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作出科学、准确的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给于适当的治疗。一、临床诊断

(一)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2)急性黄疸型

2、慢性肝炎:(1)轻度(2)中度(3)重度

3、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性重

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肝硬变(1)代偿期(2)失代偿期

(二)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和注射或输血史。

b、近期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

状,持续几天以上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

c、有肝肿大并有触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

大等体征。

d、肝功能化验ALT升高,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

(2)急性黄疸型肝炎

a、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诊断条件,可有尿色加深及巩膜

皮肤黄染。

b、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

原因引起的黄疸。

2、慢性肝炎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2)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

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3)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

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

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根据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将

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a、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b、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及明显的

消化道症状。C、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

d、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

e、肝浊音界

进行性缩小。f、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

a、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b、15天~24周出现极度乏力及

明显的消化道症状。C、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

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d、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

升≥17.1μm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e、首先

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相关征候

(包括胸水等)者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

其发病基础有:a、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b、慢性乙肝病毒

携带史。C、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

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B超提示慢性干实质损害、

脾脏增大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A/G比

值下降或倒置)。d、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e、慢性乙肝

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

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有甲型、戊型和其它肝炎病

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胆红素大于

正常值10倍以上。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分为

早、中、晚三期。

4、淤胆性肝炎

a、有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但症状较轻,

b、皮肤搔痒,粪

便灰白,c、肝脏明显肿大,d、肝功能检查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持续3周以上并能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e、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60%,f、血清γ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升高。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性肝炎。

5、肝炎肝硬化

a、有慢性肝炎病史,

b、B超检查提示肝脏缩小,肝表面凹凸不

平,肝实质回声不均,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有腹水时可见液性

暗区,c、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肝纤维化或结节形成。

临床上根据病情可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二、病原学诊断

(一)、病原学分型

目前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即甲型病毒性肝炎(HA V)、乙型病毒性肝炎

(HBV)、丙型病毒性肝炎(HCV)、丁型病毒性肝炎(HDV)和戊型病毒性肝炎(HEV),庚型肝炎病毒(HGV)。

(二)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检出抗—HA V IgM,可确诊为HA V近期感染。

2、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

HBsAg阳性,②HBV—DNA阳性,③抗—HBc IgM阳性,④肝内

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I、急性乙肝的诊断要与慢性乙肝急性发作鉴别。

II、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

HBV感染标志物阳性。

ⅲ、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

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3、丙型肝炎:①急性丙肝的诊断: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或肝内

HCV-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它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

染标志。②慢性丙肝的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它型肝炎,

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急性丁型肝炎的诊断①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指标阳性外,血清抗-HDV IgM阳

性,抗-HDV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V Ag及HDV

RNA阳性。②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肝病人或慢性

HBsAg携带者,血清HDV RNA和/或HDV Ag阳性,或抗-HDV

IgM和抗-HDV IgG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HDV Ag阳性。

(2)慢性丁型肝炎的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VIgG 持续高滴度HDV RNA持续阳性,肝内HDV RNA和/或

HDV Ag阳性。

5、戊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转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

-HEV阳性>1:20,或粪便HEV RNA阳性,或抗-HEV IgM阳性。

三、入院后化验及辅助检查

(一)入院后完成血、尿、便常规、尿三胆、便潜血等项目检查。以后急肝每两周检查一次,慢性肝炎每月一次。如有异常情况可随时复查。

(二)入院后常规查肝功能,根据病情查血生化、血糖、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沉、胆硷酯酶、总胆汁酸、血脂、肝脏纤维化四项等检测项目。一般情况下每2周~1个月查一次。或据临床需要决定复查时间。慢性乙、丙、丁型肝炎入院查AFP,如无异常每三个月一次。

(三)入院常规查B超、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必要时拍片。慢性肝炎、肝硬化做上消化道造影。以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四)胸水、腹水患者做胸、腹水常规及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凝造血机能障碍查骨髓象。有出血倾向全面查凝血全项。疑并发DIC、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心源性、代谢性、肝静脉流出通道受阻而引起肝硬化者等应做相应检查。

