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之“人性本善”思想-文档资料

论道家之“人性本善”思想-文档资料
论道家之“人性本善”思想-文档资料

论道家之“人性本善”思想

提到“人性本善” , 首推提倡“性善论”的孟子, 他认为每

个人都有仁义之心, 即所谓的良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②“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

不知敬其兄也。”③这种“良心”是与生俱来的,是“天命之性”。既然“人性本善” , “恶”又从何而来?是因为天性而受到

私欲的蒙蔽。唐代李翱在《复性书》中认为无论圣人还是百姓, “性”都是一样的,纯净无暇,只是百姓往往受到“情”的遮

蔽, 看不见自己的“性”。他说: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

所以惑其性者, 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 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 七者循环而交来, 故性不能充也。” 他举例说,水和火本是纯净的,只是因为沙和烟, 水才变得浑浊,

火才变得阴郁, “沙”和“烟” ,犹如人之情, 虽暂时遮蔽纯洁的本性,却无损于“性”本身。

人性本善, 因此人皆有“良知之性” ,每个人都明白善恶之

分。《大学》有言: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也就是说, 小人尽管无恶不作, 但是他仍知道什么是善恶,所以在君子面前要掩盖自己的恶性, 表现得像一个好人一样。也许有人会说, 人之所以知道善恶,是因为教育

的缘故。这种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驳: 其一, 如果人并不是天

性本善, 而是因为受到教育才去恶得善。今日社会教育不可谓不发达,教育普及之广,前所未有,那是否可以说现代社会之道德水

准远超古代?是否可以说受高等教育之人群, 道德一定远胜愚昧之人?恐怕并非如此。其二,从整个人类角度来看, 如果并不是人性本善, 为什么人类有史以来, 无论古今中外,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

均劝人为善?这种教人为善的理念从何而来?如果说统治阶层为

奴役百姓,所以教百姓为善,做一个顺民,那统治阶层、达官雅士,

一定都是无恶不作的恶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对“小人” 的解释: 一是小孩子;二是天性埋没的人。教育或教化的功效, 并不是要改变小人的本性,而正是要其去除私欲, 发现人类共有的天性。情欲寡浅, 天性才能得以彰显。老子说“损之又损, 以至于

无为”, 也就是这个意思。人之天性本是寂然不动、清净无为之

本体。

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善字出现多达52次, 其中也不乏

老子的自然性善论思想。如“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第八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四十九章)“为无为,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老子》第六十三章)“我有三

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第六十七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老子理想的世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如果一个不加任何干预和教化的社会能够达到这样的和谐景象, 请问若非人性本善,何以至此?若人性本善,那是什么掩盖了人的本性

呢?在老子看来,那就是知识和欲望。一般认为, 老子认为人性有

善有恶, 但其实老子是性善论者。他之所以被误解是因为他认为

善”是不应该被提出来的, 善”之所以被提出来是因为

恶”产生了, 而“善”其实只是人的原始状态在“恶”产生之后相应的称呼。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品行最高的人和刚

出生的婴儿一样。人法自然,老子推崇自然,也推崇自然的人, 他

所反对的是被环境影响后的人。而人之所以会由善转恶, 在于人后天有了知和欲?D?D这是外界所加的。所以老子一再倡导“无知无欲”。他的所谓“损之又损” , 也即是“损”去知识和欲望。

所以“无为”不是别的, 正是“无知无欲” ,是思虑不起、欲望荡尽的澄明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至善”。老子提倡“不仁”只是手段,目的仍是达到社会的至善。而且他认为这是唯一的办法

也就是“无为”和“无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

矣。”(《老子》第二章)很多人可能对老子这句话存在误解, 甚

至认为老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实质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说的是知识和教化的问题, 老子的主张是要人民“复归于朴”“无

知无欲” ,他认为如果这样的话, 才能“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等等,这不是性善是什么?王弼在

老子指归》里提到: “夫邪之兴也, 岂邪者之所为乎?淫之所起

也, 岂淫者之所造乎?故闲邪在乎存诫,不在察善; 息淫在乎去华,

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

不攻其为也, 使其无心於为也;不害其欲也, 使其无心於欲也。谋之於未兆,为之於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

质素以静民欲;兴仁义以敦薄俗, 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已兴

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故绝司察,潜聪明,去劝进,减华誉,

弃巧用, 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 不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 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显而易见从上面这段话可以得出道家“自然性善论”的结论。

