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

《人体运动能力检测与评定》

教材简介

目录

第一章人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1)

第一节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2)

第二节人体体格测量与评价 (6)

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21)

第四节体型的测量与评价 (30)

第五节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 (42)

第六节骨龄的测定 (50)

第七节生长发育的评价 (55)

第二章身体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68)

第一节循环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68)

第二节呼吸机能测量与评价 (92)

第三节运动感觉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105)

第四节人体血液及尿液指标的测定与评价 (105)

第三章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0)

第一节速度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0)

第二节力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59)

第三节一般耐力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81)

第四节柔韧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189)

第五节灵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201)

第六节一般运动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210)

第七节平衡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227)

第八节运动可塑性的测验与评价 (232)

第九节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及评价 (234)

第十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239) 第11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241) 第12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人儿部分)(242) 第四章运动心理测量与评价 (245)

第一节运动员神经类型的测试与评价 (245)

第二节运动员个性心理及特性的测试与评价 (252)

第三节运动员智力水平的测验与评价 (286)

第四节运动员焦虑品质与焦虑状态测验与评价 (316)

第五节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测验与评价 (321)

第六节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339)

第七节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344)

第八节运动员情绪的测量与评价 (352)

第九节运动员情绪紧张度测验与评价 (358)

第十节处世能力测验与评价 (361)

第五章运动项目的机能测定与评价 (365)

第一节中长跑与马拉松 (365)

第二节自行车 (371)

第三节划船 (374)

第四节游泳 (376)

第五节花样游泳 (384)

第六节跳水 (388)

第七节潜水 (391)

第八节冰雪 (395)

第九节竞走,短跑与跨栏跑 (405)

第十节跳跃 (414)

第十一节投掷及全能 (419)

第十二节举重 (426)

第十三节摔跤与柔道 (432)

第十四节摩托车 (436)

第十五节体操 (439)

第十六节射击 (446)

第十七节足球 (451)

第十八节篮球 (456)

第十九节排球 (461)

第二十节羽毛球 (466)

第二十一节乒乓球 (470)

第二十二节手球 (474)

第二十三节水球 (476)

第二十四节棒、垒球 (480)

第二十五节登山 (483)

参考文献(488)

第一章人体形态测量

人体形态(structure),系指人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Physique)、体型(body type.somatotypy)和姿势(posture)。形态测量,包括观察与计量两个过程,属于前者的有姿势的观测,属于后者的有身高、体重和胸围等指标的测量。

形态测量的内容较多,将国际体力标准化委员会所规定的主要项目见表1-1。

表1—1 形态测量的国际标准项目

注:肩峰高与中指尖高系指离地面的高度

(引自日本体育协会《体力の診斷と評价》大修館書店1981)

通过形态测量,不但可以提供研究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重要数据,而且也为分析个体发育特征和评价个体发育水平提供不可缺少的依据;同时还为运动员选材工作提供重要信息。由于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对人体形态特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从事篮球、排球、跳高等运动的运动员身材要高;举重、体操运动员身材要矮一些;花样滑冰、艺术体操,要求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的比例要匀称等。选材标准往往根据身高、体重及身体各环节的围度、长度等形态指针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型特点来确定。因此,形态测量对于体育工作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人体测量学最基本的内容。形态测量时,必须依正确的姿势定位和人体测量点,使用专门的测量器材,按标准化的测量方法,严格遵守形态测量的各规则施测,才可能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资料。

第一节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一、正确的测试姿势

二、人体主要测量点

人体测量点主要是通过骨结节、隆凸和骨骺的边缘等骨性标志确定的。也有一些是依据皮

肤的皱褶、皮肤特殊结构和肌性标志确定的。体育领域中常见的人体测量点见图1-1。三、测量主要事项

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

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重量所进行的测量。它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以及体质发展水平,对运动员的选材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一、体格测量

(一)重量测量 1.体重 2.瘦体重 3.体脂重

(二)长度测量 1.身高 2.坐高 3.指距 4.手足间距 5.上肢长 6.上臂长7.前臂长8.手长9.下肢长10.小腿长11.小腿长十足高12.跟腱长13.足长(三)宽度测量 1.肩宽 2.胸廓横径 3.胸廓前后径(矢状径或纵径) 4.骨盆宽 5.手宽 6.足宽

