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华电科学研究院科研二号楼消防工程二层发实验室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

施工方案

杭州恒基消防工程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施工方案

目录

一、概述3

二、施工依据3

三、施工组织结构4

四、气体灭火系统施工5

五、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施工13

六、安全措施18

七、文明施工20

八、成品保护20

九、降低成本技术措施21

一、工程概况:

2.2 本工程由综合楼、科研1号、科研2号楼、科研3号楼、综合楼、园区食堂、实验平台组成。科研2号楼、科研3号楼。建筑面积为7477m2,地上四层,计高20m.科研1号楼建筑面积2535m2,,地上四层局部三层,计高14.4m.宿舍建筑面积3138m2,地上六层,计高15.7m.食堂建筑面积616m2,计高5.7m。试验平台建筑面积3544m2,,地上一层,计高4m.

本工程二层共设有一套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均设有一个气瓶间。

二、施工依据:

1、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

2、有关规范和规定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9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6-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3、相关厂家的《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手册》

三、施工组织结构

公司总工程

公司工公司技

项目经理

项目工程师

四、气体灭火系统施工

4.1施工准备

4.1.1熟读图纸及主要组件的使用、维护说明书;充分了解产品的结构、技术参数、安装的特殊要求、维护方法与要求。

4.1.2对系统所用设备和材料必须有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明。如储罐、压力控制监视报警系统、安全阀、压力开关、主控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等,必须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合格报告。而对集流管与管道附件则应有制造单位出具的检验合格报告,其中包括水压强度试验,气压严密性试验等;对灭火剂输送管道应有相应规格的材质证明,认真填写“钢管检查验收记录”,对安全阀上的安全膜片、膜片密封式容器阀上的密封膜片,可抽样检验,此类产品必须有生产厂出具的同批产品的检验报告和合格证。

4.1.3机具准备

4.2施工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4.2.1严格安照施工图纸及《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与安装,气体管道均采用镀锌无缝钢管及专用管件,所用无缝钢管均螺纹连接。两个固定支架间距不应超过3米,弯头及三通各侧0.3-0.5米处应设固定支架,公称直往大于或等于500mm的主干管按要求加设防晃支架。遇有问题要及时请示设计和消防主管部门得到确定答复后再行施工。

4.2.2管道的加工、支架的制作安装以及管道的吹扫、试验,应涂两遍防锈漆和大红漆,涂漆要严格按规范、标准执行、并认真填写有关记录。

4.2.3工艺流程

4.2.4 在气体灭火系统安装前应对阀驱动装置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 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源电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通电检查电磁铁芯,其行程应能满足系统启动要求,且动作灵活无

卡阻现象。

4.2.4.2 气动驱动装置贮存容器内气体压力不应低于设计压力,且不得超过设计压力的5%。

4.2.4.3 气动驱动装置中的单向阀芯应启闭灵活,无卡阻现象。

4.2.5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安装

4.2.

5.1 贮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充装与增压宜在生产厂完成。

4.2.

5.2 贮存容器的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4.2.

5.3 贮存容器上的压力表应朝向操作面,安装高度和方向应一致。

4.2.

5.4 贮存容器的支、框架应固定牢靠,且应采取防腐处理措施。

4.2.

5.5贮存容器正面应标明设计规定的灭火剂名称和贮存容器的编号。

4.2.6集流管的制作与安装

4.2.6.1 组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宜采用焊接方法制作。焊接前,每个开口均应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制作。

采用钢管制作的集流管应在焊接后进行内外镀锌处理。镀锌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GB3091的有关规定。

4.2.6.2组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应按本规范第2.2.3条的规定

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和气压严密性试验。

4.2.6.3非组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其强度试验和气压严密性试验可与管道一起进行。

4.2.6.4集流管安装前应清洗内腔并封闭进出口。

4.2.6.5集流管应固定在支、框架上。支、框架应固定牢靠,且应做防腐处理。

4.2.6.6 集流管外表面应涂红色油漆。

4.2.6.7装有泄压装置的集流管,泄压装置的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

4.2.7选择阀的安装

4.2.7.1 选择阀操作手柄应安装在操作面一侧,当安装高度超过1.7m时应采取便于操作的措施。

4.2.7.2采用螺纹连接的选择阀,其与管道连接处宜采用活接头。

4.2.7.3 选择阀上应设置标明防护区名称或编号的永久性标志牌,并应将标志牌固定在操作手柄附近。

4.2.8阀驱动装置的安装

4.2.8.1 电磁驱动装置的电气连接线应沿固定灭火剂贮存容器的支、框架或墙面固定。

4.2.8.2气体驱动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驱动气瓶的支、框架或箱体应固定牢靠,且应做防腐处理。

