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考纲分析

这部分内容由七块组成:

感觉与知觉—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注意与记忆—重要的学习品质之一

思维—解决问题的工具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有助于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

学习策略—

学习理论—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一、感觉的特性

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二者成反比关系,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成反比关系

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并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K= △I/I,其中K 为韦伯分数,是常数;I 为原刺激量;△ I 为此时的差别阈限。(二)刺激的时间效应

感觉迟效: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形成感觉有短暂的潜伏期。

感觉后效: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感觉现象。

在视觉中表现尤其明显,称为后象。

感觉适应:在刺激连续作用下,感觉随受刺激作用时间而逐渐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数为降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一杯蜂蜜水会觉得很甜。

感觉补偿: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如红橙黄、青色和蓝色给人感觉不同。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一)选择性

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例如,在黑板上写字时,字就是学生知觉的对象,黑板就是字的背景。

(二)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三)理解性

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四)恒常性

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第二节注意与记忆

一、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二)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也不需意志努力参与。

引起无意注意:一是刺激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特点。

2.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活动任务需要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条件:

第一,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

第二,合理的组织活动。

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都比单一讲课,更易引起学生注意。第三,第三,用坚强的意志和干扰做斗争。

3.有意后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参与的注意。它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有意后注意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的广度

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注意到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对象集中、排列有规律—整体、范围广

二是个人活动任务。任务越复杂,注意广度缩小。相反,任务少,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三是个人的知识经验。专业素养深厚“一目十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方法:三点

注意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比单调

主体的状态;身体、精神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抗干扰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注

意的分配条件:

第一,有熟练的技能技巧。

第二,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它们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要困难些。

4.注意的转移:是人能根据一定的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

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为了顺利完成某项复杂的活动,注意中心在不同对象间的迅速往返转移,就构成了注意分配现象。

三、记忆

概念: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记忆的分类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1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3)逻辑记忆。以词语为中介、以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易保持和恢复,不易遗忘。

2.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1)瞬时记忆。0.25~2 秒保持时间。

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时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2)短时记忆。5 秒到2 分钟保持时间。

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大约为7±2 个组块。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指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1 分钟以上到许多年

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

保存时间较长,容量没有限度。

(二)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遗忘的定义:是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者是错误

的再认或重现。

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

2.遗忘的进程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第一个在心理学史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3. 遗忘的原因

(1)痕迹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衰退。源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

(2)干扰说。

遗忘是因学习和回忆间受其他刺激干扰结果。

干扰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前面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干扰。

倒摄抑制:后面学习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干扰。

(3)动机说。遗忘是因为不想记忆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4)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

(三)运用记忆规律有效学习的办法

1.深度加工材料

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

是运用联想方法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创设了“关键词方法”,

3.进行组块化编码

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5.合理进行复习

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

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

研究表明,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

第一,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

第二,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第三,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第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

第五,注意用脑卫生。

第三节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

概念: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联系。

二、思维的种类

(一)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方式)

1.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动作是支柱。

2.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表象是支柱。

3. 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形式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支柱。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

(二)经验思维、理论思维(经验还是理论指导)

1.经验思维:

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例如太阳东升西落就属于经验思维。

2.理论思维:

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教师利用理论思维传授科学理论,学生运用理论思维学习理性知识。

(三)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思考步骤、意识清晰程度分)

1.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2. 分析思维: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四)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思维方向)

1.聚合思维:

是把问题各种信息集中得出正确的或最好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特征。

(五)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创新成分多少分)

1.常规思维:

用已获得知识经验,按惯常方式解决问题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种思维的综合,是一种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特征: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多有直觉思维出现;创造想象参与,多有灵感出现。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从婴儿到青春期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二)前运算阶段(2 ~7 岁)

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儿童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

认知结构中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逻辑推理。

标志: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

辑思维和群集运算。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1. 命题之间的关系

2. 假设—演绎推理:

3. 抽象逻辑思维:接近成人

4. 可逆与补偿

5. 思维的灵活性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概念:是指在具有明确目标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方法,为此而运用的一系列有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

基本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和系列性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1)问题的特征:受问题类型、呈现方式因素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经验的质和量影响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四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功能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学习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三种功能

1. 激发功能: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

2. 指向功能: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

3. 维持和调节功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强度、时间、方向。

二、动机的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动机的起源。

(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按引起动机原因分。内部动机比较稳定,外部动机则不稳定的。

(三)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引起行为与目标远近关系。(四)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五)主导性动机和非主导性动机

按动机对行为作用大小和地位分。

主导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非主导性动机则起辅助作用。

三、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

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出现可能性的力量。

强化起增进学习动机作用;

惩罚起削弱学习动机作用,但有时也使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

局限性:过分强调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

(二)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

(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个体的成就动机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奋发向上。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行动迟疑退缩。选择极其容易或极其困难的任务。