(五)常规做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原学检查,查艾滋病、梅毒抗体。必要时查EBV、CMV等病毒感染指标。

(六)肝脏活组织学检查对诊断、分型、疗效及预后判定十分重要。根据需要努力争取进行,但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规范化。

以上内容为常规检查项目。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需要随时作有关项目检测。

四、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特效治疗。根据不同病原、临床类型区别对待。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精神创伤及损肝药物。目前要应用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树立病人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更加完善、规范和科学地治疗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一)休息:急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活动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均应卧床休息。

病情缓解后应动静结合,活动度根据自身状况而定。一般以活动后不感

到疲劳为宜。切勿盲目增加活动量,以免加重病情。

(二)饮食:急性期应进易消化清淡、富含维生素食物。糖的补充要适量,以免引起糖代谢障碍。适当限制脂肪入量,摄入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豆制品、各种瘦肉、蔬菜等。但要根据病情,勿过量补充。糖应占每日总

热量的55-60%;蛋白占25-30%;脂肪为10-20%。

(三)药物治疗:

1、抗炎、保肝、降酶、退黄药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2-3种,切勿同时多种药物及超常规的大剂量应用,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及药物间的拮抗反应。可选酌情用:

口服用药:

肝泰乐0.1~0.2 Tid

罗浮健肝灵2~3粒 Tid

肝速康 2~3粒 Tid

利肝隆冲剂 1袋 Tid

甘利欣 2粒Tid

苦参素软胶囊 0.2 Tid

清开灵口服液 20ml Bid

注射用药:

①5~10%葡萄糖200ml +30~40ml 强力宁(或甘利欣或力达甘欣)静滴 qd ,疗程2~4周。

②5~10%葡萄糖200ml +促肝细胞生长素 80~120mg 静滴 qd ,疗程2~4周。 ③10%葡萄糖200ml+A TP40mg+辅酶A100u

+维生素C3.0+肝太乐0.4静滴 qd ,疗程2~4周,伴恶心呕吐者可加维生素B 6100~200mg ,有出、凝血功能障碍者加维生素K 110mg 静注。

④5~10%葡萄糖200ml +清开灵40ml 静滴 qd 疗程2周。

⑤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复方丹参20ml+654-2 10mg 静滴 qd 疗程2周。 ⑥5~10%葡萄糖200ml+门冬氨酸钾镁30ml 静滴 qd ,疗程2~4周。 ⑦5~10%葡萄糖200ml +苦参碱150mg 静滴 qd ,疗程2~4周。

⑧淤胆型肝炎或伴有胆汁淤积者:口服胆维他胶囊、熊胆胶囊或用苦黄、思美泰注射液。必要时可用激素、巴比妥、肝素抗凝等药物,但应严格选择适应症,注意副反应,需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应用。

⑨自由基拮抗剂的使用:谷光甘肽

2、抗病毒治疗:抗炎、保肝、降酶、退黄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并不能取代抗病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迁延愈,肝脏病变的进展与病毒的持续复制密切相关。因此,抑制病毒复制,对慢性肝炎病情稳定和恢复有关键性作用,根据病情使用干扰素及核苷类药物。见附录。

3、抗纤维化药物:以中医中药为主,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

4、调整蛋白比值:马洛替脂、复合氨基酸胶囊、支链氨基酸、极化液、人血白蛋白及鲜血浆,必要时用促生长激素等。

5、调节免疫功能:核糖核酸、左旋咪唑涂布剂、转移因子、胸腺肽、胸腺因子-D 、胸腺五肽、胸腺肽-a 等药物治疗。

6、中药治疗:肝舒康、抗毒胶囊II 号等我院制剂。

7、清除肠源内毒素: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乳果糖等。

8、载体氧光亮子疗法、肝病治疗仪及自体或异体血光亮子疗法等。

(四)腹水的治疗:

