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工学复习提纲

建筑热工学复习提纲
建筑热工学复习提纲

建筑热工学

1.室内热气候的构成要素

室内空气温度

室内空气湿度

室内空气气流状况(速度、密度、洁净度)

壁面辐射温度

2. 影响室内热气候的因素

室外与室内的热湿作用;

区域规划与建筑设计(选址、朝向、间距、环境的绿化、建筑的平剖面形式等)

建筑构造与节点做法;

材料的选用及其热物理性能;

建筑设备措施等。

3. 冷热感的取决因素

环境条件;

自身条件(性别、年龄、种族、体型、健康状况

运动状态和行为模式;

衣着情况等。

4. 室外热气候构成要素

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建筑物密切相关的气候因素有:(五要素)

① 太阳辐射;

② 室外空气温度;

③ 室外空气湿度;

④ 风;

⑤ 降水等。

5. 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因素

A. 太阳高度角由于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的反射与吸收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太阳高度角下,光谱的成分不同。太阳高度角愈高,紫外线及可见光成分就愈多,红外线成分则减少。散射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较晴天大。

B. 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的影响随大气中的烟雾、灰尘、水汽及二氧化碳等造成的混浊状况而异。城市上空的大气较农村混浊,透明度较差,因此城市区域的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比农村弱。

C. 海拔高度海拔愈高,太阳光线所透过的大气层愈薄,同时大气中的云量与尘埃也就愈少,所以在海拔高的地区,太阳直射辐射照度较大。在海拔高的地方散射辐射照度低。

D. 纬度因为高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透过的大气层较厚,所以太阳直射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6. 影响室外空气温度的因素:

A.太阳辐射热量(决定性作用)

空气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随地理纬度而产生的变化,都是由于太阳辐射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B.大气环流作用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的空气流动,都会使高、低温空气混合,从而减少地域间空气温度的差异。

C.下垫面状况草原、森林、水面、沙漠等不同的地面覆盖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及与空气的热交换状况各不相同,对空气温度的影响不同,因此各地温度也就有了差别。

D.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等。

7. 室外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来源于各种水面、植物及其它载水体的蒸发和升腾作用。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相对湿度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相反。

8. 风特性指标:风向、风速。通常用风玫瑰图来表示。

9. 降水性质包括降水量、降水时间和降水强度等。

降水量:指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或渗透流失而积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以mm为单位。降水量的多少是用雨量筒和雨量计测定的。

降水时间:指一次降水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持续时间,以h、min表示。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10. 城市小气候:由于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面等分布状况不同,使某些地方往往具有独特的气候。这种在小地区因受地方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称为“小气候”。如地势小气候、森林小气候、湖泊小气候及城市小气候等。

11. 城市小气候的负效能

A. 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太阳辐射

由于大气污染,城市的太阳辐射比郊区减少15%一20%。且工业区比非

工业区减少明显。

B. 气温较高,形成“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人为热”及下垫面向地面近处大气层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气

温也就不同程度地比郊区高,而且由市区中心地带向郊区方向逐渐降低,这种

气温分布的特殊现象叫做“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影响所波及的高度在小城市

约为50m,在大城市则可达500m以上。热岛范围内的大气像盖子一样,使发生

在热岛范围内的各种气体污染物质都被围闭在热岛之中。因此,热岛效应对大

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有很大影响。

C. 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

城市房屋、街道的高低、纵横交错,使城市区域下垫面粗糙程度增大,市区内风速减小。如北京城区年平均风速比郊区小20%~30%,上海市中心比郊区小40%,且城市区域内的风向不定,往往受街道走向等因素的影响。

D. 蒸发减弱、湿度变小

城区降水容易排泄,地面较为干燥,蒸发量小,而且气温较高,所以年平均相对湿度比郊区低。如广州约低9%,上海约低5%。

E. 雾多、能见度差

由于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程度要比郊区大,大气中具有丰富的凝结核,一旦条件适宜就产生大量的雾。如雾都重庆,城区雾日比郊区多1~2倍,甚至高达4倍。

12. 传热是指物体内部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热能转移的现象。凡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就必然有热能的传递、转移现象发生。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传热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导热、对流、辐射。

13. 导热

固体导热是由于相邻分子发生的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热能传递。

在液体中的导热是通过平衡位置间歇移动着的分子振动引起的。

在气体中则是通过分子无规则运动时互相碰撞而导热。单纯的导热仅能在密实的固体中发生。

14. 对流

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因此,对流换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或者固体表面和与其紧邻的运动流体之间。

15. 辐射传热特点

A.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即物体的内能首先转化为电磁能向外界发射,当此电磁能落到另一物体上而被吸收时,电磁能又转化为吸收物体的内能。

B.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也不需要冷、热物体的直接接触。太阳辐射热穿越辽阔的真空空间到达地球表面就是很好的例证。

C.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一切物体,都在不间断地向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因此,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互相辐射的结果。当两个物体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辐射给低温物体的能量大于低温物体辐射给高温物体的能量,从而使高温物体的能量传递给了低温物体。

16. 保温和隔热材料:

保温材料:能够有效阻止热量由室内向室外传导的材料,即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通常将导热系数小于0.25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表征指标:导热系数

隔热材料:能够防止热量由室外向室内传导的材料。

17. 材料的导热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A. 材质的影响

B. 表观密度的影响

C. 材料含湿量的影响

D. 孔隙构造和空隙率的影响

18.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因此,对流换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或者固体表面和与其紧邻的运动流体之间。

19. 对流和对流换热的区别

对流指一种单一传热方式,在建筑实际工程中,单一对流传热方式不可能存在,围护结构壁面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十分复杂,在对流传热的同时,导热传热也同时存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效应,在此用对流换热来描述这一状况。

20. 对流换热强弱的取决因素

A. 流体与固体壁面温差;

B. 流体运动状况;

C. 流体的物性;

D. 固体壁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等因素。

21. 受迫对流换热

当流体各部分之间或者流体与紧邻的固体表面之间存在着温度差,但同时流体又受到外部因素如气流、泵等的扰动而产生传热的现象,称为受迫对流换热。

22. 热辐射的本质与特点

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K)的物体,由于物体原子中的电子振动或激动,向外界空间辐射电磁波。辐射传热与导热、对流有着本质的区别。

辐射传热特点:

A.在辐射传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即物体的内能首先转化为电磁能向外界发射,当电磁能落到另一物体上而被吸收时,电磁能又转化为吸收物体的内能。

B.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中间介质.

