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比较大小,比较长短,轻重专项练习14页

一年级比较大小,比较长短,轻重专项练习14页
一年级比较大小,比较长短,轻重专项练习14页

比较专项练习14页

一、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连线。

二、你能把同样多的物体图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相信你能行!

三、请你先认真地数一数,再想一想,你会画什么,就在下面的方框里面画什么,

要画得与上面的物体同样多。

四、想一想,画一画。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3、多的画√,少的画○。

4、长的画√,短的画○。

5、高的画√,矮的画○。

五、想一想,做一做。

五、哪个人高,在高的下面画√。

六、比一比下面动物的高矮,在最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

* 六、请你试一试。

三、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四、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比较专项练习

一、数一数画一画

1、数一数多的画

()())

()()()2、把与左边图形同样多的圈起来

二、比一比写一写

1、在9、5、8、0、1、3、6中把大于7的写出来

2、在10、

3、6、

4、9、

5、1、7中把小于9的写出来

3、在9、0、1、3、5、6、

4、8、10中把小于7大于2的写出来

4、在6、3、8、1、9、

5、7、10中把大于5小于8的写出来

五、比一比,排一排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9 7 0 5 3 10 6 1 8 4 10 1 2 9 7 3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0 7 6 10 5 3 4 1 8 7 3 10 9 4 1 2

里填上合适的数

6

3 10

<5<>>

八、比一比。

比()写作5 8

比()写作8 5

九、画一画

1、画同样多2少2个

3多1个 4

53个6少1个

7和同样多

比长短、高矮和轻重

二、哪要用的绳子长最长的画四、哪个重,重的画√

六、比一比,填一填

1

一只大象等于()匹小马。2、

=(

1、

2、

比较专项练习

1.左边有几个西瓜,右边一共有几个西瓜左边的西瓜和右边的西瓜一样多吗

()()

一样多吗()

2.小动物把它下面的水都喝完,它们喝的水一样多吗在喝水最多的小动物下面画“√”,在喝水最少的小动物下面画“×”。

()()()()

3.哪根绳子最长在最长的下面的()里画“√”。

()()()

4.比一比。

(1)在最重的物品下面的()里画“√”。

(2)在最多的蛋的下面的()画“〇”。

比较专项练习

1.(1)在比较少的一行右面的()里画“√”。

()

()

(2)在多的一行右面()里画“〇”,在少的一行右面的()里画“√”。

()

()

2.看图比一比,再填空。

(1)

和()

(2)

比(),比()。

3.画一画,画的〇和?同样多。

△△△△△△

比较专项练习

1.先把大的图形圈在一起,再把小的图形圈在一起。

2.比一比,再填空。

比()。

3.(1)在大的下面的()里画〇。

()()

(2)在轻的下面的()里画√。

()()

4.请比一比下面动物的轻重,在最轻动物右面的()里画√,在最重动物右面的()里画〇。

()

()

()

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专项练习

一、最长的画√,最短的画〇。

○1○2○1

○3○4○2

○3

○4

二、按照身高从矮到高编号,在□里分别填写1,2,3,4。

三、最重的画√,最轻的画〇。

四、最重的画√,最轻的画〇。

五、最重的画√,最轻的画〇。

六、按照重量从轻到重编号,在□里分别填写1,2,3。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一、长度单位的知识点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 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比一比(比高矮、长短、轻重)资料讲解

比一比 (比高矮长短轻重)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中理解高矮、长短、轻重等含义,能正确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轻重。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高矮、长短、轻重等含义,能正确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轻重。 教学难点:正确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轻重。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多少,生活中我们还会进行什么比较呢? 请一位孩子和老师站一起,让学生说说老师和学生两人可以比较些什么?(年龄大小、身高的高矮、体重的轻重、手臂的长短等等) 二、探究新知。 (一)、比高矮。 1、师生比高矮。 师:老师和××比身高,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完整表达:老师比××高,××比老师矮) 2、生生比高矮。让另一位身高差不多的孩子上来和××比高矮。(引

