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付静黄玲

(陕西理工学院红茶研究所汉中 72300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茶多酚具有很活泼的羟基氢,能提供大量的氢质子与多余的自由基反应,从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医药保健,(2)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性;研究应用

茶叶的保健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公认。《神农本草》中的“神农尝百草,的茶而解之”,就指出茶为万病之药,而茶之所以具有此效,是与它所含的主要成分茶多酚是分不开的。茶多酚(Tea polyphends)是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

1茶多酚的物理化学特性

茶多酚简称TP,属黄烷醇类化合物,具多酚类结构,一般呈黄色,粉末状,易溶于水,乙醇等,难溶于脂类。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较稳定,不易被分解、氧化。

茶多酚是一种混合物,它的化学组分包括:黄烷醇类、羟类—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在茶多酚的分子结构中主要包括有能与蛋白质形成氢键结合的

两种活性集团,羟苯基和醅酰基。由于这两种集团构型上的差异以及羟基的变化而形成多种

结构相似的组分,即儿茶素单体。在茶多酚中,表儿茶素(L—EC)占4%—6%,没食子儿

茶素(D.L—EC)占6%~8%,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占10%~15%,表没食子儿茶

素没食子酸酯(L—EGCG)占50%~60%,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占15%~20%。2茶多酚抗氧化性机理

茶多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主要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可激活抗氧化酶

系并直接作用于自由基。自由基是动物新陈代谢不可避免的中间产物。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生物体内的自由基不断产生,也不断被清除,处于平衡。若自由基浓度过高,会引起膜脂质

的过氧化、蛋白质变性、酶活性降低和DNA损伤等危险,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和引起衰老。呼吸进入人体的氧气,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具有高度活性的自由基(O-2、OH-、H2O2),茶

多酚具有很活泼的羟基氢,能提供大量的氢质子与多余的自由基反应,从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阻止某些氧化反应的发生。

茶多酚与其他抗氧化剂,如V C,V E,类胡萝卜素等存在着协同作用。林均材通过维生

素E等多酚类实验体系[4],证明V E对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具有增效作用。在TP与V E结合时,V E可通过捕获自由基,阻断链反应,而抑制油脂的氧化。TP可捕获氧自由基生成碳中心自

由基TP·,由于维生素E的作用导致氧浓度降低,使TP·与氧生成TP—OO·的反应受到

抑制,使TP—OO·的生成速率远远小于TP·,有效降低了氧自由基的浓度。由于共振稳定

的碳自由基(TP·),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应较慢,不能从不饱和脂肪酸上夺取氢原子而传

递反应,表现出TP与维生素E共同的抗氧化作用强于单独的TP和维生素E。

3茶多酚抗氧化特性的应用

3.1抗病保健

3.1.1抗肿瘤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被认为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制。自由基过多会引起肿瘤

发生。血清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能清除机体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保护细胞

免受损伤,其活性的高低间接反映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血清中MDA为自由基攻击机

体生物膜系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PUFA),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而形成的产物,其含量的

高低直接反映了机体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对茶多酚的抗氧化性研究表明[5],茶多酚可极显著的提高老龄小鼠红细胞SOD活力,降低血清MDA含量。

3.1.2抗衰老

DAN甲基化作用是一种基修饰作用,可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必将影响细胞的分化、癌变及衰老。加强甲基化作用可延缓衰老。Harman.D通过实验表明[9],茶多酚可明显提高小鼠肝DAN甲基化酶活力,加强DNA甲基化作用。

浙江大学杨胜强等人的研究表明[10],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消除自由基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延缓细胞脂紫褐等作用,提高机体抗自由基的酶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能催化超氧等自由基的歧化反应,从而清除机体内多余的超氧自由基,维持体内自由基的平衡,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线粒体超氧结构及其正常功能,人的衰老与机体活性氧自由基直接有关。同时,也可加强GSH—PX(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等的活力,从而,提高机体自身的抗衰老水平。

3.1.3防癌抗癌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各有不同的细胞和遗传机理。就目前来说可将癌症的发生分为3个阶段:致癌物与DAN结合,引起突然变异;细胞异常分裂和增殖;