C.辐射传热是物体之间互相辐射的结果。当两个物体温度不同时,高温物体辐射给低温物体的能量大于低温物体辐射给高温物体的能量,从而使高温物体的能量传递给了低温物体。

23. 热辐射的传播—吸收、反射和透射

24. 凡能将辐射热全部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白体,能全部吸收的称为绝对黑体,能全部透过的则称为绝对透明体或透热体。

黑体:能吸收一切波长辐射的物体,同时还能向外发射一切波长的辐射能,在同温度下其辐射本领最大。“黑体”并不是指物体的颜色。

灰体:辐射特性和辐射光谱曲线的形状与黑体辐射光谱曲线形状相似,且单色辐射本领不仅小于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的物体。大多数建筑材料都可近似地看作灰体。

选择性辐射体:只能吸收和发射某些波长辐射能的物体,并且其单色辐射本领总小于同温度黑体同波长的单色辐射本领。

25. 物体热辐射本领的取决因素:

A.表面温度;

B.辐射能力(系数即材料的不同

C.组成与构造;

D.颜色、光洁度等。

26. 平壁的传热过程:

内表面主要以对流、辐射换热方式吸热;

围护结构本身导热;

外表面主要以对流、辐射换热方式放热。

27. 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工作机理

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过程与固体材料层的传热迥然不同,在有限封闭空间内两个表面之间进行的热转移过程,是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

28. 封闭空气间层的使用形式

(1)垂直封闭空气间层

当间层两界面存在温度差时,热面将热量通过空气层流边界层的导热传给空气层;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能差,空气层的温度降落较大,随后附近的空气将上升,冷表面附近的空气则下沉,进入自然对流状态,温度变化较为平缓;当靠近冷表面时,又经过层流边界层导热,热量传到冷表面。

(2)水平封闭空气间层

在水平空气间层中,当上表面温度较高时,间层内空气难以形成对流;而当下表面温度较高时,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形成了自然对流。因此,间层下表面温度高于上表面时对流换热要比上表面温度高于下表面时强一些。总之,在有限封闭空间内空气伴随着导热会产生自然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强度与间层的厚度、位置、形状等因素有关。既然空气间层两侧表面存在着温度差,两表面材料又都有一定的辐射系数或者黑度,根据前面所述的辐射换热原理可知封闭空气间层中必然存在着辐射换热。其辐射换热量取决于间层表面材料的辐射系数或黑度和间层的温度状态。

29. 应用封闭空气间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封闭空气间层可以增加热阻,并且材料省、重量轻,是一项有效而经济的技术措施。

(2)如果构造技术可行,在围护结构中用一个“厚”的空气间层不如用几个“薄”的空气间层。

(3)为了有效地减少空气间层的辐射传热量,可以在间层表面涂贴反射材料,一般在一个表面涂贴,并且是在温度较高一侧的表面,以防止间层内结露。

30. 水蒸汽含量达到极限值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否则称为未饱和空气。空气中水蒸汽呈饱和状态时水蒸汽部分所产生的压力,叫做“饱和蒸汽压”或“最大水蒸汽分压力”。

31.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汽的质量称为空气的绝对湿度。

绝对湿度说明空气在某一温度状态下实际所含水蒸汽的质量,但并不能直接说明空气的干、湿程度。只有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才能依据绝对湿度来比较空气的潮湿程度。

32. 相对湿度:是指一定温度及大气压力下,空气的绝对湿度f与同温同压下饱和蒸汽量fmax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达。由于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空气中的水蒸汽的含量与水蒸汽分压力成正比,因此,相对湿度也可用空气中的水蒸汽分压力P与同温度下的水蒸汽饱和蒸汽压Ps之比的百分数表示。

相对湿度反映了空气在某一温度时所含水蒸汽分量接近饱和的程度。相对湿度值小,表示空气比较干燥,容纳水蒸汽的能力较强;相对湿度值大,则空气比较潮湿,能容纳水蒸汽的能力较弱。当相对湿度为零时,表示空气中全是干空气,即绝对干燥;当相对

湿度为100%时,则表示空气已经达到饱和。因此,依照相对湿度值的大小就可直接判断空气的干、湿程度。

33. 露点温度与冷凝

一定温度的空气,其含水蒸气量是一定的.对不饱和的空气因其温度下降而使达到饱和,即冷却到它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该状态下空气的露点温度,以td表示。如果继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汽就有一部分液化成水珠析出,温度降得愈低,析出的水愈多。这种由于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水蒸汽液化析出的现象称为冷凝。

34. 蒸汽渗透

当室内、外空气的水蒸汽含量不等时,在围护结构的两侧就存在着水蒸汽分压力差,水蒸汽将从压力较高的一侧通过围护结构向水蒸汽压力较低的一侧渗透扩散,这种现象称为蒸汽渗透。

35. 建筑保温设计的综合处理措施

(1)充分利用太阳能

(2)防止冷风的不利影响

(3)选择合理的建筑体形和平面形式

(4)选用合理的供热系统

(5)科学合理的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36. 经济传热阻,是指围护结构单位面积的建造费用在计算出围护结构的经济传热阻后,求出保温层的经济热阻和经济厚度。

37. 保温构造类型

(1)保温、承重合二为一

(2)单设保温层

(3)复合构造

38. 保温层的位置

(1)内保温——保温层设在承重层内侧

(2)外保温——保温层设在承重层外侧

(3)中保温或夹芯保温——保温层设在承重结构层中间

39. 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来看,窗是保温能力最差的部件;主要原因是窗框、窗樘、窗玻璃等的热阻太小;经缝隙渗透的冷风和窗洞口的附加热损失。

提高窗保温能力的措施:

A. 迎风面(冬季主导风)不设或少设洞口;

B. 控制各向墙面的开窗面积

C. 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

D. 提高窗框的保温性能

E. 增加玻璃部分的保温能力

F. 窗帘的使用

40. 在建筑热工学中,形象地将容易传热的构件或部分称为“热桥”。热桥是围护结构中热量容易通过的构件或部位。

热桥的类别:

