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

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在长期过度生长过程中,受到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的现象。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子宫内膜增生可分为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下面将详细解读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中的关键内容。

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女性,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增生可能。

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宫腔镜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增生类型和程度。

根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和程度,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保守手术治疗和根治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中药治疗等;保守手术治疗包括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激光治疗等;根治手术治疗包括全子宫切除术等。

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观察的内容

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和超声检查等。随访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1年,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当前子宫内膜增生诊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早期诊断手段、治疗方式选择及术后复发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包括:

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以便发现更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

开展术后随访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

针对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人群,探讨预防措施及干预手段,以降低发病率。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完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同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技术在子宫内膜增生诊疗领域的

应用前景也值得期待。

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在女性生殖系统中异常增生的现象,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炎症感染、遗传因素等。随着对子宫内膜增生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其管理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和变迁。本文将探讨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的变迁,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参考。

在过去,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主要采取保守观察和手术治疗两种策略。对于年轻患者或轻度增生,一般采取保守观察,定期随访。而对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增生,则多采取手术治疗,以消除增生病灶,预防癌变。然而,手术治疗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逐渐向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倾斜。药物治疗中,激素治疗成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随着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因的深入了解,抗感染治疗、免疫治疗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方面,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波等非侵入性治疗方式逐渐普及,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在诊疗流程上,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多以月经不规律、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进行诊断。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人情况选择,一般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

目前,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中,激素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手术治疗适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增生,包括全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等。介入治疗则主要包括子宫动脉栓塞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波等非侵入性治疗方式。

在应用管理策略时,临床医生需注意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应充分告知患者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让患者参与决策过程。在未来的管理策略发展中,随着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因的深入了解,有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实现个体化治疗。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可能为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的变迁反映了医学界对子宫内膜增生发病机

制的深入认识和不断探索。从传统的观察和手术治疗,到当前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管理策略越来越倾向于个体化和综合治疗。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策略将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和浸润。该病对女性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慢性盆腔疼痛、不孕、性交疼痛等。为了有效管理子宫内膜异位症,本文将探讨长期管理策略的关键方面,包括饮食与运动、心理疏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策略,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患者应注重营养均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慢跑、游泳等。

心理疏导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治疗也至关重要。患者可能因疾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治疗信心和积极性,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通过心理咨询、支持小组、自我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

在药物治疗方面,激素类药物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这类药物可抑制雌激素分泌,缓解疼痛等症状。但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副作用,如肝功能异常、骨质疏松等。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严格遵医嘱,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成为必然选择。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异位内膜组织、缓解疼痛、恢复生育功能等。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复发率。患者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应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并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做出决策。

未来,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策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多元化。除了现有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研究人员还将疾病的发病机制、新型药物的开发和更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疗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治疗方案。

提高公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至关重要。女性群体应自身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加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和资源投入,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将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长期管理策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疏导、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减轻疾病对身体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

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正文 辅助生殖技术(ART)问世的40余年来,周期成功率也跟随时代步伐前进。在实验室技术日趋稳定的今天,临床实践中子宫内膜容受性对胚胎种植率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对于异常子宫内膜的诊治需求越来越大,因此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及疾病最新分类分型制定了《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突出之处在于:①共识始于临床诊治中的疑惑之处,终于科学研究数据指导临床工作;②共识严谨规范、条理清楚、内容详尽、注重细节;③该共识融汇了多个子宫内膜疾病的中国专家共识,参考高质量研究中不乏大量中国数据,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专家共识”。共识中共有12条推荐意见,包括子宫内膜超声异常、宫腔粘连和宫腔积液、子宫内膜病变、子宫内膜息肉等4个方面,以下逐一进行解读。 子宫内膜超声异常 子宫内膜超声异常指在卵泡晚期A或B型子宫内膜出现部分强回声区域或为单纯的C型内膜、内膜线连续性中断、内膜薄(<6mm)。一般情况下,月经期的子宫内膜厚1~4mm;增殖期子宫内膜厚5~7mm,围排卵期内膜呈“三线征”(A型),在增高的雌激素作用下可以继续增厚;分泌期子宫内膜可达7~16mm。有研究显示,在增殖晚期子宫内膜厚度达到7mm是实施ART的基本条件,可见子宫内膜厚度在预测妊娠结局中具有一定意义。对于子宫内膜过薄的患者,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目前尚无关于薄型子宫内膜的统一定义,临床上多认为超声下绒促性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7mm。薄型子宫内膜在体外受精(IVF)中的发生率为2.4%。该疾病以子宫动脉血流高阻力、腺上皮生长受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低表达和血管发育不良为主要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最全版) 背景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国际上有关内异症的诊治指南有150余种之多。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发布了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多以该指南为临床诊疗的依据。然而该指南没有对中医药治疗形成推荐意见。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内异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然而目前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异症的方法众多,无统一规范,基层医生无所适从。临床实践需要基于中国高质量证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虽然在1991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但该标准距今已28年,内容已无法指导目前临床诊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内异症学组按照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制订本《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