1、限制进水量(300~500ml+出量)、限制钠摄入量(2.5g),维持水、电介质平衡。

2、利尿剂:速尿20mg Bid~Tid,安体舒通40mg Bid~Tid;三天后效果

不佳时可加大剂量,使患者每日体重下降0.5kg为宜,若有外周水肿

者,体重可下降1kg。

3、白蛋白:10~20g 静滴,根据病情可每日1次或每周2~3次。

4、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酚妥拉明。

5、放腹水:大量腹水有明显压迫症状、有感染时可放腹水治疗。

6、有自发性腹膜炎或有菌腹水者加用抗菌素治疗,常用药物:头孢噻

肟钠、头孢曲松、头孢派酮、泰能及喹诺酮类药物。

7、有门脉高压时,可选用心得安10~20mg Tid,或心痛定5~10mg Tid 等。

8、腹水回输治疗。

9、介入治疗。

(五)肝性脑病的治疗:

1、控制蛋白摄入量(≯20~40g/日)。

2、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肠道不吸收抗生素口服。

3、清理肠道积血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1000ml清洁洗肠,10%食醋200ml保留灌肠1次/日。

4、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5、保持呼吸道通畅。

6、支链氨基酸250ml 静滴qd,调整支、芳氨基酸比例。

7、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各用1~2支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二者比例可根据血钾血钠浓度调整。

8、25%精氨酸80~100ml静滴qd,适用于低氯性碱中毒。

9、防治脑水肿可用高糖或甘露醇、速尿等。

10、乳果糖10~30ml/次3次/日口服,剂量以达到每日2~3次粥样便为宜,也可用生大黄泡水饮。

(六)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1、垂体后叶素用100单位+硝酸甘油10mg加入5~10%葡萄糖500ml

中持续静滴(0.1~0.3单位/min),高血压、冠心病慎用。

2、西米替丁0.4~1.0 静注,2~4次/日。

3、立止血1~2 克氏单位肌注或静注。

4、六氨基乙酸4~6g+维生素K1 10~20mg加液体静滴。

5、凝血酶、云南白药口服。

6、正肾素8mg+冰生理盐水100ml分次口服。

7、善得定或施他宁:首次100ug静注,继以600ug+10%糖1000ml静点,

以25ug/h速度持续4~48h,降低门脉高压12.5~16.7%,减少门脉主

干血流量25%,止血率70~78%。

8、0.9%盐水20ml+洛赛克40mg 静注1~2次/日。

9、大量出血或伴有失血性休克者可输血。

10、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11、介入治疗。

12、外科手术治疗。

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摘录全国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2005年亚太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共识要点》。

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衰竭的发生,从而延长生存时间及改善生命质量。但最终的治疗目标应是消除病毒和病变停止进展和恢复。

治疗措施: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改善肝功能及抗肝纤维化治疗,而抗病毒是主要和关键的治疗,只要条件允许,就应积极进行系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适应症:1.HBVDAN≥105copies/ml(HbeAg阴性者,则≥104copies/ml)

2.ALT≥2倍正常上限。

3. ALT﹤2倍正常上限,组织病理学上应有中度(G2~3)以上炎症活动。

4.应注意排除由于降酶药物所引起的暂时性ALT正常,以及由药

物或酒精等其他因素所致的ALT生高。

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推荐方案:

(一)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1.适应症选择:HBVDAN≥105copies/ml者。ALT水平2~10倍正常值内。

2.α干扰素治疗方案:3~5MU/次,每周3次或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剂量应根据病人对于α干扰素的疗效、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 疗程:一般疗程6个月,为提高疗效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疗程至1年。应注意个体化及长疗程治疗。

(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1.适应症选择:HBVDAN≥104copies/ml者,ALT水平2~10倍正常值内。

2.α干扰素治疗方案:3~5MU/次,每周3次或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

3.疗程:至少1年。

(三)特殊人群

1.慢性HBV携带者:转氨酶正常的.慢性HBV携带者应用α干扰素治疗疗效差,须密切观察生化、病毒学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水平升高或肝组织病理学病变≥G2,可用α干扰素治疗。

2. 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可用α干扰素治疗,但宜从小剂量开始,在密切观察下逐渐增加到规定的治疗剂量。

3.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干扰素治疗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因此属禁忌症。

