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与信任_试论公共事件谣言的产生及应对

谣言与信任_试论公共事件谣言的产生及应对
谣言与信任_试论公共事件谣言的产生及应对

新闻知识(2010.01)

经济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H1N1威胁已然临近,病毒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与之相伴的还有各类小道消息和形形色色的谣言。美国《丹佛邮报》评论说“如果还有生命比流感传播更快的东西,那就是没有根据的谣言”。在通讯发达信息高速运行的Wab2.0时代,谣言已经不止于口口相传的小范围扩散,而是以猛烈的姿势和几何级数的增长将焦虑带给人群。当谣言与公共事件相联系时,这种发源于个体的焦虑极易演化成为集体的恐慌,对事件的解决甚至社会的稳定造成消极影响。正在经历社会转型阵痛的中国,在当下乃至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不可避免的要面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挑战。如何遏制在公共事件中层出不穷的谣言,防止谣言扩散,避免不实信息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恐慌,是中国政府必须正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也必将助力中国社会稳定,民心安定。

从语言诞生之时起,人们就被不断的制造和传递着经过有目的的模糊和再加工的信息——谣言包围。社会学家波兹曼曾指出,谣言的强度总是与谣言涉及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谣言=重要性*模糊性)。根据这一观点,公共事件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谣言的困扰:公共事件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重要性无需多言。公共事件中公众总是掌握着不完整或不全面的模糊信息,往往介于一无所知(黑色)和完全了解(白色)之间,身处于信息的灰色地带。正是这样的灰色地带酝酿了公共事件中的谣言,公共事件中的公众了解和认识到该事件的危害和风险,但不知道或者不确定如何规避这些风险,一知半解带来的恐惧成为了谣言滋生的心理温床。谣言正是基于某种公众知晓的事实背景,利用公众掌握信息的片面性,有意编撰的伤害性的言论。以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谣言为例,流感以多种途径迅速扩散在世界范围之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这种关注和警惕投射于疫苗的接种上就是对于疫苗安全性的担忧,这种担忧被有目的的利用,制作出比如“疫苗的普遍使用导致了流感疫情的急速扩散”之类的负面导向的言论。普通大众则在对坏事可能发生的恐惧中选择“宁可信其有”,自觉承担起传播谣言的作用,通讯手段的发达让此种传播拥有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一种言论的广泛传播可以借助于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种,传统媒体途径。即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进行“媒体到受众”的纵向传递,这种途径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权威感和较高信度。谣言在此类媒体上通常以假新闻的形式出现,但这无疑是一个充分条件,因为并不是每一则假新闻都带有破坏的恶意。事实上,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的大部分错误信息都会迅速得到矫正。第二种,非媒体途径。即在民众之间的传播,比如通过交谈、短信、邮件等方式传递信息。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截止2009年7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达7亿。短信是手机用户之间最受青睐的联络方式之一。当谣言“搭乘”短信在手机用户间广泛传播时有三个突出特点:其一,短信群发的功能大大提高了谣言的传递速率和传播半径,受众的数量庞大,增长迅速。其二,短信总是来自熟人,因此受众更倾向于相信其所负载信息的真实性,甚至主动转发短信成为谣言的传播主体。其三,在手机短信谣言中,“谣言的传播主体呈现出强烈的无组织、无中心、碎片化的特征”①因此这样的传播难以溯源也难以阻截。第三种信息传播途径称为互动途径,这一途径主要是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互动性的信息传递,例如论坛、个人博客等。这种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传递是双向的,在信息的彼此补充和互动过程中,信息量不断增加,权威感和信度不断变化。在低门槛、低发言成本的网络中炮制出的谣言,经过置顶、转帖等方式,吸引大量阅读,谣言在互动媒体途径中的传播同样具有信息传递主体多,接收对象范围广泛的特点。

遏制谣言的关键不是对谣言围追堵截,而是在第一时间用权威的声音占领公共空间,消除信息的灰色

谣言与信任

——试论公共事件谣言的产生及应对

刘泽西

·本刊特稿·

新闻知识(2010.01)·本刊特稿·

地带。例如,在5·12地震的报道中,中央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向灾区派出记者,展开24小时持续报道,信息越是公开谣言越是容易不攻自破。