导学生思考怎样比才更合适?并能能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表达。) 3、找出教室里的两个物体说说谁高谁矮。 4、(打印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反馈) (二)、认识长短。 1、操作:比两支铅笔的长短。(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方法是一端对齐,能用谁比谁长,谁比谁短来表达。) 2、同桌比手臂的长短。 3、比一比,说理由。(打印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反馈)

(三)、比轻重。 1、操作:比数学书和练习纸的轻重。两只手分别拿数学书和练习纸,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2、掂一掂文具盒和一支铅笔的轻重并说一说。 3、说一说谁重谁轻。 4、(打印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反馈)

部编一年级下册数学长度单位专项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量一量,填一填(每空2分,共22分) 1、用尺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量数学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2、用尺量美术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量美术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3、走10步,大约走了()米;蹦两下,大约蹦了()米。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厘米,宽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 5、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肩宽()厘米,腰围()厘米。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2分,共10分) 1、2米=()厘米 2、500厘米=()米 3、4米20厘米=()厘米 4、25厘米+75厘米=()米 5、你自己身高是()厘米 三、在()里填上“米”或“厘米”(每空2分,共8分) 1、语文书长约21()。 2、小明身高约128()。 3、教室门高约2()。 4、学校操场的长约80()。 四、从小到大排列(每空2分,共8分) 190厘米 2米 220厘米 3米 ()<()<()<()

五、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3分) 六、先估计,再量一量(每空2分,共14分) 七、计算(每空2分,共24分) 1、25厘米-9厘米=()厘米 2、300厘米+500厘米=()米 3 、7米50厘米-4米30厘米=()米()厘米 4、12米-9米=()厘米3米-50厘米=()米 5、42厘米+58厘米=()米 120厘米+60厘米=()米 6、3元+8元=()角 5元-1角=()元 7、9角+1元1角=()元 1元-7角=()角 八、量一量你自己卧室房门的高和宽,然后算一算高比宽多多少厘米(5分) 九、量一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看看谁最高,最高的比其他两个人高多少?(6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填一填 1、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行知天下的宽约是()厘米。 2、美术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音乐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3、大拇指的宽约1()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18(),宽约是8()。 二、单位换算 1、2米=()厘米 2、500厘米=()米 3、4米50厘米=()厘米 4、25厘米+75厘米=()米 5、你自己身高是()厘米=()米()厘米 三、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1、数学书长约21()。 2、爸爸的身高约180()。 3、教室门高约2()。 4、学校操场的长约100()。 四、从小到大排列

120米2米220厘米13米 ()<()<()<() 五、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一、阅读并熟记 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千米=1000米 二、基础题 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 4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2分米=()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毫米 1米=()分米=()厘米=()毫米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 1.常见的长度单位有:()、()、()、()和()。 2.乐乐家离图书馆3000米,合()千米。 3.汽车每小时行驶60() 4.一支铅笔约长185() 四、在○里填上“﹥”、“﹤”、“=”。 70毫米○70厘米3千米○2970米 7厘米+23厘米○3米6分米○58厘米 1米-2分米○8分米60毫米○6厘米 4分米○39厘米5千米○4500米 300厘米○40分米2厘米○10毫米 3米○25分米1米○2分米30厘米 五、算一算。 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 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 70毫米+3厘米=( )厘米=( )分米

最新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一比 比较大小和轻重》研讨课教案_25

大小、轻重 教学目标: 2 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 体重。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教学难点: 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方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一罐饮料一袋面包一个皮球一个铁球苹果和山楂等 教学过程

我们数学组一致认为:数学与生活密切练习 我的个性意见: 学生展示。展示时,小组各成员都要发言,改为每组2号和4号发言。 大小、轻重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先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最后称一称,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我班孩子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动,愿

意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也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较简单的比较方法(程度有差异),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另外,刚入学的孩子上课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开展一些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让孩子通过看有趣的课件,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比大小、轻重》