A.贯通式热桥

B.非贯通式热桥(内热桥、外热桥)

41. 围护结构冷凝的类型: 表面凝结、内部凝结。最易出现冷凝而且凝结最严重的界面,叫做围护结构内部的“冷凝界面”。

42. 内部冷凝的控制与防止

A.材料层次的布置使水蒸汽“进难出易”

B.设置隔汽层

C.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汽沟道

43. 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

A.较高的室外气温;

B.较强的太阳热辐射;

C.室内生产、生活产热;

D.围护结构隔热能力差。

44. 建筑防热的综合处理措施

(1)城市、区域以及建筑的科学规划

(2)房间的自然通风组织

(3)围护结构的隔热与散热

(4)窗口遮阳

(5)较高的环境绿化率与合理的建筑饰面处理

45. 通风的类型

空气的流动,必须要有动力,利用机械能驱动空气(例如鼓风机、电扇),称为机械通风;利用自然因素形成的空气流动,称为自然通风。

46. 自然通风的成因

A.热压作用

当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减小;相反,空气温度降低,则密度增大。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气温时,室外空气因密度较大将通过建筑物下部的门、窗洞口流人室内,较轻的室内空气从上部的洞口排除出去。进入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又变轻上升,被新流人的室外空气所代替而排出。因此,室内空气形成自下而上的流动。这种现象是因温度差而形成,称为热压作用。热压的大小取决于室内、外空气温度差所导致的空气密度差和进出气口的高度差。要形成热压,建筑物的进、排气口要有高差,热压的大小与高差成正比;此外,室内外空气一定要有温差,从而因温度不同形成密度差,热压也与密度差成正比,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B. 风压作用

风压作用是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压力差。当自然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减小,使风的部分动能变成静压,亦即使建筑物迎风面上的压力

大于大气压,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风面、屋顶和两侧,由于气流的曲绕,这些面上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如左图所示。如果在建筑物的正、负压区都设有门窗口,气流就从正压区流向室内,再从室内流至负压区,形成室内空气的流动。显然,形成风压的关键因素是室外风速,确切地说,是作用到建筑物上的风速。而且,风压值是与其平方成正比。

47. 自然通风组织的建筑措施

A. 正确选择建筑的朝向、间距;

B. 合理布置建筑组群及其空间构成;

C. 确定合理的建筑平面形式;

D. 选择合理的建筑平面形式;

E. 计算确定洞口的面积、位置及构造。

48. 外围护结构隔热设计原则

(1)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首先且重要的是屋顶;其次是西、东墙

(2)选用浅色、平滑的材料做围护结构外饰面;

(3)重视建筑遮阳的作用;

(4)设置通风间层构造,分流传热量;

(5)促使太阳能转化,减少建筑及围护结构获取的热量。

49. 屋顶隔热

A.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小当量温度

B. 增大热阻与热惰性

C. 通风隔热屋顶

50. 建筑日照设计的任务

A. 按地理纬度、地形与环境条件,合理地确定城乡规划的道路网方位、道路宽度、居住区位置、居住区布置形式和建筑物的体形

B. 根据建筑物对日照的要求及相邻建筑的遮挡情况,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

C. 根据阳光通过采光口进入室内的时间、面积和太阳辐射照度等的变化情况,确定采光口及建筑构件的位置、形状及大小

D. 正确设计遮阳构件的形式、尺寸与构造。

51.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直射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太阳方位角是指太阳直射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地平面正南向所夹的角,通常以南点S为0o,向西为正值,向东为负值。

52. 遮阳的基本方式

(a)水平式;(b)垂直式;(c)综合式;(d)挡板式。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 建筑热工学 第1章 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 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m q ——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 e q ——人体蒸发散热量 r q ——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c q ——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 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 (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 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 1.温度; 2.湿度; 3.速度; 4.平均辐射温度; 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 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 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 w P ——湿空气的总压力(Pa ) d P ——干空气的分压力(Pa ) P ——水蒸气的分压力(Pa )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s P ——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注:标准大气压下,s P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 表示(g/m 3)。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max f (g/m 3)表示。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 ,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max f 的百分比: ⑶同一温度(T 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 P ——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 (Pa

建筑热工学

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辅导之建筑热工学(1)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 建筑热工学的主要任务是以热物理学、传热学和传质学作为理论基础,应用已揭示的传热、传质规律,通过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手段有效地防护和利用室内、外气候因素,合理地解决建筑设计中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防潮等方面的间题,以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节约能源并提高围护结构的耐久性 第一节建筑热工学基本原理 一、传热方式 热量的传递称为传热。根据传热机理的不同,传热的基本方式分为导热、对流和辐射。 (一)导热(热传导) 导热是指温度不同的物体各部分或温度不同的两物体直接接触而发生的传热现象 1.傅立叶定律 导热基本定律,即傅立叶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 q——热流密度(热流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 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单位为W/m2 ——温度梯度,温度差△t与沿法线方向两个等温面 之间距离△n的比值的极限,单位为K/m λ——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为W/(m·K) 均质材料物体内各点的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图1-1 等温面示意图 但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式(1-1)中的负号表示热量的传递方向和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2.导热系数

表征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量是导热系数,单位是W/(m·K)。其数值是物体中单位温度降度(即1m厚的材料的两侧温度相差1oC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所传导的热量。 各种材料导热系数入的大致范围是: 气体: 0.006~0.6 W/(m·K) 液体: 0.07~0.7 W/(m·K) 金属: 2.2~420 W/(m·K) 建筑材料和绝热材料:0.025~3 W/(m·K) 空气在常温、常压下导热系数很小,所以围护结构空气层中静止的空气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 材料的导热系数不但因物质的种类而异,而且还和材料的温度、湿度、压力和密度等因素有关。而影响导热系数主要因素是材料的密度和湿度。 (1)密度。一般情况下,密度小的材料导热系数就小,反之就大。但是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保温材料,特别是某些纤维状材料和发泡材料,当密度低于某个值以后,导热系数反而会增大。在最佳密度下,该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 (2)湿度。建筑材料含水后,水或冰填充了材料孔隙中空气的位置,导热系数将显著增大,在建筑保温、隔热、防潮设计时,都必须考虑到这种影响。 (3)温度。大多数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工程计算中,导热系数常取使用温度范围内的算术平均值,并把它作为常数看待。 (4)热流方向。各向异性材料(如木材、玻璃纤维),平行于热流方向时,导热系数较大,垂直于热流方向时,导热系数较小。 (二)对流 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液体、气体)中,它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热能的。 由于引起流体流动的动力不同,对流的类型可分为自然对流和受迫对流: (1)自然对流:由于温度的不同引起的对流换热。 (2)受迫对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对流。受迫对流在传递热量的强度方面要大于自然对流。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安全培训专用)