癌细胞恶性化。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对活性氧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能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合成[9]。实验表明[11],茶多酚能直接作用与已形成的致癌物,其活性依次为EGCG﹥ECG﹥EGC﹥EC。儿茶素类化合物能抑制对癌症具有促发作用的酶类活性,能显著抑制癌细胞的增殖,EGCG、ECG等儿茶素类化合物可阻止癌细胞转移。

近年来,关于防癌抗癌的研究均有较大进展,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获得了茶可预防人类癌症的证据,并指出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明显的防癌作用。它对多种癌有抑制作用如:皮肤癌、食道癌、肠癌、胃癌、肝癌等。

茶多酚可防止肺癌发生[13],在离体动物细胞中加入TP可抑制吸烟气相物质所诱导的氧化猝发及对细胞的过氧化损伤,表明TP可以清除吸烟产生的自由基,降低烟气的毒害作用,保护自身健康,防止癌细胞产生。

茶多酚可以诱导某些癌细胞发生凋亡[7]。茶多酚在活体外具有抗突变作用,能抑制啮齿类动物多种肿瘤的发生[11]。茶多酚对体外培养的人胃腺癌细胞具有杀伤力[8]。茶多酚对致癌剂N—亚硝胺合成具有阻断作用[10]。郭峰等的实验证明,浓度为100ug/ml的茶多酚可杀死人膀胱癌EJ细胞[15]。

3.1.4降血糖

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水平过高造成的。茶多酚能够完全对抗由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引出的高血糖,其降血糖作用类似于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糖原合成,氨基酸转移),可使血糖降低70%。给原发性糖尿病大鼠喂食茶多酚可明显抑制其血糖上升,茶多酚可抑制消化道内a-amylase(a-淀粉消化酶)的活性。实验表明:糖尿病患者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茶多酚可以使血糖值恢复正常水平[16]。

3.2天然食品抗氧化剂

茶多酚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目前,合成抗氧化剂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如:叔丁基对甲酚(BHT)、叔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叔丁基氢醌(TBHQ)、和没食子酸丙酯(PG)等,这些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具有一定的毒性,或者在降解过程中容易形成致癌物质。基于此,人们努力寻找天然抗氧化剂,通过实验[3],证明,茶多酚是一种高效的抗氧化剂,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具有其较好的稳定性,高效性的抗氧性,抗菌的广谱性。对豆油及猪油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国家粮食局储备局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陈志华通过活性氧法测定抗氧化

剂在大豆的色拉油中的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100ppm)的BHT、BHA、水溶性茶多酚、脂溶性茶多酚、TBHQ它们作用于大豆色拉油时抗氧因子依次增多,即其抗氧性依次增强。可见,茶多酚和TBHQ均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且脂溶性茶多酚比水溶性茶多酚具有更高的效价。程书均等的实验表明: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是其他抗氧化剂如V C、V E、BHA 等抗氧化效果的2—20倍[3]。

茶多酚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中国大陆,日本的食品领域广泛应用,由于它的应用使得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对含油脂食品的风味及营养具有保鲜作用,故常被作为保鲜剂使用。如茶多酚在香肠保鲜中的应用[6]:同时,杨文有等人研究表明:茶多酚能有效延长猪油脂质货架期[7];用茶多酚改善肉制品营养卫生,能有效去除粮食,肉类异味。

3.3其它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和生理活性,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抗氧化剂,能降低小鼠血浆中的总胆固醇,胆固醇脂类及动脉粥硬化指数[14],对活性氧自由基,丙乙醛,亚硝胺合成的阻断作用,以及实验动物的降血脂作用等[15]。同时,茶多酚还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抗光敏作用;抗辐射伤害作用。

小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将会被更进一步的阐释,在食品行业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同时,它的保健机理也必将更详尽。相信,通过各种深层次的研究,茶多酚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陆爱霞,姚开等. 茶多酚提取和应用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2002﹒10

[2]程书均,何其傥等.绿茶抗氧化剂成分抑制突变作用的初步研究[J] ,食品生物学报,1986 19(4)

[3]陈玉香,刘阳等. 茶多酚对豆油及猪油的抗氧化作用[J] ,食品科学,2001.11 27-29

[4]林钧材,杨康成等. 生物化学(第三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1

[5]陈志华. 茶多酚是食品行业很有前途的天然抗氧化剂[J] ,食品科学,2001.11

[6]林一萍. 茉莉花茶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对果蝇寿命的影响[J],福建茶叶,1986,(4):26