《比大小、轻重》 教学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比较大小.轻重的过程, 2.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课前准备: 面包,饮料,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苹果,菠萝,羽毛球等。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 一、比大小1.师生谈话引出大汽车。小汽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 师:同学们,喜欢汽车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师:同学们看教材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哪个大?哪个小?生:公共汽车大,小汽车小。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公共汽车大,小汽车小。现在,大家看老师这儿的两个物品,你知道叫什么名字吗?生:一个饼干筒,一个魔方。师:比较一下哪个大,哪个小。生:饼干筒大,魔方小。 2.拿出正方体饼干筒和魔方,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然后实际演示把魔方放进饼干筒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师:同学们说得对,饼干筒大,魔方小。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魔方

能放进饼干筒吗?生:一定能。教师实际演示。师:看来这饼干筒还真是比魔方大。 3.观察大象和小松鼠图,说一说谁大谁小。 师:再来看一幅动物的图,说一说图片中有什么?哪个大,哪个小?生:有大象和小松鼠,大象大。小松鼠小。 二、比轻重。1.让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哪个重。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大象大,小松鼠小,谁能说一说,大象和小松鼠哪个轻,哪个重?学生可能会回答:● 大象重,松鼠轻。● 大象大,大象就重,小松鼠小,小松鼠就轻。●大象比松鼠重,松鼠比大象轻。2.拿出饮料、面包的实物(面包明显大于饮料)。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再猜一猜,哪个重,哪个轻。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看老师拿的这两件食品,说一说,哪个大,哪个小?生:面包大,饮料筒小。师:对,面包大,饮料筒小。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个重?哪个轻?学生可能会回答:●面包轻,饮料重。●饮料重,面包轻。●饮料比面包重。 3.指导学生把两件食品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掂一掂这两种物品,充分体验两种物品的轻重,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掂完之后的感受。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出面包轻,饮料重。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现在请同学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教师尽可能地给每名学生亲自掂一掂的机会。师: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感觉饮料重一些。●拿饮料的这只手压得慌。●我知道了虽然面包看上去很大,可是它比饮料轻。

【强烈推荐】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专项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量一量;填一填(每空2分;共22分) 1、用尺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量数学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2、用尺量美术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量美术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3、走10步;大约走了()米;蹦两下;大约蹦了()米。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厘米;宽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 5、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肩宽()厘米;腰围()厘米。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2分;共10分) 1、2米=()厘米 2、500厘米=()米 3、4米20厘米=()厘米 4、25厘米+75厘米=()米 5、你自己身高是()厘米 三、在()里填上“米”或“厘米”(每空2分;共8分) 1、语文书长约21()。 2、小明身高约128()。 3、教室门高约2()。 4、学校操场的长约80()。 四、从小到大排列(每空2分;共8分) 190厘米 2米 220厘米 3米 ()<()<()<()

五、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3分) 六、先估计;再量一量(每空2分;共14分) 七、计算(每空2分;共24分) 1、25厘米-9厘米=()厘米 2、300厘米+500厘米=()米 3 、7米50厘米-4米30厘米=()米()厘米 4、12米-9米=()厘米3米-50厘米=()米 5、42厘米+58厘米=()米 120厘米+60厘米=()米 6、3元+8元=()角 5元-1角=()元 7、9角+1元1角=()元 1元-7角=()角 八、量一量你自己卧室房门的高和宽;然后算一算高比宽多多少厘米(5分) 九、量一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看看谁最高;最高的比其他两个人高多少?(6分)

一年级比较大小比较长短轻重专项练习ok

比较专项练习14页 一、小朋友,请你先数一数,再连线。 二、你能把同样多的物体图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相信你能行! 三、请你先认真地数一数,再想一想,你会画什么,就在下面的方框里面画什么,要画得 与上面的物体同样多。 四、想一想,画一画。 1、在多的后面画√。 2、在少的后面画√。 3、多的画√,少的画○。 4、长的画√,短的画○。 5、高的画√,矮的画○。 五、想一想,做一做。 五、哪个人高,在高的下面画√。 六、比一比下面动物的高矮,在最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 * 六、请你试一试。 三、哪根绳子最长最长的画√。 四、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比较专项练习

