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
汉服演变、发展和复兴

汉服演变、发展与复兴

班级:一十二班

学生姓名:郭欣郭志成吕国豪

聂菲万慧慧介雷杰

指导教师:张灿强

联系电话:

单位: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

日期:2014年4月19日

前言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衣排在第一位,衣可以使人们免受风吹日晒,还可以装饰身体美化生活,衣同时具有显示人的身份地位民族信仰的作用。自上古时期嫘祖养蚕缫丝以来我国的衣服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因此我国古代服饰就成为了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服”作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主体汉族的服饰文化价值更不容忽视,但由于一些原因汉服在明清之际逐渐消亡。

指导学生选题:

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饮食、交通、服饰、建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文化正在一点一点地被遗忘。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搞了这次实践活动。旨在加深同学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设计方案:

1、编写目的:探求汉服从诞生到消亡的发展历程,挖掘汉服的文化价值并为汉服复兴作出努力。

2、背景:中国大陆出现恢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

3、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度知道、《汉服》、《大明衣冠图志》、《中国服装史》相关网站、《明史》等。

4、任务和目标:完成汉服论文,了解周边居民对汉服的了解情况,汉服为载体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5、概况: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以图表、文字、图片,三种形式来探究汉服的演变和发展复兴。概括介绍汉服的分类及相关历史。小组成员分别讨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各自感想最终归纳汇总。

本次活动由张灿强老师作指导,由郭欣郭志成吕国豪等同学进行操作实践。(本次活动部分材料非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展研究步骤:

一、为了了解古代汉服的发展历程我们查阅了《中国服装史》(沈从文)并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兽皮为基本材料以及一些自然材料缝制的基本衣物。

功能:保护生命、掩行御寒、装饰自身。

商:中国奴隶社会兴盛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成,冠服制度逐步确立。周:等级制度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体制。上衣下裳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式。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与此同时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

深衣: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

阶级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可能

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

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凤鸟文绣衣)

特点:交领直襟、宽身大袖

曲裾:

曲裾裁剪技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较大部

位,多斜向开斜,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

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

的实装,对男装也有相当的影响。

(曲裾)

秦:

秦代服饰,服色尚黑,囚徒穿褐色衣。

汉: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

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民

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

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

装有所变革,后段民族服饰大为融合。

士大夫蔑视礼法,宽衫大袖,散发坦

胸成为其穿着特征。对封建礼教有所突

破。

(魏晋士大夫)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形成大融合局面服装也因此改易发展,传统的深衣制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均可穿用。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服装的发展呈现繁荣。

男子冠服特点: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女子冠服:富有时装性。

襦裙:

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始于汉代魏晋时期发展唐代繁盛。

(敦煌壁画上的襦裙女子)

两宋:

宋代服饰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宋与辽、西夏、金、

元等国的长期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个民族服饰的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上有官服、便服、遗老服三式。

宋代官服沿袭唐制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

宋代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农夫和渔夫开始被称作“短

衣汉子”

(东坡巾苏轼像)元明:

服饰在沿袭旧制上有所创新。明代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马甲”。

结论:

先总述一下汉服的发展趋势先秦是汉服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中国服装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式。由汉到唐是汉服发展繁荣时期,使汉服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体系,宋、元、明,汉服基本沿袭前制并有所创新。清初,汉服消亡。

通过对古代服装发展的探究我们发现汉服的发展与三个方面有关:

①社会生产力

②政治局势

③文化政策

由此得出汉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对汉服的形式进行具体分析。

二、通过上网查阅我们得出汉服的几种主要形式

汉服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体系其形式大致如下: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

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

“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襦裙:襦:短上衣,一般不过膝。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古代汉

民族的日常衣着之一,亦是汉服女装最基本的形式。

曲裾:曲裾是深衣的一类,曲裾与其他的汉服相比很好分辨,衣裾绕襟,可以看到曲裾的边纹螺旋而下,螺旋到衣底的是曲裾,如果是螺旋未到衣低,则是短曲裾

(曲裾)

褙子

对襟(襟:衣服的胸前部分)两侧从掖下起不缝合,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褙子)

半臂:半臂特征也很明显,看其袖子是长袖还是短袖即可。

半臂又称半袖,很多时候一件衣服名称并不单一。比如:半臂 齐胸襦裙。即这件衣服既是半臂又是齐胸襦裙。

(半臂)

交领襦裙: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

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区别重点: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

(交领襦裙)

短曲裾:短曲裾与曲裾的区别,就是看边纹螺旋是否到衣底。

短曲裾关键在“短”和“曲裾”

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

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圆领袍: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

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

裋褐:裋褐,即相较于长袍大袖而言,顾名思义即衣身较短用料简朴的装束,一般为士庶居家时著用或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劳作时穿著。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

在了解了汉服的基本形式后小组成员在为汉服的美丽典雅所陶醉时,也产生了新的疑问:汉服为何而灭亡?

三、探究汉服灭亡的原因。

首先我们查阅资料得知当年大致历史背景。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并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军残余势力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那么汉服灭亡与当前时代有什么关系?

