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许红霞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研究的文献回顾,简述中国农村教育的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相关的发展建议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本文首先对农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依次概述中国农村教育的基本特征、从多角度提出对建设性建议以及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字】农村教育;现状;建议;成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是一个农业占主导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农村教育问题。分析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对农村教育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对国内现有的关于农村教育方面的文献进行了阅读、筛选、分析、归纳,试图从农村教育的概念、农村教育的现状、农村教育的相关政策、农村教育发展动向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现综述如下:

一、农村教育的概念界定

教育事业是关系一个国家富强、一个民族振兴的前提性和先导性事业,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国家、民族前途和四化成败的全局。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当前,对农村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却很少有人对农村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

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认为,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索质为目标的教育才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不应该混同,农村教育应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1]而另有学者提出: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并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对于广大发展中发展国家来说,农村教育实质上就是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在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里、农民处于不利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2]然而,通过对现有农村教育方面的文献进行阅读便可发现,大多数学者在论述农村教育的具体方面时,往往更倾向于石中英教授的关于农村教育的界定,即义务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例如在总结农村教育的现状时。而在关于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时则往往更易于采用公金梅的观点。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讲话中提出,“深刻认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3] 然而通过大量在现实情况以及研究材料可知,今天的农村教育极端落后,要发展我国的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内地)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 %,人口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人口2. 19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 9 %,小学文化程度者占37. 2 %,每万人日大学生数为4名,平均文化程度为4年。[4]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能看出——我国的农村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现实。

目前,关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 思想观念落后,农村人口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人口习惯于用封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教育、思考教育。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没有对农村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父母及子女之间蔓延。[5]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何让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对农村教育有一个正确地认识,仍将是一个难题。

2.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者的素质对教育者接受程度和教育价值的高低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现象普遍存在。又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等客观因素,致使农村地区原有的教师大量流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师资数量不足、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

据国务院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负担高达78%,县财政9%(县乡财政的87%直接来自于农民),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中央和省则政的教育经费大部分都用于高等教育和城市教育。[6] 最终结果只能是“义务”教育几乎变成了“非义务”,农民承担了几乎所有的义务教育费用。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此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任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

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教育经费的不足必然导致教育环境落后的,致使农村教育发展陷入非良性的循环之中。

4.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在人才培养方面所涉及的乃是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农村教育目标的一元化,突出表现在单一应试性、城市性、离农性。农村教育目的单纯,只是面向升学,为升学服务,很少与农村的实际生活需要相联系。农村教育的内容大都为应试而设,与农村生活毫无相关,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若升学无望,则“就业无门,致富无术”。[7]

5. 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教育水平所出现的较大差距从某方面来说是由“城乡分治”这一制度导致的问题。在此制度下,农村教育始终因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倾向城市而资源严重缺乏。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 %、女童失学率为% 。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

6. 农村中小学撤并带来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大量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出现了生源不足的现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此举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但也因此,全国各地大量村级小学消失,乡村教师加速逃离乡村,一些家庭举家搬迁,村里的青壮年也越来越少。如何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实际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们群众满意的教育?怎样有效解决一些地方过快撤并带来的问题?无疑又是一个个有待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正在致力于研究农村教育的现状问题,然往往很少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有为数不少的学者将农村教育的现状作为原因进行阐释,倒果为因。目前,有个别学者对农村落后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陇东学院的毛粉兰、吕建喜指出,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历史遗留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先进文化集中和活跃的地方一般都在城市。二是观念问题。农民由于长期处于农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这种只注重教育的眼前意义而忽略教育的深远意义的思相必将影响其在教育上的投资,从而导致教育的落后。三是经济问题。经济的发展决

定教育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经济落后是影响其教育落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四是劳动力问题。[8]

于此同时,华南师范大学的葛新斌教授提出产生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实为中国农村教育双重边缘化的命运。双重边缘化,具体而言又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当前的教育被政治经济严重地边缘化了。其次,再从教育系统自身来看,中国的农村教育也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了。即教育已经是现代社会建制的边缘性结构,而农村教育又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化位置上。[9]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及相关政策

1.更新观念,树立“科技兴农科技致富”思想

积极通过有关的政策、舆论工具及典型示范的方式,对农民进行适当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力图从观念上改变农民对教育的看法。让农民多了解一此目前教育政策、现状及教育的重人意义,从而在意识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

2.推进人事改革,大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首先,要公开竞聘农村教育管理干部和农村学校校长。通过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方式,逐渐形成学历较高、能力较强的专家型领导干部队伍。其次,实行全员聘任和教师资格准人制度。再次,改革利益分配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将教师的工作与收入挂钩,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内在工作动力。与此同时,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