[7]谭晓华,周殿元.茶多酚抗癌机理新进展[J] ,肿瘤,2000,20(2):138-140

[8]张力群. 云南大叶茶抗癌降脂实验报告[J] ,实验科学,1990,(6):

[9]Harman.D. The Free radical The –ory of Aging ,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V ol 5,Now

York:Academic press ,1982:255

[10]Nakachi ,Sumeasu,Suga,et el. Influence of drinking Green Tea on Breast Cancer Malignacny among Japanese

patients .Jpn J cancer Res ,1998,(89):254-261

[11]CS,Yang,Gy yang ,Landau,et al .Tea polyphenols Inhibit cell Hyperprolliferation ,lung Tumorigenesie and

Tumor progression .Experiment Lungres ,1998,(24):629-639

[12]郭峰,张军.茶多酚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生长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2,23(2):121-122

[13]姜绍通.,罗建平. 茶多酚降低烟卷咽气毒性的研究[J] ,食品科学,2001.11

[14]Muramatsu k et al 。Effect of green tea catechins on plasma choles –terol level in cholesterol –fed rats .J

Nutr Sci vitaminal 1986.32(6):613

[15]宁正祥,赵谋明.绿茶提取物降血脂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作用研究,1992.12. 14

[16]刘钰,饮茶与健康[J],食品科学,2001.22(11)

Advances of the mechanism and function of tea

polyphones as an additive

HUANG Ling

Tutor:FU Jing WANG Yang-k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

active oxygen was summaried. This embodies in the health protection of medicine and in being a natural refresh. besides ,the advance of the mechanism of TP is reviewed.

Key words:tea polyphenols ;antioxidative ;application.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特性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生物学功能。 一、前言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出来的最主要的对人体最有益成分,是一类存在于茶树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俗名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色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多化合物的复合体。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占其总量的80%左右。茶叶中的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1]。近年来经科学研究和临床验证,表明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集中在消除自由基、抗氧化、免疫调节、降血脂、酶活性、杀菌抗病毒、脂类代谢、抗癌作用、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有关茶多酚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二、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 1、消除自由基 人在生命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有害自由基,自由基极强的氧化能力会氧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LPO(过氧化脂质),累积的LPO会削弱生物膜的正常功能,影响活性物质的正常代谢,诱发肝炎、癌症、衰老、心血管等疾病。而TP因多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为醌类而产生H+,故有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是TP 最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其抑癌抗癌药理作用的基础[2]。TP自身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抑制原来的自由基链锁反应,从而保护细胞成分不受损伤,与其他抗氧化剂相比,TP清除氧自由基具有高效性.与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比,1 mg TP清除O2?的效能相当于9 μg Cu,ZnSOD;与强抗氧化剂VitC,VitE相比,其清除O2?,?OH效能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以上[3]。

茶多酚有何药用价值

茶多酚有何药用价值 茶自问世以来,不仅药用广泛,而且还是养生、美容、减肥之佳品。 我国养生保健的传统,源于古代人对食疗养生的重视。古人认为养生要顺应自然,治病要防于未然,其中,饮食是很重要的方面,食疗食养的思想在我国饮食文化中一以贯之。而喝茶也不失为食疗的一种。茶叶不但可以解渴,而且还能有很多养生功效。 古人就已经很认同茶叶的养生功效了,茶叶和药物原本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有其自身各种不同的性味特点,只不过因其品种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有的可以养颜、有的可以减肥,有的还可预防一系列疾病。而茶叶的功效大部分都来自茶中所含的茶多酚。本章给大家介绍一下茶多酚的药用价值。 清除活性氧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功效: 诸多的医学实验已经证明,茶多酚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诱导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的增高,促进致癌物的解毒;抑制和阻断人体内源性亚硝化反应,防止癌变和基因突变。抑制致癌物与细胞DNA的共价结合,防止DNA单链断裂;提高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每人每天摄入160mg茶多酚即对人体内亚硝化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和阻断作用,摄入480mg的茶多酚抑制作用达到最高。 防治高脂血症引起的疾病: 增强微血管强韧性、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对血清胆固醇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目的。 降血压: 人体肾脏的功能之一是分泌有使血压增高的“血管紧张素Ⅱ”和使血压降低的“舒缓激肽”,以保持血压平衡。当促进这两类物质转换的酶活性过强时,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血压就上升。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降血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的代谢紊乱。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止脑中风: 脑中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体内生成过氧化脂质,从而使血管壁失去了弹性有关,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保持血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壁松弛消除血管痉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血栓形成。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化学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食品。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

