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视觉课程报告

计算机视觉课程报告
计算机视觉课程报告

邮电大学研究生堂下考试答卷

2015-2016学年第 2 学期

考试科目计算机视觉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6年 6 月28 日

关于图像增强技术的综述

摘要:图像增强是指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为目的,突出图像中感兴趣区域信息,抑制或去除其他信息,针对不同的应用而异的图像分析识别预处理,其目标是变换原图像信息为更加适合人机辨识的系列方法。对图像质量的要求也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不断提高。而通常图像在获取过程中受成像设备、场景动态围、光照条件等因素影响,使得图像质量下降,甚至于影响后续的人机图像分析识别。为此,需要对图像进行动态围调整、对比度增强、彩色图像增强处理及视觉感知一致性等方面的处理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论文以具体应用目标要求为基准,通过对图像的视觉效果增强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增强算法。主要包括对彩色图像本身的增强、基于图像域的多曝光图像融合增强以及基于频率域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增强。

关键字:图像增强高动态围成像多曝光融合色调映射

目录

前言 (3)

第1章图像增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3)

第2章图像增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2.1空域增强 (4)

2.2基于频域的增强 (5)

2.3基于融合的增强 (5)

2.4图像增强的评价方法 (6)

2.5图像增强算法概述 (6)

参考文献 (7)

课程体会...................................................................................................................... .9

前言

现代人类对图像应用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与具体需求相适应的图像增强方法随之而产生。课题以图像增强的相关技术和具体应用需求为研究出发点和归宿,以算法在视觉感知和处理效率方面的改进为导向,将单一图像增强处理到多幅图像融合增强相关方法和应用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章中,将分析和介绍与本课题图像增强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外此领域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基本容,最后,指明论文的课题来源及整篇组织。图像已经广泛深入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人们对图像质量的

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图像增强技术正顺应人们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沉积,仍有许多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研究改善图像视觉质量和感知效果的几类图像增强相关算法和理论,提出了新的优化改进方法。

第1章图像增强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人类的五观感知信息中,由眼睛即视觉感知所带来的信息在人类信息获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而图像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生产与消费领域最直接和最直观地可接触到的信息,图像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而为了达到人类对图像应用各领域特定需求的目的,又需要对原始捕获的图像作相应的处理,在一系列的数字化图像处理中,图像增强成为了整个图像处理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点。

图像增强作为图像处理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分支,在不断地应用需求变化面前,也在不断更新其研究目标和发展其增强处理方法技术。通常,由于场景本身所包含的动态围、光照条件、图像捕获设备如数码相机的局限,以及摄影者本身的技术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情况下,会使得拍摄的图像达不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如场景中的运动目标产生的运动模糊、由于曝光不恰当引起的场景细节损失或是弱小目标辨识不清等,都会对后期的图像前后景分割、目标识别、目标跟踪和最终的图像理解以及预测分析等带来困难。而图像增强本身的目标就是为了突出图像中感兴趣的区域、降低或去除不需要的图像信息,以此来加强和获取用户觉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得到更加适合于人/机器对图像进行理解和分析处理的表现形式或是富含更多细节信息的图像的相应处理方法[1]。由于各行各业都拥有各自特有类型的图像也使得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如用数码相机采集的图像,通过增强单幅彩色图像,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光照不均、实际场景在成像过程中的动态围压缩不恰当所造成的细节损失、彩色失真等造成的图像退化问题。而通过连续多次曝光同一场景获取图像序列,通过图像融合处理可以弥补单一曝光度图像所不能捕获的动态信息,最终形成一幅具有更丰富细节的增强图像。在医学领域,MRI、CT 等成像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对脑部、

胸部、肺部等脏器官及其他人体机构中病变的检测和定位提供了更精准的信息。而在军事和其他公共安防监控中,可通过红外成像提取出感兴趣的目标,同时借助可见光成像来对提取的目标环境进行准确定位。在智能交通中,随着天气愈加恶劣,雾霾、沙尘暴,以及受夜间光照影响等,使得监控成像后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以增进对车辆、行人、车牌号及道路标识等进行更好的识别。而在卫星遥感成像中,增强处理遥感图像可以加强对森林火灾防控、作物分布虫害防治以及金属矿产探测方面更好的应用等。

通常从两个方面实现图像增强,一是对比度拉伸处理,二细节保持与再现[2]。将在非良好照明条件下获取到的视觉效果较差的低对比度图像,通过图像灰度变换,调整其对比度,可实现原图像的对比度增强。为了使得图像中感兴趣的信息或是有用的信息变得更加突显,而这些细节信息通常被遮盖或剪除,此时通过相应的变换,必然达到增强图像细节的目标[3]。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需要对退化图像进行对比度和细节两方面的增强处理,以达到最终的图像增强效果。图像增强的结果通常具有主观性,大多靠经验性累积方法,对实际应用中的图像进行交互处理以达到增强的目的,这也为图像增强量化标准带来困难。由于图像增强处理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都非常必要,因此,其研究始终处于图像处理的前沿。

第2章图像增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像增强技术按其变换处理所在的作用域不同而被分为空域方法和频域方法两大类。而由于具体的应用目的不同,其图像实际增强处理所用到的方法和增强的容有一定的差异,但图像增强处理的各目标和方法并不互相排斥,某些应用中需要同时联合几种方法来实现最好的增强效果。

2.1空域增强

空域增强通常包含图像灰度级变换、图像直方变换、直方均衡以及使用模糊

逻辑和基于优化的增强算法,如使用遗传算法和细菌觅食等算法进行优化处理以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

空域图像增强方法的一般定义[1,2-3]如下公式1:

f

T

x

g=(1)

(y

y

x

,

,

(

)]

)

[

其中,f ( x,y)为输入的待增强的图像g ( x,y)为处理后的增强图像,T 为空间域变换函数,表示对原图像f( x,y)在像素空间所进行的各种变换操作。当T 操作定义在单个像素点( x ,y)上时,称该操作为点操作;而空间滤波指T 操作作用于像素点( x ,y)的邻域上时的相应处理。