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安全培训专用)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建筑热工学复习题(答案) 学习

2016年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20分)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B )微米。 A.0.28~3.0 B.0.40~ 0.70 C.0.5~1.0 D.0.5~2.0 2、对于热带地区常有的拱顶和穹顶建筑的优点叙述中,(B )是错误的? A 室内高度有所增加,可使热空气聚集在远离人体的位置 B 拱顶和穹顶建筑是为了建筑的美观需要 C 屋顶的表面积有所增加,室内的辐射强度有所减少 D 一部分屋顶处于阴影区,可以吸收室内部分热量 3、下列的叙述,(D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B 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 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4、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C )。 A 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B 扩大绿化面积 C 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5、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D )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 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D 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6、冬季室内外墙内表面结露的原因(D )。 A 室内温度低 B 室内相对湿度大 C 外墙的热阻小 D 墙体内表面温度低于露点温度 7、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C )。 A.辐射 B.对流 C.导热 D.传热 8、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为(B )。 A.小于0.4W/(m*K) B.小于0.3W/(m*K) C.小于0.2W/(m*K) D.小于0.1W/(m*K) 9、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B )?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习题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习题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习题 1-1、构成室内热环境的四项气候要素是什么?简述各个要素在冬(或夏)季 在居室内 是怎样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 答:(1)室内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 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 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 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

(2)空气湿度: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 对室内热环境而言 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 冬季 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 (3)气流速度:当室内温度相同 气流速度不同时 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 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 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 (4)环境辐射温度:人体与环境都有不断发生辐射换热的现象 1-2、为什么说 即使人们富裕了 也不应该把房子搞成完全的"人工空间"? 答:我们所生活的室外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 它要求人有袍强的适应能力 而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级其舒适的室内环境 会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的降低 使人逐渐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1-3、传热与导热(热传导)有什么区别?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与单纯在流体内部的对流传热有什么不同? 答:导热是指同一物体内部或相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 热量由高温向低温处转换的现象 纯粹的导热现象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当中 围护结构的传热要经过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本身传热、表面放热严格地说 每一传热过程部是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综合过程 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即包括由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 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接触的空气、空气分子与壁面分子之间的导热过程 对流换热是对流与导热的综合过程 而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 它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的 1-4、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

建筑热工学

在南昌,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热工学设计建筑热工学 建筑热工学是研究建筑物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是建筑物理的组成部分。 简介 建筑物常年经受室内外各种气候因素的作用。属于室外的气候因素有太阳辐射、室外空气的温湿度、风、雨、雪和地下建筑物周围的土壤或岩体的温度和裂隙水等。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统称为室外热湿作用。由于室外热湿作用经常变化,建筑物围护结构本身及由其围成的内部空间的室内热环境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属于室内的气候因素有进入室内的阳光、空气温湿度、生产和生活散发的热量和水分等。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统称为室内热湿作用。室内外热湿作用的各种参数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它不仅直接影响室内热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 主要任务 建筑热工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创造适宜的室内热环境,以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建筑物既要抗御严寒、酷暑,又要把室内多余的热量和湿气散发出去。对于特殊建筑,如空调房间、冷藏库等不仅要考虑热工性能,而且还要考虑投资和节能等问题。 研究范围 建筑热工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室外热湿参数及其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房屋热稳定性,建筑热工测试的技术以及特殊建筑热工,如空调房间热工设计、地下建筑传热等。 现代人对居住、劳动生产场所的热环境要求不断提高,建筑技术和设备不断改进,建筑热工学的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早期的建筑热工设计一般都采用简化的稳定或非稳定传热理论计算,现在逐步被更精确的动态模拟计算所替代。 建筑热工学领域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后,又使过去若干难以计算的热工课题,如墙和屋顶等转角处三维温度场的计算、房间内部热环境变化等,都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获得迅速和精确的计算结果。此外,随着城市、乡镇建设的发展,以及城市热环境的改变,建筑热工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到建筑群体的热环境的改善和利用。

建筑热工学习题(有答案)-15.docx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A. 0.28~3?0 (B) 0.38~ 0.76 (C) 0.5~1.0 (D) 0.5~2.0 5.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量传递称 为(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8.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 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 1m 两表面的温差为 1 C 时,在一小时内通过 1m 截 A. 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 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 )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C. 人体表面接受外来的太阳辐射 D.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混合 传递热量 12. 平壁内的导热过程,( )是正确的。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微米。 2. F 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3.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B) 扩大绿化面积 4.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 )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D)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 (A) 辐射 (B) 对流 (C) 导热 (D) 传热 6.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n 、水泥膨胀珍珠岩;川、平板玻璃; 哪一组是正确的(B )?1、钢筋混凝土; 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V 、胶合板 (A) H 、V I 、闪、川 (B) V 、n 、 IΠ>W>I (C) I 、W 、川、n 、V (D) v 、n 、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A.热量从砖墙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 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关于建筑物理知识点