治指南》,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以促进临床规范地进行内异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指南制定的方法 2.1 指南制定的原则 本指南的设计与制订步骤参考2013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并参考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 Ⅱ)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参考2018年法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法国国家卫生管理局(College National des Gynecologues et Obstetriciens Francais/Haute Autorite de Sante,CNGOF/HAS)临床实践指南、2018年CNGOF/HAS《子宫内膜异位症管理指南》解读、《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中医妇科学》制定。本指南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发起和负责制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通过立项审查程序准予立项,由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 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在长期过度生长过程中,受到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厚的现象。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子宫内膜增生可分为单纯型增生、复杂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下面将详细解读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中的关键内容。 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出血、腹痛等。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女性,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增生可能。 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标准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增生的金标准,通过刮宫或宫腔镜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增生类型和程度。 根据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和程度,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保守手术治疗和根治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中药治疗等;保守手术治疗包括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激光治疗等;根治手术治疗包括全子宫切除术等。 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进行随访观察。随访观察的内容

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血清激素水平检测和超声检查等。随访时间一般为3个月至1年,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当前子宫内膜增生诊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早期诊断手段、治疗方式选择及术后复发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研究方向包括: 深入研究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以便发现更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增生,探讨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复发。 开展术后随访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 针对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人群,探讨预防措施及干预手段,以降低发病率。 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完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同时不断提高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技术在子宫内膜增生诊疗领域的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增生 【导读】子宫内膜增生由子宫内膜增厚发展而成,主要分为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三种。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根据长期观察,绝大数子宫内膜增生是可逆性的,或者会保持一种良性的状态。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子宫内膜增生是什么 子宫内膜增生由子宫内膜增厚发展而成,可以分为三类: 1、单纯增生:由于缺乏孕酮抵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导致子宫内膜生理性反应。 2、复合增生:病变区腺体拥挤。 3、不典型增生:属于子宫内膜的上皮内肿瘤,即腺上皮有异型性,根据病情分为轻、中、重三度。 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根据长期观察,绝大数子宫内膜增生是可逆性的,或者会保持一种良性的状态。只有很少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无论是青春期女孩或者是围绝经期妇女,还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某个环节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患者,都可能出现不排卵现象,使子宫内膜较长期的持续性受雌激素作用,缺少孕激素对抗、周期性分泌期的转化,从而增生。接受绝经后雌激素补充治疗患者、绝经后晚期乳腺癌长期使用它莫西芬的患者都有子宫内膜增生的可能。 子宫内膜增生有什么症状 子宫内膜增生是由子宫内膜增厚形成的。子宫内膜增厚会发展成子宫内膜增生症,一般是由于子宫内膜在炎症、内分泌紊乱,或某些药物的刺激下引起的。 子宫内膜增厚在初期的时候分泌物会比较多,有血性白带、或者阴道有液体排出,还好引起发烧、腹痛,这个时候的白细胞会增多,而白细胞是“精子杀手”,会导致患者难以怀孕。子宫出血也是主要的症状,患者有可能是在非经期或者是绝经之后出现,是没有规律的。这个症状很容易会被误会成是月经失调、月经出血较少,值得注意。月经的前后患者在大便的时候会感觉到肛门坠胀。 这个时候,子宫周围组织肿胀会使性交时候有疼痛感。患者会出现贫血、消瘦的现象。 有的时候尿频、尿痛的患者由于受到膀胱压迫,尿液中还会有血液。 子宫内膜增生的原因 子宫内膜增生的原因多与发生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缺乏有关。如果卵巢激素紊乱,大量雌激素会刺激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的血运加强,易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异常,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内膜的厚度会随着月经的来潮有着规律性的变化,但是有些子宫内膜增厚是病理性的症状,会影响我们健康,值得我们注意。 在卵巢周期中,当卵巢内的卵泡发育及成熟会分泌雌激素并发生作用,使子宫内膜的血运加强,出现子宫内膜增厚的现象,为受精卵的植入、胚胎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排卵后,在卵巢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作用下,使增厚的子宫内膜有分泌现象即分泌期内膜。 而雌激素过多孕酮缺乏可能是由于服用了不含黄体素的避孕药或使用了不含黄体素的荷尔蒙补充方式。慢性不排卵病患,比如多囊性卵巢患者,停经年龄过晚或停经肥胖女性等出现的几率更大。 子宫内膜增生的危害 子宫内膜增生的危害一般由三种。子宫内膜增厚会影响女性怀孕。因为卵巢周期中产生卵子分泌雌孕激素导致子宫内膜的血运增强,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增生期内膜,有可能影响到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严重的话,子宫内膜增生还会使女性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因为子宫内膜增厚的最常见