一、数一数画一画 1、数一数多的画 ()()() ()()()2、把与左边图形同样多的圈起来 二、比一比写一写 1、在9、5、8、0、1、3、6中把大于7的写出来 2、在10、 3、6、 4、9、 5、1、7中把小于9的写出来 3、在9、0、1、3、5、6、 4、8、10中把小于7大于2的写出来 4、在6、3、8、1、9、 5、7、10中把大于5小于8的写出来 五、比一比,排一排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9 7 0 5 3 10 6 1 8 4 10 1 2 9 7 3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0 7 6 10 5 3 4 1 8 7 3 10 9 4 1 2 里填上合适的数

6 7> 8= 5> <3 10< 0= 1> <5<> 1 = 4> 七、比一比填上>、<或= 8 9 5 5 0 2 10 8 3 2 八、比一比。 比()写作5 8 比()写作8 5 九、画一画 1、画与同样多 2、画比少2个 3、画比多1个 4、画比少 5、画比多3个 6、画比少1个 7、画和同样多 比长短、高矮和轻重 一、摆一摆,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人教版一年级上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

一年级数学上册 比大小、轻重教案 苏教版

比大小、轻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解决问题: 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经历观察、判断等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到小丽家的客厅里比较了许多东西的长短、高矮,今天我们再到厨房里去看一看,有哪些东西可以比一比,好吗?谁学得认真,老师就把奖品送给他。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 看一看。 电脑出示主体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丽和妈妈正在做什么?厨房里还有哪些东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教师鼓励观察仔细的学生。 2. 比一比。 (1)分别出示两个碗、苹果和草莓两幅图,再出示“茄子老师”的要求,大的画“√”,小的画“○”。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一比,按要求做在书上。指名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比的,互相评价。 (2)继续出示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两幅图及“豆角老师”的要求:重的画“√”,轻的画“○”。学生小组交流,做在书上。再全班交流,说说判断轻重的方法和依据,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3)观察图,小组继续讨论:图上是用什么方法比较轻重的?(掂一掂,称一称)指名到前面用掂

一掂、称一称的方法试一试。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师小结: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可以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看一看,想一想,也可以动手试一试,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只要能做到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就一定会想出最好的办法。 3. 找一找,议一议。 小丽家的厨房里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一比大小和轻重?用什么方法比一比?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鼓励。 三、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1. “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先出示套环玩具,组织学生做套环游戏,观察比较哪一个套环最大?哪一个最小?指名到前面指一指,说一说。然后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 “想想做做”第2题。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哪个动物重?为什么?引导学生试着用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充分鼓励,并小结推理的策略。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图,让学生猜一猜:气球和皮球哪一个重,说出理由。再出示实物,组织学生掂一掂,根据感受再判断哪一个重,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 “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小组合作,用小天平比较三种水果的轻重,按要求做在书上。然后全班交流演示,看看有几种比较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好?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体会观察思考判断推理的比较方法。 四、总结评价,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愉快吗?都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课后到学校和家里再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大小、轻重,用你喜欢的方法比一比。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量一量,填一填(每空 2 1、用尺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 分,共 22 分) )厘米,量数学课本的宽 约是( )厘米。 2、用尺量美术课本的长约是( )厘米,量美术课本的宽 约是( )厘米。 3、走 10 步,大约走了 ( )米;蹦两下, 大约蹦了 ( ) 米。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 )厘米,宽约是( ) 厘米, 高约是( )厘米。 5、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肩宽( )厘米,腰围( )厘 米。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 2 分,共 10 分) 1、2 米=( )厘米 2、500 厘米 =( )米 3、 4 米 20 厘米 =( )厘米 4、 25 厘米 +75 厘米 =( )米 5、你自己身高是( )厘米 三、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每空 2 分,共 8 分) 1、语文书长约 21( )。 2、小明身高约 128( )。 3、教室门高约 2( )。 4、学校操场的长约 80( )。 四、从小到大排列(每空 2分,共 8分)

