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护理总论习题1(可编辑修改word版)

传染病学护理总论习题1(可编辑修改word版)
传染病学护理总论习题1(可编辑修改word版)

总论

一、作业习题

㈠名词解释

1.感染后免疫

2.潜伏期

3.稽留热

4.传染源

5.复发

6.潜伏性感染

㈡填空题

1.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

2.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引起的,包括与

3.是指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见于疟疾、败血症等,又称为

4.

称为再燃。

5.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性疾病,有的感染性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6.预防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和

㈢选择题

1.A1 型题

⑴ 感染的含义是:

A.人体被病原体侵入B.病原体侵入人体的过程

C.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D.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进入人体E.人体抵抗力下降而被病原体入侵

⑵ 属于传染病的是:

A.急性支气管炎B.化脓性胆囊炎C.炭疽

D.化脓性腮腺炎E.大叶性肺炎

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先起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是

A.白细胞介素B.吞噬细胞C.致敏T 淋巴细胞D.干扰素E.肿瘤坏死因子

⑷ 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 隐性感染者

B. 潜伏期携带者

C. 慢性携带者

D. 潜伏性感染者

E. 显性感染者

⑸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脑炎

C. 流行性出血热

D. 伤寒

E. 急性细菌性痢疾

⑹ 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

A. 特异性IgM 抗体

B. 特异性IgG 抗体

C. 特异性IgA 抗

D. 特异性IgD 抗体

E. 特异性IgE 抗体

⑺ 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

A.流行性感冒B.艾滋病C.流行性出血热D.水痘 E.风疹

⑻ 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D.狂犬病E.鼠疫

⑼ 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A.囊虫病

B. 恙虫病

C. 华支睾吸虫病

D.流行性腮腺炎

E. 钩体病

⑽ 属于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是

A.艾滋病

B. 疟疾

C. 伤寒

D.恙虫病

E. 乙型肝炎

⑾ 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A. 莱姆病

B. 斑疹伤寒

C. 黑热病

D. 耳源性脑膜炎

E. 白日咳

⑿ 主要经输血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C. 戊型肝炎

D. 丙型肝炎

E. 登革热

⒀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A. 麻疹

B. 白喉

C. 百日咳

D. 阿米巴病

E. 乙型病毒性肝炎

⒁ 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A. 乙型肝炎

B. 丙型肝炎

C. 艾滋病

D. 结核病

E. 疟疾

⒂ 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 血吸虫病

B. 斑疹伤寒

C. 流行性感冒

D.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E. 霍乱

⒃ 在我国,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

A. 麻疹

B. 流行性出血热

C. 流行性脑脊髓炎

D. 麻风病

E. 流行性乙型脑炎

⒄ 以对症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 钩体病

B. 艾滋病

C. 伤寒

D. 恙虫病

E. 霍乱

⒅ 以病原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

A. 乙型脑炎

B. 流行性出血热

C. 霍乱

D. 恙虫病

E. 水痘

⒆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 丙型肝炎

B. 艾滋病

C. 伤寒

D. 阿米巴痢疾

E. 细菌性痢疾

⒇ 病后仅可获得部分、较弱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伤寒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 血吸虫病

2.A2 型题

⑴ 男,37 岁,农民,近 2 天来腹痛、腹泻、胃纳减退,每日大便 15~30 次,

粪便呈浅黄色水样,每次量较多。曾呕吐 3 次,无里急后重。体格检查发现体

温37.5℃,明显脱水征,肠鸣音亢进,腹无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为

9.7×109/L,分类计数

N 0.56, L 0.35, E 0.07, M 0.02;RBC 4.9×1012/L, Hb 140g/L,粪便镜检

白细胞 1~5/HPF。病前曾食生黄瓜。对明确本例诊断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是:

A. 粪便常规检查

B. 粪便培养霍乱弧菌

C. 粪便培养致病菌

D. 粪便检查阿米巴滋养体

E. 血液培养细菌

⑵ 男,42 岁,广州市下水道工人,持续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走路时小腿疼痛、胃纳减退、疲乏 4 天。体温40.2℃。眼结膜充血,左眼结膜下有一出血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如鸽蛋大,局部皮肤潮红、压痛明显。肝于肋下1.0cm 可