4.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病人:α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疗效及安全性与成人相似。剂量3MU/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U。

(四)关于强化治疗:是治疗初始阶段每日应用α干扰素,连续2~3周后改为隔日或3次/周。目前对此疗法意见不一,因此不与推荐。

(五)符合上述条件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用α干扰素治疗:(1)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2)失代偿性肝硬化;(3)自身免疫性疾病;(4)有重要脏器病变(严重心、肾疾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神经精神异常等)。

(六)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1)治疗初期常见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有发热、寒战、乏力、肝痛、背痛和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腹泻及呕吐。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对感冒样综合征可于注射后2小时,给扑热息痛等解热镇痛剂,对症处理,不必停药;或将注射时间安排在晚上。(2)骨髓抑制:出现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治疗过程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持续下降,要严密观察血象变化。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或血小板计数<40×109/L时,需停药,并严密观察,对症治疗,注意出血倾向。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3)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病症状应停药。(4)出现失眠、轻度皮疹时对症治疗,可不停药,有时可出现脱发。(5)少见的副反应有: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出现这些疾病和症状时,应停药观察。(6)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样综合征、血管炎综合征和Ⅰ型糖尿病等,停药可减轻。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适应症正在我国SFDA审批中。

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推荐方案

(一)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1.适应症选择:HBVDAN≥105copies/ml者。ALT水平2倍正常值以上可开始治疗,治疗一年时HBVDNA转阴、HbeAg转阴但未出现HbeAb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达到HbeAg转换后,再至少继续用药6个月,间隔3个月复查1次,

仍维持完全应答者可停药观察。

(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

1.适应症选择:HBVDAN≥104copies/ml者,ALT水平2倍正常值以上可开始治疗。治疗后达到HBVDNA转阴者且ALT复常者疗程至少2年。

(三)失代偿肝硬化患者:

对于病毒复制和炎症活动的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以改善肝功能,但不可随意停药,而且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加用其他已批准的核苷类药物。

(四)儿童患者:

1、对有抗病毒治疗指征≧12岁(体重35kg)的患儿可按成人的剂量和疗程服用拉米夫定治疗(I)。由于国内尚未在12岁以下儿童中进行拉米夫定临床研究,故对12岁以下病人暂不推荐应用。

(五)发生耐药突变后的治疗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可发生耐药突变,表现为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或阴转后继续治疗反而明显上升或又阳转,可同时出现肝功能异常。建议:①改用其他核苷(酸)类似物如阿德福韦或干扰素(可重叠用药1-3个月);②如HBV DNA 和ALT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者,可继续使用拉米夫定并严密观察;③无肝硬化基础或无免疫抑制的患者可以停用拉米夫定并密切观察。④对用药期间肌酐清除率下降者应按药物说明书高速剂量。

(六)停药反跳的患者,可再用拉米夫定治疗或阿德福韦。

(七)治疗过程中和疗程结束后的随访

1、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随访:

(1)肝功能: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治疗开始前应测定基线水平,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改善情况延长到每3个月1次。

(2)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前应测定HBeAg和HBV DNA的基线状态或水平,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1次监测HBsAg、HBeAg、抗HBe和HBV DNA。尽可能做到在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定量检测HBV DNA。

(3)根据病情需要检测血常规、血小板、磷酸肌酸激酶、血肌酐等指标。

(4)肝组织学:有条件的单位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行肝组织检查1次。

(5)观察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

(6)了解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督促患者配合治疗和正规用药,告诫患者不能擅自停药。

2、治疗结束后随访:无论有否治疗应答,都应对患者定期随访。建议停

药后的前3个月每月1次、以后每3~6个月1次检测ALT、AST、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以及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随访至少6-12个月。如病

情有变化,可随时随访。

三、阿德福韦治疗:

阿德福韦已获我国SFDA批准。其适应症和拉米夫定相似,尤其适合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临床试验表明阿德福韦对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病人均有效。阿德福韦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肾毒性,但在每日10mg的剂量下对肾功能尚无不良影响。