(四)围度测量 1.胸围 2.上臂紧张围和上臂放松围 3.前臂围 4.腰围 5.大腿围

6.小腿围

7.踝围

二、体格评价

体格评价可直接用测量获得数据进行绝对值评价,也可把测量数据转换为指数来进行评价。形态指数是考虑了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和相互内在关系,把两项或两项以上指标的测量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的相对值。用形态指数进行身体发育水平的评价时,可以使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和种族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评价建立在对等条件和同一客观尺度的基础上,比使用绝对值更能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差异,使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形态指数被广泛运用在评价身体生长发育和运动员选材等方面。

(一)重量指数:

(二)长度指数

(三)宽度指数

(四)围度指数

(五)营养指数(充实度指数)

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与评定

人体的成分主要是水、脂肪和固体成分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组成,各种成分组成了人体的总重量,既体重。人体各成分的相对平衡,对有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维持健康水平是极为重要的,对身体成分的测量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在体育领域中,主要对人体脂肪成分进行测量与评价。同样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的人,其身体成分并不一定相同。脂肪成分过少的人,说明营养不良或有某种疾病。而脂肪成分过多的人,则表明运动不足、营养过剩或有某种内分泌系统的疾病。通过身体成分的测量评价,对了解人体的营养状况,科学指导膳食和预防某些疾病均有重要的作用。

身体成分的测量可分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主要用于尸体解剖分析人体脂肪含量。活体脂肪成分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测量。身体成分的间接测量法主要有水下称重法、电阻抗法、超声波法和皮褶厚度法。目前,高科技发展普及的先进国家,已经采用CT 法、核磁共振法等进行身体成分的测量。在进行群体测量时,水下称重计算体密度的方法有效性和可靠性较高,常作为效标用来检验其他身体成分间接测量方法的有效性。本章主要介绍水下称重法和皮褶厚度法。

一、水下称重法

(一)水下称重 1.测量仪器 2.测量方法

(二)计算方法

二、皮脂厚度测量法

(一)皮脂厚度测量

(二)计算方法

(三)评价方法

第四节体型的测量与评定

一、测量体型的意义

人体测量学,早期被用以研究由于运动所引起的肌肉体积的变化。近代则倾向于体型与生长发育、体育锻炼及选材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对体型的研究,了解各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不仅有助于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同时也有助于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对运动员的选材则有更直接的帮助。体型为肥胖型者易患高血压、脑溢血,故过去称其为卒中型;细长型则易患肺结核,故称其为结核型。尽管这种名称不尽科学,但不无道理。经研究证明,许多专项运动成绩与体型相关,如体操运动员的体型与马拉松运动员的体型相反,足球运动员体型又明显不同于篮球运动员。体型,它在提高或限制人的运动能力中是起作用的。坦尼尔(Tanner)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员的体型分布与一般人不同,如短跑运动员多为内—中胚层型或外—中胚层型;跑800米距离以上的竞赛运动员多为外—中胚层型;举重和投掷运动员多为中胚层型或趋向于内—中胚层型;横渡海峡的人多为内—中胚层型,所以体型的测定可为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体型的概念及分类

从体质人类学角度而言,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性体质、营养、环境或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形特征,称体型。

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根据来自胚胎的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胚层的组织成分所占的比例,将体型分为内胚层型(肥胖型)、外胚层型(细长型)和中胚层型(运动员型)三种。

(一)内胚层型—肥胖型

(二)外胚层型—细长型

(三)中胚层型—匀称型(运动员型)

三、休型的测量方法

(一)摄影观察法

(二)麦德佛尔(Medford)体型推测公式

(三)分级指数法(尼尔森—科尔兹分级指数法)

(四)希斯一卡特(Heath-Garter)评价法

第五节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

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也有学者定义为:姿势是指人的四肢、头、躯干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器官的力学关系。

正确的身体姿势不妨碍内脏器官的机能,减少肌肉的疲劳,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外部标志。生长发育期身体姿势变化较大,性成熟期以后基本定型。因此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来说,姿势测量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可为纠正