2.2基于频域的增强

基于频域的图像增强算法基础为卷积理论,该方法把图像视为波,然后再利

用信号处理手段来处理图像。其通用的数学表示[1]如下公式2所示:

u

F

H

v

u

u

G=(2)

v

)

*)

(

(v

,

,

(

,

)

g( x,y)为增强后的图像,F( x,y)为原图像的傅立叶变换,H( x,y)为滤波变换函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增强处理后的图像具有比原图像更加清晰的细节。常用的滤波方法有低通、高通、带阻及同态滤波等。

频域图像增强方法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间接对图像进行变换处理的方法。其最早的变换理论,由傅立叶的《热分析理论》指出的周期函数表达可由不同频率和不同倍乘系数表达的正/余弦和形式表征[1]。随着图像处理应用不断发展,频率域变换方法近年来发展了在小波变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精度以及更的稀疏表达特性,更加适合于表达图像的边缘轮廓信息的Curvelet 和Contourl- et

变换。这些超小波变换都是基于变换域的新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图像对比度增强、降噪、图像融合与分割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4-8]。

2.3基于融合的增强

上述方法主要从图像自身的处理来完成单一图像的增强,但对于原始图像本身蕴含信息量不够,特别是由于光照、曝光度等原因造成的部分区域信息损失时,单靠唯一一幅原始图像本身不足以实现整幅图像增强[4,10]。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融合多图像增强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思路。主要可以分为:基于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增强[10-14],如Stathaki分析总结了图像融合的相关算法及应用领域[10]。Shah 等提出四种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以增强图像背景信息的方法[12]。其中基于直接图像域的权值调整方法取得了较明显的增强效果,但在总体细节有模糊化痕迹,且其强烈依赖于图像精确校准和场景完全静态的假设;而基于小波、Curvelet 变换以及Contourlet 变换等频率域多尺度方法融合增强后细节保留得更好。Pohl 等分析了遥感图像中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技术的相关概念、技术方法及其应用[13]。Li 等人提出一种基于区域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图像融合方法[14]。

2.4图像增强的评价方法

图像增强算法本身在不同的应用过程中,其增强的结果随着增强的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增强算法能适合于所有类型的增强处理。同样,对于增强后的结果评价也因主观性和客观需求不同而有所侧重。图像增强评价方法总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9]。主观评价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从人眼视觉感知的角度进行评判,而对于人类视觉系统(Human Visual System,HVS)的精确模拟仍是困难的问题,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基于HVS 的主观评价系统只能定性描述并未能起到实际定量量化评估的作用。

2.5图像增强算法综述

随着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种成像手段和设备大量用于数字娱乐、身份识别、智能交通、医疗病症检测、军事监管等。由于夜间光照不足、大雾、沙尘等影响,捕获图像中突发事件如相机运动、或是场景中目标运动等,都会使采集的图像或是图像序列遭受损失,存在成像模糊、噪声污染及曝光不均等问题,为此,图像增强显得尤为重要。

综合分析相关文献,图像增强技术可归为空域方法[1-3]和频域方法[1]。在第一章绪论中已完成对空域图像增强的具体总结分析,直接对像素值施用相应的操作以获得增强效果,如灰度变换、直方均衡、直方匹配等方法;而频域方法中,图像首先被转换到频率域,也就是说第一步先要进行傅立叶变换。频率增强方法中,所有的增强算子都是在进行傅立叶变换之后进行的,然后再进行傅立叶逆变换以得到增强后的图像。这些增强算子通常用于调整图像亮度、对比度或是灰度级分布,作为结果的输出图像的像素值根据所应用的变换函数得以改观。空域方法具有理论简单,算法复杂度低,可广泛应用于实时领域图像增强,缺点是缺少很强的自适应能力。而频域图像增强方法依赖于频域信息变换处理,其作用于相应的变换系数。这些频域的图像增强方法[4-8],具有算法的复杂性较低,相应变换及特性应用性好等优点,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图像的所有部分都能较好增强,且算法难于应付自适应的图像增强。

随着各领域人们对高质量图像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图像色彩及图像中场景各部分细节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获取高质量图像以及如何将低质量退化图像进行增强以达到更好的应用目标需求,越来越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而带给人们更

多视觉感知信息的彩色图像和具有更高图像细节质量的高动态围图像带给人们更多的研究兴趣。而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此,因此,本论文将着重从单一彩色图像增强和高动态围成像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R.C.Gonzalez,R.E.Woods.Digital Image Processing[M],Person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2008

2.Y.B.Rao, L.T.Chen. A survey of video enhancement techniq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2012, 3(1):71-99

3.饶云波. 夜间视频增强的关键技术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12

4.P. Ganzalop, M. Jesus. Wavelet-based image fusion tutorial[J]. Pattern Recognition. 2004, 8(37):1855-1872

5.S. Li, B. Yang. Multifocus image fusion by combining curvelet and wavelet transform[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8, 29: 295-301

6.A. Borsdorf, R. Raupach, T. Flohr, et al. Wavelet based noise reduction in

CT-images usingcorrelation analysi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2008, 27(12): 1685-1703

7.K. Tsai, J. W. Ma, D. T. Ye, et al. Curvelet processing of MRI for local image enhanc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2, 28 (6): 661-670

8.M. H. Asmare, V. S. Asirvadam, L. Iznita. Image enhancement by fusion in contourlettransfor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ctrical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2010, 2(1): 29-42

9.E. Reinhard, G. Ward, S. Pattanaik, et al. 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 Acquisition, Display and Image-based Lighting[M](2nd Edition). Morgan

Kau_man, 2010

10.T. Stathaki. Image Fusion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M]. Academic Press is an imprint of Elsevier, 2008

11.A. Toet. Natural color mapping for multi band night-vision imagery[J]. Information Fusion,2003, 4: 155-166

12.P. Shah, B. C. S. Reddy, S. N. Merchant, et al. Context enhancement to reveal

a camouflaged target and to assist target localization by fusion multispectral surveillance videos[J]. Signal,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 2011, 8: 1-16

13.C. Pohl, J. L. V. Genderen.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in remote sensing: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1998, 19(5): 823-854