触及。周围血液红细胞4.82×1012/L,白细胞12.4×109/L,分类

N 0.87,L 0.11,E 0.01,M 0.01,血小板123×109 /L。尿常规检查示蛋白+++,管型+。发病前 3 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流血,现伤口已愈。本例的

诊断应首先考虑:

A. 登革热

B. 伤寒

C. 恙虫病

D. 败血症

E. 钩端螺旋体病

3.B 型题

⑴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霍乱

C.血吸虫病

D.蛔虫病

E.流行性腮腺炎

① 甲类传染病

② 乙类传染病但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③ 应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

④ 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

⑵ A.特异性抗原

B.特异性 IgG 抗体

C.病原体核酸

D.病原体培养

E.特异性 IgM 抗体

① 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学诊断

② 主要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异性诊断

③ 主要用于丙型肝炎实验诊断

④ 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的实验诊断

⑶ A.麻疹

B.艾滋病

C.细菌性痢疾

D.疟疾

E.钩体病

①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② 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是

③ 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④ 主要通过虫媒叮咬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是

⑷ A.钩体病

B.流行性出血热

C.细菌性痢疾

D.霍乱

E.麻疹

① 最常发生 DIC 的传染病是

② 最常发生脱水的传染病是

③ 最常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传染病是

④ 最常发生皮疹的传染病是

㈣问答题

1.试述传染病的诊断。

2.试述传染病的预防。

3.简述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4.试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5.试述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可能出现哪几种表现。

二、参考答案及分析

㈠名词解释

1.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2.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3.稽留热 (sustained fever) 体温39℃以上,24 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

4.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5.复发(relapse)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而使初发症状再度出现时,称为复发。

6.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病原体长期潜伏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㈡填空题

1.易感者

2.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3.间歇热,败血症型热

4.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

5.传染性

6.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㈢选择题

1.A1 型题

⑴ C

试题分析: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其他答案不够准确或全面。

⑵ C

试题分析:全部均为感染性疾病,但只有炭疽才具有传染性。

⑶ B

试题分析: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遭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均为细胞因子,他们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激活以后释放的肽类物质。致敏 T 淋巴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与题目不符。

⑷ A

试题分析:传染病的感染过程可表现为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等 5 种形式,不同形式在不同的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⑸ D

试题分析: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⑹ A

试题分析: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特异性 IgM 抗体,通常情况下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特异性 IgG 抗体临近恢复期出现,但持续较长时期。IgA 抗体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的局部抗体。IgE 抗体主要出现

在寄生虫感染病例。

⑺ C

试题分析: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的病毒性传染病是流行性出血热。其他 4 种病毒性传染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

⑻ E

试题分析:在我国新颁布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鼠疫和霍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均属于乙类传染病。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⑼ E

试题分析:囊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通过食用污染的肉类而感染,恙虫病通过虫媒传播,流行性腮腺炎通过呼吸道传播,钩端螺旋体病通过接触经鼠类污染的疫水传播。

⑽ D

试题分析:恙虫病在鼠类中不断循环,形成自然疫源性。当人在疫区的草地上工作、活动或坐卧时,被带有病原体的幼虫叮咬而得病。

⑾ D

⑿ D

试题分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由虫媒传播。丙型肝炎主要由输血、注射、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⒀ D

试题分析: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经呼吸道传播。阿米巴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通过胃肠外途径传播。

⒁ C

试题分析: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亦可通过性传播,但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结核病通过呼吸道传播,疟疾通过虫媒传播。

⒂ D

试题分析: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血吸虫病。B、C、D为丙类传染病。E为甲类传染病。

⒃ D

试题分析:属于丙类传染病的是麻风病,其他均为乙类传染病。

⒄ E

试题分析:以对症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霍乱。其他所列疾病以病原治疗为主。⒅ D

试题分析:以病原治疗为主的传染病是恙虫病。其他所列疾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⒆ C

试题分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伤寒。

⒇ E

试题分析:病后仅可获得部分免疫力的传染病是血吸虫病,其他 4 种传染病病

后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2.A2 型题

⑴ B

试题分析: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农民,曾食生黄瓜)、临床表现(起病突然、腹泻水样便、呕吐、低热、脱水、腹无明显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在正常上限,粪便镜检白细胞少许),本病例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霍乱。粪便培养霍乱弧菌是确诊霍乱的依据,是最有意义的实验室检查。