190厘米2米220厘米3米 ()<()<()<() 五、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 3 分) 七、计算(每空 2 分,共 24 分) 1、 25 厘米 -9 厘米 =()厘米 2、300 厘米 +500 厘米 =()米 3、7米 50厘米-4 米 30厘米=()米()厘米 4、12 米 -9 米=()厘米 3 米 -50 厘米=()米 42 厘米 +58 厘米=()米120 厘米 +60 厘米=()米6、3 元+8 元=()角 5 元-1 角=()元 9 角+1 元 1 角=()元 1 元-7 角=()角 八、量一量你自己卧室房门的高和宽,然后算一算高比宽多 多少厘米( 5 分) 九、量一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看看谁最高,最高的 比其他两个人高多少?( 6 分) 一、填空。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基础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基础练习题1 1、我们一般用()来量物体,量较短的物体用()做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用()做单 位。 2、我们的文具盒大约长()厘米,宽约()厘米。语文书大约长()厘米,宽约() 厘米。 3、铅笔大约长()厘米,课桌大约长()厘米,宽约()厘米。 4、小明的身高是156(),你的身高是(),妈妈的身高是()。 5、计算 4厘米+9厘米=()厘米9厘米+6厘米=()厘米7厘米+18厘米=()厘米 12 35 54 36 48 78 46 21 65 50 21厘米+15厘米○34厘米44 厘米○66厘米-17厘米46厘米-38厘米○15厘米 7、画一画 1、画一条8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15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12厘米的线段。 4、画一条25厘米-16厘米的线段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基础练习题2 1、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一般用()作单位。 2、教室的黑板大约长()米,宽约()米。数学书大约长(),宽约()。

3、门宽()米,课桌大约长()米,宽约()厘米。 4、小红的身高是1()55(),小明的身高是170(),大树的高是15()。 5、单位换算 1米=()分米1分米=()厘米1米=()厘米 6、填一填 8米+10米=()米40厘米+30厘米=()厘米29厘米-8厘米=()厘米 54米-39米=()米76米+15米=()米65厘米+27厘米=()厘米 36米+44米=()米95厘米-46厘米=()厘米83米-69米=()米 48米+3米=()米76米-68米=()米31厘米+28厘米=()厘米 78米-54米=()米64厘米-60厘米=()厘米57厘米-32厘米=()厘米 46厘米-39厘米=()厘米34 厘米+66厘米=()米75厘米+25厘米=()米 21 8 1 20 19 1 45厘米4厘米○40分米厘米○2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创新教案】:第二课时 大小轻重的认识【新版】