14.M. Li, W. Cai, Z. Tan. A region-based multi-sensor image fusion scheme using pulse-coupledneural network[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06, 27(16): 1948-1956

15.T. Mertens, J. Kautz, T. V. Reeth. Exposure fusion: a simple and practical alternative to high dynamic range photography[J].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2009, 28: 161-171

课程体会

这学期我选了计算机视觉这门课,总的来说收获比较大,了解了与自己研究生阶段研究方向不同的知识点。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我本身比较喜欢计算机这个专业,而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说,就是指用摄影机和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做进一步的图形处理,使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首先在这门课上,我们了解了该领域的基本研究现状和一些研究方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老师在上课时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自学的资料和网址,方便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的去学习一下该领域。

因此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对教学比较满意,能够学到这门课的知识点,也具有自己学习的自由度。同时老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上,让我们分成小组,选取课程相关的高质量论文,来做最后的课程报告,我本来的研究方向不是图像领域,因此,最初拿到小组成员给的一个图像增强方面的报告,看了几遍,发现看不懂。其中可能也有是英文的原因,自己英语不是很好,另外就是对该领域的基本方法了解不够,导致看论文存在问题。所幸,我们小组有一个同学就是做图像增强方向的,因此我们决定进行一次讨论,由那位比较了解该方向的同学,给我们讲解

一下论文。经过这次讨论会,我们该方向的基本方法也了解了,再看起论文,就比较容易了。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几次讨论,完成了小组的报告容和演讲PPT。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提高比较多的地方。

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老师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这样在平时成绩管理上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平时状况。总的来说,作为研究生的一门课程,计算机视觉这门课,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心得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心得 本学期,我有幸学习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大学学习中的最后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有着特殊的意义。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是语音和图像。据统计,在人类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占20%,视觉信息占60%,其它如味觉、触觉、嗅觉信息总的加起来不过占20%。可见图像信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十二周的努力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数字图像处理对于我的专业能力提升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运用Matlab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从而满足了我们的心理、视觉或者应用的需求,达到所需图像效果。 数字图像处理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通过海底电缆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采用数字压缩技术传输了第一幅数字照片。此后,由于遥感等领域的应用,使得图像处理技术逐步受到关注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第三代计算机问世后,数字图像处理便开始迅速发展并得到普遍应用。由于CT的发明、应用及获得了备受科技界瞩目的诺贝尔奖,使得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大放异彩。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科学已成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统计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甚至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各学科之间学习和研究的对象。随着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以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其中,图像信息以其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作用距离远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及利用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并为其它学科所利用是必然的。 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去除噪声、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处理的方法和技术。数字图像处理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计算机的发展;二是数学的发展(特别是离散数学理论的创立和完善);三是广泛的农牧业、林业、环境、军事、工业和医学等方面的应用需求的增长。图像处理科学是一门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联的应用科学,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久的将来它不仅在理论上会有更深入的发展,在应用上亦是科学研究、社会生产乃至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强有力的工具。它的发展及应用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联系之密切、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的。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图象处理科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近几十年,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逐渐成为其他科学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具。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从空间探索到微观研究,从军事领域到工农业生产,从科学教育到娱乐游戏,越来越多的领域用到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虽然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但也收获了不少,对于数字图像处理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当然也更加理解了数字图像的本质,即是一些数字矩阵,但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的矩阵形式是不同的。对于一些耳熟能详的数字图像相关术语有了明确的认识,比如常见的:像素(衡量图像的大小)、分辨率(衡量图像的清晰程度)、位图(放大后会失真)、矢量图(经过放大不会失真)等大家都能叫上口却知识模糊的名词。也了解图像处理技术中一些常用处理技术的实质,比如锐化处理是使模糊的图像变清晰,增强图像的边缘等细节。而平滑处理是的目的是消除噪声,模糊图像,在提取大目标之前去除小的细节或弥合目标间的缝隙。对常提的RGB图像和灰度图像有了明确的理解,这对大家以后应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打下了

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1

燕山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基于矩形物体的旋转角度测量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学号: 1301030200 130103020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讲师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仪器科学与工程系 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 2016年 12 月 22 日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评审意见表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对矩形物体旋转角度的测量,并且比较每种方法的处理速度。通过对图像的滤波、二值化、边框的识别等等操作,完成对矩形物体的角度测量。本文采用五种方法分别对同一个矩形物体进行旋转角度测量,并比较其处理时间。五种方式分别为,边缘直线角度测量、对角线角度测量、矩形内部标准角度测量、角点边缘角度测量、垂线角度测量。 关键词:图像处理二值化旋转角测量定位识别

目录 第一章矩形物体的识别 (1) 1、图像滤波 (1) 2、图像的边缘检测 (2) 3、图像的二值化处理 (3) 4、图像的区域选择及处理 (4) 第二章旋转角度的测量 (6) 1、边缘直线角度测量 (6) 2、对角线角度测量 (8) 3、矩形内部标准角度测量 (9) 4、角点边缘角度测量 (10) 5、垂线角度测量 (11) 第三章算法时间的比较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一 (17) 1、边缘直线角度测量程序 (17) 2、对角线角度测量程序 (17) 3、矩形内部标准角度测量程序 (18) 4、角点边缘角度测量程序 (19) 5、二值化-垂线角度测量程序 (23) 6、Soble-垂线角度测量程序 (24) 附录二 (26)

数字图像处理教学大纲(2014新版)

数字图像处理 课程编码:3073009223 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 总学分: 2 总学时:32 (讲课28,实验4) 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C++程序设计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等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解决智能化检测与控制中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任务是学习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实用技术,并能应用这些基本方法开发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为学习图像处理新方法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了解图像处理的概念及图像处理系统组成。 2.掌握数字图像处理中的灰度变换和空间滤波的各种方法。 3.了解图像变换,主要是离散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等的原理及性质。 4.理解图像复原与重建技术中空间域和频域滤波的各种方法。 5. 理解解彩色图像的基础概念、模型和处理方法。 6. 了解形态学图像处理技术。 7. 了解图像分割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和研究内容。通过大量的实例讲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领域;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了解图像处理系统的组成。 重点难点:数字图像处理基本步骤和图像处理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构成。 1.1 什么是数字图像处理 1.2 数字图像处理的起源