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茶叶中茶多酚类物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系别:生物医药工程系 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茶叶中茶多酚及茶多酚的组成及性状; 2、掌握溶剂提取法提取茶多酚的原理及方法; 3、掌握萃取法分离有机溶剂中的茶多酚的操作方法; 二、茶多酚总述 1、组成: 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因此常称为多酚类。其主要成分是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甘类、黄酮醇类和黄酮类。这些化合物都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的基本结构,故统称为类黄酮物质。茶叶中绿原酸、鸡鈉酸、咖啡酸等酚酸类化合物也是茶多酚的组分之一。在茶多酚各组分之一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优异儿茶素类物质为主。 2、性状: 茶多酚是介于淡黄色至茶褐色之间的无定型粉末,味涩,略有吸湿性,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乙醚、丙酮、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不溶于氯仿及苯等有机溶剂。茶多酚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在pH<7时较稳定,在pH>7时则不稳定且氧化变色加快,呈红色。 3.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茶多酚提取工艺效果较好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提取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其次是超声波浸提法、层析法、膜技术。 4.贮存方法:

贮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环境,并与有毒、有气味的物品隔离,避免直接与三价铁离子及碱性物质接触。 三、实验原理 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工艺。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提取分离。在粗茶叶萃取溶液中,除含有茶多酚以外,还含有咖啡碱、酯质、色素、植物多糖、有机酸、以及悬浮物,且茶多酚含量仅为25%~40% ,所以大多数工艺用乙酸乙酯、氯仿等有机溶剂反复萃取的方法进一步除杂、纯化、精制。 茶水用氯仿萃取可得到水层和有机层,咖啡碱存在于有机层,而茶多酚则存在于水层中,根据萃取及过滤原理,将有机层和水层分别进行浓缩、萃取,即可得到相应粗产物。 溶剂萃取法一般的工艺路线图所示 溶剂萃取法一般的工艺路线

茶多酚研究

期末论文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的研究进展Tea Polyphenols Research development 院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目录 一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2) 1.2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2) 【1】物理性质 (2) 【2】化学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生理功能 (3) 二提取工艺 (5) 2.1 溶剂提取法 (5) 2.2离子沉淀法 (5) 2.3 柱分离制备法 (5) 三新型制备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6) 四就业思考与展望 (6) 五参考文献 (8)