子宫内膜增生疾病的诊治及长期管理

子宫内膜增生疾病的诊治及长期管理 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非生理性、非侵袭性的内膜增生,由于腺体结构(大小和形态)的改变、腺体和间质比例的改变(>1:1)导致子宫内膜量增多。它是妇科常见肿瘤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根据长期观察,绝大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但子宫内膜增生病变若持续不治疗,有发展成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关临床研究显示,通过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内膜增生可改善子宫内膜增生疾病导致的月经过多,强力地抑制子宫内膜增殖,有效逆转子宫内膜。2020年是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进入中国临床的20周年、全球上市30周年,对此,妇产科在线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军教授解读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症状和高危因素,分享LNG-IUS在子宫内膜增生治疗中的应用经验。 专家简介 陈晓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

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研究重点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一项,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项目三项。入选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术带头人,科委启明星计划和上海市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复旦大学世纪之星计划。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15篇(最高影响因子9.2)。 ▲点击观看视频 早期发现和干预,控制子宫内膜增生向“癌”进展 子宫内膜增生是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2014年W H O 修订的分类方法中根据是否存在细胞非典型性,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增生是子宫内膜病变逐步进展的一个阶段,其主要病因是在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下而发生。子宫内膜增生从增生紊乱到子宫内膜增生单纯性增生、

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2020完整版)

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20完整版) 育龄期内异症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疼痛和不孕。长期管理的目标是控制疼痛、保护生育能力、预防复发和恶变。 1)疼痛: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口服避孕药和GnRH-a仍是常用药物。对于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2)不孕:育龄期内异症患者的不孕率高达40%-50%,需要积极治疗。手术治疗可以提高妊娠率,但对于卵巢功能受损的患者,辅助生殖技术是更好的选择。 二)手术治疗的规范和管理 手术治疗的选择和时机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决定。腹腔镜手术是首选,应尽量保留正常组织和卵巢功能。术后应进行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避免复发和恶变。 三)育龄期内异症患者的随访 建议育龄期内异症患者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应包括:疼痛控制情况、药物副作用、妇科超声检查、有卵巢囊肿者应复查肿瘤标志物,同时应进行生育指导和心理疏导。

五更年期内异症患者的长期管理 更年期内异症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疼痛和病情复发。长期管理的目标是控制疼痛、保护生育能力、预防复发和恶变。 1)疼痛: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方法,口服避孕药和GnRH-a仍是常用药物。对于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手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法。 2)更年期治疗:更年期内异症患者应根据年龄、症状和病情综合考虑是否需要更年期治疗。 3)更年期内异症患者的随访 建议更年期内异症患者每6-12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应包括:疼痛控制情况、药物副作用、妇科超声检查、有卵巢囊肿者应复查肿瘤标志物,同时应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六结语 内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需要进行长期管理。本共识旨在规范内异症的长期管理策略,提高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在长期管理过程中,应以患者为中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治疗,降低复发和恶变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建议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症状的控制、药物治疗、药物副作用的管理、病情的监测等。随访中应重点关