⑵ E

试题分析:按现有资料,本例诊断非常困难。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下水道工人,发病前 3 天曾到郊外旅游,右腿受伤。显示可能接触疫水)、临床表现(毒血症状、出血表现、多器官损害等)、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尿蛋白和管型),本例的诊断应首先考虑钩端螺旋体病。

3.B 型题

⑴ ① B② A③ C④ E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对管理传染源这一预防环节的熟悉程度。霍乱是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另一个是鼠疫。3 个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必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血吸虫病是必须向有关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的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是仅在监测点内进行监测的传染病之一。

⑵ ① A② E③ B④ D

试题分析:主要用于乙型肝炎的免疫学诊断的指标是特异性抗原,主要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主要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异性诊断是特异性 IgM 抗体的检测。主要用于丙型肝炎实验诊断的指标是特异性 IgG 抗体。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的实验诊断的检查是粪便病原体培养。

⑶ ① C② A③ E④ D

⑷ ① B② D③ A④ E

试题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是最常发生 DIC 的传染病,霍乱是最常发生脱水的传

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最常发生肝功能衰竭的传染病,麻疹是最常发生皮疹的

传染病。

㈣问答题

1.答案要点①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曾去地、过去史、疫苗接种史、发病季节、当地疫情等;②临床表现:包括病人的症状与

体征,发生的时间、强度,有无特殊体征等;③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检查与

病原特异性检查,病原体、抗原、抗体、核酸检查等。

2.答案要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针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来采取措施,即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①管理传染源:严格执行传染病

报告制度(参考最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有传染性的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对接触者进行检疫或预防、对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或隔离或教育、对感染

动物进行处理;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起主导作用的传播途径,如养成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改善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采取消毒措施等;③保护易感

人群: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

动特异性免疫力。

3.答案要点①治疗原则: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②治疗方法:包括一般及支持疗法(如

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等一般治疗,饮食、血制品、水电解质等支持治疗);

病原或特效疗法(如抗生素、化学制剂、血清免疫制剂等)、对症疗法、康复

疗法、中医中药疗法等。

4.答案要点①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的,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未被确定;②有传染性:传染病能通过某种途径

传染给他人,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③有流行病学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流行;可有季节性、地区性、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的分布特征;④ 有感染后免疫:病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在不同的

传染病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感染后免疫可避免再次感染,有些则不能甚至

导致再次感染时病情加重。

5.答案要点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非特异性免疫和/或特异性免疫所清除;②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及

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

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按

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时间不同分为健康携

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及潜伏期携带者,急性与慢性携带者;⑤潜伏性感染:病

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临

床表现。

传染病学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 名词解释 1. 复发 3. 再燃 4. 潜伏期 5. 感染 6.稽留热 7. 弛张热 (二)单选题 1、确定传染病隐性感染的主要依据: A.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 B.有轻微的病理损害结果。 C.有较轻的临床表现。 D.有阳性的病原体检查结果。 E.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查阳性结果。 2、传染病确定诊断最直接的证据是: A.临床资料。 B.流行病学资料 C.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D.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 E.病原学检查结果。 3、潜伏期是指: A.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对病原体特异免疫反应的时段。 B.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典型或特征性临床体征的时间。 C.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的时期。 D.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至症状明显或典型体征为止的时期。 E.从病原体侵入至排出体外的时期。 4、与病原体致病能力不相关的是: A.侵袭力。 B.毒力。 C.病原体的数量。 D.病原体的变异性。 E.机体的免疫功能。 5、发生于城镇的甲类传染病应于发现后多长时间内上报疫情: A.3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6小时。 E.9小时。 6、下列哪项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传染源: A.隐性感染者。 B.病原携带者。 C.患者。 D.潜伏性感染者。 E.受感染的动物。 7、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通常以哪种最常见: A.病原体被清除。 B.病原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8、隐性感染增加时,其临床意义主要是: A. 显性感染增加。 B.轻型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病原携带状态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9、传染病IgG抗体效价恢复期比急性期增高多少才有诊断价值: A. 增高1倍以上。 B.增高2倍以上。 C.增高4倍以上。 D.增高6倍以上。 E.增高8倍以上。 10、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意个人卫生。(三)填空题: 1、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有:、、、及。 3、引起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为、和。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及。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