功能性因子茶多酚 摘要: 介绍了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般特效、生理功能。探讨其在社会生活成产中作为添加剂在食品、药品等众多生活用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简单说明茶多酚的几种工艺,溶剂提取法、离子沉降法、柱分离制备法等。阐述茶多酚作为油脂类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以及在医药美容等领域所获得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提取工艺社会前景 一、概述 1、茶多酚的主要成分 茶多酚属于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①。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1] 2、理化性质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分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消除体内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是Ve 的6——7倍,Vc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已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定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提取、功能 正文:1.茶多酚的研究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分中,以黄烷醇类为主,而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酚类衍生物, 呈弱酸性(pH≈6),能使蛋白质凝固或变性,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还有抗癌、抗衰老、抗辐射、清除人体自由基、降低血糖血脂等一系列重要药理功能(1)。近年来, 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日用化工、农业生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因此,有效地提取茶多酚,实现茶多酚的综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茶多酚外观为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的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在pH4-8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一个半小时内,可达250。C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2.1 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传统的提取方法, 该法利用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甲醇、丙酮、乙醚、乙酸乙酯等溶剂而不溶于氯仿的性质, 将其从茶叶中分离出来。溶剂萃取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 水提取法〔2〕,简称水法 以水为溶剂, 采用水浴加热提取多次, 合并提取液后用氯仿萃取, 分出氯仿相后改用乙酸乙酯多次萃取,合并乙酸乙酯相并减压蒸馏浓缩近干, 将其干燥后用去离子水重结晶即得产品。工艺流程为:水提-减压浓缩-溶剂萃取精制-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小,但是排污量巨大,单位产值能耗大。 2.12 提膜浓缩萃取法,简称膜法 它是在水法基础上升级工艺,降低了环保成本。工艺流程为:水提-膜过滤-膜浓缩-溶剂萃取精制--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和膜运行成本大,能耗和排污较水法大幅降低。 2.13 有机溶剂萃取法〔3〕 工艺流程:茶叶--有机溶剂浸提--减压蒸馏浓缩--水+氯仿萃取--水层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含有茶多酚的乙酸乙酯溶液---浓缩、干燥---茶多酚粗品。该法的优点是茶多酚提取率相应提高,色素、咖啡因分别脱除,便于对茶叶进行综合利用。缺点是操作费时麻烦, 生产成本高;所用有机溶剂多,且溶剂回收、溶液浓缩能耗大,茶多酚氧化变质,产品纯度通常只能达到50%~70%〔4〕。 2.2 相转移提取法,简称酯法 工艺流程为:酯水相转移提取-浓缩-精制转相-BVD真空带式干燥机干燥。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污;收率高;整条工艺线路完全符合绿色环保低能耗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发展政策。 2.3 树脂吸附法 树脂法是利用树脂具有吸附-解吸作用的特性来分离提纯茶叶中的茶多酚。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和凝胶柱分离法三种。工艺流程为:水提-树脂吸附-不同浓度乙醇洗脱-浓缩转相-喷雾干燥。特点是设备投资较大,需要乙醇精馏装置,溶剂消耗成本较高,排污量大〔5〕 2.4 超临界萃取法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 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茶多酚综述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作为天然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对食品有保鲜防腐、抑菌除臭等作用,对人体有抗衰老、抗癌等功能。该文综述了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茶多酚在食品中的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茶多酚;研究进展;展望 前言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多酚的抗氧化性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保健食品的研发已有大量研究,研究表明,茶多酚不仅是一种天然的无毒的抗氧化剂,而且也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药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应用于食品中,不但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还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保健作用。 一、茶多酚的性质 (一)茶多酚的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一类存在于茶树的树梢及其他器官中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混合物,简称茶多酚或多酚类,俗名茶单宁、茶鞣质[2]。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二)茶多酚的毒理性质 慢性毒性试验表明[3],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寿命无不良影响。果蝇终生饲养和小白鼠喂养实验表明,在适量范围内添加茶多酚到饲料和饮料中,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以及对小白鼠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胸腺、脾脏细胞数、肝脏量及体重有促进作用。说明茶多酚在适当范围内应用到食品和化工等领域中,对人体是无害的。 二、茶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茶多酚的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郑婧、李昌洋、张海洋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茶多酚的研究进展情况,从茶多酚的原料、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为茶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工艺分离纯化检测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Zheng Jing,Li Chang yang,Zhang Hai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o tea polyphenols are from tea polyphenol raw materia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tea polyphenols extraction technology purification test 茶多酚(Tea-Poiyphenols,简称TP),又名茶单宁,儿茶酸,属多酚类物质,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多羟基酚类衍生物的混合物,占茶叶干重的13%-30%, 鲜叶的2%-5% 以儿茶素为主体成分,占总酚含量的60%-80%; 主要由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GC) 表没食子儿茶素

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2 年第 5 期152 Chemical Engineering amp Equipment 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2012 年 5 月分析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试张妙芬(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泉州 362000)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中重要的成分,随着茶多酚应用的开发,其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该文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茶多酚含量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了综述,概括介绍了用于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等化学分析测定方法,以期为今后茶多酚的分析测定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茶叶;茶多酚;测定方法茶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目前,中国茶园面积列居可分为四类: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素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迄今已类、酚酸类。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儿茶素,占多酚类总量的在茶叶中鉴定出 450 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 15 种以上的无机 60-80,是其众多药效的物质基础。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又元素。可分为三种游离型态(Catechin,C Epicatechin,EC 以1 茶多酚,与两种酯化的没食子酸及Epigallocatechin,EGC)茶多酚(Tea Polyphenols)又称茶鞣或茶单宁,占茶(Epicatechin gallate,ECG 及(gallic acid)叶重量的 15%~30,许多生理和药理实验