1.3.1 伽马射线成像 1.3.2 X射线成像 1.3.3 紫外波段成像 1.3.4 可见光及红外波段成像 1.3.5 微波波段成像 1.3.6 无线电波成像 1.3.7 使用其他成像方式的例子 1.4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 1.5 图像处理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数字图像基础(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感知要素;了解几种常用的图像获取方法;掌握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及其图像分辨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像素间的联系的概念;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用数学工具。 重点难点:要求重点掌握图像数字化过程及图像中像素的联系。 2.1 视觉感知要素(1学时) 2.1.1 人眼的构造 2.1.2 眼镜中图像的形成 2.1.3 亮度适应和辨别 2.2 光和电磁波谱 2.3 图像感知和获取(1学时) 2.3.1 用单个传感器获取图像 2.3.2 用条带传感器获取图像 2.3.3 用传感器阵列获取图像 2.3.4 简单的图像形成模型 2.4 图像取样和量化(1学时) 2.4.1 取样和量化的基本概念 2.4.2 数字图像表示 2.4.3 空间和灰度级分辨率 2.4.4 图像内插 2.5 像素间的一些基本关系(1学时) 2.5.1 相邻像素 2.5.2 临接性、连通性、区域和边界 2.5.3 距离度量 2.6 数字图像处理中所用数学工具的介绍 2.6.1 阵列与矩阵操作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视觉课程大纲(理论课程)-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视觉课程大纲(理论课程) 英文名称:Computer Vision 【开课单位】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课程模块】工作技能 【课程编号】080504301305 【课程类别】选修 【学时数】68 (理论51 实践17 )【学分数】3.5 一、课程描述 (一)教学对象 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1、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领域,掌握基本的图像分割、特征检测、聚类及分类算法,理解相机模型以及相机标定方法,学会利用已有相关算法,使用OpenCV进行相关视觉应用的开发。 2、修读要求 计算机视觉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新课,和研究前沿结合的比较紧密,需要学生具有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以及线性代和概率论方面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 二、教学内容 (一)绪论 1、主要内容:介绍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历史等相关内容。 2、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领域及学习的内容。 (二)第二章图像形成 1、主要内容:几何基元和变换,光度测定学的图像形成,数字摄像机。 2、教学要求:理解图像形成的物理过程,包括相机镜头的物理特性对图像形成过程的影响,掌握3D到2D的投影变换,掌握相机内参和外参的概念。 3、重点、难点:相机内参和外参的标定。 (三)第三章图像处理 1、主要内容:点算子,线性滤波器,其他邻域算子,傅里叶变换,几何变换等。 2、教学要求:掌握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相关的基本内容,包括空间域的图像处理及频率域的图像处理基本方法。 3、重点、难点:傅里叶变换。 (四)第四章特征检测与匹配 1、主要内容:图像的点与块,图像的边缘,直线。 2、教学要求:理解图像特征的概念,掌握几种特征(点、块、边缘、直线)的检测方法,了解特征匹配的在图像拼接及相机标定等方面的应用。 3、重点、难点:几种特征描述子的生成过程。 (五)第五章图像分割 1、主要内容:活动轮廓,基于区域的分割。 2、教学要求:掌握几种流行的图像分割方法,包括基本的阈值方法,活动轮廓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 (六)第六章基于特征的配准 1、主要内容:基于2D和3D特征的配准,姿态估计,几何内参标定。

机器视觉课后心得体会

经过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觉得受益匪浅。可以说这门课程更偏重于实践,也很好的锻炼了我们,老师讲课很认真,ppT准备的很详细,对于一些关键问题的讲解更是深入浅出。机器视觉技术,即采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像摄取装置,分CMOS 和CCD两种把图像抓取到,然后将该图像传送至处理单元,通过数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来进行尺寸、形状、颜色等的判别,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但并不仅仅是人眼的简单延伸,更重要的是具有人脑的一部分功能一一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测量和控制。 机器视觉不同于计算机视觉,它涉及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是将计算机视觉应用于工业自动化。 目前在机器视觉系统中;CCD 摄像机以其体积小巧、性能可靠、清晰度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使用。机器视觉伴随计算机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技术日臻成熟,已是现代加工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化妆品、制药、建材和化工、金属加工、电子制造、包装、汽车制造等行业。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对于机器视觉的需求也逐渐增多;随着机器视觉产品的增多,技术的提高,国内机器视觉的应用状况将由初期的低端转向高端。加之机器视觉的介入,自动化将朝着更智能、更快速的方向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机器视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门课对于我们生活方面有很大的实用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机器视觉的基本构造,对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和培养实践能力与技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让我们将知识更灵活的运用,更好的将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技能。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懂得更多,收获更多,提升了自身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相信在以后的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可以掌握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计算机视觉应用专题报告

二、技术应用场景及典型厂商分析 1.计算机视觉技术已应用于传统行业和前沿创新,安全/娱乐/营销成最抢先落地的商业化领域 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步入应用早期阶段,不仅渗透到传统领域的升级过程中,还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到前沿创新的研究中。 本报告将重点关注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其中,计算机对静态内容的识别应用主要体现在搜索变革和照片管理等基础服务层面,意在提升产品体验;伴随内容形式的变迁(文字→图片→视频),动态内容识别的需求愈加旺盛,安全、娱乐、营销成为最先落地的商业化领域。 Analysys易观认为,这三类领域均有一定的产业痛点,且均是视频内容产出的重地,数据体量巨大,适合利用深度学习的方式予以改进。与此同时,行业潜在的商业变现空间也是吸引创业者参与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当前计算机视觉主要应用于二维信息的识别,研究者们还在积极探索计算机对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以提高识别深度。

2.计算机视觉的应用从软硬件两个层面优化安防人员的作业效率和深度 安防是环境最为复杂的应用领域,通常的应用场景以识别犯罪嫌疑人、目标车辆(含套牌车/假牌车)以及真实环境中的异常为主。 传统安防产品主要功能在于录像收录,只能为安防人员在事后取证的环节提供可能的线索,且需要人工进行反复地逐帧排查,耗时耗力;智能安防则是将视频内容结构化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智能识别搜索,大大简化了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在硬件层面上,传统安防产品超过4-5米的监控内容通常无法达到图像识别的像素要求,并容易受复杂环境中光影变化和移动

