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东丰县二龙中心校提艳丽

2013年11月8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四年二班教师梁宏程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梁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梁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 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 2、在青山的掩映下,让我们有一次记起那场战争。(课件展示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了解课文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创设情景,催发学生的情感]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从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解大意,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这篇评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45KB”由xx为您整理,供您在写作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文章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集体备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体系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和常人情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流程 (一)导入明标 借助多媒体视频导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生齐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三)自学质疑 自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并随笔记下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能通过朗读能找到一些描写,体会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所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训练拓展 小练笔: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体会到的情感,联想画面,运用文中的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一个课堂反馈。 四、说效果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把握住高年级略读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讨论,引导学生着重感受毛主席的常人情怀和伟人胸怀,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一课一得的目的。 五、说反思 本课文章蕴含的情感饱满、深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主要采取以点覆盖的朗读方式,学生对于情感的细腻体会还是稍有欠缺。

送元二使安西(四年级)

洋溢浓浓“送别诗”的文化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实录【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默写或者填写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和表达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渗透“柳”字的文化内涵。 3.通过拓展阅读等,培养课外收集阅读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题目,引出“送”字 师:同学们,你们看(音乐)茫茫的长江水,吟诵着动人的诗篇,诉说着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生:一起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篇新的送别诗。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我们发现送别诗有相同的地方。谁来说。 生:都有一个“送”字。 师:你说呢? 生:都有送什么人物到哪里去。 师:还有吗? 生:一个是到广陵,一个是到安西。 生:都有“到”什么地方的字词。 师: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是用词也不一样。谁发现了? 生:“之”和“使”。之就是到一个地方去,使就是要出使到另一个地方去。 师:这个“使”带着皇帝的使命去的,不能违背皇帝的旨意,担负着国家的责任,也是一种荣耀。把题目连起来说说意思。

生:王维送自己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师:说得在清楚一些。 生:元二带着皇帝的使命要到安西去。好朋友王维就去送他。 (师出示唐朝地图)唐朝的安西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个子在首都西长安,一个是在北方的荒凉地方。请自由读读这首诗 二、结合地名,感知“送”意 1.检查朗读,纠正字音。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一生读错“朝”“舍”。 师:此诗中有三个多音字。请根据注释选择读音。 朝:zhāo早上舍 shé丢弃 cháo朝向 shè晚上住宿的地方 尽:①消失;②饮完 学生再读诗句,根据意思定准读音后再朗读。 师:请大家注意句尾字,读起来更上口。 学生再朗读。 2.根据地名,了解意思 师:送别诗中必定有地名。这首诗中除了安西,还有哪几个地名。自由读古诗,找到地名。 生:渭城、阳关 师:出示地图:“渭城”(课件:美丽的景象)在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课件:黄沙满地的情景)这就是(客舍)王维送元二的地方。其他几处呢? 生:客舍就在渭城。 生:阳关在渭城的西边。 师:安西呢? 生:安西就在阳关的西边。 师:就用上这几个地名词语,说一说诗的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面。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他们大多能够通过预习,按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步骤把诗句读准读通,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初步理解诗句意思。然而,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情”。《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初步感知,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从诗中描写的景物来看,诗人的情感绝非仅仅只有不舍。那么,这景物中到底还藏着哪些丰富的情感呢?仅凭借助注释对诗句的理解是无法体会到的,这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同时,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多元化,利用网络来解决疑难也应是他们必备的本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初步尝试利用探究谐音的方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互动教室,无限网络畅通,ipad使用方正慧云学习平台。教学中,学生可根据需要,利用ipad进行勾画批注、完成检测、网络信息查找等。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前置性导学视频,了解“谐音”及其特点,为课堂上的聚焦重难点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板书“送元二使安西”,读诗题。 2.“使”是什么意思? 指名交流,理解诗题意思。 3.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感知渭城至安西路途遥远。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检测前置性学习中对生字及多音字掌握情况。 2.利用ipad完成多音字练习并提交答案。 3.根据数据报表反馈学生答题情况。 预设:多音字“舍”“尽”错误较多,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诗句中的意思做进一步辨析,明确正确读法“shè” 【设计意图】利用ipad进行测试完成情况的数据统计,获得科学而准确的反馈信息,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顺学而导。 4.朗读本诗,读准字音。 (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1.回顾前置性学习视频中读懂诗句意思的方法。 2.小小组合作说说诗句意思。 小小组利用ipad投屏展示,组际补充。 3.用ipad对小小组进行评分。 4.根据意思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四)聚焦谐音,体会诗情。 1. 寻找谐音字。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27、《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上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 ⑵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⑶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由于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走近毛泽东,让学生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 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汇报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播放课件)师:这句诗中的两个多音字你读的特别准确,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组词)这两个多音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5、师:读着读着,你从诗中看出画来了吗?请拿起笔,在诗句中圈一圈,这幅画都有哪些景物?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7.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陈炳强 教学目标 1.认识 8个生字,理解“勋鉴、殉职、志司、踌躇、喃喃”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来提升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认识这人吗?(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他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开国元勋,第一任国家主席。然而,在举国欢庆的第二年,他在一封电文稿上忍痛签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释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检查预习 1.校对自然段,问:全文有几个自然段?(10个)错的更正。 2.出示词语:拟定勋鉴殉职 奔赴踌躇黯然 (生读、女生齐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读、男生齐读) 3.“忠骨”在本文中指谁?(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他是在什么中牺牲的? (1)抗美援朝的资料(学生浏览):1950年6月,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朝鲜战争,且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直接威胁到我国安全。10月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顽强抗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异常惨烈,有几十万的志愿军战士长眠在了朝鲜。 (2)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也有介绍?出示第3自然段。 谁的眼睛尖,哪个与“牺牲”的相近?(殉职)但两有一丁点儿的不同,知道吗?教师: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志司”呢?志愿军司令部。(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方法)“勋鉴”呢?出示,学生读一遍。(对付这些挺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方法)主席是开国元勋,难怪彭总电报中用“勋鉴”。 4.得悉爱子殉职的消息之前,毛主席已有5位亲人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出示:——1929年8月,堂妹毛泽建(衡山游击队长)在湖南衡山县马王庙英勇就义。 ——1930年11月,妻子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1934年4月,二弟毛泽覃(任独立师师长)在掩护战友撤离时,倒在了血泊中。 ——1942年9月,大弟毛泽民(任民政厅厅长),后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 ——1946年8月1,侄儿毛楚雄被胡宗南扣押活埋,就义时年仅19岁。 毛岸英的牺牲,对主席来说,如同什么?(掉入万丈深渊、晴天霹雳待)板书:失子之痛 三、深入研读