表明它对人体无,后者(ECG 及 EGCG)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毒,无副作用,是一种天然、高效、安全的抗氧化剂,它还含量较多。具抗衰老、抗辐射、消除口臭、降血脂、抗菌抑菌、抑酶等茶多酚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在一系列重要作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均易茶多酚是由 30 多种含酚基的物质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变质。图 1 为茶多酚结构通式。 OH OH OH O R1,R2 -H,-OH, C OH HO O R2 OH R1 O OH 图1 茶多酚的结构通式2 茶多酚的测定方法 2.1.1 酒石酸亚铁比色法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近年来有很多报道,其中多以茶多酚总量的测定,国内文献报导中以酒石酸亚铁比色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分光光度法包括紫外- 法最为常见GB/T 83132002。该法也是测定茶多酚含量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它们广泛应用于国标方法。茶汤中茶多酚的分析。另外,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其测定原理是茶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形成紫蓝色高锰酸钾滴定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亦可用来茶多酚的分析络合物,该溶液对 540nm 可见光有最大吸收,故可用分光光测定。度计测定其吸光度,通过计算确定茶水中茶多酚的含量。计2.1 分光光度法算公式为:张妙芬: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测定方法的研 究153 呈良好线性关系。常用的分光光度法对浓度很高

茶多酚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主要为黄烷醇(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药理作用 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保健治疗 荣誉 “辐射克星” 成分 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 目录 1茶多酚简介 ? 茶多酚的检测标准 ? 成分 2理化性质 ?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3药理作用 ? 抗癌 ? 防治心血管疾病 ? 提高综合免疫能力 ? 其它保健治疗功效 4主要用途 ? 简介 ? 糕点及乳制品 ? 饮料生产 ? 水果和蔬菜保鲜 ? 畜肉制品 ? 食用油贮藏 5使用限量 6提取工艺 ? 溶剂提取法 ? 离子沉淀法 ? 柱分离制备法 7含量的测定 ? 原理 ? 仪器和用具 ? 试剂和溶液 ? 操作方法 8应用前景

?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 ?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 有助于美容护肤 ? 有助于醒脑提神 ? 有助于利尿解乏 ? 有助于降脂助消化 ? 有助于护齿明目 茶叶 定义 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 是一种稠环芳香烃,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2理化性质编辑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 10%)。 3药理作用编辑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茶多酚脂溶性研究 摘要:茶多酚以其优异的生物、生理活性功能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与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酚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本文就是对茶多酚的改性进行各种方式的探究。 茶多酚: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物理性状: 1 外观:白色晶体。 2 易溶于水及有机溶液,味苦涩。稳定性:在 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通过翻阅资料可以发现茶多酚改性的方法基本有以下几类:1溶剂法;2乳化法;3氧酰化法;4溶剂萃取法。 一.溶剂法:概述——溶剂法亦称共沉淀法。将药物与载体材料共同溶解于有机溶剂中,蒸去有机溶剂后使药物与载体材料同时析出,即可得到药物与载体材料混合而成的共沉淀物,经干燥即得。常用的有机溶剂有氯仿、无水乙醇、95%乙醇、丙酮等。本法的优点为避免高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或挥发性药物。可选用能溶于水或多种有机溶剂、熔点高、对热不稳定的载体材料,如PVP类、半乳糖、甘露糖、胆酸类等。PVP熔化时易分解,采用溶剂法较好。但使用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大,成本高,且有时有机溶剂难以完全除尽。残留的有机溶剂除对人体有危害外,还易引起药物重结晶而降低药物的分散度。不同有机溶剂所得的固体的分散体的分散度也不同,如螺内酯分别使用乙醇、乙腈和氯仿时,以乙醇所得的固体分散体的分散度最大,溶出速率也最高,而用氯仿所得的分散度最小,溶出速率也最低。 操作方法:1.煎煮法 该法特点是: (1)可以明火加热(适用于对热稳定的成分); (2)提取溶剂只能用水; (3)含挥发性成分或有效成分遇热易分解、含淀粉多的中药不宜用。 2.浸渍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2)适用于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中药的提取; (3)提取效率低; (4)水提液容易霉变。 3.渗滤法 该法特点是: (1)不加热(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成分); 1 / 1

茶多酚的营养价值与应用(论文)

