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

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
在新区域理论下反思我国的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农村区域规划的容和方法 1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容 1.1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 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是对农村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关键措施等作较长时间的安排。简言之,在于拟订一个合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远景蓝图,并为计划部门编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这是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发展的容。 1.1.2合理布局区各业生产力 农村区域规划要结合农业区划成果,合理配置区域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务等行业,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安排好农、林、牧、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

在用地、用水、能源等方面的矛盾。 1.1.3拟订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民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 1.1.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给排水、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成、布局,必须同农业生产和村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互相协调配合。 1.1.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村区域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应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息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1.1.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是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做多方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容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总的来讲包括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在区域综合性系统中,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事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得理解,简述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得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得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得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得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得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试结合您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得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您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得认识. 答:区域发展就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得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与结构优化为中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就是以综合、全面得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得人类团体所创造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得得。她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得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就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得,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得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得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就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得探讨,就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得客观要求。区域科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得跨学科新兴科学,目得就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得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得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得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得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得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得影响,她就是文化存在与发展得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得发展,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区域发展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前提.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就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得可持续发展。 2、什么就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指在一个具体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得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得组合体对人类得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得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作 :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

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Microsoft Word 文档 (3)

1、名词解释 1.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2.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3.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4.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5.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6.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7.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8.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9外部性:它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 10、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 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 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2.极化效应: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13.扩散效应: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其作用方向恰好与极化方向相反。极化是向心流动,扩散是离心流动。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区域分析规划基本概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区域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有四点:(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两点:一是整体性,使区域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研究的三大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8、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9、区域规划:我国规划体系分三级三类,三类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级指国家、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区域规划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一定地域围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我国的区域规划特指跨行政区的空间发展协调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地区规划;(3)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规划。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0、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其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研究方法 盖迪斯是一位以科学家的眼光来研究城市规划的苏格兰人,他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奠基人之一。生态学本来是生物学家研究动、植物群落之间联系的科学,但是他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城市社会,揭示城市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复杂关系。盖迪斯本来是个有前途的生物学家,但是因为患的是眼疾,无法观察微小的生物,所以他有了机会去观察宏观的城市。盖迪斯认为,城市规划应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联系在一起。 盖迪斯最早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进行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决定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试图将城市规划最为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他提出人们对城市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创造了“城市科学”这一术语,力求适用和美观各自能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公众是城市最终的目的。 盖迪斯对城市规划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区域规划理论,他的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在他的作品《城市发展》和《进化中的城市》体现了,并通过生态学说解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城市与乡村应该同时进行规划。他还为区域规划首创了“调查——分析——实际的规划”的综合研究方法,同时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也是他首次提出的。并在1914—1924十年间,参与了印度50座大小城市的规划工作。这些都使他成为西方城市科学走向综合的奠基人,启蒙了后人对宜居城市观点,他认为城市是有机的、是一个生物体。 盖迪斯还对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有研究,用“流域垂直分区图”来诠释这种关系。在“流域垂直分区图”中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海滨,海拔最高的区域,一般是矿工工作的地方;森林分布在次高的地区,伐木工人在那里工作;然后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地方;靠近低地的地方是农民和园艺;海岸附近是渔民的活动区域。盖迪斯认为如果不遵从这种人地关系,最后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将花费大量的能量并且冒很大的危险。他认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是相关的,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结构来改变社会的形态。 盖迪斯非常重视人本理念与精神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他还提出了“城市规划不仅是地点规划或者工作规划。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是人的规划”。他主张在城市规划中应改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避免大拆大建。强调人类居住地与土地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自然地区是规划的基本构架,城市要与自然和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