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

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
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

附件1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

2012年4月

参加编制单位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国家海洋局

目录

前言 (1)

1 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

1.1全国湿地概况 (1)

1.2“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2)

1.3“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总结 (4)

2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3)

2.1指导思想 (13)

2.2规划思路 (13)

2.3规划原则 (14)

2.4规划目标 (15)

2.5建设布局 (16)

2.6主要建设任务 (18)

3 重点建设项目 (23)

3.1湿地保护工程 (23)

3.2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 (26)

3.3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33)

3.4能力建设工程 (34)

3.5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39)

4 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40)

4.1投资估算 (40)

4.2工程效益分析 (43)

5 保障措施 (46)

5.1法规和政策保障 (46)

5.2组织保障 (47)

5.3制度保障 (47)

5.4资金保障 (48)

5.5科技保障 (48)

5.6人才保障 (49)

5.7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49)

5.8加强履约与国际合作 (49)

附表

1-1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摘要表

1-2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恢复项目摘要表

1-3野生稻保护小区建设项目摘要表

2 重点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项目摘要表

3 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摘要表

4 能力建设项目摘要表

5 工程建设投资指标体系明细表

6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投资估算汇总表

附件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论证意见

前言

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均属于湿地范畴。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建设十分重视,各有关部门在湿地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作为我国湿地保护长期规划和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我国湿地保护的近期、中远期目标。“十一五”期间,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各地各部门实施了一大批湿地保护工程,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批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湿地工程区的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得到推广,我国的湿地保护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了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针对我国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重

威胁的总体形势,“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增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仍显得十分紧迫。

“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将在评估、总结“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湿地保护长期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重点针对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以及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湿地实施保护和恢复工程,形成国家层次示范效果。同时,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以及执法的能力建设,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规划编制小组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方案的框架下,通过对各部门提交的湿地保护、恢复、合理利用以及保护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先项目进行汇总、修改和完善,在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鉴于目前各部门已经编制和实施了许多与湿地保护相关的规划,本规划将密切衔接这些工程规划,确保在时空上不矛盾,在建设任务上不重叠。

本实施规划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只对项目名称、地点、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的初步匡算等进行摘要。地方政府和自然保护区作为实施主体,应按项目类型向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各主管部门将依据职能范围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审批。对须几个部门联合实施的项目,将由主要实施部门(申报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申报,按职责分工共同实施。

1 实施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1全国湿地概况

我国湿地分布广泛,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湿地类型的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我国滨海湿地主要分布于沿海的1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杭州湾以北的滨海湿地多为沙质和淤泥质海滩,杭州湾以南的滨海湿地以岩石性海滩为主,其中,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滩涂、海湾、河口的淤泥质海滩上分布有天然红树林。河流湿地受地形、气候影响,在地域上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气候湿润多雨的季风区,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河流较少,并有大面积的无流区。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长江及淮河中下游为主的东部平原、蒙新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北平原。沼泽湿地以东北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四川若尔盖和青藏高原为多,各地河漫滩、湖滨、海滨一带也有沼泽发育。库塘湿地主要分布于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东北地区、长江流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及南方各省。

根据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1995—2003年)统计,我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为3848.55万公顷(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滨海湿地为594.1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15.44%;河流湿地为820.70万公顷,占21.32%;湖泊湿地为835.15万公顷,占21.70%;沼泽湿地为1370.03万公顷,占35.60%;库塘湿地228.50万公顷,占5.94%。

2009年我国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调查面积不小于8公顷的湿地。截至目前,全国已完成了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湖南、广东、重庆、西藏和陕西13个省(区、市)的外业调查和调查数据的汇总工作。13省(区、市)不小于100公顷的湿地面积为2116.23万公顷。通过对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按可比口径比较,13省(区、市)湿地面积减少了33.75万公顷,减少率为1.57%。其中,自然湿地减少率为1.30%。自然湿地中沼泽湿地减少率最为显著,为8.07%。