阿米巴病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阿米巴肠穿孔下列不正确的是: A.急性肠穿孔多见于严重肠阿米巴患者。 B.是最易死亡并发症。 C.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形成腹膜炎。 D.穿孔部位多见于空肠和回肠。 E.可出现肠粘连、局部脓肿或内漏。 2、关于阿米巴肠出血下列不正确的是: A.肠粘膜溃疡侵袭肠壁血管引起出血。 B.小量出血由于浅表溃疡渗血引起。 C.大量出血因粘膜下大血管受损引起。 D. 大量出血因肉芽肿破坏引起。 E. 大量出血临床常见少见出血休克死亡。 3、阿米巴肠外并发症没有: A.阿米巴肝脓肿。 B. 阿米巴肺脓肿。 C. 阿米巴腹腔脓肿。 D. 阿米巴胸膜炎。 E. 阿米巴尿道炎。 4、起传播作用的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形态是() A.大滋养体 B.小滋养体 C.包囊 D.配子体 E.子孢子 5、确诊肠阿米巴痢疾依赖于: ( ) A.腹泻腹痛全身症状轻,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B.大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夏-雷结晶 C.暗红色果酱样大便 D.大便中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E.灭滴灵治疗后腹泻好转 6、金某某,男,38岁,因发热2个月而入院。病人2个月来不规则发热,伴体重减轻,右上腹部疼痛,呼吸时加重,有时伴咳嗽、胸痛,体检时肝区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X线检查: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伴有少量胸腔积液。既往有慢性腹泻病史。该病人应首先考虑() A.阿米巴肝脓肿 B.阿米巴瘤 C.阿米巴肺脓肿 D.阿米巴肾脓肿 E.结核性胸膜炎 7、阿米巴痢疾的腹部压痛常见于() A.左下腹 B.左上腹 C.剑突下 D.右下腹 E.右上腹 8、肝阿米巴病各种穿破性并发症,最危险的是发生于:( ) A.胸腔和肺 B.心包 C.腹腔 D.胃和十二指肠 E.肾脏 9、适合于肠内外各型阿米巴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 A.依米丁 B.灭滴灵 C.氯喹 D.喹碘仿 E.卡巴胂 10、阿米巴肠道并发症没有: A.肠出血。 B. 肠穿孔。 C. 结肠病变。 D. 十二指肠炎。 E.直肠肛周瘘。 11、关于阿米巴下列不正确的是: A.粪便暗红色果酱样。 B.腥臭,含血和粘液。 C.粪便中可查到包囊和滋养体。 D.发现小滋养体可确诊。 E.发现滋养体可确诊。 12、关于阿米巴肝脓肿和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诊断,最重要的指标是:( ) A.起病缓急 B.毒血症状轻重 C.脓肿的个数和大小 D.脓液的颜色 E.局部症状的轻重 13、丁某某,女,40岁,因阿米巴痢疾而入院,住院第三天病人右下腹疼痛加剧,体温升高伴恶心、呕吐,肠鸣音消失。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腹部紧张,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有意义() A.血常规检查 B,胸片检查 C.B超检查 D.粪便镜检找阿米巴滋养体 E.腹部X线检查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九、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强调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和病种,强调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与时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参观病房、观看录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二、熟悉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并发症及预后,治疗原则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治疗,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预防的主要措施。 3.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预后。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特点; 重点掌握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诱因及处理原则; 掌握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适应症。 二、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熟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传染病学总论

感染与免疫 感染的概念 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等。有些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损害的共生状态。但当某些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异位寄生时,则可引起宿主的损伤,称为机会性感染。 分类根据病原体感染的次数、时间先后和种数,感染可分为四种。 1.首发感染即初次感染某种病原体。 2.重复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再次感染同一病原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 4.重叠感染在感染某种病原体基础上又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是否导致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人体的抗病能力。 在感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表现称为感染谱,有五种表现形式。 1.病原体被清除 由于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强大的防御体系,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方式有:①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如胃酸的杀菌作用。②特异性免疫清除,如从母体获得的特异性抗体、人工注射的抗体和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只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无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即传染病发病。感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存在于机体的一定部位,并生长、繁殖,虽可有轻度的病理损害,但不出现疾病的临床症状。携带者所具有的共性是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之后为恢复期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为潜伏期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某些部位后,机体免疫系统将病原体局限化,但又不能清除病原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的病原体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隐性感染者最多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者比率最低,但一旦出现最易识别。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侵袭力 3.数量 2.毒力 4.变异性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机体的防御机能和免疫反应在感染的发生与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损伤,这种情况称为机会性感染。 5.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6.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者。 8.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9.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10.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