建筑热工学第一章:室内热环境 1.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室内气温、湿度、气流、壁面热辐射。 2.人体热舒适的充分必要条件,人体的热平衡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是达到人体热舒适的充分条件。 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 辐射散热量占45%-50%, 蒸发散热量占25%-30% 3.影响人体热感的因素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环境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和人体衣着状况。 4.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室外气候因素 太阳辐射 以太阳直射辐射照度、散射辐射照度及用两者之和的太阳总辐射照度表示。水平面上太阳直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散射辐射照度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 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太阳总辐射受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云量、海拔高度和地理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空气温度 地面与空气的热交换是空气温度升降的直接原因,大气的对流作用也以最强的方式影响气温,下垫面的状况,海拔高度、地形地貌都对气温及其变化有一定影响。 空气湿度 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一年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和绝对湿度相反。 风 地表增温不同是引起大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 降水 2)室内的影响因素: 热环境设备的影响;其他设备的影响;人体活动的影响 5.人体与周围环境的换热方式有对流、辐射和蒸发三种。 6.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对流换热影响很大,至于人体是散热还是得热,则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 7.影响人体蒸发散热的主要因素是作用于人体的气流速度和环境的水蒸气分压力。 8..热环境的综合评价: 1)有效温度:ET 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 2)热应力指数:HSI 根据在给定的热环境中作用于人体的外部热应力、 不同活动量下的新陈代谢产热率及环境蒸发率等的理论计算 而提出的。当已知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以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便可按相关线解图求得热应力指标。 3)预计热感指数:PMV 人体蓄热量是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气流速度和平均辐射温度4个环境参数及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皮肤平均温度、肌体蒸发率、所着衣热阻的函数。 9、城市区域气候特点: 1)大气透明度较小,削弱了太阳辐射;

(完整版)建筑热工学习题(有答案)-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6. 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 n 、水泥膨胀珍珠岩 哪一组是正确的(B ) ?1、钢筋混凝土; (A) n 、v 、i 、w 、川 (B) v 、n 、 川、W 、I (C) i 、w 、川、n 、v (D) v 、n 、 W 、川、I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陈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 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 1m 两表面的温差为 1 C 时,在一小时内通过 1m 2截 A. 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 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 )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C. 人体表面接受外来的太阳辐射 D.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 1. 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范围是( A . 0.28~3.0 (B) 0.38~ 0.76 2. 下列的叙述,() )微米。 (C) 0.5~1.0 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3. 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4. 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 (A)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 (C)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 5. 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 量传递称为( )。 (A)辐射 (B)对流 (D) 0.5~2.0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 (B)扩大绿化面积 (D)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是不正确的。 (B)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D)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C)导热 (D)传热 ;川、平板玻璃;W 、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V 、胶合板 A. 热量从砖墙的内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 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建筑热工学_习题(有答案)_15

《建筑物理》补充习题(建筑热工学) 1.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其波长围是()微米。 A.0.28~3.0 (B) 0.38~ 0.76 (C) 0.5~1.0 (D) 0.5~2.0 2.下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 天空和云层的散射(B) 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 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D) 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3.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 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B) 扩大绿化面积 (C) 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D) 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4.对于影响室外气温的主要因素的叙述中,()是不正确的。 (A) 空气温度取决于地球表面温度(B) 室外气温与太阳辐射照度有关 (C) 室外气温与空气气流状况有关(D) 室外气温与地面覆盖情况及地形无关 5.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 量传递称为()。 (A) 辐射(B) 对流(C) 导热(D) 传热 6.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B )?Ⅰ、钢筋混凝土; Ⅱ、水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Ⅴ、胶合板(A)Ⅱ、Ⅴ、Ⅰ、Ⅳ、Ⅲ(B)Ⅴ、Ⅱ、Ⅲ、Ⅳ、Ⅰ (C)Ⅰ、Ⅳ、Ⅲ、Ⅱ、Ⅴ(D)Ⅴ、Ⅱ、Ⅳ、Ⅲ、Ⅰ 7.人感觉最适宜的相对湿度应为() (A) 30~70 % (B) 50~60% (C) 40~70% (D) 40~50% 8.下列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A.铝箔的反射率大、黑度小 B.玻璃是透明体 C.浅色物体的吸收率不一定小于深颜色物体的吸收率 D.光滑平整物体的反射率大于粗糙凹凸物体的反射率 9.白色物体表面与黑色物体表面对于长波热辐射的吸收能力()。 A.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弱 B.白色物体表面比黑色物体表面强 C.相差极大 D.相差极小 10.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通过1m2截面 积的导热量,称为()。 A.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1.下面列出的传热实例,()不属于基本传热方式。 A.热量从砖墙的表面传递到外表面 B.热空气流过墙面将热量传递给墙面

建筑物理热工学复习整理

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的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 影响因素(重点掌握人体热舒适及其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速、壁面温度、新陈代谢率、衣服热阻。 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因素评价: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室内舒适性标准:夏季26—28度,冬季18—20度;可居住性标准:夏季不高于30度,冬季不低于12度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有利于发挥各种热环境改善措施的作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经济成本。有效温度(ET*) 热应力指数(HSI) 预计热感觉指数(PMV-PPD) 生物气候图 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度)与当地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的差值乘以采暖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制冷期度日数”(空调期度日数):当地空调期室外平均温度与室内基准温度(26度)的差值乘以空调期天数得出的数值,单位度*天。 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主要因素(重点):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 太阳辐射:地球基本热量来源,决定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建筑的得热状况…… 辐射量表征:太阳辐射照度(强度)和日照时数 直接辐射照度、间接辐射照度、总辐射照度 太阳辐射照度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空气质量、云量云状,地理纬度海拔高度、朝向…… 太阳辐射特点:直接辐射: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成正比关系 云量少的地方日总量和年总量都较大 海拔越高,直接辐射越强 低纬度地区照度高于高纬度地区 城市区域比郊区弱 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成正比,与大气透明度成反比 高层云的散射辐射照度高于低层云 有云天的散射辐射照度大于无云天 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实照时数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我国日照特点:日照时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减少 四川盆地日照时数最低 一般在太阳能资源区划中有丰富区、欠丰富区、贫乏区 空气温度:气温是常用的气候评价指标,单位摄氏度、华氏度(F=32+1.8C) 气象学中所指的空气温度是距离地面1.5m高,背阴处空气的温度。测量空气温度必须避免太阳辐射的影响。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地表状况(下垫面)大气对流作用

《建筑热工学》考试复习提纲

上海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第 1 章导热理论基础 1.1 导热的定义; 1.2 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热流矢量; 1.3 傅里叶定律、导热系数; 1.4 直角坐标系的导热微分方程式、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第 2 章稳态导热 2.1 通过平壁的导热、平壁热阻; 2.2 通过圆筒壁的导热、圆筒壁热阻; 2.3 通过肋壁的导热、肋片效率。 第 3 章非稳态导热 3.1 基本概念; 3.2 集总参数法。 第 4 章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 4.1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术语、概念; 4.2 掌握用热平衡法写出内节点和边界节点的温度离散方程。 第 5 章对流换热分析 5.1 确定表面传热系数的几种方法;