1.2“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一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基因库”,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自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仍面临着严重威胁。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增强忧患意识,采取得力措施,抓紧实施“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的需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共同责任,湿地生态系统在应

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已在全球形成了广泛共识。2011年11月南非德班气候大会作出决议:从2013年开始继续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有关内容,并重点关注最小1公顷有机土壤的湿地,缔约国要对“湿地排水和还湿”引起的温室气体源的排放和汇的清除方面的原因进行说明。研究表明,湿地固碳量及其潜力明显高于其他生态系统,特别是泥炭地在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占全球陆地总面积6%的湿地储存了约7700亿吨碳,占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5%。在当前工业减排仍将持续面临较高难度的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湿地的间接减排功能,加强我国湿地保护,提升固碳能力,对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湿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均提出要保护好湿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是实现全国湿地保护中期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

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优先加大对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湿地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认真履行湿地公约国际义务,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期目标,努力改善全国湿地生态状况,增强我国软实力。

1.3“十一五”湿地保护工程总结

1.3.1工程投资完成情况

湿地保护工程“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包括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建设4大项15个分项工程。规划建设总投资90.0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2.36亿元,地方配套47.68亿元。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际批准实施各类湿地保护项目205个,包括湿地保护工程项目138个,湿地恢复工程项目24个,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43个。完成项目总投资30.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4亿元,地方配套投资16.3亿元。

1.3.2工程完成任务量

通过项目实施,全国已经或正在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76处,建筑面积43718平方米;保护管理站点401处,建筑面积44062平方米;湿地监测站点245处,建筑面积4799平方米;野生动物救护站点44处,建筑面积2490平方米;巡护道路1457公里,保护围拦1688公里,管护码头75座,了望塔129

座,界桩界碑12270个;引水渠463公里,清淤62万立方米。恢复湿地79162公顷,湿地污染防治面积2093公顷。国家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间,国家建立了野生稻、中华水韭等126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104个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10处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示范区处,40处农(牧、渔)业湿地管护区,1100多个污染源头控制示范区(示范村),累计铲除外来入侵物种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重点区域铲除率达到75%以上。

1.3.3工程主要成效

(1)重要湿地得到了抢救性保护

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脆弱和退化湿地的生态状况,逐步形成了我国湖泊、沼泽、滨海等多种湿地类型的保护和恢复的示范模式,对重要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国家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探索了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和地方财力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新模式,例如,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模式等,对全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省结合国家湿地工程的实施,投入专项资金,推动解决了洪湖湿地36万多亩围网拆除、安臵渔民和富余职工安臵问题,使洪湖湿地生态得到较好的恢复,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国家湿地工程,黑龙江三江平原共恢复湿地约8000公顷。通过湿地保护工程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重点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协同实施,大幅度减

少了湿地泥沙淤积,长江中游多个断面水质监测显示,泥沙含量减少了54%。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海洋功能区划、生物措施防治面源污染等规划均将湿地保护作为重要内容,不仅直接保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也为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治理湿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海洋部门在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重建工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山东省在黄河三角洲实施了芦苇生态开发工程,辽宁省、江苏省和厦门市在沿海分别开展了滨海湿地的恢复与整治项目,广西在沿海开展了人工种植红树林项目,海南省开展了人工恢复珊瑚礁试点等工程。

(2)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通过各地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区域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对我国湿地资源的抢救性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45处、地方湿地公园 102处;指定国际重要湿地37处。使1820万公顷、约50.3%的自然湿地纳入湿地保护体系,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

(3)政策制度及法规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取得了重大进展。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10年,财政部首次设立了湿地保护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资金2亿元,开展湿地保护补助项目,探索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长效机制。“十一五”工程的实施有效推进了湿地保护立法工作,国家湿地保护条例正

