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评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学生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

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因为学生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肯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学生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

人教新课标版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认识图形一》评课稿 本组张振中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的结构合理,教学层次比较清晰,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安排也是比较合理的。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寓教于乐。课的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搭积木开始,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物体,并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实物和让学生或观察或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很好的切入了知识的生长点,从“体”描“形”,从三维到二维,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摸实物、画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

体上”。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充分利用直观物体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让学生在发现中感知,在比较中体会,在实践中运用。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还是努力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第四、采用多种类型练习,注重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这节练习从观察到操作,从说到做,很好的巩固了对这几种图形特征的内化。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张老师才工作不久,还缺乏一些教学经验。应该说课的设计、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都还是不错的,这可能就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吧。但在课堂教学应用与教学机智方面还存在稚嫩的方面。比如: 1、教师的语言太多,语速太快,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走教案的感觉。尤其是低年级教师,语速要慢,吐字清晰,适时配合肢体语言的讲解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从搭

组合图形面积案例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案例分析 乐民镇中心小学陈金英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解题的基本理念是将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进行计算,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会分析图形的构成,能够正确分析图形的隐含数据条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积极探索。 二、案例片段 (一)动手拼图,自主探究。 【片段一】 1、拼摆图形,探究方法。 师:请你从学具中任选两个基本图形,拼出一个组合图形,粘在答题纸的方框内。边做边思考:你拼的组合图形由哪个基本图形组成的?怎么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2、展示图形,分析条件。 师:这个图形很有创意,像一个小房子。请你说说这座小房子有哪些图形组成?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生:它是由三角形和长方形拼成的。先求三角形面积,再求长方形面积,最后求出它们的和。 师:叙述得很有条理,还有谁愿意展示?肖楠同学的拼图像两层楼梯。 生:上面是正方形,下面是长方形…… 3、打开思路,探索面积 师:想一想这些图形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分析】通过动手拼摆图形,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亲历拼摆过程中理解了组合图形的意义。同时也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组合图形的知识结构;在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初步掌握用分割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 【片段二】 1、谈话引出例题,合作探索学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特别精彩,想法也非常巧妙,现在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这就是他家的客厅平面图,大家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出示P88页平面图)。 师:请你估计图形的面积有多大?如何准确计算这个客厅的面积呢? 2、引导学生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基本图形。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学生自由汇报:可能出现"分割法"和"添补法"(用多媒体显示) 3、讨论"分割法" A、对于"分割法"要让学生明确: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 B、总结算法:用“分割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分割后基本图形的面积之和。 4、讨论"添补法" A、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B、总结算法:用“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添补后的图形与所添补图形的面积之差。 【分析】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且知道了分割图形时,要考虑到所给的条件和计算的方便。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一题多解 【片段三】 1、小试身手 解决书本89页的"练一练"第2题。由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全班进行方法交流,并让学生试着从中归纳出较好的方法。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1)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本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组合图形面积》”,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希翼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为践行蔡林森先生倡导的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做了些微努力。下面结合自己的做课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理解。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是在学习了基本图形的面积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为小明家的客厅铺地板计算多大面积的地板?展开讨论看怎样计算其面积?从而想到要先将组合图形分成基本图形,进而去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图形的面积,对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基本上掌握了,而组合图形的面积仅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因为学生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内容做了很多的铺垫,再加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水平,学生自学起来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板书课题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要求教师三言两语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所以本节课我是这样做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接着板书课题:组合图形面积 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要求揭示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理解知识、培养水平方面的,至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把握,靠教师的形象、气质、情感、教学艺术甚至教师的一举一动等渗透实

行,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1、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实行准确的解答。3、能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自学指导: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指导: 认真看75页的内容,重点看怎样将情境中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思考: 1、为什么计算情境中平面图形面积要将其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2、认真看75页的每种分法中将组合图形分成了什么图形? 3、如果有别的分法请在情境图中画出来。 4、选择自己喜欢的分法并尝试计算出图形的面积? (8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自学指导是学好本节课的“拐杖”,蔡林森先生在先学后教中谈到自学指导中要做到4个明确:1、明确自学的内容在我的自学指导中体现在认真阅读10页的内容.2、明确自学的方法。3、明确自学时间:8分钟,4、明确自学要求,能够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教学流程: 先学先学分两个环节实行即“看一看”与“做一做” (一)看一看 在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有了准确的自学方法后,让学生通过“看书”此时我只做学生的“指南针”,既在教室里不要走来走去,不要在黑板上写字等以免影响学生的自学效果,仅仅在学生思想开小差的