妇产科常见病分级诊疗标准

妇科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宫颈疾病 1.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为宫颈浸润癌的癌前病变。CIN分为3级,CINⅠ级指轻度不典型增生,CIN Ⅱ级指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Ⅲ级指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2.宫颈浸润癌: (1)I期:ⅠA1期镜下诊断的浸润性宫颈癌,肿瘤浸润深度<3mm,宽度小于7mm;ⅠA2期浸润深度3-5mm,宽度小于7mm;ⅠB期肿瘤肉眼可见,或镜下诊断时肿瘤范围超过ⅠA2。(2)II 期:肿瘤超过宫颈,但未侵犯骨盆壁或阴道下1/3。(3)Ⅲ期:肿瘤到达骨盆壁或/和阴道下1/3,或引起肾积水或肾脏无功能。(4)IV 期:肿瘤侵犯膀胱或直肠粘膜,和/或超出真骨盆范围以及发生远处转移。根据上述定义,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 一级医院 常规妇科检查及宫颈碘试验或醋酸试验有异常,疑有宫颈恶变者转二级医院处理。 二级医院 接收转诊患者行宫颈TCT、HPV 检测,有阴道镜检查指征者行阴道镜检查,必要时镜下宫颈活检:(1)假设为CINI-II,按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处理。(2)假设为CINIII或ⅠA1-IIB期宫颈浸润癌,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的治疗方案处理,医院可予治疗。 (2)假设为III期及以上的浸润癌转三级医院治疗。 三级医院 医院应具备外、内科综合实力。有宫颈癌手术治疗经验,经妇科肿瘤医师培训基地培训过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可接收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完成治疗后,可转二级医院随诊。 子宫内膜癌

2023中国妇科疾病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2023中国妇科疾病诊断专家共识(全文) 1. 引言 本文旨在制定2023年中国妇科疾病诊断专家共识,为医生和病人提供权威的指导。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共识供大家参考。 2. 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我们将妇科疾病分为以下几类:宫颈疾病、子宫体疾病、附件疾病、妇科恶性肿瘤和功能性疾病等。针对每一类疾病,我们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3. 宫颈疾病 宫颈疾病主要包括宫颈糜烂、宫颈炎和宫颈HPV感染等。我们建议医生通过宫颈涂片、镜检查和HPV病毒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并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子宫体疾病 子宫体疾病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等。 对于这些疾病,我们建议医生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综合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 附件疾病 附件疾病主要指卵巢囊肿、输卵管阻塞和卵巢功能早衰等。我 们建议医生通过超声检查、血液检测和内窥镜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并给予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6. 妇科恶性肿瘤 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我们强调 早期发现和诊断的重要性,建议女性规律进行妇科检查和肿瘤标志 物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 7. 功能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和更年期综合征等。我们建议医生在诊断时充分了解患者的症状,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8. 结论 本文总结了2023年中国妇科疾病诊断专家共识,为医生和病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我们鼓励医生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女性患者的健康服务。 注:本文为专家共识,仅供参考,具体诊疗仍需根据医生的实际情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这份文档为示例,实际情况可能会根据具体研究结果和专家讨论而有所微调。)

2022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主要内容

2022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主要内容 子宫内膜增生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本文汇总、整理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评估和诊断、病理分型、治疗、随访以及患者长期管理、宣教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方案,促进女性健康和生育功能保护。 本文仅对指南的总结意见和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流程图进行阐述。 指南总结 •子宫内膜增生包括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增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经阴道超声检查是评估子宫内膜增生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证据等级2+),对无性生活的女性推荐经直肠超声检查(证据等级3)。 •怀疑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均应进行子宫内膜活检以明确诊断。有效的组织学确诊方案包括诊断性刮宫(证据等级2++)、宫腔镜下定位活检(证据等级2+)以及负压吸取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检查(证据等级2-)。

•孕激素是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与口服孕激素相比,LNG-IUS对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的缓解率更高、复发率更低、不良事件更少,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荟萃分析证据等级1-,RCT证据等级2+)。治疗期间每6个月行超声检查和子宫内膜活检以评估疗效,直到连续2次子宫内膜活检病理未见病变。子宫全切除术并非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的首选治疗。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手术治疗选择微创方式的子宫全切除术(证据等级1+),建议同时切除双侧输卵管(证据等级2+)。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药物保守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有强烈生育要求、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证据等级3)。LNG-IUS是药物治疗的一线方案(证据等级2+)。保守治疗期间每3个月行子宫内膜病理评估,根据子宫内膜对药物的反应情况调整口服治疗剂量或治疗方案,直到连续2次活检病理未见病变(证据等级2++)。 •子宫全切除术应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复发患者的首选方案(证据等级3),对于有强烈生育要求者也可再次进行药物保守治疗。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内膜增生完全缓解后建议积极妊娠,妊娠方式推荐辅助生殖技术(证据等级3)。 •子宫内膜增生治疗后需长期随访(证据等级2+)。患者教育对于提高药物使用依从性、提高缓解率及降低复发率均非常重要(证据等级3)。

