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
就业制度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与择业观

1、认清就业制度的发展变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生存之计、生活所依。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从原始到现代,从落后到发达的历程。同样,就业也经历了从徒手到有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由散乱到分工精细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可以得知:要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老百姓有事干、有饭吃,也就是说老百姓有就业岗位,有稳定的收入。然而,促进和稳定就业的关键又在于要把握好每个时期就业的新形势,那么为就业把好脉搏,就成了就业工作的第一要务。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总量巨大,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就岗位。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制度的比较,找出我国就业存在的根本的问题,并且通过现阶段和过去的比较找出就业政策改进的地方,吸取过往的经验。希望能够通过此研究来完善我国的就业政策,解决民生问题,做到切实的为人民服务,使大多数人能够通过就业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城市就业政策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我国面临着一次比较严峻的失业高峰期。旧中国遗留下了大量的失业人员等待就业。为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一级企业富余员工全部包下来,对失业者除了通过发展生产来吸收就业以外,还严格限制企业辞退职工,并鼓励自谋职业,以及通过以工代赈、生产自救、回乡生产和移民垦荒等途径来解决失业问题。当时的城市就业政策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一是试图通过计划安置的手段达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从而保证城市工业化建设对劳动力的需要,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对各类劳动力的需要。二是通过计划安置手段保障城市劳动者的就业,以避免城市失业的问题。同时,城市基层政府也积极发展集体企业,通过集体企业来辅助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业政策演变的四大步骤:

(一) 外围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广开门路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就业格局。

(二) 内圈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公开招工在新增劳动力中确立双向选

择关系。

(三) 核心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全员劳动合同制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 硬核层次改革的就业政策: 通过劳动计划体制改革剥离企业富余人员。

中国的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是30 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结果。因此, 理解就业的增长和结构变化机制, 是我们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个时期特殊的就业问题, 以及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与成绩, 也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其本质。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就业制度改革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 1991年: 就业制度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改革框架内推进。主要是为解决当时极为严峻的就业问题, 双轨制作为一种过渡性的就业体制计划就业仍是配置就业的主要形式;

1978 - 1991 年是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形成双轨制经济体制的时期, 与双轨制经济体制相适应形成了双轨制的就业制度改革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推进, 国有企业的固定工制度逐步向劳动合同制转变。双轨制就业制度打破了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制, 但是这种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动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本质, 只是旧框架内一种比较灵活的替代性措施。

第二阶段, 1992 - 2001 年: 深入推进市场化就业改革。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加大, 计划就业仍占据一定地位;

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后,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就业制度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第三阶段, 2002 - 2007年: 加速推进市场化就业制度改革积极就业政策是就业制度的核心。

针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2002 年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 政府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 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大力促进就业, 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针对特困人员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

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应为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通过发展教育与完

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促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 改进提升政府扩大就业的方式与效率, 进一步完善积极就业政策, 积极改进完善创业环境, 有效督促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政府、劳动者与企业的合力, 有效扩大就业与不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为更好地扩大就业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加强社会建设, 有必要通过发挥政府、劳动力市场、企业与劳动者的共同作用, 努力创造宽松良好的就业形势,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创造就业岗位, 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不断完善创业环境; 大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就业托底机制, 积极健全完善劳动力市场,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发展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 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肩负社会责任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转换能力, 自我解决就业, 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主体, 为最终实现充分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2、我国大学生形式理智择业

随着新世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挑战,“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日趋严重。2011年是中国经济不断复苏和各方面都值得期待的一年,但是根据相关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超过650万人,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预计目前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大学生宏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500多万人,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2400万人。GDP增速保持在8%左右,预计全年新增就业和补充自然减员增加就业仍会在1200万人,城镇就业供求缺口还会在1200万左右。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左右,初步估算我国至少有超过1000余万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

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都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显示,尽管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还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服务业缺口亦达325万。由此来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供过于求”并不是导致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而问题的根结很可能在于大学生如何择业这一步的相关工作没有做好。所以,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最近有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在回答“进入企业的第一年里,你最想获得的工种是什么”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技术人员;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管理人员;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策划人员;剩下的部分最低要求也是办公室白领,有的甚至宣布要当CEO。提出从蓝领干起或从营销一线干起的寥寥无几。