第2课时大小轻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6~7页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提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小、轻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描述,体会比较的思维方法,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熟悉的事物,经历直观的比较大小、体验轻重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比较具体物品的大小;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哪个物体轻、哪个物体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简单的数学思维。 重点、难点 重点:1.知道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难点:1.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课件、魔方、正方体饼干筒、西瓜、苹果、羽毛球。 学具准备:魔方、正方体饼干筒、饮料和面包实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汽车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汽车?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对于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两辆汽车,你认识吗?哪个大?哪个小?(以课件形式出示两辆汽车情境图) 生1:这两辆车橙色的是公共汽车,黄色的是小汽车(轿车)。 生2:公共汽车大,小汽车(轿车)小。 生3:公共汽车比小汽车大,小汽车比公共汽车小。 ......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的数学语言真严谨,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大小”与“轻重”描述生活中的事物。(板书:大小轻重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引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年级近义词、反义词 一、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美丽)的春天 (柔柔)的春风(细细)的春雨(青青)的小草 (雪白)的梨花(红红)的杏花(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竹子(快乐)的小鱼 (嫩生生)的娃娃(浅褐色)的外衣(宽阔)的海洋(欢乐)的海洋(兴致勃勃)地观看(明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火红)的太阳(灿烂)的阳光(大声)地说 (鲜红)的气球(弯弯)的小船(闪亮)的珍珠(明亮)的小池塘(难为情)地说(美丽)的世界(五彩)的世界(淡淡)的清香(响亮)的鞭声(细心)地询问 (响亮)的歌声(动听)的歌声(热烈)的掌声(宁静)的黎明(好奇)地问 (无边)的草原(欢乐)的羊群(疯狂)的公牛(高大)的松树(快乐)地成长(黑黑)的头发(雪白)的头发(发光)的萤火虫(绿色)的羽毛(好学上进)的孩子(雪白)的羽毛(黄色)的嘴巴(硬硬)的嘴巴(长长)的鼻子(美丽)的东方明珠(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呼呼)的北风(雪白)的云 (快乐)的小鸟(漂亮)的菊花(美丽)的荷花(鲜艳)的红旗(充足)的水分(鲜艳)的红领巾(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灵巧)的双手(混浊)的泥水(晶亮)的冰花(圆圆)的眼睛(弯弯)的小河(蓝蓝)的天空(青青)的小草(碧绿)的莲子(碧绿)的叶子(火红)的太阳(雪白)的棉花(闪闪)的星星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声)春雷一(位)骑手一(方)田埂一(棵)松树一 (列) 火车一(座)山 一(台)电脑一(束)鲜花一(只)眼睛一(手)好字一(场)比赛一(只)手 一(片)草原一(块)石碑一(阵)台风一(场)雷雨一(张)竹椅一(封)信 一(张)桌子一(把)蒲扇一(片)森林一(把)伞一(座)小岛一 (艘) 军舰一(粒)种子一(面)红旗一(座)雕像一(朵)浪花一(朵)白云一 (节) 车厢一(朵)冰花一 (朵) 荷花一 (首) 歌曲一 (叶) 扁舟一 (缕) 炊烟一(双)手 一(只)青蛙一(只)松鼠一(只)小鸟一(片)枫叶一 (片) 丹心一(幅)油画 一(片)青天一 (颗) 莲子一(颗)明珠一(颗)珍珠一(颗)星星一(只)羊 一(个)巨人一(个)脚印一(块)草坪一(块)木板一(块)石头一 (轮) 明月一(条)小河一(条)银河一(条)小鱼一(条)林荫道一(条)渔船一(口)气 一 (种) 神情一 (道) 风光一(道)闪电一 (出) 新戏一(张)纸一(阵)风 一(艘)飞船一(头)牛一(匹)马一(盏)灯一(朵)花一(件)衣服一(盆)水 一(座)桥一 (顿) 晚餐一 (则) 新闻一(支)护林军一(座)广播电视塔 三、近义词 朋友—伙伴小心—仔细高兴—快乐好玩—有趣高兴—快乐刚才—刚刚 美丽—漂亮快乐—欢快着急—焦急发现—发明快活—欢快依靠—依赖 陈旧—很旧遥远—远处清晨—早晨说谎—撒谎仿佛—好像难过—伤心 洁净—干净希望—盼望抬头—昂首惊讶—吃惊热闹—吵闹称赞—表扬 用心—专心缓缓—缓慢高兴—开心祝贺—庆祝亲切—亲密立刻—马上 奇怪—稀奇温和—和气保护—保卫飞快—迅速观察—察看简单—容易 突然—忽然宽阔—辽阔仔细—认真 (3)笑嘻嘻—笑眯眯高高兴兴——快快乐乐 四、反义词 (1)大—小对—错开—关轻—重多—少忙—闲今—古真—假好—坏笑—哭胖—瘦合—开放—收外—里男—女早—晚 朝—夕香—臭远—近前—后先—后明—暗无—有阴—阳 坐—立是—非美—丑圆—方黑—白弯—直送—接干—湿 借—还难—易左—右好—坏熟—生西—东进—出男—女 密—稀爱—恨快—慢老—少是—非长—短拉—推活—死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基础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 基础练习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年级数学上长度单位基础练习题 1 1、我们一般用()来量物体,量较短的物体用()做单位。量较长的物体用 ()做单位。 2、我们的文具盒大约长()厘米,宽约()厘米。语文书大约长()厘米,宽约()厘米。 3、铅笔大约长()厘米,课桌大约长()厘米,宽约()厘米。 4、小明的身高是156(),你的身高是(),妈妈的身高是()。 5、计算 4厘米+9厘米=()厘米 9厘米+6厘米=()厘米 7厘米+18厘米=()厘米 12厘米+8厘米=()厘米 43厘米+29厘米=()厘米 73厘米-29厘米=()厘米35厘米+17厘米=()厘米 21厘米+78厘米=()厘米 53厘米+33厘米=()厘米54厘米-39厘米=()厘米 76厘米+15厘米=()厘米 65厘米+27厘米=()厘米36厘米+44厘米=()厘米 95厘米-46厘米=()厘米 83厘米-69厘米=()厘米48厘米+3厘米=()厘米 76厘米-68厘米=()厘米 11厘米+28厘米=()厘米78厘米-54厘米=()厘米 64厘米-60厘米=()厘米 57厘米-32厘米=()厘米46厘米-39厘米=()厘米 44 厘米+66厘米=()厘米 75厘米-54厘米=()厘米21厘米+34厘米=()厘米 89厘米-82厘米=()厘米 78厘米+15厘米=()厘米65厘米-27厘米=()厘米 45厘米-39厘米=()厘米 90厘米-11厘米=()厘米50厘米-28厘米=()厘米 41厘米-28厘米=()厘米 85厘米-9厘米=()厘米6、比较大小 4厘米○9厘米 9厘米○6厘米 7厘米○18厘米 50厘米○28厘米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分,共22分) 一、量一量,填一填(每空21、用尺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量数学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2、用尺量美术课本的长约是(约是()厘米。)厘米,量美术课本的宽 3、走10步,大约走了( 米。)米;蹦两下,大约蹦了()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厘米,宽约是()5、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肩宽(米。 二、想一想,填一填(每空)厘米,腰围()厘2分,共10分) 190厘米2米220厘米3米 )()<()<()<( 五、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3分) 七、计算(每空2分,共24分)1、25厘米-9厘米=()厘米 )米2、300厘米+500厘米=( 3、7米50厘米-4米30厘米=( 4、12米-9米=()米()厘米 )米)厘米 )米 )角)元3米-50厘米=(42厘米+58厘米=(120厘米+60厘米=(5元-1角=(1元-7角=()元)角)米6、3元+8元=( 9角+1元1角=( 1、1米=()厘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做单位。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在下面的( 我们喝水的保温杯 我们的新华字典厚约高40( 5() ))驼鸟身高1()22( ) 教室的椅子高70( 4、在()里填上“>” 、“<”或“=”。 3米()3厘米 )100厘米30厘米(3米()29厘米1米()2米75厘米5、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30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3、游泳池长50米,小明游了一个来回,一共游了()米。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一年级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长度单位》同步试题 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和(),1米=()厘米。 考查目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答案:米厘米100 解析: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明确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2. 铅笔长()厘米图钉长 ()厘米 考查目的:掌握用尺子正确的测量物体。 答案: 4 2 解析:图1是基础题,左端对准0刻度,只要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图2是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的情形,此时物体长度计算方法是用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左端对准的数字。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5()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考查目的:考查学生长度单位正确使用的情况。 答案:厘米米厘米 解析:学生综合运用实际经验、估测方法、长度表象加以判断。钢笔是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长颈鹿比较高大,应用米作单位,身高1米多,应是120厘米。 4.在里填上“> ”“< ”或“= ”。 5 m 5 cm 99厘米1米 2米200厘米 42 cm 24 cm 70厘米7米 1米30厘米 135厘米 考查目的: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比较两个长度的大小。