事实上,公共事件中谣言的滋生映射出公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媒体长期以来在控制负面消息(且称之为“控负”)的语境下“多喜少忧”的报道内容和某些媒体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不明真相”知而不言、言而不实的报道方式引起受众反感。同时,部分媒体从业者的素质也是影响媒体形象的原因。在某煤炭大省甚至出现了“记者分赃”,当矿难发生,记者排队领取“封口费”,共同隐瞒矿难。民间流传的“防火防盗防记者”令人感慨。如果民众不信任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就会主动寻找其他途径满足“求知欲”,比如小道消息和谣言。

事实上,公共事件中谣言的滋生映射出公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媒体长期以来在控制负面消息(且称之为“控负”)的语境下“多喜少忧”的报道内容和某些媒体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不明真相”知而不言、言而不实的报道方式引起受众反感。

因此,要从根源上减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首先要重建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要让公众信任媒体,就要建立符合现代媒体要求的他律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体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仅仅依靠道德和内部惩罚进行的行业自律远远不能约束虚假信息的传播,保证媒体信息的信度依然需要法律的规制。时至今日,多方呼吁的《新闻法》立法依然饱受争议,导致难产。实际上那些所谓的阻挠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要让公众信任媒体,就要从监管体制出发,放松管制。有意无视负面的事实,刻意强调“控负”是一种“鸵鸟心态”。视而不见,知而禁言,绝对会带来负面的后果,在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控负”造成的媒体沉默实际上是将公共话语空间拱手让给小道消息或谣言,默许它们的传播和泛滥。媒体的监管者应该意识到:媒体是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桥梁,更应当成为民意的发言人而不仅仅是政府的喉舌。向治理者发难、拷问政府是媒体的天职,长远而言,这样的发难和拷问对于中国政府有利无害。作为成熟的监管者,应当不畏“扒粪者”②,不畏在闪光灯下工作甚至生存。

要让公众信任媒体,就要媒体忠实的反应事件,做“扒粪者”而不是“造粪者”。在法律空白的情况下,以行业内部规则规范彼此行为,在媒体职业理论发展相对完善的西方社会,拥有一系列对于不实报道和假新闻的防范措施,例如美联社对于使用匿名信息源提供的消息有详细的规定。更为重要的是,媒体愿意并且有能力担负的起“扒粪者”,敢于发声,敢于为弱势呼喊,做这个社会的良心。

让公众信任媒体只是制止谣言的手段,真正堵住公共事件中谣言滋生最根本的办法是人民的信任。增强民众对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基层政府的信赖。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的杨雪冬研究员曾撰文指出,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信任情结”,大意是指政府层级与民众信任程度成正比。窃以为,与其叫做“信任情结”不如称之为“距离情结”,因为越是层级高的政府越能得到信任,越是层级低的政府其行政行为越受到质疑。距离情结的产生与某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稳定”、追求政绩,无视民生请求的行政方法有着因果关系。一旦出现公共事件,第一反应不是怎样公开信息阐明事件真相维持公义,而是考虑怎样维护特殊利益和“不影响地方形象”为此甚至不惜公开说谎,当谎言被揭穿时再去弥补甚至借机作秀。云南“躲猫猫案”就是实证,从一开始公布的死者死因之荒唐离谱,完全无视民众智商,到后来请网友参与所谓“调查”的作秀行为,为平息“民愤”蔑视法律规定。“俯卧撑”的荒谬,“欺实马”的无奈,都诞生于强大的外力干预之下。的确,在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事件解决了,地方安定了,但是这样的“解决”与“安定”付出的却是更沉重的代价。对此,政又该作何选择?

作为有志于维护一方社会稳定的地方政府,就必须正视民众的“距离”情节,一方面需要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信息公开和反馈机制,以事实而不是谎言或官腔回应质疑。对于故意隐瞒真相的行为不可姑息;另一方面,要尊重正义,法律是正义之准,司法是正义之途,尊重司法的独立,不干涉司法,不利用司法。作为一个有志于建立和维护一个和谐国家的中央政府,更应当重视和着力解决这样的“距离情结”。因为这样的情结正在制造着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焦躁,焦躁中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破坏性力量。