在积极制定之中,地方湿地立法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有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吉林、西藏等11个省区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使得湿地保护工作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湿地保护管理相关标准文件的制定,已颁发湿地资源调查、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性文件8部,为促进规范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是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工程成效的重要保障。为切实加强全国湿地保护,推进工程顺利实施,2007年,经中编办批准建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统一对工程实施进行管理和监督。14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管理机构普遍加强,保护管理手段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全面系统掌握全国湿地基本情况,科学评估监测工程实施效果,2008年财政部设立了全国湿地资源普查的部门预算项目,2009年启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8—2010年,安排调查经费4210万元。全国已完成了15 个省(区、市)的调查任务,预计2013年完成全国调查任务。在工程项目区建立了一批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站,加强了内地36块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监测,掌握了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与变化动态,2011年3月第一次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成立了由国家林业局牵头、16个国家各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

《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新成立了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国家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中心等一批湿地研究机构,强化了工程项目的技术支撑,并开展了湿地与气候变化、湿地健康价值和功能等研究,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5)湿地工程区的民生进一步改善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并举,把工程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改变建设单一生态型湿地模式,走生态经济型建设之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通过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在保护湿地水体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养殖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增加了社区群众的就业机会,扩大了致富门路,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双赢。通过项目实施,产生了一批湿地保护好、增收致富好、生态观念好的湿地文明村、湿地文明户。

1.3.4工程主要做法和措施

(1)工程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湿地保护项目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项目建设的责任,确保了项目成效。二是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部门编写了项目指南,指导项目储备和申报,严格筛选项目。国家林业局成立了国家湿地项目评审专家组,建立了项目评审制度,组织专家对各地上报的项目,逐一进行项目可行性、必要性、建设布局、技术路线的评审,并对项目进行认真筛选,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三是

加强项目管理和指导。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办法和规定,规范工程建设行为。严格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湿地管理和工程建设培训,培养了一大批项目建设管理人才。组织专家组赴项目点,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指导。针对湿地恢复的技术瓶颈,与国际组织合作出版了《湿地恢复技术手册》。四是强化项目动态监管。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办法》,根据国家规划的统一要求,对“十一五”实施的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检查,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工程按计划实施。

(2)工程主要措施

在工程建设中,各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单位加强科技支撑,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些措施可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

——自然湿地保护。主要采取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重要湿地保护小区等措施,强化保护设施设备、增强保护管理能力,着力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提高自然湿地保护率。

——退化湿地恢复。主要采取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栖息地恢复、湿地污染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逐步修复退化湿地的功能,改善湿地生态,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湿地可持续利用。主要采取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退田(耕)还湿、退养还滩、退(禁)牧还湿等措施,减轻湿地的开发利用程度,确保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调查监测。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资

金,由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掌握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和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为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公约》履约服务。

另外,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措施。

1.3.5存在主要问题

(1)项目组织协调的管理难度大

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项目组织协调难度大。由于湿地的开放性和对其科学认识上的不同,确定湿地边界和认定湿地范围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又由于水系连通的特性,决定了做好湿地保护必须综合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全方位工作,只考虑局部工作无法解决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威胁;湿地保护管理条块分割、针对单要素的管理政策格局已经固化,同一空间管理机构众多,管理目标不兼容甚至冲突,增加了项目实施以及管理工作的难度。

(2)项目前期论证相对薄弱

由于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内容复杂、专业性强,许多项目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受投资标准、投资规模限制,为了能够立项,过分注重项目的可批性,而忽视了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导致可研批复以后项目出现变更,个别项目甚至因技术、经济不可行而无法实施,影响工程建设效果。

(3)科技支撑力量不足

各地普遍存在科研力量不足、经费缺乏、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导致保护和恢复的技术瓶颈无法得到解决。对正在实施的湿

地项目更是存在科技支撑薄弱、保护和恢复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难以达到工程的示范目的。

1.3.6对“十二五”湿地保护工程的启示

(1)继续加强重点区域的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

“十一五”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由于受国家投资总量的限制,工程建设规模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应继续把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建设重点,优先安排滨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保障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持续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