错误姿势,培养良好身体姿势提供客观依据。

姿势的测量可分静态与动态姿势测量。动态姿势的测量,一般采用影象分析法。静态姿势的测量,有观察分析法、图谱对照法、照片分析法等。本节主要介绍静态姿势测量方法。

一、局部姿势测量

(一)躯干部 1.脊柱前后弯曲测量 2.脊柱侧弯测量

(二)臂部 1.欠伸 2.直伸 3.过伸 4.后伸

(三)腿部 l. 直型腿 2. X型腿 3. O型腿

(四)足弓 1.简易法 2.纸印法

二、整体姿势测量

整个人体姿势的测量是通过从背面及侧面,对人体十三个部位进行综合性观察给以评分的办法进行评价。

(一)场地设备

(二)测量方法

(三)评价

第六节骨龄的测定

一、骨骼年龄的概念

人体骨组织的形成过程叫骨化。骨化分膜内骨化和软骨内骨化两种。以属于后者的四肢骨为例:从骨化中心的出现到骨化完成,并与骨干愈合,都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在X 线摄象片上,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骨骼愈合的年龄,称为骨骼年龄,简称骨龄。某个体(儿童)骨化中心的出现数目、大小或愈合情况与骨龄标准相对照,与此相对应的年龄即为孩儿童的骨龄。通过骨龄可以判断个体发育的生物年龄。

二、骨骼年龄与成熟度

三、儿童少年时期的骨骼X线解剖特点

(一)骨干

(二)干骺端

(三)骨骺

(四)骺板(线)

四、骨骼年龄的测定

第七节生长发育的评价

我们在进行教学或科研工作时,常常希望了解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现状,以便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安排教学和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为此,不仅需要对有关指标进行测量,而且还必须掌握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常用的生长发育评价方法有:指数法、曲线图法、体型图法及相关评价法等数种。

一、对个体的评价

(一)指数法

(二)曲线图法

(三)体型图法

(四)相关评价法

二、对集体(群体)的评价

(一)平均数比较法

(二)发育等级百分数法

第二章身体机能的诊断与评定

第一节循环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循环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其功能反映一个人的生长发育水平、体质状况及运动训练的水平。体育运动中常用的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是心率和血压。因其测量方法简单易行,又能较客观地反映循环系统机能水平,是运动实践中了解运动强度、运动量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评价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后恢复状况的重要指标。要对循环机能做客观的评价,应注意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状态下的不同反映。因为一般人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及运动员处于安静状态时,其循环系统机能难于看出显著性差异,只有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负荷时,才能显现出明显的差异。体育运动实践中,用心率和血压测定循环系统机能,一般采用定量负荷、定量分析的方法。

一、安静状态循环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安静时心率的测量与评价

(二)安静时血压的测量与评价

二、运动负荷状态循环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运动负荷心率与血压的测量

(二)采用负荷手段对循环机能评价方法及参照标准

三、其他心血管机能指标

(一)克兰普顿(Crampton)血液下垂法

(二)贝拉克(Barach)能量指数

(三)耐力系数(克瓦斯公式)

(四)耐力指数

第二节呼吸机能测量与评价

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除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人体需氧量取决于身体生理状态,运动强度增大时需氧量相应地发生改变,安静时每分钟需氧量200~300毫升,剧烈运动时每分钟需氧量可以增加20倍以上。人的摄氧能力有一定限度,一般用最大摄氧量衡量。

一、安静状态呼吸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二)5次肺活量试验(洛金塔里试验)

(三)时间肺活量

(四)最大通气量的测量

(五)安静状态下的闭气试验

(六)重复闭气试验

二、运动负荷呼吸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量与评价

(二)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量法与评价

(三)定量负荷后5次肺活量试验

三、无氧功能测定

(一)、屏息试验

(二)、纵跳试验

(三)、跑楼梯试验(Margaria-Kalamen力量试验)

(四)、Wingate无氧自行车试验

(五)、影响无氧功能的因素

第三节第三节运动感觉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各种感觉能力的发展是运动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肌肉运动和平衡的差别感受性,可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正确地形成用力感觉,改变提高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能力,加快对各种感觉的适应能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知觉选择性的能动作用。