正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社会,在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的同时致力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公共事件依旧会不断发生,关于公共事件的谣言也不会停息。唯有寄希望于公民意识的滥觞和理性精神增长,也许它们能够为这个面临重重困境的国家提供前进的动力和稳定的助力。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我们能做的唯有一步一步推动改革,一项一项修正不足,寻求建立一个法律健全、政府清廉、司法公正的国家,一点一滴的累积幸福。

注 释

①《手机短信谣言传播特点与对策》 翟衫 《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下

②指专门揭示丑恶的记者。十九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扒粪”(muckraking)运动,促进了美国社会的改良和政府的清廉。

(作者刘泽西: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生)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的公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分子,要想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必不断加深对推动科学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由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央纪委、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36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材料作为第三批全国干部培训的通用教材,是党建读物的一本好书,我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了学习,收获颇多,现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面结合本地区实际谈几点体会,由于本人到镇工作时间较短,很多的人文、地理还不熟悉,谈的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定级 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国内外各有其说,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法中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必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界定突发事件有4个要件:一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

涉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题库

《涉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题库 一、判断题(10 道) 1. 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2. 我国社会阶层呈现出一系列新现象:低阶层向高阶层流动难度增大,阶层结构出现定型化趋势,阶层边界逐渐明晰。 3.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4. 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生存的问题,而是公平、公正的问题。改革开放前,主要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所以不在公平问题。 5. 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三阶层之间要实现资源结盟,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6.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7.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8.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9.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10. 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11. 强势阶层占有较多社会资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主要指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资源的配置,呈现出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的态势。 13. 在境外发生涉及中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14.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15.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制定。 二、单选题(15 道) 1.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A. 2小时 B. 3小时 C. 4小时 D. 5小时 2.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A. 撤退 B. 撤销 C. 消除 D. 解除 3. 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 A. 完善管理 B. 扩大服务 C. 改善民生 D. 推进体制改革

处罚各类扰乱秩序行为的法律依据和条文解释

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 处罚各类扰乱秩序行为的法律依据和条文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有关处罚各类扰乱秩序行为的法律依据和条文解释如下: 第二十三条[扰乱单位秩序、扰乱公共场所秩序、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和破坏选举秩序的行为及处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1.扰乱单位秩序行为的认定及处罚 (l)本行为的主体是达到责任年龄,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本行为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秩序,具体是指机关、团体的工作秩序,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秩序。侵犯的对象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行为人往往企图通过实施这种行为给机关、

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施加压力,制造事端,以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或者发泄不满情绪。 (2)本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影响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行为。扰乱,是指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进行干扰和破坏,从而影响其工作正常进行。扰乱行为既有暴力性质的,也有非暴力的。暴力性质的扰乱行为具体表现为:①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砸办公用具、物品、门窗等物,毁坏文件材料等。②纠缠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职工、教师、科研人员等。非暴力的扰乱行为具体表现为:①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起哄、闹事、辱骂。②擅自封闭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出入通道。③占据办公室、实验室、教室、生产车间以及其他工作场所。扰乱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社会后果,即“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的”,如有的被辞退的违纪职工拒绝接受企业的正确处理,无理纠缠,致使企业不能正常生产;有的病人或者其家属借医疗事故在医院大吵大闹,不听劝阻,致使医院的医疗工作受到影响。构成本行为的前提是尚未造成严重损失,即未造成停产停业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等其他情形。如果行为人的扰乱行为经有关人员劝阻后,停止扰乱行为,没有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则可不予处罚。 (3)根据本条的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一般是指多次扰乱单位秩序或者造成较大影响、较严重后果的情形。 2.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的认定及处罚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2017 年第1期 应用新闻研究 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步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资讯获取方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因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关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环。不实的网络信息如不加控制,可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分类 网络谣言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划分。、仅从内容角度进行划分,即可产生与自然相关的“自然灾害类谣言”、与公众人物相关的 “人物行为类谣言”、与职能单位相关的“职能失职类谣言”、以及引发社会恐慌的“社会伤害类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这几类。 1.自然灾害类谣言,比如地震传言、核泄漏传言、水污染传言等。2016年2月17日,乌鲁木齐微信圈里,一条“今晚23:00到3:00乌鲁木齐及鄂托克前旗一带有9.6级地震!”的微信被广泛传播,使得人心惶惶。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甚至连夜搬家“避难”。这条谣言直到2月18日早上经实践证明不实之后才被粉碎。从网络散布群体来看,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人群主要以青年人群和城市务工人员居多。 2.人物行为类谣言,主要是围绕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所产生的谣言。比如,2016年9月16日,偶像派演员乔任梁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由于乔任梁在演艺事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自其去世消息传出之后,各种谣言在网络滋生,谋杀论、性虐论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再如娱乐圈常见的整容论、上位论等,都属于人物行为类谣言。公众人物类谣言传播者以青少年和公众人物的崇拜者、粉丝居多,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从而极易产生捕风捉影的联想。 3.职能部门失职类谣言。近些年,关于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的谣言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并不罕见。例如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 刘翠莲 孙晓红 申灿 【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投射,尤其在互联网转型时期更为明显。各 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不同诱因,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为政府部门净化网络空间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谣言;职能政府;应对策略 100