四、免役调节治疗

免役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乙肝特异性免役治疗方法。

胸腺肽a1副作用少,使用安全,对于有抗病毒适应症但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干扰素、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有条件可应用胸腺肽a1,1.6mg,2次/周。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

五、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期望有相加或协同的抗病毒疗效或减少耐药性作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1、不推荐拉米夫定与干扰素同步联合治疗,序贯治疗疗效尚需进一步

研究。

2、不推荐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同步联合治疗。

3、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疗效未能肯定。

4、拉米夫定、干扰素同联合其他药物(包括中草药)治疗慢性乙行肝

炎的效果尚需临床研究证据进一步支持。

附: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

1. 治疗指征:(1)血清HCV RNA(+)和/或抗-HCV(+);(2)血清ALT升高(除外其他原因),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具备上述两项指征即可进行α干扰素治疗。急性丙型肝炎应早期应用α干扰素治疗,可减少慢性化。

2. 剂量及疗程:α干扰素3MU/次,3次/周。治疗4~6个月,无效者停药。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18个月。治疗第1个月,1次/日。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

3.联合治疗:干扰素+病毒唑(1.0/日疗程48周)

4.疗效判断标准:(1)治疗结束时应答①完全应答:ALT复常及HCV RNA转阴。②部分应答:ALT复常但HCV RNA未阴转,或HCV RNA转阴但ALT未复常。③无应答:ALT仍异常,HCV RNA仍阳性。(2)停药后6~12个月应答①持续应答:停药6~12个月内仍完全应答者。②复发:治疗结束时为完全应答,停药6~12个月内出现ALT异常及HCV RNA阳转者。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513219732.html,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 作者:丁雯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球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众多,而现有的抗病毒治疗只在少数患者显现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迫切需要。基因治疗可以调节病变组织的生物学功能,因此成为一种强大且可塑性极强的治疗工具。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显示了基因治疗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3-0134-01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传染病,慢性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部分患者可发生肝细胞大量坏死所导致的暴发性肝衰竭,病死率高达80%~90%。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但目前尚缺乏十分理想的治疗方法。干扰素α仅对不到40%的慢性HBV感染者和20%~30%的慢性HCV感染者有效。 目前广义的基因治疗是指体细胞基因治疗,即将具有防治潜能的外源基因(目的基因)通过合适载体转移到患者的相关器官组织(靶组织)的细胞内,并获得适当表达,替代、修正、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或封闭、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以达到防治或减轻疾病的目的。因此基因治疗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单基因缺陷遗传病,还包括传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类型的疾病。研究者对病毒性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1 反义核酸与核酶 早期利用核酸作用于靶RNAs并使其降解的方法是通过DNA寡核苷酸与互补RNAs杂交,从而引起核糖核酸酶H介导的降解作用,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反义技术”。继而人们又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即核酶。目前人们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反义核酸或核酶来降解靶序列。 Nash等将针对HBV衣壳包装信号、X抗原和表面抗原mRNA的锤头状核酶和反义序列克隆于lenti病毒载体,并导入表达HBV的肝细胞中,整合载体持续表达超过4个月,以HBs mRNA为靶标的反义RNA可有效降低转录子的水平,针对X抗原和表面抗原mRNA的核酶 也可有效降低HBV mRNA水平。 通过导入反义核酸或核酶的长效表达载体并使其与宿主基因组整合,一定比例的肝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就会被赋予抵抗病毒感染的特性。由于这部分细胞比那些已被病毒感染的细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1],为锡山区历年来传染病发病居前列的疾病之一。为全面了解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锡山区1999-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资料汇编,所报病例均经乡镇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卫生防疫人员个案调查核实。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1999-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死亡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9/10万,死亡率0.08/10万,病死率0.19%。发病率最高的为1999年(74.83/10万),最低为2010年(17.13/10万)。6例死亡病例中,乙肝2例,戊肝1例,未分型3例。 锡山区1999-2001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2002-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年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不同型别肝炎疫情12年各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基本均上呈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戊肝发病率基本不变。 乙肝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56.71%,为锡山区肝炎主要病原型。丙肝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超过甲肝,成为锡山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见表1。 2.3人群分布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5岁组发病占5 3.06%。其中甲肝以25-45岁组为主占52.74%,乙肝以20-35岁组为主占58.72%,丙肝以20-3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为主,占53.80%,戊肝以25~40岁组为主(50.57%),未分型肝炎以25~45岁组为主(56.84%)。 发病以男性为多,12年男性发病2247例,女性发病957例,男女性别比为2.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分别占46.07%、14.73%、9.24%和8.12%。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 2.4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12月份最少,占5.40%,8月份最多,占10.42%,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显示一定的季节性。甲肝在3-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甲肝总病例数的5 3.59%,1~5月份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呈单峰分布;乙肝在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丙肝在5月份为发病高峰;戊肝全年波动比较大;未分型肝炎分布趋势与总病例相似,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见图1。 3讨论