老子说话比较朴实,庄子则是刁钻,甚至很多时候说反话, 只

是为了达到批驳的目的。“盗亦有道”是庄子的观点, 跖之徒问与跖曰: “盗亦有道乎?”跖曰: “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

之藏, 圣也。入先, 勇也。出后, 义也。知可否, 智也。分均, 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④在他看来, 具备五点方能成为大盗。偷窃之前, 判断情况以决定是否可以下手, 为智;

能猜出房屋财物的所在,为圣;行动之时,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为

勇;盗完之后,最后一个离开,为义;把所盗财物公平分给手下,为

仁, 这是我所承认的。盗亦有道, 恰好证明了道德根植于人性。很简单的一点, 强盗也痛恨分赃不均, 这跟孔夫子的“忠恕之道”

并没有违背。庄子的思想还是重在出世的一面(所以后来跟佛教

结合变成了禅宗),他的治国之术“无为之治”。⑤在道德层面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至善” , 所谓至善, 必然是超出善恶的, 也就是说, 是超越善恶, 而不是否定。

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这一核心价值

的形成, 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然而, 我们讨论中华文化中善的思想时, 也决不能忽略道家。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其哲学旨趣, 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 在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本质时, 道家同样是求善的, 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

现。⑥在人性问题的剖析上,人性本善也是道家自然性善论的典型体现。

现代人之所以纠结于于善恶之辩, 就是不明白什么是“性”, 或将“情欲”也归于人性, 所以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分不清, 辨不明。就像我们说的一物之“属性” , “性”必然是“向来如此”、“不可变易”的, 可以改变、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就不能叫

性”。人之情欲, 正是一天一个模样, 如风中扬尘, 飘无定向,

必得尘埃落定, 方见亘古如一的朗朗乾坤, 这才是“天命之性”, 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 一无所得。

注释

①杨伯峻. 孟子译著??公孙丑章句上. 北京: 中华书

局,1984:79-80.

②杨伯峻.孟子译著??告子章句上.北京:中华书

局,1984:259.

③杨伯峻.孟子译著??尽心章句上.北京: 中华书

局,1984:307.

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外篇.北京:中华书局,1983:255.

⑤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内篇??应帝王. 北京: 中华书局,1983:227.

⑥刘固盛.论老子之善.北京:光明日报,2009.7.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辩论赛反方一辩辩词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辩论赛反方一辩辩词 先是以偷袭撕李晨,又轻松把王祖蓝拎起来,不过对baby就不太绅士啦。后来三对一被baby的护花使者郑恺撕掉也是了无遗憾,虽然最后没有成为当集获胜者,表现堪称一人撑起了跑男团的全场呀。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要指出一点的是,康德并不是一个性善论者。康德也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对方不要断章取义。另外对方所讲到的种种善行,那完全是后天的,又怎么能够说明我们命题当中的“本”呢?神话归神话,现实归现实。对方同学请你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你陈辞的这三分钟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强奸。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在他们的陈辞当中,自始至终对这个问题避而不答呢?我方立场是: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后来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几十座陪葬坟,其中这也就包括始皇帝的儿女们,考古发现表明表明他们生前遭受酷刑,死的时候肝肠寸断。其中一位公子将闾请求陪葬从而挽救了家族。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

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今天,对方辩友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了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善良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是善的。但是历史、现实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扬善避恶。(时间到)。谢谢各位!(掌声) 主席:谢谢反方一辩同学,接下来我们听听正方二辩同学的发言,时间三分钟。(掌声) 正方二辩:大家好!刚才对方同学谈得很多,我们就一一来检视到底善是本还是恶是本?到底善是表象还是恶是表象?我们先举一个例