b驱动气瓶正面应标明驱动介质的名称和对应防护区名称的

编号。

4.2.8.3气体驱动装置的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管道布置应横平竖直。平行管道或交叉管道之间的间距应保持一致。

b管道应采用支架固定。管道支架的间距不宜大于0.6m。

c平行管道宜采用管夹固定。管夹的间距不宜大于0.6m,转弯处应增设一个管夹。

4.2.8.4气动驱动装置的管道安装后应进行气压严密性试验。严密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取防止灭火剂和驱动气体误喷射的可靠措施。

b 加压介质采用氮气或空气,试验压力不低于驱动气体的贮存压力。

c 压力升至试验压力后,关闭加压气源,5min内被试管道的压力应无变化。

4.3 灭火剂输送管道的施工

4.3.1无缝钢管采用法兰连接时,应在焊接后进行内外镀锌处理。

4.3.2已镀锌的无缝钢管不宜采用焊接连接,与选择阀等个别连接部位需采用法兰焊接连接时,应对被焊接损坏的镀锌层做防腐处理。

4.3.3管道穿过墙壁、楼板处应安装套管。穿墙套管的长度应和墙厚相等,穿过楼板的套管长度应高出地板50mm。管道与

套管间的空隙应采用柔性不燃烧材料填塞密实。

4.3.4 管道末端喷嘴处应采用支架固定,支架与喷嘴间的管道长度不应大于500mm。

4.3.5公称直径大于或等于50mm的主干管道,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至少应各安装一个防晃支架。当穿过建筑物楼层时,每层应设一个防晃支架。当水平管道改变方向时,应设防晃支架。

4.3.6气体灭火系统管道的三通管接头的分流出口应水平安装。

4.3.7 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吹扫、试验和涂漆

4.3.7.1 灭火剂输送管道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强度试验和气压严密性试验。

4.3.7.2 进行管道强度试验时,应将压力升至试验压力后保压5min,检查管道各连接处应无明显滴漏,目测管道应无变形。

4.3.7.2 管道气压严密性试验的加压介质可采用空气或氮气,试验压力为水压强度试验压力的2/3。试验时应将压力升至试验压力,关断试验气源后,3min内压力降不应超过试验压力的10%,且用涂刷肥皂水等方法检查防护区外的管道连接处,应无气泡产生。

4.3.7.3灭火剂输送管道在水压强度试验合格后,或气压严密性试验前,应进行吹扫。

吹扫管道可采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吹扫时,管道末端的气体流速不应小于20m/s,采用白布检查,直至无铁锈、尘土、水渍

及其他脏物出现。

4.3.7.4灭火剂输送管道的外表面应涂红色油漆。

在吊顶内、活动地板下等隐蔽场所内的管道,可涂红色油漆色环。每个防护区的色环宽度应一致,间距应均匀。

4.3.8 喷嘴的安装

4.3.8.1 安装在吊顶下的不带装饰罩的喷嘴,其连接管管端螺纹不应露出吊顶;安装在吊顶下的带装饰罩的喷嘴,其装饰罩应紧贴吊顶。

4.3.8.2 喷嘴安装时应逐个核对其型号、规格和喷孔方向,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认真填写“隐蔽工程记录”和“系统封闭记录”等。管道安装要求基本同于水系统。

5.系统调试

气体灭火系统的调试必须在有关的火灾报警系统和联动设备如:自动关闭装置、通风机械、防火阀等调试完毕后进行。

5.1系统调试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

气体灭火系统特别是本工程这样大型系统的调试,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工作,并且承担一定的技术责任。因此我公司拟由总工程师亲自参予领导气体灭火的调试工作,由有一定的消防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熟悉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工作,熟悉系统及主要组件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方法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强有力的调试班子,做到职责明确,并应预先确定

调试方法和步骤。

5.2调试前的准备

为了确保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调试前应再一次对系统组件和所必须的技术资料的完整、正确、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材料,以及安装质量进行检查,并应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系统组件和材料的型号、规格、数量与设计相符,安装质量可靠。

系统组件和材料,包括灭火剂贮存容器、集流管、选择阀、驱动装置、单向阀、管道及其附件等,主要检查其型号、规格、数量和外观等。气压表是否精确。

安装质量检查主要根据设计资料、施工记录、试验报告和现场情况来检查系统组件和管道的布置,连接的正确性与可靠。

5.3调试(必须由设备厂家配合进行)