台湾企业家、灿坤电器集团老总吴灿坤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我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我更注重‘脚下的玫瑰’”。“天边的彩霞”可望而不可及,“脚下的玫瑰”却近在眼前。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但是很多人往往被第一句口号冲昏了头脑,忘记了“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的根本。曾经有报纸报道过某企业招聘时明确提出“清华、北大免谈”,这固然有炒作的成份,但是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招牌诚可贵,实干价更高。

“天边的彩霞”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幻想。而人又是最容易幻想的动物,但幻想是最容易破灭的,人最终要面对现实。前两年,网络经济如泡沫般破灭,就让很多头脑发热的幻想家一下子找不着北了,从“六个月后成为百万富翁”的幻想家,转变为“六个月后将有工作”的清醒者。实际上,“脚下的玫瑰”也不容易采到,因为它总与荆棘相伴。“彩霞”朝夕有,“玫瑰”不常开。理想是彼岸,务实是桥梁。

另外,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为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诲出格是接受高等教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诲已经从精英教诲进入了公共化教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末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时机存

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为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离开社会形态实际需要:社会形态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欠缺,而社会形态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冒死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经验而非实际调查平空捏造,相干教材也过于过时的,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为社会形态所接受?高校讲授质量的下降和无所不在的轻浮急躁氛围,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此刻,许多高校对讲授的忽略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这些高校纷纷劳民伤财,制作豪华校园,而对讲授与科研的投入则非常吝啬,这种主次颠倒的做法在眼下极其普遍,许多高校以近乎暴发户的心态扩张,而对高校最核心的讲授工作置之不理,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形态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佣人单位常常只得对其举行二次培养,这没有疑问将加大佣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佣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今朝,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征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单方面的人才观、佣人观造成为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时机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为了人的劳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的劳力本钱投资行为。另外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征象的影响,粉碎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时机的不公平不仅体此刻大学生之间,也体此刻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因为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为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全面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系统介绍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对大学生理智择业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一)情绪障碍

1、焦虑。调查表明,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

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3、抑郁。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

(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自卑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

2、自傲。这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三)人际心理障碍

1、怯懦。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至于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2、冷漠。当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

二、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

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1、自我反省。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

2、社会比较。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做一比较。一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三是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活动的结果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如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3、心理测验。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1、理性情绪法。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了不良情绪,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得到了克服。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并对比两种观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2、合理宣泄法。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

3、自我慰藉法。自我慰藉就是自我安慰。毕业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4、情绪转移法。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

5、自我激励法。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找个旷野大声地喊出。这些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6、松弛练习法。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等放松练习方法。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放松练习来解决。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极为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把个人的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无论正视与否,现实都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态度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将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

3、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实现求职和招聘的必要场所,而充分交流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又是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促进信息交流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首要职能。毕业生就业市

场需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公开,供毕业生了解和进行选择。这些就业信息既包括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包括有关的就业政策、规定。还包括各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用人需求,是各种与毕业生就业有关信息的集合。同时.市场也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各个高校的专业介绍和生源情况,提供具体的求职者的应聘信息,方便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市场信息能否实现共享,交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市场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人才配置是否合理。这就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依据人才价格信息、个人与职业匹配情况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就业。用人单位则是根据工作要求、经营状况和社会平均人才价格等信息决定对毕业生的录用。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这些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基本规律最终决定人才的组合与配置。多年就业实践的经验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80%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这一市场实现就业的。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渠道。

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毕业生就业市场也不例外。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取胜的直接原因.就是自身的竞争实力。当竞争实力较弱时.就业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毕业生甚至会被淘汰出局。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怍,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向,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择业方向,以增加自己的实力。可以说,市场竞争机制有力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求职欲望,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也使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运行的状况看,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非主管部门随意插手双方轻率违约,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以及各种乱收费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因些,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不断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人们期待着一部比较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法》的早日出台。显而易见,大学生就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人才的最佳配置,是大势所趋。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向控制,还离不开宏观调控手段。

如:许多行业部委所属高校逐步归划地方管理后,行业尤其是艰苦行业人才的急需如何保证;边远地区所急需的人才如何得以充实,这些实际问题仅靠市场调解或思想教育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手段。

4、大学生的择业

一、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敢于竞争: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升人好的中学和大学。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评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一是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二是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心理准备。

2.善于竞争: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期望值是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比值,期望过高会使心理压力加大,注意力难以集中,造成焦虑,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如果一个人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要做到善于竞争,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

的第一印象;锻炼出较好的口才,交流时口齿伶俐、表述清晰;合理利用有关规则等。

二、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

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