学习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心得体会 学习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的心得体会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心得体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人民的公仆,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想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分子,要想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必不断加深对推动科学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由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

央宣传部等36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编写的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材料作为第三批全国干部培训的通用教材,是党建读物的一本好书,我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了学习,收获颇多,现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面结合本地区实际谈几点体会,由于本人到镇工作时间较短,很多的人文、地理还不熟悉,谈的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定级 对突发事件的定义,国内外各有其说,很难形成统一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法中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必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界定突发事件有4个要件一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地点及危害难以预料,往往超乎人们的心理惯性和社会的常态秩序。二是破坏性,事件给公众的生命财产或者给国家、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危害往往是社会性,受害对象也往往是群体性的。三是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及时拿出对策,采取非常态措施,以避免事态恶化。四是不确定性。事件的发展和可能的影响往往根据既有经验和措施难以判断、掌控,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浅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应对 当今互联网时代,人们话在网上说、钱在网上花、事在网上办,已成为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传播的受众者也越来越多。网络媒体传播的快捷特点,使得信息发布和传输方式越来越简便和多样化,很多信息难辨真假,一些人不负责任地渲染事实,夸大细节,随意编造,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误导、欺骗大众,造成了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近些年来,网络谣言越演越烈,逐渐成为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有利于有效遏制网络谣言传播,适应时代特征与要求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已成为各级党政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起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同时缺乏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给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言论空间,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大大助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力。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传播速度快。网络文档复制的低成本、无成本和高度的便利性,使网络谣言传播快的特点最为突出,与口相传、书信传、电话传更为廉价,传播速度要比人际口头传播快千倍万倍。二是传播范围广。因以网络为媒介,减少了地域的限制,互联网信息是数字化的、超

时空的、全球性的,尤其是在微时代来临后,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微信以及QQ交流群,每一个线上网民都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和传播者,使得网络谣言一旦发布,在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形成各地浏览、转发,可以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即可传遍至全国各地。三是传播方式多,除了常见的各类新闻网站、社区、论坛、贴吧、微博、微信、QQ聊天软件等等之外,还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传播方式,都是可以借助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同时传播。因此,网络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远比传统口头传播的谣言更具有危害性。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一些网络谣言制造了可乘之机。一般而言,一个谣言的产生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些谣言可能是出于善意的,但大多数谣言都带有恶意的目的。 从客观方面说,首先,在一个谣言开始传播的时候,由于权威机构或者涉事个人没有及时的公布真实、详尽、准确的信息,造成了事实真相的缺失或者模糊,网民势必会对事态产生种种猜测,并相互流传,从而导致谣言的产生;其次,网络谣言起因也有源于信息过量。当网络信息对某种事态解析传播过量,信息量超过大家的接受和理解范围,使网民被淹没在五花八门的信息泡沫里,从而产生新的疑惑或因繁乱而难以选择正确信息,便也会作出个人解析,同时也会造成新的谣言;再次,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怎么办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怎么办 今年4、5月份,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华北大地肆虐。拥有89栋楼、居住5500多户、人口超过20000人的石家庄市天苑小区,面临着严峻考验。负责管理这个安居房小区的某物业管理公司,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业主负责的精神,把阻击非典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区内人流秩序的管理。在同街道办事处等有关方面进行充分协商并取得一致的基础上,物业公司为区内人口全部办理了小区出入证,并将小区原来18个出入口封闭了16个,仅保留两个,严格值守。通过值守,随时监测小区业主住户的健康情况,严密监控外出返回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员。 与此同时,他们重点抓好公共部位的卫生。尽管经费比较紧张,物业公司还是投入了8000多元(这点钱对这样规模的一个小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然而对一个管理收费低廉的安居房小区来说,已经难能可贵了。非典突如其来,开支突如其来。估计全国各地的物业管理费收费标准中,都没有考虑类似开支因素。既然我们知道了,今后政府主管部门在制定收费政策时,就应当考虑一旦发生类似情况谁来“买单”、怎样“买单”的问题),购买大量消毒药剂,安排专门人员,每天定时对小区内的菜市场、幼儿园、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进行消毒