2022年内膜增生治疗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2022年内膜增生治疗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增生的程度超出了正常增生的范畴,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长期以来,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都比较混乱。 2014 年WHO 提出了新的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学分类,大大地促进了子宫内膜增生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随着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的增加,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子宫内膜增生的管理共识/ 指南。 2017 年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妇幼健康产业分会生殖内分泌学组首次发布了《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以下简称2017 年中国共识),较大地促进了我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的规范。2022 年8 月来自全国16 家医院的相关领域专家首次发布了《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22 年中国指南)。现就主要就以上两个共识/ 指南进行解读。 1、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有没有变化? 2017 年中国共识采用的是2014 年的WHO 分类,2022 年中国指南采用的是2020 年的WHO 分类。尽管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区别,但是都是将子宫内膜增生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不典型增生(EH)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H)两类。

表1. 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 2、高危因素有哪几类? 子宫内膜增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2022 年指南进一步根据病因将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分为了五大类。 表2. 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2022 年中国指南) 3、绝经后出血外,还需注意哪些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增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育龄期女性多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绝经后女性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和(或)排液。

2023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varian endometrioid carcinoma,OEC)是原发于卵巢的上皮-间质源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占卵巢原发恶性肿瘤的10%~20%,与原发子宫内膜样癌具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发病率仅次于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igh grade serous ovarian cancer,HGSOC),常伴有子宫内膜病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及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相关。本共识从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指导OEC的规范化诊治与全程化管理。 一、流行病学特点 妊娠期合并卵巢癌病例中,OEC占10.5%。我国的一项回顾研究显示,50岁以下OEC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增加约1.02%),≥50岁OEC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8.01%),提示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OEC发病年龄为40~50岁,平均发病年龄较HGSOC低,发病年龄具有地域差异。国外研究表明,OE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岁,国内报道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多项研究表明,OEC与EMs有显著的相关性。妊娠次数、绝经年龄、输卵管结扎和绝经期激素替代疗法也与OEC的发生密切相关。 二、病理学特征

2020年第5版《WHO女性生殖肿瘤分类》将卵巢的子宫内膜样肿瘤分为良性(囊肿、囊腺瘤、腺纤维瘤)、交界性(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肿瘤/非典型增殖性子宫内膜样肿瘤)及恶性(OEC),并将2014年第4版中的卵巢浆-黏液性癌划归为OEC。 1、大体特征 OEC通常是单侧性,体积较大(平均11 cm),表面可光滑,切面多为实性和囊状,可伴有广泛的出血或坏死。如继发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肿瘤可突入到充满陈旧性血液的囊肿腔,呈息肉样结节。 2、组织形态学 OEC镜下观察通常表现为腺体融合、背靠背排列,细胞呈内膜上皮样,腺体腔缘光滑。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开放,细胞为轻中度异型。常见鳞状上皮化生,有时可见黏液分化、分泌样改变、性索样分化、梭形细胞等,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与预后无明显关联。 3、免疫组化 Wilm's肿瘤基因(WT-1)、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ER/PR)和p53是辅助诊断OEC的免疫组化指标,OEC多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大部分p53呈野生型表达、WT-1阴性,PAX8阳性,肝细胞核因子1β(HNF1β)可阳性,天冬氨酸蛋白酶A(Napsin A)多为阴性。

2022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专家建议(全文)

2022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专家建议(全文) 子宫内膜是覆盖于子宫腔内表面的一层上皮组织,正常情况下随着卵巢激素的规律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地增殖、分泌和脱落,从而形成月经周期。在各种致病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子宫内膜可能发生异常增生如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子宫内膜增生症(endometrialhy perplasia,EH)。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因素(年龄较大、绝经晚、零胎或不孕、月经初潮过早、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医源性因素(如外源性雌激素治疗或他莫昔芬应用)、合并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或Lynch综合征)。子宫内膜增生最主要的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其他症状包括阴道异常排液、宫腔积液、下腹疼痛等。 由于上述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子宫内膜病变容易复发,复发率约为20%~7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12个月及24个月复发率分别为9.6%和29.2%,即使内膜己经恢复正常,复发率在5年内仍持续上升。子宫内膜增生可能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甚至进展为癌症。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增生最终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不同,加拿大妇科肿瘤学会(GOC)和加拿大妇产科学会(SOGC)发表的指南指出AH 患者发展或将发展为子宫内膜癌的比例高达60%,不伴非典型性增生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概率为1%~3%。 有研究指出对于非子宫切除治疗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在最初症状消退后,及时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可有效防止子宫内膜增生的复发和进展为子宫内膜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意识到长期、综合、个体化的管理

