撤去销钉后,A气体膨胀对B气体做功,故B气体内能增加,压强增大,选C。【知识补给】 功和内能 (1)气体做功的特征是气体体积的变化,若气体只有压强的变化而无体积的变化,气体不做功。 (2)做功的对象是实物,故气体向真空膨胀不做功。 (3)理想气体被绝热压缩,则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体积减小,压强一定增大;理想气体绝热膨胀,则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压强一定增大。 如图所示,内壁光滑的绝热气缸竖直立于地面上,绝热活塞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气缸中,活塞静止时处于A位置。现将一重物轻轻地放在活塞上,活塞最终静止在B 位置。则活塞在B位置时与活塞在A位置时相比较

A.气体的内能可能相同 B.气体的温度一定不同 C.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不变 D.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撞击单位面积气缸壁的次数一定增多 如图所示,绝热气缸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气缸内用绝热活塞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开始时活塞静止在图示位置现用力使活塞缓慢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则在此过程中 A.外界对缸内气体做正功 B.缸内气体的内能不变 C.缸内气体在单位时间内作用于活塞单位面积的冲量增大 D.在单位时间内缸内气体分子与活塞碰撞的次数减少 如图所示,用绝热活塞把绝热容器隔成容积相同的两部分,先把活塞锁住,将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理想气体氢气和氧气分别充入容器的两部分,然后提起销子,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滑动,当活塞平衡时 A.氢气的温度不变B.氢气的压强减小 C.氢气的体积减小D.氧气的温度升高 绝热气缸的质量为M,绝热活塞的质量为m,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且不漏气,气缸中密封一部分理想气体,最初气缸被销钉固定在足够长的光滑固定斜面上。如图所示,现拔去销钉,让气缸在斜面上自由下滑,当活塞与气缸相对静止时,被封气体与原来气缸静止在斜面上时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气体的压强不变B.气体的内能减小

物理《 内能》教学设计

10.2 内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三、教学难点: 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 2.了解热量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根50 cm 的细铁丝、压缩点燃演示器、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学生实验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六、教学过程: 引入: 向学生展示三幅人类“热”充满渴望的图片: 1.钻木取火; 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 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 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 一、认识内能: (一)、分子运动论初步知识: 1、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1)什么是分子? (2)分子的大小:直径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做好三个实验。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做好两个实验。 (二)、内能:

选修3-3热和内能教案

第2节热和内能 目标导航 1.知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2.理解热传递是改变系统内能的一种方式。 3.知道传递的热量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4.知道热传递与做功对改变系统的内能是等效的。 诱思导学 1.热传递 ①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叫做热传递。 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2.热传递的实质: 热传递实质上传递的是能量,结果是改变了系统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热量来量度。 3.传递的热量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即ΔU= Q吸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即Q放= -ΔU 4.热传递具有方向性,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不会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或从物体的低温部分传递到高温部分。 5.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系统的内能,这两种方式是等效的,都能引起系统内能的改变,但是它们还是有重要区别的。 做功是系统内能与其它形式的能之间发生转化,而热传递只是不同物体(或物体不同部分)之间内能的转移。 典例探究 例1 如果铁丝的温度升高了,则() A.铁丝一定吸收了热量 B.铁丝一定放出了热量 C.外界可能对铁丝做功 D.外界一定对铁丝做功 解析: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温度升高可能是做功,也可能是热传递。故C正确。 答案:C 友情提示:铁丝的温度升高从结果我们无法判断是哪种方式改变了内能,因为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例2 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解析: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所以不能说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耳。选C、D 答案:C、D 友情提示:注意区分状态量与过程量的不同特点 例3 有一个10m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m/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g取10m/s2 .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物理化学热力学章节测试练习答案-2010

物理化学热力学章节测试练习(2010.4)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ΔH≠0的是: (A) 理想气体恒温膨胀过程; (B) 恒压、恒熵和不做非体积功的可逆过程; (C) 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 (D)任一个绝热且不做非体积功的过程。 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热量越多; (B)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热力学能越大; (C) 体系的焓等于恒压热; (D)体系的焓就是体系所含的热量。 B 3、封闭体系在不可逆循环中,热温商之和Σ( Q/T): (A) 大于零 (B) 等于零 (C) 小于零 (D) 不可能小于零 C 4、对于孤立体系中发生的实际过程,下式中不正确的是: (A) W = 0 (B) Q = 0 (C) ΔS > 0 (D) ΔH = 0 D 5、恒压下纯物质体系,当温度升高时其吉布斯自由能: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B 6、体系的状态改变了,其内能值 (A)必定改变(B)必定不变 (C)不一定改变(D)状态与内能无关 C 7、体系进行一次循环过程 (A)W=0 (B)|Q|=|W|(C)Q=0 (D)U=0 B 8、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则 (A) ΔS = 0,W = 0 (B) ΔH = 0,ΔU = 0 (C) ΔG = 0,ΔH = 0 (D) ΔU = 0,ΔG = 0

