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公开课课件

水调歌头公开课课件
水调歌头公开课课件

水调歌头公开课课件

水调歌头公开课课件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那么大家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对词的情感抒发的基本赏析。

2、过程与方法:师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诵读感知、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本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的妙用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词的赏析,培养学生对于亲情的珍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人生失意时应该有豁达的情怀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妙用之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和在人生失意时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通过课前预习法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课上通过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意图,即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何景何情,情景如何交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东坡柳絮纷飞,引无数迁客骚人挥舞宝墨敬献华词;词开豪放一派,唱出人间真善美假丑恶慷慨激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一生坎坷却依然心忧天下苍生;把酒对月空悲叹却依然乐观豁达、笑傲江湖。

二、初读诗歌,体悟情感。

1、请同学朗读这首词,苏轼写这首词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作此篇,兼怀子由。

2、在序中,苏轼还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

时间:中秋之夜;人物:苏轼一人;事件: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插入背景:苏轼因在朝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任密州太守,而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子由)长达七年未能相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因此写了这首词。

3、通“兼怀子由”,我们知道,苏轼不仅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还应该表达了其他的情感,下面我们请大家自由朗读,并且说说你读完这首词,读出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明确:苦闷、矛盾、感伤,但又有乐观、豁达。

三、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1、结合文本,小组讨论并找出文章哪些景物传达出了作者苦闷、矛盾、忧伤的情感,哪些句子传达出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并进行赏析。

明确:

①开头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李白的诗歌《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句脱化而来,同时点明饮酒赏月。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其实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怎么样的含义。

③“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赞美的语气:“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风归去”三句,表面是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人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⑥“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问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是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惟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⑦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蝉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蝉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蝉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蝉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雾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

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美好祝愿。

词的上片叙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

2、请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词。

四、拓展延伸,品尝思念:

用最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句子,来表达对自己最想念的人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

东坡水调歌头,思念情寄月明,把酒对影独一人,借景抒情述心声,离别愁苦不可避,乐观豁达傲人生,眼中有事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六、课后作业

1、思考题:在《于丹<论语>感悟》这本书中提到:“一个东西可以成为经典,必然有它可以穿越时空的价值。”请结合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词当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和精神,谈谈你的感悟。

2、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七、板书设计

情感:苦闷、矛盾、乐观、伤感、豁达。

景物:明月、酒、宫阙、琼楼玉宇、清影、朱阁、绮户、月亮阴晴圆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中学:严华武 教学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这里,一起听一首悠扬的曲调,欣赏中秋的月色,有很多古代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注重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古曲,播放mp3)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在学习《浣溪沙》时已经介绍过作者的情况和词的相关知识。 2、写作背景: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 (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 (序:起说明作用。这里是交代写作背景) 补充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训练 1. 播放朗读mp3。 2. 学生跟读。 3. 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 四、理解全文 字音 阕(què)上阕婵(c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绮(qǐ)绮户 词语注释 分析全文: 我们现在来分析和欣赏全文,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这首词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再加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直接写明月)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出了下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分析:指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实际上是怀人。“月圆而人不圆”,“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作者:王晓峰 邮箱:163163 教材依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_2