茶多酚的功能和作用 摘要 茶多酚(TP)是从茶叶中分离提纯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的复合体,大约占茶叶干重的15-30%左右,具有优越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降血脂、抑制肿瘤、抑菌抗毒、解酒及保护肝脏、解毒、防止皮肤紫外损伤、抗脂质过氧化等保健功能。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在肉制品、油炸食品、水产品、食用动植物油脂、焙烤食品、糖果、饮料等多类食品中均有广泛的应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诸多功效。茶多酚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加工、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本文就茶多酚的保健功能及应用作一概述。 关键词:茶多酚性质及提取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应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是茶叶主要功能成分之一,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清除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等优异功能,研究表明:茶多酚卓越的抗氧化性,能阻止和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自动氧化分解。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是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的4—6倍, 是V E 的6—7倍,V C 的5—10倍,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1]。我国对茶多酚 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己开始专项研究,现在此方面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确认了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为我国食品添加剂之一。现今茶多酚的功能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成为各工业化国家的技术竞争目标和研究开发热点。 1 茶多酚的性质及提取 1.1 组成 茶多酚可分为黄烷醇类、4-羟基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1.2 理化性质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性质: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味苦涩。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功能应用

茶多酚的生产工艺及功能应用 林秀玲P102114621 生科院2010级食品科学与工程1班指导老师:曹竑 【摘要】:该文综述了天然氧化剂茶多酚的生产工艺与抗氧化作用机理,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工业、医疗保健、日用化学品等产品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茶多酚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抗氧化机理、应用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防辐射、防腐保鲜、抑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1]。近年来,茶多酚在油脂、食品、医疗、保健、日用化工和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较多文献和专利报道,与其他添加剂一起混合使用,可以延长食品货架期。 1、TP的生产工艺 无论是绿茶、红茶(发酵茶)、乌龙茶(半发酵茶)或者速溶茶,甚至是鲜叶茶,都可以提取茶多酚.当然从成本角度考虑以碎茶叶和茶末为原料比较合适. 茶多酚的制备提取技术主要有溶剂萃取法、离子沉淀法和树脂吸附法大类。此外,还有超临界萃取法、低温纯化酶提取法和盐吸法等. 1.1溶剂萃取法[2]~[3] 溶剂法是我国较早使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目前茶多酚企业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茶叶中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溶剂法提取茶多酚一般工艺流程如下表示。某工业化生产茶多酚采用溶剂法的具体步骤为:绿茶加水浸提2次,第一次加水10倍,温度80—85度,时间为1h,第二次加水5倍,温度80—85度,时间为30min,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1.2。浓缩液用乙酸乙酯萃取茶多酚2次,每次萃取时间为5-10min,收集乙酸乙酯萃取液(茶多酚),乙酸乙酯萃取液上塔用水洗脱咖啡因2次,刮板浓缩(转水相)至相对密度1.2左右,茶多酚从有机相转入到水相,同时回收乙酸乙酯,加水蒸发去除乙酸乙酯残留,喷雾干燥。 溶剂萃取法流程:茶叶——浸提——过滤——浓缩——脱咖啡因——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回收乙酸乙酯)——水洗转相——喷雾干燥——茶多酚成品。 1.2离子沉淀法[4]~[5] 离子沉淀法主要是用钙盐或铝盐沉淀茶多酚以达到与溶液中咖啡碱、多糖及氨基酸等分离的目的。 TP的实验室制备步骤为:称取30og中低档绿茶末,加入3.6L 100~C沸水搅拌浸提30mln.过滤,在TP滤液中加入l5~17g AICI ,用lmol/L NaHC0。溶液调pH至5.1~5.4,静置10min,溶液的pH无变化,即为TP沉淀完全(亦可通过取2~3mL上清液,加入I滴NaHCO。溶液后无黄色浑浊现象,判断TP沉淀完全).再离心分离.沉淀酸溶后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浓缩脱溶后经真空干燥可得约31.5g(提取率为10.5 ,纯度>99.5 )的近白色粗晶态TP. 1.3树脂吸附法[6]~[9] 树脂吸附法事利用树脂能发生吸附作用是特性来实现与其他浸提物组分之间的分离,根据所采用的树脂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吸附柱分离法、离子交换柱分离法喝凝胶分离法,其中聚酰胺喝大孔树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柱填充剂。该法一般工艺流程如下所示。某工业化生产茶多酚采用树脂吸附法的具体步骤为:茶多酚浸提,在70~80度浸提两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