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四辩

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四辩在准备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辩词时,是不是感觉自己的材料还不太全面呢。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四辩,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人性本恶和人性本善的真实辩论词四辩 “人性本恶”总结稿;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就在我们辩论这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今天我们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为什么人要追求真、善、美?难道不是因为人自己本身;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人性本恶”总结稿 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就在我们辩论这当中,这个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等恶性事件。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行为到底从何而来呢?对方为什么至始至终对此问题避而不谈呢? 今天我们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人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人类在诞生之初,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学好三年,学坏三天,病来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浅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对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话题的争论已经绵延了上千年,如今依旧没有一个定论,为什么呢?因为人格的发展都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影响,不能以一个简单的善恶定论来判断。我认为性恶论说的也不是恶毒,而是人生来就有性本能,但是人格的发展主要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就像弗洛伊德所说,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这就是由环境教育对个体的影响程度所决定的。 在古代,哲学家对人性善恶进行了探讨。苟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这里所列举的饥食、寒暖、劳息、好恶等人生而有之的品性与孟子所言的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等善端是完全不同的。两者可以说是站在被教育前和被教育后的两种观点的碰撞。也有句话说,“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人非生来就有善恶,尧、禹等贤圣之人与桀、跖等暴恶之人是一样的,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图的,成为君子者在于后天的修为。故而苟子以“性恶”为理论基础,更加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为法治提供了思想前提,提出了礼法共治的主张,即礼乐不可废,法约不可弛,通过法律的约束来达到治理社会的效果,毕竟在性本善的社会里,只能管得住君子,是管不住小人的。 在古希腊,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不过,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美德指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这一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接受教育,学习和掌握各种伦理道德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从

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董仲舒为何反对性善亦不言性恶

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董仲舒为何反对性善亦不言性恶自古以来,人们对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一直有争论,孔子说性相近,孟子说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仅仅在儒家学派中,诸位先贤对人的本性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看法。到了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过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时间的大动乱后,风雨飘摇的中原大地渴望大一统。 春秋战国时期之诸子百家争鸣虽然精彩,但是百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中原大地之统一,亦需要思想统一,基于此,战国以后之社会急切需要能吸收百家思想之精华,且适应当时大时代环境的思想出现。于是,汉武帝时期出现了董仲舒,而董仲舒亦因为其统一思想的举措,而名垂千古。 大家对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比较熟悉吧,但是董仲舒之“儒术”,某种程度上说,与先秦诸子之“儒家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董仲舒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借鉴吸纳了诸子百家思想,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开创儒家经学。亦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汉代之“儒术”虽植根于先秦之儒家思想之上,但是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却不能等同。想要把先贤文化运用于当前之现实,总是不能生搬硬套僵化套用的,要根据现实环境,来选择性吸收借鉴以及发挥先贤思想。基于此,董仲舒之儒术自然与先秦儒家思想有差别的,同时,董仲舒亦在先秦儒家思想之上做了些许发挥。我们就拿董仲舒在人性论上的议论,来聊一聊董仲舒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挥。董仲舒对于人之本性的说法有三,分别是性待善、性善情恶和性三品,这里着重讲讲性待善。董仲舒不赞成孟子性本善的说法,董仲舒说:“吾之性命者,异孟子。孟子下质于禽兽之所为,故曰性己善;吾上质于圣人之说善,故谓性未善。”董仲舒的这个意思是说,孟子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以此区别于禽兽,但是董仲舒认为孟子此举是降低了善的标准,他不认可。董仲舒将圣人所提倡的善看成真正的“善”,所以董仲舒认为“性待善”。 虽然董仲舒反对性本善的说法,但是董仲舒认为人性中是有善质的,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自己的“善质”,继而成为善的存在。董仲舒还举了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大致意思就是,善良就和大米一样,本性就如长出大米的禾苗,禾苗虽然可以长出米来,但是禾苗却不是米,所以人之性可变善,但是“性”本身不是“善”,就如禾苗不是大米一样。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董仲舒虽然否认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说法,但是也没有去赞成荀子的人性本恶一说。他采取了折中调和的方法,他虽然不认为性本善,但是亦不认为性本恶,却认为人有“善质”,人可以在后天发挥这个“善质”。