清军入关以后为了加强统治颁布了剃发易服令,原因有:

①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对汉族人民的统治。

②打击广大汉族人民民族精神

由此不难看出汉服灭亡是清朝巩固统治的结果,可以说汉服灭亡是明清之际民族融合的牺牲品,那么新的疑问产生了,明清之前的民族融合使汉服发展,明清之际的民族融合使汉服灭亡,同是民族融合为何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猜想:

1、宋朝理学诞生后促使了汉族民族意识的诞生,元明之际外族入侵使汉族民族意识得到发展,清初统治者自知其身为外族,人少势薄,以及金元灭亡的前车之鉴对汉民族实行满化政策,虽然失败但汉服作为文化碰撞的牺牲品从此消亡。

2、从汉服自身来看,宋明理学限制了人的思想,汉服在宋之后已很少取得大的发展,缺乏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在明白了汉服灭亡的原因后我们决定探求汉服的文化内涵。

四、汉服的文化内涵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的观念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汉服是华夏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同时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

总之,在传统社会中汉服文化无处不在。

五、汉服复兴

我们知道有许多人不了解、不清楚汉服,“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好品德不可淡化。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汉服了解程度(群众基础)的社会问卷调查。一共调查了74人,其中学校20人,社会各界成员54人。调查结果如下:

成员感想:

调查员——郭志成

感想:这次社会调查的结果充分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对于汉服文化真正了解的人屈指可数。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多,这样下去我都有点怀疑我们所进行的中华文化复兴要到何时才能实现。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国家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宣传包括汉服在内的汉文化,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入一份生意盎然的动力。

调查员——聂飞

感想:我针对各个年龄段进行了调查,问卷时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汉服都不是很熟悉,有一个年轻的姐姐说“是不是唐装之类的”。我说“唐装是一种现代时装”。大家对中山装和旗袍都比较熟悉,因此对于“能代表汉族的服装”一项选的都是中山装和旗袍。但大多数人对汉服的有兴趣,并且认为汉服复兴对中华文化的复兴有帮助。

编辑员——郭欣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能够代表汉族的服装是什么时,老年人中认为是汉服的居多,占75%,中年人中认为是汉服的最少,占27%。而在少年和青年中,此比例分别为43%和38%。总体上认为汉服为汉族服装的为43%,说明汉服在人

群中的熟知度偏低。还有近六成的人不知道汉服。汉服在老年人中普及率较高出乎我们的意料,网络调查显示汉服运动低龄化,而社会调查与网络调查结论截然相反,说明调查活动需要全面进行,网络和现实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

通过小组实践我们对未来汉服发展有几点提议和希望。

用途:

作为国家服饰参考服装要素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节日的庆祝服装

为人们了解汉服提供条件:

①通过活动我们发现许多人把影楼装误认为汉服,这一定程度上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影视作品不应该以娱乐观众为唯一目的,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历史剧当然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要以讹传讹,贻害观众,让历史变“色”。

②我们发现教科书上关于汉服的内容也十分有限,或已其它名称或服装代之。

③提议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汉服成人礼,成人礼,顾名思义要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成人仪式在各个民族中都有,其中大部分民族的成人仪式都是对其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因此汉服成人礼除了成人仪式原有的宣布成人的意义之外,还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汉服推广之建议

汉服形式复杂穿着繁琐,功能性远低于现代服装。另外生产周期也较长。

①简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②进行适当改良,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可分为汉元素时装和传统汉服,前者可为日常着装,后者可在节庆、生日等重大场合穿着。

活动流程图:

成果交流和展示:

汉服演变、发展与复兴

班级:一十二班

学生姓名:郭欣郭志成吕国豪

聂菲万慧慧介雷杰

摘要: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唐装?旗袍?中山装?这些都不是,而是一种消亡了三百六十余年的服饰——汉服。我们为什么要宣传汉服,就是要复兴我们中华古代悠久的文明。汉服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我们古国的文明。“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又称华夏,就是因为有美丽的衣服和优雅的礼仪。现在我们忘却了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正在为韩国、日本所宣扬。而我们自己,忘却了自己的节日,却对外来的节日情有独钟;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穿着西装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关键字:汉服汉服形式汉服文化

目录:

一、实践过程……………………………………………………………………15页

二、什么是汉服…………………………………………………………………17页

三、汉服发展历史………………………………………………………………17页

四、汉服的形式…………………………………………………………………20页

五、汉服调查……………………………………………………………………24页

六、汉服文化……………………………………………………………………26页

七、小结………………………………………………………………………27页

八、指导教师点评………………………………………………………………28页一、实践过程

小组成员郭欣郭志成吕国豪聂菲

万慧慧介雷杰

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将参加人员分为三组:

1、资料搜集组:负责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2、社会调查组:在学校、商场、街道等区域分发调查问卷并整理

3、编辑整理组: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编写。

各组成员

资料搜集组:郭欣

社会调查组:聂菲万慧慧郭志成

编辑整理组:郭欣吕国豪郭志成

(一)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意义:探讨汉服的发展历程复兴汉服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二)主要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等相关网站,《汉服》、《大明衣冠图志》、《中国服装史》、《明史》等书籍报刊。

(三)研究结论及成果要点:

汉族传统服装——汉服

形式:汉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中腰对襟襦裙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所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熟知度:约43%

汉服的文化内涵: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外在的形象的直观表现,是民族文化意蕴的“展示者”,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内涵。“汉服”是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能部分展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调查结果:在关于“能够代表汉族的服装”的分组调查中,认为是汉服的以老年人居多,占老年组被调查人数的75%;中年最少,占该组被调查人数的27%。而在少年和青年中比例分别为43%和38%。总体上,认为汉服为汉族服装的占被调查人数43%。

(四)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归纳总结。

研究成果

二、什么是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三、汉服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以兽皮为基本材料以及一些自然材料缝制的基本衣物。