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和加强技术培训,增强湿地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促进和改善国内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升中国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形象。

(3)完善湿地科研监测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机理研究,制定科学的保护恢复措施,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成功的关键。实施湿地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湿地资源变化、重点保护对象、生态旅游开发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动态监测。

(4)强化社区共建

湿地自然保护区,不仅要搞好内部湿地保护与恢复,同时还要搞好外部社区共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保护区的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社区共建机制,适度进行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强全社会

湿地保护意识,是提高保护区自养能力的关键。

(5)加快湿地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我国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才能逐步解决制约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建议尽快出台湿地保护与恢复相关法规政策,使国家重要湿地受到严格保护。

(6)提高湿地保护投资标准,增大投资总量

由于物价和人工费不断上涨,湿地保护工程投资标准明显偏低,项目投资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需要提高湿地保护工程投资标准,增加投资总量,提高工程建设资金保障程度。

2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2.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精神。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的总体部署,在评估、总结《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坚持保护优先,以保护湿地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强化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以重要生态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为突破口,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全面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2.2规划思路

主要针对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及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重点考虑沿海湿地、高原湿地、鸟类迁飞网络、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的泥炭湿地以及跨流域、跨地区(跨国界)湿地,大力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形成国家层次示范效果。同时,加大对科研、宣传、管理、培训以及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支撑与对外

交流合作,加强对湿地社区的扶持力度,开展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2.3规划原则

一是落实目标,分步实施。根据最新的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以及湿地保护的发展形势,以“十一五”已经实施的湿地保护工程为基础,对《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阶段目标进行全面落实,有步骤地分步实施。

二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区域为单元,根据我国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合理布局,同时,衔接国家、各部门已经批准实施的其他相关规划,协调发展。

三是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在充分考虑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设建设项目,因地制宜,保护优先,加强湿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网络系统的整体保护,突出保护和治理的整体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生态功能。

四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建设内容上,要改变前期实施的湿地工程项目中措施单一、注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情况,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建立保护体系、加大水资源管理、控制污染、防治有害生物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综合治理。

五是强化管理,试点带动。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协调,尤其要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和法规、政策研究,同时,选择合适的湿地区开展湿地合理利用、社区共管、替代生计等试点示范。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城市湿地保护的合理化建议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保护海岸等巨大的生态功能,湿地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湿地所具有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为世界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我国十分重视湿地保护,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湿地保护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2000年,国家17个部门在总结多年来湿地保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全社会共同加强湿地保护的行动纲领。2001年,国家启动了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将湿地保护作为主要内容之一,纳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2002年,国家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将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组织研究。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同年,国务院批准了由10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湿地保护和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万公顷,近40%的天然湿地纳入353处保护区的保护范围,一大批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我国黑龙江省扎龙等21块总面积达303

万公顷湿地被列入了《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国湿地保护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仍在对湿地盲目围垦、改造,导致湿地数量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有些重要湿地甚至丧失了湿地功能,湿地保护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国务院于2003年批准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湿地保护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主要措施。总的要求是: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强化湿地保护。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核心,以依靠各级地方政府和全社会力量加强保护为基础,以湿地保护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努力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等措施,强化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国天然湿地的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管理,以及污染控制等措施,恢复和治理退化湿地,努力使丧失的湿地得到恢复,使湿地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到2030年,完成湿地生态治理恢复140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全国湿地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doc

附件1 关于“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的说明 根据“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物总量减排及各项环境管理工作深化发展的需要,“十二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在“十一五”报表制度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相关技术规定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1、“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构成 按照环境统计调查频次将环境统计指标归结为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和定期报表指标。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6个部分;环境统计定期报表指标包括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 按照统计指标内容将环境统计年报指标归集成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含机动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管理六大类。其中工业源的范围是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的企业;农业源的范围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城镇生活源的范围是指城镇范围内的生活污染源;机动车污染源调查范围为辖区内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范围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医