肝硬化肝性脑病病例分析

临床病例讨论 例一 患者梁某某男性,50岁,因“乏力、食欲减退2年腹胀3月,加重3天”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中老年男性,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年;否认长期饮酒史,否认有疫水疫区接触史; 2 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当时无腹痛、腹胀、腹泻,无呕血、黑便、黄疸不适,未引起注意,自觉上述症状逐渐加重,3月前患者自觉腹胀,四肢浮肿,曾到当地中医诊所就诊,于中药水煎服,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3天自觉上述症状加重,故来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肝硬化失代偿期”收入我科,发病以来,食欲差,小便略减少,日均600~700ml,大便一天两次,量约200g,色黄,质软,非陶土样,夜间睡眠差,体重近期少许增加。 3 查体:T36.5℃P100次/分R20次/分BP140/90mmHg体重75kg 腹围110cm 神志清,面色晦暗,无扑翼样震颤,四肢见色素沉着,前胸面颈部见数枚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全身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腹部两侧膨隆呈蛙腹状,见脐疝,无腹型及胃肠蠕动波,见腹壁静脉曲张,脐以上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以下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脐周静脉呈海蛇头样,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肝剑下3cm可触及,质硬,表面欠光滑,脾脏轻度肿大,

莫菲氏征阴性,液波震颤阳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肝上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轻叩痛,双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四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生理发射存在,病理放射未引出。 4 辅查:ALT 380 IU/L AST 400IU/L 白蛋白25. 5 g/L, 总胆红素39μmol/L;直接胆红素:19.3 μmol/L。 讨论 1、该患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 2、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3、该病的诊疗计划与治疗原则? 例二 病例摘要: 男,62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近日出现呕血、柏油样便,继之神志恍惚来诊。检查:BP 80/50 mmHg,巩膜黄染,言语不清,定向力丧失,计算能力下降,幻觉出现,睡眠时间倒错,有扑翼震颤,肌张力↑,EEG异常,Hb 60 g/L,血pH 7.48,血清钾2.8 mmol/L,血氨↑。 分析题: 1、试分析该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2、采用哪些治疗方法?乳果糖的作用机理? 3、患者发病过程中经历了肝性脑病几期?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学文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 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多见,起病缓慢,但亦有起病较急,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者。 2.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亦可诊断,随着病情发展渐呈慢性过程。 3.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常见症状为乏力、厌食、黄疸等,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肝内瘀疸,可出现蜘蛛痣及肝脾肿大,晚期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门脉高压、腹水、水肿及肝性脑病。 (4)肝外系统症状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与肝脏无关的征象,包括关节痛、 关节炎、皮疹、溃疡性结肠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心肌炎、心包炎、肾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甲状腺炎、糠尿病等,亦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 2.肝病面容、巩膜及皮肤黄疸、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重型肝炎患者深度黄疸。 (三)辅助检查 1.肝功能损害 2.自身免疫性肝炎除肝功能损害外,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包括ANA(抗核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球蛋白、r-球蛋白或lgG为正常上限的1.5倍。 3.诊断标准 (1)上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检查排除HBV或HCV的感染。 (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包括乙醇、药物、毒物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慢性肝炎,此外,还有一些经详细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有慢性肝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护肝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可参照慢性病毒