一、上肢定位测验

二、重量感觉机能的测量

三、用力感觉机能的测量

四、感知跳跃距离测验

五、感知滑木盘距离测验

六、动觉性运动障碍测验

第四节人体血液及尿液指标的测定与评价

一、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与评价

(一)测定对象

(二)测定方法

(三)注意事项

(四)应用与评价

二、人体ABO血型的鉴定

(一)对象

(二)原理

(三)器材

(四)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应用与评价

三、人体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一)对象

(二)原理

(三)器材

(四)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应用与评价

四、血糖的测定与评价(一)测定原理

(二)器材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应用与评价

五、血乳酸的测定与评价(一)测定原理

(二)器材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应用与评价

六、血尿素的测定与评价(一)测定原理

(二)器材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应用与评价

七、尿肌酐的测定与评价(一)测定原理

(二)仪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计算

(六)附注

(七)应用与评价

八、尿中酮体测定与评价(一)测定原理

(二)试剂

(三)操作步骤

(四)附注

(五)应用与评价

九、尿蛋白测定与评价(一)磺基水扬酸法定性试验(二)比浊法半定量测定(三)双缩脲法定量测定

(四)应用与评价

第三章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机能能力素质的总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不仅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不论在体育锻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或体质监测中,均把身体素质的测定与评价做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本章节主要提供身体素质测定的内容和方法,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第一节速度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其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

反应速度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指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快慢;位移速度指人体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的长短。人类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如跑、跳、投等都要求具有良好的速度作为前提。所以,它是人体重要的身体素质指标之一,对体育锻炼、竞技运动、体质监测等都具有特殊的意义。目前常以100m以内的短距离跑的成绩做为衡量速度素质的主要指标。

一、位移速度的测试与评价

(一)50m跑

(二)60m跑

(三)30m行进间跑(计时)

(四)4s钟冲刺跑(计距)

(五)6s钟冲刺跑(计距)

二、反应速度的测试与评价

(一)反应时测验

三、影响速度的因素

第二节力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力量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机能能力,通常以肌肉收缩时所做的功或功率来表示。力量(肌力)是保证人体完成各种简单或复杂运动的主要素质。

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肌肉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肌肉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以肌肉快速收缩的形式所表现的动力性力量,亦称“爆发力”;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称肌耐力。静力性力量、爆发力及肌耐力、均为力量素质的测定内容。

一、静力性力量的测定与评价

(一)握力的测定与评价

(二)背力的测定与评价

(三)屈臂悬垂的测定与评价

(四)背肌耐力的测定与评价

(五)动力性(等张)肌力测验

(六)俯卧撑

(七)腹肌力的测定与评价

二、下肢爆发力

(一)立定跳远

(二)原地纵跳摸高

(三)坐蹲起

三、上臂肌及肩带肌耐力

(一)悬垂型

(二)支撑型

四、影响力量的因素

第三节一般耐力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耐力,是指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并对抗疲劳的能力。按其参与活动的器官系统,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按其代谢过程的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按其参与活动的部位,可分为局部耐力和全身耐力;按其自身特点,又可分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也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因此耐力的测定对于体质的评价及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12分钟跑

二、5分钟跑

三、800、1000、1500m跑

四、50m×8往返跑

五、定时计距离跑

六、影响耐力的因素

第四节柔韧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柔韧性是指人体完成动作时,关节、肌肉、肌腱和韧带的伸展能力。柔韧素质的好坏,即取决于关节的骨结构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体积大小以及韧带、肌腱、肌肉及皮肤的体展性。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关节的灵活性,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功能以及肌肉、韧带、肌腱的伸

展性。

柔韧素质的提高,对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发挥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提高技能和技术,防止运动创伤,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体育训练以及有关职业训练有着重要意义。

柔韧性的测量带有局部性的特点,其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均涉及身体有关部位的关节。例如;肩关节、腰关节、铺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

柔韧性的测量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一、踝关节柔韧性测验

(一)踝关节背屈测验

(二)踝关节伸展测验

二、髋关节和腰椎关节柔韧性测验

(一)立位体前屈

(二)坐位体前屈

(三)造桥测验

(四)俯卧背伸

(五)劈叉

三、关节运动幅度的测量

四、肩关节柔韧性测验

(一)旋肩测验

(二)肩臂上抬测验

(三)纵臂叉

(四)转体

第五节灵敏素质的测定与评价

灵敏素质,系指在各种条件下,精确而协调地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亦指快速的应变能力。它是速度、力量和柔韧等各种身体素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综合反映,因而是内容复杂的一项身体素质。

灵敏素质的测定,一般是通过快速运动中变换方向的能力来进行的,所以速度素质的成分占相当大的比重,一个人灵敏素质良好的标志,主要看在复杂变化条件下能否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反应。这对于日常生活、劳动、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运动训练等均有重要意义。