英语辩论-人性本善对人性本恶

No, I don’t think so really. I disagree with you entirely. I’m afraid I don’t agree. I’m afraid you are wrong there. 1.世界的经济制度不平衡与霸权主义太重,一些国家国民连饭都没得吃别的国家吃香喝辣而且对你毫无怜悯迫于无奈武力就成了最好的方法。一个国家到达很强盛的时期国家领导人野心很大想在历史上留名比如XX统一了全球。所以世界有了战争。 2.起因和根源很简单:人没有怜悯只顾自己享受,野心太重,想用快捷的方式获得利益。说白了就是人类的罪恶。善良的人们变得残暴,保家卫国的战士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我想说的就这些了 Today's world economy system is out of balance, and the hegemonism serious. people in some countries are poor don’t have enough food. But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but eat very well and no mercy to the poor. So the force will become the best method. A country committed to a prosperous period,the leaders very want to leave a good name in the history.therefore the war appears. To put it simply,the origin of war is very simple:people without pity ,care only about their own enjoyment,would like to obtain the benefit in a quickest way.That’s the evil of human.The kind-hearted people become violence。The soldiers that protect our home and defends our country become murders killing people without batting an eye.How can you still saywar could sublime of human nature? So myview point is very simple and clear :that the war distorted humanity. That’s all I want to say.Thank you. 南京大屠杀中呗屠杀的中国人有三十万。 There are 300,000 Chinese people were slaughtered in Nanjing massacre. How can you still say War could sublime of human nature. 和平战争比较 In a peaceful age, when seeing small animals die ,we will be sad, and there is no more than man. In the war,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has become a killing and were killed. Why? The anower is that the war distorted humanity. 在二战当中,有两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一个是犹太教民,遭受希特勒纳粹灭绝性的屠杀600万犹太人,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另一个就是中华民族,被日本帝国主义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达2000万人以上,军队伤亡也近300万,只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数字就是30万人。 In the world war ii ,there are two of the most excellent national suffered terrible massacre. One is the jewish people. The jews that suffered from the slaughter of Hitler's Nazi were nearly 6 million jews. Almost destroyed 2000 years of cultural history precipitation of the jews. The other one is the Chinese nation.The unarmed people were killed by the Japanese imperialism up to 20 million people or more. The army were also nearly 3 million casualties. Only one of the event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is 300000. All of these Numbers show our point of view: the war distorted humanity. 我完全同意你所说的,我并不否认在战争中会出现一个两个英雄,但如果某个人人性的升华要牺牲如此多的性命,这代价也太大了。 I agree with you entirely. I don’t deny that there will appear one or two heros in the war,but if somebody’s human nature sublimation needs to sacrifice so many lives,the price is too large.I’m sure you are agree with us.

国际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是辩论的永恒话题,下面我将从逻辑、理论、事实、价值方面来逐个阐述。 (1)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而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进行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如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如果人性真是本善的话,那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不赞同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理想代替现实,以价值评判代替事实评判,从感情上讲我们同所有的人一样也是希望人性本善的,但是现实、历史、和理性都告诉我们人性是恶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有正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弃恶扬善。 (2)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

“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

“天性本善,人性本恶”,才是人的全部生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出生之时,“孩童”时都保留着天性,所以小孩子都很善良。随着长大,受着不同家风与环境影响,人的性情会发生改变。从小不受管教的孩子,或者说家风传承不好,孩子成人就会远离家庭,到外面受不同人与环境的熏染。自然,人性会生出恶来。即,苟不教,性乃迁。 如,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里“女子”与“小人”可不是我们理解的女人与小人,而是指明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教的男人与女人,长大成人后,还不懂得修身养性,以至于干出不知耻的事来,祸害他人。 孔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是在他的人生经历里所见所闻,不管上到高官贵胄,还是下到平民百姓。他提出人要懂得修身养性,在一生当中不落个害人又害己的下场,这是孔子的慈悲心性,传世思想的智慧。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旬子提出,人性本恶。 他们两人谁对谁错?好像没有对错之说。 人有“天性”与“人性”相合的生命体。 “天性”代表着灵魂生命。 “人性”代表着肉身生命。 中国古代没有“天性”之说,更不可以说人有灵魂生命,只能说有“思想”。 孔子的《尚书》里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是天赋的含义。 性:是天性、本性的含义。 率性:是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道:是天道,道法自然。 教:是学教、教化的含义。 古圣先贤的思想是人生体悟而来,每个人从小所受家教与后天的人生经历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思想。所以,每个古圣先贤提出“人性”本质就不同了。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在历史的环境下,“天”即天子,属于帝王使用权,不可以使用在书中或者文献上面。那么,孟子就不能用“天”来表述清楚自己的思想觉悟,也就只能说人性本善了。 殉子提出,人性本恶,说的也对啊。如果人活出的生命状态只是肉身生命,生活习性就会生出恶来。这个“恶”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而荀子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修远自身领悟,天性本善,天赋是天生而来的,具有隐藏性。如果,人不向内求,活出灵魂生命状态,就如荀子说,人性本恶实属自然。 “文字”与“语言”具有狭窄性,所以古人用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还要小心谨慎,以至于不犯错。 中国古人,以字少意深的文字段落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当下从小学习是白话文,所以,要想领悟古人的思想是很困难的。唯有,一边读古书,一边人生经历体悟着,才能真正领悟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悟”是身心都接受磨练,向外求是身,向内求是心。只有身心合一者,他的思想与行为才是合道的。“合道”说出的话,做出的事才有德。那么人享有的财富、名誉、情感等等才会顺。 《道德经》的思想,只有“天性”使然,即自然而然。“人性”也存在。但老子用“道”的本源,去引领人性的善与恶。什么意思?道体包含了善与恶,即活出灵魂生命高度人接纳了善与恶的共存性是“大善”之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代善于以“道”执政的人,不是使百姓狡猾明智,而是使百姓淳朴敦厚。这里的“古”是远古时期,三皇统治下的时代,那时候人的性情是自然纯朴的。 老子,为何说出这样的话?跟他当图书管理员有关。天下藏书,大多数都收藏在王宫之内。所以,他能知道三皇时期生存环境与人的性情。更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 历史文献记载,三皇时期是旧石器时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老子思想保留更远古的文明。贵是以贱为根本的,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为这个道理,侯王才自己谦称为“孤”“寡”之称。 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夸耀的。因此,人君应当不愿如玉一般华美,而宁可像石块一样坚实质朴。 老子在说什么?华丽的“玉石”本质是石头。经过长时间孕化而成。它虽然看似很高贵,但还不是石块吗?使用价值远远没有石块高。老子在喻化人君应当如坚实质朴的石块,价值会更大。