(四)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维纳。

人们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行为结果形成原因的过程

归因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能力+努力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能力+任务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任务

成功:内部稳定因素(如能力)—自豪。

成功:外部不稳定因素(如运气)—担心情绪。

失败:内部稳定因素—羞耻感、忧郁情绪。

(五)成就目标理论

是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基础上发展学习动机理论。

德韦克认为:持能力增长观—发展能力—掌握目标持能力实体观—表现能力—表现目标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美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最主要因素:

个体成败经验:成功经验—提高…;失败经验—降低…;

归因方式:成功经验—外因、不可控—不会增强失败经验—内因、可控—不一定降低

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通过两条途径形成: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二是间接转化途径。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作业难度与动机水平易—高;中等—适中;难—低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节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分类

概念: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类型:(一)正迁移与负迁移:迁移的性质(影响效果)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三)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四)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

(四)近迁移与远迁移

从学习迁移作用的情境的相似程度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最古老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观点:得到训练的官能可以在与官能有关的其他情境中自动地发挥作用;

如果两种学习涉及到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也涉及到该官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二)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等人在对形式训练说的检验过程中提出来的。

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

(三)经验类化理论

又称概括化理论,贾德首先提出的。

观点:一个人只要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来验证其理论.

(四)关系转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

主要观点:是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现代的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代表认知派解释迁移。

观点:任何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进行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有意义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三、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一)确立具体、明确和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

(二)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

为促进学习迁移有效发生,应对教材进行科学选择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四)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

(五)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节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一、学习策略的分类

当代有代表性的分类是迈克卡等人于1990 年作出的分类。

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作记录、画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等

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监视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控领会等

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建立时间表、灵活运用零碎时间等。

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地方。

努力管理:归因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

工具利用:参考资料利用、工具书利用、广播电视利用、电脑与网络的利用等。

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寻求教师帮助、伙伴帮助、小组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等。

三、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一)复述策略

具体的复述策略,包括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等。还包括:1.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利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小而密切的整体识记、长而难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5. 复习形式多样化

6. 画线:画线是阅读中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1)位置记忆法。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

(2)缩简和编歌诀。将识记材料简化成关键性字。

(3)谐音联想法。马克思生日-1818.5.5

(4)视觉想象。视觉表象

(5)语义联想。新公式与以前旧公式的逻辑联系

(6)关键词法。tiger—太行山上一只虎太行山上一只虎太行山上一只虎太行山上一只虎

2.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类比或表象。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二)组织策略

概念: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内在联系构建。组织与精细加工两者联系密切。常用的组织策略:

1. 列提纲。

2.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

(2)流程图。

(3)模式图或模型示意图。

(4)网络关系图或称概念图。

3. 利用表格。(1)一览表。(2)双向表。

四、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具体指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既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一)计划策略

根据认知活动特定目标,在一定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算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二)监视策略

是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三)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关系:元认知策略的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有题160

五、资源管理策略

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利用策略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一)学习时间的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

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三)学习自我奖励和心境管理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五)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主动寻求他人支持。

第七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方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之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尝试—错误学习(简称试误学习)规律三条: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1. 准备律:刺激-反应联结须有准备状态。

2. 练习律:练习次数越多联结越强。

3. 效果律:效果好,连联增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系统研究了这种现象,提出“条件反射”的概念,后人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如下:

1. 习得律与消退律

2. 刺激泛化与分化

类似刺激能诱发条件反应—泛化对类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分化(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创立者。白鼠迷箱实验。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大部分行为是操作性行为,受强化规律制约。

强化:正强化。教师多用正强化负强化。慎重使用惩罚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主动在头脑中构造认知结构。

代表: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1917 年间,黑猩猩实验。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 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肯定了主体能动性。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作用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

1.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教学观教学观教学观

(1)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教学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有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需要)。

第二,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第三,程序原则。

第四,强化原则。

应用—教师应如何做?

首先:全面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科包含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注意教学新异性,跨度适当,难度适当,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为宜。

其次:应根据中学生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组织实际教学活动过程。

最后: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关系: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学习主要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1.意义学习的实质

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第一,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认知结构。

第二,学习者必须有学习的倾向性。第三,学习者必须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接受学习的实质: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3.先行组织者技术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辩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评价:学习者能较短时间掌握大量、系统、完整、精确、便于贮存和巩固的间接知识。有价值。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和罗杰斯。

20 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人本主义学习论、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

(一)自然人性论与自我实现人格论

(二)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三)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四个特征:第一,全神贯注;第二,自动自发;第三,全面发展;第四,自我评估;

(四)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促进者”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建构的思想

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一)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三)学生观: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一、教育与教育学相关考点内容 1.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制定教育政策、确立教育制度、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重要依据。教育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引领作用,也因此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实施效果 的根本依据。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都必须以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根本依据。 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在社会发展条件下的个性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强调: (1)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5.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英语学科知识(练习答案)知识讲解