灵敏性的简易实用测量方法有:

一、立卧撑测验

二、反复横跨测验

三、十字辨向折回跑测验

四、40m迷路跑测验

五、十字跳测验

六、象限跳

七、“十字”变向跑(布梅兰跑)

八、10m×4往返跑

九、影响灵敏性的因素

第六节一般运动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所谓基础运动能力,是指为满足日常生活、劳动所必需的走、跑、跳、投和攀爬等基本活动能力。它反映了身体运动的一般性质和特征,而不是任何特殊形式的运动技术。因此,又可以把它理解为区别干竞技运动能力的一般运动能力。1964年巴罗(Barrow)把基础运动能力定义为;“先天固有的和后天获得的,完成一般的或基础运动技巧的能力,而高度专门化的运动或专门技术不包括在内”。这个定义,可以帮助我们从基本概念上区别基础运动能力和竞技运动能力的细小差别。

基础运动能力又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和制约。身体素质是运动能力的基础,综合运动能力又反映了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有时同是一项测验,它既能反映出某一素质的发展水平,又能反映某种运动能力。例如,50m跑、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测验,它们既能分别反映出速度、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素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快速奔跑能力、跳跃能力和投掷能力。因此,对有些测验而言,究竟属于身体素质测验,还是属于一般运动能力测验,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

一、跑的能力测验

(一)短距离跑

(二)长距离跑

二、跳跃能力测验

三、投掷能力测验

四、常用的攀爬能力测验

五、一般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一)测验项目

(二)测验内容与方法

六、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一)年龄分组与测验项目

(二)测验方法及评分标准见表3-54A、B、C、D、E。

第七节平衡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平衡是维持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平衡能力不仅与运动技能密切相关,而且显示平衡能力本身也是一种技巧。它在运动中往往表现为,以较小的支撑面,维持某种身体姿势的能力,如体操中的“手倒立”、“燕式平衡”等。从静力学观点分析,支撑面越小,重心越高,维持平衡就越困难。然而,人体自身的其他机能状态,如中枢神经、前庭分析器、本体感受器及视觉分析器机能能力,对维持身体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人体的平衡能力是上述各种机能能力的综合反映。

人体的平衡能力,可分为静力性平衡与动力性平衡两种。静力性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动力性平衡,是指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

平衡能力,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对于完成简单或复杂的动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机能能力。尤其是器械体操的平衡木、花样滑冰及滑雪等运动项目,均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所以平衡能力的测定,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一、静力性平衡能力的测定

(一)单足支撑站立(鹤立)测验

(二)踩木测验

二、动力性平衡能力的测定

(一)长平衡杠行走测验

(二)巴斯(Bass)氏动力性平衡测验

(三)特定姿势平衡测验

(四)侧跨跳平衡测验

第八节运动可塑性的测验与评价

运动可塑性(general motor education),系指能够较容易和较好的学会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这种测验,一般由受试者的不熟悉的一些简单动作构成。其中以布雷斯(Brace. 1927)和麦克勒根据布雷斯测验改良的伊哈哇——布雷斯测验最有代表性。下面介绍布雷斯测验的内容与方法。

本测验由2套20个动作组成,每套10个动作,以能否完成规定动作来评定分数。

一、第一套动作

二、第二套动作

第九节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及评价

一、总则

(一)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激励和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20至59周岁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人群。

(三)国家提倡上述人群按照《标准》的锻炼项目,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达标测试。鼓励和提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本《标准》所列锻炼项目以外的其他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

二、组织领导与管理

(一)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全国的《标准》施行工作;也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施行工作族、农业、卫生等行政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标准》的施行工作。各行业体职责范围内负责《标准》的施行工作。

(二)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施行《标准》工作与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比

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等工作来,广泛宣传施行《标准》的目的、意义,并定期收集和反馈实施《标准》的有关情况。

(三)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县、乡镇要把施行《标准》作为体育进社区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为社区居民和广大农民参加《标准》锻炼创造条件,并结合实际开展达标测试。

(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会团体要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开展经常性的《标准》锻炼,并定期开展达标测试。

三、分组和项目

(一)《标准》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女各八个组别。

(二)《标准》锻炼和测试的项目设五大类,男女各二十三项。

四、保障条件

(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施行《标准》的重要意义,把施行《标准》列人重要议事日程,采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作。