3.增加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要靠政府投资,但又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现阶段政府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维持现有义务教育规模的趋势。因此有学者指出,增加教育投入可参考以下一些意见:政府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育条件保障等。

4.调整农村教育发展出路,为农村教育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

当前主流的观点主要有“向农”、“离农”,或以“向农”为主兼顾“离农”几种观点。农村教育不应当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也不应当完全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脱离,农村教育不可只抱着“为升学服务”的态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绝不可使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走出校门,回到农门,致富无门”的奇怪现象继续存在。农村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农村,而应立足于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应农民留守农村和转移培养的需要。最终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做出应尽的贡献。

5.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增加农村教育保障

一是要改革“城乡分治”的教育管理体制;二是应加强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三是转变农村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农村教育除了为升学服务以外,还应当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03年9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农村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年]19号)规定: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的权力;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等各方面的建设意见与要求。[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14]

三、农村教育取得成果及发展目标

在教育部举行的2008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介绍了五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义务教育方面,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99%,接近100%。其中西部地区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到2007年为止,小学净入学率达到了%,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深入实施,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特岗计划”经费达亿元,招聘教师60898人。与此同时,10597名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中90%以上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任教等。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的部署;《纲要》的制定,农村教育正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纵观上述研究,国内教育学界在农村教育现状、困境与对策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关于关于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方面的专门研究还相对较少,主要局限于对现象的总结概括等。

【参考文献】

[1],[12]钱志亮、石中英.关注中国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2004,20(6):60、61.

[2] 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N].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3] 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1年09月09日(02版).

[4] 国家统计年鉴200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11] 李永贤.关于加快农村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3):116、 119-120.

[6] 常晔,韩启昊.关注农村教育[J].热点关注,2004,(8).

[7][13]公金梅.农村教育与农民就业的关系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2005,21(9):40.

[8][10]毛粉兰、吕建喜.关于农村教育落后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3,(8):32-33.

[9] 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12):38.

[1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下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对教育的研究实况,进一步了解教育发展现状,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公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教育;公平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日益深入,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发展尤为关注。如何实现教育公平,进而通过教育公平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是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 一、相关实证研究综述 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是决定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因素,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核心问题。王善迈等学者认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等,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居民之间的不均等上。[1]区域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在早期比较受关注,杜育红以省为分析单位,系统地分析了各级教育经费的地区性差异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一研究指出,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小学和初中的生均经费省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加大。[2]曾满超和丁**利用1997年和1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结果发现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总支出的地区不均衡有所扩大,其间城乡差距有所扩大,且省内差距大于省际差距。[3]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逐渐增多,沈百福的研究显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远远大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显示,城乡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5]翟博的研究也指出, 1993年-2003年我国小学和初中生均经费城乡差异在拉大,而生均预算内经费城乡和教师合格率差异均正在逐步减小。[6]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资源配置公平研究比较薄弱,袁连生指出,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财政负担区内,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王蓉用多水平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学校组群为分析单位,也发现一县之内的各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分配差异。[8] 与义务教育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相比,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结果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比较薄弱,探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对结果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蒋鸣和发现教师学历、校舍及设备条件均与教育质量显著相关,但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之间相关关系较弱。[9]薛海平和闵维方采用三层线性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在个体、班级和学校三个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差异有重要影响,班级规模对教育质量有显著负影响,但生均公用经费与教育质量相关关系较弱。 [10]胡咏梅和杜育红利用两层线性模型对西部五省农村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质量关系的分析表明,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配置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财力资源配置对教育质量影响不显著。[11] 基于以上研究,薛海平、王蓉在对义务教育质量公平分析时得出结论:由于学生个体和家庭社会背景、教师背景以及学校背景差异的存在,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分析中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程度在新机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有较明显的减轻。[12] 程红艳在2006年-2007年**市某城区(W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非均衡发展状况的调研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首要原因是教育投入的问题。[13] 胡映兰以湖南省**市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后的几个年份(2005-2008)作为考察点,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方面,两免一补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明显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形势政策论文-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领导下,中国教育事业锐意改革、不断进取、成效显著,进一步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问题公平投入 正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教育的近代化一直缓慢。虽然从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起,就一直重视教育,使教育从一片废墟中走出来,但在文革中却又被打回原形。从恢复高考开始,我国的教育也重写了自己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举起“科教兴国”的大旗,使其真正步入到正轨中。 改革开放的序幕刚被拉开,教育便被提到日程上,提出“211工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使教育飞快发展。因此,教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被学生,被民众,被官员关注密切。我们能够看到近年来教育所带给很多美好的结果,提高了群众的知识水平,文盲也在急剧减少,这是教育全面普及的贡献。可是,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教育公平问题 1、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1)地区差异。中国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均收入的相差较大,这使得不同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的机会、质量以及教育程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据2010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9%,而贵州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省2010年的高等毛入学率是20%,尽管比2009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但与北京市相比,相差了大约3倍。在西部的偏远地区,由于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要普及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城乡差异。由于教育政策长期偏重优先发展城市教育事业,造成教育投入和 师资条件不平衡的发展局面。农村的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育投入