功能:保护生命、掩行御寒、装饰自身。

商:中国奴隶社会兴盛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成,冠服制度逐步确立。周:等级制度确立“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成为一种与之适应的冠服体制。上衣下裳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式。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一方面竞相发展生产,注重商品流通,一方面兼并弱小,掠夺土地和财富。与此同时纺织材料、服装裁剪工艺和装饰艺术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服饰局面。

深衣: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

阶级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可能

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

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凤鸟文绣衣)

特点:交领直襟、宽身大袖

曲裾:

曲裾裁剪技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较大部

位,多斜向开斜,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美,

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

的实装,对男装也有相当的影响。

(曲裾)

秦:

秦代服饰,服色尚黑,囚徒穿褐色衣。

汉: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

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民族

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分为

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装有所

变革,后段民族服饰大为融合。

士大夫蔑视礼法,宽衫大袖,散发坦胸

成为其穿着特征。对封建礼教有所突破。

(魏晋士大夫)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形成大融合局面服装也因此改易发展,传统的深衣制长衣和袍服已不大适应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均可穿用。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服装的发展呈现繁荣。

男子冠服特点: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女子冠服特点:富有时装性。

襦裙:

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始于汉代魏晋时期发展唐代繁盛。

(敦煌壁画上的襦裙女子)

宋:

宋代服饰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宋与辽、西夏、金、

元等国的长期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个民族服饰的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上有官服、便服、遗老服三式。

宋代官服沿袭唐制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

宋代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农夫和渔夫开始被称作“短

衣汉子”

(东坡巾苏轼像)元明:

服饰在沿袭旧制上有所创新。明代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马甲”。

结论:

先总述一下汉服的发展趋势先秦是汉服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中国服装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式。由汉到唐是汉服发展繁荣时期,使汉服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服装体系,宋、元、明,汉服基本沿袭前制并有所创新。清初,汉服消亡。

通过对古代服装发展的探究我们发现汉服的发展与三个方面有关:

①社会生产力

②政治局势

③文化政策

由此得出汉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对汉服的形式进行

汉服运动及发展

汉服运动及发展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目前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少年,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 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对剃发易服制度表示抗议,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 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 在清朝末年的革齤命宣传中,汉服被赋予了悲情的想象,也被转化为宣传符号。 典型人物为章太炎、秋瑾等。

章太炎汉服照。章太炎在日本时,找不到汉服裁缝,让日本裁缝参考和服样式制作了汉服,虽然形制不正,但他专门在衣服上写了“大汉”二字,这是他一生最爱的“汉服”,该衣服至今 仍展于杭州博物馆。 民国期:政府颁定民国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 近代期:台湾政府制定祭孔礼仪服饰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2003年9月1日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2003年10月30日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汉服与汉文化复兴项目计划书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汉服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二)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 汉服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目前来说,我国关于服装的知识产权保护基本上只有“外观设计专利”这一项(一般某件时装的独特外观设计申请在当天就可以取得专利申请号码,并在6到8个月内获得专利授权)。而汉服作为民族服装,款式和外观基本上是固定的,从款式和外观来说属于全体公民共有,所以任何商家不可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而面料和颜色花纹基本上属于面料的范围(国外有面料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没有),而商家的面料一般是从外采购,所以不同商家也可能买到相同的面料,某家商家不可能用了某种独特的面料就不允许别人用(因为就算面料有专利,也属于面料开发商,而不是汉服制作商家)。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汉服商家自己设计出独有材质或花纹图案的面料,再拿去纺织厂生产出来,那么从理论上来说这时的这个汉服商家是有权利维护自己的独家使用权的(当然这种自己设计定量生产的面料,其他汉服商家估计也不可能在市场上买到,就算想山寨也山寨不能)。而最后就剩下颜色搭配了,这个的侵权更没有办法认定的。 第二,从国内整个服装行业来看,主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的商家基本没有。这是由服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服装外观设计专利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服装产品因为与人体的特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3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近年来,“复兴汉服”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讨论。“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成亲”、“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等新闻都激起人们对“复兴汉服”的讨论与关注。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哗众取宠,是单纯复古,推广汉服对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没什么作用,是形式主义。也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不同人对“复兴汉服”有不同看法。为了更好了解大众对“复兴汉服”的看法,本人做了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同时希望能使大学生对汉服有更多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共50名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当场作答当场回收。 四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5日~2010年12月23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了解了大学生对汉服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他们对“复兴汉服”的看法。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16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表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报告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近年来,“复兴汉服”这一话题引起了社会大众对汉服的讨论。“80后新人穿汉服拜堂成亲”、“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百名学者倡议汉服为奥运礼仪服装”等新闻都激起人们对“复兴汉服”的讨论与关注。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哗众取宠,是单纯复古,推广汉服对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没什么作用,是形式主义。也有人认为“复兴汉服”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不同人对“复兴汉服”有不同看法。为了更好了解大众对“复兴汉服”的看法,本人做了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同时希望能使大学生对汉服有更多的认识。 二调查对象 广州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共50名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当场作答当场回收。 四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5日~2010年12月23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了解了大学生对汉服的认识与态度以及他们对“复兴汉服”的看法。问卷共向调查者提出了16个问题。(见附一) 六调查表 大学生对复兴汉服的看法调查 (请在你选择的选项后画“—”)