(二)施行《标准》的部门和单位必须具备与所设锻炼项目相适应的体育器材和设施。

(三)各单位要充分保证施行《标准》所需的经费,把推行《标准》作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划,一并预算。

(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推行《标准》中的作用,培养和建立一支《标准》测试人期组织培训和学习。

(五)推行《标准》的各部门和单位要具备对伤害事故进行处理的设施和条件。

五、奖励

(一)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经过达标测试达到优秀和良好的人员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在《标准》施行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六、附则

(一)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推行《标准》的实施细则。

(二)凡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参加达标活动:有严重疾病,医生认为不宜参加运动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畸形疾病无法参加达标活动者;近期患有急性疾病,体力尚未恢复者。

(三)本办法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解释

(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七、目录

不同年龄阶段及性别人群的测试项目(表3-59)

八、综合评价方法

(一)总分计算公式

(二)综合评价量表

第十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

一、适用对象的分组

(一)分组和年龄范围

(二)年龄计算方法

二、测试方法

三、评定方法与标准

四、评价指标

第十一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成年人部分)

一、适用对象的分组

(一)分组和年龄范围

(二)年龄计算方法

二、测试内容

三、评定方法与标准

四、评价指标

第十二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部分)

一、适用对象的分组

(一)分组和年龄范围

(二)年龄计算方法

二、测试内容

三、评定方法与标准

四、评价指标

第四章运动心理测量与评价

运动心理测定是指依据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一定的方法、手段,从心理素质方面对优秀运动员进行系统选拔。当前竞技体育运动已出现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日趋相近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发挥出运动员自身潜力,关键在于运动员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一些国手中途夭折的教训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搞好心理方面选材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第一节运动员神经类型的测试与评价

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遗传

二、《80.8神经类型测试量表》

(一)《80.8神经类型测试量表》编制的依据

(二)80.8神经类型测验结果的评定

第二节运动员个性心理及特性的测试与评价

一、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与评价

(一)十六种个性测验的编制及测验方法

(二)卡氏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说明及试题

(三)卡氏量表二元个性因素说明及其推算方法

(四)卡氏十六种个性因素高分与低分特征的评定

二、运动员性格测验与评价

(一)瑟斯顿性格测验的目的及要求

(二)瑟斯顿性格测题

(三)瑟斯顿的记分方法及评定标准答案

三、运动员气质类型的测量与评价

(一)气质类型测验说明

(二)气质类型测试题

(三)气质类型记分评定

第三节运动员智力水平的测验与评价

一、儿童团体智力测验量表编制的依据与基本结构

二、实测说明及测试内容

(一)实测说明

(二)各项测验的内容与方法

三、测试记分方法与评定

(一)原始分

(二)与原始分等值的量表分

(三)与量表分等值的智力商数

四、智商(绘人法)

(一)用具

(二)测试方法

五、智力测定

(一)目的

(二)材料

(三)测定内容

第四节运动员焦虑品质与焦虑状态测验与评价

一、运动员焦虑品质与焦虑状态编制的简介

二、施测须知及测题

三、评分方法及评定

四、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测验与评价

第五节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测验与评价

一、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简介

二、施测须知及测题

(一)测验实施方式

(二)记分方法

(三)测试指导语及试题

三、记分方法及评价

第六节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一、运动员意志品质调查表

(一)运动员调查问卷

(二)评分

二、教练员对运动员心理品质评价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

(二)评分

三、对运动员意志品质得分结果的处理、评价与注意事项(一)结果处理

(二)评价

(三)注意事项

第七节运动员注意品质的测验与评价

一、运动员注意稳定性的实验与评定

(一)施测须知

(二)结果评定

二、运动员注意分配实验与评定

(一)施测须知

(二)结果评定

三、运动员注意转移实验与评定

(一)施测过程说明

(二)结果评定

四、运动员注意干扰性实验与评定

(一)施测过程说明

(二)结果评定

五、运动员活动任务与注意干扰的实验与评定

(一)施测过程说明

(二)结果评定

第八节运动员情绪的测量与评价

一、运动员情绪稳定性的测验与评价

(一)施测说明及测题

二、运动员赛前情绪测量与评价

(一)赛前情绪量表—T及评分方法

(二)赛前情绪量表—T—16 6及评分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