浅谈中国大学教育问题

中国文化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大学教育思考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 系别:文学与传媒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张沁晓 学号:141011215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西大学教育制度、观念和目的的思考,尝试回答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自己的大学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反思。 [关键词] 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目的 目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二、研究现状综述 (3) 三、原因探讨 (4) (一)中西方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对比 (4) (二)中西方大学教育观念对比 (4) (三)中西方大学教育目的的不同 (5) 四、调查报告浅析 (6) 五、中国大学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6) 六、建议举措 (7) 七、反思与不足 (9) 注释与参考文献 (10)

历来,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办学的历史也由来已久,从唐代的书院,至宋代、明代,私塾、书院规模达2000余家。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今天,我们几乎完全摒弃过去几百年的学院制度,使用的是几乎沿用西方欧美地区大学的教育制度。这又是为什么呢?即使模仿西方教学制度,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是否成功呢?为何仍有人感叹,当今中国仍然没有真正的大学? 从古时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今天的人文、理工,经历了朝代的更替,也经历了西方思潮的冲刷。然而,今天,中国的大学教育仍旧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目前大学的概念,是指通过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中国这样的教育机关数量越来越多,质量是否越来越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院校也越来越多。4月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分析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数目上的发展情况。很明显,目前大学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种,但人数并不代表质量。 目前,我国的大学和学院数目在在全国相互融合发展的全球化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选择出国留学。另外,有项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国内高考报名人数逐年减少;而出国留学的人数却不断激增。都是上大学,国内国外到底有啥不一样?都说国外教育质量高,可见,国内外高等教育仍有一定的差距对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发展出自己的大学的思考,有助于认清中国大学教育现状,并以此调整教育的目标、方向,从而做出良好的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决策。 二、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研究不计其数,总体而言,有以下几类,一类是针对大学教育体制的研究,如大学教育的治理、思政教育的体制改革等,第二类是从参与身份的角度对学生、教师、大学校长及管理者等的专题研究;第三类则是对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研究,如创业现状、就业情况等的研究。但对“中国为

关于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石河子大学科技文献检索课 综合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王孟荣学号 2010502287 学院系(所)政法学院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本人承担课题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实习日期 2011-12-1 总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摘要:当前,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十分严重。那么,农村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哪些?农村教育的出路又在哪里?本文首先描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然后对造成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的各家观点和各个研究者的解决方案做了简略的综述。 二、关键词:教育差距城乡差距回归农村走向城市 三、文献类别:人文教育 四、综述正文: 一、描述农村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教育差距。 所谓的教育差距,主要是指教育的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的差距。其中包括: 1)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以2001年为例,我国小学生均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经费,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而我国小学、初中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是农村的3倍以上[1]。 2)学校危房。学校危房主要在农村。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危房面积中,农村占81.97%。 3)教师工资拖欠。虽然全国有97%的县已实行“以县为主”的新体制,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有了保障,工资支付的重压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差距依然很大[2]。

2、教师水平的差距。 3、升学率的差距。 4、辍学率的差距。在农村,严重存在的辍学率现象,对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最尖锐的挑战。 5、职业阶层教育机会差距。我国农林牧渔等职业从业人口的整体教育程度偏低,与国家机关等职业相比,差距明显[4]。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 1、农村教育已经“双重边缘化”[5]。中国当前的教育被政治经济严重地边缘化,而农村教育又处于教育系统的边缘化位置。 2、农村教育陷入危机。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权利同遭侵害、以教师和学生的一道流失为集中体现,农村义务教育这一中国教育最为基础和庞大的部分,的确已经陷入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危机。 3、乡村教育处于高度不平等状态。我国教育存在的最大缺陷是二元分割性。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的差距。 三、导致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制度成因 1)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与相关制度的供给不足是农村教育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教育的产业化趋势导致了地区、家庭差异的扩大,损害了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和公平性,加大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阶层差距。