5.3.1模拟试验是对系统安装质量和产品可靠性的最好的检验方法。

a首先应在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调试正常的前提下,拆掉起动钢瓶的瓶头阀检查火灾报警后有无启动信号(用万用表测量阀端是否有24V电压)如有报警及反馈信号正常,则说明报警联动系统无误。

b然后,对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各保护区都进行模拟试验。

c对所有装置进行非破坏性的动作试验,以检查系统的功能,包括探测系统是否正常。

5.3.2模拟喷气试验

采用氮气作为模拟喷气的介质,充入管道内采用自动控制作模拟喷气试验,达到以下几项:

5.3.2.1警报装置准确报警;

5.3.2.2延时装置准确动作;

5.3.2.3开口部等自动闭锁装置正常动作,换气装置准确停止;

5.3.2.4指定的防护区的启动装置及选择阀准确动作,试验用气体能喷射到指定的防护区;

5.3.2.5管道中的试验气体无泄漏;

5.3.2.6喷射表示灯亮灯准确;

6系统调试完成后,应认真填写“气体灭火系统调试记录”及“气体灭火系统联动调试记录”等。

五、火灾自动报警及其联动系统施工

5.1工程内容:

5.1.1根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说明及工程的实际情况。气体灭火系统采用独立的报警联动系统。一层消防控制中心只做为监视不做为控制。

5.1.2根据设计本工程区域控制器。设在二层的气体灭火系统瓶组间。

5.1.3探测器:控制区设感温探测器及感烟探测器。在二层的实验室吊顶下设感温探测器及感烟探测器。

5.1.4在气体灭火系统区域的各个出入门口设紧急启动、紧急停止按钮;放气指示灯;声光报警器。

5.2施工准备

5.2.1开工前,熟悉工程图纸,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5.2.2组建技术精,能打硬仗的专业施工队伍。

5.2.3主要机具:尖嘴钳、剥线钳、压接钳、放线架、放线车、电炉、锡锅、锡勺、电烙铁、一字改锥、十字改锥、电工刀、万用表、兆欧表、套丝机、电焊机、电源箱、台钻、切割锯、电锤、压力钳、管钳等。

5.3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根据本工程安装内容和施工特点,除要求各工种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的安全技术操作规范以及总包方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外,并提出以下各项要求和注意事项。

5.3.1施工现场内使用的电源线均应架空敷设,并要检查绝缘良好。根据具体情况必须敷地时或过路必须通行的地方要穿管埋设,以防漏电伤人;

5.3.2现场内一切照明线路和动力线要有专人维护;严格执行临时用电使用规定,电源箱内必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5.3.3一切工作人员和工人进入现场,都要戴好安全帽,特别是室内进行交叉施工时,不要脱掉安全帽;

5.3.4用铁梯高空作业时,首先要检查梯子是否损坏,梯子放置是否牢固,角度是否合适(水平斜度60度为宜),如果放置在

易滑地板时,应用铁线或绳索缠在固定地方,并在地板上放置防滑物,以防梯子滑倒。如果使用人字型梯子时应设拉绳;

5.3.5高空作业时要系好安全带,在上面操作时,要防止工具其它物体坠落;

5.3.6在潮湿场所作业时应使用36V及以下安全电器工具。

5.4施工组织与部署

配合各施工队、装修工的工作,将严格按照总包方工作要求和各项规章制度去做,遵守工作纪律,并有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配合各工种的交叉工作,保护成品。有事与总包方取得联系,做到上下沟通,相互配合。

5.5主要施工方法与技术要求

5.5.1清扫管路及放线

5.5.1.1清扫管路的目的是清扫管路的灰尘、漏水及杂物,清扫方法是将布条的两端牢固的帮扎在带线上,两人来回拉动带线,将管内杂物清除。

5.5.1.2导线是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的关键材料,因此放线前应根据施工图对导线的厂家有无资质和检测证明并对规格、型号进行核对。

5.5.2导线与带线的绑扎

5.5.2.1当导线根数较少时,例如二根、三根导线,可将导线前端的绝缘层剥掉,然后将线芯直接带线的盘卷内,并折回弯头夯实帮扎牢固,使绑轧处形成一个平滑的锥形过渡部位。

5.5.2.2当导线根数较多或导线截面较大时,可将导线前端的绝缘层剥去,然后将线芯斜错排列在带线上,绑扎缠绕牢固。使绑扎部位形成一个平滑的锥形过渡部位便于穿线。

5.5.3管内穿线

5.5.3.1钢管在穿线前,应首先检查各个管口的护口是否平整,如有遗漏和破损,均应补齐和更换;

5.5.3.2当管道较长或转弯较多时,要在穿线的同时往管内吹少量的滑石粉。

5.5.3.3两人应配合协调,一拉一送;