5.2 求解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的基本途径; 5.3 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临界雷诺数; 5.4 数量级分析与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5.5 各相似准则、相似准则间的关系及定性温度和定型尺寸。 第 6 章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系式 6.1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的概念; 6.2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的计算; 6.3 无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 第7 章凝结与沸腾换热 7.1 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及增强换热的措施; 7.2 大空间沸腾曲线。 第8 章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8.1 热辐射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8.2 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第9 章辐射换热计算 9.1 基本术语和概念; 9.2 热阻概念和计算; 9.3 代数法确定角系数; 9.4 封闭空腔中灰表面间辐射换热的网络法求解。 第10 章传热和换热器

10.1 传热过程、传热系数; 10.2 肋片效率、肋壁总效率、肋化系数; 10.3 换热器的型式和基本构造; 10.4 换热器计算的对数平均温差法

土建基础知识培训

土建基础知识培训

一、基本概念 1、建筑材料 水泥: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能在空气中、潮湿环境中和水中凝结、硬化、发展和保持强度。常用的水泥有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其中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水泥因其水化热较低,通常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常用水泥在正常环境中存放三个月,强度将降低10%~20%,水泥存放时间按出厂日期算起,超过三个月应视为过期水泥。 硅酸盐水泥: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硅酸二钙、硅酸三钙),与水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水泥的凝结、硬化和强度均依靠水化硅酸钙。 砂浆:由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粘土)、细骨料(砂)和水拌合而成。根据使用的胶凝材料的不用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粘土砂浆、混合砂浆。 混凝土:也叫“砼”,由胶凝材料、骨料(砂石)和水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的混合物,在经过浇筑成型硬化后得到的人造石材。 坍落度:用于检测混凝土的和易性。 钢筋混凝土: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与之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 外加剂:为改善和调节混凝土性能而掺加的物质,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泵送剂、速凝剂。 保护层:混凝土构件中起到保护钢筋避免钢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混凝土,从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 (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 公称直径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 2、建筑结构类型(按承重体系) 砖混结构:竖向承重的墙、柱等用砖或砌块砌筑,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共同抵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墙只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 剪力墙结构:用钢筋混凝土墙板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承受竖向和水平

建筑物理复习资料(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习题 1-1、构成室内热环境的四项气候要素是什么?简述各个要素在冬(或夏)季,在居室内,是怎样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 答:(1)室内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 (2)空气湿度: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对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冬季,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 (3)气流速度:当室内温度相同,气流速度不同时,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 (4)环境辐射温度:人体与环境都有不断发生辐射换热的现象。 1-2、为什么说,即使人们富裕了,也不应该把房子搞成完全的“人工空间”?答:我们所生活的室外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它要求人有袍强的适应能力。而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级其舒适的室内环境,会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的降低,使人逐渐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1-3、传热与导热(热传导)有什么区别?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与单纯在流体内部的对流传热有什么不同? 答:导热是指同一物体内部或相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向低温处转换的现象。纯粹的导热现象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当中。 围护结构的传热要经过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本身传热、表面放热。严格地说,每一传热过程部是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综合过程。 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即包括由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接触的空气、空气分子与壁面分子之间的导热过程。对流换热是对流与导热的综合过程。 而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它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的。 1-4、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对外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和对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在辐射传热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对于长波辐射,材性起主导作用。如:白色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最强,对于长波辐射,其反射能力则与黑色表面相差极小。而抛光的金属表面,不论对于短波辐射或是长波辐射,反射能力都很高,所以围护结构外表面刷白在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是非常有效的,而在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刷白是不起作用的。 1-5、选择性辐射体的特性,对开发有利于夏季防热的外表面装修材料,有什么启发? 答:选择性辐射体又称非灰体,其辐射光谱与黑体光谱截然不同,甚至有的只能发射某些波长的辐射线。 由图可知,选择性辐射体的特性,具有间断性,可将此特性利用起来,将外表面装饰材料刷白,或进行浅色处理,对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也非常有效。 1-6、书中给出的自然对流时计算αc的三个公式中,系数分别为2.0,2.5, 1.3,试说明系数不同的原因。 答:因为热流一般都是由下向上流动的。

建筑物理学课后习题答案含光热

第一章建筑热工学基本知识 习题 1-1、构成室内热环境的四项气候要素是什么?简述各个要素在冬(或夏)季,在居室内,是怎样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 答:(1)室内空气温度: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 (2)空气湿度: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对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冬季,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 (3)气流速度:当室内温度相同,气流速度不同时,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 (4)环境辐射温度:人体与环境都有不断发生辐射换热的现象。 1-2、为什么说,即使人们富裕了,也不应该把房子搞成完全的“人工空间”? 答:我们所生活的室外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它要求人有袍强的适应能力。而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级其舒适的室内环境,会导致人的生理功能的降低,使人逐渐丧失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危害人的健康。 1-3、传热与导热(热传导)有什么区别?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与单纯在流体内部的对流传热有什么不同? 答:导热是指同一物体内部或相接触的两物体之间由于分子热运动,热量由高温向低温处转换的现象。纯粹的导热现象只发生在密实的固体当中。 围护结构的传热要经过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本身传热、表面放热。严格地说,每一传热过程部是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综合过程。 本书所说的对流换热即包括由空气流动所引起的对流传热过程,同时也包括空气分子间和接触的空气、空气分子与壁面分子之间的导热过程。对流换热是对流与导热的综合过程。 而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之中,它是因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互相掺合而传递热能的。 1-4、表面的颜色、光滑程度,对外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和对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在辐射传热方面,各有什么影响? 答:对于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对于长波辐射,材性起主导作用。如:白色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最强,对于长波辐射,其反射能力则与黑色表面相差极小。而抛光的金属表面,不论对于短波辐射或是长波辐射,反射能力都很高,所以围护结构外表面刷白在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是非常有效的,而在结构内空气间层的表面刷白是不起作用的。 1-5、选择性辐射体的特性,对开发有利于夏季防热的外表面装修材料,有什么启发? 答:选择性辐射体又称非灰体,其辐射光谱与黑体光谱截然不同,甚至有的只能发射某些波长的辐射线。但是建筑材料多属于灰体,根据非灰体的性质可开发非灰体的装修材料,辐射和吸收某种特定的辐射线。 由图可知,选择性辐射体的特性,具有间断性,可将此特性利用起来,将外表面装饰材料刷白,或进行浅色处理,对夏季反射太阳辐射热也非常有效。 1-6、书中给出的自然对流时计算αc的三个公式中,系数分别为2.0,2.5,1.3,试说明系数不同的原因。 答:是因为结构和热源位置不同,高温密度小的空气和低温密度大的空气之间进行对流换热。 水平表面(热流由下而上)有利于对流,所以取2.5 水平表面(热流由上而下)不利于对流,所以取1.3 垂直表面不影响对流,所以取2.0 1-7、试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几个外墙内表面或地面产生表面结露现象的实例,并说明结露的原因。 答:例1、有些户主由于使用不当,经常使室内出现许多水蒸气,室内空气容纳不了的水蒸气就凝结成水珠析出。 由于山墙的建筑构造做法不到位,使山墙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的露点温度,而导致山墙表面出现结露,甚至霉变。 例2、有些室内由于温度降低,而使露点温度降低,产生结露现象。 若在建筑构造无总是的情况下,居民生活方式不同,也会使房间产生结露的现象,居民在居住空间内频繁进行类似于大蒸汽作业,就会使室内水蒸气含量过高,出现结露现象。 第二章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原理及计算 习题 2-1、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过程,几种传热方式?分别简述其要点。 答: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过程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表面吸热、结构本身传热、表面放热。 表面吸热——内表面从室内吸热(冬季),或外表面从事外空间吸热(夏季) 结构本身传热——热量由高温表面传向低温表面