教育公平综述

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教育公平是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关于教育公平问题,欧美各国谈及很早也很多,尤其在二战以后,美国兴起了教育机会均等运动,教育公平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国,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才逐渐成为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教育不公不仅危及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而且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危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的粗略梳理,以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新形势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1、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教育公平是一个古老的理念。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最早提出通过法律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出要“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者追求教育公平的理想信念和良好愿望。教育公平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是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宣言中,“受教育权”被确认为一项人权,它规定:“教育,至少初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应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而高等教育的入学,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规模大为扩展,人们的受教育机会也进一步增加。为了了解教育机会平等在教育领域达到了什么程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的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调查。随着英国的《普洛登报告》(1966)、美国的《科尔曼报告》(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各国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的系列研究报告》的发表等,他们发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教育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社会促进教育平等观由争取教育权利的平等向教学过程中受教育机会的平等甚至向教育结果即学业功机会平等演变。 2、国内外学者的教育公平观 关于教育公平,国外学者作过大量的论述,诸多观点之间存在着平行、包容、交叉以及相悖的现象,笔者就各种观点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第一,个人国家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公平教育的含义。首先,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个人的能力应该以有益于整个国家的方式而发展,也就是说个人的发展不能以妨碍他人或整个社会的发展为代价。 第二,动态论。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对教育公平作了动态的、较为全面的界说。他认为教育公平有三层涵义:“教育起点的公平;中间性阶段即教育过程的公平;最后目标即教育结果的公平。”① 第三,社会发展论。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 第四,相对论。哈佛大学哲学大师罗尔斯把公平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的公平,其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论文_浅谈中国教育

浅谈中国教育 【摘要】教育的发展能对一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造就人,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需要通过培养出一定的人来实现。可以这样说,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没有教育,一个国家不可能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水平教育弊端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水平 纵观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授学,都可以看出那时的思想很开放,教育水平是很高的。到秦汉时期,思想逐步统一,涌出了像杨雄﹑司马相如这些文学家。可是到了隋唐,影响中国千年甚至包括现在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朝廷制定了这一种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教育制度。这时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只考四书五经,谁背得多,谁会写,谁就做官。虽然在唐朝开办了排在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但仍不能说明教育水平具有很高的水平,还好的是隋唐思想开放,国家繁盛,教育水平相应不差。值得一提的就是明清教育,明朝时科举制度达到鼎盛,全国非常重视教育,八股文的实施让教育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弊端,以至于影响清代的教育,清代后期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加上国家腐败,分裂,教育每况愈下。注:导致了中国古代教育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这样虽然造就了一批能人能士,但严重缺乏素质人才。 要说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让中国的教育得到一次解放。但由于社会性质和发展的时间限制,起点低,发展速度慢,水平仍不高,据报道,我国没有一所大学入围全球大学20强,就连最好,最开放的香港大学,也排在26位,大陆最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50名。这就充分说明的中国教育水平还仍需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弊端在影响着。 二、中国教育弊端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很核心的问题,影响中国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就从最底层的教育现象开始。先说小学,当孩子们都在愉快的度过童年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浅谈21世纪中国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一) 【摘要】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不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具有以形体为主的身体健康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 【关键词】21世纪;大学生;体育美学教育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是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形体美、心灵美、行为美,以及感受创造这些美的能力。故21世纪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育教育的紧迫感,以显而易见;是21世纪赋予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美学教育,才会使他们的体育审美能力、情趣、理想和塑造美的技能得以培养,才会使他们学会善于捕捉和发觉体育中诸多美的因素,同时被其所吸引,才会使他们对美的追求、美的丰富、美的创造和积极主动地投入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才会使他们的主体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上述诸目标,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此,笔者欲就21世纪在大学生中实施体育美学教育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等作粗浅的探析,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实施美育的意义 体育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体育现象的一种评价。美学是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心灵美与人的健康美、形体美和动作美密切相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格罗康等人早就主张心灵美与形体美的和谐一致是最美的境界。因此,和谐美是美育的核心灵魂,是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与美学关系密切,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美育中的心灵美、行为美、人体美、艺术美等,都与体育交织在一起。因而,将美育渗透于体育之中。 人类的生命实践活动在不断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在历史与现实中,人的存在常常处于一种异化分离状况,即不全面自由发展的状态,要想克服生命的异化状态,使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建立完美的人格,达到审美人生的境界,这就需要体育和美育的途径。其突出特点表现如下: (一)美学教育是人格塑造的需要 美育在人格的塑造方面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美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途径。早在大约200年前,德国美学家库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指出了美育对完善人格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要是感性的人称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是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二)美学教育是智力化的培养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快捷传播越来越要求人们掌握和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智能水平,这就要求人的智力活动处于一种高度运转的紧张状态,家长和社会就开始了较为强化的智力训练,从小学、中学、高中一直到大学,青少年都几乎被书本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这种做法极易造成人的片面智力化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的智力水平在提高,而实质上生命的整体水准在下降,尤其是体能水准的下降正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据报道,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要低于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如,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死亡年龄呈逐渐上升趋势,每年增长0.56岁,每5年平均增长3.83岁,这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只有将全民健身意识与智力强化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确保生命整体状态的圆融充盈。 (三)美学教育是21世纪大学生生理发展的需要 卢梭曾说:“青少年是一个狂风暴雨的时期。”因为,此时虽然青少年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但心理上却仍然继续着不成熟的水准。伴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争强、成人感的出现、性意识的觉醒以及闭锁心理的发展,使得21世纪的大学生心里比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1.我国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2.199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各国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及时接受现代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也就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教育问题同样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关注全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普及高等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28万所,招生1180.7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75万人,在校学生2908.14万人,比上年增加307.21万人,而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42.82万人,统计数据说明每5个学生中只有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见图(一)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历高中阶段教育的适龄人口有着接受高 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普及高等教育也就迫在眉