方案对于预防疾病复发、避免进展为恶性疾病、保护生育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宫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已经成为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而我国目前尚无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相关共识及建议,缺乏规范性。为帮助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操作,本“子宫内膜增生性疾病长期管理专家建议”将从子宫内膜增生和EP两方面疾病分别阐述。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的长期管理 EH与卵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激素相对缺乏有关,常见于无排卵的月经状态,疾病确诊以内膜活检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宫腔镜检查同时定位活检可减少漏诊率。根据是否伴有细胞和组织的非典型性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AH和子宫内膜AH。临床可参照以下流程处理(图1)。

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赵静;黄国宁;孙海翔;范立青;冯云;沈浣;刘平;卢文红;张云山;王秀霞;张松英;黄学锋;伍琼芳;全松;周灿权;周从容;师娟子;孙莹璞;李艳萍 【期刊名称】《生殖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8(27)11 【摘要】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RT)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ART中遇到的各种异常子宫内膜,将会对胚胎着床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为了让临床医师在实施ART过程中更好地诊治异常子宫内膜,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国内外现有的医学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编写了"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以达到规范诊疗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患者的目的。 【总页数】8页(P1057-1064) 【关键词】辅助生殖技术;子宫内膜容受性;专家共识 【作者】赵静;黄国宁;孙海翔;范立青;冯云;沈浣;刘平;卢文红;张云山;王秀霞;张松英;黄学锋;伍琼芳;全松;周灿权;周从容;师娟子;孙莹璞;李艳萍 【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 【相关文献】

1.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2.性别发育异常中国专家诊疗共识 [J],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泌尿外科学组 3.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诊疗专家共识(二) [J],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4.骨代谢异常相关疼痛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5.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J], 佟亚菲; 王晓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全文)

2022中国子宫内膜增生管理指南(全文) 摘要 子宫内膜增生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本文汇总、整理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评估和诊断、病理分型、治疗、随访以及患者长期管理、宣教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方案,促进女性健康和生育功能保护。 子宫内膜增生定义为子宫内膜增生程度超出正常增生范畴,分为子宫内膜增生不伴非典型性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增生是妇科常见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其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面临着挑战。随着更多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ACOG)于2015年及2018 年[1-2]、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于2016年[3]、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of Canada,SOGC)于2019年[4]等对子宫内膜增生的诊疗发布了相关指南。WHO在其2020年第5版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5]中再次明确了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分类。国内学者于2017 年发布的《中国子宫内膜增生诊疗共识》[6]中首次提出了国内的诊疗推荐,2019年发布的《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7]也

提出了子宫内膜增生治疗的部分建议。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针对子宫内膜增生诊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整理。2021年3—5月,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调查、调研,多次讨论修订,形成本指南。鉴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多样性,本指南强调推荐建议的证据等级[3](表1),供临床医师选择,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计划,服务患者健康,从而实现规范化诊疗。 一、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可分为:生殖相关因素,如排卵功能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未育或不孕、初潮早或绝经晚、绝经过渡期等[8];医源性因素,如长期应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或他莫昔芬;代谢相关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9];分泌激素的肿瘤,如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等;遗传因素,如Lynch综合征在内的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二、子宫内膜增生的临床表现

最新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最新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症状多以阴道流血为主,大多数患者能够早期诊断,但仍有7%~15%的早期患者和40%的晚期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转移,且复发或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较大。随着EC复发相关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复发性子宫内膜癌(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REC)的手术治疗、精准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将对《复发性子宫内膜癌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的要点内容进行介绍。 一、REC的定义及复发相关因素 (一)REC的定义 定义:接受初始治疗并获得一段时间的无病生存期(DFS;一般定义为>6个月)后,任何部位再次出现EC病灶。 推荐意见:REC依据复发部位分为局部复发、盆腔外复发、远处转移及混合性复发。推荐等级:1类。 局部复发:包括阴道和盆腔复发(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肿瘤局部扩散至