人性本恶辩论赛

人性本恶辩论赛 人性本恶(辩论材料) 猜测正方立论 一、对方辩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恶之人也有对父母,妻儿的和善的一面,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没有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再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是人性本善,恻隐之心又何来? 二、恶性是由外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是受外界影响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人性应该是本善的。 三、如果人性本恶,那现有的法律和道德就抑制了人们本性的流露。道德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规范,如果人性本恶,我们的道德从何而来? 四、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通过教育来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可以使善发扬光大。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而我方对人性下的定义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质,恶是指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我方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标准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什么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实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没有接受过教化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我方认为所谓恶源于欲望,由于人有了欲望,而达成人的欲望必须是在牺牲某些物质的基础上的,比如,人要吃东西,那么就产生了杀戮,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无限制的获得。这样使得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自然会产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欲望,而这些也正是恶的行为的根源。 其次,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会去编写《三字经》,从小给孩子灌输道德思想,让他们学着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恶。为何劝人为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何必大费周章的去宣传为善,就像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非本恶,何以拿起屠刀呢?根据《周易》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观点,因为大自然中万物相生相克,由于人性本恶,才有了抑制恶的善。人性本恶,恶人为了相互都能生存下去,相互妥协才产生了善,一旦环境突变,人内心的恶念往往会爆发。比如把两个人都扔到没有食物来源的孤岛上,其中一

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材料

辩论赛人性本恶辩词材料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么人性是怎么样的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人性本恶的辩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而我方对人性下的定义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质,恶是指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我方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标准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什么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实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没有接受过教化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我方认为所谓恶源于欲望,由于人有了欲望,而达成人的欲望必须是在牺牲某些物质的基础上的,比如,人要吃东西,那么就产生了杀戮,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无限制的获得。这样使得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自然会产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欲望,而这些也正是恶的行为的根源。 其次,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会去编写《三字经》,从小给孩子灌输道德思想,让他们学着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恶。为何劝人为善,如

果人性是善的,那何必大费周章的去宣传为善,就像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非本恶,何以拿起屠刀呢?根据《周易》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观点,因为大自然中万物相生相克,由于人性本恶,才有了抑制恶的善。人性本恶,恶人为了相互都能生存下去,相互妥协才产生了善,一旦环境突变,人内心的恶念往往会爆发。比如把两个人都扔到没有食物来源的孤岛上,其中一方必定会为了生存而把另一方当成食物杀掉,这就是人性的恶。所谓“苍蝇不叮没逢的蛋”。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犯罪,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的种子。也就是我方所说的人性本恶!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句哲学名言:“自以为人性本善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行事肆无忌惮。而认识到人性本恶的人反而会对自己的言行有所节制。”可见,不正确认识人性的善恶是多么可怕啊。我方认为认识人性本恶,并不是我们的耻辱,而是更好的去完善自身的前提。因为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是罪恶的,而是欲望使然。所以人们要学习道德来抑制本恶的人性,扬善弃恶,成为善良的人。 综上所述,我方坚信,人性本恶。 二、二辩补充 谢谢主席,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荣幸我能做二辩补充。 让我们追古朔今,早在古代犹太教的原罪说和中国荀子的性恶论就遥相呼应,难道这两个文明之光的碰撞仅仅是一场美丽的巧合吗?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