答案:> < = > < < 解析:比较大小分两种情况:第二横排第一题是单位相同的两个量,直接根据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其余五题长度单位不统一,比较时要先统一长度单位,再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5.估一估,()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 考查目的:巩固米和厘米的关系以及1米的长度表象,培养估测意识。 答案:4 解析:此题为综合题,学生解答较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先量出数学书的长,应是26厘米,将其估成25厘米,再进行推算,25+25+25+25=100(厘米),100厘米=1米。 二、选择。 1.(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数学书 B.图钉 C.小刀 考查目的:巩固1厘米的长度表象。 答案:B 解析:可以借助实物,通过比画、比较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一拃长大约是()。 A.1米 B.1厘米 C.12厘米 考查目的:了解一拃的实际长度。 答案:C 解析:学生先要明确“一拃”指什么,再通过测量自己一拃的长,确定正确答案是12厘米,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为今后估测提供便捷的标准。 3.下面图中()是线段。 考查目的:认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 答案:A 解析:图A是直的,所以是线段;图B是弯曲的,图C部分是弯曲的,所以它们都不是线段。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是“直的”特点。 4.60厘米+40厘米=()米 A.1 B.10 C.100 考查目的: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答案:A 解析: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注意结果的单位不同,最后要把厘米化成米。 5.如图, 共有()条线段。 A.3 B.5 C.6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能否将认识线段这一知识进行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10以内的数 (比一比-大小 轻重) ▏沪教版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数的顺序时,可以根据两个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和顺序直观地比出大小,但离开了数序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就比较难了。教材通过比较松鼠和小兔两个小动物谁拾得贝壳多这一情境,引入比较数的大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感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现实的。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和20以内数时都比较过数的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并处理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实际问题,积累了这方面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允许并提倡比较策略多样化。从编排特点来看,教材改变了板着面孔说教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做法,恢复了数学“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貌;淡化了传统的过分“形式化”的要求,强调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能条理清楚地比较两个数、三个数的大小。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的结果,应是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形成探究精神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记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构建不能由他人代替,而是学生主动地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完成。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课中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故事情境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了兴趣,才有动力和智慧。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者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精神,恰当地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变“教”为“导”,变“学”为“探”,增强趣味性和连贯性,增加了小兔不服气再捡贝壳的环节,使课堂教学连贯化、系统化。同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把静止的资源活动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极大发挥,个性得到极大程度的张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这一理念。 设计思路 如何把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组织成富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教学材料,并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教者体会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从已经知道的出发。用生动的素材去丰富概念。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它的建立不可能单纯依靠简单的逻辑演绎和叙述。让学生具体、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必须汇聚现实生活中大量鲜活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教学中从比年龄一事入手,把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有关数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方面支撑对数的大小比较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其次,向应该知道的延伸。在情境中比较大小时,学生可以由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即由根据“四十几个比三十几个多”这一生活经验作出判断,发展到“从小数到大数,46在38后面,46大”这种按数序比大小的数学思考。再次,促多种策略的启发。课中设置了开放的教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冲破定势,运用不同的策略比较大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创新者、知识的构建者,教师作为