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11.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2.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学分类: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 3.急性黄疸型肝炎分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体力、消化道、黄染)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定量方法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前C区变异可能与重型肝炎发生有关。我国主要基因型为B和C型,基因分型对预后判断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一定意义,而基因耐药变异位点检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有重要意义。 5.重症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黄疸进行性加深,胆红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 玲 2015 年1 月12 日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总论 概述 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一)消除病原体 (二)病原携带状态 (三)隐形感染 (四)潜伏性感染 (五)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一)侵袭力 (二)毒力 (三)数量 (四)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 (二)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入侵部分 (二)机体内定位 (三)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机制 (一)直接损伤 (二)毒素作用 (三)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 (二)代谢改变 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 二、疫源地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 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有特异性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免疫性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三)临床类型 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

传染病学试题库95754

试题库 总论: 1、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灭苍蝇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预防接种 2、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后,常用于浸泡的消毒液为: A 3%来苏尔 B 70%酒精 C 0.3%过氧乙酸 D 0.1%新洁尔灭 E 高锰酸钾溶液 3、下列何者不属于需立即报告的传染病: A 鼠疫 B 霍乱 C 艾滋病 D 肺炭疽 E 伤寒 4、隐性感染的主要意义: A 轻型病人增加 B 显性感染减少 C 带菌状态减少 D 潜在性感染增加 E 免疫人群扩大 5、传染过程中,一般哪种情况较多: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6、感染后的结局以下何种最常见: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潜在性感染 E 病原携带者

7、预防肠道传染病“三管一灭”,下列何者错误: A 管理病人 B 管理粪便 C 管理水源 D 管理饮食 E 消灭苍蝇 8、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病原体 B 传染性 C 地方性、季节性 D 免疫性 E 易感性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有病原体 B 有传染性 C 有地方性、季节性 D 有免疫性 E 有易感性 2、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主导措施是: A 治疗病人 B 检出带菌者 C 隔离接触者 D 切断传播途径 E 预防接种 10、我国规定管理的传染病是: A 二大类二十五种 B 二大类十八种 C 三大类二十五种 D 三大类二十四种 E 三大类三十五种 11、提示近期感染的免疫球蛋白: A IgA B IgM C IgG D Ig E E IgD 1、预防传染病,保护易感者的关键措施是: A 个人防护 B 预防接种 C 药物预防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第一章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否 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 是否是否 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 生态学研究 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 %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k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 时点患病率 按观察时间 期间患病率

最新整理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学习资料

传染病学常考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精 【名词解释】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2.毒力(virulence):内外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3.数量(quantity):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是人体最重要的抗体 B.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的 C.是唯一能穿过胎盘的抗体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应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E.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A.病原体被消灭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带菌者 16、感染的含义是:B 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结果 B.亦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的过程 C.病原体、人体及环境因素的综合 D. 病原体借助于传播媒介作用于人体 E.宿主与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17、用于检测病原体核酸的方法是?A

传染病学题库

精品文档 D .病原携带状态 B .确定检疫期 第一章总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 决于:E A 、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 、 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 、 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 、 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 、 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 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 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 此种表现是:B A .机会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隐性感染 D .显性感染 E .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 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 现。此种情况属于: B A ?病原体被清除 4 .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 起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 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 与临床表现,此 种情况是:B A .隐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5. 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C A. igG B . IgA C. IgM D . IgD E . 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D A .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 .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 .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E .潜伏性感染 B .隐性感染 是:B C .显性感染 A. 协助诊断

精品文档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 D .病原携带状态 B .确定检疫期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 直接凝集反应 C. 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

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A.传播途径的改变 B.传染源的积累 C.易感人群的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的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的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 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的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部分: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得各种表现,下列哪项说法就是正确得?D A、隐性感染极为少见 B、病原体感染必引起发病 C、每个传染病都存在潜伏性感染 D、显性感染得传染病不过就是各种不同得表现之一,而不就是全部 E、病原体必引起炎症过程与各种病理改变 2、关于病原携带者得论述,正确得就是?D A、所有得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病原携带者不就是重要得传染源 C、发生于临床症状之前者称为健康携带者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E、处于潜伏性感染状者就就是病原携带者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慢性感染病人增加 C、潜伏性感染增加 D、显性感染增加 E、免疫人群扩大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属于强制管理得传染病就是:B A、爱滋病 B、鼠疫 C、乙型肝炎 D、疟疾 E、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19”,得抗体,就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应 B、直接凝集反应 C、反向凝集试验 D、交叉凝集反应 E、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则规定,下列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就是:E