处理。同时,对个别家庭生活较为困难的业主住户给予特别关照,主动无偿送药上门,指导他们消毒防病。 在抵御非典的工作中,物业公司着眼于小区的长远建设(若放在平时,像严格人流管理、纠正不良习惯这样的事情,会遇到重重阻力。但由于有了非典疫情,就很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顺水推舟,抓住这个机会做好小区长远建设的文章,实在是明智。不过一定要想办法巩固下去,防止非典时期过去一切恢复原状)。物业公司充分利用小区的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形式,宣传防御非典知识,倡导良好生活习惯。并借势做文章,把教、管、养、训结合起来,纠正人们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的陋习。业主住户反映,物业公司的举措不仅使小区更有安全感,也使小区文明程度上了新台阶。 点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非典肆虐,能检验管理水平。常态下的常规管理服务,只要“要好”、“较真”、“实干”、“注意”,大家彼此彼此,相差无几。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就可以明显地分出良莠、比出上下。那些基础好的、道行深的、素质高的,应对自如,让你不得不服气。作为物业管理公司要经常与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打交道,当然不只是非典,所以要随时做好应付它的准备、练好应付它的工夫。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篇一:XX年乡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XX年乡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关于报送XX年度上半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五应急〔XX〕74号)精神,现将我镇XX年度上半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努力提高了全系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XX年上半年报送演练项目2个,抗旱应急演练、小学防震抗震应急演练。XX年上半年,我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形势严峻,镇党委、政府临危不乱、科学指挥、有序调度,积极组织全镇镇村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在全镇境内无着火点。全镇小麦总面积万亩,全镇总投入资金60多万元,开动宣传车4辆,投入总车辆29台,灭火器5台,260多人奋战15天。在全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镇秸秆禁烧工作比去年有突破性进展。只有4个着火

点,过火面积18000亩。 全镇无社会安全事件、无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较大事故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采取了有力措施并取得了成效。 二、主要特点 一是对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对出现的险情有预见性;二是准备充分,及时组织了物力财力,购买了高音喇叭、灭火器等器件;三是早宣传,发动群众收集秸秆堆存或出售。 三、总结评估 XX年,我镇党委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镇实际,认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推进应急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镇实际,我镇成立了双忠庙镇事故应急队伍,指定了专人负责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防汛抗旱、安全生产、秸秆禁烧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监测预警等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各村都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基本实现

涉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

涉政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答案1 (2011-04-15 09:50:09) 转载 标 签: 杂谈 一、单选题(15 道) 1. ()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 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 乡镇 B. 县级 C. 市级 D. 省级 2.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随工作表现而定 3.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A. 预防 B. 应急 C. 分类管理 D. 分级负责 4. 社会是否稳定、和谐,主要取决于() A. 干群关系 B. 劳资关系 C. 贫富关系

D. 官商关系 5. ()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 A. 国务院 B. 当地人民政府 C. 卫生部门 D. 应急专家组 6. ()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A. 政府 B. 新闻发言人 C. 专家、学者 D. 新闻媒体 7.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A. 省级 B. 市级 C. 县级 D. 乡镇级 8. 我国把各类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 A. 三级 B. 四级 C. 五级 D. 六级 9.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A. 2小时 B. 3小时 C. 4小时 D. 5小时 10. 以下关系中,不属于强势阶层与弱势阶层的关系的是() A. 干群关系 B. 劳资关系 C. 贫富关系 D. 官商关系 11.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 A. 撤退 B. 撤销 C. 消除 D. 解除 12. 国务院和()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 乡镇 B. 县级 C. 市级 D. 省级 13. 以下对失意阶层说法错误的是() A. 社会地位下降 B. 预期的利益、理想没有得到实现 C. 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得到保护