遮挡的影响而产生信息丢失,因此计算机会出现大量的误报漏报,这些局限为治安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安防技术厂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格灵深瞳为例,目前已将摄像头的有效识别距离稳定至70-80米,同时开创了三维计算机视觉的应用,通过整合各类传感器达到类人眼的效果,减弱了环境对信息采集的负面影响,提高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准确度。 Analysys易观认为,计算机视觉的应用从行业痛点出发,以软硬件的方式大大优化了安防人员的作业效率与参考深度,是顺应行业升级的利好。不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公安、交警、金融等常见安防需求方而言,更强的视觉识别效果往往意味着更多基础成本(存储、带宽等)的投入,安防厂商的未来将不只以技术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产品的实用性能与性价比的平衡才是进行突围、实现量产的根本,因此市场除了有巨大的应用空间外,还会引发一定的底层创新。

计算机视觉理论学习总结

第一部分:深度学习 1、神经网络基础问题 (1)Backpropagation 后向传播是在求解损失函数L对参数w求导时候用到的方法,目的是通过链式法则对参数进行一层一层的求导。这里重点强调:要将参数进行随机初始化而不是全部置0,否则所有隐层的数值都会与输入相关,这称为对称失效。 大致过程是: ●首先前向传导计算出所有节点的激活值和输出值, ●计算整体损失函数: ●然后针对第L层的每个节点计算出残差(本质就是整体损失函数对每一层激活值Z的 导数),所以要对W求导只要再乘上激活函数对W的导数即可 (2)梯度消失、梯度爆炸 梯度消失:这本质上是由于激活函数的选择导致的,最简单的sigmoid函数为例,在函数的两端梯度求导结果非常小(饱和区),导致后向传播过程中由于多次用到激活函数的导数值使得整体的乘积梯度结果变得越来越小,也就出现了梯度消失的现象。 梯度爆炸:同理,出现在激活函数处在激活区,而且权重W过大的情况下。但是梯度爆炸不如梯度消失出现的机会多。 dropout, regularization, batch normalizatin,但是要注意dropout只在训练的

时候用,让一部分神经元随机失活。 Batch normalization是为了让输出都是单位高斯激活,方法是在连接和激活函数之间加入BatchNorm层,计算每个特征的均值和方差进行规则化。 2、CNN问题 (1)思想 改变全连接为局部连接,这是由于图片的特殊性造成的(图像的一部分的统计特性与其他部分是一样的),通过局部连接和参数共享大范围的减少参数值。可以通过使用多个filter来提取图片的不同特征(多卷积核)。 (2)filter尺寸的选择 通常尺寸多为奇数(1,3,5,7) (3)输出尺寸计算公式 输出尺寸=(N - F +padding*2)/stride + 1 步长可以自由选择通过补零的方式来实现连接。 (4)pooling池化的作用 虽然通过卷积的方式可以大范围的减少输出尺寸(特征数),但是依然很难计算而且很容易过拟合,所以依然利用图片的静态特性通过池化的方式进一步减少尺寸。 (5)常用的几个模型,这个最好能记住模型大致的尺寸参数。 1、RNN原理: 在普通的全连接网络或CNN中,每层神经元的信号只能向上一层传播,样本的处理在各个时刻独立,因此又被成为前向神经网络(Feed-forward+Neural+Networks)。而在RNN中,神经元的输出可以在下一个时间戳直接作用到自身,即第i层神经元在m时刻的输入,除了(i-1)层神经元在该时刻的输出外,还包括其自身在(m-1)时刻的输出。所以叫循环神经网络 2、RNN、LSTM、GRU区别 ●RNN引入了循环的概念,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初始信息随时间消失的问题,即 长期依赖(Long-Term Dependencies)问题,所以引入了LSTM。 ●LSTM:因为LSTM有进有出且当前的cell informaton是通过input gate控制之后 叠加的,RNN是叠乘,因此LSTM可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爆炸。推导forget gate,input gate,cell state, hidden information等因为LSTM有进有出且当前的cell informaton是通过input gate控制之后叠加的,RNN是叠乘,因此LSTM可以防止梯度消失或者爆炸的变化是关键,下图非常明确适合记忆: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doc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H0404X 课程名称:人工智能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有关专业 课程性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 主讲教师: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智能软件研究所蔡自兴教授 总学时:40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预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涉及自主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与软件系统、物理机器、传感器和驱动器有关,常以机器人或自主飞行器作为例子加以介绍。一个智能系统必须感知它的环境,与其它Agent和人类交互作用,并作用于环境,以完成指定的任务。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 此外,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某种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 二.课程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的主要讲授内容如下: 1.叙述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的概况,列举出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2.研究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搜索推理技术,包括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规则演绎算法和产生式系统等。 3.讨论高级知识推理,涉及非单调推理、时序推理、和各种不确定推理方法。 4.探讨人工智能的新研究领域,初步阐述计算智能的基本知识,包含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诸内容。 5.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包括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规划、Agent、自然语言理解、机器视觉和智能控制等。对于应用内容,根据学时,有选择地进行讲授。 6.评述近年来人工智能的争论,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望人工智能的发展。 以上内容反映了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课程编号:1223523 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结构、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模式识别 总学分:2.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数字图像处理是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图像通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的基础,是一门涉及多领域的交叉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基本的处理技术,了解与各个处理技术相关的应用领域。 2.教学要求 根据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采用讲授实验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概念明确、线索清晰,注意适当介绍本学科前沿及当前应用领域中有关的热门问题。 实验是本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规定的实验并认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 二、课时安排 三、教学内容 1 概论(2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内容,图像处理的发展历史、现状。 掌握: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主要内容;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其相关应用 (2)教学内容 ①数字图像处理及其特点。(重点) ②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③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④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 2数字图像处理基础(4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图像数字化设备,色度学基础 掌握:图像数字化技术(采样、量化);数字图像的类型和文件格式;数字图像的颜色模型(RGB模型和HIS模型) (2)教学内容 ①图像数字化技术。 ②数字图像类型和文件格式。 ③色度学基础与颜色模型。(重点、难点) 3Matlab图像编程基础(3学时) (1)教学的基本要求 了解:数字图像程序设计的各种方法。 掌握:Matlab中各种图像处理的函数。 (2)教学内容 ①Matlab 概述。 ②Matlab图像的代数运算函数。 ③Matlab 图像处理工具箱函数。(重点) ④Matlab图像程序设计。(难点、重点)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人工智能导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235042 总学时:32学时(讲课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限制性选修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 预修要求: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分支。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有关专业重要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模块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其中的重要工具解决给定问题的基本方法。大纲的使用说明: 通过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减少有关章节学时和增加专家系统这一章的学时,本大纲亦可作为《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了解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理解人工智能的内涵。 本章讲授要点:在介绍人工智能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本课程所涉知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创新课程总结报告