直肠和膀胱); 盆腔外复发:包括腹膜或网膜转移; 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骼、脑转移及盆腔和腹主动脉旁以外的淋巴结转移; 混合性复发:多部位同时出现复发转移病灶。 (二)复发方式与部位 推荐意见:EC复发方式与初始手术后是否补充放疗及病理组织学类型有关; EC复发方式分为局部复发和广泛多病灶复发。 初次手术后未行盆腔放疗者,局部复发率高;术后辅助放疗者多表现为盆腔外的多病灶复发。 Ⅱ型EC广泛性复发转移风险高于Ⅰ~Ⅱ级子宫内膜样腺癌。 早期EC短期内局部复发与初始治疗后疾病持续存在有关。 推荐意见:常见复发转移部位有阴道、盆腔、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和肺,腹腔内器官、骨骼、大脑、腹壁和肌肉较少见。推荐等级:1类。 (三)复发的相关因素 EC的组织学类型和临床-病理分期是预判复发的最重要因素。年龄(>60

2022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2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基于目前研究,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人群中,子宫内膜息肉总体患病率为7.8%~34.9%,分别占绝经前、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10%~40%和10.1~38.0%。本共识证据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见表1。 一、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原因不明,常见高危因素包括年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应用他莫昔芬、感染、宫腔操作史及遗传因素等。 二、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及分类 子宫内膜息肉的大体病理: 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通常单发; 直径小的数毫米,大的可充满宫腔,通常为1~2cm; 基底可宽可窄,有蒂或无蒂;

表面光滑,切面实性或有小腔隙。 镜下结构:息肉主要由腺体、间质、血管及表面被覆的上皮组成。 病理诊断标准:腺体与间质的发育与周围子宫内膜不同步,腺体排列方式及外形不规则,间质纤维化伴大量胶原及厚壁血管。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征可分为非功能性息肉、功能性息肉、腺肌瘤样息肉、他莫昔芬相关性息肉、绝经后息肉、子宫内膜-子宫颈管内膜息肉(也称为混合性息肉)。 三、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育龄期女性可合并不孕,少部分患者可有腹痛、阴道流液等。 妇科检查: 若未合并其他疾病往往无异常发现; 若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子宫增大、宫骶韧带结节、附件区包块等相应体征; 若息肉脱至子宫颈口,可见子宫颈口脱出的息肉样赘生物。 1、异常子宫出血

异常子宫出血是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的症状。绝经前女性可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月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子宫不规则出血等。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 2、不孕及妊娠失败 子宫内膜息肉可导致不孕、复发性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子宫内膜息肉可通过机械性阻塞、子宫内膜局部炎症反应、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机制导致不孕。子宫颈管和输卵管开口处的息肉可干扰精子的移动。子宫内膜息肉会诱导肥大细胞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介导的局部炎症改变,进而干扰胚胎种植。息肉部位的内膜腺体和间质对孕激素的敏感性下降,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胚胎着床。此外,长期的不规则阴道流血会减少性交频率而导致患者妊娠率降低。 3、腹痛或阴道流液 少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盆腔痛,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刺激子宫收缩有关,占子宫内膜息肉的1.9%。另有2.2%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阴道流液。 推荐意见:子宫内膜息肉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不孕,少部分可有腹痛、阴道流液等症状(2A类推荐)。 四、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

2020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摘要 子宫腺肌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引起的月经过多、严重痛经和不孕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专家共识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诊断及影像学检查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归纳,对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进行了证据梳理并给出了推荐建议,也对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治疗给予了专家建议和指导,对子宫腺肌病的长期管理诊疗流程提出了以证据为基础的专家共识性指导建议,均旨在为广大妇产科医师提供子宫腺肌病临床诊治的实用参考和专家指导。 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产生的病变[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月经过多(甚至致严重贫血)、严重痛经和不孕,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子宫腺肌病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7%~23%。子宫腺肌病的病因不清,目前仍无良好的临床分型,治疗手段有限,除子宫切除术外,保守性治疗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还存在诸多争议。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推出了我国首个子宫腺肌病诊治的专家共识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的生殖健康服务。 一、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