赠汪伦评课稿

《赠汪伦》评课稿 伊春区南郡小学孙莹 今天听了乔丽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乔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赠汪伦》,为我们怎样教学古诗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课一开始,就通过听“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本节课的教学,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品词品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分组读、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人文本,走进文本。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乔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篇二:《赠汪伦》说课稿 全员“听、说、评、议“课活动资料” 小敦素小学张昊天 《赠汪伦》说课稿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 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 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毛主席的伟人胸怀 和常人情怀。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标 借助多媒体视频导入课文。(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表达的 内容和情感。) (二)出示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1.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生齐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三)自学质疑 自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画出来,多读几遍,

并随笔记下自己的感受。 (四)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情朗读。(学生能通过朗读能找到一些描写,体会出主席的悲痛心情,所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 (五)训练拓展 小练笔: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体会到的情感,联想画面,运用文中的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小练笔,这既是情感的抒发,也是一个课堂反馈。 四、说效果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我把握住高年级略读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讨论,引导学生着重感受毛主席的常人 情怀和伟人胸怀,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一课一 得的目的。 五、说反思 本课文章蕴含的情感饱满、深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主要 采取以点覆盖的朗读方式,学生对于情感的细腻体会还是稍有欠缺。

古诗词诵读:2.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 2.送元二使安西 1.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 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 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 二、自主学习 1. 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 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3. 同桌互相说说。 三、品读诗句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一)品景。 1. 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

2. 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 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3. 重点品“雨”“柳”之意象。 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二)品酒。 1. 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 3. 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 4. 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 送元二使安西 景:雨、客舍、柳 情: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6年04月20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王云青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王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

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说课稿《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说课稿 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教学程序和板书来说说我这节课的教学思路。【说教材】一、教材简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二、教学目标本课中,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殉职”、“踌躇”等词语的意思。(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内容,并写一小段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读为主,“读──议──悟”结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 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写写等学习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四个环节: 一、身临其境,走入那个年代。导入新课后,我就给同学们放映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音像资料。通过课件,不但使学生充分了解写作背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基调,为帮助学生理解毛岸英烈士死得其所,堪称“忠骨”埋下伏笔。 二、披文入情,领略伟人风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分成三步,环环紧扣,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从“巨大悲痛”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主席常人情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品味毛泽东的情感世界。课文就是通过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主席悲痛欲绝的心情的。 2、从“痛苦抉择”的感人形象中,感悟主席宽广的胸襟。 3、从“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中,感悟主席伟人风采。 三、拓展延伸,活化伟人形象 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透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让学生想像写一个片断,抓住主席的动作、神态等,把那一个难眠之夜的情景,具体描写出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痛苦的心理。 【说板书】 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我设计的板书左边写课题,右边分成三块:闻噩耗──悲痛常人情怀做抉择──艰难写批示──忍痛伟人胸怀这样既简洁明了,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毛主席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预学目标】: 1.会读、会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预学设计】: 一、预学任务: 1.查找抗美援朝、毛泽东、毛岸英的相关资料。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3.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划出能体现毛泽东心情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人物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凭借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课文至少三遍,读准、读通。) 2.我新认识的字有这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能理解的词语、句子:(请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勋鉴”的意思是“殉职”的意思是 “踌躇”的意思是“黯然”的意思是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 三、我来闯关: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金日成首相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因为 3.彭老总请求破格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这是因为。 4.毛泽东虽然深爱自己的长子,想和他见上最后一面,但最终还是。 5.划出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6.文中有那些描写人物的好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 3.围绕主席“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并写一小段话。 【导学重点】: 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的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导学难点】:了解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6年04月20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王云青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王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

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送元二使安西 (2)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牛蹄镇高田小学吉艳妮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特别害怕离别,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李白送汪伦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我们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出使,到某个地方,到安西。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2.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我们有没有学过王维的其他古诗呢? 3.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教师纠正字音。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边读边划节奏。我们一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二句,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讲解字词,说说这两句的大意。分析诗句。 3.我们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