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尝试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无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网络进行教育,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实行远程教育,1998年批准4所高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校远程教育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68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试点高校的办学状况,及时总结经验,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对目前开展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做了一次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各高校网上招生简章和调查问卷。 4.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继建立 5.1994年,在原国家教委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 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为高等院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6.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

关于中国教育现状论文

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从五千年前那“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的教育萌芽,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国教育有着巨大进步。 而今天中国实行教育制度尽管比起封建时期有了更大进步,但还是难脱其影响。说起现在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 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的确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但高考制度它的弊端我们应该是亲身体会的。限定的科目,限定的内容,限定的答案,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本该自由发挥的文科也被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陷于困顿之中。我们在高考之前的十几年的学习仿佛只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服务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做不了,只能背书。我们向往的事情不能想,只能埋头于题海。我们的爱好被规定为只能是学习。好学生的定义变成了冰冷数字。上至教育部,下至父母学生,仿佛一切都是为高考服务。千军万马抢过高考这一独木桥,实际年中我们忽视了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甚至是快乐的童年只是为了能在高考中占一席位。对于高考弊端我不想多说,因为人们对这个的争执已经持续了很久,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对于高考这么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东西,真令人难以抉择啊!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 不过,中国教育却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 比如,英语教育,虽说英语几乎变成了国际语言,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过认真的甚至是病态的苦学它啊。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会在国内工作的,英语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了。难道在中国用得到英语与人交流?可是现在在大学中,对英语的学习要求已经远远大于它的实际需求了。有的甚至考中文博士都要求英语水平达标。也许用一句笑话最能表现出中国这种近乎疯狂的英语教育现状:闭上眼以为在牛津,睁开眼却在天津。 其次,中国很不重视孩童时期的教育。可这个学期的教育却很重要,因为它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举个例子,在中国,如果有一个5岁的孩子能在众人面前认出字母“o”,那么他必将得到众人的赞叹,羡慕。“这孩子真聪明”,“长大了一定有出息”等等,他的父母也会面露自豪。可是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三个月后,法院判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的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曾见个这么两只天鹅,一只完好无损,一只被剪去了左边的翅膀。剪去翅膀的被收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管理人员说,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 教育研究方法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 姓名:_ ___ 日期:2015年10月30日

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 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 (一)教育公平的定义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论中国教育现状的论文 《中国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进行反思,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 价值、教育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然而, 和发达国家相比,和中国经济大国地位和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的教 育还存在不少的严重问题杨德广,202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前途和竞争力。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越是 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越突出,就越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不能激发 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成为“记忆的容器”。枯燥的内容,乏味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 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教师中也有“一本教案连用多年”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及时更新,教学 只是机械地重复以往的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年复一年。 二教育价值取向工具化、功利化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内在目的被外在目的僭越,教育的“速成主 义”“功利主义”愈演愈烈,并与传统的“唯功名”的教育观念达成内在一致。教育功利 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置于一种外力的惯性漩涡之中。国家关注的是教育维护社会统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而学校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就业率等。家庭和个人则把学 校教育当作进入高一级学校,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手段。由于对教育目的的曲解,教育变成了为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三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