《一轮明月寄情思——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这首诗词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本词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环境分析 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法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朗读法。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启发式教学。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课前板书:生字词 宫阙(que)乘()琼()楼不胜() 转()绮()婵()娟() 上阕——月下饮酒(写景——月),问由幻想超脱尘世 虑转化为 叹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抒情——人)怨由感伤离别 悟转而为 愿对离人的祝福 1、导入: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以月亮来吟诗赋词,也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感情。我们曾经也学过不少带有月字的诗词,有没有同学说一下你知道的一些咏月的诗词。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同学们看着课本111面,哪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雄阔超旷,慷慨激越,与传统的花间词风不同。别离一宗,就是豪放派。词集有《东坡乐府》代表诗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遭到贬谪,出任密州太守时写的。当时他和弟弟已经分别六七年没见了,在中秋之夜,词人望着明月,想起仕途不顺,兄弟分离不能团聚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3、苏东坡还曾经说过:“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注意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性。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黑板上的这些字词? 好同学们把这些字词齐读一遍。 4、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以下这篇课文,注意里面的字音。同时——把这首词的节奏划分出来。来,先自己划分一下节奏,一会儿老师要挑人起来给大家朗诵一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读词不仅要字正腔圆,同时还要富有感情,老师给大家播放一下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大家注意里面节奏的划分,自己再划分一下节奏,听完之后,老师要请同学们起来按照自己的节奏划分把这首词朗诵一遍,注意是有感情的朗诵。 播放配乐朗诵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3、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2、教具准备:电脑、PPT课件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唤起体验 (出示明月图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出示李白、王建、张九龄等人的关于明月的诗句)(请学生齐读) 引发问题:见到明月就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那么中秋的明月又会添置什么样的情愫呢? 引导学生探讨交流——“月圆人团圆” 引发问题:如果在中秋团圆时节,你和亲人不能相聚,你会如何呢? 引导学生理解“离人”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明确学习目标与作者情况(出示相关课件)。 二、朗读体会 1、听读感知: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词文内容。 2、朗读体会:“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要求: 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着名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学习目标: 1. 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并辅之以点拨法、评价激励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风采展示、互评互助的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PPT,熟悉多媒体运用;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学生准备:1、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2、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查字典、正字音,要求能够准确流利的朗读本首词; 4、能够初步了解上下阕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入课题: 【大家觉得这首歌好听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听出了这首歌的歌词出自哪里啊大家知道《水调歌头》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月)有人说,我们随手拿起一本古诗词,抖一抖,叮叮当当的会掉下好多“月”字来。老师在课间随便请了几位同学,大家便在黑板上写出了这么多有关月的诗句。你们是否知道,这些诗句中月亮寄托了诗人怎样了感情呢是啊,在中国诗人的眼中月亮一片冰心,寄托了无数的思念与思绪,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水调歌头》看看作者苏轼借月亮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 1、了解作者: 【老师知道聪明的同学们已经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谁能为我们介绍你一下你知道有关作者苏轼的哪些知识】 苏轼,字______ ,号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着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______________”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作者我们了解了,大家知道《水调歌头》的文体是什么吗(词)那哪位同学能够交流一下有关宋词的基本常识】 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或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

水调歌头(公开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一、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题目及作者 课前预热(幻灯片一)(配乐《雨的印记》)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师:好,同学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相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很荣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成为你们临时的语文老师,你们也将临时作为我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也坚信,在接下来这短暂的45分钟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定能够碰撞出人生最绚丽最灿烂的火花! 同学们,其实啊,老师在课下了解到,我们5班的同学们是最优秀的,是最棒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今天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希望大家在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到时候老师自会将这份神秘的礼物奉送给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上好这节课?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 (好,很好!)上课! 二、情趣导入(幻灯片一)(古典音乐响起)(板书)“月”字 师:同学们,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的确,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二) 三、走近苏轼,检测字词读音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教师补充介绍。 师:好,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生:介绍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在课下预习准备的非常充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2、检测字词读音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幻灯片四)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朱阁(gé)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 四、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幻灯片五)

水调歌头优质课教案(原创)doc

__语文__教案 课题__《水调歌头》 _ 教师____郭XX________ 时间__第七周星期一第一节 班级______八年二班______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能提高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情感。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二、重点难点 1.领会词意,体味词情,积累名句。 2.深刻体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思,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很多诗词,现在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或月光的? 写这些诗句的诗人,想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内容组织 一、初品 1.品作者: 请说说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及文学上的贡献)

2.读词 二、再赏 赏序——教师领读。 1.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2.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3.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请大家结合课文注解,把这首词的意思疏通一 下。 赏上阕 1.问天——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进入启 发引导) 2.赏读——请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念,而是吟。所 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的读。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3.论情——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赏下阕 1.问月——苏轼想问的是月亮“何事长向别时圆”吗?“不应有恨”是月亮在 恨吗?(进入启发引导) 2.论情——作者在下阕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3.赏读——请注意感情把握。 归纳赏析 1.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候老师给大家提的问题 吗?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全文赏读——请每位同学都想象着,你就是一千年前写这首词时的苏轼,你 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请带着这样的想象读词。能力提升 1.小组比赛诵读。 2.请大家准备一下,男同学上阕,女同学下阕,把这首词改成散文。看谁把握 意境更准确,谁的文笔最优美。 布置作业 1.背诵《水调歌头》 2.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人长久愿共婵娟

水调歌头公开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一、教学目标: 1\识记词中的字词。 2\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4\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 一、1、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主要的心愿? (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这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确: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明月不应有什么感情缺憾,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又亮又圆,使人更加愁情难遣,真是有“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明确: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二、思考、讨论 1、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个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望月写景,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抒发对兄弟的美好祝愿和思安及自己积极乐观的情怀。 2、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国读出了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