疗废物处置厂;环境管理的范围是指环保系统内相关业务部门管理工作和环保系统自身建设等方面情况。 按照统计指标特性将各类污染源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基本信息指标、台帐指标、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和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其中,污染物产排情况指标和治理设施及运行情况指标是核心指标,是环境保护部门参与宏观决策、反映环境规划和治理成效的指标;基本信息指标和台帐指标是为了支撑及核实核心指标准确性的辅助指标。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 图1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2、“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1)环境统计年报指标体系 “十二五”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季报及快报 年报指标体系 工业源 城镇生活源 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 农业源 环境管理 污水处理厂 国家重点监控工业企业 机动车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全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b49844309.html,2001年5月21日水利部.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提纲(修正后)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提纲) 前言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湿地类型与面积 1.1.2湿地分布 1.1.3湿地资源 1.1.3.1湿地资源概况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 1.1.3.2湿地资源评价 ·系统发育完善 ·区域的“烙印” ·丰富的淡水资源 ·多样的生物资源

·可用的能源资源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退田还湖的实施 。保护区的建设 1.3江西湿地管理状况 。湿地调查 。立法情况 。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交流 1.4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4.1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1.4.1.1生物资源衰退·植被退化 ·渔业问题 ·野生动物受威胁 1.4.1.2湿地污染呈上升趋势 1.4.1.3湿地水生态失衡 ·泥沙淤积

·湖泊萎缩 ·洪旱灾害 1.4.1.4湿地本土危害·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 ·地类改变 ·湿地征占 1.4.1.5监控能力薄弱 2.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2.1指导思想 2.2原则与依据 2.3规划期限 2.4目标 2.4.1总目标 2.4.2近期目标 2.4.3中远期目标 2.5任务

3区划与布局 3.1湿地保护区划原则 3.2总体布局和建设重点 1、 3.2.1规划分区河流湿地区 2、湖泊湿地区 3、沼泽湿地区 4、人工湿地区 5、农田湿地区 3.2.2分区建设重点 ·河流湿地区 ·湖泊湿地区 ·沼泽湿地区 ·人工湿地区 。农田湿地区4湿地保护管理规划 4.1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从加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控制湿地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在省政府统一规划指导下,林业、农业、水利、环保、海

中国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总目标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力求把湿地生态环境做到良性循环,为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湿地成为一个工农业发展的基地、巨大基因库,为社会提供生活资源和种质资源。 分区目标 沼泽类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沼泽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产物,是一定地区内生态系统平衡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一步加强对沼泽类湿地的管理,对湿地的开发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效地控制沼泽地乱垦的现象。 1996-2000年,减缓沼泽类湿地乱开垦的趋势。要我国三江平原湿地和若尔盖地区湿地进行综合整治。根据生态条件,综合评价是否开发的面积及保护的面积和对象。使本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2000-2010年,有效地扼制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根据沼泽的特殊功能进行全国的统一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示范区域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 沿海湿地保护规划目标 我国海岸线长,地形复杂,类型多,沿海湿地破坏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了海产品的正常生长。 1996-2000年,建立北、黄、东、南海每个地区一个示范区,根据各海岸带不同的情况建立本地区示范区的模式,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 2000-2010年,在示范区的基础上,努力推广沿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湿地能够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海洋产品的发展。 湖滨湿地的保护规划目标 由于对湖滨湿地的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破坏了鱼虾的产卵采食基地,使鱼虾及湖内水生动植物产量下降。 1996-2000年,对我国五大淡水湖地区的湿地进行综合管理,防止污染,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带来的湖泊老化问题。 2000-2010年,有效地控制湖泊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减少污染,实现重点地区的环境良性循环。 水源地保护规划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定性和定量分析