第四章英语学科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主要运用形式。 A.采用学生朗读形式教学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D.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2.下列关于1978年至200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叙述错误的是()。A.小学英语列入正式课程,部分学校实施随意 B.小学英语仓促铺开,经历大起大落 C.小学英语改为选修,又一次大规模发展 D.小学英语迅速发展,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3.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出现口语表达错误时,教师应()。 A.予以忽略,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B.即刻纠正,并帮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 C.耐心等学生讲完后再予以纠正 D.在能沟通达意的情况下,不必凡错必纠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700~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 A.各层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 B.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 C.按英语课程标准选取教学重点 D.如何讲清楚教材中的各项语言要点 6.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新颖,简而易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能()。 A.宣传英语民族文化 B.反映所学材料的社会环境 C.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材料的内容 D.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7.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是()。 A.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B.组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C.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兴趣 8.在一个英语学习分化比较大的班级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差生 B.满足优生需要,对其他学生适当放低要求 C.按全班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选取部分材料,其他部分则在以后适当进行补充D.关注优生和差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9.小学英语课程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是()。 ①语言技能②语言知识③情感态度④学习策略⑤文化意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章节重点分析

了解分析总体考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科目二也就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总体考情。整个考试总分150分;时间为120分钟;题量为26道题:其中20道单选每道2分,3道简答每个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道20分,1道教学设计题40分。总体来说,题量并不大,对于120分钟而言,时间是非常充足的。 展开章节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基础(这一章在历年考试中,150分中占到45分左右,占到了30%的比重所以要全题型备考,所谓全题型也就是单选简答材料各种题型。) 第一节历年没考过,所以大家只需要做到答题了解即可;第二节历年只考过一道,2014年下考过校长负责制。因此这一节以选择题备考就可以;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考过单选和材料,但是今年再出材料题的概率不大,因此还是以单选题备考;第四节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单选题备考。主要放在具体的方法上。比较方法的不同,这里大家只需抓住每个方法的关键词,考试时能根据关键词选择出来就可以;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内容比较多,考试喜欢考,做单选题和简答题备考,还有些高频的考点,教育学的发展中有些主要的人物,历年考过的人物可以放在次重点的地位进行复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还没考过需要大家重点关注);教育与社会部分中教育与文化已经考过,这些可以简单看一下,了解即可。第六节心理学:历年顶多两道单选,考过一次简答题,所以以单选题备考。其中注意、感知觉比较重要,需要大家重点关注,能理解即可。第七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要,考过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所以这一节还是要以全题型备考。其中课程类型是重点,课程流派历年还没考过,但是还是要重点讲解。关于新课改理念、目标都是考单选题,所以简单看看。而对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经常会结合材料来考,或出简答题,所以这些就需要大家重点去看。 第二章学生指导主要以单选、简答备考。这一章在考试中平均占19分,占12%的比例。 第一节主要以单选题备考,重点是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能题解每个规律的意思及带给教学的启示。第二节以单选简答备考:重点是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单选题,皮亚杰虽然考过,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人物,还是要重点掌握。第三节:历年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34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 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 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第四章 1.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口诀:无意(无意注意)有意(有意注意)相转换(相互转换) 2.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口诀:斗争(注意分散作斗争)兴趣成习惯,保持状态扬优点 3.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级)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口诀:人(任务)才(材料)请(情绪)发(方法)誓(时间)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级)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口诀:稳(问题情境)定(心理定势)工(功能固着)作,千(迁移)元(原型启发)请(情) 5.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思(思考)恋(练习)良(数量与质量)方(方法) 绪)不动(动机)你 6.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一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学部分 分章练习2020

教育学分章练习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概述、属性、功能、起源、发展历程) (一)单选 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朱熹答案:B 2.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主张这一观点的是教育的()A.心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答案:A 3.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 A.夏朝B.西周 C.春秋 D.战国答案:A 4.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 A.学校的出现 B.学制的建立 C.教师的出现 D.教育机构的建立答案:B 5.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内容是() A.六艺B.七艺 C.四书五经D.八股文答案:C 6.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D.骑士教育答案:B 7.“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教育的一大特征。 A.古代印度B.古代罗马C.古代埃及D.古代希腊答案:C 8.西方古代封建社会存在两种典型的教育形态,分别是() A.教会教育与骑士教育B.古雅典教育与古斯巴达教育 C.教会教育与宗教教育D.骑士教育与宗教教育答案:A 9.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 10.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答案:B 11.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 A.《论语》B.《大学》C.《孟子》D.《学记》答案:C 12.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答案:C 13.狭义的教育是指()。 A.德育 B.学校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答案:B (二)辨析题 1、教师一定是教育者,但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 答案:(1)这句话是正确的。 (2)首先,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3)其次,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材研发者以及课程标准的编写者等。