《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一等奖课堂实录 《水调歌头》(苏轼)是中学语文教学教材中的经典名篇,按照王荣生先生的选文类型鉴别方法,这属于“定篇”范畴。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浸入这些诗文,并按权威者的指示,对那些被阐释过的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张新慧老师的这节课便是依据这样的认识高度来设计实施的。 和很多成功的课例一样,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简明清晰,也就这么三个教学环节: 1.合作探究,读懂词意。 2.想象画面,读懂意境。 3.思考发现,读懂词心。 如果你对小学语文名师稍有了解,你肯定知道在王崧舟老师《长相思》一课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教学设计。由此可见,依据体式来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而进行教学设计是一种多么普遍的专业技能,小学如

此,初中如此,高中也如此。一个初中语文老师要是能稍微涉猎一下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那对自身的语文教学其实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请听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读懂词意”,要让学生领悟词作的全部内涵,读懂词意是首要条件。自己以前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不是一句一句地翻译给学生听,就是让他们自己看注释,这两种方式其实都不可取。张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呢?他给学生屏显了学习要求,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屏幕上是一目了然的。屏显的内容是这样的“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组内相互质疑,研究看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书上作批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这个方法以后一定要用到文言诗文的教学中。 第二个环节“想象画面,读懂意境”,张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做得很好的地方是他既尊重学生们的想象,又给学生的想象划定了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文本的内涵,使学生没有出现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的坏毛病。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透过_________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_________。 第三个环节“思考发现,读懂词心”,引导学生相互质疑、答疑,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公开课教案

(封面) 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公开课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美好的祝愿将古诗词拓展到现实生活,深刻领悟词中的感情能初步鉴赏品评名句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准备 flsh配乐朗读,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

“月亮”这些诗句,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结合旧知导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联系旧知识,起到了对比理解、融合贯通的效果) 二、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1、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2.、ppt作者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其风格 3、关于宋词的基本常识,学生简析这首词的结构 三反复诵读,走进诗词 1、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读准字音 2、全体同学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节奏与韵律来 3自由朗读体验,并请个别学生展示朗读,集体评议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这首词的内容) 4、老师读小序,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先跟读,后自由诵读再请几名

水调歌头 优秀教案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 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欣赏咏月诗词。 2.理解该词的主题。 【教学难点】 1.《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 2.《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二、预习展示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豪放派的代表,如《浪淘沙·赤壁怀古》、《浣溪沙》。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2.重点词语

(1)生字:阙(què)乘(chéng)琼(qióng)不胜(shèng)(旧读shēng) 转(zhuǎn)绮(qǐ)婵娟(chánjuān) (2)词语解释: 几时:什么时候。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何年:那一年。 乘:驾。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不住。 弄:玩弄,欣赏。 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达旦:直到天亮。 兼怀:并表示怀念。 子由:弟弟苏辙。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绮: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无眠:没有入睡的人。 (3)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整体感知 再次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水调歌头(公开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二、情趣导入 师:同学们,要是与大家谈起月亮,没有人会不喜欢它。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文章----《水调歌头》,看看作者围绕着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 三、走近苏轼(幻灯片) 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2、检测字词读音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幻灯片) 宫阙(què)琼楼(qióng y?)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丙辰() 四、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回课本,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有什么作用?(幻灯片) 生: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师:同学们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一起说(丙辰中秋)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师:接下来听一遍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师:好,同学们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下面我看一下本课的重点字词(幻灯片) 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婵娟: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案_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语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朗读中,学习诵读诗歌的方法,逐步理解文本及月这一意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在品析探究中,感悟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凝练的语言传递着人世间最美好真挚的情感。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诗歌的世界去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二、课前训练 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根据图中的景物和画面意境猜猜图片描绘的是哪句诗词。(同学们踊跃回答) 明确归纳知识点:所谓意象是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意象被人们广泛使用,那便 是“月”,它常成为人们情感生活的载体,“月”不同的意蕴 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不同的情怀! 请同学们说 说自己所知道的借月抒情的诗句。 3、(幻灯片展示一部分诗句)明确古诗中“月”的内涵。 一起走近苏轼,随他对月高歌! 三、诵读月之韵律 1.(幻灯片展示作品内容,明确停顿)