请各科室、站、队将资料收集后报给综合科,最迟在3月25日下班前。谢谢各位啦。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需收集数据 一、规划目标指标 注1:分年度填报2010-2013年数据 注2:各年排放量包括工业、城镇生活、农业源排放量。 注3: 2010年排放量数据,根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的核定情况填写。2、氨氮排放总量(万吨)(定量) (减排科) 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定量)(减排科)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2013年水质为劣Ⅴ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4年监测数据.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6、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监测站) 注1:调整方案参见《关于印发国家地表水、环境空气监测网(地级以上城市)设置方案的通知》(环发[2012]42号); 注2:对于七大水系内2013年水质劣于Ⅲ类的地表水国控断面,提供该断面2010年至2013年3年监测数据,如为新增断面,提供2012年、2013年2年浓度数据。 7、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监测站) 注1:SO2、NO2、PM10、PM2.5栏填写相应年份的年均浓度。 注2:未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可不填写“PM2.5”一栏。 2)分年度(2011-2013)评价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2013年,已执行新标准的区县,按照新、老标准分别评价达标比例 二、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 1、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开展情况(定量)(减排科)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门 注:“企业名称”:对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填写 名单详见:《关于下达2011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1]161号),

湿地保护项目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项 目 建 议 书 编制单位: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日期:2008年7月19日

1 项目概况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对地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多种效益,被称为“天然水库”、“地球之肾”、“生物超市”等。此外,湿地与文化、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其生物多样性保存价值、美学及文化遗产价值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保护湿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对于改善我国生态现状、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湿地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碧塔海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普达措区域生态旅游的开展及其这一区域内社区居民的生产活动成为这一地区主要潜在的环境压力和威胁。因此,对保护区内湿地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监测,是探明生态旅游对该保护区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育管理以及社区的生产生活,从而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目的。(中国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地区,中国重要湿地的密集分布区) 1.1项目名称 普达措国家公园环境保护项目——湿地资源保护。 1.2项目性质 新立项目 1.3项目类型

环境保护项目 1.4项目承担单位 迪庆旅游投资公司普达措分公司 1.5项目主管单位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 1.6项目科技支撑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西南林学院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 西南林学院自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 1.7项目报告编制单位 西南林学院国际生态旅游研究中心 1.8 项目实施地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1.9项目实施目的 有效保护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湿地资源 1.10项目任务 (1)进行湿地资源调查 (2)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环境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3)进行旅游活动对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4)进行旅游活动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与评估 (5)进行环境本低和生物多样性监测 (6)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战略 (7)完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2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务院文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二篇 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 第三篇 第九章 发展环境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 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需资料清单

xxx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 资料清单 环保局: 收集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SO2、NO2、PM10、PM2.5、CO、O3),大气监测站位图;水环境质量;地表水地下水的监测资料,监测图;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图;区域环境噪声(工业区噪声、居住区噪声、商业区噪声、文教区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资料;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 xxx主要污染源分布现状,各污染源的分布图;主要工矿企业的排污资料;各单位危险固废产生量、处理量;工业固废排放总量年度计划,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统计;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年度计划(SO2,烟尘,粉尘,COD,氨氮);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xxx环境功能区划;xxx生态功能区划。 大型项目的环评资料(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和环评报告);各企业环评执行情况及环保验收情况;环评审批情况。 自然保护区规划报告(现有的及规划建设的)及图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及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包括大气、水、噪声、固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xxx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近五年的环保工作总结及2016年工作计划;环境宣传教育材料及工作实施方案;群众来信来访、热线电话情况,人大代表建议、政

协委员提案的受理、登记、督办和反馈情况。 计划取缔关停企业名录;环境管理队伍建设情况;近五年来xxx 企业监管情况总结;12369环保热线日常管理情况;排污费的征收情况;污染防治设施的现场监督情况;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情况;环境检测网络标准化建设规划。 关于法规方面的制定或执行情况总结;未来的计划安排。 园区近5年的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资料;园区近5年的xxx环境质量报告书;园区主要污染源统计资料;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报告;园区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削减目标责任书,主要污染物削减途径(总量控制与减排计划)。 节能、环保、生态保护、工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或建设规划(十二五、十三五)。 各园区年、项目验收报告产审核工作的报告。 城区内重点企业的环评、环保规划、清洁生产报告、项目验收报告。 热电厂(能源梯级利用;炉灰、炉渣制建材项目;生物质热电余热大棚;蒸汽管网铺设等)相关项目等项目立项书、科研、初设、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等。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涉及指标:(规划基准年2014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275天;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