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 人之初为恶,人性向善,但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完全磨灭恶的本性,而只是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以下是的人性本恶辩论赛辩论稿,欢迎阅读。 猜测正方立论 一、对方辩友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即使再恶之人也有对父母,妻儿的和善的一面,这是人性中真的一面,没有受外界影响而改变的部分。再者,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不是人性本善,恻隐之心又何来? 二、恶性是由外界环境影响所造成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是受外界影响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人性应该是本善的。 三、如果人性本恶,那现有的法律和道德就抑制了人们本性的流露。道德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规范,如果人性本恶,我们的道德从何而来? 四、道德教化的根本目的:通过教育来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可以使善发扬光大。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对方辩友以及在场的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今天能与对方辩友对人性本恶还是本善这个辩题进行探讨。而我方对人性下的定义是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本是指事物的本质,恶是指人类欲望的无节制的扩张。我方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善的标准是,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哪一个更符合客观事实。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点来阐述我方观点: 首先,荀子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那什么是生之所然者呢?其实就是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而人性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没有接受过教化的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我方认为所谓恶源于欲望,由于人有了欲望,而达成人的欲望必须是在牺牲某些物质的基础上的,比如,人要吃东西,那么就产生了杀戮,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无限制的获得。这样使得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自然会产生排他性,利己性等一系列的欲望,而这些也正是恶的行为的根源。 其次,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会去编写《三字经》,从小给孩子灌输道德思想,让他们学着去控制自己内心的恶。为何劝人为善,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何必大费周章的去宣传为善,就像佛语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非本恶,何以拿起屠刀呢?根据《周易》中“万物相生相克”的观点,因为大自然中万物相生相克,由于人性本恶,才有了抑制恶的善。人性本恶,恶人为了相互都能生存下去,相互妥协才产生了善,一旦环境突变,人内心的恶念往往会爆发。比如把两个人都扔到没有食物的孤岛上,其中一 方必定会为了生存而把另一方当成食物杀掉,这就是人性的恶。所谓“苍蝇不叮没逢的蛋”。一个善良的人之所以会因为外界影响而犯罪,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恶的种子。也就是我方所说的人性本恶!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有这样的一句哲学名言:“自以为人性本善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行事肆无忌惮。而

人性本善辩论

《人性本善》论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信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也是《三字经》里十分经典的句子了。这句话道出了人性本善,人所产生的恶来自于“习”,“习”的不同,人便向各个方向发展了。有的向好的方面发展,有的则向坏的方向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人,有善人,有恶人,有品德高尚的人,有自私的人。但总之,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一、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而这正体现了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些都不是后天造就的,而是先天的、生下来就有的。 二、人性本善的一大体现——天赋良知。每个人,或多或少他都是有良知的,只是深浅不一。而这每个人都所具有的良知便是人性本善的最好的体现。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也是每个人都所共有的。关于这一点,不仅是中国人如此认为,西方的文字中也有所暗示。由此可见西方国家所谓的“良知”便是大家所共有的知识和认识,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良知”是大家所共有的。而良知是天赋的认知,与后天学习无关。无论一个人是如何的穷凶极恶,还是如何的心地善良,他也是有良知的。这便说明了人性本善。 三、人性本善的另一体现——后悔的感觉。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时,无论是谁他都是会后悔的。无论是谁都会做后悔事的,只是有的人做的后悔事多,有的人做的后悔事少而已。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作为一个很平常的人,我就做过很多小坏事,也让我后悔不已。比如说有时候受到自己的懒惰的驱使乱扔垃圾,在我行完恶之后,我就会感觉十分后悔,就觉得自己的素质有待提升了。在我反省的这过程中,我便会有所意识,其实人的骨子里是善良的,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过为这样的事而后悔的经历,不管是一个平凡的人,或是不平凡的人甚至是一个罪犯。在他们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潜在的道德意识,当他们对这些道德违反时,他们便会有所意识,进而使他们感到后悔。而这种潜在的道德意识是上天赋予的,所以说人性的本质都是善良的。 四、恻隐之心——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这说明孟子不忍生灵涂炭的一颗恻隐之心,再者,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当他们看到弱者需要帮助,他们会伸出援助之手,他们会想出很多的方法来救助弱者,帮助他人,如成立的“红十字协会”,旨在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但是也不排除有许多的人对此冷漠而视,而这正是由于这个社会已经产生的很多的恶,那些人已经对此麻木了,而这只是被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并非人的天性如此。那些未被恶所影响的人仍然保持着本色,对弱者关心,对需要帮助这援助。而最体现人的恻隐之心的,则是在“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向灾区捐款,捐用品,抗险救灾,这些都是人的恻隐之心所致。如此说来,人的恻隐之心不正是人性本善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吗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欢迎阅读。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辩论赛材料一 谢谢大家。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刚才的质询环节,在我们问“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何?”的时候对方辩友回答说那是因为大禹心系天下,为了治水可以把家庭放在一边,还说大禹这种人是非常少的,因为少而且崇高才为人敬仰,但是这种做法不具备普遍性,不是人的本性。但是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为什么不说大禹是因为没带钥匙或者是因为没有治水成功而妻子不让他回家住呢?今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对方辩友解释的是一个原因。但是对方辩友很愿意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行为看成是有好的动机的行为,当然我们也一样,愿意把他往好的方面想,因为大禹是公众人物,而且在我们心中形象又是那么美好,我们很愿意把他的一切都想象是好的,包括他为什么不进家门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本性当中善良的一个地方。 我们今天说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才是人的本性,什么才是人的本性的行为体现?我看到有人对我笑,我也会对他笑,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弱者表示同情,对强者表示敬畏,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本性的自然流露。还有我们会对任何对我们表示友好的人友好,我们愿意去和他们交往,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和我们一样,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也愿意去