B 9、下述说法哪一个错误? (A) 封闭体系的状态与其状态图上的点一一对应 (B) 封闭体系的状态即是其平衡态 (C) 封闭体系的任一变化与其状态图上的实线一一对应 (D) 封闭体系的任一可逆变化途径都可在其状态图上表示为实线 C 10、下述说法中哪一个错误? (A) 体系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环境吸收的热量 (B) 体系温度的降低值一定等于环境温度的升高值 (C) 热力学平衡时体系的温度与环境的温度相等 (D) 若体系1与体系2分别与环境达成热平衡,则此两体系的温度相同 B 11、A,B,C 三种物质组成的溶液,物质 C 的偏摩尔量为 (A)()A B C ,,,T p n n n μ?? (B)()A B C ,,,T p n n G n ?? (C)()A B A ,,,T p n n A n ?? (D)C A n n p T B n H ,,,)/(?? B 12、下列各式中哪个是化学势? (a) C B ,,T S n H n ??? ???? (b) C B ,,T p n A n ??? ???? (c) C B ,,T V n G n ??? ???? (d) C B ,,S V n U n ?? ? ? ??? D 13、饱和理想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μ与纯溶质的化学势μ*的关系式为 (A )μμ=* (B )μμ>* (C )μμ<* (D )不能确定 A 14、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对于只有体积功的任一化学反应,能用于判断其反应方向的是: (A )r m G ? (B )K (C ) m r G ? (D ) m r H ? C 15、实际气体在节流过程中:(B) (A) ΔH=0,ΔA=0 (B) Q=0,ΔH=0 (C) ΔU=0,ΔG=0 (D) ΔH=0,ΔS=0 二、计算题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练习题

高中物理:功和内能练习题 基础过关 1.关于物体的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熔解过程中,内能不变 B.温度相同,质量也相同的同种物质的内能一定相同 C.物体的机械能越大,内能也一定越大 D.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不一定为零 解析:晶体熔解过程,分子动能不变,但分子势能增大,其内能应增大,故A 选项错误,B选项亦错误.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是不同的两种形式的能,它们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故C选项错,D选项正确. 答案:D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增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增大 B.物体的机械能为零时内能也为零 C.物体的体积减小温度不变时,物体内能一定减小 D.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下来.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内能就增加多少解析:物体的动能由物体的宏观速率决定,而物体内分子的动能由分子热运动的速率决定.分子动能不可能为零(温度不可能达到绝对零度),而物体的动能可能为零.所以A、B不正确.物体体积减小时,分子间距离减小,但分子势能不一定减小,所以C也不正确.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下来.摩擦力做了功要生热,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所以D正确. 答案:D 3.指出下面例子中哪些是通过做功过程改变物体内能的( ) A.铁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变热 B.铁丝来回弯折几下会变热 C.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会逐渐变成火红球体 D.陨石落在地球上后又逐渐恢复本来颜色 解析:铁丝灼烧变热是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A错,铁丝来回弯折做了功,铁丝内能增加,故B选项正确,陨石进入大气层克服空气阻力做功内能增加,故C

选项正确,陨石落地后降温放热内能减少,故D 选项错误. 答案:BC 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木块保持静止状态,子弹水平射穿木块,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功使木块内能改变 B.子弹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块增加的机械能 C.子弹损失的机械能,等于木块增加的机械能与内能的总和 D.子弹与木块组成的系统总机械能守恒 解析:子弹射穿木块的过程中,系统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 正确,D 错误.据能量守恒,子弹损失的机械能,一部分转变为内能,另一部分传递给木块,故B 错,C 对. 答案:AC 5.下列关于物体机械能和内能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均减少 B.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粗糙斜面匀速上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均增加 C.物体以某一初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都减少 D.物体沿光滑斜面加速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和内能都增加 解析:物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 错误,物体沿斜面匀速上升,机械能增大,克服摩擦力做功,其内能也增加,故选项B 正确.物体沿光滑斜面上滑或下滑过程,机械能保持不变,内能也不变,故C 、D 均错误. 答案:B 综合运用 6.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由 9 m/s 减少到 7 m/s 的过程中,减少的动能全部转化为物体的内能,如果物体继续运动,又有一些动能全部转化为上述等量的内能,这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大? 解析:物体由9 m/s 减少到7 m/s ,摩擦力做的功W f =ΔE k =2 1 m×3 2 J 即内能减少2 1m×32 J 要使物体又有相等的动能转化为内能,设速度为v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