中国传统文化复兴

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工业092班刘常进 选了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我不会后悔的选择。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对这种文化在我国的现状也表示十分担忧。 现在就“谁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发表一下我的浅见。 中国近代经历了几个严重破坏和抛弃传统文化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1919年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猛烈抨击了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将反封建思想推向了高潮。许多参加运动的学生和百姓并没有真正明白反封建到底是反哪些思想和制度,就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统统否定了,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封建思想。这对中国核心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第二个时期: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和摧残,几乎到了灭顶之灾,1966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破四旧”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面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毁灭性打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庆典和流传千年的生活方式遭受了空前的质疑和破坏。在这个时期还严重扭曲了人性:子女批斗父母、夫妻互相提防、朋友相互揭发等,把个人崇拜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伦理道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家谱体系几近完全摧毁,至今无法正常恢复,失去了根和祖宗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端午、春节、重阳等传统节日也被批判,文化艺术遭受空前浩劫,甚至对中国历代子孙顶礼膜拜的圣人孔子和其理学都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鄙视,足以见得此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摧残至深。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只要提到传统的东西就会被冠以封建迷信的帽子,再也没有人谁敢提敢想和敢传播传统文化了。从此,中国人便失去了信仰和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也开始变得模糊了。 第三个时期:中国还没来得及思考传统文化还应不应该恢复,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西方通过电影、音乐、书籍、教育、商品等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席卷而来,崇洋思想盛行。当时中国的年轻人根本还没明白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就很快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自己的“根”就很容易接受别人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学到西方文化的真正内涵和精髓,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因此,我们对西方的文化就显得过分谦卑和崇拜,失去了自我传统的文化认同,从而变得浮躁和强烈的不自信。 看看70至90年代的年轻人那个不是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好莱坞电影成长的,那个不对强势国家的文化与制度羡慕不已,并以刻意模仿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为荣,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当然,我并不反对学习和吸取强势国家的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根”绝不能本末倒置。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尊重的话,那是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国人的行为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 以上三个时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摧残和抛弃得差不多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如果我们还不能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

关于汉服的调查问卷

关于汉服的调查问卷 关于社会对汉服同意程度的咨询卷调查 您的性不是(A ) A 、男 B、女 你的年龄时期是( B ) A 、16岁以下 B 、16-35岁 C 、35岁以上 您是否汉族(A ) A、是 B 、否 4、您一样是从什么渠道接触汉服的?( B ) A、网页扫瞄 B、电视电影 D、朋友介绍 5、从古装影视剧(清戏除外)中看到的汉服,您感受如何样?A A、文雅飘逸专门漂亮 B、难看 C、没感受 6、看到街上有人穿着汉服,你会觉得如何样?( A ) A、穿回自己的服装,赞扬 B、感受是做秀 C、各人所好,无所谓 D、可能是韩国人依旧日本人吧 E、是复古行为,反对 7、您是否拥有汉服或想拥有汉服( B ) A、有买过 B、没买过但有过买的方法 C、没买过也没想要买 8、您认为汉服是如何样的一种服装?( B ) A、戏服 B、民族特色 C、难看 9、时下正在进行汉服复兴,您对“汉服复兴”持什么态度( A) A、支持、汉人穿回自己的服装无可厚非 B、反对 C、无所谓 10、汉服有适合各种场合的款式,如果您有汉服,您会选择什么时候穿?( B ) A、日常生活中 B、过传统节日 C、聚会,会见友人 D、只在家 11、如果您有汉服,会可不能穿上街?( B ) A、一定会, B、会的,然而要看心情 D、不敢,会被不人当成异类 12、您觉汉服能够作为节日盛装么?C A、能够, B,依旧穿西装 C、能够考虑

13、您对汉服款式的期待是?(B ) A、传统款式,保留原有的风味 B、加入现代元素 C 、加工改造 14、您经常购买服装的地点?( C ) A、百货商场、超市 B、专卖店 C、网购 D、其他 15、您觉得汉服的价格是多少时能够同意?( B )单位:元 A、100以下 B、100-300 C、300-500 D、只要喜爱500以上也能够 专门感谢您的支持!O(∩_∩)O请把这份咨询卷 通过QQ邮箱发送给我们 下面是一些汉服的展现图 汉服推广网站举荐: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实民族和世界这两种概念在文化传播学中可以经常被看到,在我们身边的各种文化现象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影子。往往在我们谈论文化联系和传播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就会听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民族与世界这两种属性究竟有什么异同,他们之间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首先,我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 但是,要想论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就要必须先搞清楚我上面提到的问题,就是它们的异同和联系。 什么是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民族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能代表民族特点,体现民族精神,是根植于民族内涵之上的;第二,民族文化是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的选择性,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那么什么是属于民族文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对民族文化定义的具体例举。我们的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宗教风俗,节日传统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比如,我们的八大菜系,汉服旗袍,长城故宫,汉语汉字,道教禅宗,春节中秋,还有勤劳的品质,谦逊的性格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凡是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有民族文化的影子。

那么什么又是世界文化呢?我认为世界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所谓世界文化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播,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联合。凡是世界上存在过或者是现存的一切文化都是世界文化。这个定义是以世界的整体性为基础的,着眼于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从广义的世界文化来分析,任何一个文化现象都不过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表现。从狭义上来讲,世界文化只是各种文化的共同性。比如,世界人民的审美共同性,和经济发展的共识。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孩子叫爸爸妈妈的发音是十分相似的。我们有的时候听一首外语歌,虽然你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是你就是觉得它很好听,旋律很动人,这就是一种狭义的世界文化现象。 既然谈及了世界文化,那么世界文化的特性就是不得不谈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家公认的世界文化的最重要的特性。这一特性是在文化平等的基础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一切都文化首先是平等的,而它们却是不相等的,自然就会是多样的。世界文化之所以吸引着无数人为之魂牵梦绕,其魅力就在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大会随即在其57/429号决议中欢迎这一宣言,还欢迎其所附的执行宣言的《行动计划》的要点,并宣布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加深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和学会更好地生活在一起。为庆祝一年一度的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论复兴汉服的必要性、难点和对策 ——读《汉服》有感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公元1645年7月8日(清顺治二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清政府命令,从公文所到之日起,在10天内要将全体男子统统剃去头发,改梳发辫,如果有“仍存明制,不随本朝之制度者杀无赦。”与此配合的是强行更改汉人衣裳式样。清建立后全国因服饰,发式而被杀的汉人不下几百万,当时在中国的一位西方传