十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

十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 案情: 案例一:1999年10月2日下午2时许,梁某某在某溜冰场溜冰时,因人多拥挤,不慎与袁某相撞,发生口角,进而双方动手又打起架来,工作人员劝阻时,也不听阻止,致使其他群众涌正常溜冰,溜冰场秩序大乱,达40分钟,民警赶到制止。 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二)项、第14项第1款规定,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对梁某某、袁某分别予以罚款200元的处罚。 案例二:1998年1月20日上午,杜某、郭某、杜金某和郭立某四人外出打工近一年,欲赶在1月21日(农历12月23日)回家过小年,到某汽车站乘车。因排队上车人员较多,杜某对其他三人讲:“这么多人,排到我们也上不了车,前面看看去。”其他三人同意,四人一起往前走,并在前面强行加塞,排队乘客不满。车站乘务人员李某发现后,即上前制止,郭某将其推到一边,杜金某用行李将其挡住,郭某用行李堵住进站口,阻挠其他乘客上车,郭立某、杜某即行登车,一时间,秩序大乱,乘客纷纷拥挤在车门口。车站派出所民警闻讯赶到,制止了四人的行为,但客车已晚点发车25分钟。派出所民警将四人带至派出所,四人认错态度较好。 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二)项、第14条第1款、第16条(二)项规定,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分别对四人从轻处罚罚款100元。 评析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是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游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的构成特征如下: 1、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场所的秩序,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场所。所谓公共场所是指供不特定的多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了:①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等交通场所;②市场、商场等购物场所;③公园、影剧院、游乐场、运动场等游园、消遣、娱乐、运动场所;④展览馆等陈列、展览场所;⑤其他公共场所。 2、该行为在客观方面实施了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在公共场所内打架斗殴、损毁财物、制造混乱、阻碍干扰维持秩序人员依法履行职务、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等,一般是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 3、该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即符合法律规定应承担违反治安管理责任的任何自然人。 4、该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过失不构成此行为。行为人企图通过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达到某种目的;或者实施其他违法行为(尚不够受到法律处罚的)而造成公共场所秩序的混乱。 案例一中,梁某某和袁某在溜冰场相撞,发生口角,引起打架,又不听工作人员制止,从而使得溜冰场秩序混乱达40分钟,属于实施其他违法行为(发生口角、引起打架,尚不够受到法律处罚的),从而放任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尚未达到情节严重,二人行为均已构成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公安机关依法分别对其处罚是正确的。 案例二中,杜某、郭某、杜金某、郭立某四人为能尽早上车,强行加塞,不听工作人员制止,造成车站乘客乘车秩序混乱,客车晚点发车25分钟,四人行为均已构成扰乱公共场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作者:————————————————————————————————日期: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行政管理 网络谣言的产生与舆情引导 杨兴坤,吴向向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100044) 摘要: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谣言应对;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5)03-0085-06 DOI:10.16326/https://www.360docs.net/doc/b515113832.html,ki.1008-7168.2015.03.013 收稿日期:2014-10-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11ZD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61203148);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北京市突发事件舆情研判与应对策略研究”(SM201410016002)。 作者简介:杨兴坤(1975-),男,重庆开县人,北京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中国人

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员。 突发事件爆发后极易引发谣言。如1923 年日本东京大地震后,关于旅日朝鲜侨民纵火、投毒的谣言,使2613 名在日朝侨被杀;1978 年希腊塞萨洛尼基市地震后,谣言造成该市超过半数人逃走、固定资产被抛售和食品遭抢购等恐慌。谣言不仅扰乱社会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消除谣言是政府的职能之一。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有效地应对谣言、消弭谣言。 一、谣言与网络谣言 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一般是指没有事实基础、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方式传播的言论。某些人(或者某一群体、集团和国家)出于特定的动机和目的,可能会主动制造或散布一些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谣言。 美国社会学家波斯特曼和奥尔波特(PostmanAllport)曾提出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他们通过这个公式指出谣言的产生和事件的重要性及其模糊性成正比关系,即事件越重要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社会效果就越大,而当事件的重要性与模糊性一方趋近于零时,谣言也就不会产生了[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如网站、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手机短信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与社会现实的谣言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不同而已。当前网络谣言多涉及公共事务尤其是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速度极快,因此容易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二、谣言的产生原因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李军鹏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以上共计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所作的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并不仅止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参与编制国家应急预案和相关法律的顾林生说,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总结评估报告