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1章总论 1.1 项目概述 1.1.1 项目名称: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1.1.2 项目主管单位: 1.1.3 项目建设单位: 1.1.4 法人代表: 1.1.5 项目性质: 1.1.6 项目建设地点及范围 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平顶山市西南6km处,属沙河上中游地区,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2′14″~33°45′45″,东经113°02′31″~113°14′45″之间。涉及平顶山市的湛河区、新华区和鲁山县3个县(区)的7个乡镇、28个行政村。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点、检查站沿保护区北界和保护区西南界设立;界桩、界碑和管护标牌在保护区试验区边界设立;湿地恢复工程以及科研工程中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分布在保护区内;管理中心、管理站、宣教、科研等工程在保护区外建设。 1.1.7 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保护与恢复工程 完成保护区3个管理站、7个检查站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2080m2;完成界碑、界桩及标牌设置,总数150个(块);在新华区设置防火瞭望塔1个,配备防火车1辆,防火设备80套,建立管护码头3个,配备水上巡逻艇3艘。

在管理中心设置野生动物救护站,建筑面积200m2,笼舍500m2,购置救护设备1套;在越冬侯鸟集中分布区建立3处野外给饲站,每个给饲站建贮藏室15m2;设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站,建筑面积200m2,购置疫源疫病及病虫害防治监测设备1套,监测车1辆。 实施退耕还滩60hm2,种植芦苇和香蒲等水生植物恢复植被110hm2,封滩育草100hm2。 (2)科研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科研站,建筑面积共300m2,辅助建筑工程80m2,购置科研设备、信息设备、标本制作及保管设备各1套。 (3)宣教工程:在管理中心设立宣教培训中心,建筑面积200m2,辅助设施80m2,购置宣教设备1套。 (4)管理中心、保护管理站工程:在新华区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建筑面积450m2,配套80m2,3个保护管理站每个建设办公用房400m2,共1200m2。 1.1.8 项目建设期:2年,即2009年4月-2011年4月 1.1.9 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为2217.64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投资1330.58万元,占总投资的60%;地方配套资金887.06万元,占总投资的40%。 1.2 建设依据和宗旨 1.2.1 建设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评估由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评估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评估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评估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评估时间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 评估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秀山县环保”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国家、市级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对本地区的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秀山县实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情况及总体成效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秀山县”十二五”环保规划终期评估工作组织安排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评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情况及数据来源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湿地的保护和景观规划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上要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同时,湿地景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大力拓展和丰富湿地文化,最后,湿地景观的成果要求立法保障并监管到位。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

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

湿地保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X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项目 1.1.2项目申请单位: 1.1.3项目实施单位: 1.1.4项目内容 (1)湿地保护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工程,包括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及国际重要湿地建设、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湿地科研与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2)湿地保护及恢复工程,包括生态文明村和生态人居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水质净化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景观建设工程、河道修复及治理工程、面山水土流失控制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污染控制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社区共管工程、水库湿地保护工程、重点湖湾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等。 (3)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包括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点)、湿地公园建设工程(3个)。 1.1.5 项目范围:在X白族自治州X市洱海、洱源县洱海源头、剑川县剑湖、鹤庆县草海及其相关流域。 1.1.6 项目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1996年)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1998)(4)洱海流域环境规划(云南省环境保护局,1999年6月) (5)X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X州建设环境保护局,2001年3月)(6)?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X洱海保护治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云政发…2003?10号)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4.29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9年3月1日);(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1日);(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1992年3月1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1月1日);(16)?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年12月3日);(1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18)?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19)?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1971年); (20)?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