5.5.3.4穿线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a同一回路的导线必须穿于同一管内;

b不同系统、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导线,不得穿在同一根管内或同一槽内;

5.5.4导线的连接

5.5.4.1导线连接应具备的条件:

a在管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接头应设在接线盒(箱内),导线接点应焊接和压接;

b受力导线不能降低原机械强度;

c不能降低原绝缘强度;

d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导线做连接时,必须先削掉绝缘层再进行连接。

5.5.4.2剥削绝缘层及方法

由于各截面、绝缘层不同薄厚程度,常用电工刀、克丝钳、剥削钳,一般4mm2以下的导线原则上用剥线钳,但使用电工刀时,不允许用刀在导线周围转圈剥削绝缘层。

5.5.4.3导线的连接

导线的连接分单芯和多芯连接,单芯连接,分绞接法,缠绕卷法,多芯导线采用套管压接法及缠卷法,复卷法及单卷法。

5.5.5导线的包扎

首先用橡胶绝缘带从导线接头处始端的完好绝缘层开始缠绕1-2个绝缘带幅宽,再以半幅度重叠进行缠绕,在包扎过程中尽可能收缩胶带。最后在绝缘层上缠绕1-2圈后再进行回缠,采用橡胶带包扎时应将其拉长2倍后再缠绕。然后用黑胶布包扎,包扎时要衔接好,以半幅宽度边压进行缠绕。同时在包扎过程中收紧胶带,导线接头处应用黑胶带缠紧,包扎成枣核型。

5.5.6线路检查及绝缘摇测

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验,检查导线接、焊、包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有关施工验收和质量验收标准,凡不符各规定的应立即纠正,检查无误后,再进行绝缘摇测。

线路的绝缘摇测时一般选用500V量程为0-500兆欧的兆欧表一人摇测,另一人应及时读取数据记录,摇动速度保持在120r/min左右,读数应采用一分钟的读数为宜。消防控制室设备的联合接地电阻值应<1Ω。

5.5.7设备安装

在安装过程中应掌握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5.7.1火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规定,探测器到墙壁、梁边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0.5m;探测器周围0.5m内不应有遮挡物;到空调送风口边的距离不小于1.5m;宽度小于3m的内走道顶棚上设置探测器时宜居中布置;感温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0m;感烟探测器的安装间距不应超过15m;探测器距端墙的距离不应大于安装间距的一半;探测器宜水平安装。底座的导线连接要压接或焊接,外接导线要有15cm的余量,探测器确认灯要朝便于观察的主要入口方向。探测器的“+”线应为红色,“-”线应为蓝色。

5.5.7.2急启急停按钮的安装要做到:安装牢固,不倾斜,其底边距地面1.4m。

5.5.7.3控制设备安装:在墙上安装时其底边距地面应为1.3m-1.5m落地安装时,其底应高出地平0.1-0.2m安装应牢固可靠,引入控制器的导线应整齐防止交叉,固定牢固,电缆及导线端应编号,并与图纸一致。端子箱上的每个接线端子接线不超过2根,控制器的主电源引入线,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严禁使用电源插头,应压接牢固,控制器要接地牢固可靠,并有明显标志。

5.5.7.4联动系统的接线要熟悉接线原理,采用端子或松香焊锡焊接,同平面图、系统图上的数量要求一致,无遗漏、无错误。

5.5.8调试设备

在设备安装接线完毕后,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每个探测器做吹烟实验编出地址--部位对照表,调试完毕后,认真填写调试报告,做好调试记录并填写验收清单,配合甲方申请消防检测及向消防部门提出验收申请,以保证验收一次合格。

六、安全措施

6.1施工安全方案

6.1.1管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6.1.1.1必须加强施工中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从思想上提高每个施工人员重视安全生产的觉悟,当生产进度与安全技术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服从安全生产的要求,在解决了安全技术,保障了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生产,做到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坚决贯彻安全第一,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6.1.1.2在施工现场要落实一管、二定、三检查、四不放过。一是要设专职安全员管理安全;二是制定安全生产制度,制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三是要定期检查安全措施执行情况,检查违章作业,检查冬雨季施工安全生产;四不放过是要对麻痹思想不放过,对事故苗头不放过,对违章作业不放过,对有安全漏洞不放过。

6.1.1.3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每个施工人员的法制意识。增强执行观念,达到落实安全生产,以预防为主的效果。

6.1.1.4加强班组岗位安全责任制,协调配合,明确责任,明确并贯彻到班组。根据工作内容,每天工作前要求班长有针对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