教士看到这些情景写到:“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从此汉服离开了绝大多数汉族人的生活,只能在一些边远山区以及僧人、道士身上见些踪影,至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从此汉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服装的民族。外人讥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为赤裸的民族。这与我们的另一称呼——华夏族相对照,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侮辱。《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所以从“华夏”的本意来说,我们已经不能在自称华夏儿女了。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的隐去是满清入关导致文明倒退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汉族以及整个中华一蹶不振,当今中国也没有完全恢复过来。所以复兴汉服是完全必要的。 一复兴汉服的必要性 (一)复兴汉服是当前国家外交斗争的迫切需要 民族服装在外交领域中的作用是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它进可攻,退可守,伤敌于无形,又能使自己毫发无损。汉服的背后所依托的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把汉服穿在身上作为外交礼服,才能够显示出真正的大国风范,得到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分院名称:汉语言文学学院 学生学号:0902140133 长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社科类) 题目: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吴小莉 指导教师姓名:邸宏香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5 月

浅谈汉服及其复兴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汉服服饰复兴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1]。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根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显示来看,汉服的样式较多,但从它的主要形制上来看,主要有“深衣”制、“襦裙”制、“上衣下裳”制等。其中,“上衣下裳”制中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正式、隆重的礼服;袍服则是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而最受妇女喜爱的服饰则是“襦裙”。普通劳动人民多是“上衣下裳”制,即上身穿短衣,下身穿长裤。以下就汉代服饰的几个主要类别做简单的介绍: (一)深衣 深衣是汉服体系中的一种服式形制,它把上衣和下裳缝连在一起,古代的男女都可以穿,深衣的产生源自于“礼”,它可以显示出高雅、端庄的气质,不仅符合封建礼节、

汉服教案

第一课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 【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服的基本款式 2、知道汉服消亡史和斗争史 3、简要了解汉服复兴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汉服款式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服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承载了汉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美感 2、认识汉民族在保存自己的文化时期展现出来的气节 3、正确认识汉服复兴的概念并为其不断奋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服的款式,消亡史和十年复兴 2、难点:不同款式间的对比以及对复兴的意义和消亡史的解读 <三>教学准备 1、授课方式:讲述法(多媒体与板书结合) 问答法(调动学生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性) 2、授课时间:1课时 3、教具准备:(1)教师—多媒体、板书、图片 (2)学生—预习教材、熟悉教材,理清脉络。找出疑问 <四>教材学习 导入新课 会长:同学们,今天我将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在正式

介绍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从迷惘到找回真正民族服装的故事。【放PPT待图片放了三遍到四遍时停止】 会长:没错,大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汉服同袍的一个心路历程,的确,经过三百年的断代,人们对汉服几近遗忘,而我也经常着汉服乘公交上下班。总会有人在一旁嘲笑,或者是讥讽叫嚣着议论:日本人,疯子,韩国人,穿越的,COSPLAY,作秀,炒作……抬头看向天……华,你的服章之美呢?夏,你的礼仪之大呢?着汉服的汉人,反被着异装的汉人嘲笑。华夏,已离我们太远太远。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找回属于自己的衣裳,汉服。 会长:首先呢,请大家看看上面的图片,说一说,哪个是汉族? (会员:第二个) 会长:很不错。第二个就是汉族,那么大家怎么认出他是汉族呢? (会员回答) 会长:对,除了肤色,头发,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上的服饰,衣服的作用不仅仅是遮蔽身体那么简单,也是一个民族审美观世界观的外在体现,也是民族间互相区别的最大特点。那么汉民族的传统服装是什么样的呢?汉服又是什么?那么我们先看看其他民族的民族服饰,藏族的民族服饰叫什么呢?对,藏袍。朝鲜族呢?韩服。满族呢?对马褂旗袍,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旗袍马褂和现在改良过的旗袍马褂是有区别的,大家请看图。旗袍经过三围收放,已经和西方礼服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汉服的含义也很明了了,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是民族的象征不是时间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外在符号 会长:历史上由于中原王朝的强大,周边国家纷纷效仿,因此在服饰文化上,周边的韩国,日本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比如熟知的韩服,就是在明朝汉服制式上改造而来,而日本则有着魏晋唐朝的风格。 会长:汉服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的特点可以在四书五经、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比如礼记有《深衣》一篇,记载的就是对汉服中深衣这一款的理解,上半身四片布,代表四季,下身十二片,代表十二月,袖子符合圆规象征天,裙子符合矩,象征地。反映了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而汉服的组成如下 【放PPT讲解】