建筑物理复习(建筑热工学)

第一篇建筑热工学 第1章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 1.室内热环境构成要素: 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辐射温度构成。 2.人体的热舒适 ①热舒适的必要条件: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向环境散发的热量。 q——人体新陈代谢产热量 m q——人体蒸发散热量 e q——人体与环境辐射换热量 r q——人体与环境对流换热量 c ②充分条件:所谓按正常比例散热,指的是对流换热约占总散热量的25-30%,辐射散热约为45-50%,呼吸 和无感觉蒸发散热约占 25-30%。处于舒适状况的热平衡,可称之为“正常热平衡”。(注意与“负热平衡区分”) ③影响人体热舒适感觉的因素: 1.温度; 2.湿度; 3.速度; 4.平均辐射温度; 5.人体新陈代谢产热率; 6.人体衣着状况。 3.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①湿空气组成:干空气+水蒸气=湿空气 ②水蒸气分压力:指一定温度下湿空气中水蒸气部分所产生的压力。 ⑴未饱和湿空气的总压力: P——湿空气的总压力(Pa) w P——干空气的分压力(Pa) d P——水蒸气的分压力(Pa) P——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⑵饱和状态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 s P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见本篇附录2)。表明在一定的大气压下,湿空气温度越注:标准大气压下, s 高,其一定容积中所能容纳的水蒸气越少,因而水蒸气呈现出的压力越大。 ③空气湿度:表明空气的干湿程度,有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⑴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用f表示(g/m3)。 f(g/m3)表示。 饱和状态下的绝对湿度则用饱和水蒸气量 max f的百分 ⑵相对湿度:一定温度,一定大气压力下,湿空气的绝对湿度f,与同温同压下饱和水蒸气量 max 比: ⑶同一温度(T)下,建筑热工设计中近似认为P与f成正比例关系,因此,相对湿度又可表示为空气中 水蒸气分压力与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百分比,表示为: P——空气的实际水蒸气分压力(Pa); P——同温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a)。 s (注:研究表明,对室内热湿环境而言,正常湿度范围大概在30%~60%。) ④露点温度:露点温度是在大气压力一定,空气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的 t(℃)表示。 温度。用 d 4.室外热湿环境 是指作用在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湿物理量的总称。构成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太阳辐射、风、降水等。 5.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基本知识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①导热:指物体中温差时,由于直接接触的物质质点作热运动而引起的热能传递过程。 ⑴热流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单位面积的热量。设单位时间内通过等温面上微元面积d F的热量 为d Q,则热流密度q表示为:

建筑热工学(1)