******************* 创新课程 ******************* 兰州理工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2014年秋季学期 学习总结报告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2班 姓名:杨晨 学号:11500212 指导教师:李睿 成绩:

目录 摘要 (1) 1.人脸检测概述 (2) 1.1、人脸识别技术概念及现状 (2) 1.2、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2) 1.3、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4) 2.PCA、LDA算法理论 (4) 2.1、PCA(主要成分分析)算法原理 (4) 2.2、LDA算法原理 (5) 3.算法实现 (8) 3.1、PCA算法的实现 (8) 3.1、LDA算法的实现 (10) 4.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13) 4.1、PCA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13) 4.2、LDA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14) 5.学习心得 (15) 参考文献 (16)

摘要 人脸检测是指对于任意一幅给定的静态图像或视频序列图像,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对其进行搜索以确定其中是否含有人脸,如果有,则返回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姿态 人脸检测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本课程拟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人脸检测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自主设计、开发出一个适用于复杂背景和多人脸的人脸检测系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掌握人脸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人脸检测、图像处理、原理、应用。

1.人脸检测概述 人脸检测是指对于任意一幅给定的静态图像或视频序列图像,采用一定的策略和方法对其进行搜索以确定其中是否含有人脸,如果有,则返回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姿态。 人脸检测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在静止图像中采用一定的策略进行搜索,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人脸,若存在,则返冋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姿态信息;另一类是在视频图像序列中判断是否存在人脸,若存在,则动态地跟踪人脸。 1.1、人脸识别技术概念及现状 人脸识别,即通过计算机、相关算法对人脸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认证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严格的来说,我们统称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从应用层面上主要可分为: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查询、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和人脸识别比对四方面的应用,其可全部归纳为人脸识别查询技术。目前,我国从事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的单位有很多,使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同时也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2008年,以清华大学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的北京奥运会实名制票证系统的实施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又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生物识别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1)人脸检测 人脸检测,顾名思义,就是对视频图像进行检测看是否有“清晰”人脸的图像高速处理过程。目前,被应用在银行的大联网高速图像搜索系统正是基于人脸检测技术与人脸识别查询技术为一体的视频图像快速索引系统。目前,很多地区的城市视频监控、银行监控都逐渐实施联网工程,浩大的联网工程产生了海量的视频数据。如何对海量的视频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成为我们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银行大联网高速图像搜索系统的现状而开发出了一套综合应用系统。

计算机视觉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摘要 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更进一步的说,就是是指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进行识别、跟踪和测量等机器视觉,并进一步做图形处理,用电脑处理成为更适合人眼观察或传送给仪器检测的图像。作为一个科学学科,计算机视觉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试图建立能够从图像或者多维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这里所指的信息指Shannon定义的,可以用来帮助做一个“决定”的信息。因为感知可以看作是从感官信号中提取信息,所以计算机视觉也可以看作是研究如何使人工系统从图像或多维数据中“感知”的科学。 关键词: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图像理解。 正文 1.1序言 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对生物视觉的一种模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采集的图片或视频进行处理以获得相应场景的三维信息,就像人类和许多其他类生物每天所做的那样。 计算机视觉既是工程领域,也是科学领域中的一个富有挑战性重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吸引了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参加到对它的研究之中。其中包括计算计科学和工程、信号处理、物理学、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等。 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相关课程如下, 图1-1 图1-2

1.1.2 现阶段的形式 视觉是各个应用领域,如制造业、检验、文档分析、医疗诊断,和军事等领域中各种智能/自主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它的重要性,一些先进国家,例如美国把对计算机视觉的 图1-3计算机视觉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研究列为对经济和科学有广泛影响的科学和工程中的重大基本问题,即所谓的重大挑战(grand challenge)。计算机视觉的挑战是要为计算机和机器人开发具有与人类水平相当的视觉能力。机器视觉需要图象信号,纹理和颜色建模,几何处理和推理,以及物体建模。一个有能力的视觉系统应该把所有这些处理都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作为一门学科,计算机视觉开始于60年代初,但在计算机视觉的基本研究中的许多重要进展是在80年代取得的。计算机视觉与人类视觉密切相关,对人类视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将对计算机视觉的研究非常有益。为此我们将先介绍人类视觉。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将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几乎所有领域。一方面是更多未经计算机专业训练的人也需要应用计算机,而另一方面是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使用方法越来越复杂。这就使人在进行交谈和通讯时的灵活性与目前在使用计算机时所要求的严格和死板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人可通过视觉和听觉,语言与外界交换信息,并且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含义,而目前的计算机却要求严格按照各种程序语言来编写程序,只有这样计算机才能运行。为使更多的人能使用复杂的计算机,必须改变过去的那种让人来适应计算机,来死记硬背计算机的使用规则的情况。而是反过来让计算机来适应人的习惯和要求,以人所习惯的方式与人进行信息交换,也就是让计算机具有视觉、听觉和说话等能力。这时计算机必须具有逻辑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具有上述能力的计算机就是智能计算机。 智能计算机不但使计算机更便于为人们所使用,同时如果用这样的计算机来控制各种自动化装置特别是智能机器人,就可以使这些自动化系统和智能机器人具有适应环境,和自主作出决策的能力。这就可以在各种场合取代人的繁重工作,或代替人到各种危险和恶劣环境中完成任务。 1.1.3 简单原理 计算机视觉就是用各种成象系统代替视觉器官作为输入敏感手段,由计算机来代替大脑完成处理和解释。计算机视觉的最终研究目标就是使计算机能象人那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因此,在实现最终目标以前,人们努力的中期目标是建立一种视觉系统,这个系统能依据视觉敏感和反馈的某种程度的智能完成一定的任务。例如,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