浅谈汉服

浅谈“汉服运动” 摘要: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可以从服装的发展演变中看到社会经济、历史的变迁及历代审美观念的转变,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代确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大发展的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服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然而汉服在经历了清朝“剃发易服”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之后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汉服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对研究汉服的特点及其存在意义的迫切性日益突出,本文就汉代服饰样式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对近来的“汉服热”进行简单的探讨。同时研究汉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一、汉服的源起及衰落 汉服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炎黄时期,服装就已经具备了衣和裳的概念,它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来的服装理念,并且成为历代衣冠制度的蓝本,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光武中兴后,它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鼎盛,这也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汉朝人民后改称为汉族的原因。而汉服则是对这一时期华夏民族所穿着的服饰的称谓。虽然历朝历代的服饰都会有所改变,但汉服却一直保持了它惊人的传承性以及腹手笼袖、交领右衽的重要特征,而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也成为古代中国的代名词。汉服的衰落则是在清朝的“剃发易服”之后,清初,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它统治下的各个民族,改剃满族发型,改穿满族服饰,但民间流传有一首民谣:“男从女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生从死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阳从阴不从,仕官从而婚姻不从;官从隶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老从少不从,役税从而文字语言不从。”也就是说出家人不变,仍可以穿汉服,戏剧表演也多有前朝的事,汉服是舞台表演需要,因此,和尚、道士和戏子等至今仍保留传统的汉服,只不过稍微有点变化,所以,汉服并没有彻底的消亡断代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的存活了下来。 二、汉服式样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从传统华服与汉服看市场发展前景 摘要:当中国每年以10%GDP持续发展几十年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像一角被遗忘的断垣在市场经济的暴风雨中艰难行进。汉服,在中华传统服饰中占核心地位,在消亡了350多年后的今天,又该以怎样的面貌从人们的记忆中苏醒,站在世界人民的眼前。面对清旗装改制的旗袍与当下流行的唐装,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正确对待,又该以何种更好的方式让传统汉服与旗袍、唐装兼容并存。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服饰体系出发,以复兴汉服为切入口,基于当前汉服的消费情况,探讨传统华服在当代的市场发展前景,重振中华传统文明。由于华服是新兴的文化产业,本文不免出现纰漏与错误,恳请有关专家与学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中华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美丽的服饰。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席卷,甚至日韩文化的入侵,西式服装几乎穿在了每一个中国人身上,日韩服饰也有不少的追随者。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则悄无声息地被人们忘却在记忆之外。在当代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不断受西方文化冲击又不断与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普通一员,又该如何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守卫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文化?这将是一条任重而漫长的探索道路,需要我们及我们的后人不懈的努力才能走出的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一条复兴的道路。 一、汉服,华服的文化回归与复兴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精深的古老民族,是一个温敦谦和、友好宽容的礼仪之邦,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民族,常惯之以华夏”何为华夏?礼仪之大, 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称华”。重视衣冠,重视礼仪充分体现了我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所谓华服,是指中华56 个民族不同服饰的总称。汉服,即指汉族人的民族服饰。具体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一般而言,汉服从属于华

从汉服运动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从汉服运动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一、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原因 汉服运动是指:“在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以网络为主要阵地。大学生,白领,精英阶层为主题,发自民间,自下而上,旨在复活‘汉服’及‘汉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项活动,倒不如说是一种对于汉服以及汉文化的爱好甚至于说是信仰,在这场活动中,没有一些规章条例,任何喜欢汉服的人都可以加入进来,汉服爱好者们致力于把汉服介绍给更多的人,所以说这场运动更多是一种爱好的表达与流露,而汉服运动发展至今,也更多地表现了汉服作为一种存在于书籍照片上的服饰而逐渐在当代被建构的过程。 汉服运动最早起源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并在二十一世纪初伴随着“新唐装”的大流行而重新兴起,以普通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为契机,从2003年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持续到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 汉服运动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 1、节庆服饰的缺失:“结清服饰使人们欢度节日。表达喜悦心 情的重要道具,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 重要窗口。人们通过节庆服饰的穿用丰富了节日文化,烘托出欢乐的 气氛,同时通过服饰这一与人体结合最为紧密的物品传承和发展这节 日文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传统节日,但是在传统节日穿着现代服 饰却使节日的文化底蕴大打折扣。可以看到,在一些传统服饰保存很 好的国度,例如韩国会穿上“韩服”,日本会穿上“和服”,越南会身 着“奥戴”,另外我国的少数民族也会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穿上很具代表 性的民族服饰。而作为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却只能无奈的选择西 服、礼服,因此节日文化服饰的确立成为了汉服运动的动力 2、国学的复兴:近几年文化类节目迅速走红,中国汉字听写大 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等等备受广大中青年推崇 喜爱,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大范围普及行为,人人都以 懂国学为荣,推动了国学的复兴,一些古装剧都打着完美展现古代服 饰礼仪为噱头,引起了广大青年对于服饰文化的注意力,成为汉服运