性肝炎。 2、免疫抑制剂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可用强的松龙1-2mg/kg/日,经2-4周治疗好转后每周减少5mg,直至维持量15mg/日,可服6-12个月,在使用激素时可同用硫唑嘌呤,以减少激素用量及不良反应。熊去氧胆酸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和去除脂溶性胆盐的作用,亦可试用。 3、晚期患者可考虑作肝移植术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AST、ALT、胆红素恢复正常。 2.好转以上各参数有改善,但有一项或多项未恢复正常。3.未愈以上各参数改善不明显。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黑猩猩及恒河猴是对HBV易感的实验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HBsAg有“a”、“b”、“y”、“r”、“w”等多种抗原决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决定簇,“d”、“y”和“r”、“w”为主要的亚型决定簇。HBsAg有8种亚型和2种混合亚型,以adr,adw,ayr,及ayw为主的4种亚型。各亚型的地理分布不同,adr亚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adw亚型主要见于北欧,美洲及澳洲,ayw亚型主要在非洲,中东和印度,ayr亚型罕见。在我国的主要是adr亚型,但广西的东北部则主要为adw亚型,西藏,新疆及内蒙则有ayw亚型为主。亚型的测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研究有一定意义。

最新非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修订版)

非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2]。NAFLD是2 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 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 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

肝炎综合病例分析精选.

患者,男,35岁。 主诉:因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腹痛3d入院。 查体:体温39℃、脉搏108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0/70mmHg。急性热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全身皮肤无瘀斑瘀点。牙龈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肌紧,腹部略有膨隆,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肝脾肿大,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既往无特殊病史。 实验室检查:抗-HBV IgM(+)、总胆红素357.3μmol/L(正常参考值1.7-17.2μmol/L)、直接胆红素219.2μmol/L(0-6.8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311U/L (11-5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78 U/L(8-4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77U/L(8-35 U/L)、白球蛋白比32/21(40-55/20-30 g,/L)、白细胞4.1×109/L(4-10×109/L)、红细胞 3.73×1012/L(4-5.5×1012/L)、血小板53×109/L(100-300×109/L)、血红蛋白115g/L(12-16g/L)、中性粒细胞45%(50-70%)、淋巴细胞55%(20-40%)、凝血酶原活动度23%、总胆固醇2.15mmol/L(2.86-5.96 mmol/L)、甘油三酯2.49mmol/L(0.22-1.21 mmol/L)。B超:肝体积无明显改变,胆囊壁明显水肿,囊腔缩小。胸片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诊治经过:入院初步诊断:(1)急性病毒性肝炎;(2)发热原因待查。治疗:给予抗病毒、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入院1天后患者出现烦躁、扑翼样振颤、呼吸急继之无促、少尿,尿,口腔黏膜出血,全身散在瘀斑瘀点。实验室检查:尿素氮186mmol/L(3.2-7.1)mmol/L,肌酐160.5mmol/L(53-108 mmol/L),血氨15.5μg/L(1-1.5μg/L),血钾3.0mmol/L(3.5-5.5 mmol/L),血钠132mmol/L(135-155 mmol/L)。脑电图可见节律变慢,两侧同时出现对称的高波幅δ波。经对症支持治疗,因呕血、便血、昏迷于入院后第3天抢救无效,宣告临床死亡。 尸体剖检所见(摘要) 死者发育中等,营养中等,皮肤粘膜极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发现肿大。切开胸腔,见双侧胸腔各有淡黄色积液200-220毫升,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两侧肺切面未见病灶,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包腔及心脏未见明显病变。 腹部膨隆,腹腔内有淡黄色积液约300毫升。肠管高度扩张。食管和胃粘膜静脉曲张,广泛粘膜下出血,胃腔内有少许咖啡样物。肠粘膜高度水肿,粘膜下血管迂曲及出血。 肝脏:请观察并描述大体标本及切片所见。(图1~3)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测试题

病毒性肝炎习题一 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球蛋白 E·凝血酶原活动度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丙种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 A·立即酒精消毒