1、根据丹麦学者房格尔的观点,影响人体热舒适的物理量有几个,人体的热感觉分为几个等级?( ) A.四个物理量、七个等级 B.五个物理量、六个等级 C.六个物理量、七个等级 D.六个物理量、五个等级 2、下列参数中,与热感觉(PMV)指数无关的是() A.室内空气温度 B.露点温度 C.气流速度 D.空气湿度 3、关于太阳辐射,下述哪一项不正确?() A.太阳辐射的波长主要是短波辐射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为直射辐射和散射辐射 C.同一时刻,建筑物各表面的太阳辐射照度相同 D.太阳辐射在不同的波长下的单色辐射本领各不相同 4、下列的叙述,()不是属于太阳的短波辐射。 A.天空和云层的散射 B.混凝土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C.水面、玻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D.建筑物之间通常传递的辐射能 5、避免或减弱热岛现象的措施,描述错误是()。 A.在城市中增加水面设置 B.扩大绿化面积 C.采用方形、圆形城市面积的设计 D.多采用带形城市设计 6、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建筑热工设计的要求()。 A.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兼顾夏季防热 B.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C.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 D.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7、我国的《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1993)将我国分成了五个气候区,分区的主要依据是() A.累年最冷月的最低温度 B.累年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C.累年最冷月的平均温度和累年最热月的平均温度 D.累年最冷月的最低温度和累年最热月的最高温度 8、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要求,下列哪一地区的热工设计必须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 A. 严寒地区 B. 夏热冬冷地区 C. 寒冷地区 D.夏热冬暖地区 9、下面列出的城市中, 不属于夏热冬暖地区的是( ) A.广州 B.海口 C.南宁 D.长沙 10、多层平壁稳定传热时,下面哪条温度分布线是正确的( ) A.A B.B C.C D.D 11、在热量的传递过程中,物体温度不同部分相邻分子发生碰撞和自由电子迁移所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 A.辐射 B.对流 C.导热 D.传热 12、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他们是导热、对流和辐射。关于热量传递下面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存在着温度差的地方,就发生热量传递 B.两个互相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不可能发生热量传递 C.对流传热发生在流体之中 D.密实的固体中的热量传递只有导热一种方式 13、导热系数是指在稳态条件下,在以下哪种情况时,通过1㎡截面积在lh内由导热方式传递的热量?() A.材料层厚度为1m,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 B.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差为1℃ C.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 D.材料层厚度为1m,两侧表面温度差为1℃ 14、在稳定传热状态下当材料厚度为1m 两表面的温差为1℃时,在一小时内通过1m2 截面积的导热量,称为()。 A.热流密度 B.热流强度 C.传热量 D.导热系数 15、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λ为()。 A.小于0.4W/(m*K) B.小于0.3W/(m*K) C.小于0.2W/(m*K) D.小于0.1W/(m*K) 16、一种材料的导热系数的大小,与下列哪一条有关() A.材料的厚度 B.材料的颜色 C.材料的体积 D.材料的容重 17、把下列材料的导热系数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哪一组是正确的()? Ⅰ、钢筋混凝土;Ⅱ、水泥膨胀珍珠岩;Ⅲ、平板玻璃;Ⅳ、重沙浆砌筑粘土砖砌体;Ⅴ、胶合板(单选题,2分) A. Ⅱ、Ⅴ、Ⅰ、Ⅳ、Ⅲ B. Ⅴ、Ⅱ、Ⅲ、Ⅳ、Ⅰ C. Ⅰ、Ⅳ、Ⅲ、Ⅱ、Ⅴ D.Ⅴ、Ⅱ、Ⅳ、Ⅲ、Ⅰ 18、下列墙体在其两侧温差作用下,哪一种墙体内部导热传热占主导,对流、辐射可忽略?( ) A.有空气间层的墙体 B.预制岩棉夹芯钢筋混凝土复合外墙板 C.空心砌块砌体 D.框架大孔空心砖填充墙体 19、有关材料层的导热热阻,下列叙述中哪一种是正确的?( ) A.厚度不变,材料层的热阻随导热系数的减小而增大 B.温度升高,材料层的热阻随之增大 C.只有增加材料层的厚度,才能增大其热阻 D.材料层的热阻只与材料的导热系数有关

建筑热工学1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浅谈室内外湿热环境对人的影响 实验人员顾坤农 课程名称建筑热工学 班级建132 学号 201301010212 指导教师李英 实验日期 2016/3/22 实验地点北京建筑大学 成绩 教师签字 摘要:室内热湿环境要素、气候对人居方式的影响、建筑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空气湿度、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建筑材料 一、室内热湿环境四要素对人体感觉的影响 室内空气湿度、室内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是构成室内热湿环境的四要素。其中,空气温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人体的冷热舒适感,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人体对于温度变化做出的应激性反应,比如在感到炎热时会出汗,在感到寒冷时血液流动会加快;空气湿度与温度共同作用又影响着人体的舒适与健康,如果人长期生活在潮湿的地区,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或者长期生活在寒冷地区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冬季的阴冷潮湿与夏季的湿热环境都不是理想的居住环境。适当的气流速度在夏季能有效的提高人体的热舒适感,最表观的体现就是人在出汗时如果有一阵风吹来,人会感到凉爽;室内环境物体表面辐射温度的高低,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冬季采用的壁炉、电暖器、散热器、地暖等,都是创造热舒适环境和高效利用能源的必要设备。居住建筑冬季采暖设计温度为18℃,托幼建筑采暖设计温度为20℃,办公建筑夏季空调设计温度为24℃等。这些都是根据人体舒适度而定的要求。根据卫生工作者的研究,对室内热环境而言,正常的湿度范围是30-60%。冬季,相对湿度较高的房间易出现结露现象。当室内温度相同,气流速度不同时,人们热感觉也不相同。如气流速度为0和3m/s时,3m/s的气流速度使人更感觉舒适。所以,室内空气湿度、室内空气温度、气流速度、环境辐射温度对人体的热舒适感共同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室内舒适的热湿环境与设备使用 想要让人在室内感觉到舒适的热湿环境,需要使得人保持相对恒定的稳定温度,即人体内的产热量与环境的失热量相平衡。人体的物质代谢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可能无限制的通过减少输往体表的血液量的方式抵抗寒冷,也不可能通过无限制的出汗的方式适应湿热的环境,所以,为了创造一个令人舒适的室内热湿环境,使用设备对室内热湿环境进行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是,从人体健康卫生与节能环保的角度来说,一年四季中宜人的室内环境不应该是完全用设备调控下的恒温恒湿环境。首先,如果完全用设备调控,在生理上,人体会对室外大环境的改变表现出不适应性,比如,在冬季,人从恒温恒湿的室内走到室外,会感觉到寒冷,再从室外走到室内,又会感觉热,如此反复,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因为人体对于环境改变的适应性降低了,这不利于健康。其次,从能源角度来说,一年四季全部使用设备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是非常浪费资源的,同时,还会导致周围小环境的改变,甚至导致城市的环境改变(热岛效应)。所以,虽然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会使人感到舒适,但一年四季完全使用设备对室内环境进行调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三、湿热环境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以及建筑风格的影响 当人们在室外进行活动时,影响人体热舒适感的因素有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人的新陈代谢速率和衣服的热阻碍。前四个因素为室外物理因素,后两个为人为因素。人体热舒适度受到上六个因素的影响,但是人体自身产生的热量是不可就控制的。由于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等影响,人们需要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适应气候的变化,以达到与室外热环境的平衡。比如冬天添加厚衣服御寒,夏天打遮阳伞;在重庆吃辣椒祛湿,在漠河喝烈酒发热。 室外热环境直接影响建筑的功能、形式以及维护结构。建筑是紧凑形以抵御寒冷以及风力的影响,还是疏松形的以达到通风纳凉的目的;是封闭还是开敞,是厚重还是轻盈;屋顶形式又是怎样的,所有这些要素构成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在寒冷的北方,建筑需要防寒、保温和节能,建筑布局紧凑,体型封闭、厚重;在炎热多雨的地方,建筑有良好的通风、遮阳、隔热性能,内外通透,以便于降温祛湿;沿海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