计算机视觉教学大纲彭绍武

《计算机视觉》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5336 总学时:48理论课学时:32实验课学时:16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为面向软件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课,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学习完整的计算机视觉基础理论。要求学生熟悉数字信号与多媒体对象、尤其是图像的处理方法。建议选修、非必要的前置课程可包括:数字媒体处理技术,图形图像智能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的目的 计算机视觉是当前人工智能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课程介绍计算机视觉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打开一扇大门。课程还通过经典文献阅读、经典算法与应用的验证,锻炼学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与探索能力。教学基本要求 计算机视觉的知识点及涉及相关领域较多,实践与应用性强。教师讲解应该把握住每个专题的核心脉络与目标,讲解清楚代表性模型、方法的原理与思路,并结合典型应用,让学生在了解知识域内的基本问题后,能顺利衔接到相关的实践验证环节。 三、课程适用专业 软件工程相关专业 四、课程教学内容 1.计算机视觉理论基础与框架3学时 a)计算机视觉的基本问题 b)视觉悖论与计算机视觉的难点 c)计算机视觉框架 表达与建模,计算与求解,实现 d)计算机视觉应用 2.视觉中的局部特征6学时 a)特征检测与描述子 b)常见的形状、方向梯度和色彩纹理的特征

ShapeContext,SIFT;简介LSS,SURF,GLOH,HOG,ColorMoments等。 c)实时应用中的快速特征 FAST,BRIEF,OBR d)3D特征简介 e)特征匹配及相关问题 野点去除;距离定义(NNDR);ROC曲线与正确/错误率;RANSAC 3.物体识别简介3学时 a)视觉模型:产生式模型,描述式模型,判别式模型 b)基于匹配的实例识别 c)基于词袋的类别识别 4.几何配准与运动结构6学时 a)立体视觉与几何原理 b)姿态估计(外标定)与摄像机标定(几何参数内标定) c)基于特征序列的运动到结构恢复(SFM) d)光束平差法(BundleAdjuctment) e)稠密运动估计(光流,KLT) f)增强现实应用 5.立体对应与3D重建7学时 a)极线几何 b)稠密与稀疏对应 c)深度计算 d)点云、体与表面重建 6.基于视觉的SLAM 7学时 a)从SFM、PTAM到v-SLAM的演进与对比 b)典型v-SLAM算法的架构分析 c)闭环与全局优化 d)基于卡尔曼滤波的IMU数据融合 e)重建后的3D分割、识别与场景理解问题 五、实践教学内容 1.局部特征检测与匹配4学时 2.手机摄像头标定与AR应用设计4学时 3.基于PCL的点云数据处理4学时 4.基于ORB-SLAM的物体扫描4学时

计算机视觉第二次作业实验报告

厦门大学计算机视觉实验报告 摄像机标定 姓名:孙振强 学号:31520161153451 时间:2016.11.23

一、实验目的 学习使用OpenCV并利用OpenCV进行摄像机标定,编程实现,给出实验结果和分析。 二、实验原理 2.1摄像机标定的作用 在计算机视觉应用问题中,有时需要利用二位图像还原三维空间中的物体,从二维图像信息出发计算三维空间物体的几何信息的过程中,三维空间中某点的位置与二维图像中对应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由摄像机的几何模型决定的,这些几何模型的参数就是摄像机参数,而这些参数通常是未知的,摄像机标定实验的作用就是通过计算确定摄像机的几何、光学参数,摄像机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方位。 2.2摄像机标定的基本原理 2.2.1摄像机成像模型 摄像机成像模型是摄像机标定的基础,确定了成像模型才能确定摄像机内外参数的个数和求解的方法。计算机视觉研究中,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到像平面的投影关系即为成像模型,理想的投影成像模型是光学中的中心投影,也称为针孔模型。实际摄像系统由透镜和透镜组组成,可以由针孔模型近似模拟摄像机成像模型。 图2.1 针孔成像 2.2.2坐标变换 在实际摄像机的使用过程中,为方便计算人们常常设置多个坐标系,因此空间点的成像过程必然涉及到许多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化,下面主要阐述几个重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2.2.2.1世界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 图2.2 世界坐标系与摄像机坐标系空间关系 世界坐标系与摄像机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为: ????? ?????????????=????????????111w w w T c c c Z Y X O T R Z Y X R 和T 分别是从世界坐标系到摄像机坐标系的旋转变换和平移变换系数,反映的是世界坐标系和摄像机坐标系之间的关系,因此称为外参数。 2.2.2.2物理坐标系--像素坐标系 图2.3 像素坐标系

《计算机视觉》知识要点总结终极

1、、。;视觉是人类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功能手段。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系统。 2、计算机视觉是指用计算机实现人类的视觉功能,即对客观世界中三维场景的感知、加工和理解。 计算机视觉的研究方法只有有两种:一种是仿生学的方法,参照人类视觉系统的结构原理,建立相应的处理模块完成类似的功能和工作;另一种是工程的方法,即从分析人类视觉过程的功能着手,并不刻意模拟人,视觉系统内部结构,而仅考虑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采用任何现有的手段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计算机视觉主要研究目标有两个:一是建立计算机视觉系统来完成各种视觉任务; 二是把该研究作为探索人脑视觉工作机理的手段,即生物学机理。 3、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图像采集、预处理、基元检测、目标分割、表达描述、形状分析等,参考下图1.4.1 4、整个视觉过程是由光学过程,化学过程和神经处理过程这3个顺序的子过程所构成。 光学过程:我们需要掌握的是人眼水平截面的示意图,见图2.1.1。光学过程基本确定了成像的尺寸。类似照相机。