A、病毒性肝炎 B、登革热 C、炭疽 D、爱滋病 E、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就是?C A、传播途径得改变 B、传染源得积累 C、易感人群得积累 D、病原体抗原性得改变 E、自然因素周期性得改变 8、传染过程中,下列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得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者 C、病原携带者 D、潜伏性感染 E、显性感染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得疾病就是:B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天花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百日咳 E、脊髓灰质炎 10、隐性感染得发现主要就是通过:C A、咽拭子或血清培养等获得病原体 B、生化检查 C、特异性免疫检查 D、病理检查 E、体征得发现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得主要原因就是:B A、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特异性免疫能力 C、预防用药 D、增强体质 E、注射疫苗 12、有关IgG,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D A、就是人体最重要得抗体 B、就是人血清中含量最高得 C、就是唯一能穿过胎盘得抗体 D、就是凝集试验中得主要反应抗体 E、就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得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下列哪一型超敏反应?C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 第一章 绪论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 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 是 否 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 随机分配? 设立比较组? 是 否 是 否 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验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向?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暴露→结局 暴露←结局 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观察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 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 k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传染病临床医学第八版习题集

传染病临床医学第八版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 主要取决于() A、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 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 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 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 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 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 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 此种情况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 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最重要的意义是: B

A协助诊断B.确定检疫期C.追踪传染来源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C A隔离期B.传染期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通常分为:A 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11.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依次为:E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传染病 2、Prion传染性蛋白粒子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朊病毒朊毒体朊毒朊粒 3、感染infection 4、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5、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①病原体被清除 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仅有免疫应答 (甲肝、乙脑、结核) 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组织损害、病理改变 (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④病原携带状态乙肝、伤寒 ⑤潜伏性感染不排出病原体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 6、致病力pathogenicity ①侵袭力invasiveness 侵入、生长、繁殖 ②毒力virulence exotoxin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endotoxin 伤寒杆菌、志贺菌 ③数量quantity ④变异性variability——致病力变化:卡介苗、肺鼠疫 7、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①变态反应——特异性 结核菌素实验(PPD) ②保护性免疫 非特异免疫: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免疫:体液——细菌 细胞——病毒、真菌 8、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9、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①直接侵犯——溶组织阿米巴、脊灰 ②毒素作用 内毒素:LPS 外毒素:破伤风、肉毒杆菌、霍乱 ③免疫机制 免疫抑制:麻疹等病毒 免疫破坏:HIV 变态反应:III-肾综合征出血热、IV-TB 10、病理生理反应 ①发热——内源性致热原:IL-1、TNF、IL-6、IFN→PGE2→体温中枢 ②代谢变化(分解代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11、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鼠疫、钩体病、布鲁病

传染病学题库.

. 第一章总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E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B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B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B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C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D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B A. 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C A. 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C A. 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A A.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 初期、极期、恢复期 D. 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 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 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 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14.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管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它们是: B A.甲类2种,乙类23种,丙类10种 B.甲类2种,乙类24种,丙类9种 C.甲类2种,乙类22种,丙类11种

传染病 临床医学 第八版 习题集

临床医学传染病第八版习题集(有答案) 第一章绪论 A1型题 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A、机体得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得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得毒力与数量 D、机体得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得致病力与机体得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得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就是() A.机会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3、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得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得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4、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得作用或机体得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就是()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5、用于某些传染病得早期诊断得免疫学检查,主要就是测定血清中得()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流行过程得基本条件就是()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得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得潜伏期,最重要得意义就是: B A、协助诊断 B。确定检疫期 C.追踪传染来源 D.预测流行趋势 E.有助于院内感染得鉴别 8、传染病检疫期限得确定就是依据该病得: C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9。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得重要依据得就是:C A。传染期 B、隔离期 C.潜伏期 D.前驱期 E、免疫期 10、急性传染病得发生、发展与转归,通常分为:A A.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B、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C。初期、极期、恢复期 D。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E、早期、中期、晚期 11. 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E A. 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 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12、甲类传染病得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A A. 6小时内 B、8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3. 甲类传染病得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D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