汉服文化现状浅谈

汉服文化现状浅谈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许多的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随着汉服爱好者人数的增加,影响范围的扩大,这个圈子的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不管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摩擦不断,甚至以此为基础产生的一些偏激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外界人士对汉服文化的抵触。 回归到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端头,汉服爱好者们只是想通过对汉服的宣传和推广来达到“使汉民族有衣可穿”的目的。最直接的借鉴就来自于日韩。众所周知,和服和韩服都是对汉服的本地化改良,也算是改良版的汉服。现如今,中国的传统汉民族服饰几近消失,而日韩两国却始终保持着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和保护。从这两国来看,一件衣服是可以起到维护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作用的。 自汉服复兴活动发展至今,反对者一直存在,他们最主要的论点就是汉服已经被潮流所抛弃,不在适应时代的发展。反对者中激进者甚至认为,主张复兴汉服的人,是对封建旧习的崇拜,是历史逆流。对于这种论调,自然是要受到汉服爱好者的反驳。这两者之间的辩论似乎也日渐走向了彼此的极端。对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毫无益处。 要说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可追溯到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到了新中国建立,文革的出现无疑使中国传统文化断了层,中间断裂出现的鸿沟使得我国的文化缺失。到了改革开放,在经济利益的催动下一切东西都进入了功利化轨道,以物质成就为标准。对文化的保护从政府到百姓都不够重视,社会文化尽显薄弱。空虚久了必然就想要充实。到今日,随这国际竞争的转变,国际上对于文化软实力逐渐重视,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自然也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上最激情最蓬勃的群体,青年人显然比以中老年人更愿意担负一个民族文化复兴的重担。这或者是汉服爱好者群体年轻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也正是由于群体的年轻化,许多不够成熟的言论和理念自然会受到社会中流的批驳。这是阻碍之一。 确实,现在汉服的爱好者几乎已经遍布了全中国,四处都能发现“同袍”。他们穿汉服工作、学习、活动,出入各个社会场合,且自诩为“汉服复兴者”。虽说有些许的人试图用激进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汉服复兴的诉求,但是更多的人把这当成是个人爱好,尽力去影响小范围的人来了解汉服、接收汉服。后者这样温柔的宣传远比前者好,前者只能引起大众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汉服文化的发展。 有人会说,汉服生活化是作秀。这种论调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种内容都需要形式来承载,汉服承载的应该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汉服为外表,充实古典文化的内里。 其实,最好的榜样还是来自于日韩,中国的汉服复兴也可以依国情照日韩。实在的,汉服宽袍大袖不方便现代生活,不适应高速的经济发展,期望让汉服全民生活化是极其不现实的。若是以此来作为汉服复兴的追求,必定会落空。所谓时代发展,就是要抛弃不适应变化的生产生活的。但是,作为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汉服不应该得到如此的冷遇。汉服复兴要理智,更要冷静。汉服复兴的内容应该是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身穿我们的传统服饰,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来自何处,以此为基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

汉服文化题

一、汉服文化 1.下列关于汉服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交领右衽或领口呈“y”字型的衣服即为汉服。 B.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C.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但古装具有历史时代性,而汉服具有传承及发展特点。 D.汉服是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始至明朝末汉人所着服装而形成的一整套服装体系。 2.在汉服复兴运动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话出自哪部书? A.《论语正义》B.《左传正义》C.《毛诗笺》D.《春秋繁露》 3.明确出现定义“汉服”一词为汉族民族服饰的书是? A.《辽史》B.《汉书》C.《唐书》D.《元书》 4.如果你是一个导演,日前你在拍摄一部相关赵飞燕题材的电视剧,导演要求美术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不能有乱穿越的现象,那么,底下有哪个是不符合这个要求的设计: A.高髻分髾B.道袍C.直裾D.垂鬓 5.《礼记?深衣》提到“五法已备,故圣人服之”,是指深衣的五种基本法度,如下表述正确的是? A.规、矩、权、衡、平 B.规、矩、方、直、衡 C.规、矩、绳、权、衡 D.规、矩、衡、方、平 6.对成人礼(男冠礼女笄礼)意义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明确成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B.明确成人所应具备的行为举止。 C.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为重。 D.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 7.在汉服宣传过程中,你认为哪种行为是较为不妥的? A.遇到不解温和发问者,耐心细致讲解。 B.面对家人朋友长辈时,找准适当话题润物细无声地普及汉服概念。 C.路人甲疑心拍戏,面带鄙夷火冒三丈朝路人甲臭骂一通。 D.在工作、求学、生活中,争取机会进行合理的推广。 8.“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这句解释婚礼伦理含义的话出自哪部典籍?

论中西方文化之同化现象

论中西方文化之同化现象 现在一谈到中西方的差别,首先谈到的就是中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发展史上对人类历史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西方文化的差别有很多个方面,无论是其本质还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同化现象,它们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史上既融合又同化其它文化。 当今的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慢慢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式的大国,我们研究着西方的经济,而西方各国对中国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同时更有针对中国文化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说中国文化正逐步影响着西方,现在在海外相继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有一百多所。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内,创造了世界其他国家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辉煌成绩。自身辉煌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在影响着周边的各国。远的不说,单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周边各国及番邦的连年进贡和朝圣,就足以显示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深厚敬畏。唐天宝年间鉴真的东渡和日本派遣学者到中国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然后回去建设日本。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京都),都是缩小版的唐长安城。除了城市的规划、建筑都模仿长安之外,事实上当时日本连官职制度、服装、饮食等,甚至日本文字,基本上都来自唐朝时期的长安。当时络绎不绝的日本使节,学问僧,留学生,把唐朝的文化,制度,风俗原原本本的带回日本。日本的奈良文化、平安文化,几乎就是唐文化的翻版。