《认识面积》评课稿1

《认识面积》评课稿 海宁路小学杨宝华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海宁路小学的杨宝华,首先感谢北戴河区进修学校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我校闫强军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闫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闫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呼唤“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闫老师在导入环节创造性使用教材,通过生生击掌,师生击掌引入教学,学生兴趣高涨。加上闫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这样的课堂气氛令人感觉轻松愉快,课堂成为一条充满活力、涌动灵性的溪流。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闫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水立方、天池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闫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闫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

【猿辅导】组合图形的面积(一)第4讲

猿辅导五年级秋季·能力班第四讲 组合图形的面积(一) 一、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1: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其面积既可以看作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和,也可以看作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差。 知识点2: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要运用割补法,根据已知条件,对图形进行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再求和或差。 知识点3: 网格线法:利用网格线将图形分成很多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面积均相等,在由已知部分求整体或者已知整体求部分。知识点4: 求不规则阴影部分的面积,常用整体减部分的方法。 二、练习 1、填空 (1)如图所示,该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2)下列图形的面积为______。44 (3)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列式是_______。 (4)已知正六边形ABCDEF的面积为7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图形为______。 (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_。 (6)如图,梯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单位:厘米)

(7)已知大的正六边形面积是平方厘米,按下图中的方式切割(切割点均为等分点),形成的阴影部分面积是_______平方厘米 (8)如图,每个小网格都是边长为的小正方形,如果正方形和正方形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 2、应用题 (1)如图是由一个大正方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已知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空白部分的面积是66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如图所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4cm、3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3)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4)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CDEF水平放置组成如图所示的组合图形,已知该组合图形的周长是62厘米,DG长2厘米,那么,图中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苏教版五年级《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赵彦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第九课时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2、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课件直观、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归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懂得“分割法和添补法”的作用,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分割”与“添补”法,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 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可能性知识点总结全

五上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知识点总结 1、组合图形的意义 由几个简单的图形,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图形。 2、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1)“分割求和”法:根据图形和所给条件的关系,将图形进行合理分割,形成 基本图形。基本图形的面积和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 求法:S = S 长方形 + S 梯形 (2)“添补求差”法:将图形所缺部分进行添补,组成几个基本图形。几个基本 图形的面积减去添补图形的面积就是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 求法:S = S 长方形 - S 梯形 3、分割规则:分得越少,计算越简单。 4、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的方法 (1)数格子的方法:数格子时,不满一格的可采用凑整法将几个合拼成一格 或不满一格算半格。 (2)把不规则图形看成一个近似的基本图形,测量后计算出面积。

5、常见基本图形的面积 (1)长方形:周长=(长+宽)×2字母公式: C=(a+b)×2 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 (2)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 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2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 底=面积÷高;高=面积÷底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S=ah÷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6、常用的单位间的进率 (1)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平方千米(km2)公顷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质量单位:吨(t)千克(kg)克(g)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注】单位换算的方法:大化小,乘进率;小化大,除以进率。 五上《数学好玩》知识点总结 1、设计秋游方案 既要考虑费用,花费的钱尽量少;又要考虑合理利用,尽量没有空位或剩余。 2、点阵图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3、鸡兔同笼 (1)列表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折中列表法。 (2)假设法。(3)列方程。 五上第七单元《可能性》知识点总结 1、判断游戏是否公平:要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述是“可能性是0”,“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述是“可能性是1”,

组合图形的面积 说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星光小学:王娟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与本册已经分别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是这些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立体图形学习做铺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转化意识。学生能从已知生活经验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但是对于方法的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组合图形,会用割、补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在自主探索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通过比较、归纳,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渗透转化、优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学科中美丽的图案之间的组合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使用分割法,添补法正确的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本课重点。 难点: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说教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贯彻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原则,教学方法要多样、灵活、有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利用直观的图形,与有趣的“七巧板”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 说学法: 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是由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通过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形成过程。 基于以上的教法与学法,我对本节课建构了一个基本的组织教学过程:复习与设问——探索与交流——建构与应用——总结与升华 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入,温故求新,揭示课题。(3分钟) 在激趣环节,我介绍一位新朋友“七巧板”,告诉孩子们表现优异的小组可以获得新朋友送给我们的礼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数学中组合图形的美,提高审美意识。而且将七巧板拼成的各类图形作为礼物,对学生的各环节学习表现情况逐一给予评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有效组织课堂。更是为本节课最后一个思维提升问题“礼物的