教师提示:诵读诗词语速要慢,在抑扬顿挫中品味诗词的韵味,在诵读中思考、想象,体会作者蕴含在意象中的丰富情感。注意按意义划分停顿,句末韵脚读出延长音,增加韵律美。 读准字音:阙què不胜shēng寒绮qǐ 2.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伴随着音乐根据诵读提示初读作品。四、探寻月之深情 初读作品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赏析文本的门,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文本去探寻月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情。 1.解析小序。 思考:小序交代了什么?了解“子由” 知识链接:苏辙,字子由,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宰相,与其兄苏轼、其父苏洵并称“三苏”,居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曾说苏辙“岂独为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苏辙称兄长苏轼:“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仕途上,兄弟二人进退一致,乌台诗案后,苏轼因政治争斗,被排挤打压险些丧命,苏辙为救哥哥连上四札,乞求皇帝,愿用自己的官位为哥哥赎罪。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苏轼任职密州之时,正值中秋佳节,兄弟二人七年未见面,月下独酌,离乡别亲、政治失意、前途未卜让此刻的苏轼内心情感复杂而又矛盾。 2.走进文本 理解上阙内容在月下问天中探寻月之深情 布置讨论问题: ①词人问的“青天”象征着什么?“欲”“归去”“恐”写出词人怎样的一种心理? ②为何“高处”会让词人“不胜寒”? ③月下问天,一番思索后词人最终决定“在人间”,这意谓着词人将做出怎样的选择,这体现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理解下阙内容在中秋问月中继续探寻月之深情 布置讨论问题: ①中秋月夜“无眠”的是否只有诗人自己? ②中秋月圆词人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对月怎样的情感? ③中秋月圆人难圆,词人从自然规律反思人生遭遇“人有悲欢离

部编版初中语文水调歌头赛课比赛优质课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五读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准确恰当有个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2.能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词中的画面,并串写这首词。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失意抑郁矛盾而又乐观旷达的情怀。 2.能体会学生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所应有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为人教版八下第五单元第25课的一首词。此词为咏中秋名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泛流传。全词表达了词人政治失意、手足分离的抑郁惆怅,“天上”、“人间”的矛盾徘徊以及共赏人间美景的乐观旷达的情感。学生学习本文可以感受词人豁达胸襟,行云流水的语言和妙不可言的意境。 该文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段的学生。要从这首诗中读出画面,读懂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作品,必须要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虽然他们对苏轼屡遭排挤,仕途坎坷,宦海飘摇的情况已有所了解,但对苏家二兄弟从小一起读书长大的手足之情一概不知,因此准确恰当地朗读并理解这首词的感情并非易事。所以,我想通过朗读贯穿整课,在朗读中联想画面,在联想中朗读的方法,读写结合,运用串写的方法欣赏作品。

该文本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朗读---概括上下片内容---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赏析。该教法的明显缺陷就是学生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无法真正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不能读出画面感,从而在读出自己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基础上,欣赏作品,进行串写,实现再创作的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我设计了“五读法”教学流程“导入,创设情境——初读,原始体验——再读,理解词意——三读,概括画面——四读,再现画面——五读,串写诗歌”,试图努力实现一般教学方法所不能实现的目标。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准确恰当有个性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二)教学难点 能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词中的画面,并串写这首词。 【过程设计】 一、导入,创设情境 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月圆之夜,山东密州,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北宋中期文坛上最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苏轼正面对这一轮多情的圆月,新潮起伏。他想起了小自己三岁,自幼与自己一同读书,一同成长的弟弟苏辙,不胜酒力的他,在喝了整整一夜的酒后,酩酊大醉中,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咏中秋词——《水调歌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去感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美文就要处处渗透美,时时沐浴美,教师开篇诗意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美妙的意境。)

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获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意,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月亮的图片并配乐)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人们还送月亮很多美称和雅号,像“玉兔”、“金蟾”、“玉盘”、“飞镜”等等。中国的诗人更爱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刚才的情景实在让人忍不住来吟诵几句,同学们心里的“月”也着急欲出了吧。 (学生吟诗。可能会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 刚才所说的可谓句句精彩。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在中秋词中当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板书课题) 二、明确这节课的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熟能成诵。 2、把握词意,领略意境。

3、理解苏轼,体会感情。 三、诵读:初品词味 1、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感受对这首词的初步印象。(展示全词的内容) 2、字正腔圆地读。找个别学生读,在此基础上老师正音。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3、有板有眼地读。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4、总结归纳,朗读诗词时应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语义,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 5、学生大声诵读。找个别学生读。师生配合读。(配乐) 四、赏读:深探词蕴 要想更好的朗读这首词还需要深入理解词境理解词意。(出示问题) 1、结合课文注释,读懂词的大意。 (说明)这个问题的考查用对对子的方式。出示对子“把酒问青天,欲归去又留人间;对月,初有恨后。”学生在理解基本词意的基础上完成。 2、在这首词中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例1:我喜欢“明月几时有”这个句子。因为这个句子问的很有意思,好像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奇妙。 例2:我透过“把酒问青天”这句话,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带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 学生可选择上面任一种方式谈谈自己喜欢的词句。 处理这一问题时,注意引领学生分析重点的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优质课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讲课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 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 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问:对于作者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 初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 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 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365; )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2、教师范读(幻灯片7背景音乐) 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 3、再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读 4、齐读课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读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 (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 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被贬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 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讨: (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