版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

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是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汇总

一、罗杰斯 观点: ①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②倡导“非指导教学”模式; 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④创立来访者中心疗法(倡导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 二、裴斯泰洛齐 着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 观点: 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⑤个人本位论代表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⑥形式教育论代表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 三、克伯屈 观点: ①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②创设设计教学法。 四、桑代克 着作:《教育心理学》 观点: … ①教育心理学之父; ②尝试—错误说代表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 ③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五、维果斯基 观点: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 ②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低级与高级两种心理机能; : ③提出心理发展观; ④倡导内化学说; ⑤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 ⑥倡导支架式教学。 六、布鲁姆 观点: ①提出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 ②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七、班杜拉

观点: ①提出德育社会模仿模式; ②观察学习。将其具体过程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③提出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成败经验是影响个人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人物总结,最后,希望大家在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都能出色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 、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3.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5.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 6.布卢姆——掌握学习 7.桑代克——试误学习论——饿猫的实验

教学教育学习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方案计划评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题:教学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新课程评价主要倡导的评价方式是()。 A.发展性评价 B.综合性评价 C.多元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 A.合格制 B.综合制 C.等级制 D.学分制 3.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叫作()。 A.绝对评价法 B.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C.相对评价法 D.平均评价法 4.教学前阶段实施的评价是()。 A.准备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标准参照评价 5.教学反思的重中之重是反思()。 A.教学态度 B.教学理念 C.教学行为 D.教学规则 6.以下关于纸笔测验中主观式题目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A.允许学生自由作答、自由做出反应 B.命题比较简便、比较省时 C.能够较好地用来检测学生高水平的认识能力,能较为清晰地反映被试的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 D.给被试提供了猜测答案的机会 7.教学评价的依据是()。 A.量化指标 B.常模参照 C.学业测验 D.教学目标 8.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安置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教学评价可分为()。

A.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D.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 10.下面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 A.新生入学时的摸底测验 B.随堂小测验 C.高考 D.期末考试 11.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这种反思属于()。 A.自我反思 B.集体反思 C.纵向反思 D.横向反思 12.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法和小组“头脑风暴”法,收集各种教学“病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自我提问法 C.教学诊断法 D.比较法 13.在低年级中,可以在新授知识后让学生回家数一数、背一背,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数学家的故事,在激励学生的同时感悟数学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数学课后说一说学习的方法,探究的策略,发展学习能力,为独立学习奠定基础。这种作业类型属于()。 A.阅读作业 B.书面作业 C.口头作业 D.实践作业 14.如果需要拓展知识面,那就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作业;如果是巩固练习,可以选择书面作业;如果比较简单,知识比较生活化,就可以设计口头作业。这体现了教师布置作业的()。 A.多样性 B.适量性 C.明确性 D.渐进性 15.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6.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说明:下划线的部分为往年真题已经出过的题目,可作为次重点掌握。 双划线的部分为补充容。 1.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许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得到全面实施; (3)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4)学科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5)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化。 2.教师劳动的特点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性 (5)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3.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4.教师专业发展的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在品格和德行。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容。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5.教师专业知识的容 1. 本体性知识 2. 条件性知识 3. 实践性知识 4. 文化知识

6.教师专业能力的容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 教学设计能力 2. 教学语言能力 3. 教学交往能力 4. 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5. 教育研究能力 6. 创新能力 7.教师成长途径和方法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师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 促进教师成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4. 进行教学反思 8.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二)文献检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五)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六)得出结论 (七)撰写成文 9.文献检索的要求 (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容客观全面。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对文献的观点、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价,把握争议点。 (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样化,建立个人信息资料库,同时会使用国家的信息库。 (4)善于思索。对文献进行批判性阅读,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容,找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10.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两种形式一时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 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 常性 3、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 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遗忘的原因: (l)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干扰的形式有两种: 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2)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规律: 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 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记忆规律存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 (4)运用组块法学西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于集中相结合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观题必背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答:第一,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第三,教育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答: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答: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5.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答:①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②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培养目标及课时分配;③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④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作用)。

6.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与作用。 答:①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作用)。 7.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答:①科学思想性。教科书的编写内容上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②基础性。教科书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实用性。教科书的编写要注意实用性;④统一性。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与教学法要求统一;⑤表达确切。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联系性。要兼顾各个学科的关系和各个年级的衔接。 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9.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四章 教学原则

第四章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能使人们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分类: (1)实物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因此,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或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代表人物 (1)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事物的代替物(模型、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2)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 (3)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二)启发性原则 1、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3、代表人物 (1)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2)《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3)苏格拉底——“产婆术’(4)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三)巩固性原则 1、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代表人物:①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②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