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文昌新屯中心小学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

“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圆与组合图形面积与周长

平面图形面积————圆的面积 班级 姓名 上课时间 专题简析:在进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清组合图形是由几个基本单位组成的,还要找出图中的隐蔽条件与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间的关系。并且同学们应该牢记几个常见的圆与正方形的关系量:在正 方形里的最大圆的面积占所在正方形的面积的3.144 ,而在圆内的最大正方形占所在圆的面积的23.14 ,这些知识点都应该常记于心,并牢牢掌握!. 例题1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分析】如图所示的特点,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拼成1/4圆的面积。 62×3.14×1/4=28.26(平方厘米) . 练习1求下面各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例题2。 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分析】阴影部分通过翻折移动位置后,构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大扇形的面积减去大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3.14×42×1/4-4×4÷2÷2=8.56(平方厘米) 练习2: 计算下面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正方形边长4)。 例题3。在正方形ABCD中,AC=6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分析】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正方形的边长未知,这样扇形的半径也就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看出,A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的斜边。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对称性可知,斜边上的高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求出等腰直角三角形ACD的面积,进而求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即扇形半径的平方。这样虽然半径未求出,但可以求出半径的平方,也可以把半径的平方直接代入圆面积公式计算。 既是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半径的平方为:6×(6÷2)×2=18(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8-18×3.14÷4=3.87(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3.87平方厘米。. 练习3 1、如图所示,图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分别求出每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图所示,正方形中对角线长10厘米,过正方形两个相对的顶点以其边长为半径分别做弧。求图形中阴影部分的 面积(试一试,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它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 页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让学生知道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列举中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在尝试、交流中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用分割法和填补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分割法和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组合图形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以下教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转化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评课记录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李老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李老师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听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李老师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一摸,数一数,玩一玩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李老师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通过本节课,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 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李银花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组合图形的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七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六单元P88-P89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材围绕计算“L”形客厅的面积,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根据给定”L”形客厅的数据,来估计客厅的面积,并提出把“L”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其面积的想法。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递进,意在解决怎样运用割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第三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拓展,提出了另两种分割的方法,以丰富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经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中,体会割补法的应用。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灵活运用割补法正确计算其面积。 (3)能解决生活中与组合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认识数学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的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

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五、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综合运用引导式教学,采用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教学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六、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自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归纳的学习方式。整节课的教学,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的操作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了解组合图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画,咱们一起来欣赏。(课件依次出示图画:房子、风筝、七巧板拼成的长方形。)说说这是什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篇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 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

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复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 组合图形的面积(复习) 【学习目标】 1.掌握各图形的面积公式; 2.学会用分割组合求面积。 【知识点一:基础知识】 在组合图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出现的机会很多,解题时我们还可以记住下面三点: 1.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其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高成倍数关系,面积也成倍数关系; 3.两个三角形高相等,底成倍数关系,面积也成倍数关系。 4.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通过把它转化成基本图形来计算。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的方法有:分割法和添补法、割补法。 组合图形面积

组合图形—转化→基本图形 【知识点二:组合图形的面积】 1.用分割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1)(下图每小格为1平方厘米) 【变式1】 如图是一个组合图形,请用两种方法计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单位:米)

【变式2】 一条长方形毛巾,长60厘米,宽25厘米,把它的4个角折向同一面(如图),所得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2平方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面积. 2.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例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3.通过基本图形的关系求面积

【例3】已知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8.2平方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变式1】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变式2】已知如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变式3】求如图平行四边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变式4】正方形面积是25平方厘米,△ADE的面积比△ACE的面积大1.5平方厘米,求DE的长和梯形ABCE的面积. 【变式5】如图,ABCD是长方形,AD长10厘米,AB长6厘米,CDEF是平行四边形,BH长4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三.方法总结 1.切实掌握有关简单图形的概念、公式,牢固建立空间观念; 2.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清所求图形是由哪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人教版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面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

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装修房子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再学生探索、解决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积极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考虑到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从而确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年级认识图形评课稿范文一本组周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

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 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1、在组织学生想办法将面从体上变到纸上来时,如果能提供给小组更多的材料和工具,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有创意地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