还有朝鲜和韩国的大韩文化,也都是唐文化的翻版。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中韩的端午节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的事。不就足以显示出中国文化对他们的深厚影响吗?还有东南亚各国,越南,泰国,新加坡……在新加坡,至今说汉语的人依旧很多。在东南亚,你总能或多或少的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但那些影子都还是唐朝的影子,因为那时的唐朝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最深。中国对国外的国家的影响都是出于自身的强大。各国为求发展也都是出于自发性的学习中国文化。没有西方文化同化时带有的残忍和血腥。 汉文化不但对其他各国有文化的同化,对本国的各民族融合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现象,还有外民族入主中原的现象,最终都是以被汉民族同化而收场,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难以抵挡汉文化的强大同化力。元朝时将国民分为四个等级,汉人是最低等的级别。处于最低阶层的人对上层人们的影响可谓是最低的,然而只是区区几代。元人就完全被汉化,说汉语,穿汉服,完完全全被汉化。当然还有满人的入关,当时他们灭掉明朝是何等的排斥汉文化,势要不像元朝一样被汉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嘉庆三日”都足以显示出满人对汉文化同化能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满人和汉人你已分辨不出任何差别来。满人和汉人一样识汉字,说汉语。同回族一样,他们不仅放弃了文字,而且连语言也通用汉语了。这也可能是满族文化的一种悲哀。不论是元、清两朝少数民族被彻彻底底的汉化,还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民族大融合现象。都显示出汉文化极强的同化能力。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社科文阅读答案社科文阅读答案 汉服运动:文化焦虑与认同危机 何同彬 面对悄然兴起的“汉服运动”,我心情异常复杂。这一运动的个体性或小团体性,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消费时代显得有些尴尬,甚至会引来颇多人的误解。无论如何,它都不可能像超女那样引来广泛的参与,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焦虑,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则在于对文化存在的忘却和对焦虑的失语。我们既承续了上个世纪自觉的传统断裂形成的文化失序、异域接续的文化混乱,又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全球化造成的文化同一。“历史形成的各种文明与文化开始同自己的根源相脱离,它们融合到技术、经济的世界中,融合到一种空洞的理智主义中。”然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全球化首先是资本的全球化,然后,文化舶来品依靠资本的流动和输出广泛传播。资本处于强势的,其文化也会自然处于一种主动的强势地位,以美国为最显著的例子。“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首先是一种资本和商业行为,然后成为一种具体的、渗透性的文化行为。这种文化的殖民化不再倚重于武装侵略,但是其影响却显然更大。 中国面对这样的环境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让我们痛心的是,当我们回首这充满动荡和文化嬗变的百年时,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歧变触目惊心。事实上,和“汉服运动”的动机一样,早在“五四”就有文化保守主义反对全盘西化,有“国剧运动”,有“新格律诗”,进入当代也有新儒家和文化“寻根”,有重倡“读经”,有弘扬“京剧”,但是他们都没能阻挡资本输出带来的文化传播,也有人叫做文化侵略,或者后殖民。满眼望去,“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都被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令有的“汉服运动”的参与者所忿忿不平的是,我们的国人仍然在麻木地等待着文化的丧失殆尽。然而这就是“索尼”、“本田”、“三星”、“现代”的效应,是不可遏制的“韩流”和“日流”。当资本不处于强势

关于汉服市场的调查报告新版第一阶段

首先感谢各位朋友的参加,其次感谢调查派强大的调查系统支持。 关于此次调查(第一阶段)参加人数96人(有点遗憾没有达到预定人数!_!),所以整体数据不是十分理 想,不过相关的数据还是让我们初步的了解了目前汉服市场的大概。 市场概况 从数据来看,目前市场的主要支撑来自学生,以女生为主(这从俺狂偷看各主流网店的衣架来发现女款完胜男式?)基本上多是90后,而80后的人数基本上只有2层左右(也许是参调的基数太少故吧)不过意外的是7年级的同学意外的也有一层多,从这部分人群的学历上来看大多数的多有较高的学历,而购买力上则是平均,基本上是在500 ¥ -800 Y这段。 对价格的接受力主要是在300 ¥ -500 ¥这个区间,最高是在500 ¥-800 ¥这部主要的人群是大、中学生而 白领人群对这部份的价格区间的接受力不比学生。而男生对价格的接受力上是比较平均的基本上各个价格区间多男生的人数多是相差无几。参与调查的人群多半数有过购买经验,并在近期乃有购卖的意愿,而未有实际购买经验的同学当中有一层在近期并无购买的意图。 对于购买用途上,好像姑娘们多爱来显摆之余,主要是用来参加社团的活动,至于孤芳自赏的人也不少,是参调人群的三分之一。男生方面用来显摆的人也不少,但是更多是还用在社团活动上。发现用于婚礼的人群当中姑娘们是主力,看来复古婚礼的市场也是不小滴哦。 在购买影响上,价格及口碑是主要因素,而对品牌的要求并不是太多,只有两层半左右,从这方面上来看,汉服的品牌建立之路还有不少要走。在购买过程中大家对朋友的意见也是比较看中的,而对朋友意见的重视当中对口碑的要求也就比较高。 在售后方面,虽然在购买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影响因素,但是大家显然对售后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哦, 居然忘记添加对于售后有那些方面的小调了?)。不过就俺个人来说,对售后主要的顾虑是用料及尺寸这 方面,对质量方面还是比较的放心。不过这也是奴家个人的想法。 在购买途径主力明显是网购,当然实店购买的人也不是没有,虽然只有一层,主要的分布也只是在几个文昌盛的城市之中,而且在实店购买的人出手也相比网购要大方的多,而且对售后问题也比较放心。而通过其它方式购买的人也有近一层。当然网购的主要方面是在淘宝这只叫小二的蚂蚁这。 地域方面由于加前期是以联系地址做基,在过程当中发现大家多不怎么的积极,而加入确切在地域信息的时间又比较晚,所以不数据体现上不是太明确,不过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人群分布基本上是长、珠三角及帝者附近以及成都西安等地,而西部地区几乎没多少。 关于新汉服 在新汉服的接受力上,较高(大学以上)的人几乎多不太能接受,不过大多数人相对的还是可以接受。 对于新汉服的定义上,有不少人认为应是包含有汉服传统元素的服装,例如“交领右衽、古典配色及花纹、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