【小学数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专项练习题.doc

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量一量 ;填一填(每空 2 分 ;共 22 分) 1、用尺量数学课本的长约是()厘米 ;量数学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2、用尺量美术课本的长约是()厘米 ;量美术课本的宽约是()厘米。 3、走 10 步;大约走了()米 ;蹦两下 ;大约蹦了()米。 4、你自己的文具盒的长约是()厘米 ;宽约是()厘米 ;高约是() 厘米。 5、量一量爸爸或妈妈的肩宽()厘米 ;腰围()厘米。 二、想一想 ;填一填(每空 2 分 ;共 10 分) 1、2 米 =()厘米 2、500 厘米 =()米 3、4 米 20 厘米 =()厘米 4、25 厘米 +75 厘米 =()米 5、你自己身高是()厘米 三、在()里填上“米”或“厘米”(每空 2 分;共 8 分) 1、语文书长约21()。 2、小明身高约 128 ()。 3、教室门高约2()。 4、学校操场的长约 80()。 四、从小到大排列(每空 2 分;共 8 分) 190 厘米2米 220 厘米3米

1 / 5

() <()<()<() 五、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 3 分) 六、先估计 ;再量一量(每空 2 分;共 14 分) 七、计算(每空 2 分;共 24 分) 1、25 厘米 -9 厘米 =()厘米 2、300 厘米 +500 厘米 =()米 3 、 7 米 50 厘米 - 4 米 30 厘米 =()米()厘米 4、12 米-9 米=()厘米 3 米 -50 厘米=()米 5、42 厘米 +58 厘米=()米120 厘米 +60 厘米=()米 6、3 元 +8 元=()角 5 元-1 角=()元 7、9 角 +1 元 1 角=()元 1 元-7 角=()角 八、量一量你自己卧室房门的高和宽;然后算一算高比宽多多少厘米(5 分) 2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