化学过程:视网膜表面的光接收细胞可分为:锥细胞(亮视觉)和柱细胞(暗视觉)。化学过程,基本确定了成像的亮度或颜色。 神经处理过程:将对光的感觉转换为对景物的知觉。视觉处理过程流图2.1,2如下: 5、形状知觉是对景物各部分相对关系的知觉,也与视野中各种空间关系的知觉有关。 6、轮廓(封闭的边界)是形状知觉中最基本的概念,人在知觉一个形状以前一定先看到轮廓。轮廓的构成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轮廓对应亮度的二阶导数。轮廓与形状又有区别,轮廓不等于形状。轮廓在帮助构成形状时还有“方向性”。轮廓通常倾向于对它所包围的空间发生影响,即轮廓一般是向内部而不是向外部发挥构成形状的作用。 7、主观轮廓:在没有直接刺激作用下产生的轮廓知觉。主观轮廓的形成是在一定感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觉假设的结果 8、空间知觉的问题本质是一个深度感知的问题。人对空间场景的深度感知主要依靠双目视觉实现。 9、图像采集是获取图像的技术和过程。对应于视觉过程中的光学和化学过程。需要利用几何学原理解决场景中目标的投影位置在图像中国的什么地方的问题和利用光度学原理(或辐射度学)建立场景中的亮度与图像中对应位置灰度的联系。 10、图像采集中主要的模型:几何成像模型和亮度成像模型 11、世界坐标系:也称为真实或现实世界坐标系XYZ,是客观事件的绝对坐标(也称为客观坐标系统)。一般的3-D场景都是用这个坐标系统来表示的。 摄像机坐标系:是以摄像机为中心指定的坐标系统xyz,一般取摄像机的光学轴为z轴。 图像平面坐标系:在摄像机内形成的图像平面的坐标系统x’y’。一般取图像平面与摄像机坐标系统xy平面平行,且x轴与x’轴,y与y’轴分别重合,这样图像平面的原点就在摄像机的光学轴上。 12、固态阵列中最常用的主要元件是用电荷耦合器件(change-coupled device,CCD),特点是具有非常快的快门速度。 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摄像机基于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其传感器主要包括传感器核心、模/数转换器、输出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增益放大器等。特点是低功耗、尺寸小,总体成本低。但是噪声水平比CCD高一个量级。 电荷注射器件(charge-injection device,CID),有一个和图像矩阵对应的电极矩阵,在每一个像素位置有两个隔离绝缘的能产生电位阱的电极。优点是,随机访问,不会产生图像浮散。但是相对CCD,CID对光电敏感度要低很多。 13、采集装置基本性能指标:线性响应,灵敏度,信噪比,阴影(不均匀度),快门速度,读取速率。 14、图像采集的方式主要由光源、采集器和景物三者决定。 15、空间分辨率(即数字化的空间采样点数)。幅度分辨率(即采样点值的量化级数)。辐射到图像采集矩阵中光电感受单元的信号在空间上被采样,而在强度上被量化。

计算机视觉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视觉 课程编码:M510021 课程学分:3 适用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计算机视觉 Computer Vision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研究目标是使计算机具有通过二维图像认知三维环境信息的能力。计算机视觉是以图象处理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概率统计分析、计算几何、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理论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分析与处理视觉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机视觉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研究生掌握计算机视觉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计算机视觉的一些典型应用,初步具有设计、实现计算机视觉中比较简单的算法的能力,从而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计算机视觉主要内容分为六部分。基本要求与基本内容如下: 1、教学基本内容 (一)计算机视觉概述: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计算机视觉的发展和应用,计 算机视觉的现状。 (二)摄像机成像原理及针孔摄像机成像模型。 (三)射影几何的基本介绍及几何元素的数学表达方法。 (四)多视几何理论,包括单视几何中的射影测量、两视几何中的外极几何的基 本概念、基本矩阵、本质矩阵的理论推导及其含义。 (五)立体视觉方法。使用双摄像机得到的图像恢复三维物体深度信息的方法, 包括直接重建和分层重建理论。 (六)视觉系统的标定,包括3D标定模板下的Tsai标定算法、2D标定模板下的 张正友标定算法、基于圆的标定算法、1D张正友标定算法、基于Kruppa方程的自标定算法。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计算机视觉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面给出,具体要求如下: (一)计算机视觉概述 1.理解计算机视觉的基本概念。 2.了解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前景及发展现状。 (二)摄像机成像 掌握针孔摄像机成像模型。 (三)射影几何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大纲20095-weigf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编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2009 年 5 月

课程名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编号:054411 英文名称: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课程负责人:魏广芬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属性:专业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2.5 实验学分---0 实验者类别:本科生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仿真及应用 一、课程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是研究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智能化检测中应用的学科,本课程侧重于数字图像的基本处理理论和方法,并对图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系统介绍。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现方法和实用技术,了解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应用和当前国内外的发展方向。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具备解决智能化检测与控制中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从事研究与开发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任务与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堂上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对图像的锐化、模糊、加噪声、读取、变换等处理。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学生一人一机,独立实验,注意记录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基本要求:实验前,学生要认真预习实验任务,了解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实验时,要认真上机,做好观察分析和记录;实验后,按要求编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项目设置 序号实验 编号 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提要 实验 时数 实验 类型 实验 类别 实验 要求 每组 人数 1 01 图像处理的MATLAB基础MATLAB应用复习,图像读入和读出验证专业必修 1 2 02 空域图像增强图像灰度变换,直方图均衡,均值 滤波和中值滤波验证专业必修 1 3 03 图像频谱和频域增强图像二维傅里叶变换、图像频谱的 意义,理想低通滤波 综合专业必修 1 4 04 彩色图像处理彩色空间及其相互转换,彩色增强 和滤波 综合专业必修 1 5 05 边缘检测图像锐化和边缘检测,图像分割综合专业选修 1 合计 注:实验类型:1.演示/2.验证/3.综合/4.设计研究/5.其他;实验类别:1.基础/2.专业基础/3.专业/4.其它;实验要求:1.必修/2.选修/3.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