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并无单一学说可以解释此复杂病症[2-3]。主要的发病机制学说有: 1. 子宫内膜基底部内陷及组织损伤修复学说:该学说可以解释临床上子宫腺肌病大部分好发于已生育、多产或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妇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子宫内膜-肌层结合带(JZ)的改变与在位内膜的内陷;(2)高雌激素、高蠕动状态与JZ微损伤。 2. 苗勒管遗迹化生及成体干细胞分化学说:该学说可以解释本病部分见于年轻、无婚育史、无宫腔操作史的妇女以及某些子宫浆肌层局限性病灶其周围合并存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节的情况。该学说认为,子宫腺肌病起源于子宫肌层内的胚胎多能干细胞化生,包括苗勒管遗迹化生、来自经血逆流时种植在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上皮祖细胞和子宫内膜间质祖细胞分化。 3. 炎症刺激学说:子宫腺肌病病灶中高表达炎症因子及神经源性介质即神经生长调节因子,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生和进展。该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子宫腺肌病的疼痛及异常出血机制,在位内膜的炎症因子表达异常升高也部分解释了子宫腺肌病继发不孕的机制。 4. 其他:可能的机制还有上皮-间质转化学说、血管生成学说、遗传学说、免疫学说等。 二、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

最新: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背景 自从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 辅助生殖技术(ART)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临床妊娠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众所周知, 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与内膜之间的同步是影响妊娠结局的最主要的三大因素。随着胚胎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及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 技术的开展, 优质胚胎的获取得到保障。因此, 子宫内膜容受性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ART过程中, 临床医师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子宫内膜异常情况, 任何子宫内膜的异常(子宫内膜形态的异常和功能的异常) , 将可能对胚胎着床造成负面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ART中出现的或伴有的异常子宫内膜诊治的报道, 但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 尚无关于ART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专家共识, 亦无系统、全面的临床指南。而生殖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基于高质量证据、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指导。因此, 我们参考国内外现有的医学研究结果及国际最新的分类分型,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提出ART中异常子宫内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作为当前医疗实践中较常用的指导性文件, 高质量的专家共识是大规模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工具, 是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ART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课题组按照《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

(CSRM) 指南共识制定手册》要求, 组建多学科团队, 制订“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为不孕女性诊疗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 提高临床妊娠率。 方法 本专家共识的设计与制订步骤参考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 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结合我国的具体临床实践, 参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工作组推出的证据和推荐的评级系统(GRADE系统) , 对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进而达成专家共识。随着临床诊疗方法的提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完善, 本共识也将不断修订更新。 一、指南发起和支持单位 本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发起和负责制订, 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主持编写。 二、指南注册与计划书撰写 本专家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 三、指南范围 该专家共识拟定题目为“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适用于女性不孕症诊治的医疗机构。指南的使用人群为实施女性不孕症诊治的医务工作者(包括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师) 。指南的目标人群为接受不孕诊治的女性。

2021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1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时的诊疗方案选择是临床棘手问题,缺乏共识性意见。为更好地规范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生殖外科学组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证据与临床实践,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子宫腺肌病引起不孕的发病机制、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治疗方案和路径选择等方面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改善该类患者的生育结局。 子宫腺肌病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到正 常的子宫肌层,同时伴有周围子宫肌层细胞的肥大、增生和纤维化[1]。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由于缺乏规范的诊断标准,其准确的发病率不明,文献报道发病率从5%到70%不等[2],21.8%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 metrio sis,EM S)妇女同时患有子宫腺肌病[3]。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各异,40%~60%的患者月经量过多,15%~30%的患者痛经,30%的患者则无明显症状[4]。 不孕症指女性无避孕正常性生活至少12个月未孕。近年来,

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在诊治过程中被检查出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症的相关性日益受到重视。根据磁共振成像(ma gn etic resona nce i ma gin g,MR I)特征,伴有痛经和(或)月经过多的年轻不孕症患者中约53%患子宫腺肌病[5]。经阴道3D超声(three di men sio nal tran sv a gina l ul tra sou nd, 3D-T VU S)检查的不孕症患者的横断面研究表明,40岁以下的不孕症患者子宫腺肌病发病率为20.0%,40岁以上为29.7%[6],在辅助生殖助孕的妇女中则为30%~40%[7]。目前国内外对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尚无相应 的指南和共识,因此为更好地规范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生殖外科学组的专家们结合国内外发表的诸多文献证据及临床实践,集齐专家的集体智慧,特制定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改善该类患者的生育结局。 本共识的证据分级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分 级(2011年)版本。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痛、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性交痛、不孕、流产等。其临床表现复杂,但约35%患者无典型症状。子宫腺肌病患者孕期出现流产和不良产科结局的风险增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