人性本恶辩论稿

我方认为人性本恶,首先我方认为世界是残酷的,资源是有限的,生存是艰难的,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无数物种中生存下来并且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人天生的属性是恶的,是伤害其他人其他物种的。恶,是迫不得已之举,如果不恶就不能够生存,在人还没有成为人之前,漫长的几十万年的进化史已经将“恶”深深地刻在人类的基因上,所以,第一“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第二“恶”是人类教育的意义,如果人性本善的话,那为什么还要进行道德教育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尊重老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敬仰孔子呢,孔子和佛祖为什么要孜孜教诲他人呢,反正人性本善,你不做他也是会好的,顶多走了点弯路,干嘛要穷尽毕生心血呢,恶本身恰恰是教育的意义。 第三我们今天如此看重善,恰恰是因为人性本恶,荀子说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我们今天之所以歌颂善良赞扬美好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类共同努力出来的,闪耀着人类的光辉,而不是因为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我们人类文明以前的样子,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善才有被歌颂的意义。 第四如果人性本善的话,那为什么人类努力了几千年,作恶的事还频频发生,人类的悲剧还在不断重演,就在我们今天辩论的短短几十分钟,世界上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杀人,如果人性是善的,那么为什么我们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甚至有的人都读到博士了还会去作恶,这不就是人性本恶的最好说明嘛。 人性从一开始就是有欲望的,而欲望本身就是无尽的,是无限扩张的,所谓的恶一部分就是欲望的无限扩张,人类一开始就具有这种属性,所以人性原本就是恶的。 人性当然是恶的,而且对人性本恶的认知是社会长久以来经验累积的结果,否则你妈告诉你出门在外为什么要万事小心呢。

关于“人性本恶”的思考

关于“人性本恶”的思考“人之初,性本善”,一直以来都是为人所知的孔孟之道,《三字经》中更是一开章就明确得表明了这个观点。以前的我也并没有认真的思考过人性这个问题,直到学到儒家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恶”,我开始思考,对于人性的本源我们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已然是大学生的我,并不像小时候那么天真,看到了社会的许多角落,许多人性丑恶的地方,我不禁开始赞同荀子的观点。 对于人来说,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我那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哄一位嚎然大哭的三四岁的小孩,妈妈告诉他作为一个哥哥就应该把玩具让给弟弟,但是小孩只是一个劲儿地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那时的我只是摇摇头笑着就走开了,到后来我才发现小孩子最经典的一句口头禅便是:“这是我的。”自私与欲望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本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体现出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孩子才会明白要如何与他人分享而不是一味的占有与掠夺。 这并不只是片面的观点,早在人类诞生之初, 就已经把本恶的人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最初的人类,他们的食物是打来的野兽,以及野菜野果等,