市政府应急办、市公安局: 今年以来,我局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大力指导下,按照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都办发[]229号)文件精神和我局制定的“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协调,认真贯彻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局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局应对突发事件主要涉及到因突发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其他事件造成全市粮食、食用油、肉类、蔬菜、食盐、食糖、饮用水和卫生清洁用品等生活必需品供求关系发生突变,要采取行政手段保障物资供应。通过努力,我局监管、防止突发公共事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商贸流通企业没有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及安全事故,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二、应对工作及分析评估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局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成立了“商务局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我局局长杨水源任组长,分管领导吴枝建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市场供应、家畜屠宰、酒类流通突发事件等应急管理,同时加大对各商贸流通、餐饮、再生资源、生猪屠宰、民爆、外资外贸企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指导力度,各企业分别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商务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指挥体系。 (二)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我局把强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作为抓好应急工作的基础,认真研究各类商务领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加强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及时编制了商务局《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物资储备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民用爆炸物品事故灾难应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 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行为之一,扰乱文化、体育等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强行进入场内的; (二)违反规定,在场内燃放烟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标语、条幅等物品的; (四)围攻裁判员、运动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的; (五)向场内投掷杂物,不听制止的; (六)扰乱大型群众性活动秩序的其他行为。 因扰乱体育比赛秩序被处以拘留处罚的,可以同时责令其十二个月内不得进入体育场馆观看同类比赛;违反规定进入体育场馆的,强行带离现场。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网络谣言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一) 摘要:本文针对网络谣言进行研究,总结网络谣言的特点以及多方面成固,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谣言成因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论坛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二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发布,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发布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示范文本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示 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北京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海淀区、石景山区 发生大面积停电突发事故”的紧急报告。警笛声声、黄灯 闪烁,一辆辆电力抢险车急速驶向事故现场。从指挥中心 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抢险工作迅速展开:“地铁施工工 地62名工人正在隧道中施工,停电后洞里一片漆黑,正 在把他们紧急疏散到地面。”“现有2000多人参加抢 险救援,供电各项抢修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变电站重要用 户负荷大部分恢复……” 这是不久前北京举行电力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演习现场 的情景。北京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在2003年非典时期 启动,2004年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 案》。同时,启动全市区县分预案、专项预案和保障预案

的编制工作。今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办事机构,调整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区县成立应急委员会,设立专职机构。 不仅仅是北京,整个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建立。《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处置法(草案)》也已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7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这说明,为应对我国公共事件高发期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正在纳入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突发公共事件损失GDP6%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国家行政

2020年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总结

xx年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总结 xx年即将过去,按市应急办的要求,现将市供销社xx年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市应急办和《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市供销社为了提高对突发公共重大安全事故的救援应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有效地开展抢险救援工作,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经市供销社党委决定成立了突发公共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任组长,由市供销社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科长、各公司经理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业务科和安全保卫科,负责全市供销社系统的安全应急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 二、至xx年应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各区县供销社、市供销社所属企业也相应地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所属企业的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和安全应急救援队伍,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购置了部分安全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同时部分县还为政府代贮备了部分救援物资,如长宁县供销社就为县政府贮备了三万多元的麻袋,并在xx年的洪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全市供销社应急预案里就明确规定,在突发重大安全事故时,要在规定的时间报告发生的事故同时求助于110,119,120等指挥中心。同时规定要加强值班和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在发生突发公共重大事件时,能迅速救援,降低损失,确保人民和财产的安全,以最小的代

价取得最大的成果。 四、企业要做到安全,就必须要使职工知道珍惜生命,知道安全就必须使职工提高安全素质,遵章守纪,不违规操作,除要组织职工学习中、省、市的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文件外,还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如黑板报、广播、短信、教育片、宣传小册、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培训等让广大职工懂得在发生事故时,如何做好自救和互救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共同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五、xx年全市供销社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市应急办、省供销社保卫处的指导下,在全市供销社职工的努力下,全市供销社的应急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全市无事故的好成绩,全面完成了市委、市府和省供销社下达的目标任务。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