B·接种乙肝疫苗 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 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8.关于HBV-DNA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HBV-DNA是单链环状DNA B·HBV-DNA是双链线状DNA C·游离型HBV-DNA是指血清中除HBV颗粒以外形式存在的游离HBV-DNA D·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DNA称整合型HBV-DNA E·和HBsAg一样,HBV-DNA阳性只代表有HBV感染,与病毒的复制无关9.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1.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2.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3.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4.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5.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10.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1.A·HBsAg 2.B·HBcAg 3.C·HBeAg 4.D·HBV-DNA 5.E·HBV-DNAp

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包括:诊断及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项目、治疗原则(15分钟 22分) 病种 75种: 1、呼吸系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癌、呼吸衰竭、血胸和气胸、肋骨骨折) 2、心血管系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脏瓣膜病、结核性心包炎) 3、消化系统(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癌、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穿孔、胃癌、肝硬化、 肝癌、胆石病、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梗阻、结、直肠癌、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肛管、直肠良性病变、腹外疝、腹部闭合性损伤) 4、泌尿系统(含男性生殖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慢性肾衰竭 5、女性生殖系统(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卵巢囊肿蒂扭转) 6、血液系统(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糖尿病) 8、神经系统(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硬膜外血肿) 9、运动系统(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大关节脱位)

10、风湿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 11、儿科疾病(小儿肺炎、小儿腹泻、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常见发疹性疾病) 12、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炎、艾滋病) 13、其他(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乳腺癌、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病例分析 1、病例分析与医疗查房相似,每份病例分析题均提供病例摘要,应试者根据摘要内容进行分析、判断(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诊治意见(进一步诊治方法)。 2、要得出正确答案,首先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要在15分钟内用书面方式作出回答,还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即应用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按以下步骤,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提出诊治方案。 一、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 1、初步诊断最难也是最关键的一项。 循序阅读、思考分析。注意病例的四个部分: (1)主诉:是浓缩的病历(性别、年龄和主要临床表现及时间)读完主诉应对病人患的是哪一类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和一个大致的范围。(2)病史:对主诉的进一步描述和说明使可疑诊断范围缩小。(3)查体:是有重点进行的,(右上腹痛伴发热、黄疸,体检: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Murrphy征阳性)。 (4)辅助检查:是诊断和鉴别的客观指标。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流腮题库和答案

选择题A 1.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 病毒的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 戊型肝炎 2.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 谷丙转氨酶 B 谷草转氨酶 C 白蛋白 D 球蛋白 E 凝血酶原活动度 3. 对HBeAg 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A 丙种球蛋白B 乙肝疫苗C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 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 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4.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 消化道传播 C 注射途径 D 母婴传播 E 性接触传播 5. 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A 明显低钾、低钠血 B 低蛋白饮食 C 消化道大出血 D 合并感染 E 使用大量的镇静剂 6. 肝炎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A 肝细胞变性坏死 B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C 纤维组织增生 D 假小叶形成 E 肝细胞再生 7. 有关肝炎病

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A 抗HAV-IgM 可长期存在 B 抗HAV-IgM 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CHBsAg 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D 抗HCV 阳性为既往感染E 抗HBe 是保护性抗体 8. 一小学三年级10 天内有5 个学生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巩膜黄染、ALT增高、HBsAg(-)、抗HAVIgG(-)。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乙型肝炎 B 急性丁型肝炎 C 急性甲型肝炎 D 急性戊型肝炎 E 急性丙型肝炎 选择题B A 无传染性 B 具有免疫力 C 病毒无复制 D 注射过乙肝疫苗 E 传染性强 1. HBsAg (+),抗HBc(+),HBV-DNA (-),说明此病人() 2. HBsAg(+),HBeAg (+),抗HBcIgM(+), 说明此病人()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3. HDV 常与哪型肝炎病毒合并存在() 4. 输血后肝炎多与哪种病毒相关() A 乙肝表明抗原 B 乙肝表面抗体 C 乙型肝炎e 抗原 D 乙型肝炎e 抗体 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5. 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构成Dane 颗粒的核心部分,不游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