他们的衣服是打来的野兽的皮毛和树枝树叶等,人类学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经懂得用火来把同类的头骨烤着吃,这种生猛烧烤,是何等凶残啊!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会忍心伤害其他的生灵,怎么会忍心侵犯别人的生命?这些让我们惊讶的事情却是事实,当历史学家和生物学家们一点点将人类进化过程摊开给我们看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惊讶于原始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斗争 中所显示出来的残忍与自私,可是,不可否认,那就是我们的祖先,就是那样,它们才成为自然的主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他们开始对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搜刮和剥夺,自然对他们来说就是满足欲望的空间,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 只是原始的人们能力有限,能运用的资源也很有限,所造成的破坏大自然也还能宽容,何况那时的自然就像一个家缠万贯的富豪,人类就像一个稚童,提出的愿望总能满足,人们渐渐的不满足于破旧的山洞,他们要宽敞明亮的房屋,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砍下株株粗壮的大树;人们渐渐的不满足于艰苦独立的生活,他们开始驯服动物,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工具;人们渐渐的不满足于单一的味道,他们想尽办法让嘴里的食物变得更可口,创造出了一系列的烹饪方法,却看不见动物惊恐祈求的眼神;人们渐渐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他们开始寻求财富,渴求的目光开始移向地底,一个个金矿,银矿,夺目的光芒闪花了人们的眼…在发展的过程中,

人性本善正反方立论

人性本善正反方立论 人性本善或本恶,这是不知道结果的辩论赛!以下内容由提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正方立论: 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非常荣幸我能代表我方发言。今天我方的观点人性本善,今天我们讨论的对象只限于社会人,与自然人有着明显区别,且我方解“本”为本质本源之意,人性本善,就是说人本质有做善事的倾向。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

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我方的第一个观点是,人性本善,就是主张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才会有恻隐之心。二战中,德国纳粹丧心病狂,大肆残杀犹太人,如今德国人倒也为当时的国人所犯过错忏悔: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的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为当年德国所犯的滔天罪孽虔诚悔过,赢得了广大欧洲甚至世界人民的尊重。这一次心灵的忏悔正是由人类心底的善端所触发的啊!著名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本身是一个纳粹党人,是一个不择手段谋取利益的商人,可以说,他是一个谈不上“善”的人,但他在看到纳粹集中营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之后,还是产生了恻隐之心,之后也才有了他救助那么多犹太人的善行,辛德勒在这万恶的环境中产生了恻隐之心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体现吗? 是由于人性本恶的存在,所以,在人类社会沧海桑田的演进过程之中,教化才显得尤其重要。这个辩题中最关键的部分,还在于双方对于善与恶的由来。假如说人性是善的,那么第一个恶人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人性是恶的,那么第一个善人是如何形成的?人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被迫用损害其他人的方式,来获取自己生存的

蒋昌建人性本恶结辩

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 正方:台湾大学,人性本善 反方:复旦大学,人性本恶(胜方) 结辩词蒋昌建: 谢谢各位,一个严肃的辩论场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对方多次问我们人性怎么样人性怎么样始终没有问我们人性本怎么样我想请问对方,人性是什么和人性本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概念吗你们如果连这个概念都没有根本建立基础的话,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我们多次问对方善花里面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的话,为何有那么多罪行横遍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要跟恶(善)的人作一个潇洒的“吻别”呢(笑声、掌声) 今天我们本着对真理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千年探讨不完的话题。无论是从性善论的孟子也好还是性恶论的荀子也好,又有哪一家哪一派不要我们抑恶扬善呢抑恶扬善,这是我方今天确立立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总结我方的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善),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真可谓是“色情与贪婪齐飞,野心共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的)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 第二,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重视道德、法律教化的作用,才能重视人类文明引导的结果,培养健全而又向上的人格。在历史的坎坷之中,人类并没有自取灭亡。尤其是在面对彬彬有礼、亲切友善的新加坡朋友们面前,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明天会更好,这其中我们要感谢新加坡孜孜不倦地建立起他们优良的社会教化系统。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智慧之光照耀下不断茁壮成长的。饮水思源,借此,我们要感谢那些在人类教化路途中洒尽他们含辛茹苦汗水的这些中西先哲们。正因为从他们的理论智慧当中,从他们的身体力行当中,人们才有可能从外在的强制走上理性的自约,自约人的本性的恶,从而培养一个健全而又向善的人格。可见,人性本恶,并不意味着人终身成为恶,只要通过社会的教化系统就可以弃恶扬善,化性起伪啊! 第三,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调动一切社会教化的手段来扬善避恶。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质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而人类的精神家园可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